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品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9 21:37: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電子信息產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子信息產品

電子信息產品貿易

一、出口

“九五”期間,中國電子產品進出口規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在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不利的影響下,仍舊有一個迅猛發展的態勢。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結構逐漸優化,電子信息產品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居高,促進了進出口結構升級。從出口總量與結構來看:2003年我國電子產品出口金額為1420.9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4.38%。在出口的產品中,計算機占據46.7%,總金額達到663.4億美元;家用電器占19.0%;而電子元件和器件出口量相對較少,僅占8.5%和7.7%。計算機產品是加工出口貿易的主流產品,主要出口廠商是臺灣在內地的企業以及美國,日本的一些企業。從出口企業結構和區域分布分析:從出口企業看,外商獨資企業增長最快,所占比例最大,我國內地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但是國有企業出口國際市場的業績依然不理想,出口增速僅為6.63%,占總出口金額11.6%。其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出口比重接近90%,其中計算機產品的進料加工比例最大。

從中不難看出影響出口大大增加的因素:國內的投資環境和市場環境,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國外公司都看好這個市場。它們希望利用國內的低廉制造成本,把中國作為其全球生產基地,這既可以占領中國市場,又將在中國制造的產品輸出到其他國家。國內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外商的投資積極性,進入國內的外資企業越多,對出口的推動就越大。但是,不利的因素也存在,就是國外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我國電子產品具有物美價廉的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2003年部分消費電子產品對國外的出口快速增長,在美國,歐洲的市場份額迅速上升。但這些國家處于保護本國企業的需要,對我國的產品進行傾銷調查,并提高對中國的進口關稅,對我國產品的出口設置了較高的貿易壁壘。

二、進口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對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管理體制改革明顯改善,取消了內部規定和目錄管理,轉而有公開的法規形式所取代,并大幅度削減了進口商品管理范圍,簡化了進口手續,事實上放寬了對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的管制,采取了配額和非配額的管理方式。由此,2003年中國電子產品進口金額為132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6%。進口產品結構中,電子元器件占主要地位,其中電子器件占39.9%,電子元件占10.6%。整機產品進口所占比例較少,國內整機產品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基本能夠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少量高檔產品需要進口;國內關鍵電子元器件的供應能力不足,還需要從國外進口;國內整機產品生產能力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有加工裝配產品貿易需要從國外進口元器件;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整機和關鍵元器件配套能力仍較弱,完善的產業鏈還沒有形成。在進口貿易方式當中,進料加工貿易占據主導地位,總金額為690.8億元,占總進口金額的52.3%。加工貿易進口的產品多為電子元器件,加工成整機產品后還要出口國外。一般貿易占總進口金額的23.4%,與2002年相比較,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外商的國內投資設廠增多所致。

與出口因素相比,影響進口的因素顯得更為不利,由于國內需求膨脹,以2003年為例,國內電子產品市場需求膨脹,以內銷為主的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能力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在一部分元器件無法在國內采購的情況下,不得不增加國外關鍵元器件的進口。同時外商企業增多,到中國內地的外資電子信息企業相繼投產,并且生產能力占全國生產能力的大部分比例。外資工廠一般以加工貿易的方式出口產品,國內的銷售量較小,它們需要大量進口零器件。進口關稅稅率過高且關稅沒有起到核心作用,中國曾公布的一些規定與WTO規定想違背,行政管理措施不規范,違背WTO的數量限制和透明度原則。而且,國內電子產品的生產能力已經超過國內的需求,大量產品還需要出口到國外市場。一些高端通信設備,消費電子產品在國內已經能夠生產,因此,對整機產品的進口需求日益減少。三、進出口

查看全文

電子信息產品貿易研究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貿易占整個對外貿易的比重由低到高,反映了中國電子信息工業由弱到強的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同時,隨著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入WTO進程加快,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的貿易現狀也出現了一些有利和不利的問題和因素,成為了中國對外貿易改革的關注對象。

[關鍵詞]出口進口進出口平衡

一、出口

“九五”期間,中國電子產品進出口規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在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不利的影響下,仍舊有一個迅猛發展的態勢。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結構逐漸優化,電子信息產品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居高,促進了進出口結構升級。從出口總量與結構來看:2003年我國電子產品出口金額為1420.9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4.38%。在出口的產品中,計算機占據46.7%,總金額達到663.4億美元;家用電器占19.0%;而電子元件和器件出口量相對較少,僅占8.5%和7.7%。計算機產品是加工出口貿易的主流產品,主要出口廠商是臺灣在內地的企業以及美國,日本的一些企業。從出口企業結構和區域分布分析:從出口企業看,外商獨資企業增長最快,所占比例最大,我國內地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但是國有企業出口國際市場的業績依然不理想,出口增速僅為6.63%,占總出口金額11.6%。其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出口比重接近90%,其中計算機產品的進料加工比例最大。

從中不難看出影響出口大大增加的因素:國內的投資環境和市場環境,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國外公司都看好這個市場。它們希望利用國內的低廉制造成本,把中國作為其全球生產基地,這既可以占領中國市場,又將在中國制造的產品輸出到其他國家。國內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外商的投資積極性,進入國內的外資企業越多,對出口的推動就越大。但是,不利的因素也存在,就是國外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我國電子產品具有物美價廉的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2003年部分消費電子產品對國外的出口快速增長,在美國,歐洲的市場份額迅速上升。但這些國家處于保護本國企業的需要,對我國的產品進行傾銷調查,并提高對中國的進口關稅,對我國產品的出口設置了較高的貿易壁壘。

二、進口

查看全文

電子信息產品打造“綠色包裝”的必然性

摘要:本次研究的主題是探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背景下的電子信息產品包裝工作內容,希望能夠通過發現問題認識到綠色包裝的重要性及必然性,在實際的工作中提出科學的建議,優化包裝工作的細節。

關鍵詞:電子信息產品;“綠色包裝”;必然性

一、電子信息產品打造“綠色包裝”重要意義

關注到當下世界經濟迅猛發展的前提條件,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是未來世界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針對經濟發展對于社會環境造成的巨大負擔,采取科學的方式進行環境保護,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認知體現。本次研究就從環境保護工作的角度出發,針對電子信息化產品的綠色包裝工作內容進行細致的研究,希望能夠認識到實際工作的重要性和正面影響價值,促進人類社會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綠色環保的包裝概念就是利用可循環體系的特征進行產品的包裝,在包裝的過程中使用不毒害效果的材料,以不侵害人體健康為重要標準,同時還需要兼顧到環境保護的重要工作目標和需求。包裝產業在工作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對于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如何科學的應用綠色包裝優化電子信息產品的包裝是當下以及未來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選擇科學的綠色包裝方式,就是爭取市場競爭權益的關鍵,也是滿足我國社會經濟與國際標準相融合的關鍵目標[1]。

二、電子信息產品打造“綠色包裝”現狀分析

從我國電子信息產品行業發展的角度進行觀察和分析能夠發現,傳統的電子信息產品包裝在改革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在相關的法律、法規角度上進行優化和完善,才能夠滿足實際的社會環境保護工作發展和進步要求。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也就決定了相關聯的生產和制度體系需要進一步的優化,無法緊緊跟隨社會發展的效率,就會導致實際的工作出現困境和問題。目前,我國社會對于環保類型的產品保準理念推廣存在缺失的問題,導致很多生產廠家隨意的進行產品包裝,嚴重的影響了環境保護工作的質量。為了追求短暫的經濟利益,很多企業為了降低包裝的成本,就會選擇污染性大的包裝材料,對于社會環境保護工作存在嚴重的阻礙情況。由于法律監督和管理力度的不足,也導致這些企業的不良行為沒有受到合理的管控,造成進一步惡化的環境問題。電子信息產品多沿用傳統的包裝理念和設計,缺乏創新的意識,在包裝原材料的選擇上也呈現出明顯的質量不達標問題,嚴重影響產品的質量保證需求[2]。

查看全文

電子信息產品貿易論文

一、出口

“九五”期間,中國電子產品進出口規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在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不利的影響下,仍舊有一個迅猛發展的態勢。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結構逐漸優化,電子信息產品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居高,促進了進出口結構升級。從出口總量與結構來看:2003年我國電子產品出口金額為1420.9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4.38%。在出口的產品中,計算機占據46.7%,總金額達到663.4億美元;家用電器占19.0%;而電子元件和器件出口量相對較少,僅占8.5%和7.7%。計算機產品是加工出口貿易的主流產品,主要出口廠商是臺灣在內地的企業以及美國,日本的一些企業。從出口企業結構和區域分布分析:從出口企業看,外商獨資企業增長最快,所占比例最大,我國內地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但是國有企業出口國際市場的業績依然不理想,出口增速僅為6.63%,占總出口金額11.6%。其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出口比重接近90%,其中計算機產品的進料加工比例最大。

從中不難看出影響出口大大增加的因素:國內的投資環境和市場環境,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國外公司都看好這個市場。它們希望利用國內的低廉制造成本,把中國作為其全球生產基地,這既可以占領中國市場,又將在中國制造的產品輸出到其他國家。國內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外商的投資積極性,進入國內的外資企業越多,對出口的推動就越大。但是,不利的因素也存在,就是國外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我國電子產品具有物美價廉的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2003年部分消費電子產品對國外的出口快速增長,在美國,歐洲的市場份額迅速上升。但這些國家處于保護本國企業的需要,對我國的產品進行傾銷調查,并提高對中國的進口關稅,對我國產品的出口設置了較高的貿易壁壘。

二、進口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對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管理體制改革明顯改善,取消了內部規定和目錄管理,轉而有公開的法規形式所取代,并大幅度削減了進口商品管理范圍,簡化了進口手續,事實上放寬了對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的管制,采取了配額和非配額的管理方式。由此,2003年中國電子產品進口金額為132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6%。進口產品結構中,電子元器件占主要地位,其中電子器件占39.9%,電子元件占10.6%。整機產品進口所占比例較少,國內整機產品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基本能夠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少量高檔產品需要進口;國內關鍵電子元器件的供應能力不足,還需要從國外進口;國內整機產品生產能力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有加工裝配產品貿易需要從國外進口元器件;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整機和關鍵元器件配套能力仍較弱,完善的產業鏈還沒有形成。在進口貿易方式當中,進料加工貿易占據主導地位,總金額為690.8億元,占總進口金額的52.3%。加工貿易進口的產品多為電子元器件,加工成整機產品后還要出口國外。一般貿易占總進口金額的23.4%,與2002年相比較,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外商的國內投資設廠增多所致。

與出口因素相比,影響進口的因素顯得更為不利,由于國內需求膨脹,以2003年為例,國內電子產品市場需求膨脹,以內銷為主的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能力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在一部分元器件無法在國內采購的情況下,不得不增加國外關鍵元器件的進口。同時外商企業增多,到中國內地的外資電子信息企業相繼投產,并且生產能力占全國生產能力的大部分比例。外資工廠一般以加工貿易的方式出口產品,國內的銷售量較小,它們需要大量進口零器件。進口關稅稅率過高且關稅沒有起到核心作用,中國曾公布的一些規定與WTO規定想違背,行政管理措施不規范,違背WTO的數量限制和透明度原則。而且,國內電子產品的生產能力已經超過國內的需求,大量產品還需要出口到國外市場。一些高端通信設備,消費電子產品在國內已經能夠生產,因此,對整機產品的進口需求日益減少。

查看全文

中國電子信息產品的貿易難題

一、出口

“九五”期間,中國電子產品進出口規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在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不利的影響下,仍舊有一個迅猛發展的態勢。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結構逐漸優化,電子信息產品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居高,促進了進出口結構升級。從出口總量與結構來看:2003年我國電子產品出口金額為1420.9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4.38%。在出口的產品中,計算機占據46.7%,總金額達到663.4億美元;家用電器占19.0%;而電子元件和器件出口量相對較少,僅占8.5%和7.7%。計算機產品是加工出口貿易的主流產品,主要出口廠商是臺灣在內地的企業以及美國,日本的一些企業。從出口企業結構和區域分布分析:從出口企業看,外商獨資企業增長最快,所占比例最大,我國內地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但是國有企業出口國際市場的業績依然不理想,出口增速僅為6.63%,占總出口金額11.6%。其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出口比重接近90%,其中計算機產品的進料加工比例最大。

從中不難看出影響出口大大增加的因素:國內的投資環境和市場環境,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國外公司都看好這個市場。它們希望利用國內的低廉制造成本,把中國作為其全球生產基地,這既可以占領中國市場,又將在中國制造的產品輸出到其他國家。國內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外商的投資積極性,進入國內的外資企業越多,對出口的推動就越大。但是,不利的因素也存在,就是國外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我國電子產品具有物美價廉的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2003年部分消費電子產品對國外的出口快速增長,在美國,歐洲的市場份額迅速上升。但這些國家處于保護本國企業的需要,對我國的產品進行傾銷調查,并提高對中國的進口關稅,對我國產品的出口設置了較高的貿易壁壘。

二、進口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對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管理體制改革明顯改善,取消了內部規定和目錄管理,轉而有公開的法規形式所取代,并大幅度削減了進口商品管理范圍,簡化了進口手續,事實上放寬了對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的管制,采取了配額和非配額的管理方式。由此,2003年中國電子產品進口金額為132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6%。進口產品結構中,電子元器件占主要地位,其中電子器件占39.9%,電子元件占10.6%。整機產品進口所占比例較少,國內整機產品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基本能夠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少量高檔產品需要進口;國內關鍵電子元器件的供應能力不足,還需要從國外進口;國內整機產品生產能力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有加工裝配產品貿易需要從國外進口元器件;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整機和關鍵元器件配套能力仍較弱,完善的產業鏈還沒有形成。在進口貿易方式當中,進料加工貿易占據主導地位,總金額為690.8億元,占總進口金額的52.3%。加工貿易進口的產品多為電子元器件,加工成整機產品后還要出口國外。一般貿易占總進口金額的23.4%,與2002年相比較,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外商的國內投資設廠增多所致。

與出口因素相比,影響進口的因素顯得更為不利,由于國內需求膨脹,以2003年為例,國內電子產品市場需求膨脹,以內銷為主的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能力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在一部分元器件無法在國內采購的情況下,不得不增加國外關鍵元器件的進口。同時外商企業增多,到中國內地的外資電子信息企業相繼投產,并且生產能力占全國生產能力的大部分比例。外資工廠一般以加工貿易的方式出口產品,國內的銷售量較小,它們需要大量進口零器件。進口關稅稅率過高且關稅沒有起到核心作用,中國曾公布的一些規定與WTO規定想違背,行政管理措施不規范,違背WTO的數量限制和透明度原則。而且,國內電子產品的生產能力已經超過國內的需求,大量產品還需要出口到國外市場。一些高端通信設備,消費電子產品在國內已經能夠生產,因此,對整機產品的進口需求日益減少。

查看全文

電子信息產品貿易問題分析論文

一、出口

“九五”期間,中國電子產品進出口規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在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不利的影響下,仍舊有一個迅猛發展的態勢。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結構逐漸優化,電子信息產品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居高,促進了進出口結構升級。從出口總量與結構來看:2003年我國電子產品出口金額為1420.9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4.38%。在出口的產品中,計算機占據46.7%,總金額達到663.4億美元;家用電器占19.0%;而電子元件和器件出口量相對較少,僅占8.5%和7.7%。計算機產品是加工出口貿易的主流產品,主要出口廠商是臺灣在內地的企業以及美國,日本的一些企業。從出口企業結構和區域分布分析:從出口企業看,外商獨資企業增長最快,所占比例最大,我國內地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但是國有企業出口國際市場的業績依然不理想,出口增速僅為6.63%,占總出口金額11.6%。其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出口比重接近90%,其中計算機產品的進料加工比例最大。

從中不難看出影響出口大大增加的因素:國內的投資環境和市場環境,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國外公司都看好這個市場。它們希望利用國內的低廉制造成本,把中國作為其全球生產基地,這既可以占領中國市場,又將在中國制造的產品輸出到其他國家。國內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外商的投資積極性,進入國內的外資企業越多,對出口的推動就越大。但是,不利的因素也存在,就是國外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我國電子產品具有物美價廉的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2003年部分消費電子產品對國外的出口快速增長,在美國,歐洲的市場份額迅速上升。但這些國家處于保護本國企業的需要,對我國的產品進行傾銷調查,并提高對中國的進口關稅,對我國產品的出口設置了較高的貿易壁壘。

二、進口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對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管理體制改革明顯改善,取消了內部規定和目錄管理,轉而有公開的法規形式所取代,并大幅度削減了進口商品管理范圍,簡化了進口手續,事實上放寬了對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的管制,采取了配額和非配額的管理方式。由此,2003年中國電子產品進口金額為132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6%。進口產品結構中,電子元器件占主要地位,其中電子器件占39.9%,電子元件占10.6%。整機產品進口所占比例較少,國內整機產品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基本能夠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少量高檔產品需要進口;國內關鍵電子元器件的供應能力不足,還需要從國外進口;國內整機產品生產能力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有加工裝配產品貿易需要從國外進口元器件;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整機和關鍵元器件配套能力仍較弱,完善的產業鏈還沒有形成。在進口貿易方式當中,進料加工貿易占據主導地位,總金額為690.8億元,占總進口金額的52.3%。加工貿易進口的產品多為電子元器件,加工成整機產品后還要出口國外。一般貿易占總進口金額的23.4%,與2002年相比較,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外商的國內投資設廠增多所致。

與出口因素相比,影響進口的因素顯得更為不利,由于國內需求膨脹,以2003年為例,國內電子產品市場需求膨脹,以內銷為主的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能力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在一部分元器件無法在國內采購的情況下,不得不增加國外關鍵元器件的進口。同時外商企業增多,到中國內地的外資電子信息企業相繼投產,并且生產能力占全國生產能力的大部分比例。外資工廠一般以加工貿易的方式出口產品,國內的銷售量較小,它們需要大量進口零器件。進口關稅稅率過高且關稅沒有起到核心作用,中國曾公布的一些規定與WTO規定想違背,行政管理措施不規范,違背WTO的數量限制和透明度原則。而且,國內電子產品的生產能力已經超過國內的需求,大量產品還需要出口到國外市場。一些高端通信設備,消費電子產品在國內已經能夠生產,因此,對整機產品的進口需求日益減少。三、進出口

查看全文

電子信息產品貿易問題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貿易占整個對外貿易的比重由低到高,反映了中國電子信息工業由弱到強的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同時,隨著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入WTO進程加快,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的貿易現狀也出現了一些有利和不利的問題和因素,成為了中國對外貿易改革的關注對象。

關鍵詞:出口進口進出口平衡

一、出口

“九五”期間,中國電子產品進出口規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在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不利的影響下,仍舊有一個迅猛發展的態勢。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結構逐漸優化,電子信息產品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居高,促進了進出口結構升級。從出口總量與結構來看:2003年我國電子產品出口金額為1420.9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4.38%。在出口的產品中,計算機占據46.7%,總金額達到663.4億美元;家用電器占19.0%;而電子元件和器件出口量相對較少,僅占8.5%和7.7%。計算機產品是加工出口貿易的主流產品,主要出口廠商是臺灣在內地的企業以及美國,日本的一些企業。從出口企業結構和區域分布分析:從出口企業看,外商獨資企業增長最快,所占比例最大,我國內地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但是國有企業出口國際市場的業績依然不理想,出口增速僅為6.63%,占總出口金額11.6%。其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出口比重接近90%,其中計算機產品的進料加工比例最大。

從中不難看出影響出口大大增加的因素:國內的投資環境和市場環境,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國外公司都看好這個市場。它們希望利用國內的低廉制造成本,把中國作為其全球生產基地,這既可以占領中國市場,又將在中國制造的產品輸出到其他國家。國內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外商的投資積極性,進入國內的外資企業越多,對出口的推動就越大。但是,不利的因素也存在,就是國外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我國電子產品具有物美價廉的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2003年部分消費電子產品對國外的出口快速增長,在美國,歐洲的市場份額迅速上升。但這些國家處于保護本國企業的需要,對我國的產品進行傾銷調查,并提高對中國的進口關稅,對我國產品的出口設置了較高的貿易壁壘。

二、進口

查看全文

電子信息產品貿易分析論文

一、出口

“九五”期間,中國電子產品進出口規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在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不利的影響下,仍舊有一個迅猛發展的態勢。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結構逐漸優化,電子信息產品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居高,促進了進出口結構升級。從出口總量與結構來看:2003年我國電子產品出口金額為1420.9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4.38%。在出口的產品中,計算機占據46.7%,總金額達到663.4億美元;家用電器占19.0%;而電子元件和器件出口量相對較少,僅占8.5%和7.7%。計算機產品是加工出口貿易的主流產品,主要出口廠商是臺灣在內地的企業以及美國,日本的一些企業。從出口企業結構和區域分布分析:從出口企業看,外商獨資企業增長最快,所占比例最大,我國內地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但是國有企業出口國際市場的業績依然不理想,出口增速僅為6.63%,占總出口金額11.6%。其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出口比重接近90%,其中計算機產品的進料加工比例最大。

從中不難看出影響出口大大增加的因素:國內的投資環境和市場環境,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國外公司都看好這個市場。它們希望利用國內的低廉制造成本,把中國作為其全球生產基地,這既可以占領中國市場,又將在中國制造的產品輸出到其他國家。國內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外商的投資積極性,進入國內的外資企業越多,對出口的推動就越大。但是,不利的因素也存在,就是國外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我國電子產品具有物美價廉的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2003年部分消費電子產品對國外的出口快速增長,在美國,歐洲的市場份額迅速上升。但這些國家處于保護本國企業的需要,對我國的產品進行傾銷調查,并提高對中國的進口關稅,對我國產品的出口設置了較高的貿易壁壘。

二、進口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對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管理體制改革明顯改善,取消了內部規定和目錄管理,轉而有公開的法規形式所取代,并大幅度削減了進口商品管理范圍,簡化了進口手續,事實上放寬了對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的管制,采取了配額和非配額的管理方式。由此,2003年中國電子產品進口金額為132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6%。進口產品結構中,電子元器件占主要地位,其中電子器件占39.9%,電子元件占10.6%。整機產品進口所占比例較少,國內整機產品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基本能夠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少量高檔產品需要進口;國內關鍵電子元器件的供應能力不足,還需要從國外進口;國內整機產品生產能力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有加工裝配產品貿易需要從國外進口元器件;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整機和關鍵元器件配套能力仍較弱,完善的產業鏈還沒有形成。在進口貿易方式當中,進料加工貿易占據主導地位,總金額為690.8億元,占總進口金額的52.3%。加工貿易進口的產品多為電子元器件,加工成整機產品后還要出口國外。一般貿易占總進口金額的23.4%,與2002年相比較,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外商的國內投資設廠增多所致。

與出口因素相比,影響進口的因素顯得更為不利,由于國內需求膨脹,以2003年為例,國內電子產品市場需求膨脹,以內銷為主的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能力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在一部分元器件無法在國內采購的情況下,不得不增加國外關鍵元器件的進口。同時外商企業增多,到中國內地的外資電子信息企業相繼投產,并且生產能力占全國生產能力的大部分比例。外資工廠一般以加工貿易的方式出口產品,國內的銷售量較小,它們需要大量進口零器件。進口關稅稅率過高且關稅沒有起到核心作用,中國曾公布的一些規定與WTO規定想違背,行政管理措施不規范,違背WTO的數量限制和透明度原則。而且,國內電子產品的生產能力已經超過國內的需求,大量產品還需要出口到國外市場。一些高端通信設備,消費電子產品在國內已經能夠生產,因此,對整機產品的進口需求日益減少。

查看全文

創新設計電子信息產品智能制造創新

摘要:步入21世紀以來是我國社會發展最快的階段,同時也是最為艱難的一段時期?,F如今,信息網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這也讓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推動著工業的進步?,F代社會的創意設計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不僅如此,創新設計也是國家以及企業實力的關鍵構成部分。要讓我國保持進步,要不斷開發新技術,還需要通過創意設計尋找更好的發展方向。隨著時代的發展,創新設計、電子信息產品以及智能制造都有了不小的變化,本文對面向創新設計的電子信息產品智能制造創新模式展開了探究。

關鍵詞:創新設計;電子信息產品;智能制造;創新模式

0引言

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而且其產生的污染也很少,典型的比如智能手機等市場熱銷的產品?,F如今電子信息產業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受到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已經得到了全面快速的發展,我國企業需要加強對市場的研究,市場環境以及客戶的需求尤為重要。一場新工業革命正在醞釀,這次革命的主要內容是大數據、智能制造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等,它正在轉變人們生活方式?,F階段,人們大多還是使用石油化石這類能源進行生產制造,各國也都使用更為環保的再生能源,比如太陽能等。過去的制造技術又被稱為消減式制造,這樣的制造方式難免造成大量原料以及人力的浪費。隨著現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制造系統的各個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智能系統可以有效地把各種人群數據進行收集,方便快捷,且消耗成本很低,由智能系統對數據展開整理分析,可以讓制造生產更為高效。

1創新設計的定義和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現狀

創新設計是人們生活質量提升之后,對精神方面的需要變得更多。隨著精神生活的發展,產生了很多的設計活動。21世紀,世界各地的科學技術開始朝著融合的方向發展,可以預見一場新的科技革新正在積蓄力量。創新設計具體來說是對傳統以及現代設計的繼承和發揚,具有智能、綠色等特點,建立在如今發達的信息科技、文化以及服務上。我國的智能制造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經過幾十年的穩定發展,現如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有了一些突出的成果。在21世紀,我國的智能制造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在諸多關鍵項目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感知以及控制技術等。雖然我國的智能制造行業有了很大的進步,不過還是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智能制造技術的相關理論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正是因為基本的研究跟不上實際高速發展的技術,導致無法有效吸收先進的技術。當前我國智能制造的主要零件大多還是依賴于進口。

查看全文

我國電子信息產品貿易問題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貿易占整個對外貿易的比重由低到高,反映了中國電子信息工業由弱到強的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同時,隨著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入WTO進程加快,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的貿易現狀也出現了一些有利和不利的問題和因素,成為了中國對外貿易改革的關注對象。

關鍵詞:出口進口進出口平衡

一、出口

“九五”期間,中國電子產品進出口規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在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不利的影響下,仍舊有一個迅猛發展的態勢。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結構逐漸優化,電子信息產品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居高,促進了進出口結構升級。從出口總量與結構來看:2003年我國電子產品出口金額為1420.9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4.38%。在出口的產品中,計算機占據46.7%,總金額達到663.4億美元;家用電器占19.0%;而電子元件和器件出口量相對較少,僅占8.5%和7.7%。計算機產品是加工出口貿易的主流產品,主要出口廠商是臺灣在內地的企業以及美國,日本的一些企業。從出口企業結構和區域分布分析:從出口企業看,外商獨資企業增長最快,所占比例最大,我國內地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但是國有企業出口國際市場的業績依然不理想,出口增速僅為6.63%,占總出口金額11.6%。其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出口比重接近90%,其中計算機產品的進料加工比例最大。

從中不難看出影響出口大大增加的因素:國內的投資環境和市場環境,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國外公司都看好這個市場。它們希望利用國內的低廉制造成本,把中國作為其全球生產基地,這既可以占領中國市場,又將在中國制造的產品輸出到其他國家。國內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外商的投資積極性,進入國內的外資企業越多,對出口的推動就越大。但是,不利的因素也存在,就是國外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我國電子產品具有物美價廉的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2003年部分消費電子產品對國外的出口快速增長,在美國,歐洲的市場份額迅速上升。但這些國家處于保護本國企業的需要,對我國的產品進行傾銷調查,并提高對中國的進口關稅,對我國產品的出口設置了較高的貿易壁壘。

二、進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