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結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7:56: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兒童結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結核病與兒童
結核病防治知識
結核病是由結核菌引起,結核菌一旦被兒童吸入即可造成感染,首先在肺內形成炎癥性原發病灶,繼而胸內淋巴結腫大,進一步結核菌通過淋巴、血液循環系統產生血行播散,與此同時人體可逐漸產生對結核菌的特異性抵抗力,多數兒童體內的大部分結核菌被抵抗力消滅,原發病灶逐漸痊愈,血行播散也被控制,僅留下少數潛伏病灶,受感染后體內潛伏病灶的少量結核菌可長期存在,在一生中任何時期抵抗力低下時,潛伏的結核菌可生長繁殖而進展為成人的續發性結核病,成為結核病新的傳染源,引起新的傳播。在原發感染過程中少數抵抗力差、感染嚴重的兒童可發生臨床原發結核病,急性血行播散型結核病和結核性腦膜炎等嚴重疾病危及兒童健康和生命,因此保護兒童不受結核菌感染,其重要意義除防止兒童結核病,保護兒童健康外,同時也是從根本上控制結核病流行的重要關鍵。
兒童結核感染的傳染源往往來自痰涂片陽性的成年肺結核病人,多數為家庭成員,如果兒童的母親患有痰涂片陽性肺結核病,該兒童就有受感染的高度危險性,因為母嬰間的接觸非常密切,而兒童的防御機能和抵抗力又較差,如一位排菌肺結核母親抱著正在哭鬧(反復深呼吸動作)的嬰幼兒,母親劇烈咳嗽噴出大量帶結核菌的飛沫核,很容易被嬰幼兒吸入,感染危險性更大。
絕大多數受結核菌感染的兒童并不發展為結核病,對這些健康、無癥狀的兒童,確定已受結核菌感染的唯一證據是結核菌試驗呈陽性反應,感染結核菌兒童對結核菌素產生高度敏感性,經皮內注入結核菌素72小時測量注射部位皮膚硬結直徑來判定反應的強弱,根據該兒童是否接種過卡介苗的不同的情況決定是否已受自然結核菌感染。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并不能用來衡量身體的抵抗力,也不能提示是否存在結核病或結核病的范圍和程度,只是表明身體感染了結核菌。
由于人類對結核菌存在天然的先天性抵抗力,因此多數兒童雖受結核菌感染,但未發展成臨床結核病,然而也存在少數抵抗力差,感染嚴重的兒童發展成結核病。兒童結核病通常占所有結合病的5%~15%,5歲以下兒童,更多的是2歲以下的嬰兒,由于防御系統發育不成熟,產生的抵抗力不強,可發生全身播散性結核病、結核性腦膜炎,如不能及時診斷、治療,可危及生命。由于患結核病兒童咳嗽、咳痰癥狀較少,難以獲得細菌學的診斷依據,加之對結核菌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的敏感性和反應性高,病變表現不典型,常有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泡疹性結膜炎、結節性紅斑等過敏性表現和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反應,同時應特別重視傳染源的接觸史和發育不良、體重減輕等癥狀,兒童結核病如能早期發現,及時合理正規治療,效果是很好的。
結核病控制對兒童來說重在預防,關鍵是保護兒童免受結核菌的感染,既及時發現和徹底治愈傳染源,痰涂片陽性肺結核病人絕大多數具有不同程度的癥狀,如咳嗽、咳痰、咯血、低熱、乏力、盜汗等,應及時就診,醫生對結核病需有高度的警惕性進行及時檢查,一旦確診為肺結核病或懷疑肺結核要轉至結核病防治機構進行治療管理直至痊愈。對傳染源家庭中的兒童接觸者要進行結核菌素試驗檢查,如強陽性反應要進一步做胸部X線等檢查,了解有無臨床結核病灶,如未發現臨床結核病應給予預防性治療,以減少以后發生結核病的機會,家庭內應該經常通風,病人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咳嗽時要用手帕捂嘴,不隨地吐痰等。
兒童結核護理分析論文
1預防
1.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意見和我國政府的統一規定
(1)對健康母親出生后1月內的新生嬰兒是接種卡介苗(BCG)的對象[2];(2)接種BCG后3~6個月復查,如結核菌素(PPD)試驗陰性者,繼續接種BCG。
1.2母親患無傳染性肺結核(痰菌陰性)所生嬰兒
(1)母親應正規抗結核治療,母親與嬰兒不必隔離,可以哺乳。(2)嬰兒應作結核菌素實驗和胸部X線檢查,兩項結果檢查陰性,嬰兒應接種BCG。(3)兩項為陽性,應按胎兒結核病正規治療。(4)僅PPD試驗陽性,應按兒童隱性原發形結核治療。
1.3母親患傳染性肺結核(疫菌陽性)
兒童結核護理分析論文
【關鍵詞】嬰幼兒
嬰幼兒因免疫功能未完全建立,機體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極差,易感染結核病。以5歲以下兒童接觸者感染與結核病病人排菌關系報告中,痰濃縮排菌病人感染率為68%,痰濃縮陰性病人感染率為18%,家內無結核病人感染率為16%[1]。以上數字表明,結核的預防和護理,應引起高度重視,極早采取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正確的健康護理指導,降低兒童結核的發病率。
1預防
1.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意見和我國政府的統一規定
(1)對健康母親出生后1月內的新生嬰兒是接種卡介苗(BCG)的對象[2];(2)接種BCG后3~6個月復查,如結核菌素(PPD)試驗陰性者,繼續接種BCG。
1.2母親患無傳染性肺結核(痰菌陰性)所生嬰兒
兒童結核護理論文
【關鍵詞】嬰幼兒
嬰幼兒因免疫功能未完全建立,機體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極差,易感染結核病。以5歲以下兒童接觸者感染與結核病病人排菌關系報告中,痰濃縮排菌病人感染率為68%,痰濃縮陰性病人感染率為18%,家內無結核病人感染率為16%[1]。以上數字表明,結核的預防和護理,應引起高度重視,極早采取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正確的健康護理指導,降低兒童結核的發病率。
1預防
1.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意見和我國政府的統一規定
(1)對健康母親出生后1月內的新生嬰兒是接種卡介苗(BCG)的對象[2];(2)接種BCG后3~6個月復查,如結核菌素(PPD)試驗陰性者,繼續接種BCG。
1.2母親患無傳染性肺結核(痰菌陰性)所生嬰兒
兒童結核預防和護理措施論文
關鍵詞嬰幼兒
摘要嬰幼兒因免疫功能未完全建立,機體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極差,易感染結核病。以5歲以下兒童接觸者感染與結核病病人排菌關系報告中,痰濃縮排菌病人感染率為68%,痰濃縮陰性病人感染率為18%,家內無結核病人感染率為16%。以上數字表明,結核的預防和護理,應引起高度重視,極早采取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正確的健康護理指導,降低兒童結核的發病率。
一、預防
1.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意見和我國政府的統一規定
(1)對健康母親出生后1月內的新生嬰兒是接種卡介苗(BCG)的對象;(2)接種BCG后3~6個月復查,如結核菌素(PPD)試驗陰性者,繼續接種BCG。
1.2母親患無傳染性肺結核(痰菌陰性)所生嬰兒
兒童結核預防和護理論文
【關鍵詞】嬰幼兒
嬰幼兒因免疫功能未完全建立,機體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極差,易感染結核病。以5歲以下兒童接觸者感染與結核病病人排菌關系報告中,痰濃縮排菌病人感染率為68%,痰濃縮陰性病人感染率為18%,家內無結核病人感染率為16%[1]。以上數字表明,結核的預防和護理,應引起高度重視,極早采取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正確的健康護理指導,降低兒童結核的發病率。
1預防
1.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意見和我國政府的統一規定
(1)對健康母親出生后1月內的新生嬰兒是接種卡介苗(BCG)的對象[2];(2)接種BCG后3~6個月復查,如結核菌素(PPD)試驗陰性者,繼續接種BCG。
1.2母親患無傳染性肺結核(痰菌陰性)所生嬰兒
兒童結核的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嬰幼兒
嬰幼兒因免疫功能未完全建立,機體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極差,易感染結核病。以5歲以下兒童接觸者感染與結核病病人排菌關系報告中,痰濃縮排菌病人感染率為68%,痰濃縮陰性病人感染率為18%,家內無結核病人感染率為16%[1]。以上數字表明,結核的預防和護理,應引起高度重視,極早采取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正確的健康護理指導,降低兒童結核的發病率。
1預防
1.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意見和我國政府的統一規定
(1)對健康母親出生后1月內的新生嬰兒是接種卡介苗(BCG)的對象[2];(2)接種BCG后3~6個月復查,如結核菌素(PPD)試驗陰性者,繼續接種BCG。
1.2母親患無傳染性肺結核(痰菌陰性)所生嬰兒
幼兒結核病
結核病防治知識
結核病以其生長的部位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不同而名稱有異,最常見者為肺結核。如果病灶位于腸子就叫腸結核,病灶位于大腦就叫腦結核,基本上都是由結核細菌感染后所導致的。
結核病在國內已大幅降低,但卻是「不絕如縷」,因為較不常見,故醫事人員對此病的經驗逐漸退化,而兒童結核病的病情又與成人不盡相同,因此不易及早診斷,至今仍為醫療上容易發生的盲點之一。
兒童結核病的診斷非常不易,尤其如果侵犯到肺部以外的器官則更是,因為幼兒不論取血液、取痰液及做各種檢查項目皆不容易達成目的。
兒童結核病發病較快,進展迅速,而且兒童耐力有限極易發生并發癥,若不及時治療可在短期內漫延至全身各器官而惡化。兒童有那些狀況時要想到結核病呢?
1.淺表淋巴結(即頸部、腋窩下、上大腿內側面)腫大,不痛。
近年住院結核病患臨床研究
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全國先后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結核病學抽樣調查。結果表明結核病呈緩慢下降的趨勢,有學者認為形勢不容樂觀。筆者對20年來住院結核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結果如下。材料與方法回顧性地調查了1980-1999年全部患各型肺結核和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住院病歷。第一次住入本院的,不管初、復治均登記統計,凡是病歷上寫明再次入院者全部剔除。共13330例,其中80年代5907例,80年代前期2611例,后3296例;90年代7243例,90年代前期4473例,后期2950例。
全部肺結核病例均因明顯的肺結核癥狀,經痰菌、胸片證實為肺結核而要求住院。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有典型的腦脊液改變,并經抗結核病治療有效,按年度分類整理,結核病的分型仍按1978年結核病分類法進行統計分析,分別以80年代和90年代前后期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
結果與分析8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4402例,女性患者1505例;9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5458例,女性患者1965例。男女之比為2.8:1.0-10組結核患者數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迅速下降,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80年代前期至后期下降最為明顯(X2=39.68,P小于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而11歲以上至50歲肺結核沒有明顯變化(P大于0.05)。結核病的發病年齡后移,51-60歲組80年代至90年代構成比有所下降,二者比較差民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60歲以上的老年肺結核患者數呈上升趨勢,90與80年代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90年代后期上升最為明顯(X2=77.97),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具體結果見表1.兒童結核病的防治初見成效,這說明卡介功接種對防止兒童結核心、效果明顯,同時人們對兒童健康的關注、兒童喂養方式的改變也起到了很在的作用。20年前,農村口對口喂食現象比較普遍,現在就很少發現這方面的情況。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的增多,機體免疫力下降,結核病發病年齡高峰由51-60歲組向61-70歲以及71歲以上組轉移,與文獻報道一致。
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患者明顯減少,1980-1984年收治378例,占住院結核患者數的14、48%;1985-1989年收治244例,占7、40%;1990-1994年收治60例,占1、34%;1995-1999年收治33例,占1、12%.80年代前后期,已有顯著下降(X2=77、39,P小于0、01);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下降明顯(X2=185、44,P小于0、01)。但整個90年代仍有患者發生,并趨于平穩狀態。正規的化療和結核控制項目的實施,使排菌的肺結核患者治愈率明顯提高。同時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變、醫學知識的普及,使人們知道一旦發現肺結核應立即治療,減少了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的比例。從1980年舊住院結核病的20、44%降到1999年的0、93%,年平均遞降率為24、77%.
80年代共收治結核性腦膜炎143例,舊住院結核患者數的2、27%,而90年代僅25例,占0、34%,兩者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X2=118、05,P小于0、01),尤其是兒童結核性腦膜炎下降最為明顯。從時間上看80年代早期下降速度最為明顯,90年代早期在快速下降的基礎上又有下降,但結核性腦膜炎仍有發生。
初治肺結核患者迅速增多,而復治肺結核患者明顯減少,整個90年代各個時期相比,差異有非常顯著性(X2=344、82,P小于0、01)。具體分布見表2.
近年以來住院結核病患臨床探析
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全國先后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結核病學抽樣調查。結果表明結核病呈緩慢下降的趨勢,有學者認為形勢不容樂觀。筆者對20年來住院結核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結果如下。材料與方法回顧性地調查了1980-1999年全部患各型肺結核和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住院病歷。第一次住入本院的,不管初、復治均登記統計,凡是病歷上寫明再次入院者全部剔除。共13330例,其中80年代5907例,80年代前期2611例,后3296例;90年代7243例,90年代前期4473例,后期2950例。
全部肺結核病例均因明顯的肺結核癥狀,經痰菌、胸片證實為肺結核而要求住院。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有典型的腦脊液改變,并經抗結核病治療有效,按年度分類整理,結核病的分型仍按1978年結核病分類法進行統計分析,分別以80年代和90年代前后期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
結果與分析8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4402例,女性患者1505例;9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5458例,女性患者1965例。男女之比為2。8:1。0-10組結核患者數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迅速下降,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80年代前期至后期下降最為明顯(X2=39。68,P小于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而11歲以上至50歲肺結核沒有明顯變化(P大于0。05)。結核病的發病年齡后移,51-60歲組80年代至90年代構成比有所下降,二者比較差民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60歲以上的老年肺結核患者數呈上升趨勢,90與80年代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90年代后期上升最為明顯(X2=77。97),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具體結果見表1。兒童結核病的防治初見成效,這說明卡介功接種對防止兒童結核心、效果明顯,同時人們對兒童健康的關注、兒童喂養方式的改變也起到了很在的作用。20年前,農村口對口喂食現象比較普遍,現在就很少發現這方面的情況。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的增多,機體免疫力下降,結核病發病年齡高峰由51—60歲組向61—70歲以及71歲以上組轉移,與文獻報道一致。
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患者明顯減少,1980—1984年收治378例,占住院結核患者數的14、48%;1985—1989年收治244例,占7、40%;1990—1994年收治60例,占1、34%;1995—1999年收治33例,占1、12%。80年代前后期,已有顯著下降(X2=77、39,P小于0、01);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下降明顯(X2=185、44,P小于0、01)。但整個90年代仍有患者發生,并趨于平穩狀態。正規的化療和結核控制項目的實施,使排菌的肺結核患者治愈率明顯提高。同時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變、醫學知識的普及,使人們知道一旦發現肺結核應立即治療,減少了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的比例。從1980年舊住院結核病的20、44%降到1999年的0、93%,年平均遞降率為24、77%。
80年代共收治結核性腦膜炎143例,舊住院結核患者數的2、27%,而90年代僅25例,占0、34%,兩者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X2=118、05,P小于0、01),尤其是兒童結核性腦膜炎下降最為明顯。從時間上看80年代早期下降速度最為明顯,90年代早期在快速下降的基礎上又有下降,但結核性腦膜炎仍有發生。
初治肺結核患者迅速增多,而復治肺結核患者明顯減少,整個90年代各個時期相比,差異有非常顯著性(X2=344、82,P小于0、01)。具體分布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