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10:26: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育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教育中德育異化
眾所周知,藝術包括三大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認識功能。藝術之成其為藝術,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審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審美功能,藝術就不再是真正的藝術,其它的功能也會隨之消失;反之,某些藝術只具備審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藝術。
長期以來,受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認為的德育異化現象,藝術教育往往喪失自身的本質特征,沒有突出藝術的特點,成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個學校教育范圍而言,藝術教育往往不具有獨立的學科地位,這一問題具體反映在人們對于藝術教育的本質和目的的理解與確定上,它或者被納入德育的范疇,或者被納入智育的范疇,名義上藝術教育姓“藝術”,實際上藝術教育姓“德”“智”,藝術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這個詞,未必確切,這里指的是,在我國,一個長期困擾著普通學校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是,把藝術教育等同或附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藝術育人”或“寓教于樂”就是把藝術完全當作一種德育的媒介和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把藝術教育納人到德育的軌道。
美國藝術教育家加登納在考察了我國普通學校藝術教育后,曾寫過一篇題為《中美藝術教育的區別》的文章,該文在對兩國藝術教育的目的進行比較時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樣,中國的藝術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種美學的目的。參加藝術活動被認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發積極的動機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藝術作品和藝術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這方面做得怎樣。在美國,藝術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目的都不明顯。事實上,如果有人說藝術作品或藝術教育是為了一個政治目的服務的,大多數人都不會明白是怎么回事。對藝術會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們也不以為然。事實上,美國人習慣于把藝術視為自我表現、創造力、自發性和個人變異的源泉,而不是那種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睆募拥羌{的這種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美兩國藝術教育的目的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應該說,從藝術的三大功能來看,教育功能是存在的,歷史上也不乏例子,法國大畫家大衛的名畫《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馬拉之死》就為法國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像美國人那樣對藝術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完全割裂開來的態度是值得商榷的。藝術不能簡單地從屬于政治,但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政治。而像我們這樣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視為是藝術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并明確加以強調,卻是絕對不可取的。
藝術教育中德育異化
眾所周知,藝術包括三大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認識功能。藝術之成其為藝術,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審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審美功能,藝術就不再是真正的藝術,其它的功能也會隨之消失;反之,某些藝術只具備審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藝術。
長期以來,受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認為的德育異化現象,藝術教育往往喪失自身的本質特征,沒有突出藝術的特點,成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個學校教育范圍而言,藝術教育往往不具有獨立的學科地位,這一問題具體反映在人們對于藝術教育的本質和目的的理解與確定上,它或者被納入德育的范疇,或者被納入智育的范疇,名義上藝術教育姓“藝術”,實際上藝術教育姓“德”“智”,藝術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這個詞,未必確切,這里指的是,在我國,一個長期困擾著普通學校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是,把藝術教育等同或附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藝術育人”或“寓教于樂”就是把藝術完全當作一種德育的媒介和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把藝術教育納人到德育的軌道。
美國藝術教育家加登納在考察了我國普通學校藝術教育后,曾寫過一篇題為《中美藝術教育的區別》的文章,該文在對兩國藝術教育的目的進行比較時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樣,中國的藝術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種美學的目的。參加藝術活動被認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發積極的動機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藝術作品和藝術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這方面做得怎樣。在美國,藝術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目的都不明顯。事實上,如果有人說藝術作品或藝術教育是為了一個政治目的服務的,大多數人都不會明白是怎么回事。對藝術會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們也不以為然。事實上,美國人習慣于把藝術視為自我表現、創造力、自發性和個人變異的源泉,而不是那種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從加登納的這種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美兩國藝術教育的目的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應該說,從藝術的三大功能來看,教育功能是存在的,歷史上也不乏例子,法國大畫家大衛的名畫《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馬拉之死》就為法國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像美國人那樣對藝術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完全割裂開來的態度是值得商榷的。藝術不能簡單地從屬于政治,但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政治。而像我們這樣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視為是藝術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并明確加以強調,卻是絕對不可取的。
藝術院校德育隱性課程分析
摘要:德育顯示課程和隱性課程是當今高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兩種最基本形式。二者各有優勢,需要把二者結合起來,尤其要促進德育隱性課程顯性化。藝術院校大學生有其自身特點,其德育隱性課程顯性化也要通過不同的途徑得以強化。
關鍵詞:藝術院校;德育;隱性課程;顯性化
高校德育顯示課程和隱性課程是高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兩種最基本形式。目前,德育顯性課程是主渠道,德育顯性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外來思想文化的沖擊,德育隱性課程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越來越大,要加以重視,尤其要促進德育隱性課程顯性化。藝術院校大學生有其自身特點,其德育隱性課程顯性化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加以實施。
一、德育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含義及特點
德育顯性課程是目前我國高校德育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是高校根據國家統一規定,有明確的教學大綱,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實教,有相對固定的教育場所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德育教育過程。顯性課程是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的,其具有系統性。比如在高校中會系統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具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其教育目的非常明顯,從課程的名稱也能看出。在課程講授中也具有強烈的目的性,要求學生在課程規定的時間內接受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德育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非常清楚自己要學什么。教師也非常清楚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其目的明確。因為具有系統性和目的性,其教學效果也非常明顯,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國家、社會要求學生掌握的德育內容,達到一定的德育水平。德育隱性課程在我國古代雖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思想很早就出現在相關的著作或典籍中,比如我國北齊時期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慕賢》中曾說:“潛移暗化,自然似之?!敝傅氖侨说乃枷胝J識會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感染、影響而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西晉時的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說“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說明客觀環境在人的成長中影響非常大。這實際上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隱性課程的思想。在西方,最早提出班級授課制的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注意到班級育人作用,實際上體現了班級隱性教育功能。進入近代,最早提出“隱性課程”的是美國教育學家杰克遜,其在1968年《教室生活》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F在一般認為隱性課程是指與顯性課程相對,它是指學生在學校開設顯性課程之外,學校教育目標或學校教育計劃中沒有明確規定,單獨地或伴隨著顯性課程或活動而獲得的興趣、愛好、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的,但起到的作用是長久的。隱性課程因為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場地,所以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學校中的教育教學政策和制度、校園文化、校園人際關系、第二課堂等都蘊含著德育隱性課程。因為德育隱性課程不是采用課堂灌輸的方式教育學生,其體現在人際關系、班風、學風等方面,因而具有滲透性特征,而這些隱性課程一旦被受教育者接受,它對受教育者的品德、觀念等的影響是長久的,甚至是終生的。
二、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
藝術教育德育異化特征論文
【摘要】藝術的三大功能中,審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審美功能成立的條件下才會具備。藝術教育在本質上是審美教育,雖然它能有效地培養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稍谥袊藗兺涣晳T從德育的角度去規范藝術教育的目的,去評判藝術教育的成敗,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德育的附庸。這種不突出審美特性的藝術教育已經被認為地德育異化,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
【關鍵詞】藝術、藝術教育、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異化
眾所周知,藝術包括三大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認識功能。藝術之成其為藝術,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審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審美功能,藝術就不再是真正的藝術,其它的功能也會隨之消失;反之,某些藝術只具備審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藝術。
長期以來,受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認為的德育異化現象,藝術教育往往喪失自身的本質特征,沒有突出藝術的特點,成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個學校教育范圍而言,藝術教育往往不具有獨立的學科地位,這一問題具體反映在人們對于藝術教育的本質和目的的理解與確定上,它或者被納入德育的范疇,或者被納入智育的范疇,名義上藝術教育姓“藝術”,實際上藝術教育姓“德”“智”,藝術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這個詞,未必確切,這里指的是,在我國,一個長期困擾著普通學校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是,把藝術教育等同或附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藝術育人”或“寓教于樂”就是把藝術完全當作一種德育的媒介和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把藝術教育納人到德育的軌道。
藝術教育中的德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藝術藝術教育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異化
論文摘要:藝術的三大功能中,審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審美功能成立的條件下才會具備。藝術教育在本質上是審美教育,雖然它能有效地培養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可在中國,人們往往只習慣從德育的角度去規范藝術教育的目的,去評判藝術教育的成敗,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德育的附庸。這種不突出審美特性的藝術教育已經被認為地德育異化,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
眾所周知,藝術包括三大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認識功能。藝術之成其為藝術,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審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審美功能,藝術就不再是真正的藝術,其它的功能也會隨之消失;反之,某些藝術只具備審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藝術。
長期以來,受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認為的德育異化現象,藝術教育往往喪失自身的本質特征,沒有突出藝術的特點,成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個學校教育范圍而言,藝術教育往往不具有獨立的學科地位,這一問題具體反映在人們對于藝術教育的本質和目的的理解與確定上,它或者被納入德育的范疇,或者被納入智育的范疇,名義上藝術教育姓“藝術”,實際上藝術教育姓“德”“智”,藝術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這個詞,未必確切,這里指的是,在我國,一個長期困擾著普通學校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是,把藝術教育等同或附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藝術育人”或“寓教于樂”就是把藝術完全當作一種德育的媒介和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把藝術教育納人到德育的軌道。
藝術學校德育藝術分析論文
一、以理念優化德育文化
(一)優化德育理念
藝術學校的思想道德建設,應當立足于以藝術的“校本”特色,要求學生學習書、畫、音、舞等藝術大師德藝雙馨的美德內涵。我們可以將學生的德育從個人修養、人際倫理、愛國為民等三個基本方面充分挖掘,進行重點研究和實踐,積極探索藝術學校道德啟蒙教育的新路子。學校力求給每一名學生享受藝術與美的機會,使學生的智能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智力潛能在特定的藝術文化情境中不斷被激活、釋放,學生能充分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感受到自己才智的力量。
(二)挖掘校訓含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藝術“和而不同”,“德藝立人”,“教學相長,德藝雙馨”等觀點相繼提出,藝術學校的校訓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一些舊的學風雖然易記、好懂,但因與缺少個性化的內涵,立意措辭已不能體現時代精神,不免淡化了學校教書育人的本質屬性,其文化啟迪作用也隨之泛化。因此,將校風調整到位,挖掘校訓含義,既能保持原校訓賦予時代感的特色,又能吸收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價值觀念。
(三)建設制度文化
德育功能藝術教育論文
一、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
藝術教育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藝術是人的一種情感表達,是人感性和理性的統一。藝術誕生于人類的生產生活過程之中,從它的產生開始就和德育形成了緊密的聯系。藝術可以讓人感受美,也就蘊含著德育的屬性;德育最終也要回歸到情感層面,這與藝術教育的本質是相通的。藝術教育通過生動的視覺、聽覺感受,向受教育者傳達藝術所要表達的內容,讓受教育者在思想上產生共鳴。所以,在育人方面,藝術教育有著一般的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如在抗戰時期,《松花江上》等歌曲激發了人們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罪行的憤慨和高漲的抗日熱情;《義勇軍進行曲》吹響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號角,成為鼓舞全國人民一致抗戰的愛國主義教育經典。這充分體現了藝術教育所具備的德育功能,是一種感性層面上的精神鼓舞。藝術教育本身需要道德的導向和支持。長期以來,很多人看待藝術教育總是片面關注它的外在表達形式,無論專業還是公共藝術教育,只注重理論、技能教學,而忽視其本身的輔德價值。
其實,藝術教育所具有的德育特征,能夠給予藝術教育深層次的內涵提升。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道德的力量,使之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面旗幟”。藝術教育本身也需要道德的導向和支持,如曾經的一首《學習雷鋒好榜樣》,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旋律,而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又引導著人們的價值取向。藝術教育可以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化的德育。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人民的精神財富。實踐證明,通過藝術表現正確的思想內容,從而進行思想教育是相當有效的。如革命戰爭年代,戰地文工團在硝煙彌漫的前線進行文藝演出,極大地鼓舞了戰士們的斗志。這就是說,在主觀上藝術家表演的主要目的就為了激發戰士們的革命激情,在客觀上觀眾也并不是單純地在進行藝術欣賞,這樣的教育顯然更多的是借助藝術形式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啟示我們,在注重“曉之以理”的德育的同時,還應采用包括藝術在內的各種感性形式來“動之以情”。這樣,才能獲得最佳德育效果。
二、有效發揮藝術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徑
利用高校校園情境,把藝術教育與德育相互融合,有效發揮藝術教育的輔德功能,是提高大學生德育實效的重要手段。脫離藝術形式的德育往往流于簡單的說教,而任何背離德育目標的藝術作品也必然給大學生帶來各種負面的影響,最終成為傳遞各種“非正能量”的工具。因此,通過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感染大學生,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是當前高校育人的一大突破口。
1.充分利用藝術賞析教學“主陣地”,實踐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一個藝術作品,如果不追究其歷史,不剖析其內在意蘊,對其的觀感必然會是蒼白空洞的。實踐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要充分利用藝術賞析教學。教師在講解藝術作品時,要注重結合作品特點,追溯其思想根源,向學生展現作品誕生的背景,讓他們深入了解體會作者的表達目的,從而由對藝術的初次感性認識升華到深層次的理性感悟。同樣也可以在思政課堂上,用藝術形式去開展思想教育。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就可以通過愛國主義作品播放分析,讓學生透過音樂或畫面去感受所受教育內容的內涵,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
少兒藝術學校的德育藝術分析論文
一、以理念優化德育文化
(一)優化德育理念
藝術學校的思想道德建設,應當立足于以藝術的“校本”特色,要求學生學習書、畫、音、舞等藝術大師德藝雙馨的美德內涵。我們可以將學生的德育從個人修養、人際倫理、愛國為民等三個基本方面充分挖掘,進行重點研究和實踐,積極探索藝術學校道德啟蒙教育的新路子。學校力求給每一名學生享受藝術與美的機會,使學生的智能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智力潛能在特定的藝術文化情境中不斷被激活、釋放,學生能充分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感受到自己才智的力量。
(二)挖掘校訓含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藝術“和而不同”,“德藝立人”,“教學相長,德藝雙馨”等觀點相繼提出,藝術學校的校訓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一些舊的學風雖然易記、好懂,但因與缺少個性化的內涵,立意措辭已不能體現時代精神,不免淡化了學校教書育人的本質屬性,其文化啟迪作用也隨之泛化。因此,將校風調整到位,挖掘校訓含義,既能保持原校訓賦予時代感的特色,又能吸收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價值觀念。
(三)建設制度文化
校園藝術活動德育功能論文
摘要:豐富多彩的校園藝術活動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本文從藝術活動對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作用和滲透途徑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德育藝術活動大學生高校
藝術活動是集藝術實踐與思想品德教育、審美教育于一體的特殊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新形勢下,積極開展藝術活動,充分挖掘藝術活動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發揮其在育人中的實際功效,對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校園藝術活動與德育的關系
早在上世紀末,教育部就把藝術教育寫進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將藝術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藝術教育與德育從來就是互補的,許多科學家、藝術家和教育家都認為,藝術與德育的結合是未來人類思想發展的趨勢,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德育與藝術教育的結合,是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根本宗旨與目標的統一性
藝術教育德育異化研究論文
【摘要】藝術的三大功能中,審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審美功能成立的條件下才會具備。藝術教育在本質上是審美教育,雖然它能有效地培養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可在中國,人們往往只習慣從德育的角度去規范藝術教育的目的,去評判藝術教育的成敗,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德育的附庸。這種不突出審美特性的藝術教育已經被認為地德育異化,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
【關鍵詞】藝術、藝術教育、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異化
眾所周知,藝術包括三大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認識功能。藝術之成其為藝術,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審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審美功能,藝術就不再是真正的藝術,其它的功能也會隨之消失;反之,某些藝術只具備審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藝術。
長期以來,受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認為的德育異化現象,藝術教育往往喪失自身的本質特征,沒有突出藝術的特點,成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個學校教育范圍而言,藝術教育往往不具有獨立的學科地位,這一問題具體反映在人們對于藝術教育的本質和目的的理解與確定上,它或者被納入德育的范疇,或者被納入智育的范疇,名義上藝術教育姓“藝術”,實際上藝術教育姓“德”“智”,藝術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這個詞,未必確切,這里指的是,在我國,一個長期困擾著普通學校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是,把藝術教育等同或附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藝術育人”或“寓教于樂”就是把藝術完全當作一種德育的媒介和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把藝術教育納人到德育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