傳媒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3:18: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媒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媒經濟研究論文
一、傳媒經濟研究現狀與取向
2006年5月15-19日,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是該會議第一次在亞洲舉行,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在會上對我國傳媒經濟研究現狀作了一個介紹:“在中國,傳媒經濟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也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中重點發展的學科之一。僅‘十五’科研規劃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新聞傳播學18個重點課題中,就有7個直接或間接地屬于傳媒經濟學方向。而在教育部的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十五科研規劃重大項目中,第4個方向就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態勢下的中國媒介經濟’,其中所列舉的重點課題有10個。”[1]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新聞院校和新聞媒體組建了一批專門的研究機構,一些新聞院校設立了傳媒經濟學專業,開設了專門的傳媒經濟學課程。不少新聞院校招收傳媒經濟學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還專門設立了傳媒經濟學博士專業方向,招收博士生。
學界和業界都紛紛召開了各種各樣學術研討會,有的甚至還把它開到國外去。學界發表和出版了一大批傳媒經濟學方面的研究論文和專著。據不完全統計,論文達到1000余篇,專著超過200部。進入新世紀,就有《廣播電視經濟學》(周鴻鐸,2001年)、《報業經濟學》(金碚,2002年)、《傳媒經濟》(周鴻鐸,2003年)、《大眾傳媒經濟學》(吳飛,2003年)、《媒介經濟學——一個急速變革行業的原理和實踐》(趙曙光、史宇曙,2003年)、《電視媒介經濟學》(吳克宇,2004年)……等等。但對于整個中國的傳媒經濟學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著名傳媒經濟學家羅伯特•皮卡特(RobertG.Picard)教授認為不足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傳媒經濟研究的理論性不夠,對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融合不夠深入,哲學思辨不夠;二是現狀描述性研究較多,問題性研究、定量研究較少。[2]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認為我國傳媒經濟研究首先要解決其路向問題。所謂路向,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的進路與方向。我們先來看看研究的方向,即所選取的學科領域方向。當今,我國對傳媒經濟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四種取向:
1、經濟學取向
傳媒經濟分析論文
一、傳媒經濟的本質
“傳媒經濟是以傳播媒介為中心或為主導而形成的各類經濟活動的總稱”;①“傳媒經濟就是傳媒產業或行業對資源配置、財富生產與消費的抉擇及其后果”。②上述兩種對傳媒經濟的界定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指出了傳媒經濟的中心是傳播媒介,必須以媒介的運作為基礎;同時,也暗含了傳媒經濟的范圍和具體形態是很廣泛的。
在眾多的具體形態下,傳媒經濟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隨著傳媒實踐的不斷發展,傳媒理論探討的不斷深入,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不斷變化。較早產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認為:傳媒經濟是注意力經濟。對此進行較早探索的是美國學者達拉斯·斯麥茲,1951年在研究傳媒經濟運作規律時,他就曾指出“注意力經濟”這一概念的實質;隨后加拿大的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二次售賣理論”,指出傳媒在第二次售賣中出售的是受眾的注意力資源,而這才構成了傳媒經濟的主體;1997年美國著名雜志HotWired上發表邁克爾·H·高爾德哈伯的《注意力購買者》一文,其中明確提出“注意力經濟”這一概念;在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大約是從1999年開始的。隨著傳媒實踐的發展,特別是經歷了2001年前后網絡經濟的萎縮,人們對“注意力經濟”這一觀點產生了質疑,在探討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觀點,即認為傳媒經濟是“影響力經濟”,主要以曹鵬、孟錦、喻國明等學者為代表。在新近出版的《現代傳媒經濟學》一書中,吳信訓等學者又提出“傳媒經濟是輿論經濟”的觀點,認為“傳媒經濟在本質上是因傳媒所特有的輿論功能決定其自身行業經濟發展的特殊規律……換句話說,是指傳媒產業在本質上運用影響輿論、形成輿論,并發揮輿論影響力的規律實現其經濟行為與目標的特征?!雹?/p>
分析“注意力經濟”和“影響力經濟”的關系,可以發現: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只有先凝聚了足夠多的注意力才會產生影響力;后者是對前者的一種拓展與升華,將注意力的范圍縮小到具有影響力這一領域內,有影響力的注意力才是有效的,因而在實踐中,就出現了“控制發行”、“提高收視質”等具體的操作方法。實質上,這兩種觀點都是從媒介所吸引的受眾的角度來分析傳媒經濟的本質的;而輿論經濟則是從媒介自身的功能這一角度出發,指出正因為媒介自身所具有的形成輿論、引導輿論的功能才導致了注意力、影響力的出現。相比較而言,輿論經濟似乎是更本質化的觀點,但是如果進一步深究的話,媒介為什么具有形成輿論、引導輿論的功能?這種功能又來源于何處?歸根結底,媒介的功能、媒介的影響力都源于媒介的權力,媒介擁有話語權等各種權利性資源。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相信媒介、使用媒介、依賴媒介,從而媒介才能引起注意、引導輿論、發揮影響作用。所以基于以上推理,我們認為:媒介經濟是一種“權力經濟”,是基于媒介權力的運作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媒介權力轉移或擴展,媒介經濟也會轉移或擴展。
二、傳媒經濟的產生、發展與現狀
從理論上說,當以贏利為目的的傳播活動出現時,傳媒經濟就開始誕生了,盡管當時的形態可能還很不完備。人類傳播活動發生了三個重大的轉變:其一,由單純傳輸信息為目的轉為以商業上的贏利為目的;其二,由為少數上層人士服務轉為為廣大民眾服務;其三,由偶爾為之轉為固定的專業化的操作。從這時起,傳媒市場便開始出現,傳媒經濟也開始萌芽,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傳播媒介的變革,傳媒經濟也不斷發展,其形態日臻完善,范圍日趨擴展,不斷走向成熟。
傳媒經濟深層次理解研究論文
關鍵詞:傳媒經濟;本質;意義經濟
[摘要]:繼注意力經濟、影響力經濟等學說之后,筆者提出傳媒經濟的本質是意義經濟,“意義”是詮釋傳媒生產與消費的核心概念。意義經濟包括意義消費、意義影響和意義服務三大部分,它具有文化性、產業性、技術性等多重屬性。當今意義服務作為意義經濟的運行基點備受關注,同時在新技術新媒介的推動下,意義經濟還會被賦予更多的意義。
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體峰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世界各地170多家媒體機構參加了會議。這是自2006年5月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以來,世界傳媒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近年來,中國傳媒產業年增長率均在兩位數,2008年中國傳媒產業規模突破了4000億元,預計2010年超過5000億元。[①]隨著我國傳媒產業的迅速發展,傳媒經濟研究也納入了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版圖,傳媒經濟學作為一門新的分支學科正在建立起來。然而,到底什么是傳媒經濟?傳媒經濟學的本質是什么?至今仍然眾說紛紜,并沒有形成共識。值得肯定的是這些討論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傳媒經濟的主體認識,推進傳媒經濟的基礎理論研究。筆者在此也就傳媒經濟的本質提出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傳媒經濟學的理論主體。
一、意義經濟的概念提出
自2006年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召開以來,我國關于傳媒經濟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筆者以2007——2009年為限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鍵入關鍵詞“傳媒產業”和“媒介產業”搜索到論文650篇,鍵入關鍵詞“傳媒經濟”和“媒介經濟”搜索到論文僅有132篇。由此可見,有關傳媒產業的研究遠多于傳媒經濟的研究,即使在傳媒經濟研究的論文中也大多是關于產業實務和微觀經濟的討論。從研究層次來看,經驗性的描述較多,學理性的分析較少;從研究的取向來看,引進移植的居多,本土原創的極少。綜觀傳媒經濟研究的視閾,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借用各種原有的經濟學理論來討論傳媒經濟問題,如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系統經濟學等;一類提出一種全新的經濟學理論來解釋傳媒經濟,如注意力經濟、影響力經濟、受眾經濟、輿論經濟、權力經濟等。筆者認為涉及到傳媒經濟本質的討論,后者的研究更為重要和急迫。目前關于傳媒經濟本質的研究影響較大的理論主要有兩種:注意力經濟和影響力經濟。
傳媒經濟學發展特征分析
摘要:社會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在當前社會發展環境下,為了更好地優化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必須關注傳媒經濟學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這對于日后更好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新時代下,社會上的很多傳媒經濟學專家已經關注到了傳媒經濟學發展的主要思路,并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要關注傳媒經濟學的發展,從而對傳媒經濟學的各個階段都有很深刻的了解。根據傳媒經濟學各個階段的發展特征,在整體上分析不同階段傳媒經濟學的實際發展意義,從而更好地提升現代傳媒經濟的研究水平,為我國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傳媒經濟學;階段性特征;傳媒領域;傳媒產品
隨著我國現代化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經濟領域的研究也一定要深入。在經濟學總體發展過程中發現,傳媒經濟學作為整個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整體上研究經濟學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傳媒經濟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在傳媒領域的需求,在此基礎之上,盡可能地降低經濟支出,在一些傳媒服務和傳媒商品方面滿足傳媒領域的總體要求。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傳媒產品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利用當下有限的資源來更好地推進傳媒商品的質量以及傳媒服務水平,對于我國傳媒領域的發展有著很深遠的影響。關注傳媒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各階段的經濟發展狀況,能夠深層次分析各階段的經濟發展特征,這對于我國傳媒領域的長遠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120世紀初期傳媒領域獨立發展分析
在20世紀初,我國傳媒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傳媒企業已經關注到了傳媒行業變革的重要性,在20世紀初期傳媒領域一定范圍內實現了獨立發展。美國杰米是當時有名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他提出了廣播經濟學的概念,從此在傳媒領域出現了有關經濟的概念。隨后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先后對傳媒領域進行了經濟方面的分析,當時英國、美國提出了傳媒領域的音樂行業經濟問題,20世紀初期受到傳媒領域的影響,音樂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音樂領域憑借著廣播業的發展又再度崛起,這推翻了先前音樂領域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充分利用了廣播領域的發展優勢來帶動了音樂行業的不斷發展。1927年,美國相關專家威力經過市場調查后,對當時200多家的衰退行業進行市場推銷行為分析后發現,廣告資金的投入與企業商品的銷售有一定的關系,并且這種關系具備商業性質,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廣告能夠幫助企業進行商品推銷,并且能夠取得良好的收益。1936年,隨著《電信經濟學》出版,傳媒領域中出現了電信經濟學的概念,電信經濟學概念的出現打開了傳媒領域更大的發展空間,利用社會發展環境下的電信市場更好地推進商品的銷售和企業的發展。然而,電信經濟學對于整個企業的發展并沒有分析到商品的需求問題。1976年,根據電信經濟學的概念以及理論基礎,對該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后,對電信市場的經濟需求平衡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制訂了與之相適應的電信市場價格機制。在當時政府的管理以及電信市場的激烈競爭是備受關注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伯恩斯坦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他提出了電視經濟學的概念,與此同時,該時期有很多經濟學家也對電視經濟學進行了深層次的研究。1963年,瑞德威提出了報業經濟學的概念,根據先前幾十年總結出的理論基礎和經驗,對傳媒領域的發展有了新的研究思路,使人們對勞資關系以及廣告收入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總體來看,在該階段傳媒經濟學實現了獨立發展,在傳媒經濟學發展領域上具有階段性的特征。另外,在這一個階段交易成本理論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傳媒領域對成本問題有了新的認識,不單單影響到了傳媒經濟學的發展,對于交易成本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對傳媒經濟學的研究使日后企業在傳媒經營過程中有了更多的啟發,這對于推動傳媒經濟的整體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220世紀后期傳媒領域發展模式分析
剖析我國傳媒經濟的本質研究論文
關鍵詞:傳媒經濟;本質;意義經濟
[摘要]:繼注意力經濟、影響力經濟等學說之后,筆者提出傳媒經濟的本質是意義經濟,“意義”是詮釋傳媒生產與消費的核心概念。意義經濟包括意義消費、意義影響和意義服務三大部分,它具有文化性、產業性、技術性等多重屬性。當今意義服務作為意義經濟的運行基點備受關注,同時在新技術新媒介的推動下,意義經濟還會被賦予更多的意義。
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體峰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世界各地170多家媒體機構參加了會議。這是自2006年5月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以來,世界傳媒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國。近年來,中國傳媒產業年增長率均在兩位數,2008年中國傳媒產業規模突破了4000億元,預計2010年超過5000億元。[①]隨著我國傳媒產業的迅速發展,傳媒經濟研究也納入了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版圖,傳媒經濟學作為一門新的分支學科正在建立起來。然而,到底什么是傳媒經濟?傳媒經濟學的本質是什么?至今仍然眾說紛紜,并沒有形成共識。值得肯定的是這些討論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傳媒經濟的主體認識,推進傳媒經濟的基礎理論研究。筆者在此也就傳媒經濟的本質提出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傳媒經濟學的理論主體。
一、意義經濟的概念提出
自2006年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召開以來,我國關于傳媒經濟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筆者以2007——2009年為限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鍵入關鍵詞“傳媒產業”和“媒介產業”搜索到論文650篇,鍵入關鍵詞“傳媒經濟”和“媒介經濟”搜索到論文僅有132篇。由此可見,有關傳媒產業的研究遠多于傳媒經濟的研究,即使在傳媒經濟研究的論文中也大多是關于產業實務和微觀經濟的討論。從研究層次來看,經驗性的描述較多,學理性的分析較少;從研究的取向來看,引進移植的居多,本土原創的極少。綜觀傳媒經濟研究的視閾,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借用各種原有的經濟學理論來討論傳媒經濟問題,如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系統經濟學等;一類提出一種全新的經濟學理論來解釋傳媒經濟,如注意力經濟、影響力經濟、受眾經濟、輿論經濟、權力經濟等。筆者認為涉及到傳媒經濟本質的討論,后者的研究更為重要和急迫。目前關于傳媒經濟本質的研究影響較大的理論主要有兩種:注意力經濟和影響力經濟。
“注意力經濟”的概念是美國學者邁克爾·高爾德哈伯(MichaelH.Goldhaber)在1997年發表的題為《注意力購買者》的文章中提出的。他認為在信息社會中信息不是稀缺的,稀缺的是注意力,正是由于它的稀缺性注意力才可以轉化為財富。有人更形象地把注意力經濟稱之為眼球經濟。但這一理論也受到媒介批評學者批判,斥之為媒體不負社會責任的“唯注意力論”。美國學者菲利普M.南波利于2003年出版了《受眾經濟學——傳媒機構與受眾市場》,可以看作注意力經濟的實用版。無論是注意力經濟還是受眾經濟學都是基于西方經濟學框架和國外傳媒產業現實土壤上提出的傳媒經濟理論。
經濟新聞傳媒挑戰管理論文
【摘要】:經濟全球化勢必對全球新聞傳媒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正確地認識,積極地應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文章首先就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傳媒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接著闡述了中國傳媒所面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我國新聞傳媒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關鍵詞】:全球化;傳媒;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勢必對全球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加入WTO以后,我國更多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因此,必須認真的研究和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新聞傳媒本質上屬上層建筑,是社會的穩定器。對于經濟全球化對新聞傳媒發展、變動所帶來的影響,我們要正確地認識,更加積極地應對,把握主動權。這樣才能在新的形勢下使我國的新聞傳媒更好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一、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新聞傳媒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全面發展,必然要求各個領域與之相適應;跨國物流、資金流、人流的迅速增長,也必然要求信息流有相應的增長,這既有數量上的要求,也有質量上即傳播速度和信息內容深度上的要求。經濟全球化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全球性的經濟聯系和世界范圍的市場,它對世界新聞傳媒格局的變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1、形成了一批跨國傳媒公司。這些跨國傳媒公司基本上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如澳大利亞的默多克所的新聞公司,美國的時代·華納公司,這些跨國傳媒公司都有多種新聞傳媒產品,其電視網、報紙、雜志銷售網遍布世界,有的是直接銷售自己的傳媒產品,有的是采取與當地合作的形式銷售傳媒產品。傳媒的營收也是國際性的。美國羅伯特·W·麥克切斯尼2002年的《富媒體,窮民主》一書說,“時代華納和迪斯尼公司在美國國內仍然有相當可觀的收人,但是,在近十年里,它們的大部分收是來自非美國市場,其他媒介公司也步其后塵,到海外尋求發展”。
傳媒經濟理論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傳媒經濟理論的研究在國內正方興未艾,且帶有明顯的美國實證主義色彩。而對此領域作前瞻性研究的歐洲批判學派,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形成了成熟而完善的傳媒經濟理論批判體系。本文意在從批判理論的全新視角出發,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對傳媒經濟理論的形塑過程,包括媒介產品多樣性與差異的問題討論、法蘭克福學派與傳媒經濟的源引、公共領域與媒介經濟、兩種經濟理論。并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審視國內媒介經濟研究的空白。
【關鍵詞】傳媒經濟的起源;多樣性與差異;媒介工業;公共領域;兩種經濟
按照媒介研究者通常的看法,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媒介經營價值觀念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傳媒經濟發展構成了障礙,“入世”概念使傳媒界對傳媒在經濟領域的研究愈加重視。傳媒經濟理論分析的基礎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兼容并蓄的和批判的理論,媒介傳播的兩種屬性①——政治屬性和經濟屬性形成的坐標系再一次重新闡明(媒介傳播與社會進步)這個問題。今天,把“傳媒經濟”研究理解為是經濟和市場賴以構成一種必然關系的系統,辯證的來比較研究能幫助中國媒介產業化方向的各種嘗試,特別是WTO沖擊以來并繼續到今天的媒介改革,理論的研究應能提供某種策略的借鑒作用。
法蘭克福學派與傳媒經濟的起源
任何一種理論的產生都是有其背景,在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中間,霍克海默對大眾媒介抱著明顯的批判態度,如收入霍克海默著名文集《批判理論》中的《現代藝術和大眾媒介》一文,就集中闡述了藝術同大眾媒介的不和諧關系。作者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強加給人的束縛既然必定要引起反抗,這反抗同樣見于已經變得個人化的藝術領域。反之,大眾媒介不過是工業社會的娛樂的媒介,在現代資本主義條件下,大眾性與國家民主進程產生了深刻的變革。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已經將媒介等文化領域,納入其增殖范圍,并且重要性與日俱增。
在法蘭克福學派中對大眾媒介批判最為激烈,影響也最為深廣的是阿多諾?!懊浇楣I”是阿多諾用得最多的術語。在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中,它基本上是大眾媒介的代名詞,理由是大眾媒介整體上是一種大雜燴,它是自上而下強加給大眾的,所以是一種媒介工業。阿多諾認為,媒介工業在大眾傳媒和日益精巧的技術效應的協同下,大事張揚戴有虛假光環的總體整合觀念,一方面極力掩蓋嚴重物化的異化社會中主客體間的尖銳矛盾,一方面大量生產千篇一律的媒介產品,將情感納入統一的形式,納入一種巧加包裝的意識形態,最終是將個性無條件交出,淹沒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時尚化的消費行為,以及膚淺化的審美趣味之中。
我國傳媒經濟研究論文
關鍵詞:傳媒經濟范式進路
[摘要]:
當今我國傳媒經濟研究正處于百家爭鳴的起步階段。筆者針對周鴻鐸教授的觀點“傳媒經濟不是經濟學科”,認為傳媒經濟研究的范式與進路是一個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而討論一個研究對象必須把它置于在恰當的學科話語框架內才有意義。研究指出:傳媒產業經濟學和媒介經營管理應是傳媒經濟研究的兩個主要范式,而選擇媒介產品作為研究起點是最佳的進路。
Abstract:ThestudyinthedisciplineofmediaeconomicsisfullofcontroversiesinmainlandChinanowadays.Theauthordisagreeswiththepointofviewaboutthat“mediaeconomicsdoesn’tfallintoeconomics”putbyProf.ZhouHongduo.Becauseofdiscussingasubjectismeaningfulonlyifitisputintotheproperdisciplineframe,theauthorthinkstoresolvethedebatesontheparadigmandapproachtomediaeconomicsresearchasaprioragenda.Inthepaper,theauthorindicatesthatmediaindustryeconomicsandmediamanagementarethetwomajorparadigmsinmediaeconomicsresearch,andtobeginwiththetopicofmediagoodsisthebestapproachtoit.
Keywords:mediaeconomy,normalforms,ways
近年來,“傳媒經濟”是新聞傳播界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目前我國傳媒經濟研究正處于百家爭鳴的初級階段?!冬F代傳播》2006年第1期刊載了周鴻鐸教授的文章《傳媒經濟不是經濟學科——我的傳媒經濟理論形成過程》。這一猶如“白馬非馬”的說法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周鴻鐸教授畢竟是我國研究傳媒經濟最早且著述最多的學者之一,他的觀點或許不無道理。但是,如果說傳媒經濟不是經濟學科,那它應該屬于什么學科領域呢?傳播學?管理學?還是其他學科?該如何研究傳媒經濟?筆者認為這是目前我國傳媒經濟研究首先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小議數字化下傳媒經濟的特征
摘要本文分析了數字化對傳媒產業和傳媒組織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傳媒產品生產、銷售,傳媒產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以廈傳媒組織的內部管理和規制等若干經濟指標的變化上,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認為,傳統的媒介經營管理方式已無法很好的適應傳媒發展的需要,傳媒產業和傳媒組織的發展戰略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關鍵詞數字化傳媒產業經濟特征
從媒介發展的現狀來看,數字化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關系并不必然是前者取代后者,媒體的融合會是一種趨勢。雖然,現在人們對媒介融合的過程和結果還眾說紛紜,但在實踐層面,探索已經在進行。美國“坦帕新聞中心”的建立和解放日報報業集團“E”戰略的推出等一系列國內外媒介融合的嘗試,為我們的思考提供了現實的注解。
應該看到,數字化對媒介融合趨勢的推動,帶來的不只是媒介之間合作模式的變化,而且改變了傳媒市場的結構。這要求傳媒業在變化了的背景中熏新思考新聞生產模式、受眾接受模式和媒介經營管理模式,同時也要求媒介規制針對這種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傳媒業經濟特征的新變化
數字技術的出現使得傳媒業的經濟特征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在本文中,我們將其細化為傳媒產品的生產、傳媒產品的消費、傳媒業的市場結構和傳媒規制等幾個具體的指標,對比在傳統媒體環境和數字化環境中這些指標的變化。
傳媒經濟運營與文化產業發展探討
摘要:傳媒經濟運營與文化產業的共同發展,二者屬于相互依存、相互定義的關系。只有保證文化產業成為傳媒產業的重要內容,才能夠為傳媒經濟運營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傳媒產業只有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才能將文化產業的價值發揮出來?;谛聲r期背景下,新媒體不斷推動媒介整合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并且加快了傳媒產業制度創新的腳步。本文從傳媒經濟和文化產業的內涵及發展進行探究,并以此為依據,提出把控傳媒經營的市場定位促進我國傳媒經營的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等幾個方面的措施,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思考。
關鍵詞:傳媒經濟運營;文化產業;產業化發展;市場化發展
一、引言
基于新時期背景下,經濟、政治與文化互相交融,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地位愈發穩固。文化的影響力也烙印在了民族的創造與發展過程中。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主題文化,并且滿足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傳媒產業的發展給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平臺,將信息文化作為主體,并且依托于信息化平臺,逐步將傳媒經濟運營對文化產生的發展推進作用展現出來。在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社會的基礎上,提升生產力,實現繁榮文化的發展目標。
二、傳媒經濟和文化產業的內涵及發展
(一)傳媒和文化。傳媒經濟發展與文化之間存在一種必然的互動關系,這兩者表面看起來是兩個個體,但實際上著兩者是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文化產業涉及到了人們生活的多個領域,還能夠對人類審美、行為、生活、風氣起到一定的導向。而媒體也具有這樣的一種功能,媒體的傳播不僅會向社會大眾傳遞新聞資訊,也會對社會大眾的行為、風氣等帶來導向??梢娺@兩者存在一定的交集,這就為兩者的融合與發展提供了有利前提。基于現代化經濟環境背景下,傳播經濟發展前景良好,與相依存的文化資源關系也比較深厚。通常情況下,要想實現多樣化的文化發展需求,就需要保證表現形式與其相對應,這對指導傳媒市場的定位與細分發展目標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就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文化的多樣性特點都沒有發揮出來,導致人文資源在現代化的產業運營中,始終處于邊緣化的地位,無法實現文化內涵的傳播目標。所以,對傳統文化資源中的精華進行挖掘十分重要,只有與現代化的生活理念融合,才能逐步打造出激勵群眾的社會環境。(二)媒體是否可以形成產業。結合一個產業的發展特點來看,媒體要想發展成產業,不能僅通過媒體相關技術,還應不斷豐富其內涵,將文化產業和媒體信息技術相融合,實現產業的升級。與計算機、通訊等領域不同,加入文化產業的升級與結構轉換,屬于傳媒經濟發展改革的必然產物。基于傳媒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造成了各類媒體的涌現,媒體頻道十分豐富,但其中的內容卻明顯不夠,缺乏文化性,內涵不足制約了媒體產業的發展。現如今包括媒體行業本身,以及社會大眾都已是到了這一點。為了有效改進這一問題,不僅是要更新媒體技術,還應加入文化元素,豐富其內涵??梢娢幕饾u成為媒體產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三)新媒體時代的媒體文化產業。新媒體這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在現代的信息技術時代,新媒體整合了媒體的采集、傳播等技術手段,并整合了電視、網絡、手機等各類終端,并豐富了文化內涵,豐富了社會大眾接受信息的渠道,在融合、互補為基礎的生態環境當中,促進媒介整合與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與傳統的媒體相比較,新媒體的優點就是傳播速度較快,能夠消除電視媒介、報紙以及廣播媒介之間的邊界,并且消除國家之間的邊界。最顯著的優勢并不是消解,而是重建,屬于一種破壞性較強的創造方式。在新媒體的不斷發展進程中,實現各個媒體的融合。由于傳統的媒體行業和新媒體產業并不完全相同,同時又受到了市場經濟方面的影響,使新媒體產業在這一背景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條,成為文化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產業的生成,其文化傳播能力突出,能夠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