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14:30: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發展中國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發展中國家貿易發展論文
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戰略理論本身就包含了后發優勢理論的觀點。遵循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所創造的經濟剩余為后發國家和地區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制度的學習提供了資金保障。而后發優勢的利用,也只有在遵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創造經濟剩余和進行快速的資本積累,為其所需的學習提供足夠的投資來源。
比較優勢戰略理論與后發優勢理論
林毅夫提出的經濟發展比較優勢戰略理論認為:一國的發展應遵循其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會誘導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進入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剩余。同時,促進企業低成本地從更為發達的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從而使得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報酬率不會因為資本快速積累而迅速下降,要素稟賦結構的提升速度就會高于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就會得以快速升級,遵循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有助于欠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的經濟收斂。
因此,在發展問題上,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是使自己創造經濟剩余和進行資本積累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而不是過早地進行大規模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以創造產品差異性方面的優勢。而最大限度發揮創造經濟剩余能力的途徑就是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后發優勢理論假說最早是由格申克龍提出的。后發優勢是指后發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和遲緩的情況下,已有的先發國家和地區存在示范的大環境為其所提供的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或存在的各種機遇。這種后發狀態對促進經濟發展的優勢體現在后發國家和地區對先發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技術和制度的引進、學習和創新上,這種引進、學習和創新活動雖然也要付出成本,但這種成本和完全創新的成本相比是大大降低了。由后發優勢促成的對先進技術和制度的引進、學習和創新將能低成本、短時間地促進經濟的壓縮性成長或追趕式發展。
“東亞奇跡”對發展中國家貿易發展的啟示
發展中國家貿易發展論文
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趨勢
發展中國家進出口增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自身的經濟增長率。在80年代的債務危機中,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曾急劇下降,商品出口額的年均增長率不到2%。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際貿易的程度加深,進出口增速明顯加快,一是自身的出口增速高于進口增速,二是其進出口增速均高于世界貿易的平均擴張速度,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所占份額明顯提高。
據WTO統計,1990-2000年發展中國家貨物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增長9%,高于全球的6.5%,同期貨物進口量和進口額均增長8.5%,高于全球的6.5%的水平(見表2,表3)。2003年,發展中國家貨物貿易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17%,高于其進口增長率(15%)和世界平均增長水平(16%),強化貿易大大增強了發展中國家長期增長的基礎。不過也要看到,這一時期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和巴西危機等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傷害極大,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對外部環境影響的承受力還比較脆弱。
平均來看,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遠沒有它們的貿易增長得快(見表1)。1990-2000年,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為5%,低于其出口9%和進口8.5%的增長率。通常,人們用貿易占GDP的比率作為融入世界貿易的標志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占GDP的比重從不到15%提高到幾乎25%,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末融入世界貿易的程度比20年前要大得多。這即是長期趨勢所帶來的結果,也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表現。
二、發展中國家貿易發展趨勢研究分析
1.制定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發展中國家貿易發展論文
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趨勢
發展中國家進出口增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自身的經濟增長率。在80年代的債務危機中,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曾急劇下降,商品出口額的年均增長率不到2%。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際貿易的程度加深,進出口增速明顯加快,一是自身的出口增速高于進口增速,二是其進出口增速均高于世界貿易的平均擴張速度,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所占份額明顯提高。
據WTO統計,1990-2000年發展中國家貨物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增長9%,高于全球的6.5%,同期貨物進口量和進口額均增長8.5%,高于全球的6.5%的水平(見表2,表3)。2003年,發展中國家貨物貿易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17%,高于其進口增長率(15%)和世界平均增長水平(16%),強化貿易大大增強了發展中國家長期增長的基礎。不過也要看到,這一時期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和巴西危機等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傷害極大,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對外部環境影響的承受力還比較脆弱。
平均來看,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遠沒有它們的貿易增長得快(見表1)。1990-2000年,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為5%,低于其出口9%和進口8.5%的增長率。通常,人們用貿易占GDP的比率作為融入世界貿易的標志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占GDP的比重從不到15%提高到幾乎25%,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末融入世界貿易的程度比20年前要大得多。這即是長期趨勢所帶來的結果,也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表現。
二、發展中國家貿易發展趨勢研究分析
1.制定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發展中國家面臨挑戰分析論文
一、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審視經濟全球化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問題的主流看法為,目前世界范圍內展開的經濟全球化實質就是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經濟化。他們主張在世界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充分發揮價格和利潤在市場中的作用,建立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而經濟全球化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使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從而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優配置。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從自己的國際利益出發,對于經濟全球化提出了自己的解釋。他們認為目前正在進行的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先導和主體的,其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化以及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全球化。這是一場有利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經濟秩序全球化,其受益者主要是美國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2.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看,發展中國家只是被動地卷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經濟全球化的發起者和推動者。從目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況看,發展中國家始終處于弱勢狀態,不占主導地位,更不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并且這種關系在21世紀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不會發生變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生產一體化、市場世界化、貿易投資自由化以及資本流動國家化打破了民族國家的固有界限,使世界各國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整體。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發展,高科技手段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使國際經濟全球化或者一體化進程加快。在當今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夠脫離世界經濟而獨立發展,自行運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整個世界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關系。
3.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對于他們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領域,跨人了政治、道德、文化等領域。從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來看,經濟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而且涉及更為復雜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等領域的沖突。
二、經濟全球化對于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積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提供了機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外貿結構的優化,從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推進本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發展中國家資本項目自由化
一、脆弱的貿易收支平衡是發展中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經濟基礎
在虛擬經濟運行日益獨立于實體經濟的今天,金融危機的發生固然有金融市場運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從貿易收支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來看,只有保持貿易收支的平衡,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經濟資源才能確保繼續參與到全球資源的重新配置進程中去;如果能長期保持貿易收支順差,則意味著通過參與國際分工,發展中國家加強了對本國經濟資源的利用,其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幣值穩定目標的實現將更有保障。這種情況下,金融危機在發展中國家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問題在于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收支極不穩定,貿易平衡通常很難實現,全球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做到持續的貿易收支順差;相反,貿易收支逆差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常見現象。持續的貿易收支逆差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資源大量閑置,導致國內經濟全面失衡,并進一步引發金融危機。從這個方面看,脆弱的貿易收支平衡已成為發展中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內在原因。
發展中國家貿易收支的不穩定性來自于其所擁有的競爭優勢的相對性。當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其經濟全球化的過程,發展中國家必須遵循比較優勢的原則參與全球資源的重新配置,這就決定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所獲取的只能是一種相對競爭優勢。這種相對競爭優勢與發達國家所擁有的絕對競爭優勢相比,具有以下三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相對競爭優勢本身具有一種內在的不穩定性。與絕對競爭優勢相比,相對競爭優勢具有極強的可替代性。依靠這種競爭優勢所取得的成本優勢、質量優勢和效益優勢等隨時隨地會被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對手奪走,因而在擁有相對競爭優勢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競爭非常激烈。
第二,相對競爭優勢所帶來的比較利益有越來越少的趨勢。比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產要素的不流動為前提條件的。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大大增強,比較利益的空間明顯地受到壓縮。在缺乏足夠效益支撐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現惡化的局面。
第三,相對競爭優勢的不穩定性常使發展中國家貿易結構跟不上比較優勢的變化。隨著經濟理論的成熟和實踐經驗的豐富,發展中國家為發展經濟而展開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大大縮短了比較優勢和相對競爭優勢變遷的時間。當比較優勢發生變化而經濟結構調整滯后時,發展中國家貿易收支出現赤字就不可避免。
發展中國家間國際貿易與投資關聯
一、發展中國家之間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關系的發展原因及體現
由于發展中國家數量多,發展水平層次不齊且各國的歷史、文化及發展經歷的不同,這就使得各國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戰略措施,因此,貿易與直接投資之間的關系也有不同體現。總體來看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投資關系呈現以下特點:①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多呈現出替代關系。由于發展中國家在戰后剛取得政治與經濟的獨立,生產力水平低下,加之為防止再度淪落為發達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發展中國家采取貿易保護政策以保護本國經濟,貿易與投資不僅占經濟比重極低而且相分離。隨著經濟的逐步恢復和發展,發展中國家的逐步增加了對外開放的力度,采取鼓勵與限制相結合的貿易策略,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數量開始逐步上升,并呈現出替代關系。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社會經濟緩慢恢復并發展,通過鼓勵與限制相結合的貿易策略,使得貿易量增加,國際直接投資有所增長,隨著不少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貿易與投資之間的相互替代關系更加突出。②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調整發展戰略,采用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其經濟與貿易逐步向自由化融入,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與投資不斷增加,由于關稅壁壘及非關稅壁壘的減少,二者之間呈現的相互促進關系日趨明顯。
1970~1990年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較小,而且總體呈下降趨勢。整個90年展中國家的人均所得增長速度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同時,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總體水平較低,不同國家的經濟貿易發展差異導致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經貿發展本身還存在不平衡。進入21世紀后,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占的比重有所提高,但發展中國家貿易的內涵和質量并不樂觀,因而這些國家從貿易增長中獲得的實惠并不多。許多發展中國家逐步調整了自己的發展戰略,加大了開放的力度,隨著經濟和貿易逐步融入到自由化的浪潮中,發展中國家之間也不斷展開貿易與投資,由于各種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的減少,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與投資更多地呈現出相互促進的關系。③融合關系在發展中國家發展成熟期體現。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在地理區域與產業分布上逐步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盡管發達國家之間貿易在世界貿易中占絕對優勢,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也不斷擴大是當代國際貿易地理方向變化的主要標志。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流向的變化原因有很多,但戰后興起的跨國公司與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發達工業國家和地區是影響貿易地理方向變化的重要原因。此外,隨著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逐步增加,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能力也在逐步增強。國際投資的地理流向與國際貿易的地理流向的相近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際直接投資對國際貿易的創造效應①。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趨勢的不斷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及彼此經濟發展差距的降低,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相互融合的關系將成為二者關系的未來突出表現。
二、發展中國家之間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變化與趨勢
1.發展中國家之間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數量結構變化本文分別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及國際直接投資額的歷年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旨在客觀的反映發展中國家之間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變化與趨勢。①數量變化。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分布地區遼闊,發展中國家共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土地面積占世界總面積的60%,人口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5%左右。
第一,二戰后到70年代,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仍不同程度地依附于發達國家,受制于舊的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貿易進出口額極小,對外貿易仍不能夠滿足一國經濟發展及對外匯的需求。這一階段并沒有國際直接投資。
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論文
[內容提要]90年代以來民族主義在發展中國家的復興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價值根源。民族主義內涵的維護民族權益、爭取民族自決的核心話語迎合了兩極格局解體后發展中國家擺脫困境的政治需求。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實踐則表現為經濟民族主義、政治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等重點有別的形式。民族主義盡管是發展中國家基于現實做出的理性抉擇,但它不能做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長期主導價值。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
世紀之交,回顧百年曲折的歷史進程,可以發現對國際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全球性事件莫過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兩極格局的崩潰,有驚人相似的是,兩次事件導致了兩次大規模的民族主義浪潮。前者瓦解了殖民體系,導致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的增生;后者則使一些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走向分裂,并在局部地區造成了激烈的動蕩與沖突。
現代民族主義起源于17、18世紀的歐洲,已是學界不爭的事實。[1]而本世紀兩次民族主義浪潮的主體卻都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民族主義,還與強大的全球化趨勢相逆反。對此,人們自然會生發出這樣的疑問:它正常嗎?
正如吉登斯洞察的那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必定聚集在話語意識和"活生生的經驗"之間的交叉地帶。[2]那么,在現代政治生活中,民族主義的話語意識到底是如何吸引了發展中國家?又是怎樣一些活生生的經驗使發展中國家與民族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呢?
簡要考察民族主義的歷史發展就可以發現,歐洲的民族主義是在封建社會的母胎中孕育而來,是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合乎邏輯的原生物;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則是在反對歐洲和其他殖民大國統治的暴力斗爭中產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影響和派生物。但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民族主義一旦在發展中國家生根,就很容易滋長蔓延,贏得政治、文化精英和大眾的普遍認同。
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試析論文
1.土壤嚴重退化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全球69%的農田遭到侵蝕或退化,相當于地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蝕、鹽堿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變劣)的現象還在擴展。在北非和中東的干旱地區,以及南亞、東亞和拉美的部分地區,土壤風蝕尤為嚴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蝕,22.4%受到風的侵蝕;中東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蝕,35.5%受到風的侵蝕。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當和種植結構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萬公頃的灌溉面積由于排灌不當,不是水澇就是鹽堿化,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在亞洲和非洲由于無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層水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場和耕地荒蕪。
隨著干旱和過度開發,農田變成沙漠,荒漠化問題在亞非拉越來越嚴重。據統計,非洲可耕地的73%(約140萬公頃)面臨荒漠威脅。80年代荒漠化迫使1000萬非洲人遷居,每年造成的損失達90億美元。全世界100多國家存在荒漠化問題,其中80個是發展中國家。從土耳其到印度的西亞地區、從墨西哥到巴西的拉美地區、以及南美洲西部沿岸也都受到荒漠化的嚴重影響。沙塵暴掠、田毀人亡。荒漠化的不毛之地使人們失掉了賴以生存的沃土和家園。
2.溫室效應升高
全球變暖已成舉世關注的問題。在過去一百年中,全球氣溫平均上升了0.3-0.6度。80年代的十年中,竟有五年為本世紀以來氣溫最高的年份。最新的科學研究預測,21世紀空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還將繼續增加,氣溫繼續變暖,其速度將超過過去一萬年中的任何時期。21世紀末全球氣溫平均將升高3攝氏度。全球溫度升高,可能導致海平面升高,大片陸地被淹沒,土地干旱和荒漠化,疾病蔓延,生物物種減少等嚴重問題,從而給全球生態及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帶來重大影響。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一般認為是溫室效應,即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烷烴等氣體,釋放到包圍地球的大氣層后形成了一層類似“溫室玻璃”的氣體層,阻礙了地球有效散熱,使地球氣溫升高。
世界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換言之,分布在非洲、中東、東南亞、中美洲這四個溫室效應重災區。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發表的報告指出,在拉美(特別是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厄瓜多爾和秘魯)已受到季節性或周期性的氣候偏差(如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不利的社會經濟后果”。氣候變化可能對拉美人民的福利、健康和生命安全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尤其是對居住在洪水易發地區的貧民區的人們威脅最大。此外,在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一些最依賴于環境資源和污染嚴重的工業(如化工)發展最快,但減少或防止破壞的能力又較低。
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分析論文
1.土壤嚴重退化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全球69%的農田遭到侵蝕或退化,相當于地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蝕、鹽堿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變劣)的現象還在擴展。在北非和中東的干旱地區,以及南亞、東亞和拉美的部分地區,土壤風蝕尤為嚴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蝕,22.4%受到風的侵蝕;中東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蝕,35.5%受到風的侵蝕。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當和種植結構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萬公頃的灌溉面積由于排灌不當,不是水澇就是鹽堿化,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在亞洲和非洲由于無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層水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場和耕地荒蕪。
隨著干旱和過度開發,農田變成沙漠,荒漠化問題在亞非拉越來越嚴重。據統計,非洲可耕地的73%(約140萬公頃)面臨荒漠威脅。80年代荒漠化迫使1000萬非洲人遷居,每年造成的損失達90億美元。全世界100多國家存在荒漠化問題,其中80個是發展中國家。從土耳其到印度的西亞地區、從墨西哥到巴西的拉美地區、以及南美洲西部沿岸也都受到荒漠化的嚴重影響。沙塵暴掠、田毀人亡?;哪牟幻厥谷藗兪У袅速囈陨娴奈滞梁图覉@。
2.溫室效應升高
全球變暖已成舉世關注的問題。在過去一百年中,全球氣溫平均上升了0.3-0.6度。80年代的十年中,竟有五年為本世紀以來氣溫最高的年份。最新的科學研究預測,21世紀空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還將繼續增加,氣溫繼續變暖,其速度將超過過去一萬年中的任何時期。21世紀末全球氣溫平均將升高3攝氏度。全球溫度升高,可能導致海平面升高,大片陸地被淹沒,土地干旱和荒漠化,疾病蔓延,生物物種減少等嚴重問題,從而給全球生態及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帶來重大影響。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一般認為是溫室效應,即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烷烴等氣體,釋放到包圍地球的大氣層后形成了一層類似“溫室玻璃”的氣體層,阻礙了地球有效散熱,使地球氣溫升高。
世界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換言之,分布在非洲、中東、東南亞、中美洲這四個溫室效應重災區。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發表的報告指出,在拉美(特別是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厄瓜多爾和秘魯)已受到季節性或周期性的氣候偏差(如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不利的社會經濟后果”。氣候變化可能對拉美人民的福利、健康和生命安全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尤其是對居住在洪水易發地區的貧民區的人們威脅最大。此外,在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一些最依賴于環境資源和污染嚴重的工業(如化工)發展最快,但減少或防止破壞的能力又較低。
發展中國家農村教育探究論文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亞太發展中國家農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這些國家農村教育還存在數量、質量、均衡、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農村教育仍然比較薄弱。針對這一現實,亞太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做法有:強化國家行為,重視教育扶貧;政府辦學為主,鼓勵社會各界和家庭參與;學校教育為主,兼用多種辦學形式;提倡基于學校的管理,發揮學校辦學自主性;等等。這些經驗對我國發展農村教育的啟示是: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同時繼續鼓勵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農村教育應發揮多種功能,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因地制宜,制訂切合的教育規劃和政策措施;加大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實現全民教育目標。
[關鍵詞]亞太發展中國家;基礎教育;農村教育
一、亞太發展中國家農村教育的主要問題
(一)數量問題
在世界銀行宿務研討會上,亞太發展中國家同行就農村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問題請教了中國代表團。中國專家對其他亞太發展中國家的農村教育情況也給予了關注。有一組數據讓人觸目驚心:世界上發展中國家30%的學齡兒童在校外閑散或做童工;82%的失學兒童在農村;世界上80%以上的文盲在亞太國家。亞太農村教育成敗與世界全民教育進展息息相關。這些國家雖然小學、初中的入學率逐年上升,但普遍的輟學現象讓各國頭痛。越南、泰國、印度均已實施免費的小學義務教育,但由于農村小學生中途輟學者多,至今未能真正普及。東帝汶義務教育的輟學率甚至達16%。亞太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占80%,輟學主要發生在農村。導致輟學的原因雖各不相同,但家庭貧困、教師水平低、課程內容偏難或脫離農村實際、女生人群不穩定是共同的原因。學校布點不合理,有些地方沒有學校,學生離校太遠,則是哥倫比亞教育部指出的首因。在印尼、菲律賓等多島國家,交通不便、舊的習俗、缺乏教師也會成為制約因素。墨西哥教育部還認為,就學與健康也有關系,瘧疾、霍亂會導致部分群體性輟學。
(二)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