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耶阿本德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01:51: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費耶阿本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費耶阿本德研究論文
摘要費耶阿本德是歷史主義科學哲學家。他的很多觀點迎合了作為“美國精神”象征的實用主義。因而,他受到羅蒂等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的贊賞和肯定。
關鍵詞費耶阿本德;實用主義;后現代
保羅·費耶阿本德(PaulFeyerabend,1924~1994)是當代美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實用主義經歷了繁榮與蕭條后的復興時期。他從來不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但他倡導的“怎么都行”、“告別理性”、“反對科學沙文主義”、“無政府主義認識論”等觀點與實用主義弘揚的“工具主義”、“后現代主義”、“關注人類幸?!比绯鲆晦H。
一、實用主義及費耶阿本德的哲學
自從皮爾士以來,實用主義就被認為是現代西方哲學中工具主義一派的主要方法。經過詹姆士、杜威推廣以后,對當代西方科學主義哲學,尤其是對歷史主義科學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皮爾士認為,要弄清楚概念或者觀念的意義,就要看它的實際效果。概念的意義就在于與之相關的可以設想的全部實際效果?!翱紤]一下我們認為我們的概念的客體具有一些什么樣的效果——這些效果是可以設想為具有實際意義的。這樣,我們關于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們關于這種客體的全部概念?!币簿褪钦f,一個觀念的全部意義在于該觀念在人生行為上產生的效果。承認某種觀念時有什么效果,不承認它時又有什么效果,這就是這個概念的全部意義。世界在我們的眼中,不過是一種“圖畫”而已。我們愿意怎么畫就怎么畫,想怎么描述就怎么描述。杜威認為實用主義是一種實踐的、行動的哲學。他把實用主義歸結為一種方法論,并自稱工具主義。
進入后現代社會,一切都以是否“有用”為準,有用就是價值,這一認識被推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過去“哲學一思辨”的知識模式,逐漸變為“技術一實用”的工具。羅蒂的“小寫的哲學”就是新實用主義,他扭轉了哲學的根本任務,認為哲學的目的不在于“摹寫實在”,而在于“應付環境”。新實用主義堅持真理的主觀性、相對性原則,以實際的效果之有用為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不再具有一種本質的東西,其意義在于“有用性”。因此,新實用主義也就具有了反本質的特征。同時,新實用主義者則主張把人類幸福作為追求的目標,以政治的民主的多樣性來替代以往的哲學問題。羅蒂說:“作為實用主義者,我們所認同的團體由寬容論者、多元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構成。這些人的核心目標就是,容許盡可能多的不同的個人目標得以實現,以增加人類的幸福?!瓕嵱弥髁x則認為。人類(或至少是進入歐洲啟蒙運動的疆界并發表了一部分思想和政治自由的那部分人類)只是在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因而也是越來越多的幸福。在新實用主義看來。思想的開闊、自由、政治的民主寬容、心胸開放,乃是合理地成為人類幸福的必要途徑。
費耶阿本德對科學史研究論文
眾所周知,費耶阿本德雖然被公認是歷史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而他的歷史主義思想卻與庫恩等人的歷史主義含義大相徑庭。其基本區別是:盡管庫恩等同樣是以科學史為研究對象,認為科學是一個不斷演變更替的動態過程,不是一種凝固的靜態結構,應該通過豐富的科學史料和詳盡的案例分析來概括總結科學方法論、認識論、科學的性質、結構及其發展演化規律,但是他們在研究科學史時,運用的方法卻沒有超出形式邏輯的思維方式。而費耶阿本德則不同,他已經認識到不能再將科學史僅僅作為單純的研究對象,而要把任何一個科學問題都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來分析和處理。任何問題只要放進不同的歷史環境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因此誰如果忘記該問題發生的歷史條件和知識背景,他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結論。那么在費耶阿本德的眼里,科學史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或模式呢?
一、一部非邏輯和多因素作用的歷史
在費耶阿本德看來,整個科學史如同人類史一樣,是最優秀的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都難以想象的那樣豐富多彩,那樣充滿機敏、智慧和生氣,那樣的離奇古怪和難以捉摸。整個科學史都是由無數個人的意識、意志、熱情、想象以及其他一切精神活動或社會活動共同支配的。正是從這種認識出發,費耶阿本德才批判了過去一些科學哲學家把科學史簡單化、孤立化、靜止化和片面化的形而上學的傾向與做法。他說,科學史是充滿復雜、混亂和錯誤的。一件事物的創造和對該事物的一種正確觀念的充分理解的創造常常處于同一過程,而且這一過程不結束,它們是不能分開的。這個過程不是,也不可能是由一個完全確定的研究綱領或理性邏輯來指引的,它包含著各種可能的研究綱領實現的條件,指導這個創造過程的東西寧可說是一種含糊的沖動、興趣和熱情。先是這種熱情產生具體行為,繼而是行為反過來又創造環境和解釋過程成為“理性過程”所必須的思想觀念。
費耶阿本德說:“從伽利略時代到20世紀,哥白尼觀點的發展就是我想描述的這種形勢的一個完美的例子。人們先是從一種強烈的信念開始,這個信念與當代的理性和經驗背道而馳,而在同樣是非理性的其他信念中卻得到支持,然后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創造了新型的儀器,‘證據’也以新的形式與理性相關,直到產生一種思想體系,其豐富程度足以對其他任何特殊部分提供獨立的論據,而且是易變的,只要需要這些論據,就足以發現它們。”[1](P26)但是這種曲折復雜的過程并不是一種零亂分散的孤立事件的堆積和偶然思想的展示與延伸。無論是整個科學發展史,還是某一具體學科或理論,甚至具體概念的發展都是各種條件和因素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結果。
既然整個科學史中的各種因素、條件,乃至各種人物共同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它們都對科學認識作出了貢獻,那么要勾繪出科學發展演化的完整模式或基本輪廓,就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純粹的科學理論、科學概念的發展主線上,或者人類認識史的某個特殊階段上,或者某些突出的科學家身上;而要從人類最原始的活動、啟蒙觀念和思維方式開始,不能人為地割斷歷史。比如“地動說”,并不是哥白尼個人的天才發明,而是早在古希臘時代就由畢達哥拉斯派的阿利斯塔克提出。只是由于這種見解與人們的日常經驗和直觀不相符合,它才被人們反對和遺忘。在被另一種相反的見解排斥長達2000多年之后,才在哥白尼時代再次復興?!暗貏诱f”的復活并不是因為哥白尼擁有某些新的重大發現,而是基于哥白尼對阿利斯塔克的“中心火學說”的堅定信念;基于對畢達哥拉斯派所宣傳的“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陽,地球只是環太陽而行的星星之一”的觀念的好奇心。
從阿利斯塔克到哥白尼的2000多年間,由于人們對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體系的無限信仰,其間雖然也不時有少數人怯生生地反對亞里士多德的主張,響應阿利斯塔克的“地動”主張,但是由于強大的宗教勢力和人們的日常經驗將其抬高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而使日心說的主張一直沒有市場。由于哥白尼率先基于好奇心而引起的對研究地動說的向往,才導致他把畢生精力都獻身于這一學說。因此沒有古希臘哲學家大膽離奇、模糊不清的幻想,是不會發生哥白尼革命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哥白尼革命并不是基于托勒密體系日益增多的反常,最后由量變引起質變的結果,主要在于一定社會背景下,某種偶然奇特的作用,或某個集團、個人的興趣、意志和好奇心的作用。當然更主要的在于這種革命的核心內容早在古代就以一種胚芽形式出現在古人的奇思怪想中;經過長期的逐漸萌發,才最終由微小的影響和暗淡的火花逐漸蔓延成為熾烈的火焰,產生巨大影響,導致人們的認識發生質的飛躍。因此科學革命的發生也同政治革命一樣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醞釀萌發過程。
略論科學研究規則對自然觀的依賴性
關鍵詞:費耶阿本德科學規則自然觀后現代科學解釋學循環
摘要:本文發揮了費耶阿本德關于科學研究標準和規則對世界結構的依賴性的觀點,提出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存在著解釋學循環。在對科學研究的基本標準和規則——客觀性原則、實驗原則、可重復性原則等——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之后,本文指出這些貌似不證自明的原則的有效性依賴于其背后的自然觀假定,揭示了這些原則和假定的相對性和局限性,并指出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它們會完全失效。最后文章展望了科學研究標準改變的可能性。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一、科學研究規則對自然觀假定的依賴性
在費耶阿本德對多元主義方法論的辯護中,有一個基本的論證,即強調不應該先驗地規定科學研究規則。“只有在一個具有某種結構的世界中,我們所使用的標準和我們所推薦的規則才有意義。在一個不呈現該結構的領域中,它們便成為無用的,或開始成為無效的。”[1]也就是說,科學標準和科學規則的有效性是由我們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狀況所決定的。費耶阿本德在這里敘述了一個相當平庸(甚至有點瑣屑)的真理,即科學方法論原則依賴于自然觀假定,但是這平庸的真理,加上一些大家可能會很容易接受的輔助假說,卻蘊涵了非常有趣的邏輯結論,值得我們認真分析?!肮珓諉T之家有”版權所
例如,甚至象科學研究應當導致理論的經驗內容增長的基本原則,拉卡托斯認為這是不同研究綱領選擇的根本標準,我們一般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的,費耶阿本德認為這其實也只是在一定范圍內才有效的?!罢J為自然界在質和量兩個方面都是無限豐富的,這種想法導致作出新發現的愿望,因而導致內容增長的原則。該原則給了我們另一個據以判定理論的標準:與已知的內容相比,具有超量內容的理論優于沒有超量內容的理論。這個標準也不是不可觸犯的。一旦我們發現我們居住在一個有限的世界中,這個標準便遇到了麻煩。”([1],28)
科學與本質主義分析論文
摘要:本質主義的劃界試圖尋找科學獨一無二的本質是徒勞無功的,反本質主義消解劃界的做法也有欠妥當。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學的邊界,我們必須從本質主義走向建構論,把邊界當作是建構的結果。這種邊界是相對的,僅具有暫時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不斷變遷。科學劃界不是一個純粹的知識論問題,它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和問題。
關鍵詞:科學劃界;本質主義;情境化;建構論
一,引言
在科學的中,科學劃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謂科學劃界就是為科學劃定一個邊界,從而把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區分開來,比如宗教、迷信、偽科學等等。為了實現這一點,哲學家們必須追問“什么是科學”,也就是說必須給出科學的本質定義,然后再把此定義作為劃界的充分必要條件。20世紀早期的邏輯實證主義以及波普爾都試圖這樣做。然而,費耶阿本德以及羅蒂等人意識到,本質主義的劃界標準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因為科學不僅處于發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異質性的。因此,他們試圖消解劃界問題。然而,不管是本質主義的科學劃界還是對邊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為科學的邊界問題不僅僅是個哲學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1]在科學、政府決策、臨床醫學以及科研經費的資助等實踐場合,相關的群體必須回答“何謂科學”,科學的邊界正是在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畫的,它是這些群體的地方性建構的結果。因此,為了理解科學實際上是如何被定義的,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事實上是如何被區分開來的,我們有必要從本質主義的規范性劃界走向建構論。
二,本質主義劃界及其消解
在20世紀早期,邏輯實證主義首先提出了“可證實的”科學劃界標準。經歷了語言學轉向的邏輯實證主義把的目光投向了語言系統。在邏輯實證主義看來,科學是一系列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的有意義的命題集合,那么何謂“有意義”呢?為此,邏輯實證主義制定了兩條標準,首先是符合邏輯和句法,其次是經驗證實。一個命題要有意義首先要符合句法,詞匯的混亂堆積當然無法獲得意義,其次,諸命題之間要邏輯自洽,違反邏輯當然是不允許的。更重要的是,一個命題必須能夠被還原成觀察命題從而得到經驗的證實,無法被還原成觀察命題的語句是無意義的,包含無法得到經驗證實的詞匯的命題也是無意義的,無所謂真假。因此,“一個命題的意義就是證實它的”。[2]
從本質主義到建構論思考
摘要:本質主義的科學劃界試圖尋找科學獨一無二的本質是徒勞無功的,反本質主義消解劃界問題的做法也有欠妥當。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學的邊界,我們必須從本質主義走向建構論,把邊界當作是社會建構的結果。這種邊界是相對的,僅具有暫時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不斷變遷。科學劃界不是一個純粹的知識論問題,它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和政治問題。
關鍵詞:科學劃界;本質主義;情境化;建構論
一,引言
在科學哲學的歷史發展中,科學劃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謂科學劃界就是為科學劃定一個邊界,從而把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區分開來,比如宗教、迷信、偽科學等等。為了實現這一點,哲學家們必須追問“什么是科學”,也就是說必須給出科學的本質定義,然后再把此定義作為劃界的充分必要條件。20世紀早期的邏輯實證主義以及波普爾都試圖這樣做。然而,費耶阿本德以及羅蒂等人意識到,本質主義的劃界標準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因為科學不僅處于發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異質性的。因此,他們試圖消解劃界問題。然而,不管是本質主義的科學劃界還是對邊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為科學的邊界問題不僅僅是個哲學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1]在科學教育、政府決策、臨床醫學以及科研經費的資助等實踐場合,相關的群體必須回答“何謂科學”,科學的邊界正是在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畫的,它是這些群體的地方性建構的結果。因此,為了理解科學實際上是如何被定義的,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事實上是如何被區分開來的,我們有必要從本質主義的規范性劃界走向建構論。
二,本質主義劃界及其消解
在20世紀早期,邏輯實證主義首先提出了“可證實的”科學劃界標準。經歷了語言學轉向的邏輯實證主義把分析的目光投向了語言系統。在邏輯實證主義看來,科學是一系列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的有意義的命題集合,那么何謂“有意義”呢?為此,邏輯實證主義制定了兩條標準,首先是符合邏輯和句法,其次是經驗證實。一個命題要有意義首先要符合句法,詞匯的混亂堆積當然無法獲得意義,其次,諸命題之間要邏輯自洽,違反邏輯當然是不允許的。更重要的是,一個命題必須能夠被還原成觀察命題從而得到經驗的證實,無法被還原成觀察命題的語句是無意義的,包含無法得到經驗證實的詞匯的命題也是無意義的,無所謂真假。因此,“一個命題的意義就是證實它的方法”。[2]
小議科學劃界的確認從本質主義到建構論
摘要:本質主義的科學劃界試圖尋找科學獨一無二的本質是徒勞無功的,反本質主義消解劃界問題的做法也有欠妥當。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學的邊界,我們必須從本質主義走向建構論,把邊界當作是社會建構的結果。這種邊界是相對的,僅具有暫時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不斷變遷。科學劃界不是一個純粹的知識論問題,它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和政治問題。
關鍵詞:科學劃界;本質主義;情境化;建構論
一,引言
在科學哲學的歷史發展中,科學劃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謂科學劃界就是為科學劃定一個邊界,從而把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區分開來,比如宗教、迷信、偽科學等等。為了實現這一點,哲學家們必須追問“什么是科學”,也就是說必須給出科學的本質定義,然后再把此定義作為劃界的充分必要條件。20世紀早期的邏輯實證主義以及波普爾都試圖這樣做。然而,費耶阿本德以及羅蒂等人意識到,本質主義的劃界標準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因為科學不僅處于發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異質性的。因此,他們試圖消解劃界問題。然而,不管是本質主義的科學劃界還是對邊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為科學的邊界問題不僅僅是個哲學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1]在科學教育、政府決策、臨床醫學以及科研經費的資助等實踐場合,相關的群體必須回答“何謂科學”,科學的邊界正是在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畫的,它是這些群體的地方性建構的結果。因此,為了理解科學實際上是如何被定義的,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事實上是如何被區分開來的,我們有必要從本質主義的規范性劃界走向建構論。
二,本質主義劃界及其消解
在20世紀早期,邏輯實證主義首先提出了“可證實的”科學劃界標準。經歷了語言學轉向的邏輯實證主義把分析的目光投向了語言系統。在邏輯實證主義看來,科學是一系列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的有意義的命題集合,那么何謂“有意義”呢?為此,邏輯實證主義制定了兩條標準,首先是符合邏輯和句法,其次是經驗證實。一個命題要有意義首先要符合句法,詞匯的混亂堆積當然無法獲得意義,其次,諸命題之間要邏輯自洽,違反邏輯當然是不允許的。更重要的是,一個命題必須能夠被還原成觀察命題從而得到經驗的證實,無法被還原成觀察命題的語句是無意義的,包含無法得到經驗證實的詞匯的命題也是無意義的,無所謂真假。因此,“一個命題的意義就是證實它的方法”。[2]
科學劃界歸于實踐政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本質主義劃界及其消解;走向建構論;作為社會建構的科學邊界;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科學劃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本質主義的劃界標準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邏輯實證主義首先提出了“可證實的”科學劃界標準、一個命題的意義就是證實它的方法、科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猜想與反駁的過程、許多科學哲學家都意識到了科學劃界的困難,所以劃界標準不斷被弱化、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不僅是人為的,而且也不利于知識的進步、本質主義的科學劃界試圖找到科學獨一無二的本質、建構論無疑為我們考察科學邊界問題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進路、波義耳的劃界-活動獲得了勝利,但是這樣的勝利不是永恒的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質主義的科學劃界試圖尋找科學獨一無二的本質是徒勞無功的,反本質主義消解劃界問題的做法也有欠妥當。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學的邊界,我們必須從本質主義走向建構論,把邊界當作是社會建構的結果。這種邊界是相對的,僅具有暫時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不斷變遷。科學劃界不是一個純粹的知識論問題,它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和政治問題。
關鍵詞:科學劃界;本質主義;情境化;建構論
一,引言
在科學哲學的歷史發展中,科學劃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謂科學劃界就是為科學劃定一個邊界,從而把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區分開來,比如宗教、迷信、偽科學等等。為了實現這一點,哲學家們必須追問“什么是科學”,也就是說必須給出科學的本質定義,然后再把此定義作為劃界的充分必要條件。20世紀早期的邏輯實證主義以及波普爾都試圖這樣做。然而,費耶阿本德以及羅蒂等人意識到,本質主義的劃界標準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因為科學不僅處于發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異質性的。因此,他們試圖消解劃界問題。然而,不管是本質主義的科學劃界還是對邊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為科學的邊界問題不僅僅是個哲學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1]在科學教育、政府決策、臨床醫學以及科研經費的資助等實踐場合,相關的群體必須回答“何謂科學”,科學的邊界正是在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畫的,它是這些群體的地方性建構的結果。因此,為了理解科學實際上是如何被定義的,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事實上是如何被區分開來的,我們有必要從本質主義的規范性劃界走向建構論。
二,本質主義劃界及其消解
小議兩種文化沖突的意義在科學與人文之間
摘要:科學已經獲得的輝煌勝利是以往任何一種知識體系都從未獲得過的。這些勝利也催生了唯科學主義的觀點。但是隨著科學獲得越來越大的權威,對這種權威的懷疑也逐漸產生了。科學與人文這“兩種文化”的沖突,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關鍵詞:科學;人文;唯科學主義;兩種文化
Science&Humanities:TheMeaningoftheCollisionbetweentheTwoCultures
Abstract:Thegloriousvictoriesthatsciencehasalreadyachievedhasneverbeendonebyanyotherknowledgesystembefore.ThesevictorieshasalsoproducedtheviewpointsofScientism.However,withthemoreandmoreauthorityscienceobtains,suspicionsonthiskindofauthoritybeginstoappearaswell.Thecollisionbetweenthetwocultures,whicharescienceandhumanity,hasgreatimpactandsignificance.
Keywords:Science;humanities;Scientism;TwoCultures
近幾百年來,整個人類物質文明的大廈,都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我們身邊的機械、電力、飛機、火車、電視、手機、電腦……,無不形成對現代科學最有力、最直觀的證明??茖W獲得的輝煌勝利是以往任何一種知識體系都從未獲得過的。
科學與人文分析論文
摘要:科學已經獲得的輝煌勝利是以往任何一種知識體系都從未獲得過的。這些勝利也催生了唯科學主義的觀點。但是隨著科學獲得越來越大的權威,對這種權威的懷疑也逐漸產生了??茖W與人文這“兩種文化”的沖突,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關鍵詞:科學;人文;唯科學主義;兩種文化
Science&Humanities:TheMeaningoftheCollisionbetweentheTwoCultures
Abstract:Thegloriousvictoriesthatsciencehasalreadyachievedhasneverbeendonebyanyotherknowledgesystembefore.ThesevictorieshasalsoproducedtheviewpointsofScientism.However,withthemoreandmoreauthorityscienceobtains,suspicionsonthiskindofauthoritybeginstoappearaswell.Thecollisionbetweenthetwocultures,whicharescienceandhumanity,hasgreatimpactandsignificance.
Keywords:Science;humanities;Scientism;TwoCultures
近幾百年來,整個人類物質文明的大廈,都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我們身邊的機械、電力、飛機、火車、電視、手機、電腦……,無不形成對現代科學最有力、最直觀的證明。科學獲得的輝煌勝利是以往任何一種知識體系都從未獲得過的。
透析科學研究規則對自然觀的依賴性
關鍵詞:費耶阿本德科學規則自然觀后現代科學解釋學循環
摘要:本文發揮了費耶阿本德關于科學研究標準和規則對世界結構的依賴性的觀點,提出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存在著解釋學循環。在對科學研究的基本標準和規則——客觀性原則、實驗原則、可重復性原則等——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之后,本文指出這些貌似不證自明的原則的有效性依賴于其背后的自然觀假定,揭示了這些原則和假定的相對性和局限性,并指出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它們會完全失效。最后文章展望了科學研究標準改變的可能性。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一、科學研究規則對自然觀假定的依賴性
在費耶阿本德對多元主義方法論的辯護中,有一個基本的論證,即強調不應該先驗地規定科學研究規則?!爸挥性谝粋€具有某種結構的世界中,我們所使用的標準和我們所推薦的規則才有意義。在一個不呈現該結構的領域中,它們便成為無用的,或開始成為無效的?!盵1]也就是說,科學標準和科學規則的有效性是由我們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狀況所決定的。費耶阿本德在這里敘述了一個相當平庸(甚至有點瑣屑)的真理,即科學方法論原則依賴于自然觀假定,但是這平庸的真理,加上一些大家可能會很容易接受的輔助假說,卻蘊涵了非常有趣的邏輯結論,值得我們認真分析。
例如,甚至象科學研究應當導致理論的經驗內容增長的基本原則,拉卡托斯認為這是不同研究綱領選擇的根本標準,我們一般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的,費耶阿本德認為這其實也只是在一定范圍內才有效的。“認為自然界在質和量兩個方面都是無限豐富的,這種想法導致作出新發現的愿望,因而導致內容增長的原則。該原則給了我們另一個據以判定理論的標準:與已知的內容相比,具有超量內容的理論優于沒有超量內容的理論。這個標準也不是不可觸犯的。一旦我們發現我們居住在一個有限的世界中,這個標準便遇到了麻煩?!保╗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