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03:43: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詞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詞義內涵的文化影響探究

本文作者:李長安工作單位:鹽城工學院

英語中的culture源自拉丁語cultura,具有多種含義,如耕種、訓練、馴化、栽培、加工等,但其基本含義是指人們對作為自然之物的土地進行耕作,改良和開發等。后來文化一詞在使用中被人們引申并出現了轉義。最早的當屬古羅馬思想家Cecerro所說的culturamentis(耕耘智慧)。使之有了改造、完善人的內在世界的意義。18世紀末,德國學者赫爾德(Herder)開始使用文化一詞的現代用法。從19世紀中葉起,人類學家的文化概念不僅包括了習俗、工藝和技巧,還具有了和平和戰爭時期的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宗教、科學和技術等內容。文化作為學術用語,最早見于英國人Taylor在1865年所著的《文明的早期歷史與發展之研究》一書。1871年他又在《原始文化》中做了系統的闡釋:“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民族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活動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泵绹幕瘜W家Kroeber等人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關于概念和定義的評論》一書,在歸納自Taylor之后西方出現的160余種文化定義后提出了自己的定義:“文化由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構成;這種行為模式通過象征符號而獲得并傳遞;文化代表了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它們在人造器物中的體現;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傳統(即歷史地獲得和選擇的)觀念,尤其是它們所帶的價值;文化體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活動的決定因素?!保ǜ电H,1990)應該說該定義的完整性得到許多西方學者的認可,此后,無論是文化學還是人類學著作中給出的“文化”定義大都在此框架之內。[3]我國學者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解釋,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精神文化,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熱”的興起,人們在關注和參與文化問題的討論中又對文化定義給予了多種界說,其中引人注目和提法新穎的是文化“人化”說。(劉守華,1992;丁恒杰,1994)其理論依據是:無論是社會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包括其成果),都是人類文化創造力的體現,即“人化”的結果?!叭嘶钡母拍畈粌H包括人化自然的過程,同時也包括自然“化人”或被人化的過程,“人化”即“人的文化”。

當代語言學家多把語言看作是一種社會現象,認為研究語言離不開對社會文化現象的考察。文化性也是語言的基本屬性之一。詞的文化內涵所呈現的文化背景知識,具體體現在其背景意義、伴隨意義、聯想意義和情感意義等各方面。它們是詞語中最具有“民族性”的要素。由于不同民族的發展歷史、地理環境、生活習俗以及心理狀態等存在差異,使得每一個民族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理解及概括的方法等不盡相同,從而也決定了詞語意義的民族性要素。形成所謂的“語言的世界圖景”。[4]拿詞匯意義來說,它的形成無不受到民族傳統、宗教信仰以及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的制約。按照Saussuer的觀點,詞義是“被命名的事物或概念與名稱本身的關系”(索緒爾,1980),而這種關系的形成無不浸透著人對現實的感受及經驗。詞的多義性就在于它是世界的象征符號,體現著人對現實世界的不同認識。詞義的社會性表現在不同的民族之間,則體現為民族性,所以詞義的民族性,實質上就是社會性的一種具體表現,社會群體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差異性,也必然在詞義的約定上顯現出來。某種語言的詞義是使用該語言的社會群體在長期的言語交際過程中約定俗成的,特定社會制度、經濟形態、政治氣候、時代背景、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均會對詞義的形成施加影響,使其具有社會性。如:龍(dragon)是中西方文化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中文里吉祥尊貴的“龍”與英文里邪惡兇殘的dragon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中國文化中,龍象征著吉祥、權威、高貴和繁榮。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在封建社會,龍是帝王的象征,歷代皇帝都把自己稱作“真龍天子”。時至今日,龍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把自己的國家稱作“東方巨龍”,龍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漢語中有大量的關于龍的成語,諸如龍騰虎躍、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生龍活虎等,都展現了龍在漢文化中的文化內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卻認為dragon是邪惡的代表,是一種猙獰的怪獸,是惡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異使同一動物詞有不同的內涵,給人帶來截然不同的聯想。

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因此,在我們審視作為文化的基礎和能指符號的語言時,除了要認清語言的實踐功能,還必須看到文化對語言的生成、發展及運用中巨大的影響。所以,語言與文化的關心是一種相互“交織”、“糾纏”的“共變關系”。在這種共變關系中,作為語言創造的動力和表達內容,文化理所當然地起著主導作用,影響并制約著語言的發展,從而是語言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查看全文

典故詞的詞義特征研究論文

一、模糊詩學的學科定位

詩學(poetics)狹義的是指研究詩歌的學問,即詩歌理論或學問,廣義的詩學即關于文學的學問或理論,模糊詩學研究的是后者。模糊(fuzzy)這個詞,是一個有爭議、容易導致非議的詞,它常常使人想起含混等貶義,但作為一個學術語詞,它只是一種客觀的描述?!澳:奔仁且环N狀態、一個運動過程,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澳:睆氖挛锏拇嬖跔顟B看,它指事物的一種不確定狀態,與精確相對應;從認識發展論的角度看,它是認識發展的一個階段,與清晰相對應;從事物之間的關系來看,它是事物之間的關聯與整合,與單一、孤立相對應;從事物的發展看它是指事物的運動狀態,與靜止相對應。模糊詩學(fuzzypoetics)不是“模糊”與“詩學”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有機的整合。模糊詩學研究的是文學的模糊現象及其本質與規律,它是從一個特殊的角度來研究詩學,屬于詩學的一種。

模糊詩學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辯證法,恩格斯認為,“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過渡”,[1]恩格斯在這里講的差異的融合,就是對立統一的模糊過程。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還指出:“辯證法不知道什么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不知道什么無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過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并且使對立互為中介;辯證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適合于自然觀的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2]恩格斯強調的“亦此亦彼”,揭示的正是事物的不清晰、模糊狀態。恩格斯的辯證法是從黑格爾那兒批判繼承而來的,黑格爾說:“有生活閱歷的人決不容許陷于抽象的非此即彼,而保持其自身于具體事物之中?!盵3]局限于非此即彼論,就看不到具體事物的中介性,“因為中介性包含由第一進展到第二,由此一物出發到別的一些有差別的東西的過程”。[4]法國作家J·F·利奧塔在《后現代狀況》一書中也認為,人類為追求整體與同一、普遍與特殊的統一、概念與感覺的一致,已經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當前知識所追求的不應該再是一種“共識”,即同一性、穩定性、確切性,而應該是差異性、不穩定性、非確切性。利奧塔提出,現在已經到了必須強調意見沖突的時候了,“一致的共識是一條永不可及的地平線”,“讓我們向統一的整體性開戰,讓我們成為不可言說之物的見證者,讓我們激活差異,并為正差異之名的榮譽而努力吧!”[5]德里達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非此即彼”的否定。

模糊詩學在國內外均屬首創的學術命題,具有原創性???波普爾說,“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大量新問題的問題”。一部學術史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歷史。

剛剛過去的20世紀對于西方文論是一個文藝理論和文學批評的世紀,也是中國文論在世界文論這個大講臺上一個“失語”的世紀。當然我們說“失語”是針對西方國家的霸權話語和我們有著五千年文明史、十幾億人口這樣一個泱泱大國應該具有的學術地位上來說的。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的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也與我國的經濟一樣一度失落過。但即使在這樣一個低迷時期,從王國維、蔡元培到朱光潛、宗白華,乃至當今的錢中文、童慶炳等一大批文論界的前輩學者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引進西方學術的同時也在創建中國自己的本土學術。近年來,文化詩學、比較詩學就是在世紀之交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的學術繁榮點。進入新世紀,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的一大批學貫中西的中青年專家學者已經開始與西方學術開始對話,盡管一開始這種對話可能是不對稱的,但畢竟打破了上世紀50年學說前蘇聯,80年代學語歐美的尷尬局面,從學著說到接著說,這就是中國學術的希望。當然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詩學的“失語”,必須有自己民族的學術,學術與藝術是一樣,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培育和繁榮本土學術也不是靠提出幾個新術語、新名詞,搞語詞上的學術“狂歡”就能解決問題。一、典故詞的詞義特征

典故詞除了其構詞等有別于漢語一般語詞外,其詞義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征,這是詞典對典故詞進行釋義所必須把握的。

查看全文

語境與詞義分析論文

(一)社會語境決定詞義

(1)歷史社會環境

在不同時代,所處社會環境不同,語言環境也肯定有所不同。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到這種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詞義,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例如:

小說《六十年的變遷》里季交恕問方維夏:“你知道這個消息嗎?”方:“什么消息?”季:“開刀了啦!”方:“什么病開刀?”季:“你還睡覺!殺人!”顯然方沒聯系到1927年社會革命形勢的變化,就不明白“開刀”兩字究竟指什么,要別人做進一步的解釋。

(2)語用社會環境

詞的“組合意義”的研究就是在語用社會環境影響下詞義的若干變異意義,即交位變體,是受整個社會語言內部因素影響的結果,主要是一個義位受近鄰或遠鄰的義位“語義溢出”作用而獲得的新義。例如:

查看全文

廣告英語詞義淺顯論文

摘要:本課題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需要出發,研究廣告,特別是廣告英語的特征。

因為,作為英語廣告主要載體的廣告英語在努力體現除了有幫助消費者認識商品的作用外,還有誘發消費者感情,引起購買欲望、促進消費行動的心理功能,遺留給消費者以美感享受的美學功能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大家英語應用文體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搞好對外交流工作,有利于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有利于提高大家對廣告英語的欣賞水平,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廣告;廣告英語;雙關語;語韻

前言

當今世界,隨著各國交往的不斷頻繁,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深,國際間合作也進一步加強。在這一時期內,英語因其特殊的魅力,逐漸成為各國人民溝通的共同語言。自從香港、澳門的回歸,中國加入WTO,中國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各國之間的交往越加密切,更多的外國企業要入駐中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將會來中國旅游、做生意。因此,英語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英語廣告配合國際營銷需要,引導新東西,帶來新信息。它如今也是一個十分熱門的專業,因此,我們產生了這個課題。

首先,英語是我們高中學習的一門重要學科,因此對它掌握如何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我們研究廣告英語的特點這項研究,可以擴大知識面,熟悉新單詞,了解英、美等國家的文化和習俗。

查看全文

翻譯詞義引申探究論文

正如譯學泰斗尤金·奈達等宣稱的那樣,翻譯即譯意(Translationistranslatingmeaning)。翻譯表達過程中如未能首先完成詞義處理的任務,尤其是詞義的判斷和選擇、引申和變通,翻譯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形式轉換得再巧妙也無濟于事。筆者認為這正是翻譯過程中的“瓶頸”所在,只有在依據語境正確判斷和選擇詞義的基礎上,再對詞義進行適度引申和變通,才有可能獲得像樣的譯文。本文擬就詞義引申和變通的理據、依據與“合度”等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并通過例句說明詞義引申的具體操作方法,結論中則初步預測這些技巧的實際指導意義。

一、詞義引申的理據

我們所從事的翻譯活動經常是這樣進行的:拿到一篇文稿,如果沒有生詞、難詞,我們往往會從大腦現存的詞匯庫里面搜尋各個詞項的意義,然后依據語境,選擇其中最適合的那一個對譯原文相應的詞項,如果遇到了生詞、難詞,我們大多要查詞典,從諸義項中進行巡查摸排。這一過程有時是艱難的,嚴復先生曾用“一名之立,句月躊躇”來描述這一絞盡腦汁,嘔心瀝血的過程。問題是,盡管如此,效果卻不一定理想:我們自以為已經盡了最大努力選擇的忠于原文的詞義,放在譯文中讀起來卻怪腔怪調,拗口可笑,甚至文理不通,語焉不詳。這種譯文“常常存在著許多洋化和不合乎語言表達習慣的表達方式?!边@是翻譯獨有的一種通病,不妨稱之為“翻譯癥”(translationsyndrome)。這種病癥的癥結在于譯者抱著先入之見,意欲以不變應萬變。翻譯過程中遇到“舊詞”,往往選擇大腦詞匯庫里的已有義項,這些義項是學習外語過程中積淀在記憶中的,與學習的材料和體驗息息相關,而這材料和體驗就構成了具體的語境,是按圖索驥,依樣畫瓢,在翻譯中直接選用這些已有義項,還是適度調整、變通已有義項,往往可以決定譯文的優劣。遇到新詞,往往要查詞典,選用其中所列意義,而詞典所列的則是相對固定的主要意義(primarymeaning)或稱根義(rootmeaning),規模大些的詞典可能加列一些引申意義和例句。如果原文語境與詞典用例一致,詞義理解就容易了,有時譯文也可像詞典用例的譯文那樣如法炮制。然而,實際上文本中的語境是千變萬化、靈活多樣的,往往需要譯者從根意出發,依據源語語境和譯語表達習慣,變通引申出最佳詞義,亦即“貼切具體上下文的詞義”。

有人認為詞義引申只發生在原文中,即原文作者在使用這些詞匯時已經完成了賦值編碼(encoding)的過程,如果說某些詞匯具有引申意義,那么它們的引申意義首先是被原作者使用的,譯者的任務不過是傳達出這種引申意義,因此他們斷言詞義引申甚至不能視為一種翻譯技巧,所謂詞義引申的理據也不存在。我們承認在翻譯開始之前,原文作者已經完成了賦值編碼的過程,也至少確立了文本語境,為譯者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詞義判斷、選擇的依據。然而翻譯作為一個解碼(deeoding)和(用譯文語言)重新編碼的過程,往往不會僅停留在詞義的判斷、選擇上,而是要進入一個更加能動、更能體現源語信息的階段,那就是在判斷、選擇的基礎上對詞義做適度引申和變通,這是將源語信息賦值于譯語詞匯,進而實現譯文順暢自然的重要途徑。我國譯論家對詞義引申的理據論述豐富,但漢源在他編著的《翻譯基礎:理論與方法》中寫道,“詞語的意義要受具體語境的影響和制約,也就是說,只有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才有可能確定其真正的細致的含義。詞典里提供的種種解釋往往缺乏應有的細節,那是一種概括的孤立的說明。”因此他斷言,“翻譯時為了符合實際的人物和情節,必須對詞典里的措辭進行一定程度的改動或引申,即依順該詞的基本意義,緊扣具體語篇的實在情況,選擇較為合適的漢語詞語予以表達。”丁樹德也分析了引申的理據,他指出:“由于詞匯中包含著英漢兩個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僅僅依靠詞典上的釋義來選擇詞義是不夠的,必須采取靈活的手法,從某一詞的基本詞義出發,根據上下文,引申詞義,把該詞所關聯的深層意義表述出來?!狈吨儆脑\斷“翻譯癥”病因人手,認為出現這種現象并非由于譯者文化水平低,寫作能力差,而是由于翻譯時受原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和束縛,字斟句酌,或者對原文扣得太死,譯文的用詞、結構、比喻等采取字句對照,以此就彼的做法,力求與原文(形式)一致。這樣的譯文(往往)不符合譯語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也就勢必出現翻譯癥。翻譯癥的廣泛存在也為詞義變通和引申提供了充足的理據。運用這類技巧就是要盡量杜絕翻譯腔;那么引申的依據又有哪些,合度引申的“度”應該在哪里呢?

二、詞義引申的的依據和程度

許多譯論家都提到了語境對詞義的影響和制約,而且譯界的一句至理名言即“沒有語境,就沒有意義”(Nocontext,nomeaning)也表達了這個理念。詞義引申的依據就在其所處的語境之中,這是事實。但除語境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依據呢?根據上文引言,我們還可發現另一個依據,那就是譯文語言表達習慣。這一點在《商務英語翻譯》對引申的界定中得到了認同,定義如下:“根據上下文的內在聯系,通過句中詞或詞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義由表及里,運用一些符合漢語習慣的表現法,將原文的實質準確地表達出來?!?’這里提及了上下文的內在聯系,就是原文的語義邏輯,這是詞義判斷、選擇和引申的出發點?!坝杀砑袄铩眲t是由字面意義向深層隱含之義發掘的過程,然后便是采用“符合漢語習慣的表現法”引申出隱含之義。

查看全文

語境對詞義的作用分析論文

語境的概念,源于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他認為語言不是一套完備的體系,語言的意義不可能完全由它自身而要由語境來決定。語境可分狹義和廣義兩類,狹義語境指話語產生的當時及其前后的各種事件,可稱為“情景語境”,包括書面語的上下文或口語的前言后語所形成的語境,又稱小語境;廣義語境則包括話語產生的整個文化背景,可稱為“文化語境”,除包括狹義語境外,還包括與人的言語表達行為有關的時間、地點、人物身份、環境氣氛、社會背景等,因而又稱為大語境。倫敦學派的創始人約翰·魯伯特·弗斯吸收了馬林諾夫斯基的語境概念,并主張語境有兩種:一種語境來自語言內部,即一個結構和一個系統內各個成份之間的組合關系;另一種語境來自語言外部,即語言是不可能和語境分開的。西方語言學家對語境理論的闡述對于我們今天對語境與詞義的理解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詞義除了組合表現出來的意義外是由環境補充、確定的。因此,詞義的運用、理解與交際的環境,說聽雙方的職業身份、心情、生活經歷等等都有密切的關系。一個句子究竟說的是什么意思,往往需要參與交際的人自己去補充。而交際的語言環境則可以使詞語具有比較確切的意義。具體的說,語境就是客觀因素和使用語言的人的主觀因素所構成的使用語言的環境。語境的功能有兩個:其一是解釋功能,其二是過濾功能。語境不僅幫助我們推究詞義,還幫助我們防止不合規范的語言現象的出現。因此,在我們學習和工作中,研究語境對詞義的影響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來共同探討一下:

(一)社會語境決定詞義

(1)歷史社會環境

在不同時代,所處社會環境不同,語言環境也肯定有所不同。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到這種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詞義,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例如:

小說《六十年的變遷》里季交恕問方維夏:“你知道這個消息嗎?”方:“什么消息?”季:“開刀了啦!”方:“什么病開刀?”季:“你還睡覺!殺人!”顯然方沒聯系到1927年社會革命形勢的變化,就不明白“開刀”兩字究竟指什么,要別人做進一步的解釋。

查看全文

哲學邏輯詞義辨析與對象范圍的界定論文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哲學邏輯和邏輯哲學的研究在國際哲學界、邏輯學界蓬勃興起,國內邏輯學界也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介紹、引進國外哲學邏輯和邏輯哲學的研究成果,目前對哲學邏輯與邏輯哲學的研究,從總體上講,國內仍處于消化、吸收并嘗試進行創造性研究階段。哲學邏輯和邏輯哲學這是兩門密切相關的學科,二者都是現代哲學與現代邏輯相互滲透的產物,但它們是兩門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研究對象與范圍。然而,由于“哲學邏輯”至今是一個充滿歧義的詞,不同的學者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并在很不相同的意義上使用它,冠以“哲學邏輯”之名的書籍五花八門,因而,和邏輯哲學在詞義上發生了混亂。為了進一步推動哲學邏輯與邏輯哲學的研究,促進這兩門新興學科的確立與完善,因此,有必要對哲學邏輯的精確涵義及與邏輯哲學的關系作一番梳理與辨析。

一哲學邏輯詞義的歷史演變

最早[論\文\網LunWenNet\Com]明確使用“哲學邏輯”一詞的是英國著名數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羅素。他在《我們關于外在世界的知識》一書(1929)中,指出:“數理邏輯,除了它的初創形式之外,就連最現代的形式也不直接具有哲學上的重要意義。在初創以后,它就屬于數學而不屬于哲學了。我將要扼要論述的,是數理邏輯的初創形式,只有這個部分才真正稱得上哲學邏輯。往后的發展,盡管沒有直接的哲學意義,但是對哲學研究有很大的間接用處?!雹偎€認為,哲學邏輯的真正對象乃是為各種命題和推理所共有的邏輯形式,哲學邏輯乃是對邏輯形式的研究。以往的哲學由于被語言表面的語法形式所蒙騙,未能認清其隱藏著的真正的邏輯形式,而犯了許多重大的哲學錯誤。

可見,羅素對“哲學邏輯”一詞的詞義只給予了初步界定,而未加闡釋。后來的英國著名學者斯特勞森賦予了“哲學邏輯”以明確的含義。1967年,斯特勞森編輯出版了一本題為《哲學邏輯》的文集,該文集收入了弗雷格、格拉斯等學者的相關論文,他為此書撰寫了一長篇序言,在序言中,斯特勞森闡述了他對哲學邏輯的觀點。他把整個邏輯領域區分為兩部分:“邏輯是關于命題的一般理論。它有形式的部分和哲學的部分。”分別叫形式邏輯和哲學邏輯。在他看來,形式邏輯研究命題之間的可演繹關系或蘊涵關系,它要以系統的方式排列有關這種蘊涵關系的各種規律;而哲學邏輯則要研究形式邏輯產生的哲學背景和哲學預設,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哲學問題,例如:究竟什么是命題?說一個命題為真是什么意思?命題聯結詞的準確性質,特別是出現在條件命題中的蘊涵的準確性質是什么?意義概念應當怎樣加以分析?真理概念和分析性概念應當怎樣加以分析?指稱和述謂((Predica2tion)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哲學邏輯學家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回答有關語言和各種語言表達式的性質與功能等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這樣一些問題:實際的言語活動模式;意義理論;語言交際的特性與條件,等等。②

很明顯,在斯特勞森那里,“哲學邏輯”其實質不是邏輯,而是某種形式的哲學,是對與邏輯有關的哲學概念和哲學問題的仔細探究,它的成果和方法有直接或,間接的哲學意義。在斯特勞森觀點的影響下,英國哲學家大都在哲學意義上使用了“哲學邏輯”一詞。例如,格雷林在《哲學邏輯引論》一書中指出:“哲學邏輯是哲學,盡管它是提供邏輯學知識,對邏輯問題很敏感的哲學,但它是哲學?!彼踔琳J為,在“哲學邏輯”這一名詞中,“邏輯”這一字眼的作用會引人誤解,因為,哲學邏輯并不是關于邏輯的,也不是邏輯學。正是基于這些看法,格雷林的《哲學邏輯引論》所研究的主要是:命題;必然性、分析性與先驗性、存在、預設與摹狀詞、實在論與反實在論,③等等。與格雷林同為英國牛津大學講師的沃爾夫拉姆在1989年出版的《哲學邏輯導論》一書中,沃爾夫拉姆也闡述了他對哲學邏輯的看法。在他看來,哲學邏輯是關于論證、意義與真理的研究,它的主題與形式邏輯相關,但其研究對象不同,它不像形式邏輯那樣處理有效論證,它只檢驗已經建構好的邏輯系統中的基本概念。根據這種觀點,沃爾夫拉姆在書中主要研究了指稱與真值、必然真、分析與綜合、存在與同一、意義問題,等等。④在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籌劃,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主編的《哲學主要趨向》(1979)一書中,所沿用的都是這種意義上的哲學邏輯概念。

然而,數理邏輯誕生以來,數理邏輯成果被廣泛運用,大批應用邏輯分支如同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很多哲學家與邏輯學家關注了這一情況,賦予了哲學邏輯以邏輯的含義。眾所周知,在邏輯發展史上,萊布尼茨最早提出了創立數理邏輯的理想,他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卻未能獲得成功。

查看全文

憲法的詞義研究論文

「摘要」憲法“一詞,中國古已有之,后傳入日本;日本學者及思想家用”憲法“一詞來表述規定以代議制為基礎和主要內容的民主制度,又傳回中國??梢?,”憲法“一詞是舊詞新用。古代意義上的憲法與近代意義上的憲法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但兩者又在形式上存在著某種聯系,這是英文”Constitution“能夠源于拉丁語”Constitutio“,中文中的”憲法“能夠舊詞新用的原因。

「關鍵詞」憲法,議院,民主制度,立憲

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產物和公民權利保障書的憲法,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只有幾百年的歷史。而“憲法”這一詞匯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是古已有之。當然,古代的憲法和近代意義上的憲法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二者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那么,古代憲法和近代意義的憲法有著怎樣的差別和聯系,前者又為什么和怎樣演變為后者的呢?本文擬對這一問題作一初步的探討。

一、英文“憲法”的由來

英文中憲法(constitution)和憲法性法律(contitutionallaw)來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而拉丁文constitutio的基本含義為:(1)創立、設置、安排、整理、體制;(2)狀態、情況;(3)決定、確立、確承、批準;(4)命令、指示。(注:謝大任主編:《拉丁語辭典》,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128頁。)作為法律用語,是指民法上謹承皇帝旨意而發生法律效力的帝國條例、法令、章程,有別于元老院的立法和其他法律。(注:black‘slawdictionary,1979年版第282頁。)constitutio在羅馬時代主要指皇帝的敕令、法令。其中著名的有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的旨在擴大羅馬公民資格范圍的安托尼亞那敕令(ConstitutioAntoniniana);公元530年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為編輯《學說匯纂》而頒布的編纂令(ConstitutioDeoauctore);公元553年查士丁尼賦予《法學階梯》和《學說匯纂》法律效力的法令(ConstitutioImperatoriammajestatem,ConstitutioTantacirca);公元535~565年查士丁尼頒布的“新敕令”(NoveuaeConstitutionesJustinian),內容多屬于公法和宗教法,但也有關于婚姻和繼承的規定。此外,公元430年左右西蒙迪恩曾編輯一部法令集(SirmondianConstitutions),內容是關于宗教法的16部羅馬帝國法令。歐洲中世紀封建主時代,表示封建主的意志和各種特權,有的時候用它來說明個別城市和團體的法律地位。(注:王向明編著:《憲法若干理論問題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頁。)如公元1037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康德拉二世頒布的封地法令(ConstitutiodeFeudis),這一法令旨在保護倫巴底諸侯的土地所有權。這一時期,constitutio或者constitution一詞也被教會使用,如當時的大主教教令(ProvincialConstitutions)。教廷使節法則(LegatineConstitutions)是由紅衣主教主持的全國宗教會議上頒布的宗教法律,是英國教會法的重要組成部分。1164年,英王亨利二世為緩和與大主教貝克特的沖突,頒布了《克拉倫敦基本法》(theConstitutionsofClarendon),共16條,規定了國家與教會的關系。17世紀,英王頒發給弗吉尼亞公司第二次和第三次特許狀時,也采用過憲法一詞。(注:王向明編著:《憲法若干理論問題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頁。)在羅馬帝國時期,constitutio和constitution已開始混用,歐洲封建時代吸收和繼承了其含義,而英國則直接使用constitution.無論是敕令、法令、教令和基本法,都與近代意義的憲法不是同一意思。

古希臘的雅典就已經有了“憲法”,它的內容包括國家機關的組成、職權、活動原則及公民的權利義務,在形式上確立了雅典的民主共和政體。(注:皮繼增主編:《外國法制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頁。)在其他城邦國家也有類似的憲法。被馬克思稱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的亞里士多德是古代最早談論憲法的學者,在《政治學》和《雅典政制》中,他把成文法分為基本法和非基本法,基本法就是憲法。亞里士多德曾研究過158個城邦憲法,他說:“政體(憲法)為城邦一切政治組織的依據。其中尤其著重于政治所由以決定的最高治權組織。”(注: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第129頁。)非基本法是憲法以外的其他實體法和程序法,它們對憲法具有從屬關系:“法律實際是,也應該是根據政體(憲法)來制定的,當然不能叫政體來適應法律?!保ㄗⅲ簛喞锸慷嗟轮骸墩螌W》,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第178頁。)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為近代憲法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1215年,英王約翰與諸侯、貴族和僧侶簽訂了《自由大憲章》,它限制國王的權力,宣布國王不得隨意征稅,保護貴族和市民的權利,被一些學者認為是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憲法。14世紀的法國有“國法”和“王法”的區別,“國法”又被稱為基本法,非經貴族、僧侶和平民組成的三級會議同意,國王不得隨意變更和廢止,具有憲法的含義。就古希臘的“憲法”而言,與近代意義上的憲法具有本質上的不同。它對于國家機關的組成、職權和活動原則的規定,完全不同于現代國家的分權制度;同時,它所規定的公民權利也只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歐洲自西羅馬帝國到16世紀文藝復興是基督教神學統治時期,王權神授學說占據統治地位,總的說來,憲法沒有也不可能得到大的發展。

查看全文

英語詞匯教學之語篇中的詞義猜測

【摘要】詞義猜測題在近幾年的高考中所占比例最小,但難度略有增加。掌握一定的猜詞技巧,對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以及高考閱讀理解的突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著重對該技巧以歸納和解讀。

【關鍵詞】詞匯;詞義猜測

歷年來高考試題中的生詞量有增無減?!缎抡n程標準》要求學生“讀懂生詞率不超過3%的傳記、故事、記敘文、科普小品文和有關社會文史知識等不同題材的材料?!痹谟⒄Z閱讀中的生詞障礙往往會成為學生理解的“絆腳石”,這些“絆腳石”大致可分四類:1.熟詞生義;2.合成詞、轉化詞與派生詞;3.一詞多義;4.超綱生詞。有的學生在閱讀中存在著“生詞恐懼心理”,一遇到生詞就如臨大敵,讀不下去了,不經思索草草寫出答案了事。也有的學生喜歡拿起詞典查清楚每個生詞的意思,這樣不但影響閱讀速度,而且容易影響學生對語篇的整體把握,從而破壞學生閱讀的興趣。事實上,閱讀材料中的每個詞與它前后的詞語或句子甚至段落都有聯系。我們可以利用語境(各種已知信息)推測、判斷某些生詞的詞義。近年來高考閱讀中加大了對考生猜測詞義能力的考查,因此,掌握一定的猜詞技巧,對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以及高考閱讀理解的突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常見的設題形式:Theunderlinedword/phrase/sentence“…”inthesecond(third…)paragraphrefersto/means______.Whichofthefollowinghastheclosestmeaningto_____?.命題者在出這類題時慣用常規詞義來麻痹考生,我們要特別注意熟詞生義,切不可脫離語境主觀臆斷。下面結合近幾年高考試題,對猜詞悟義的技巧加以解讀。

一、利用構詞法猜詞

閱讀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由熟悉的單詞派生或合成的新詞,掌握構詞法對猜測詞義大有益處。前綴一般改變詞義,后綴常常改變詞性。要分析單詞的前綴、后綴和詞根的含義和功能,從而推測出它們相互組合形成的新詞的詞義。如:unforeseeable這個詞,可以根據構詞法把它拆成un,fore,see,able;其中see是詞根,fore是“先,前,預”的含義,un是否定,able是“能……的,可……的”,因此unforeseeable是“未能預見到的”意思。It’saquiet,comfortablehoteloverlooking(俯瞰)thebayinanuncommercializedCornishfishingvillageonEngland’smostsoutherlypoint.思路分析:我們都知道,前綴un表示否定,后綴-ize意思是―使成為……,結合詞根commercial(商業的),不難猜出uncommercialized的意思是未被商業化。

二、利用同義或近義關系猜詞

查看全文

語文詞義指導管理論文

學習能力直接影響學習活動的效率,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其學習的能力,是我們每一個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前提下的方法指導,現以詞的教學為例,談幾點我的做法: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詞義是一個重點,同時也是難點,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點,我將理解飼義歸納為以下四種方法。

1、查字典法。在學騷習音序和部首查字法之后,讓學生充分利用字典,及時查閱不理解的詞,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又鞏固了查字典的方法,同時還使學生清楚了詞與句的關系。因為在學生查字典理解詞時,往往一個詞在字典中有多種解釋,這時就告訴學生,理解詞語要放到特定的句子中去,要放到語言環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例如:《翠鳥》一文中的一句“翠鳥長著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靈活”一詞在字典中有兩種含義①敏捷、不呆板。②善于隨機應便。引導學生理解,“靈活”在這一句中是對“眼睛”的描寫,那么只能選第①種解釋。使用這種方法關鍵是要讓學生結合句子理解詞義。

2、拆拼法。所謂“拆講法”,就是將一個詞中的幾個詞素先分別解釋,然后再將每個詞素的含義結合起來,組成這個詞的意思。這一方法適用于詞素含義較簡單的詞。

如“深情”?一詞,?“深”是深厚的意思?!扒椤笔歉星?。將詞義合并起來就是“深厚的感情”。這個詞義的解釋就完成了。

3、找詞眼法。有些詞從表面上看深奧難懂,學生會出現不安和急燥的情緒,這時老師引導學生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詞中有的詞素是我們常見的,因此我們只需借助字典找出那些既不易理解又是這個詞里比較重要的詞素的含義就行了。如“和藹”一詞的重點在“藹”字上,它就是這個詞的詞眼,它在字典中的解釋是“和氣、態度好”,因此,“和藹”的含義就是“和氣,態度好”。經過反復練習,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找近、反義詞法。對于一些較簡單的,容易找出近、反義詞的詞語來說,可引導學生用找近、反義詞的方法來理解。?如“鋼強”?就是“堅強、頑強”的意思,“冷淡”就是“不熱情”的意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