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理念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19:08: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根本理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優化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根本理念
社會保障制度本質上是一種保障其本國公民的基本生活和維護社會穩定,并且要集中體現公正原則的社會制度。所以,社會保障的受益對象包括全體公民,應該一視同仁,不應該對不同的公民采取不同的社會保障政策。但在我國,目前卻存在著城鄉二元社會保障體系,城鎮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上覆蓋了全體城鎮居民,而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只覆蓋了比較有限的農村人口。除此之外,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與城鎮的社會保障水平也是差距較大,不可同日而語,同時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還存在著管理體制不健全的問題,社?;鸨慌灿茫踔霖澪鄣氖录r有發生,損害了政府在廣大農民心目中的形象,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出現了信任危機,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工作刻不容緩。
總的來說,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存在著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管理體制不健全等一系列問題。相對于城鎮來說,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嚴重滯后,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太多,導致目前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比如管理制度不夠健全、財政投人不足、法規建設滯后等等,而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國現存的二元經濟結構。二元經濟結構導致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二元性,使得無論是保障水平、受重視程度還是資金投人等方面,農村的社會保障都落后于城市。所以,要完善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就必須有針對性、有側重點地采取應對措施,而不是一擁而上地全面出擊。
一、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增加農村社保財政投入是重要前提
一般來說,健全的管理體制是社會保障制度高效運行的重要保證。在我國城鄉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建設方面,城鎮早已經從多頭管理走向了高效率的統一管理,而目前廣大農村社會保障的管理體制仍然是典型的多頭管理。由于管理彼此相對獨立,加上我國目前還沒有成立專門的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監管機構,社保基金的安全性較差,從而導致農村社會保障基金被挪用、擠占乃至貪污的情況時有發生,給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一大制度障礙。所以,要完善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必要的前提之一就是完善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改變多頭管理的現狀。而要完善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重點又在于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監管力度,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上。要實現這一目標,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完善的基金管理制度,并設立專門的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監管機構,堅決執行收支兩條線,嚴格實行??顚S?,嚴禁擠占挪用,隨時接受繳費人、受益人和新聞媒體的監督,最大限度確保農村社?;鸬陌踩M瑫r,為最大限度確保農村社?;鸬谋V翟鲋?,要盡量爭取農村社保基金也能像城市社?;鹉菢舆M行多元化投資,進人資本市場,以提高投資的回報率。
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財政投人顯然是另一個重要前提。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社會保障所獲取的財政投入有著天壤之別,這可以從每年的城鄉人均社會保障支出的數額上清晰地反映出來。有資料顯示,從1990年至1998年,我國農村人均社會保障支出從5.1元增長到11.2元,而同期城市的人均社會保障支出則從554元增長到1462元。農村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年保持在0.1%的水平上,而城市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卻一直穩定在7.3%的水平上,城市人均享受的社會保障費約是農村人均的100倍之多,兩者差距之大已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很顯然,我國目前對于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投人與城市相比是嚴重偏少的,顯得很不公平。缺乏來自政府財政的大力投人,以我國目前農村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是很難建立起一個完善的、高水平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所以,要真正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相應的財政投人就必須增加。
其實,我國目前對于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人之所以相對明顯偏少,有一個關鍵的原因,那就是地方政府將社會保障的重心放在了城市而非農村。目前,我國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任務實際上是落在了縣、鄉兩級政府的頭上。從我國基層干部的考核制度來看,經濟發展、財政收人、招商引資等經濟指標一直是對地方領導考核的主要內容,而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并未被納人考核的范圍。因此,地方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相對不夠重視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的現實,而這又直接導致了農村社會保障財政投人的相對不足。所以,要解決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人偏少的問題,關鍵在于地方政府要轉變只重視城市社會保障工作而不重視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態度。
行政法的根本理念分析論文
一、法律支配權力。這是法治的實質意義所在,法治的核心特征即是對國家權力進行法律限制。正如美國學者富勒所說:“法治的實質必然是,在對公民發生作用時,政府應忠實地運用曾宣布是應由公民遵守并決定其權利義務的規則。如果法治不是指這個意思,那就什么意思都沒有?!雹僬位顒蛹覀兯坪跤幸环N天然的傾向去擴展政府活動的范圍和規模,去超越任何可以想象的公共界線,只有受到可強制執行的憲法和法律的約束方可休止?!霸谖鞣綒v史上,從羅馬帝國一直到洛克以前的英國和孟德斯鳩時代的法國,歐洲政治的基本格局是權力支配法律(至少在公法領域),而17—18世紀之間所有進步的政治理論和實踐無非是要把這個公式顛倒過來,使法律支配權力?!雹诂F代法治社會實現了這一要求,把權力置于了憲法和法律之下?!罢绻麤]有憲法就成了一種無權的權力了?!雹?/p>
沒有法律支配權力這一基本理念,就沒有現代行政法存在的余地?,F代行政法無非是要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約束,使其為社會服務、為保障公民權益而行使,防止和矯正違法和不當行政,對遭受損害的公民利益進行補救。所以,要發展行政法,必須抱定這一信念,并為此而努力。
二、分權與制約。法律支配權力不能自然實現,權力合一必然導致暴政、置法律于不顧,因此分權與法治不可分割?!耙刂普疅o疑要靠人民,但經驗教導我們:人類必須有其他的防備方法。”④這種防備方法,顯然不能依靠“”式的群眾運動,首先就是指分權制衡。
沒有分權,沒有獨立的行政權和對行政權的監控,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行政法首先要求行政機關必須依照憲法和法律來行使權力、管理社會;行政機關是否依法辦事,最終要受到法院的司法審查。
公民享有的權利和利益,與國家權力性質不同,自身無法直接對抗國家權力,它只能依靠和通過其它國家權力,來矯正另一國家權力,因此政府與人民之間關系的平衡正是通過權力制約這一途徑實現的,盡管公民在很多情況下具有啟動爭議程序的權力。法治和權利保障正是通過國家權力在規則基礎上的競爭來實現的。
三、權利或重要利益。公民的權利和利益是行政權行使的天然界線,法律規定的界線就是行政權應該休止的地方。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也是規范和約束行政權力的目的。如果因為某種更重要的社會利益必須犧牲個別公民的權利或利益,那至少必須給予公民利益以補償。公民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利來維護自身的利益,通過一定的途徑來對抗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用權利來約束權力。比如,公民擁有結社權、參加工會權等,公民完全可以利用各種社會團體的力量、利用公眾輿論來約束政府行為。更重要的:公民可以利用法律規定的各種救濟途徑來實現自己的權利,比如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國家賠償,使自己的權益得以恢復。現代一般認為,對權力的制約有兩種:一種是以國家權力制約國家權力,一種是以社會權力制約國家權力,其實社會權力正是在公民享有的各種權利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重要的制約力量。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基本內涵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局出發,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在認真總結我國法治建設實踐經驗、借鑒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各級政法機關和廣大政法干警應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大意義和根本要求,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將其貫穿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全過程,貫穿于服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過程。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先進的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先進的法治理念,其先進性主要表現在:
政治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法治理念,是我們黨政治理想、政治原則、政治路線在法治領域的具體化,講政治是其內在屬性。
人民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體現人民主權原則,確認人民的主體地位,強調以人為本,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法治效果的根本標準,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具有鮮明的人民性。
實踐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偉大實踐。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法律體系的逐步健全,司法制度的日益完善,法律意識的普遍增強,法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和實施,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孕育和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法治實踐又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積極服務和諧社會建設
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基本內涵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局出發,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在認真總結我國法治建設實踐經驗、借鑒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各級政法機關和廣大政法干警應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大意義和根本要求,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將其貫穿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全過程,貫穿于服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過程。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先進的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先進的法治理念,其先進性主要表現在:
政治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法治理念,是我們黨政治理想、政治原則、政治路線在法治領域的具體化,講政治是其內在屬性。
人民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體現人民主權原則,確認人民的主體地位,強調以人為本,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法治效果的根本標準,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具有鮮明的人民性。
實踐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偉大實踐。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法律體系的逐步健全,司法制度的日益完善,法律意識的普遍增強,法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和實施,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孕育和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法治實踐又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
堅持以人為本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統一
主要觀點
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在概念內涵、理論基礎、實踐要求上是一致的。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必須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實現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依靠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必須把一切為了人民的原則貫徹于發展的實踐中,切實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茖W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指導方針,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提出到以人為本理念的確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內在聯系,表明我們黨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必須落實到科學發展的進程中,體現在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上、作風上和工作中。
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分別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著眼點。盡管在解決問題的針對性上有所不同,但兩者在概念內涵、理論基礎、實踐要求等方面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都要求在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堅持充分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的原則,也就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兩者在概念內涵上是一致的。以人為本中的“人”與立黨為公中的“公”、執政為民中的“民”,實際上都是指人民群眾。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群眾,堅持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堅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立黨為公中的“公”是指“公眾的利益”,公眾利益的載體是人民群眾,這反映了我們黨何以成立、何以立足的根本原因;執政為民中的“民”也是指人民群眾,這反映了我們黨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如何執政的根本目的與根本要求。以人為本,表明我們黨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而實現發展;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表明我們黨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代表和依靠人民群眾執政。
法治理念教育專題--執法為民自測題
一、填空
1、(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2、執法為民理念的根本意義,就是它科學而明確地界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性質、本質、和目的,即(一切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執法為民是黨和人民對政法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政法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
4、執法為民理念的提出,直接而響亮地回答了政法工作(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以及(為誰執法、靠誰執法、怎樣執法)的根本問題。
5、(文明執法)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對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進步的表現,是政法機關(執法為民)的本質要求和外在表現。
學習關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講話心得體會
學習、羅干、等關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講話心得
通過對、羅干、等中央領導和高檢院、省政法委領導關于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批示和有關講話的學習,本人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牢固樹立和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法治社會建設,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堅持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一、明確了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的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局出發,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在認真總結我國法治建設實踐經驗、借鑒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
深入開展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人民檢察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檢察院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強化司法監督職能的必然要求;是加強人民檢察院隊伍建設,提高隊伍素質的必然要求。深刻理解、準確把握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對做好我的本職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詮釋構筑以人為本和諧文化概念
摘要傳統行政文化為構建和諧行政文化理念提供了可借鑒的思想資源、倫理道德支撐和行政文化根基。因此,研究傳統民本思想和現代以人為本的和諧行政文化觀,立足當代中國國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執政為民為價值追求,以反腐倡廉為內在要求,以責任行政為根本途徑來構建和諧行政文化,對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民本思想以人為本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通過行政社會化所形成的持久影響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行政傾向的行政思想、行政制度和行政心理的總和?!敝袊鴤鹘y民本思想、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構思為我們今天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行政文化理念提供了可借鑒的思想資源和行政文化根基。因此,我們可以從中華傳統民本思想的內涵和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入手,尋求和諧行政文化的構建路徑,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一、中華傳統民本思想的內涵與時代價值
傳統民本思想的內涵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民
高職德育管理論文
摘要:我國現階段教育事業改革得到深入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人本思想得到有效落實。在高等職業院校實施學生德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以人為本科學思想的融入是重要環節。以人為本的科學思想,是實現學生德育管理工作質量提升的重要基礎。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時刻堅持以人本管理理念,從根本上轉變學生德育的管理模式,以期從整體上改善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德育管理的工作質量。
關鍵詞:人本管理;高等院校;德育管理;創新途徑
1.引言
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實現我國社會科學發展最核心的一個部分,從根本上結合以人為本的思想與高校的實際思想,最后得到科學的人本管理理念,這是創新高校教育思想得到的一種全新思想形式[1]。在高等職業院校德育管理工作過程中,強化實施人本管理理念,在學生德育管理模式中融入有效的人本管理理念,需要教師對人本管理理念的基礎內涵及特征進行認真的分析,從根本上掌握人本管理理念與大學生德育管理工作兩者之間的關系,這樣可以為原本固有的德育管理工作形式注入全新的血液,促使高等職業院校德育管理模式得到有效的創新。只有在實際工作中,重視人本管理理念的貫徹落實,才可以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
2.高等職業院校德育管理模式的問題分析
首先,對于人本主義教育,尚未按照教育基礎原則完善人本管理理念的高等職業院校德育管理模式創新。高等職業院校德育管理過程中,落實人本管理理念最為基礎的一點是學生德育管理人情味的加重。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學生管理者認為,只有強化學生管理工作的人情味,學生才會非常聽話,且自愿接受教師管理。一些教師想要增強管理效果,于是開始在實際工作中對學生管理工作人情味進行無限制的加大。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只顧著人情味的增加,明顯忽視學校設定的一些紀律跟準則。其次,對于學生過分的遷就,沒有意識到批評教育的重要作用。在高等職業院校德育管理過程中,學生是形形色色的,也就是說學生管理者會遇到各種各樣性格的學生。在實際管理過程中,教師們會處處遷就學生[2]。并且管理者為了實現人本管理理念的有效落實,不會直接正面地批評學生。因為這部分教師認為對學生進行直接正面批評有悖于人本思想的主旨,同時還非常擔心學生因為心理脆弱而做出一些難以彌補的傻事。最后,側重于關注情感育人方面,導致教育理性受忽視。其實人本管理理念需要學生管理者在掌握學生實際差異的基礎上不斷努力,學會用自己的情感感化學生、引導學生。但是在實際情感育人的時候,教師過于重視情感育人的作用,只是重視其跟學生之間情感關系的積極構建,沒有有效地維護德育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及合理性。還有部分教師單純地以為,這里提到的情感關系實質上可以幫助他們在學生中構建威信,其實質并不會讓學生對自己產生信服力度。存在非常偏向的教育思想,學生管理者跟學生之間甚至出現稱兄道弟的情況,甚至一起出去吃喝玩樂,導致教育工作者的高大形象受到影響,還會社會化教師跟學生之間的關系。
社會主義法治教育活動學習體會
按照省院、市院部署組織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的要求,積極認真參加院里組織學習、羅干、等中央領導和高檢院、省政法委領導關于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批示和中央政法委編寫印發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讀本》。通過學習、深刻領會了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對檢察機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局出發,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在認真總結我國法治建設實踐經驗,借鑒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科學的、先進的法治理念,為當前和今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正確的思想指南;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和靈魂,是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等法治領域的根本指導思想。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五個方面。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一、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事業發展方向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民主法治思想的新概括和新發展,是我們黨提出的一系列法治理論的升華和集中體現,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規律,從根本上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加強政法工作指明了方向。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使我們檢察干警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檢察制度的合理性和優越性,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于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政法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的絕對領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非常重要。
二、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入實踐“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檢察工作主題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