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03:37: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釣魚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談論釣魚島領土爭端國際法
釣魚島群島包括主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依主島名而得名(日本稱之為所謂尖閣群島)。主島距我國臺灣地區基隆港僅約120海里,向來是我國臺灣地區的附屬各島。中日兩國關于釣魚島領土的爭端由來已久,爭端的核心問題是釣魚島的主權歸屬及與之相關的東海海洋權益的劃分,這也是近幾十年來乃至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中日兩國關系中最為敏感和棘手的問題之一。因此,從國際法的角度深入全面地闡釋中日雙方在釣魚島及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上的不同立場對于中國在解決爭端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緩和中日矛盾,促進亞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中日釣魚島紛爭之緣起及日本方面的主張
中日釣魚島爭端肇始于1969年,激化于1992年。1969年,美國海洋學家埃默里等人發表的《東海和黃海的地質構造和水文特征》一文提出“在東海中日韓大陸架交界處存在著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尚未勘探的海底石油資源”。作為一個一直受資源短缺、石油缺乏困擾的國家,日本開始對該地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對外戰略上實施了相對應的行動,這也使得中日關于釣魚島及相關海洋權益之爭有愈演愈烈之態勢。日本對釣魚島覬覦的另一個因素是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釣魚島作為世界三大海路中的一個,日本全部石油輸入量的絕大部分經過釣魚島從波斯灣輸入,日本軍隊在東南亞的進出也必經此地。此外,位于釣魚島群島的中段、中國東海方向的正面的琉球群島和臺灣島加上九洲島,使中國東海海區與太平洋相分隔。一旦中日兩國發生戰爭,釣魚島可能會成為日本進攻中國臺灣乃至中國大陸的橋頭堡。
1992年聯合國公布了《國際海洋法公約》,有所謂“主權國家以200海里內的海域為其經濟專屬區”的條款,而釣魚島的實際價值便在于以釣魚島為中心,直徑為400海里的遼闊海域以及此海域內的海洋資源。這使釣魚島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它本來的價值。也激化了事態的發展,政治利用和經濟利益的爭奪,使得雙方在這一問題上僵持不下。中日釣魚島爭端涉及的內容主要有釣魚島群島的主權歸屬以及與釣魚島相關的東海海洋權益,如大陸架、專屬經濟區等問題。在釣魚島的主權歸屬問題上,日本提出了以下的觀點來論證其對釣魚島擁有主權的合法性。第一,釣魚島群島是日本政府在明治十八年(即1885年)以后,通過多次實地調查,在確認該島是無人島也沒有清國統治所及后,在明治二十八年(即1895年)的內閣會議上決定于島上建設標樁,正式將其編入日本版圖的;第二,在歷史與地理上,釣魚島群島始終是構成日本南西諸島嶼的一部分,而不是包含在基于1895年生效的《馬關條約》第2條得自于中國清朝割讓的臺灣及澎湖列島之內。
第三,基于上述第二條的理由,釣魚島群島不在日本根據《舊金山和約》必須放棄的領土之內。而是根據該和約的規定,作為南西諸島的一部分,置于美國的行政管理之下。此外,1971年的日美《歸還沖繩協定》也把該群島包括在歸還區域之內。在東海海洋權益方面,日本提出:第一,關于大陸架的定義和范圍,日本方面堅持大陸架為200海里,由此可以把釣魚島群島全部竊據①;第二,關于沖繩海槽在大陸架劃界中的地位,日本認為中日兩國共大陸架,沖繩海槽僅是大陸架連續的偶然凹陷,日本的200海里大陸架主張不受沖繩海槽的影響,在中日兩國的東海大陸架劃界中應該忽略沖繩海槽的法律效力。第三,關于大陸架劃界的原則,日本方面提出所謂“中間線原則”,堅持沖繩海槽因素應不予考慮,認為中間線才是合適的界線;第四,關于島嶼海洋權益的②關鍵問題在于釣魚島群島可否享有200海里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日本方面堅持認為這些島嶼應該擁有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其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力圖將釣魚島及其周圍海域劃為己有。
二、我國對釣魚島問題的態度與主張
釣魚島問題的國際法綜述
摘要:釣魚島問題是中日兩國之間的一個敏感問題,牽涉到很多歷史因素、政治因素和利益因素。當然,釣魚島問題也是一個國際法問題。日本對于釣魚島的占有在國際法上是非法行為,日本也不能根據時效而取得釣魚島的所有權。釣魚島的權屬屬于中國。但是,目前解決釣魚島問題還存在很多困難,中日雙方在很多問題上還難以達到一致。在釣魚島問題的解決方面,不可采取戰爭的方法,通過國際法院解決也不可行。本文的觀點是,欲解決釣魚島問題,應該先解決東海問題。
關鍵詞:釣魚島問題、國際法思考
釣魚島歷來是中國的領土,可是至今為止,該島仍然在日本國的實際控制之下。中日兩國政府在恢復邦交之際曾經有過君子協定:對有“爭議”的釣魚島領土歸屬的糾紛,雙方承諾在爭執期間均不得在該島上設置永久性固定裝置。其爭端的解決可以由未來更具智慧的中日兩國的青年來接受處理。不過,長期以來,由于日本國政府態度曖昧,因而助長了一些右翼分子和個別國會政要公開登島進行所謂宣示主權的活動,直接向中國政府進行挑釁。而就在數日之前,在9月7日的“釣魚島撞船事件”中,日本還在粗魯地、蠻橫地用日本國內法對中國漁民在中國領土海域正常作業實行所謂“司法程序”。他們“冷靜、慎重”地處理了這一危害、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件,他們“冷靜、慎重”地用日本法侵害中國公民權利,盡管事件發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外交場合保持著相當強硬的態度,但事實上釣魚島之爭并不能由此從根本上得到徹底解決。本文將主要從國際法的角度就如何解決釣魚島的問題論述一管之見。
一、中日釣魚島之爭的背景
1969年5月,美國海洋學家埃默里發表了《東海和黃海的地質構造和水文特征》的研究報告,明確指出:中國東海是“世界上石油開發前景最好而未經勘探的地區之一,而且儲油量最大的區域就在釣魚島附近?!弊阅菚r起,釣魚島的歸屬問題才引起了相關國家特別是日本的高度關注。中日雙方在島嶼主權問題上互不相讓,斗爭日益激烈。從20世紀90年代到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時代的到來,中日雙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斗爭更加尖銳,使釣魚島問題成為隨時可能在中日之間引發摩擦的不穩定因素。
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45年4月,美軍占領琉球群島,軍政府第1號訓令第2條使美國終止日本政府對琉球行使的所有權力,從此以后琉球群島由美軍占領,包括釣魚島的琉球群島。但這是美國的錯誤,甲午戰爭以后,被日本強制編入琉球群島的釣魚島實際上是中國領土。1951年9月,根據舊金山條約第3條,美國得到對琉球群島的施政權。1971年6月美國把沖繩的行政權返還給日本政府,包括釣魚島的琉球群島也返還給日本了。日本根據美日間的返還協定,主張此琉球群島是自己的領土。
從國際法論釣魚島的歸屬透析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位于我國臺灣省基隆市東北約92海里處,距日本琉球群島約73海里。由于其地理位置優越,且其附近蘊藏有大量石油,因此日本一直對其虎視眈眈。近年來,日本的侵占行為愈演愈烈,日本政府和學術界從國際法上提出了很多釣魚島歸屬日本的根據。本文將從釣魚島的歷史和相關國際法原則對日本政府提出的所謂的釣魚島屬于日本的根據進行客觀分析。
一、先占原則
(一)日本的主張及根據
根據1971年3月日本外務省發表的《關于尖閣列島領土權問題的統一見解》及翌年外務省情報文化據“無主地先占”的國際法原則,“尖閣列島”,即釣魚群島主權歸屬日本。日本主張“尖閣列島”是日本政府在明治十八年后,通過沖繩縣當局等各種方式進行現場調查,確認該地是無人島,且沒有清朝統治所及的跡象后,于明治二十八年的內閣會議上決定于該地建設標樁,正式將其“編入”日本領土,且日本認為明治政府曾將“尖閣列島”中的4個島嶼無償借給公民開發經營30年,即日本通過民間對釣魚島實施了有效統治。
(二)中國的駁斥與根據
國際法上的“先占”首先必須以“無主地”為客體。所謂無主地,是指未經其他國家占領或其他國家放棄的土地。因此,釣魚群島于1895年被日本占領之時是否是無主地,乃是日本上述立論的基礎和前提所在。從眾多歷史資料可以看出,釣魚島自古就屬于中國而非無主地,不能成為日本先占的對象。
外國吞并琉球對我國的危害性研究論文
[摘要]日本明治維新之后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用武力先后吞并了琉球、朝鮮、中國的臺灣和東三省等地。二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根據有關條約,日本被迫放棄了對朝鮮、中國的臺灣和東三省等地的占有。但因種種原因,至今卻仍然據有琉球群島。日本吞并琉球,于今在東海劃界、我國釣魚島爭端、臺灣問題以及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形成等問題上,都對中國的利益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關鍵詞]日本;琉球;中國;東海;美國
近些年來,日本政府不斷地否認侵略歷史,積極謀求向海外派兵,鼓吹修改和平憲法,在許多涉華問題上頻頻發力,接連出手。特別是提出了要求與中國平分東海大陸架,制定“西南島嶼有事對策方針”(包括我國釣魚島),還與美國舉行“2+2”會議,發表聯合聲明聲稱美、日在臺灣問題上擁有共同的安全考慮等。日本政府采取的這一系列行動,對我國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日本能夠在這些問題上對中國咄咄逼人,是與日本據有琉球有關,即琉球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那么,近代日本是如何吞并琉球的?日本吞并琉球對今天中國利益形成了怎樣的危害?從琉球歷史的考察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啟示?由于當前形勢凸現出琉球戰略地位的極端重要性,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關注琉球。
一、日本吞并琉球是近代日本實行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結果
1868年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逐漸擺脫了西方列強對它的侵略,但是自己卻成為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世界列強之一。早在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就把對外侵略擴張作為它的基本國策。明治天皇即位時發表的《天皇御筆信》宣稱“日本是萬國之本的國家”,他要開拓萬里波濤,建立一個“八紘一宇”的大帝國,布國威于四方[1]。為了實現明治初年制定的“大陸政策”,日本采取外交訛詐和武力掠奪兩種手段。也由于中國清政府的顢頇無能,日本得以一步步地實現吞并琉球,割占臺灣,征服并滅亡朝鮮,占據南滿和內蒙[2]。
琉球歷史悠久。在中國《隋書•流求傳》中就載有對它的詳細文字記錄,當時它被稱作“流虬”,形象地描繪出了它的地理形狀。《元史》中寫作“瑠求”。在公元12世紀即中國元朝末年時,琉球形成了北山、中山和南山3個各自獨立的王國。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楊戴出使琉球三國,分別冊封了三國國王,三國也明確表示向明稱臣,正式成為明朝的藩國。幾年之后,中山國滅了其他兩國完成統一,中山國國王被明政府冊封為琉球王。明朝滅亡后,琉球繼續與清政府保持了藩屬關系。琉球國王被清廷冊封為琉球國中山王,后又被改封為琉球國王。
中日新聞報道批評話語綜述
批評話語分析(CDA)作為一種全新的話語分析模式主要是研究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權力的濫用和社會的不平等是如何通過語篇來建立、再生和顛覆的[1]。批評話語分析的獨到之處在于它把語篇的語言分析和社會分析有機的結合起來,它不是單純為語言分析而對語篇進行語言層面的分析,語言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揭示語言背后所隱藏的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意義。目前,批評話語分析主要關注大眾語篇,其中,新聞語篇尤其值得關注,因為新聞機構一貫標榜自己的新聞報道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國內外的許多學者對新聞語篇進行了深入和廣泛的研究,范戴克(VanDijk)主要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研究種族歧視和權力的濫用是如何通過語篇來再生的。辛斌(2006)比較分析了《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中的轉述方式和消息來源,賴彥(2009)從互文性的角度對新聞標題話語進行了研究,并進一步揭示了新聞標題的話語互文性與社會意識形態意義的關系。本文以2010年9月發生在釣魚島附近的中日撞船事件中美報刊相關的新聞報道為語料,通過對比分析《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此次事件的新聞報道來揭示隱藏在語篇背后的權利、意識形態以及分析總結語篇的生成者在語言系統中策略性的、有意識的選擇使用哪些突出的語言形式和結構來再生和顛覆意識形態。
一、中日撞船事件新聞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
批評話語分析的代表人物菲爾克拉夫認為任何話語都應該同時被看作是“一個文本,一個話語實踐的實例,以及一個社會實踐的實例”[2]。相應的,話語分析應該從三個向度展開:描寫語篇的形式結構特征,闡釋語篇與它生成、傳播和接受交際過程之間的關系,解釋話語實踐過程和它的社會語境之間的關系[3]。下圖是菲爾克勞夫提出的三維話語分析模式:2010年9月7日,一艘中國漁船和日本的巡邏艇在釣魚島海域附近發生兩次碰撞,國內外新聞媒體紛紛對中日撞船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本文從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分別選取10篇相關新聞報道。下面以菲爾克拉夫的三維分析模式為理論框架從詞匯分類、轉述方式兩個方面對中日撞船事件新聞報道進行批評話語分析,試圖揭示其中隱藏的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意義。
(一)詞匯分類
詞匯是人們用來建構和反映對世界包括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經驗最基本的語法手段。范戴克認為通過考察新聞語篇中使用的詞匯可以揭示其中隱藏的觀點或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結構是以“我們(WE)”和“他們(THEM)”這兩個對立集團為特征和區分的,范戴克通過研究發現語篇的生成者在語篇中使用的一個總的策略,并把它稱之為“意識形態矩陣(ideologicalsquare)[5]”,包括(1)突出強調“我們”好的行為或優秀品質;(2)突出強調“他們”不好的行為或惡劣品質;(3)淡化或弱化“我們”不好的行為或惡劣品質;(4)淡化或弱化“他們”好的行為或優秀品質。下面是《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釣魚島的歸屬權的描述:《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使用不同的詞匯來描述釣魚島的歸屬權,《中國日報》認為釣魚島“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而《紐約時報》質疑中國對釣魚島擁有主權,認為中日雙方在釣魚島的問題上存在著“領土爭端”,“長期以來的爭端”,即使中國對釣魚島擁有主權也只是claim,claim的意思是“宣稱或聲稱”,聲稱的往往并不代表事實,可以被對方否定。中國政府可以聲稱對釣魚島擁有主權,日方也可以發表與之爭鋒相對的聲稱?!都~約時報》認為釣魚島事實上是被日本控制(controlledbyJapan),“控制”和“聲稱”內涵不同,“控制”意味著“事實”,畢竟事實勝于雄辯(聲稱)。因此,《紐約時報》認為日本對釣魚島擁有主權?!吨袊請蟆泛汀都~約時報》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描述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下面是《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描寫所使用的詞匯:《中國日報》對“我們”的描述全是積極的,中國政府的立場是“嚴正的”和“公正的”,“嚴正”表明中國政府的態度以及對被日方逮捕的中國漁民的命運表現出深切的關注?!肮北砻髦袊笕辗搅⒓礋o條件的釋放被捕的中國漁民的做法是合理的。中國政府采取“對話”和“協商”的方式來解決中日沖突,中國政府把“中日兩國的友誼放在第一位”等。相反,《紐約時報》對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報道都是負面的,比如:指責中國政府是一個不講民主的政府,中國政府“只允許小規模的抗議和游行”。中國政府加劇了對日本的“恐嚇”,中國“恃強凌弱(bullying)”。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紐約時報》將此曲解為中國比日本強大,中國以大欺小,企圖破壞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并把中國人民稱作“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s)”,把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稱之為“反日情緒”和“民族主義情緒”。
(二)轉述方式
小議東亞領土和海洋權益的政治經濟
冷戰結束以來,東亞地區安全形勢持續趨緩,在總體上保持了和平與穩定。然而,地區內還存在著一些不安定因素,領土與海洋權益爭議是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中國和日本則是地區內與鄰國相關爭議最多的兩個國家。長期以來,中國與鄰國曾既有陸上爭議也有海上爭議,日本則只有海上爭議。此外,東南亞國家之間也有一些領土與海洋權益爭議。作為兩個地區大國,中日在傳統上分別被視為陸權國家與海權國家,其與周邊國家的爭議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地區相關爭議的概貌。
本文圍繞東亞中日俄韓及東南亞國家間爭議的6個主要案例展開研究,分析爭議發生的原因,概述爭議演變的狀況,探討導致演變的主要因素,總結爭議演變反映的相關國家間及整個地區內政治、經濟關系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決定了東亞領土與海洋權益爭議的過去與現在,而且將決定其未來;而后者的演變也將對前者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中蘇/俄邊界爭議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蘇邊境上存在著三條界線:條約線、蘇圖線和實際控制線。條約線是19世紀中后期中俄間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確定的國界線,根據這些不平等條約,沙俄把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據為己有;蘇圖線是蘇方地圖所標示的邊界線;實際控制線是中蘇雙方實際控制的邊界線。從條約線到蘇圖線再到實際控制線,蘇俄占領了中國更多的領土。由于三條界線并存,中蘇國界形成了許多爭議地區和爭議島嶼,總面積超過3.5萬平方公里。①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蘇關系處于蜜月期,雙方爭議隱而不露。1958年,中國政府決定逐步解決與鄰國的邊界問題。此后,中蘇兩國政府開始進行勘界工作。最初的勘界工作基本是在友好、信任的狀態下進行的。然而,隨著中蘇兩黨發生意識形態上的嚴重分歧,兩國關系開始趨向緊張,邊境摩擦也隨之上升,1960年發生了中國新疆6萬多居民逃往蘇聯的嚴重事件。60年代初,兩國邊界問題被正式提到了談判桌上。
第一次談判于1964年舉行。當時中蘇關系尚未徹底破裂,雙方就東段邊界走向一度達成初步共識,后因意識形態斗爭因素加重而未能簽署協議。第二次談判(1969-1978年)因兩國關系全面破裂,并已發生過邊境軍事沖突,未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第三次談判(1987-1991年)隨中蘇關系正?;倪M程而較快取得了進展。1991年5月,中蘇簽訂《中蘇國界東段協定》,基本解決了雙方邊界爭議最大也是最困難的部分。蘇聯解體后,日益加強友好合作關系的中俄兩國繼續談判,先后達成《中俄國界西段協議》(1994年)和《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2004年)。以2005年6月互換補充協定批準書為標志,兩國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4300公里的邊界問題。
公開地圖內容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正確反映國家版圖的內容,加強地圖管理,規范地圖編制,提高地圖質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編制出版管理條例》和國家有關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各種載體表現的公開地圖和地圖產品,必須遵守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公開地圖和地圖產品,包括各種類型的地圖出版、印刷以及產品上附有示意性地圖圖形的工藝制品、地球儀等。
第三條公開地圖和地圖產品上不得表示下列內容:
1.國防、軍事設施,及軍事單位。
高中地理教學德育論文
摘要:隨著新課標理念的不斷發展,高中階段的教育活動中也愈發重視起對學生進行的德育教育工作,在此,作為教育行業的工作人員,應當對高中階段的教材采取足夠的重視,對其進行研究、開發和利用,進而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在自己的教育下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行激發。在地理課程中,教師也應當滲透相應的德育教育,促成德育與智育的結合。本文就在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科中教師應如何更好地進行德育教育展開討論。
關鍵詞:地理;德育教育;滲透
做人和學習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情,而對學生來說,這兩件事更是其所處階段的最大任務。隨著社會各領域對德育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科中也應融合德育教育,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促進地理教學的多元進步,還能培養學生成為更加優秀的綜合型人才。
一、結合教材,滲透德育教育
雖然我們討論的是德育教育,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基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德育教育,所以我們所有的教育都是以教材為基礎,即便是再高級的教育也不能夠脫離課堂教材,反之我們要利用好教材里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德育教育。地理課本中不同的部分擁有著不同的德育教育內容,其中教材《中國地理》突出了我國國情的教育,《世界地理》除了世界各地及各國的風土人情之外,還包含了國際主義的教育內容以及愛國主義精神的渲染和教育。課本中可利用的德育題材很多,例如中國地理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國情教學教育,內容有我國的礦產資源、水資源、稀土礦、地熱資源、新型能源等資源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數量很多,資源非常豐富,而我國人口眾多,這些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卻基本上位于世界倒數之列,所以我們可教育學生不可以盲目樂觀,不能浪費我國現有的資源,應該從自身做起,珍惜資源,參與環保事業,為我國的環境和未來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歷史事件滲透德育教育
緬懷九一八歷史思想匯報
敬愛的黨組織:
2010年9月17日,許多沈陽市民自發來到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緬懷歷史,悼念英烈,銘記國恥。2010年9月18日,蘭州市政府拉響防空警報,警醒市民牢記歷史,不忘國恥,居安思危,珍愛和平。2010年9月18日,重慶市2000余名市民聚會步行街高唱抗日歌曲,以此緬懷歷史,表達自己心中的愛國熱情......
因為,79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國主義大肆叫囂,猖狂的挑釁中國的領土,不斷聚集軍隊攻擊沈陽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件。這是一段不容忘卻的民族恥辱史。
歷史的車輪緩緩碾過,經過了大半個世紀浴血奮戰的中國,雖然擺脫了當初貧窮落后、任人踐踏的慘境,但國恥依然難忘,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依然難忘。盡管,當今世界的主題已逐漸趨于和平與發展,但各國之間的競爭并未終結,世界局勢也并不太平。針對剛發生的“釣魚島事件”,媒體也鬧得沸沸揚揚,聲討日本政府非法拘留中國漁船船長。這不僅僅是對我們國家人權的不尊重,更是對我們國家主權的蓄意挑釁。自古以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而日本竟公然干涉,導致釣魚島爭議也再度升溫。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都向我們證明著“弱國無外交,窮國無國防”。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國力作后盾,那么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必然處于被動。
那一聲聲震耳發聵的警鐘長鳴,不斷撕扯著每個中華兒女的心,那段極其悲慟而慘烈的歷史,像一道不可磨滅的歷史創傷,深深的烙印在每個國民的心上。歷史的警鐘,不斷叩擊著我們的心靈?!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對于當下的中國青年學生,更應當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增強危機感與緊迫感,自覺地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才能維護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創造祖國更加美好、和諧的明天。公務員之家
又是一年“九一八”,面對歷史,不應該僅僅是沉痛悼念,更多是應該不斷的深思:屈辱的不是受人欺凌的歷史,不是貧窮落后的局面,而是卑躬屈膝的強顏歡笑,自甘落后的任人擺布。唯有讓所有沉睡的國人清醒起來,團結起來,才可能抵御外敵的侵辱,只有自強不息的奮斗才是贏得民族獨立的開始。
十八屆五中全會思想匯報范文
敬愛的黨組織:
您好!
尊敬的黨組織:
20XX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選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標志著我黨實現平穩交接過度,黨的事業后繼有人,更加欣欣向榮。
以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剛上臺就出臺八項規定,倡導反貪腐,厲行節約,傳承弘揚黨的優良傳統,深得民心,受到黨內外的一致擁護和愛戴。
八項規定包括輕車簡從,不安排群眾迎送,不鋪設迎賓地毯,不出席各類剪彩、奠基活動,嚴格控制出訪隨行人員的細致和坦率,還是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的真誠和堅定,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正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為端正黨風政風率先垂范。八項規定是一個莊嚴承諾,體現了從嚴要求、從嚴治黨的根本要求,反映出中國未來施政的動向。這是從嚴治黨的需要,也是民生的需求。更是一種返璞歸真,人民群眾為此歡呼,老八路、延安作風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