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20:30: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耕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保護性耕作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保護性耕作;概況;判定;實施
論文摘要介紹了保護性耕作的發展狀況,對其定義及所包含的內容進行了闡述和分析,歸納了保護性耕作的判定和實施要點,以期推廣這一新型耕作技術。
1保護性耕作發展概況
保護性耕作是一種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種施肥、深松、控制雜草、秸稈及地表處理等4項內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種,主要作業均使用機械來完成。保護性耕作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目前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已基本采用了以機械化為支撐的保護性耕作。我國北方地區一直沿襲傳統的以鏵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閑耕作法,由于實行深耕細耙,破壞了土壤結構,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劇了沙塵暴的肆虐。中國農業大學課題組在山西省經過近9年的連續試驗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結果顯示,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與傳統耕作技術相比,可降低地表徑流60%左右,減少土壤流失80%,減少大風揚沙60%;同時可以增加休閑期土壤儲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減少作業工序,增加農作物產量。近年來,農業部在北方地區推廣“保護性耕作”項目,通過重點建設核心項目區,并結合國家實施的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生態建設措施,使我國北方旱作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狀況有望得到改善。
2保護性耕作的定義及內容
對保護性耕作國際上通用的定義是:“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用除草劑來控制雜草”。其第一句話“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中,有兩個關鍵詞,即“覆蓋”和“大量”。
保護性耕作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保護性耕作;概況;判定;實施
論文摘要介紹了保護性耕作的發展狀況,對其定義及所包含的內容進行了闡述和分析,歸納了保護性耕作的判定和實施要點,以期推廣這一新型耕作技術。
1保護性耕作發展概況
保護性耕作是一種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種施肥、深松、控制雜草、秸稈及地表處理等4項內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種,主要作業均使用機械來完成。保護性耕作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目前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已基本采用了以機械化為支撐的保護性耕作。我國北方地區一直沿襲傳統的以鏵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閑耕作法,由于實行深耕細耙,破壞了土壤結構,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劇了沙塵暴的肆虐。中國農業大學課題組在山西省經過近9年的連續試驗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結果顯示,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與傳統耕作技術相比,可降低地表徑流60%左右,減少土壤流失80%,減少大風揚沙60%;同時可以增加休閑期土壤儲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減少作業工序,增加農作物產量。近年來,農業部在北方地區推廣“保護性耕作”項目,通過重點建設核心項目區,并結合國家實施的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生態建設措施,使我國北方旱作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狀況有望得到改善。
2保護性耕作的定義及內容
對保護性耕作國際上通用的定義是:“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用除草劑來控制雜草”。其第一句話“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中,有兩個關鍵詞,即“覆蓋”和“大量”。
土地耕作研究管理論文
論到原始耕作方式,尤其是華北的原始耕作方式,一般考古和人類學家們幾乎一致認為是“游耕制。”①實際上這不過是一個假定,而且是以某類地區特殊的歷史經驗硬行作為舉世普遍歷史經驗的大膽假定。他們共同理由是:原始農夫不懂施肥,而土地的肥力因耕作而遞減,在當時土廣人稀的條件下,農人隨時都得實行休耕,并同時非開辟新耕地不可。他們認為開辟新耕地最直接了當的辦法是砍伐及焚燒地面上的植被,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砍燒法”,也就是“游耕制?!雹?/p>
當六十年代后半,個人治史的興趣從明清轉到史前之后,我深深感覺到若干自然科學工具的重要。為了探討中國文明的起源是否是獨立土生的這一大課題,必須先攻克中國農業起源這一關。那時震動世界的河姆渡遺址尚未發現,我注意的焦點,自然是華北的黃土地帶。于是艱苦自修地質、土壤、古生物、古氣候、植物孢粉分析等科學部門,以期得到最低必要程度的專門知識,然后再與大量考古資料和古代文獻互相印證。初步自修互證的結果是《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③.由于對黃土的物理及化學性能已具有相當了解,寫撰之時對一般游耕式起源的看法已經產生懷疑,但因對相關科學及比較原始農耕方式的知識還自覺不夠,所以此書避免討論耕作方式這一片面專題。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書稿完成于1968年夏,隨即撰就長達兩萬字的英文摘要④。通過芝加哥大學古代近東研究所,這篇英文摘要引起伊利諾州立大學哈蘭(R.Harlan)教授⑤極大的興趣.1969年初春,他綜合之作《作物與人類》初稿大體就緒,只是東亞和中國的一章仍有不少空白,拙作恰好補了其中大部的空白。
此后和哈蘭相當頻繁的接觸加深了我對華北古自然環境的了解,加深了我對黃土地區農業游耕式起源的懷疑。最早討論黃土物理化學性能與農作方式關系的是本世紀初美國地質學家和中亞考古發掘者龐波里(RaphaelPumpelly)。針對著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黃土區,也就是華北的黃土區,他曾作以下的觀察和綜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著名的《西安半坡》,北京,1963,就是一例。海外倡此說者以張光直教授為領袖,有力的支持者有植物分類學家李惠林教授,貝克加州大學歷史教授tavidKoigntley,加拿大人類學家RichardPearson教授等多人。
農耕旱田耕作制度論文
摘要:由于高麗時代以前的農書尚未發現,我們幾乎不可能確切了解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狀態;但是從朝鮮時代的農書可以看出,當時受中國農書《齊民要術》和《農桑輯要》等的影響很大。本文研究了在朝鮮半島中部出土的刻有農耕圖象的農耕文青銅器,進而考察了南江流域大坪里和漢江流域渼沙里的青銅時代農田遺址,認為三國時代的農業發展相當迅速,從而進一步考證了古代韓國的傳統旱田耕作法和農耕制度。
關鍵詞:作畝法旱田大豆間作
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隨著高句麗南下政策的展開出現了密切的交流和沖突,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古代朝鮮國家的基本特征。特別是在4~6世紀,由于三國之間的頻繁戰爭,導致了人民力量的不斷壯大,農業也由此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而且各國通過王權強化,來謀求新的支配體制,因此,這個時期又是各國引進先進的文化,圖謀富國強兵的活躍時期。
但是,由于農業經濟史料不足,至今還不能確認是否農業經濟引起當時各國內部的變化。由于高麗時代以前的農書尚未發現,把握三國時代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狀態是十分困難的。但從朝鮮時代的農書可以看出來,當時受中國農書《齊民要術》或《農桑輯要》等的影響很大。
本文為了弄清三國時代的農業實態,研究了在朝鮮半島中部出土的大約3~4世紀、上面刻有當時農耕圖象的大田市盾牌農耕文青銅器,又進一步考察了在晉州南江流域大坪里出土的青銅時代的農田遺址,并比較了其與農耕文青銅器上描繪的作畝方式的差異。從中發現其上層和三國時代的農田遺址相互關聯,并可據此推知古代韓國的作畝法和農作法是如何發展過來的。另外,通過對4~6世紀漢江流域渼沙里的上、下層農田遺址的研究,發現三國時代的農業發展很迅速,從中進一步地考證了古代韓國的旱田農業實態。
一、農耕文青銅器的農作法
保護性耕作技術淺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少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區域;優勢;措施
論文摘要闡述少、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適宜推廣區域及模式,論述該項技術的優勢,并介紹推廣該項技術的措施,以指導該項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
少、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項集保護性耕作與輕型簡約栽培于一體的先進適用技術,通過少、免耕,秸稈殘茬覆蓋,合理深松,化學除草滅蟲,達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產、節本增效的目的,體現了發展優質、高產、節本、高效以及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內涵,是農業部“十一五”期間重大推廣技術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適宜推廣區域及模式
(1)高原風沙區。推廣一年一作小雜糧技術體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蓋、輪作倒茬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該區域要在改善耕地質量的過程中,實現控制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
(2)丘陵山區。推廣一年一作玉米技術體系,普及實施免耕播種、秸稈覆蓋、中耕除草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在重點實現培肥地力、穩產高產的同時,達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條件的目標。
農機局耕作情況調查報告
2012年市農機局按照省辦要求,繼續把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作為農機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借國家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的有利時機,立足實際,加強領導,采取得力措施,積極宣傳引導農民購置保護性耕作新機具,極大地促進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大推廣、大普及,使我市保護性耕作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各類保護性耕作機械達到2383臺,保護性耕作面積達8萬畝,新增4.8萬畝。全市小麥免耕播種機保有量達198臺,實施作業面積達8萬畝;玉米秸稈還田面積28.4萬畝,新增7.5萬畝;其它保護性耕作機具781臺(套),新增46臺(套)。今年以來,全市共舉辦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班7次,召開現場會9次,在每個鄉鎮都建立了保護性耕作示范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是明確目標,加強領導。為切實做好我市保護性耕作,市局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快推廣小麥免耕播種技術的意見》,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管理科、推廣站等業務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保護性耕作領導小組,加強了對保護性耕作工作的組織領導。召開由鄉鎮農機站長、區局業務局長、市區兩級業務科室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業務工作會議,對我市保護性工作進行了部署和安排,明確了工作目標、工作措施和工作責任,做到工作到位,責任到人,確保了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二是加大宣傳,提高認識。各級農機部門一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大力宣傳報道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的優越性。二是積極印發宣傳冊、明白紙,制作光盤,通過趕科技大集、召開現場會、演示會、培訓班等形式進行宣傳。先后印制宣傳冊、明白紙60000余份,出動宣傳車30多天,擴大了宣傳范圍,提高了認識,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三是搞好技術培訓,促進技術推廣。利用辦培訓班、送技術下鄉、現場觀摩示范區小麥長勢、測產對比等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積極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活動,激發農民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培訓使各類農機人員全面了解掌握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內容、好處和意義,更新了觀念,增強了信心,為我市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全年共舉辦保護性耕作培訓班7期,培訓各類人員3000多人次。
四是抓好示范演示,發揮示范帶動。一方面抓好現場演示推廣會。三夏三秋分別在2012區張家洼、口鎮、鎮等鄉鎮多次舉辦保護性耕作現場演示會,各區和部分鄉鎮村也都相應舉辦了保護性耕作演示推介會,組織農機大戶,調集各種玉米聯合收獲機、小麥免耕播種機,通過廠家現場講解,讓農民對這項新技術有了更深的認識。今年,全市共組織召開不同形式的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現場演示推廣會12場次。另一方面建立保護性耕作示范基地。
保護性耕作暫行方案
為了加大耕作推廣力度,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根據農業部《關于大力發展保護性耕作的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農業保護性耕作制度的意見》精神,結合我實際,制定此實施方案。
一、發展保護性耕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總目標,以全面加強農村牧區生產力建設、改善農牧業生態環境、保護耕地、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為重點,以示范基地建設為依托,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引導和鼓勵農牧民改變傳統耕作方式,加速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范、推廣和應用,改善農牧業生態環境,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為推進現代農牧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做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選好重點區域,集中資源協調發展。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抓住主要環節,把握主體技術。遵循技術推廣規律,以點代面,穩步推進。堅持不斷創新,不斷完善技術模式和運行機制,推進保護性耕作社會化服務,提高農牧民和農機手的經濟效益,調動農牧民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積極性。
保護性耕作實踐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保護性耕作;實踐;對策;青海互助
論文摘要總結了保護性耕作在青海省互助縣的實踐狀況,分析了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加快推進保護性耕作的對策措施。
保護性耕作是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項先進耕作技術。目前主要應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農作物及牧草的種植,是效果最好的一項旱作農業技術。我縣逐步開展了保護性耕作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并取得了成效,為大規模實施保護性耕作積累了成功經驗。
1保護性耕作在我縣的實踐
互助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接壤處,平均海拔2700m,年平均溫度4.6℃,年降水量450~550mm,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植被生態環境較為薄弱,農田裸露、水蝕風蝕嚴重,土壤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涵養水分能力低下。由于災害頻繁,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嚴重制約了農業的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近幾年,我縣進行了免耕、深松、覆蓋等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縣政府的支持下,我縣農業部門在農業區設立了長期試驗區,開展保護性耕作試驗研究。經過幾年的努力,認為保護性耕作適合我縣縣情,具有顯著的保土、保水,增強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抑制農田地表揚塵,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和增加農民收入等優點。為了加快保護性耕作的示范推廣進程,我縣啟動了保護性耕作示范工程,這標志著我縣保護性耕作的示范推廣進入了新的階段。
我縣保護性耕作的推廣應用目前還處在發展階段,具有以下特點:①政府重視和推動。將保護性耕作的技術攻關、技術引進、示范推廣分別列入相關的計劃和項目中予以支持,縣政府將保護性耕作納入政府工作日程,制定了規劃、實施計劃和政策措施;②實施區域和應用對象正逐步拓展。保護性耕作的應用區域由農業區向農牧交錯區擴展。應用作物由小麥、油菜擴大到雜糧、牧草等,逐步形成多種技術模式;③技術培訓形式多樣,宣傳工作有聲有色,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農業局結合當地情況,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保護性耕作機具現場演示、示范宣傳和技術培訓活動,不但提高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普及程度,而且還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還存在以下問題:①部分機具還不配套。急需填補空白,已經研制出的部分機具適應性不強,性能不穩定,有待改進完善;②農藝不配套。如對保護性耕作條件下的灌水技術、施肥技術、雜草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的研究較少,不能有效指導生產;③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農民對實施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意義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推廣尚難,適合農村實際的推廣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索;④部分關鍵作業機具性能不穩定,可靠性不高,機具選型上不能滿足坡地作業要求。
保護性耕作研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保護性耕作;概況;判定;實施
論文摘要介紹了保護性耕作的發展狀況,對其定義及所包含的內容進行了闡述和分析,歸納了保護性耕作的判定和實施要點,以期推廣這一新型耕作技術。
1保護性耕作發展概況
保護性耕作是一種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種施肥、深松、控制雜草、秸稈及地表處理等4項內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種,主要作業均使用機械來完成。保護性耕作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目前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已基本采用了以機械化為支撐的保護性耕作。我國北方地區一直沿襲傳統的以鏵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閑耕作法,由于實行深耕細耙,破壞了土壤結構,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劇了沙塵暴的肆虐。中國農業大學課題組在山西省經過近9年的連續試驗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結果顯示,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與傳統耕作技術相比,可降低地表徑流60%左右,減少土壤流失80%,減少大風揚沙60%;同時可以增加休閑期土壤儲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減少作業工序,增加農作物產量。近年來,農業部在北方地區推廣“保護性耕作”項目,通過重點建設核心項目區,并結合國家實施的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生態建設措施,使我國北方旱作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狀況有望得到改善。
2保護性耕作的定義及內容
對保護性耕作國際上通用的定義是:“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用除草劑來控制雜草”。其第一句話“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中,有兩個關鍵詞,即“覆蓋”和“大量”。
農業局保護性耕作的意見
保護性耕作是以秸稈覆蓋地表、免少耕播種、深松及病蟲草害綜合控制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耕作技術體系,具有防治農田揚塵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節本增效、減少秸稈焚燒和溫室氣體排放等作用。發展保護性耕作是對傳統耕作制度的一場革命。20*年以來,各級農機部門大力組織試驗示范和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為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認真實施現代農業重點行動,加大保護性耕作推廣力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意義
(一)發展保護性耕作是治理農田揚塵、防治農田風蝕水蝕的重要措施。保護性耕作實施秸稈留茬覆蓋,起到擋風固土的作用,大面積實施可有效地減少農田揚塵,防治沙塵暴。秸稈覆蓋和深松技術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減少大雨和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二)發展保護性耕作是培肥地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手段。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蓄水保墑,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團粒結構,減少土壤板結和退化,促進耕地的可持續利用。
(三)發展保護性耕作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的有效途徑。保護性耕作采用機械化免耕、少耕和復式作業,簡化工序,降低成本。長期實施可有效減少農田用水量,增加產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業節本增效。
(四)發展保護性耕作是防治秸稈焚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舉措。保護性耕作為秸稈利用找到了出路,有效防止了農民搶農時趕季節焚燒秸稈。大面積實施秸稈還田,使碳元素以固態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從而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氣體的總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