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11:05: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視電影

一、討論電視電影問題的前提

有一個事實或許能夠打開我們的思路,就是電影界的一個新成員——電影頻道這幾年的發展態勢。電影頻道是靠國家貸款啟動的,也就是負債經營。1996年1月正式開播,第一年就還清了貸款,第二年取得了豐厚的利潤,第三年的廣告收入在前一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翻。而且這一年多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勢頭,乃至電影頻道在全國媒體利潤收入上排名第五。更值得提出的是,位居前四位的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東方電視臺、上海電視臺都各自擁有多個頻道,而電影頻道只有一個頻道。這么好的經濟效益正是由于電影頻道的節目有很高的收視率。根據央視調查,這些年在中央八個頻道中,電影頻道的收視率始終排名第二。盡管全國有3000多家電視臺,上星的電視臺已近50家,電視競爭十分激烈,但電影頻道的收視率一直平穩地保持在中央八套節目的第2位。電影頻道有這么好的廣告效益和收視率實在是說明電影光芒四射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觀眾。

為了滿足觀眾對電影欣賞的需求,這幾年電影頻道一方面每年用一個多億購買國產影片,買斷了建國以來拍攝的幾乎所有的國產片,還買了大量的二十至三十年代拍攝的國產片和各類短片。電影頻道購買國產影片的電視播映權價格上在國內是力度最大的,為了讓廣大觀眾看上當年的優秀電影,曾多次拿出70萬以上的高價購買電影的播映權。另方面電影頻道不斷加大投資拍攝國產影片的力度,僅去年一年就投資4000萬與各電影廠聯合拍攝了18部電影,從影片部數上看占去年國產片生產總量近五分之一。在今年華表獎獲將的十部影片中,電影頻道投資拍攝的影片就有四部,占總數近一半。為了豐富節目源,電影頻道又開拓了新型態電影……電視電影,年產量在百部左右,而且制作力量主要依靠全國的電影廠家。電影頻道以這種方式進一步加強電影廠家的造血功能。一個電視頻道開辦4年多對電影能有這么高的回報率,是創辦者始料未及的,這個事實也是令人深思的。

從世界影視發展史來看,電視比電影的誕生晚40多年,它給世界各國電影業帶來過重大的沖擊,但它也給電影帶來豐厚的利潤,這在歐美國家早有經驗。美國仰仗好來塢使電影顯赫于世,可是在電視的重創下,也曾不得不屈尊向電視臺賣老電影片以貼補電影的不足。開始在經濟上并沒有看到更多的實惠,直到1961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電視網在黃金段最先推出電影劇場《周六晚間影院》,播放的都是一些新影片,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見此情景,1962年、1965年另外兩大電視網美國廣播公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也先后推出自己黃金段的電影劇場,使電影新片在電視上播出形成氣候并獲得非常好的收視率,一些影片的相對收視率達到了40%-50%,如希區柯克的《鳥》和《亂世佳人》。于是,更多的電影劇場出現了,帶來了電視臺對電影的極大的需求,電影的電視播映權費也隨之大大提高,一部奧斯卡獲獎影片《桂河橋》的電視播映權竟賣到了300萬美元的天價,這一切給美國電影補充了血液,帶來了生機。

歐洲電影也走過類似的歷程。根據專家的統計數據,法國電影在50年代,影院觀眾在4億人次左右,70年代下降到1億7千萬,80年代又下降了50%。巴黎的電影院數目1982年為286家,到1988年就只有187家了。英國50年代、60年代影院上座率很高,但到80年代就有74%的人口不去影院看電影了。西班牙1966年影院觀眾是4億人次,到90年代只有8000萬人次,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每年都有將近400家影院關閉。歐洲人清楚地意識到這一切是電視蓬勃發展的結果,開始他們想盡辦法維持電影的地位,后來發現雖然影院的電影觀眾大量流失,但電視臺的電影觀眾卻大大增加。西班牙60年代是4億電影觀眾,到90年代陡增到32億電影觀眾,其中85.5%的觀眾是通過電視看電影的。電影院在大幅度減少,電視機卻在翻倍地增加等事實,使歐洲電影人認識到電影可以在電視上獲得更廣大的觀眾群,不但擴大了電影的影響也贏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如法國電視四臺每年播出電影在400部左右,使電影業獲得利潤上億美元。

這些歷史和事實提示我們的是,電影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電影不再僅僅是影院中的電影。我們急需改變傳統的電影觀念,從新的角度去延伸我們的電影概念,去討論電影未來的發展。

查看全文

縣電網停電預案

一、總則

(一)為了正確、有效和快速地處理各類突發性事件引起的全縣大面積停電事件,最大程度減少大面積停電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和《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制定本預案。

(二)本預案適用于本行政區域內大面積停電應急處置工作。

本預案所稱大面積停電事件是指電力生產因發生重特大事故或受嚴重自然災害影響引起連鎖反應,造成電網減供負荷而引起的停電事件。

(三)按照電網停電范圍和事故嚴重程度,將大面積停電分為I級停電事件和Ⅱ級停電事件兩個狀態等級。

1、發生下列情況之一,電網進入I級停電事件狀態:

查看全文

電影和電視

這些新來源的收入很快就超過了劇場放映的收入。1980年,從劇院發行和放映的收入(包括美國國內和海外)占好萊塢制片廠年收入的76%,但是1990年,這些收入只占好萊塢制片廠年收入的32%。相比之下,同一時期收費電視的收入則從4.8%上升到9%。更富戲劇性的是:錄像帶的收入則從1%上升到45%(《銀幕財經》1993)。(注:見《銀幕財經》,“制片廠收入在1993年將成長6.9%”(1993年5月5日,第8—13頁)。)因此,當同一時期電影票的收入在美國以及全球呈下降趨勢時,這并不意味著電影沒有人看了,而只是意味著它更多地出現在小屏幕上。

這意味著,從1895年電影第一次公開放映以來,電影——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錄像帶上——現在更多地是從家庭的電視機上觀看,而不是在劇場里觀看。那么,這個變化重要嗎?它對于理解當前電影的狀況有什么意義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考察一下有關電影和電視的關系發展得越來越緊密的種種分析和辨論,以及考察一下把這種發展看作是有“失”也有“得”的種種觀點。

經濟

以上分析顯示,電影和電視融合的推動力來自于經濟的力量。雖然電影和電視常常被看作是有明顯區別的(甚至是互相敵對的),但是兩者的關系實際上是復雜的和多變的。威廉姆·拉弗蒂認為:“和傳統的認識相反,電影和電視的經濟關系有一段很長的歷史”。(注:見威廉·拉弗蒂的“電影和電視”,載加里·愛杰頓編輯的《共棲中的電影和藝術:參考指南》(紐約,格林伍德出版社,1988)。)他把這種關系一直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當時好萊塢為了掌握潛在對手的發展,同時探索在劇場放映電視的潛在可能性,就投資于電視、廣播和傳播網絡。但是由于聯邦通訊委員會的反對,這些策略沒有成功。因為聯邦通訊委員會當時就已經擔心電影工業中的壟斷傾向。后來,在50年代,威廉姆·拉弗蒂將這一時期確定為電影和電視工業終于結成了一種“象征性”的關系。在這一時期,電影制片廠開始把所屬的電影資料館完全對電視業開放,并開始直接為電視制作節目,這促成了60年代早期“電視電影”的出現。

皮特·克雷默認為,好萊塢大制片廠在這樣做的同時,采用了一個“雙重策略”。(注:見皮特·克雷默的“大銀幕的誘惑:電影,電視和好萊塢”,載希爾和麥克羅尼編輯的《大銀幕,小屏幕:電影和電視的關系》(盧登,約翰·利貝媒體和盧登大學出版社,1996)。)一方面,好萊塢大制片廠把原有制片廠體制下的生產程序加以改造,使之適應于針對電視觀眾的常規化生產;在另一方面,它們通過投資于專門的“巨片”(以使用最新的技術、特技,和奇觀場面為特征)來探索一種不同于電視電影的“劇場電視”,希望以此繼續吸引觀眾到電影院來??死啄J為,盡管大制作電影在回收資金上現在也越來越依賴于小屏幕媒體,但是這和它的初衷并沒有什么矛盾。因為正是“大片的引誘力”——“電影的壯觀和神秘”——為電影和錄像帶的觀眾提供了電影的特有魅力。

這種“雙重策略”也和變化中的電影消費模式有關。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比起好萊塢制片廠制度的鼎盛期,到電影院去看電影越來越變成一種“專門的”活動而不是一種經常的活動。觀眾的社會背景也發生了變化,大多數到電影院去看電影的觀眾都是15至24歲的年輕人。對比之下,年齡較大的和社會背景更為多樣的觀眾則通過電視和錄像帶觀看電影。這種觀看電影的方式對于他們而言是經常性的和習慣性的。因此,就美國的電視電影而言,有人認為盡管它們在批評界不大受重視,但是它們常常吸引了比影院人數更多的觀眾。他們還認為:電視上“每周電影”和微型系列電影的巨大觀眾群可以和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舉家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巨大而經常的觀眾群相媲美。(注:見勞倫斯·賈維克/南茜·斯特里克蘭的“電視電影:比想像的更好”(載《美國電影》雜志,1988年12月,第41—43頁)。)然而,盡管人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電視上看各種各樣的電影,問題仍然存在。西爾維亞·哈維認為:重要的是不僅要重視花費在觀看電影上的時間的“數量”,同時也要重視觀看電影的時間的“質量”。(注:見西爾維亞·哈維的“電影是什么?感覺的,抽象的,政治的”,載克里斯托弗·威廉斯編輯的《電影:起源和未來》(倫敦,威斯特明斯特大學出版社,1996)。)這也聯系到了電影和電視關系中的另外一些問題。

查看全文

電視電影現狀

一、

在60年代,美國的商業電視網還普遍信奉著所謂“最低公分母原則”和“最少抵制原則”,也就是堅持讓自己的每一個節目,都要盡可能滿足最大多數觀眾的需要,得到最大多數觀眾的喜愛,同時不會引起任何人的反感和不滿。在這樣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最初的電視電影很自然地走上輕松娛樂的路子。傳統的好萊塢式驚險故事、浪漫故事和喜劇故事,是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電視電影的主流。只是由于這些專門為電視制作的影片預算很低,拍攝周期很短,而且播出時間基本上為90分鐘,去掉廣告時間只有普通影院電影長度的四分之三左右,因而是些名符其實的小制作,很少有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但從70年代起,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1970年1月,全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一部由百老匯戲劇改編的影片《我親愛的查理》(MySweetCharlie)。這是一部講述黑人青年與白人姑娘愛情故事的影片,動作性不強,其封閉式結構也不可能為將來的發展留下什么余地,更重要的是,這種黑白戀愛的內容肯定會引起南方保守的白人觀眾種族主義情緒的不滿。但在經過60年代民權運動和社會大動蕩洗禮后的美國社會和美國觀眾畢竟與以往不同了,全國廣播公司在經過再三考慮之后,還是決定上這部片子。結果這部影片受到了相當高的評價,同時創下了很不錯的收視率,在不久后還得到了3項艾美獎?!段矣H愛的查理》的成功,對以后相當一部分電視電影轉向更嚴肅的題材,無疑起到了推動作用。

1971年,美國廣播公司在其“每周電影”的欄目中播出了《布里安之歌》(Brian''''sSong),講述了職業橄欖球運動員布里安·皮科羅和蓋爾·賽耶思的故事。與以往的電視電影不同,這部影片中的主人公和他們的故事是以真實的生活為依據的,據影片的制作者說,這部作品中只有5%是虛構,其余全是事實。在這部影片中,主人公布里安由于身患癌癥,在26歲時就結束了年輕的生命。而在一個故事中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情節,在電視節目的傳統上也是從來沒有過的。盡管由于預算低、工期短(實拍只用了14天)、時長有限(實際時長73分,播出時長90分),這部影片算不上特別精彩,一些內容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但還是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在電視中播出之后,這部影片后來又被釋放到電影院中放映,從而創造了美國影視業一項新的制度:在可能的情況下,比較優秀的電視電影會在電視播出過一段時間后進入影院。盡管從總體來看,這類影片數量不多,也從來沒有創造過驕人的票房成績。

這部影片還在另外兩個方面為以后的電視電影提供了模仿的樣板。首先是這種以真實事件為依據的故事后來被認為特別適合于電視電影的樣式,成為以后許多電視電影的基本題材,這類影片在美國有一個專稱,叫作“紀錄劇”(docudrama)。其次是講述生理和精神疾病的故事成為后來電視電影中一種重要的類型,以至于被人們稱作是“每周疾病”(diseaseoftheweek)故事。從70年代起,以真實生活為故事基礎的電視電影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成為這種樣式的一種主流形態。這些作品在處理真實與虛構的比例時雖然各有不同,但大都以當前的或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或真實事件為核心內容,而且一般都使用原人物的真名實姓。其中既有歷史或當代名人的傳記,如《約翰·保羅二世教皇》(PopeJohn&nb

sp;PaulⅡ),或是新聞熱點人物的故事,如《辛普森的故事》(TheO.J.SimpsonStory);也有描述普通人不平常經歷的作品,如講一位不懂英語的柬埔寨移民小姑娘在幾年時間獲得英語拼寫大獎的《拼寫自由的女孩》(TheGirlWhoSpelledFreedom),或是講真實的強奸并殺害未婚妻案的《加利福尼亞命案》(ADeathinCalifornia)。

查看全文

電力電子電路電場串擾屏蔽方法

摘要:由于電力電子電路運行過程中,寄生電容的不斷增加會造成電場串擾問題產生,進而影響電路整體結構的運行質量。為解決這一問題,開展電力電子電路電場串擾屏蔽方法研究。通過電力電子電路電場串擾噪聲頻譜特征提取、基于電場串擾噪聲頻譜特征的屏蔽地線參數設定、屏蔽地線布設方式設計,提出一種全新的屏蔽方法。將該屏蔽方法應用到實例當中證明,方法應用前與方法應用后相比,電力電子電路電場的寄生電容得到有效降低,達到了預期的屏蔽效果。

關鍵詞:電力;電路;屏蔽;串擾;電場;電子

當前,現代電子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電力電子產品的功率密度不斷增加,同時在電路結構當中,其銅線的設置也逐漸變得復雜且繁瑣。由于高頻率開關的電源在運行的過程中,其電壓與時間的微分比值較高,因此其節點造成的電場出現串擾的問題,會直接影響到電路結構的運行質量,因此針對這一問題,相關領域研究人員開展了深入的探究,并將如何實現對電場串擾問題的屏蔽作為研究重點。在電壓與時間的微分比值較高的節點上,針對采樣電路的電場串擾問題,輕度影響會使得電力電子電路的輸出控制精度無法得到保障,重度影響則會造成整個電路結構的無法正常啟動和運行。當前,針對電場串擾的問題研究,主要可劃分為對其產生原因、影響因素以及抑制等方面[1]。

1電力電子電路電場串擾屏蔽方法設計

1.1電力電子電路電場串擾噪聲頻譜特征提取

為了避免串擾現象對電力電子電路電場的穩定、安全運行造成影響,本章采用提取串擾噪聲頻譜特征的方式,對其串擾特性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應明確電路中PCB的高壓電流導線屬于電場在運行中的直接干擾源,此干擾源會通過電場中相鄰導線的電容,對其周邊導體、電氣、小信號裝置的運行產生串擾現象,在此種條件下,干擾源發射信號,敏感導線接收信號,定義電場中兩根敏感導線在傳輸信號與電流時,產生的寄生電容表示為Cp,電場發生干擾后產生的電壓表示為u(t),此時,可將敏感導線上的位移電流表示為i,對應i的計算公式如下。i=Cpdu(t)dt(1)當電場中運行的敏感導線存在其他分支電路時,可將電路終端的元件運行產生的二次干擾電流作為有效電流,對其進行信號放大處理,即可實現對電場串擾噪聲頻譜特征的有效提取[2]。在此過程中,以Boost電路元件為例,需要先按照上述計算公式,對此導體產生的電場進行串擾分析,分析后根據串擾信號,構建一個電場運行高頻率波形圖,定義波形圖中電壓的幅度值為U,在此基礎上定位前端造成串擾信號的干擾源,根據串擾電壓的動靜態表現形式,對分支電阻率進行計算。掌握電路中不同分支的電阻率后,對其進行采樣,得到電場的分路電阻,將存在異常的電阻作為敏感點。根據現有已知信息,建立一個與電力電子電路電場運行模式相同的干擾電路,根據波形圖的表達方式,定義電場中電壓值的上升與下降速度均表示為v,按照傅里葉表達方式,對u(t)進行詳細表達,表達式如下。(2)式中:T表示為信號占用電路電場運行的空比;C表示為開關打開與關閉狀態,當C=1時,表示等效電路處于打開運行狀態,當C=0時,表示等效電路處于關閉非運行狀態;n表示為開關數量;Φ表示為開關打開頻率。根據上述計算公式,分析電力電子等效電路圖,進行C=1狀態下,電路干擾噪聲的提取,根據噪聲值與分析過程,繪制電路電場串擾噪聲頻譜特征圖像,如下圖1所示。根據上述圖1中所示的內容可以看出,電路電場串擾信號的上升或下降,會隨著頻率點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當頻率點為1πtr時,串擾噪聲值最大。結合圖1中的內容及上述分析得出,在頻率點為1πtr時,可實現對電路電場串擾噪聲頻譜特征的準確提取,基于提取到的內容可為后續屏蔽地線參數設定提供重要依據。

查看全文

電力電子電路優化設計研究

摘要: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使諸多電力電子設備被應用于各個領域當中,極大推動了各個領域的發展。由于電力電子電路的設計非常復雜,設計周期往往較長,對電力電子電路的參數修改較為麻煩等缺陷,致使電力電子電路的設計產品在精度與可靠性方面受到很大影響。對電力電子電路的I波形與V波形進行波形分析,能夠為電力電子電路的優化設計提供科學的指導,但由于其I波形與V波形較為復雜,這使波形分析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予以改進,而Multisim技術的出現為電力電子電路的優化設計提供了全新的方向。為此,本文便基于Multisim技術對電力電子電路的相關優化設計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Multisim技術;電力電子電路;優化設計

在電力電子電路設計中,波形分析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利用波形分析法能夠使人們對電路的工作原理及設計方法進行深入理解,并能夠為電力電子電路的設計提供科學的依據。波形分析法需要對電力電子電路中的相關部件在電壓與電流經過時所產生的波形進行準確畫出,設計人員能夠根據波形圖來對電力電子電路中的相關部件的電壓、電流承受上限及各項參數進行計算,以此明確這些元器件的電壓定額與電流定額。因此,波形分析法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對電壓電流波形進行準確畫出。不過,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特別是電路處于臨界狀態時,波形分析法難以對波形進行準確畫出,而這就需要利用試驗的方式來對電壓波形進行確定,但在試驗過程中,實驗環境與成本的影響會給波形的測定帶來很大困難,這不利于電力電子電路的優化設計。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眾多功能強大的應用軟件有了用武之地,特別是Multisim軟件的應用,對電力電子電路的優化設計有著極為明顯的優勢。

1Multisim技術概述

Multisim技術是以計算機為載體而研發的一種虛擬軟件技術,它能夠彌補傳統的電力電子電路設計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極大程度的提高了電力電子電路設計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采用Multisim軟件能夠對電力電子電路的功能進行仿真模擬,并為電力電子電路的設計提供了良好的集成化設計環境,使電力電子電路的設計、仿真分析、功能測試等相關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在Multisim軟件中包含多達數千個器件模型與虛擬元器件,并且包含了大量的虛擬電子設備,對這些電子設備的操作與設計就仿佛是在真實環境中進行設計一樣,進而為設計人員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分析工具,除此之外,它還能夠對設計好的電力電子電路電路進行仿真設計分析,從而有效突破了實驗室的客觀局限性。

2基于Multisim技術的電力電子電路的優化設計思路

查看全文

電力電子及電源技術論文

關鍵詞電力電子技術開關電源

現代電源技術是應用電力電子半導體器件,綜合自動控制、計算機(微處理器)技術和電磁技術的多學科邊緣交又技術。在各種高質量、高效、高可靠性的電源中起關鍵作用,是現代電力電子技術的具體應用。

當前,電力電子作為節能、節才、自動化、智能化、機電一體化的基礎,正朝著應用技術高頻化、硬件結構模塊化、產品性能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在不遠的將來,電力電子技術將使電源技術更加成熟、經濟、實用,實現高效率和高品質用電相結合。

1.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

現代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方向,是從以低頻技術處理問題為主的傳統電力電子學,向以高頻技術處理問題為主的現代電力電子學方向轉變。電力電子技術起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發展先后經歷了整流器時代、逆變器時代和變頻器時代,并促進了電力電子技術在許多新領域的應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以功率MOSFET和IGBT為代表的、集高頻、高壓和大電流于一身的功率半導體復合器件,表明傳統電力電子技術已經進入現代電力電子時代。

1.1整流器時代

查看全文

電視電影:民族電影的生存方略

電視電影的起點是生存

電視電影這一電影形態在中國出現,是必然的也是對客觀事物發展趨勢敏銳洞察和果斷抉擇的結果。其意義在于為中國電影的多元化發展奠定基礎。它的邏輯起點是生存,不是學術。

在視聽藝術中,電影一直以老大自居,因為它有百年的資歷,新中國建立50年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又形成了一套嚴密的藝術創作和管理的體系及觀念。電影大師的地位使得它在歷次社會變革中堅強而有效地維護著自己的尊嚴。僅就改革開放以來幾次較大的藝術或經濟的變革來說,除了80年代中期的電影語言變革在當時取得了較大的藝術成就之外,后來80年代末對電影類型化(娛樂性)的探索、90年代初對電影發行放映體制的改革都遇到重重阻力。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80年代中國電視劇興起,電視臺需要大量的制作隊伍甚至制作基地,向電影廠頻送秋波,當時報刊上已有一些以廣電部政策研究室研究員馬向前為代表,撰寫的關于影視合流是世界影視發展的大趨勢的文章,而電影廠還是只把拍攝電視劇放在一個無關緊要的位置,眼看著失去了一次占領電視市場,求得經濟文化更大發展的機會。這期間,歐美電影已經或正在經歷電視對電影的沖擊。美國發生在60、70年代,好萊塢在電視的重創下,也不得不向電視臺賣電影以補貼電影經濟的不足。歐洲發生在70、80年代,據專家統計,法國在50年代影院觀眾在4億人次左右,70年代下降到1億7千萬,80年代又下降了50%;英國50、60年代影院上座率很高,到80年代就有74%的觀眾不到影院去看電影了;西班牙60年代影院觀眾是4億人次,到80年代末只有1億人次左右。在80年代歐美國家有些已經解決了、有些正在解決影視合作的問題。這些前車之鑒在80年代并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依然我行我素。

在這樣一個固執的機體內,電視電影何以能破土而出呢?只有四個字:生存需要。

90年代初,在電影局及電影局副局長陸兆亨的大力推動下,在1995年乘中央電影臺成立四個有線專業頻道的風,中央電視臺電視頻道開通了??墒请娪邦l道開播的第三年就把建國以來拍攝的近3000部國產電影幾乎全播過了,有些播了近10遍。盡管電影頻道的收視率在中央電視臺的8個頻道中一直排行第2,但沒有足夠的國產電影供播放已經顯而易見。這里的原因很簡單,電影頻道每年電影節目的播出量很大,國家對國產電影與外國電影的播出比例有嚴格規定:(國產電影)3:(外國電影)1。如果按每天播出1部國產新片來計算,一年至少要制作365部國產新片。這對目前國產電影不到100部的產量無異于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開播的前三年觀眾已經把電影頻道看成是播放老古董的頻道。1998年初,筆者當時因負責電影頻道節目的總編排,把國產電影片源危機將影響到電影頻道的生存危機向領導做匯報,并提出制作電視電影以彌補國產電影片源不足的設想。電影頻道領導當機立斷,1998年下半年就開始實施拍攝電視電影的計劃。1999年春節第一次播出了我們制作的電視電影《歲歲平安》。雖然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它標志著一種新形態的電影在中國誕生了,在中國電影界,這應是一個革新,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和意義,即使是始作俑者也始料不及。

查看全文

電力電子電源技術分析論文

現代電源技術是應用電力電子半導體器件,綜合自動控制、計算機(微處理器)技術和電磁技術的多學科邊緣交又技術。在各種高質量、高效、高可靠性的電源中起關鍵作用,是現代電力電子技術的具體應用。

當前,電力電子作為節能、節才、自動化、智能化、機電一體化的基礎,正朝著應用技術高頻化、硬件結構模塊化、產品性能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在不遠的將來,電力電子技術將使電源技術更加成熟、經濟、實用,實現高效率和高品質用電相結合。

1.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

現代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方向,是從以低頻技術處理問題為主的傳統電力電子學,向以高頻技術處理問題為主的現代電力電子學方向轉變。電力電子技術起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發展先后經歷了整流器時代、逆變器時代和變頻器時代,并促進了電力電子技術在許多新領域的應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以功率MOSFET和IGBT為代表的、集高頻、高壓和大電流于一身的功率半導體復合器件,表明傳統電力電子技術已經進入現代電力電子時代。

1.1整流器時代

大功率的工業用電由工頻(50Hz)交流發電機提供,但是大約20%的電能是以直流形式消費的,其中最典型的是電解(有色金屬和化工原料需要直流電解)、牽引(電氣機車、電傳動的內燃機車、地鐵機車、城市無軌電車等)和直流傳動(軋鋼、造紙等)三大領域。大功率硅整流器能夠高效率地把工頻交流電轉變為直流電,因此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大功率硅整流管和晶閘管的開發與應用得以很大發展。當時國內曾經掀起了-股各地大辦硅整流器廠的熱潮,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制造硅整流器的半導體廠家就是那時的產物。

查看全文

智能電網電力電子技術探討

摘要:自改革開放至今,已經經歷了40個年頭,在這40年的發展歷程當中,我國的電力電子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供電網路也有了顯著的提高,智能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并且電力電子技術在智能電網當中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發揮出了很大的作用。在我國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過程當中,應當與當前所面臨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同時也要融入先進的技術手段,從根本上提高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效果和質量,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提高故障解決的效率。該文將以電力電子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實際應用為主線,進行簡要地分析和描述。

關鍵詞:電力電子技術;智能電網;實際應用

隨著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使我國的電力電子技術在智能化電網當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同時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有效地促進了我國電力電子技術和智能化電網的共同發展。為了能夠充分滿足當今時代人們的實際需求,進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條件和質量。在進行智能電網的建設過程當中,要想使智能化程度有所體現,應該對電力電子技術進行大力的應用。下文將對此展開一系列的討論。

1我國智能電網發展現狀和技術要點

就智能電網而言,其實質上指的是多種不同的信息技術所組合而成的綜合技術,并且在原有的電網基礎之上對其進行更新和優化。與此同時,還需要對電網系統的實際建設需求進行充分考慮,并且要以此作為宗旨,從而能夠最大程度地達到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的目的,從根本上保障和提高整個電網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另外,在技術要點方面,應該以我國的實際發展情況作為基礎,全面提高智能電網當中的電力電子技術,同時也需要符合相應的建設標準。首先應當將污染降到最低,無論是哪種技術的應用,一定不能給自然環境造成負擔和污染。不僅如此,在進行智能電網建設工作的過程當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對實際的技術指標進行全面仔細地考慮,最大程度地保障建設工作能夠完全符合環境要求,同時也應該對各類自然調節和氣候所帶來的影響進行控制。其次,智能電網應該全面實現智能化,無論是技術指標還是在技術診斷方面,都應該全面進行智能化的建設,保證智能電網系統能夠實現對運行參數的自動化調整,同時也可以對一些比較常見的電網故障進行自動修復。就智能電網自身而言,要想切實有效地保障和提高運行的效率和質量,就必須要保證具有高度的互動性。所謂互動性,不光只是體現在智能電網當中的各個組成技術知識,同時也需要系統在客戶端以及服務端之間實現緊密結合,從根本上提高服務質量。除了上述的情況之外,在進行智能電網的建設工作過程當中,相關工作人員還需要對經濟性指標有一個高度的重視。在技術的應用方面,還需要對雙面交互式自動控制技術、可再生資源的網絡連接運行技術等有一個高度的重視和充分的應用。

2電力電子技術在智能電網中實際應用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