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滲透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9:29: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育滲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德育滲透探究
摘要: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課堂吸引力、生動性的同時,還要融入對學生人格品質進行培養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把握信息技術課堂德育內容的價值,豐富信息技術課堂德育滲透的手段,拓展信息技術課堂德育融合的內容。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德育;德育價值;德育手段;德育內容
教師在現代教育中的角色在不斷變化,教師不僅肩負著傳授學生知識的任務,而且在培育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品質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使學生在每一階段的學習中,人文素養和知識水平共同提高,既能提高生活情趣,又能收獲健康積極的人格,形成互助友愛、團結善良的良好品質。這意味著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在努力提高課堂吸引力、生動性的同時,還要融入培養學生人格品質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把握信息技術課堂德育內容的價值
學生有一種天生的模仿及學習能力,他們善于從生活和學習中吸取有害或者有利的東西,形成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進而對他們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在信息時代,信息化使得人們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信息,也為學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但是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教師必須避免不良信息對學生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因此,教師要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向學生展示有價值的內容和信息,指導學生正確篩選有效信息,培養學生辨別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向學生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教師要充分認識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性,可以通過帶領學生瀏覽IT行業領軍人物的成長經歷等具有正能量的素材,觀看央視《朗讀者》《大國重器》等積極向上的視頻資料,以及向學生推薦有益于學習和全面發展的網站,來影響學生的道德觀,在提高學生知識儲備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信息技術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感受科技發展帶給我們生活和學習變化的同時,選取恰當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受到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熏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及價值觀。
二、豐富信息技術課堂德育滲透的手段
古代文學德育滲透
我國學校教育非常注重德育,尤其在高校設置思想教育專業,培養了龐大的專職德育隊伍。但高校的德育卻是飽受詬病的一種教育形式,原因何在?怎樣增強高校的德育實效性?關鍵在于探究德育之本原,在學科德育方面著力,尋找回歸德育之本原的平臺,認真實踐。
1高校德育之本原混淆現象剖析
1.1具體表現
1.1.1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輕視道德教育我國傳統德育范圍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道德教育。我國古代的德育因為政治、法律、宗教等社會意識并沒有完全從道德中分離出來,而現在的中國已經有比較完備的政治法律體系,所以德育之本原,即德育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意味著狹義的德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和法律只隸屬于廣義德育,更不能取代德育的社會功能。德育的目標是人的道德的養成,使之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目前我國德育的現狀是德育本身概念界定不十分清楚,從小學到高校的德育的重心都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而忽視了真正的德育目標。
1.1.2重視適應現實而忽視德育的底線———求真德育的最低境界是真,最高境界是善,真的善為美。我國目前的社會現狀卻或多或少地忽略了道德的底線———求真,說真話者不如說謊話者更具備社會適應能力,青年人失去熱情純真,變得老于世故。高?;蛘咭驗榫蜆I現狀艱難,將“求真”引向了一個誤區:摒棄德育而追求生存的本能,結果使得不少大學生認為只要能謀得職業,不管什么虛假的手段都可以用,道德觀、價值觀模糊。所以,回歸德育的本原———進行真善美的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綜上所述,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之本原,而道德教育之本原是求真,在高校中進行德育建設,首先要抓住德育之關鍵,目標才會明確,才不會失去方向。
1.2形成原因
高中美術德育滲透策略
[摘要]高中是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學生的價值觀念還不夠成熟。這就要求我們高中美術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把品德教育也重視起來,幫助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觀念,引導他們完善自身的價值觀念。本文將結合我自身的教學經驗提一些關于高中美術課堂德育滲透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美術;德育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完善,課堂教學不再僅僅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單純的課本文化知識傳授,更加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美術的重視程度不高,很少教師能結合美術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一些教師甚至認為只要把美術本學科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算完成了教學過程,對德育教學漠不關心。這些直接造成了學生只能機械的畫畫而沒有高尚的情操去審美。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我摸索出了一套結合美術課堂教學來幫助學生提高道德品質的方法,下面我將從“通過藝術家生活經歷滲透德育”“通過藝術作品的鑒賞滲透德育”“通過美術想象課教學滲透德育”“通過美術作業的布置滲透德育”四個方面展開,進行美術教學過程德育滲透的探討。
一、通過藝術家生活經歷滲透德育
美術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畫家,他們的生活經歷和生活智慧幫助他們畫出一幅幅傳世的名畫。高中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著名畫家的生活故事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感受到畫家的精神氣質,引導他們產生感情共鳴,從而達到凈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內心修養的教學目的。如在講古代著名畫家時,我就向學生介紹了顧愷之吃甘蔗的故事:“顧愷之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畫家之一,他出身望族,從小就機靈聰敏。顧愷之在桓溫手下做過一段時間的幕僚,有一天,他跟隨著將軍去外地視察民生,當地的官員為他們準備了當地的特產甘蔗。大家都坐在江邊吃著甘蔗,只有顧愷之自己被江邊的風景所吸引,望著江流發呆。將軍看到顧愷之發呆的樣子后,為了調侃他,特意選了一根甘蔗把甘蔗的上端先遞了過去。顧愷之沉醉在風景之中,沒有察覺這一細節,拿著甘蔗就吃了起來。正吃著,旁邊傳來了同僚們的笑聲,大家都笑著問顧愷之:“先生,你吃甘蔗的方式真是與眾不同,不知道你吃的甘蔗甜不甜?”顧愷之這時候才回過神來,但他才思敏捷,迅速的回答道:“我的吃法確實獨特,這是我摸索出來的竅門”。眾人聽了好奇起來。顧愷之接著說:“你們一開始就把甘蔗最甜那一段吃掉了,之后再吃越來越不甜,最后吃到末端索然無味。而像我這么從尖端開始吃,就會越吃越甜‘漸入佳境’,最后吃完還能有無限回味?!边@樣,我通過向學生介紹顧愷之的小故事,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在故事之中向學生傳授“先苦后甜”的人生道理。學生沉浸在故事之中,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德育教學就在無聲無息之中完成了。
二、通過藝術作品的鑒賞滲透德育
學科德育滲透思考
一、對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的理性審視
目前,德育與學科教學的關系主要表述為“滲透”或“融入”?!皾B透”與“融入”的本意何在?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問題有哪些呢?
(一)“滲透”與“融入”意在兩物之交融
“滲透”一詞產生于近現代,在我國古代并沒有出現。古代一般都將“滲”和“漉”連在一起表達意思?!墩f文》曰:“滲,下漉也。”[1]370“滲”指液體向下滴流。而“透”作為動詞,有兩層意思:一是取跳躍之意?!墩f文新附》曰:“透,跳也?!盵1]347二是取穿過、透過之意。《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中有“漸漸透出”,這里“透”即為漸漸穿過的意思?!稘h語大辭典》中“滲透”被解釋為:比喻一種事物或勢力從某一方面逐漸進入到其他方面??萍忌?,將“滲透”定義為:當利用半透膜把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隔開時,濃度較低的溶液中的溶劑(如水)自動地透過半透膜流向濃度較高的溶液,直到化學位平衡為止的現象。它強調的是不同的物體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見,“滲”是指某一事物從一個區域范圍向另外一個區域范圍慢慢進入,而在此之前,后面的區域范圍并沒有這一事物?!巴浮笔侵改骋皇挛锎┻^或跳過一個區域范圍進入另一區域范圍?!皾B”“透”意思接近,兩者連在一起使用,意在強調兩種不同事物通過運動而交融。從詞源上來看,按照《說文》的解釋,“融”本義為冰雪等化為水(如“消融”),引申指蒸汽升騰?!叭凇庇忠曛笌追N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如“水乳交融”。[1]629“入”本義為進來、進去之意?!墩f文》曰:入,內也。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融入”一詞在現代漢語中的基本詞意是融合,混入、混合。一是指有形物質的彼此融合,或者一種物質融入另一種物質。二是指非物質形態的融合,如一個人或群組從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了另一個群組,成為一個更大的群組。在用于人的范疇時,更多的是指精神層級的融合和接納。由此來看,“融”本身有兩種涵義:一是指同一事物不同形態之間的變化,二是指不同事物合為一體。而“融入”一詞的基本涵義則完全傾向于后者,即有形的或無形的兩者的融合和彼此接納。
(二)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將德育與學科教學“二分”
將“滲透”與德育相連,形成了“德育滲透”之說。對德育滲透的界定,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闡釋,如“所謂滲透性,是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灌輸而言的,是指結合教學、管理等業務工作一道進行并貫穿和滲透其中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徑和原則”[2],如“德育滲透是指將德育目標通過各種途徑,依據德育與其它領域的聯系,運用各種手段與措施以不易察覺、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德育內容緩慢地傳遞給學生的過程”[3],等等。據此理解,德育和學科教學是兩種不同的事物,滲透是德育進入學科教學原則、方式、途徑。德育融入是另一種對德育與學科教學關系的理解。如,高校學科德育滲透要把德育目標融入教學目標,要把德育內容融入教學內容,要把德育過程融入教學過程,要把德育方法融入教學方法,要把德育評價融入教學評價中去[4]。在中小學,德育融入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最具代表性的比喻是“鹽說”,即將德育與學科教學視為“鹽與湯”的關系,將德育比喻成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鹽,將學科教學比喻成湯。在日常生活中,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但不能單獨使用,融在湯菜中,方顯湯菜之美味、鹽之價值。由此來啟示教師,要將德育融入學科教學中,這樣教學才有意義。“德育是鹽,教學為湯”這一比喻還是將德育與學科教學看成了兩件事。由此可見,無論是德育滲透,還是德育融入,都是將德育與學科教學看成兩件事,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德育并不在學科教學之中,學科教學本身也沒有德育之意。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的實質是德育與學科教學的“二分”。
淺談美術教學德育滲透
一、發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要想達到審美育人的目的,從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例如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道德文化。美術作品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通過具體的、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出來,有著其他學科所沒有的優勢。例如在欣賞梵高的作品時,一開始學生對其作品抱有質疑的態度,但經過對畫家的生平介紹和對典型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感悟到畫家通過繪畫傳達的精神品質與風格特點,學生能以包容理解的態度去看待其作品,這種心理狀態的變化對欣賞之后的每一個藝術派別都能引發學生的審美心理體驗,獲得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在賞析過程中,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還能幫助樹立正確的藝術觀、文化觀,提高道德修養,是引導學生進行美的欣賞和創造,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捕捉教學中的德育契機
楊振寧教授指出:“滲透性就是在你還不太懂的時候,在好像亂七八糟的狀態之下,你就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很多東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經過了一個長時期的接觸,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懂了,這個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一個人在思想品德上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形成的道德觀念,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所以在具體教學管理中,滲透德育教育應講究“悄無聲息”,準確地把握字里行間潛在的德育教育內涵,滲透一定要找到恰當的時間合適的內容進行,不能強行滲透。很多老師會把美術課堂上的德育教育變成上思想品德課,說教式的教學容易引起學生反感。筆者認為可以在上課結束前,花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提出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或者討論下節課怎么上,自己要做哪些準備工作。這些看似與德育不相關的舉動其實也是潛在的進行德育滲透。通過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來帶動課堂的良好氛圍,學生個性和主體地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創造性會得到激發,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其德育教育的應有功能。
三、體驗創作中的德育情感
美術作業完成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諸如工具的準備、技能的掌握,知識的理解等等。“老師,我不會畫”、“老師,我沒學過”、“老師,我忘帶鉛筆了”等等理由導致作業拖沓,質量不高。所以教師在布置課堂作業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教育功能??梢宰寣W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質帶來的新奇與樂趣,比如第一次使用刮畫紙創作作品時,學生表現出來非常高的積極性,覺得很有趣。教師在示范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的創作工具進行示范,比如用圓珠筆示范一幅風景畫,學生會很驚奇,“老師不怕畫錯??!”,怕了就永遠不會嘗試新的工具,不能體驗這種創作方式帶來的樂趣。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古代文學德育滲透
我國學校教育非常注重德育,尤其在高校設置思想教育專業,培養了龐大的專職德育隊伍。但高校的德育卻是飽受詬病的一種教育形式,原因何在?怎樣增強高校的德育實效性?關鍵在于探究德育之本原,在學科德育方面著力,尋找回歸德育之本原的平臺,認真實踐。
1高校德育之本原混淆現象剖析
1.1具體表現
1.1.1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輕視道德教育我國傳統德育范圍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道德教育。我國古代的德育因為政治、法律、宗教等社會意識并沒有完全從道德中分離出來,而現在的中國已經有比較完備的政治法律體系,所以德育之本原,即德育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意味著狹義的德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和法律只隸屬于廣義德育,更不能取代德育的社會功能。德育的目標是人的道德的養成,使之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目前我國德育的現狀是德育本身概念界定不十分清楚,從小學到高校的德育的重心都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而忽視了真正的德育目標。
1.1.2重視適應現實而忽視德育的底線———求真德育的最低境界是真,最高境界是善,真的善為美。我國目前的社會現狀卻或多或少地忽略了道德的底線———求真,說真話者不如說謊話者更具備社會適應能力,青年人失去熱情純真,變得老于世故。高?;蛘咭驗榫蜆I現狀艱難,將“求真”引向了一個誤區:摒棄德育而追求生存的本能,結果使得不少大學生認為只要能謀得職業,不管什么虛假的手段都可以用,道德觀、價值觀模糊。所以,回歸德育的本原———進行真善美的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綜上所述,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之本原,而道德教育之本原是求真,在高校中進行德育建設,首先要抓住德育之關鍵,目標才會明確,才不會失去方向。
1.2形成原因
英語課上的德育滲透
我也就因勢利導地把抄作業的害處給同學們講了一遍,把阻止抄作業這種行為在我們班級里是英雄行為,同學們應該發揚這種精神,讓這種不良行為在我們班級里難以生存。同學們都致以熱烈的掌聲,還有同學當場保證堅決不再抄作業了,這種讓好多老師都很頭疼的事情就這樣輕易而舉地解決了。后來又有同學回答:幫助同學解答問題、拾金不昧等。雖然有些答案離題有點遠,但是只要他們的答案積極向上,我都給予鼓勵表揚,幫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新授知識中滲透德育教育
新授知識是我們一節課的重中之重,這個教學過程不能只注重灌輸知識,機械地訓練,要變老師教的過程為學生學的過程,并在學會的基礎上,學以致用,并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滲透德育教育。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本課我設計了任務型教學方法,逐層給學生提出任務,學生在我的任務指導下,結合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步完成。比如在進行到:Thebraveyoungmanwasinhos-pitalfortwomonthsbecausethefireburnthisneck,armsandface.(這個勇敢的年輕人因為在這場大火中燒傷了脖子、手臂和臉,住院兩個月。)這是個引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很好的時機。我馬上問問題:Whatdoyouthinkofit?(你怎么認為這件事?)Doyouthinkitisworth?(你覺得這樣做值得嗎?)Ifyouseesomeoneintrouble,whatshouldyoudo?(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困境中,你該怎么辦?)學生們討論后,情緒頗為激動地回答了這些問題,有的學生說:IthinkheisverybraveandIadmirehim.(我認為他很勇敢,我崇拜他。)還有學生回答,Idon’tthinkitisworthdoingthiskindofthing,(我認為做這樣的事情不值得。)我再對他們的觀點和看法予以正確的引導:幫助人是一種不圖回報,沒有任何目的的付出,是一種境界,有這種境界的人,經常享受助人的快樂。幫助人、并且有能力幫助人是幸福的人!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僅能練習了所學的英語,而且對于樂于助人有了正確的認識。
在回家作業中滲透德育教育
英語回家作業是深化新知識,鞏固新知識,檢查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復習與應用相結合的主要形式。每天的英語作業我都是分兩塊內容進行布置:1、鞏固新學的知識點;2、把所學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學以致用,對于這個題目我布置他們寫句子或者寫篇小文章。本課學完之后,我布置了如下作業:這個年輕的英雄在救人中受了傷,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順著這個思路,把這篇文章續寫下去(至少5句話),主要引導學生對于眾人的關注和榮譽,該如何對待。有個學生這樣寫的:Manypeoplegavezhanghuaflowersandpresents.Therewaslotsofinformationabouthiminthenewspapers.manystudentssaid:“weshouldlearnfromhim.”ButZhanghuawasn’tproudofthis.Hesaid:“Everyonewilldoitlikethis.”Hestilllivesahappylifelikethepast.(許多人給張華鮮花和禮物,在報紙上也有許多關于他的信息,許多學生說:“我們應該向他學習?!钡菑埲A一點也不因此而驕傲,他說:“每個人都能做到。”他仍然像以前一樣快樂地生活。)雖然孩子的語言還很稚嫩,但是這些話已經足夠表現出一個初一孩子對于樂于助人以及眾人關注的正確的看法,我沒有進行任何說教,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學會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既鞏固了知識,又升華了思想。
德育是教育的一個永恒主題,而我們平時的一些德育方面的理論說教只能讓孩子更加的反感,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比較靈活的一種教育方式,它既不像思想品德課那樣枯燥,又能讓學生很容易接受,同時還學了語言知識,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不過這只不過是我們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讓孩子在快樂中提高智育和德育。我將繼續努力,讓這種教學方法繼續完善,并發揚光大,“細水長流”地、潛移默化地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論疫情下隱性德育的滲透
摘要:面對當前肆虐全球的肺炎,為了能夠更好地配合國家抵御和防治肺炎的相關工作,中職院校在肺炎疫情下要重視隱性德育的滲透,對中職生實施責任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等,并在組織與開展的多樣化教育活動中滲透更多德育教育的內容,使得中職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與愛國主義情懷得到更好的塑造與升華,增強隱性德育教育的效果。本文主要對疫情下隱性德育教育的策略與方法進行研究,通過對隱性德育概念及內涵的認知與了解,發揮出隱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隱性德育教育的策略與方法,提升中職生的心理素質與綜合品質,促進中職生取得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肺炎;隱性德育;策略;滲透;研究
在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初,我們遭遇了肺炎病毒的襲擊,全國上下共抗肺炎。而在抗擊肺炎的過程中不乏很多仁人志士和最美的逆行者,舍小家、為大家,抗擊在肺炎的一線,挽救一條條人命,這種不怕犧牲,舍身忘我的職業精神、愛國精神、奉獻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仿的。在中職德育教育過程中,如果一味的運用顯性德育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足,能動性也得不到更好地發揮,這會影響中職生學習德育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利于中職德育教育效果的呈現。而在中職德育教育過程中滲透隱性德育的教學內容,使得德育教育的內容在無形中得到更好的詮釋,使得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得到更好地教育,塑造中職生優秀的道德素養、優秀品質與深厚的內涵,促進中職生未來的發展道路越走越寬,推動中職生取得更好地發展。
1隱性德育的概念及內涵
所謂的隱性德育,主要是指教育者運用內隱、間接或者暗含的方式來展開多種德育活動,其是正式德育教育活動之外學校以及教師所組織的各類活動,并來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道德觀等產生影響與教育的一種教學方法。隱性教育主要就是將教育意圖隱藏起來,其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教育藝術。隱性德育就教師將德育教育的形式與內容隱藏起來,通過多種教育活動的組織和開展,讓學生在無意中受到德育教育的滲透與教育,能夠更好地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隱性德育的最大特點和優勢就是沒有非常明顯的教育痕跡,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很容易受到影響和教育,這樣更有利于實現教育的目標。
2肺炎疫情下滲透隱性德育的重要性分析
小學音樂教學滲透德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然后闡述了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最后提出了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路徑,包括在游戲中滲透德育思想、通過學生合作滲透德育思想、通過多媒體滲透德育思想。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德育
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洛克曾提出了“白板說”,他認為人最初的心靈像一塊沒有任何記號和任何觀念的白板,一切觀念和記號都來自后天的經驗。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世界的了解、認識還只是處于一種模糊的狀態,道德觀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在道德觀念上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一、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樂記》認為音樂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可見音樂教育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稑酚洝分刑岬健耙骑L易俗,莫善于樂”。其意是要想轉移社會風氣,改變民聞習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1]。第一,在音樂教學中,教學曲目應選用反映學生精神面貌和健康生活的歌曲、適合學生歌唱的我國民族和部分外國優秀歌曲,以及具有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滲透德育內容,便于學生深刻理解歌曲的情緒,從而提升教學成效。第二,音樂是陶冶情操的課程,其明快的節奏、聽音、視唱、發聲、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基礎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合理滲透德育,從而有效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二、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英語教學德育滲透思考
一、英語教學過程中負擔的德育任務
英語作為一門學科也負擔著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教育的任務。人的觀念態度都是和其道德狀況有著直接的聯系的。英語教學和德育也有著一定的聯系,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能夠在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英語學習的水平。
二、英語教學過程中德育的途徑
1.樹立良好的學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
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只有勤奮努力不畏艱難才能學好英語這門課程,而良好的學風和學生良好的品德狀況是學習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所以在教學的時候,必須養成良好的學風,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仔細認真,努力鉆研,能夠更好的掌握英語知識,并且品質良好、虛心好學、永不自滿對于英語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
2.老師應該樹立良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