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對抗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9 17:35: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電子對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子對抗

軍用無人機發展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計算機、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和信號處理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新設備的成功研制,軍用無人機已發展成為能進行偵察、電子干擾、戰場目標毀傷效果評估等多種用途的平臺,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本文就軍用無人機的發展概況和應用進行概括介紹,并對未來軍用無人機的發展趨勢作簡要預測。

關鍵詞:軍用無人機、作戰應用、發展

1.引言

用無人機替代有人飛機執行高風險作戰任務,是當今國際航天領域一個重要發展方面。無人機也稱無人航空器或遙控駕駛航空器,是一種由無線電遙控設備控制,或由預編程序操縱的非載人飛行器,擁有眾多有人駕駛飛機所不具有的優點,可遂行各種作戰和訓練保障等任務,具有廣闊的軍事應用前景。無人機在近幾場局部戰爭被大量地使用,而且在未來戰場上的用途將越來越大,成為世界各軍事大國武器裝備發展的重點。

2.軍用無人機的發展概況及作戰應用

1909年第一架無人機在美國試飛;1917年,英國和德國也先后研制成功無人駕駛遙控飛機。無人機直接用于戰爭始于20世紀60~70年代的美軍侵越戰爭。最經典的無人機作戰運用,是以色列人創造的。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沿蘇伊士運河大量使用美制BQM-74C多用途無人機模擬作戰機群,掩護戰斗機超低空突防,成功地摧毀了埃及沿運河部署的地空導彈基地。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軍事行動中,以軍派遣“猛犬”無人機,誘使敘利亞地空導彈基地的雷達開機并發射大量地空導彈,為摧毀該基地創造了條件。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美、英、法、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國的無人機紛紛亮相戰場,用于中低空偵察和長時間戰場監視、電子對抗、戰況評估、目標定位、收集氣象資料、營救飛行員和散發傳單等,為多國部隊實時了解戰場態勢及評估空襲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干擾、壓制伊拉克防空體系和通信系統等也發揮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未來軍用無人機的發展前景論文

摘要:隨著計算機、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和信號處理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新設備的成功研制,軍用無人機已發展成為能進行偵察、電子干擾、戰場目標毀傷效果評估等多種用途的平臺,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本文就軍用無人機的發展概況和應用進行概括介紹,并對未來軍用無人機的發展趨勢作簡要預測。

關鍵詞:軍用無人機、作戰應用、發展

一、引言

用無人機替代有人飛機執行高風險作戰任務,是當今國際航天領域一個重要發展方面。無人機也稱無人航空器或遙控駕駛航空器,是一種由無線電遙控設備控制,或由預編程序操縱的非載人飛行器,擁有眾多有人駕駛飛機所不具有的優點,可遂行各種作戰和訓練保障等任務,具有廣闊的軍事應用前景。無人機在近幾場局部戰爭被大量地使用,而且在未來戰場上的用途將越來越大,成為世界各軍事大國武器裝備發展的重點。

二、軍用無人機的發展概況及作戰應用

1909年第一架無人機在美國試飛;1917年,英國和德國也先后研制成功無人駕駛遙控飛機。無人機直接用于戰爭始于20世紀60~70年代的美軍侵越戰爭。最經典的無人機作戰運用,是以色列人創造的。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沿蘇伊士運河大量使用美制BQM-74C多用途無人機模擬作戰機群,掩護戰斗機超低空突防,成功地摧毀了埃及沿運河部署的地空導彈基地。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軍事行動中,以軍派遣“猛犬”無人機,誘使敘利亞地空導彈基地的雷達開機并發射大量地空導彈,為摧毀該基地創造了條件。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美、英、法、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國的無人機紛紛亮相戰場,用于中低空偵察和長時間戰場監視、電子對抗、戰況評估、目標定位、收集氣象資料、營救飛行員和散發傳單等,為多國部隊實時了解戰場態勢及評估空襲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干擾、壓制伊拉克防空體系和通信系統等也發揮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軍用無人機發展趨勢論文

摘要:隨著計算機、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和信號處理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新設備的成功研制,軍用無人機已發展成為能進行偵察、電子干擾、戰場目標毀傷效果評估等多種用途的平臺,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本文就軍用無人機的發展概況和應用進行概括介紹,并對未來軍用無人機的發展趨勢作簡要預測。

關鍵詞:軍用無人機、作戰應用、發展

1.引言

用無人機替代有人飛機執行高風險作戰任務,是當今國際航天領域一個重要發展方面。無人機也稱無人航空器或遙控駕駛航空器,是一種由無線電遙控設備控制,或由預編程序操縱的非載人飛行器,擁有眾多有人駕駛飛機所不具有的優點,可遂行各種作戰和訓練保障等任務,具有廣闊的軍事應用前景。無人機在近幾場局部戰爭被大量地使用,而且在未來戰場上的用途將越來越大,成為世界各軍事大國武器裝備發展的重點。

2.軍用無人機的發展概況及作戰應用

1909年第一架無人機在美國試飛;1917年,英國和德國也先后研制成功無人駕駛遙控飛機。無人機直接用于戰爭始于20世紀60~70年代的美軍侵越戰爭。最經典的無人機作戰運用,是以色列人創造的。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沿蘇伊士運河大量使用美制BQM-74C多用途無人機模擬作戰機群,掩護戰斗機超低空突防,成功地摧毀了埃及沿運河部署的地空導彈基地。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軍事行動中,以軍派遣“猛犬”無人機,誘使敘利亞地空導彈基地的雷達開機并發射大量地空導彈,為摧毀該基地創造了條件。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美、英、法、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國的無人機紛紛亮相戰場,用于中低空偵察和長時間戰場監視、電子對抗、戰況評估、目標定位、收集氣象資料、營救飛行員和散發傳單等,為多國部隊實時了解戰場態勢及評估空襲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干擾、壓制伊拉克防空體系和通信系統等也發揮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電子目標智能處理架構研究

1引言

1.1電子目標處理面臨復雜電磁環境

現代戰爭中制信息權越來越被交戰各方重視,軍事強國甚至提出了戰場信息單向透明的終極目標,采取的措施包括使己方的信息利用環節“感知-處理-傳輸-應用”能夠順暢以及破壞對手信息利用環節。在以上信息利用環節中,信息感知、傳輸、應用的手段有多種,但最重要的幾乎都是電子設備;在阻止敵方信息利用的措施中除硬摧毀(火力打擊等物理破壞)措施外,幾乎也是電子設備,因此導致電子設備使用數量的劇烈增加和電磁環境越來越復雜。據分析計算,現代戰爭的戰場電磁信號環境密度將超過1MPPS(百萬脈沖每秒),電磁環境復雜程度可見一般。隨著電子對抗偵察技術發展、裝備偵察能力提升、系統規模及作戰范圍擴大,情報和指揮控制系統中需要處理的電子目標數量大大增加,對處理的實時性、準確性、處理深度和自動化處理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2電子目標處理特點及面臨挑戰

電子目標具有以下特點:1)目標的電磁特征復雜,參數維度多;2)相似電子設備多,目標識別和目標區分難度大;3)一定區域內目標數量大,對處理時效提出要求。由于電子目標以上特點,處理過程面臨如下挑戰:1)電子目標關聯過程復雜,計算量大;2)相似目標多,要想獲得最優目標識別和區分,除運算量大外,還存在非最優收斂的問題;3)目標容量大,處理時效要求高,需要優化處理流程,實現高效處理。

1.3電子目標處理架構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查看全文

紅外多路遙控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紅外多路遙控系統單片機紅外發射紅外接收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紅外多路遙控系統。紅外多路遙控系統可實現16路的紅外開關控制。以碼分制多通道紅外遙控為設計的基本思路。通過鍵盤及代碼生成電路、編碼、脈沖調制振蕩和紅外發射構成紅外發射電路。通過紅外接收,解碼以及由單片機控制的醫碼控制電路組成紅外接收電路。

Abstract:Thepassagehasintroducedtheinfraredmultichannelsystemofremotecontrol.Theinfraredmultichannelsystemofremotecontrolcanrealizetheinfraredswitchcontrolof16roads.Withyarddivideintosystemthebasictrainofthoughtwithmuchpassagewayinfraredremotecontrolofdesign.Throughkeyboardandcodegenerationcircuit,codingandpulsemodulationvibrationwithinfraredprojecttoforminfraredprojectcircuit.Passinfraredtakeover,decodeaswellasthemedicalyardcontrolcircuitcompositionthatcontroledbysingleflatmachineareinfraredtotakeovercircuit.

Keyword:theinfraredmultichannelsystemofremotecontrol;MCU;infraredtoproject;infraredtotakeover

1.前言

1.1序言

查看全文

科學知識圖譜效能評估可視化分析

系統效能是系統的實際行為表現與系統目標的匹配程度,其度量和評估往往牽涉系統科學、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等多個領域[1]。目前,國內效能評估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武器裝備[2]、火控雷達[3]、電子對抗[4]等領域,研究內容包括評估指標體系及模型構建、評估方法及模擬仿真。但是,這些研究主要是效能評估領域某一知識點的微觀聚焦,缺乏對該領域研究現狀整體格局的宏觀可視化分析??茖W知識圖譜(MappingKnowledgeDomains)是用于顯示科學知識發展進程和結構關系的圖形,既是具有時間序列化的知識譜系,又是可視化的知識圖形;可對知識或研究群體所構成的復雜網絡進行聚類分析和共引分析,將海量數據以圖形、圖像等可視化集中表現形式,挖掘數據之間的潛在關聯,實現數據可視化信息處理,以協助人們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5-6]??茖W知識圖譜分析技術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發展迅速[7],目前被廣泛應用于管理科學[8]、安全科學[9-10]、科技管理[11]等領域。筆者基于華裔學者陳超美開發的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軟件CiteSpaceV[12],以中國知網CNKI上的核心期刊為數據源,檢索效能評估領域近20年所載論文,分析研究成果產出時序、研究力量分布、作者合作、機構合作、關鍵詞及其文獻共引、突變詞分析;通過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呈現效能評估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實現科學知識從微觀聚焦到宏觀可視化分析的突破,進而對效能評估領域研究動態的總體把握。

1效能評估研究成果可視化分析

1.1數據來源及方法。以“主題=效能評估”在中國知網(CNKI)上檢索最近20年(1998年~2017年)的文獻,共得到3089條數據;根據布拉德福定律可知,少數核心期刊集中了該研究領域的大量重要文獻,于是在高級檢索中將期刊來源類別選擇為核心期刊和EI源期刊,檢索條件:精確,經過篩選去除不相關的聲明、通知、公告等,可得該領域的有效文獻1248篇。將檢索結果導出為Refworks文本文件,導入CiteSpaceV中進行格式轉換,“TimeSlicing”選擇1998年-2017年,“YearsPerSlice”設置1年為一個時間分區,“TOPNPerSlice”選擇閾值50,即每個時區選擇高頻出現的前50個節點,采用網絡裁剪運算策略(pruningslicednetwork),繪制作者、機構合作網絡知識圖譜,有效地完成效能評估領域科學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1.2論文產出時間圖譜。論文產出是衡量研究領域已有知識的累積量以及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標,筆者將效能評估研究近20年的核心期刊論文進行時間圖譜分析如圖1所示:效能評估領域研究論文產出曲線基本符合科學文獻的指數增長規律———普賴斯邏輯增長曲線。1998年-2000年,國內效能評估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論文年平均不超過10篇,是普賴斯曲線緩慢增長的初級階段;2001年-2003年,國內效能評估研究論文呈現線性增長趨勢,并于2003年首次突破了20篇;2004年-2007年,該領域研究論文呈指數型增長趨勢,并于2007年達到了峰值105篇,該年研究成果占比總研究成果的8.3豫;2008年-2017年,該領域論文發文量基本穩定在(80~100)之間波動,標志著國內效能評估研究已經成熟。將刊載效能評估領域研究論文的北大核心期刊按其刊載量進行降序排列,前十位分別是《火力與指揮控制》(358篇)、《系統仿真學報》(71篇)、《彈箭與制導學報》(66篇)、《電光與控制》(63篇)、《現代防御技術》(61篇)、《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55篇)、《計算機仿真》(30篇)、《空軍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7篇)》、《現代雷達》(27篇)、《兵工學報》(23篇)。根據布拉福德定律,該領域最核心區期刊所刊載的文獻數量約為總數的1/3,即1248/3=416篇。由此可見,國內效能評估領域已形成集中穩定的核心發文期刊群;其中,《火力與指揮控制》和《系統仿真學報》為效能評估領域的核心區期刊,兩種刊物均為北大核心和CSCD核心期刊檢索,所發表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該領域的熱點,是該領域后續學者的重要參考期刊源。筆者進一步對核心期刊群進行時序統計分析如圖2所示??梢?,2007年-2016年是國內效能評估研究的高產年度范圍,兩類核心區期刊時序變化曲線顯著不同。其中,《火力指揮與控制》所刊載的效能評估相關論文從數量上看,走出了普賴斯邏輯曲線的緩慢增長、線性增長、指數型增長和穩定震蕩階段;其年度產出在2007年首次超出25篇后一直保持在該水平以上,且在2016年達到峰值38篇?!断到y仿真學報》所刊載的效能評估研究論文首次出現在2004年,年度產出隨后緩慢增加,在2008年達到峰值14篇后迅速下降。1.3學科分布。通過對效能評估領域近20年的研究論文分析,提取研究成果的學科分類如表1所示。其中,武器工業學科方向效能評估研究成果最突出(742篇),占總研究成果的58.86豫;其次是航空航天科學工程學科方向(186篇),占總研究成果的14.75豫;電信技術學科方向發文164篇(占比13豫);軍事技術學科方向發文量105篇(占比8.33豫);計算機軟件與應用技術學科方向發文量為93篇(7.45豫);各學科方向發文量時序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呈現典型的普賴斯邏輯曲線特征。

2效能評估研究合作圖譜分析

2.1作者合作圖譜。根據普賴斯定律,某一領域的核心作者發文數m應滿足:m=0.749*nmax姨(nmax姨表示發文最多作者的文獻數),經過統計分析可知m=0.749*31姨=4.17,取整得到5,即在效能評估研究領域發文量大于等于5篇的作者可視為核心作者,近20年共有55人,共計發文403篇,占總文獻數的32.75豫,未達到普賴斯所認為的核心作者發文總數占全部發文量的50%,說明國內效能評估領域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核心作者群。筆者采用CitespaceV對效能評估研究領域的作者合作關系進行分析如圖3所示,字號越大說明該作者發文量越多,紅色圓圈表示作者間的合作研究成果較多??梢?,近20年來該領域共包含252個作者、252對合作關系、作者合作網絡密度為0.008;說明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網絡整體較為松散,即效能評估領域沒有形成聯系緊密的合作網絡。但是,以來自同一院校師生之間2人~5人之間的局部合作網絡較多,如空軍工程大學的徐浩軍、華玉光、劉凌、孫金標、郭輝等5人組成的最大子網絡,通過發揮團隊集體優勢,承載效能評估知識的延續性,提高在該領域的科研產出效率。通過分析作者合作網絡可知,該領域核心作者中的高產者(假定其論文總量大于等于10篇)有張安(31篇)、徐浩軍(18篇)、郭三學(14篇)、高曉光(13篇)、羅鵬程(12篇)、王維平(12篇)、武昌(12篇)、周經倫(10篇)。筆者將效能評估領域論文高產者前三甲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時序統計分析如下頁圖4所示:這3位學者的發文量時序變化曲線截然不同;西北工業大學的張安近20年幾乎每年都有產出效能評估相關論文,其中2008年達到峰值8篇;空軍工程大學的徐浩軍在該領域的研究從2006年開始,年平均發文量為3篇;武警工程大學的郭三學在效能評估的研究開始于2014年,且年平均發文量為4篇。2.2機構合作圖譜。通過分析效能評估研究論文的機構合作網絡如圖5所示,近20年機構合作網絡節點數111,合作關系數57,網絡密度為0.0093。網絡節點和字號的大小反映機構發文量的多少,紅色圓圈表示機構合作研究成果較多。該領域量排名前十的機構包括空軍工程大學(239篇)、西北工業大學(107篇)、國防科技大學(90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44篇)、海軍航空工程學院(41篇)、海軍大連艦艇學院(35篇)、海軍工程大學(30篇)、第二炮兵工程學院(27篇)、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27篇)、解放軍理工大學(25篇)。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機構之間合作次數。由圖可見,參與效能評估領域研究的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比較疏散,合作關系較為突出的是空軍工程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2.3關鍵詞共現圖譜。關鍵詞是對所述文章思想和觀點的高度概括,筆者通過對近20年效能評估領域1248篇核心文獻的分析,提取得到關鍵詞3967個,通過統計分析得到該領域前10個高頻關鍵詞及其頻次分別為:效能評估(593次),作戰效能(170次)、層次分析法(91次)、指標體系(60次)、作戰效能評估(52次)、評估(48次)、效能(38次)、評估模型(37次)、仿真(27次)、模型(24次)。筆者將該數據導入CiteSpaceV中進行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如圖6所示。其中,圖譜共生產節點215個,542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236。知識圖譜中字體及其圓圈的大小代表該節點的重要程度,字體越大、圓圈越大則表示該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越多,重要性等級越高,越有可能成為網絡的核心節點;連接線上的數字表示共現次數,表示關鍵詞之間的關聯程度大小。CiteSpace軟件中提供了一個可量化某一節點在連接其他節點中的重要程度的指標———中心度(中介中心性),若某節點的中心度大于等于0.1,說明該節點處于核心位置或對信息的流動起到控制作用。從圖譜中可知,關鍵詞中效能評估(1.21)、作戰效能(0.37)、層次分析法(0.17)、指標體系(0.11)、評估模型(0.10)等節點在圖譜中發揮了重要的樞紐媒介作用。綜合關鍵詞頻次及其中心度,以上節點可視為共現網絡的關鍵節點,反映了效能評估領域的核心研究主題和方法。2.4效能評估文獻共引分析。表2是效能評估研究排名前5位的高被引文獻,說明其學術水平較高,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高被引文獻研究內容涉及武器系統、雷達、導彈、電子對抗等學科,期刊來源均為公認度較高的核心期刊。其中武器系統效能評估在高被引文獻中占比67豫,由張克在《宇航學報》上發表于2002年的《關于導彈武器系統作戰效能評估問題的探討》,其總下載量最高、被引次數較高,為各學科效能評估研究奠定了基礎,是后續學者的重要參考來源。2.5關鍵詞突變分析??茖W知識圖譜能夠顯示知識單元和知識群之間的網絡結構、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諸多復雜關系,新研究主題或研究熱點的確立通??梢罁~頻增長率顯著變化或爆發詞檢測;而CiteSpaceV不僅能夠實現對高頻節點和聚類的解讀,也能通過“突變詞語”的突變檢測(burstdetection)來實現對學科研究前沿的探測。筆者通過對效能評估研究領域近20年的1248篇文獻進行突變詞(burstterms)提取分析,其結果如圖7所示。1999年-2005年,“作戰效能評估”突變強度和頻次高居榜首,表明該時間段效能評估研究集中在武器裝備和軍事領域;2005年-2007年,突變詞為“防空導彈”,說明該時間段的研究熱點是導彈效能評估;2013年-2017年,“云模型”[13-14]和“評估指標”[15]突變次數顯著增加,為效能評估學者青睞的新主題和熱點。

以中國知網近20年收錄的主題為“效能評估”的核心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借助CiteSpaceV對其在空間上形成的客觀共現現象進行可視化分析,包括研究成果產出時序圖譜、學者和機構合作圖譜、關鍵詞共引、文獻共引、突變詞等,從而獲取該領域研究的演進情況。研究結果表明:1)科學知識圖譜能宏觀地勾勒出效能評估的“科學研究地形地貌圖”,使得學者們在該領域的研究“既見樹木,又見森林”。2)國內效能評估研究從產出、研究主題以及合作情況上都已經趨于成熟,目前已形成集中穩定的核心發文期刊群;但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核心作者群,作者合作和機構合作關系網絡均較為松散。3)關鍵詞和突變詞分析能有效地把握該領域研究的主題和熱點的演變過程。

查看全文

等離子體隱身技術研究探討論文

[關鍵詞]離子體隱身技術雷達波

[摘要]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探測技術和手段也越來越進步,對隱身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常規的隱身技術主要是采用電磁損耗材料,這類材料一方面受質量、面密度等的影響,另一方面這類材料對電磁波的損耗也是有限的。故新的隱身機理研究是研究新型隱身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介紹等離子體隱身技術的研究現狀,及目前等離子體隱身技術存在的問題。

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以犧牲飛機的氣動性能為代價的傳統隱身技術正面臨挑戰?!暗入x子體隱身技術”正在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實用化。與隱身外形、隱身材料和隱身結構等傳統的隱身技術相比,等離子體隱身技術在許多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是21世紀隱身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一、等離子體隱身技術

等離子體隱身技術,是指產生并利用在武器裝備(例如飛機、艦船等)表面形成的等離子體云來實現規避電磁波探測的一種隱身技術。它可以在武器裝備幾乎不作任何結構和性能上的改變的情況下,通過控制武器裝備表面的等離子體云的特征參數,如能量、電離度、振蕩頻率等,來滿足各種特定要求,使敵方雷達難以探測,甚至還能改變雷達反射信號的頻率,使敵方雷達測到虛假信號,以實現信息欺騙,從而達到隱身目的。

運用等離子體隱身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等離子體發生器產生等離子體,即在低溫下,通過高頻和高壓提供的高能量產生間隙放電,以便將氣體介質激活電離形成等離子體。另一種是在飛行器的特定部位如強雷達散射區,涂一層放射性同位素,它的輻射劑量應確保它的α射線在電離空氣時所產生的等離子體云具有足夠的電離密度和厚度,以確保對雷達電磁波具有足夠的吸收和散射能力。

查看全文

淺談衛星電子偵察及干擾技術

技術的不斷突破為打贏現代戰爭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各國軍備競賽投入增大,不斷利用技術開拓陸、海、空、天、電磁等戰爭空間,這其中,電磁空間愈發引發各國關注。若掌握電磁空間,贏得制電磁權,就可能贏得空、海、天等空間戰爭主動性,也能夠為陸地作戰提供強大支撐。在電磁空間情報爭奪戰中,往往突出強調偵察與反偵察戰斗力,而衛星電子偵察技術發展,儼然成為電磁空間爭奪主動權的核心技術。所謂現代衛星電子偵察,即利用遠空衛星的定位功能,借助雷達等裝置,加強通信電子系統應用,收發各類電磁信號,從而判斷各種戰略性目標的信號輻射位置與可控半徑?,F代衛星電子偵察手段更趨多樣化,可深度應用激光、紅外成像等設備,聯合多重衛星組網完成出色的偵察工作。在實際工作中,衛星電子偵察常會遭受不同對抗技術手段的干擾,因此,加強現代衛星電子偵察與干擾技術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1現代衛星電子偵察發展現狀及趨勢

電子偵察衛星又稱之為信號情報衛星,主要用于偵察雷達、通信裝置等電磁輻射源所發信號,或是監控不同戰略武器的遙測試驗信號,通過精確計算確定信號參數,并判斷信號源定位,實現源頭靶向跟蹤,形成可用的專業情報。電子偵察衛星可分為通信情報衛星和電子情報衛星,前者可解讀不同信號的收發內涵,后者可實現信號參數的量化分析與精確判斷。經過多年的發展,現代衛星電子偵察已經逐步擺脫原先由美、俄兩軍事大國壟斷的困境,特別是擁有自主軍事力量的主權國家,紛紛加強了對航天發展戰略的調整,增加了資金與技術的傾斜,進一步深化對空間的控制權,自主研發獨立的空間電子偵察技術。如今,現代戰爭愈發強調通過衛星電子偵察來掌握敵軍情報,確保在戰爭中可先發制人,可見衛星電子偵察的確具備無法替代的偵察優勢,其在加載更多大規模集成技術與微處理技術后,微型化、輕量化程度更加明顯,可靠性、穩定性更趨成熟。從現階段看,現代衛星電子偵察技術將變得更加智能,信息處理能力進一步增強,信息實時傳遞速率大幅提升,組網狀態更加穩定可靠。在現代戰爭運用中,衛星電子偵察技術將保障不同信號的高效截獲,保障不同信號的靈敏傳輸,強化在高密集度信號環境中快速分選信號,強化對非常態體制輻射快速的信號適應,高精度計量信號頻率與定位精度等。

2現代衛星電子偵察存在的技術弱點

現代衛星電子偵察依然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衛星對抗干擾,不利于信號監測與傳輸。(1)衛星在偵察監視過程中主要通過捕獲目標電磁輻射來開展工作,若目標物體所輻射的信號不穩定,無法處于衛星偵察所設定的信號監測接收范圍,或是超出可接收覆蓋半徑,就意味著衛星偵察處于失效狀態,此類情況多見于通信制式較為猝發或處于擴頻狀態偵察。(2)電子偵察衛星對要求偵察監視的目標物距離過遠,而只能接收到持續較弱的電磁波,難以形成準確的信號解析結果,同時由于空間位置過高,偵察過程可能存在大氣干擾或是信號波形存在失真及波束方向限制,難以有效提取到可用信號。若電子偵察衛星處于近17KM的低軌道運行,又可能遭遇敵方反衛星武器的對抗攻擊。(3)電子偵察衛星的自身質量荷載問題,也同樣影響到衛星在信號偵察監視過程中的反應處理,在容量與響應速度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這樣若遇密集電磁輻射源或信號源,就會產生更多的信號識別與分選阻力,也就容易產生假信號干擾。(4)現代衛星電子偵察往往處于被動且隱蔽運行狀態,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能夠得到其隱蔽位置,根據空間坐標能夠向有關干擾裝置的跟蹤提供更多導向信息。

3現代衛星電子偵察的常見干擾技術

查看全文

武裝部長學習科學發展觀感想

轄區范圍廣、編兵任務重,區地處市東大門。各級首長和軍事機關始終關注的一個地區。為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

一、著眼時展要求。

(一)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國的安全發展環境并不樂觀。這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加強后備力量建設,對增強國家整體防衛能力,提高戰略威懾力,構建安全和諧的發展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正確把握“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戰略方針,進一步豐富發展人民戰爭思想,健全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全面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最大限度地把蘊藏于民間戰爭潛力的挖掘出來,把作戰能力儲備起來,提高應對多元化威脅的能力,有效維護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期。

(三)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既是建設強大國防、確保國家安全穩定的需要,也是促進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軍地各級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加速推進國防后備力量質量建設。

二、緊貼形勢任務變化。

查看全文

武裝部長學習科學發展觀個人體會

我區地處市東大門,轄區范圍廣、編兵任務重,是各級首長和軍事機關始終關注的一個地區。為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

一、著眼時展要求,強化國防后備力量建設責任

(一)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是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世界仍然很不安寧,我國的安全發展環境并不樂觀。在這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加強后備力量建設,對增強國家整體防衛能力,提高戰略威懾力,構建安全和諧的發展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是適應新軍事變革的必然選擇。我們必須緊緊把握形勢發展變化的脈搏,正確把握“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戰略方針,進一步豐富發展人民戰爭思想,健全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全面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最大限度地把蘊藏于民間戰爭潛力的挖掘出來,把作戰能力儲備起來,提高應對多元化威脅的能力,有效維護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期。

(三)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是富國與強軍統一的現實要求。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既是建設強大國防、確保國家安全穩定的需要,也是促進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軍地各級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加速推進國防后備力量質量建設。

二、緊貼形勢任務變化,創新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思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