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樂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04:04: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鼓樂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鼓樂藝術的發展與改革
中原地區是中國文化的搖籃,民俗音樂的流向與發展,與中原人民的生活和歷史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其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是非常必要的。古代的橫吹、騎吹,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流向民間,形成各種不同形式的民俗音樂。民間鼓樂藝術在中原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占著重要的位置。鼓樂班又稱為國樂班,屬民間藝術團體。其主要演奏樂器為嗩吶,故人們又稱其為嗩吶班、響器班。
1嗩吶的來源和民間鼓樂的發展
嗩吶來源于波斯阿拉伯(伊朗)。金元朝時期傳入中國,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當時鼓樂多用于宮廷、軍隊、官府的朝拜和祭祀等,后流行于民間。如明•正德(公元1506――1521)年間,王西樓所作《朝天子》一詞中有這樣一句:“喇叭,唆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吹完這家吹那家。”(見《后道人今樂考證》)。又有明代王圻所著《三才繪圖》中寫道:“嗩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于何代,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也?!痹谇宕謱顓仁站幦搿痘夭繕贰分?,稱“蘇爾奈”。舊時,從事鼓樂的藝人,大都是貧苦百姓。然而鼓樂藝術卻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為廣大勞動人民所喜愛,但在舊社會其發展卻相當緩慢。這是因為反動的階級統治和地方官僚的殘酷壓迫,不給鼓樂藝人應有的社會地位,還把他們貶視為“下九流”,還時常對他們進行迫害和摧殘;其次,作為鼓樂藝人本身深受封建保守思想的影響,出于對社會的抗爭,約定有“只世傳不外傳,傳男不傳女”的規矩。這些都影響和制約著鼓樂藝術的發展和提高。中原地區的民間鼓樂,在自上世紀中期后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前屬于傳統習俗音樂的延續、擴展,嗩吶吹奏的主要曲目是曲牌、吹戲、咔戲,吹奏形式也比較單一。中,許多地方的民間鼓樂班被迫停止吹奏.民俗活動被扣上“四舊”、“迷信”的帽子勒令禁止。藝人隊伍在逐漸縮小,民俗音樂面臨滅絕的危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黨和國家對鼓樂這一民間藝術十分重視,鼓勵和支持民間藝術的發展和繁衍。民俗活動才得恢復和發展,民俗音樂也隨著活躍起來。在各音樂院校里都開辦了嗩吶和其他民族器樂專業,為鼓樂藝術的發展、普及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各地還建立了民間藝術的管理機構和民間藝人自己的組織,增強了民間藝術的藝術生命力和發展動力。把從事鼓樂的民間藝人從反動的封建階級的壓迫歧視和陳舊的思想觀念中解脫出來,使民間鼓樂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
2民間鼓樂的特點
民間鼓樂班在民俗活動中,長期以來得以生存、發展,這和鼓樂班本身貼近生活、反映生活、具有很強的適世應變能力分不開。他們的隊伍可太可小,曲目可長可短無論什么場合都可以吹奏,吹奏內容靈活多變.或寄托于哀思,或表達喜慶的情緒,這是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鼓樂班傳統的演奏多以嗩吶、大笙、二苼、梆子堂鼓、大鑼、手釵、小鑼為主要樂器。在長時間的演奏中,藝人們為了滿足觀眾的欣賞情趣,又研制了一些土制樂器。由于中原河南是個戲曲大省,觀眾喜歡聽吹奏戲曲的特點,而單一的嗩吶吹奏太單調,它不能模擬戲曲中生、旦、凈、墨、丑各個行當聲腔的風格及特點。所以,藝人們通過長時間的摸索,自制了大搦子、小搦子、低音搦子(藝人們稱“搦子”)、臉子筒、悶子等常用樂器。樂器搦子的制作:搦子上邊都用蘆葦做哨子,下邊有氣盤,用圓石銅錢或有機玻璃制,下面用銅片裹成毛筆帽形的圓芯,外面用棉線纏裹即可。銅芯的長短均為小搦子約5公分,大搦子約9公分,低音搦子約10.05公分,所用的哨子不一樣,搦子吹出的音高和音色也各不相同。臉子筒演奏時用3寸左右的竹筒安上嗩吶芯即可。樂器悶子:用竹筒或塑料管制,長約35公分左右,上面有八個音孔,尾部安一個小笛碗,上部安一個大搦子就可以吹奏了。在封建社會的統治下,鼓樂藝人的社會地位非常低賤,至今在農村仍有一句土話:“吹響器的賴,死了不能入老墳”。
所以,在舊社會沒有人敢去搜集和整理這些民間鼓樂吹奏藝術的資料。使自制土樂器是何人何時何地制造的,什么時候興起等,均無史料可查。經過鼓樂藝人的長期刻苦鉆研,反復吹奏,用這些土制樂器模擬各個劇種和歌曲的聲腔,音調逼真,深受觀眾的喜愛。如:大搦子,其音色粗啞憨厚,多用于吹奏凈角的聲腔,象戲曲《打鑾駕》中包拯的唱腔,《南陽關》中韓慶虎的唱腔和民間流傳的“釘罐調”等。它既能表現堅貞正直、性情粗暴的人物性格和特點,又能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低音搦子,其音色低沉渾厚,柔和優美,易吹奏地方戲曲的聲腔,如豫劇《朝陽溝》栓保的唱腔,越調《收姜維》、《諸葛亮吊孝》中諸葛亮的唱腔等。其中模擬越調著名演員申鳳梅的聲腔效果更為逼真。它還有一個特點多用于吹奏下五音,落音較低的哭腔等,彌補了其它樂器吹奏不出低音的弱點。小搦子音色清脆細膩,能吹出各類旦角的聲腔,象閨門旦、花旦、老旦等都可以用小搦子來表現。如《拷紅》、《花打朝》、《朝陽溝》等戲曲的各種唱腔。還可以吹奏出委曲求全,容忍自安,深沉哀怨,活潑等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情緒。再加上笛碗,還可吹奏出老生的唱腔。臉子筒多用于吹奏越調劇種及小花臉之類的男聲唱腔。其音色有尖有粗,表現性情暴燥,蠻橫無理等人物的性格特征。悶子的音色低沉渾厚,圓潤,主要吹奏民間小的調、曲牌。如:墜子書、道情、盤頭、十八板等。也可以吹奏地方戲曲的聲腔。這些樂器大大豐富了民間音樂的演奏,并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演奏機制。隨著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人民群眾對鼓樂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鼓樂班在伴奏樂器的編配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改革,打破過去單苼獨笛的演奏格局,在伴奏樂器中增加了弦樂(板胡、二胡、大弦、橫笛、吉它),電子樂(電子琴)等。模擬專業團體的伴奏方法,認真排練,看上去土中有洋,聽起來抑揚頓挫,娓婉悅耳。深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當然,鼓樂班在民俗活動中也并不是完美無缺,如:爭強好斗,脫衣上桌等不健康的因素和極少數帶有信色彩的活動,是不值得提倡的。由于銅管、電聲的加入,使傳統的吹奏形式起了變化、受到沖擊,龐雜的樂隊使人們憂慮、擔心。筆者認為這種“龐雜”是暫時的,中原文化向來就有吸收、融化外來文化的能.力,經過歷史的演變和社會實踐的檢驗,它會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它會使民間鼓樂在民俗活動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好的民俗音樂。
民間鼓樂藝術發展與革新
中原地區是中國文化的搖籃,民俗音樂的流向與發展,與中原人民的生活和歷史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其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是非常必要的。古代的橫吹、騎吹,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流向民間,形成各種不同形式的民俗音樂。民間鼓樂藝術在中原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占著重要的位置。鼓樂班又稱為國樂班,屬民間藝術團體。其主要演奏樂器為嗩吶,故人們又稱其為嗩吶班、響器班。
1嗩吶的來源和民間鼓樂的發展
嗩吶來源于波斯阿拉伯(伊朗)。金元朝時期傳入中國,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當時鼓樂多用于宮廷、軍隊、官府的朝拜和祭祀等,后流行于民間。如明•正德(公元1506――1521)年間,王西樓所作《朝天子》一詞中有這樣一句:“喇叭,唆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吹完這家吹那家?!保ㄒ姟逗蟮廊私駱房甲C》)。又有明代王圻所著《三才繪圖》中寫道:“嗩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于何代,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也?!痹谇宕謱顓仁站幦搿痘夭繕贰分?,稱“蘇爾奈”。舊時,從事鼓樂的藝人,大都是貧苦百姓。然而鼓樂藝術卻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為廣大勞動人民所喜愛,但在舊社會其發展卻相當緩慢。這是因為反動的階級統治和地方官僚的殘酷壓迫,不給鼓樂藝人應有的社會地位,還把他們貶視為“下九流”,還時常對他們進行迫害和摧殘;其次,作為鼓樂藝人本身深受封建保守思想的影響,出于對社會的抗爭,約定有“只世傳不外傳,傳男不傳女”的規矩。這些都影響和制約著鼓樂藝術的發展和提高。
中原地區的民間鼓樂,在自上世紀中期后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前屬于傳統習俗音樂的延續、擴展,嗩吶吹奏的主要曲目是曲牌、吹戲、咔戲,吹奏形式也比較單一。中,許多地方的民間鼓樂班被迫停止吹奏.民俗活動被扣上“四舊”、“迷信”的帽子勒令禁止。藝人隊伍在逐漸縮小,民俗音樂面臨滅絕的危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黨和國家對鼓樂這一民間藝術十分重視,鼓勵和支持民間藝術的發展和繁衍。民俗活動才得恢復和發展,民俗音樂也隨著活躍起來。在各音樂院校里都開辦了嗩吶和其他民族器樂專業,為鼓樂藝術的發展、普及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各地還建立了民間藝術的管理機構和民間藝人自己的組織,增強了民間藝術的藝術生命力和發展動力。把從事鼓樂的民間藝人從反動的封建階級的壓迫歧視和陳舊的思想觀念中解脫出來,使民間鼓樂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
2民間鼓樂的特點
民間鼓樂班在民俗活動中,長期以來得以生存、發展,這和鼓樂班本身貼近生活、反映生活、具有很強的適世應變能力分不開。他們的隊伍可太可小,曲目可長可短無論什么場合都可以吹奏,吹奏內容靈活多變.或寄托于哀思,或表達喜慶的情緒,這是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鼓樂班傳統的演奏多以嗩吶、大笙、二苼、梆子堂鼓、大鑼、手釵、小鑼為主要樂器。在長時間的演奏中,藝人們為了滿足觀眾的欣賞情趣,又研制了一些土制樂器。由于中原河南是個戲曲大省,觀眾喜歡聽吹奏戲曲的特點,而單一的嗩吶吹奏太單調,它不能模擬戲曲中生、旦、凈、墨、丑各個行當聲腔的風格及特點。所以,藝人們通過長時間的摸索,自制了大搦子、小搦子、低音搦子(藝人們稱“搦子”)、臉子筒、悶子等常用樂器。樂器搦子的制作:搦子上邊都用蘆葦做哨子,下邊有氣盤,用圓石銅錢或有機玻璃制,下面用銅片裹成毛筆帽形的圓芯,外面用棉線纏裹即可。銅芯的長短均為小搦子約5公分,大搦子約9公分,低音搦子約10.05公分,所用的哨子不一樣,搦子吹出的音高和音色也各不相同。臉子筒演奏時用3寸左右的竹筒安上嗩吶芯即可。樂器悶子:用竹筒或塑料管制,長約35公分左右,上面有八個音孔,尾部安一個小笛碗,上部安一個大搦子就可以吹奏了。在封建社會的統治下,鼓樂藝人的社會地位非常低賤,至今在農村仍有一句土話:“吹響器的賴,死了不能入老墳”。
設治前后民間藝術研究
賓縣地域歷史悠久,夏周時期為肅慎故地,此后歷朝均有歸屬。1880年設治賓州廳,廳城設在賓州,賓縣地域屬于賓州廳之組成部分,1892年升為賓州直隸廳,1909年改稱賓州府,1913年撤銷府制,府屬部分地域始稱賓縣。自清末設置賓州廳,后升為賓州府,再后降為賓縣以來至今,歷經清、民國、東北淪陷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歷史階段。一直有民間藝術在這塊黑土地上“綻放”,現將賓縣設治前后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內容和經歷簡述如下:
一、民歌
流傳在賓縣地方的民歌,分為民間小調、秧歌帽兩類。1.民間小調。早期的民間小調有《月牙五更》《情兒迷》等,曲調纏綿,詞義摯切,流行甚廣。情調歌曲有《花蕊兒開》等,歌詞雖較原始、粗野,但民歌風味較濃,多流行于半山區或邊遠的村屯。稍后,則流行《清水河》《尼姑思凡》等,這些民歌偏重于幽怨韻詞,帶有明顯的反封建色彩??箲饡r翔,一批抗戰救亡歌曲在民間流行,除用《蘇武牧羊》曲調填新詞外,還有《四季抗戰歌》《民族英雄李兆麟》等。在本縣流行的民間小調還有表述年輕寡婦憶夫傷懷的《寡婦逛燈》,反映少女情懷的《姑娘嫖》,表達青年婦女思念丈夫,托物寄情的《繡荷包》等。2.秧歌帽。秧歌帽為早期秧歌舞的組成部分,用于秧歌舞的開場或中間小憩,有說、有唱。唱有唱詞,固定曲調,近似于口頭哼唱小調。內容頗雜,有吟唱閨中情調的,有頌揚古代英雄的,如《繡花燈》《采茶歌》等;有贊美祖國風光的《繡哈爾濱》等;有唱民情民俗的《新姑爺拜年》。秧歌帽的詞,多為即興小段,取于喜慶之詞,俏言俚語,通俗有趣,借助竹板,成套上口。如:竹板一打往出走/你老賣得好豬肉/膘又肥,肉又厚,七刀八刀砍不透。1945年后,秧歌純為舞蹈,這種穿插其間的念、唱小段絕跡。
二、秧歌
在賓縣流傳的秧歌主要有旱船、推歌、高蹺、寸子、地蹦子等5種形式。其中,旱船傳入較早,推歌次之。1900年后,高蹺、寸子、地蹦子等形式相繼在賓縣出現:1.旱船。19世紀中葉,開始在賓東地區出現跑旱船,很快發展到蜚克圖、葦子溝地方。1899年前后,達到鼎盛階段,官、商辦,民間也組織。2.推歌。19世紀末葉,首先在枷板站、賓州等地興起,隨后風靡全廳。此種形式是由兩個古裝打扮的年輕女子分別坐在兩個轎型推車上,車無輪,腿代行,四周用布圍起,在兩側畫上車輪模樣。車上擺放一對裹腳(小腳),好似女人盤坐一樣(1950年后,推車上取消裹腳)。前有車夫拉纖,后有馭手推車,兩側各有丫環陪伴;3.高蹺。高蹺是用木頭做成的假肢,接在人的腳下,高1.8—3尺不等。演員自穿彩袍、長褲,把假肢套住,顯得人高,引人注目。高蹺的特點是由于假肢無腳,中心失調,必須不斷地扭動,才能保持平衡,表演者行則必扭,停則必動,給人一種浪漫、嬌俏之感。高蹺的演技很多,主要有“燕子翻身”“飛腳”“金雞獨立”“醉翁搖”等。4.“寸子”?!按缱印庇置安却缱印保丛谀_下接上寸高的假肢,有助于扭動表演?!安却缱印背33霈F于舞臺,系滿族穿的一種鞋。5.地蹦子。地蹦子是人們裝扮成傳統人物,集群表演的一種傳統秧歌,全縣盛行。少則幾十人,多則超百人。由1名扇頭(也叫撒公子)調度指揮,表演者男女各半。表演形式有“龍擺尾”“單卷簾”“風火輪”等。后來,同旱船、推歌融在一起,聲勢較大,氣氛熱烈。當扭到高潮時,戛然而止,由扇頭或指定演員表演民歌或唱秧歌帽。鼓樂配合,熱鬧非凡。1947年,東北軍區文工團來縣演出,傳入新秧歌?!啊逼陂g,傳統秧歌被“破四舊”沖擊得銷聲匿跡。開始出現清一色新式秧歌舞,演員扮裝全是樣板戲中的人物,民歌演唱和霸王鞭不見了。1976年后,傳統秧歌得到復興。
三、鼓樂
非遺民間藝術提煉舞臺化呈現
摘要:非遺民間藝術來源于各地區傳統風俗以及人類的勞動生活中,它們的形式多樣,常用于歲時節令、祭祀祖先、婚禮嫁娶、祈雨豐收等民俗活動中,但就非遺民間藝術提煉的舞臺化而言,其進程遠不如民族舞提煉的舞臺化推進速度。本文基于山西鼓樂舞詩《大河之東》的成功展演,了解山西地區非遺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為非遺民間藝術提煉的舞臺化呈現提供了一個新的賞析與借鑒角度,也傳揚了山西地區的歷史起源和人文精神。
關鍵詞:《大河之東》;山西運城;非遺民間藝術;舞臺化
山西地區作為人類文明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從古至今歷史悠久,現存文物史料眾多,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的美譽。深厚的歷史積淀造就了山西絢麗多姿的民俗文化,為各類民間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來源,這也是山西非遺民間藝術得以燦爛延續的堅實基礎。
一、鼓樂舞詩《大河之東》
古時稱山西為“河東”,此為《大河之東》一名的由來,而大河指的便是黃河。鼓樂舞詩《大河之東》是運城市委市政府貫徹黨的“堅定文化自信”這項宗旨,推動河東歷史文化走出山西走向世界的一張中華名片。此劇由國家一級編導、陜西省舞蹈家協會主席王宏擔任總導演,聯合強大的編導團隊、舞美團隊共同打造的集鼓、樂、舞、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創新融合了山西各地區濃厚民俗文化風情的精品舞臺藝術劇目。全劇分為四個主要篇章:華夏農根、鼓舞英豪、鼓藝傳家、年鼓鬧春加之序幕結尾共六個部分。華夏農根從堯舜禹時期展開敘述,對遠古時期人類生活中的莊稼種植、山林狩獵、養蠶繅絲和堯舜英姿進行了藝術性的復原寫實。后三個主要篇章是以鼓、舞這兩類的非遺民間藝術為主體所展開對河東歷史的描述。鼓的起源可追溯到黃帝時期,不斷演變發展,因此山西的民間鑼鼓文化底蘊深厚且流派繁多,譬如威風鑼鼓、絳州鼓樂、晉南花鼓、稷山高臺花鼓等等,它們各具特色,又彼此交相輝映織造出了燦爛的山西鑼鼓文化?!洞蠛又畺|》一劇中基本采用的是絳州鼓樂、小花鼓和稷山高臺花鼓,當然山西民間藝術的精彩遠不止鑼鼓文化,劇目中還融入了河東秧歌、劃旱船、高蹺神獸、背棍等民俗舞蹈。除去鼓、舞的主體部分,還有一些山西歷史文化的重現,如公子重耳振興晉國、關公出征沙場、永樂宮壁畫的神女以及山西地方戲曲蒲劇《竇娥冤》等多個故事橋段。
二、非遺民間藝術提煉的舞臺化
獨家原創:談升旗儀式對幼兒園德育功能的研究
幼兒園舉行升國旗儀式,是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舉措。面對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聆聽雄壯嘹亮的國歌,一種莊嚴感、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但升旗儀式有哪些德育功能,又怎樣通過升旗儀式來更好的進行德育教育呢?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于同年10月1日施行?!秶旆ā返诹鶙l中規定:“全日制學校,除寒假、暑假和星期日外,應當每日升掛國旗?!钡谑龡l中規定:“全日制中小學,除假期外,每周舉行一次升旗儀式?!眹医涛癁槭┬小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也發了通知,對嚴格中小學升降國旗制度,作出了具體規定。但經過調查在一些幼兒園中并沒有舉行升旗儀式,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升旗儀式所帶來的豐富的德育教育功能,所以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使大家意識到升旗儀式的重要性與更好的發揮德育教育功能的方法。
一、國旗感染法冉冉升起的國旗,了解愛國知識
國旗和國歌是國家的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志,維護國旗的尊嚴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規范升降國旗的儀式是為了增強師生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培養愛國感情,發揚愛國精神。
一曲《義勇軍進行曲》,一面五星紅旗,曾令無數中華兒女為之赴湯蹈火,沖鋒陷陣。我們常說:“五星紅旗是烈士們用鮮血染成的”,學校及幼兒園舉行升國旗儀式,旨在讓廣大學生從型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激發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繼承先烈們的遺志,發奮讀書,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用實際行動去捍衛五星紅旗,其意義是極其深遠的。希望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各學校上空、在每一位學生的心目中永遠高高飄揚。
雖然對于孩子們并不能理解那么深奧的知識,但孩子們通過對國旗的認識,孩子們知道尊重愛護我們的國旗,認識這是我們國家的旗子等等。
綠色環保文藝晚會主持詞
男:尊敬的各位領導
女:親愛的各位來賓朋友們
合:大家晚上好!
男:21世紀呼喚環保意識,還青山一片綠色,還秀水一片清澈,還藍天一片純凈……這是時代賦予你我他的責任。
女:這里是由鹽井鎮黃葛槽社區,水井社區,文興社區,老街社區聯合舉辦,由**縣環境保護局,中國移動**分公司協辦的“愛我家園,綠色環保”文藝宣傳活動,歡迎大家的光臨。
男:首先,有請我們四社區代表艾其海同志講話。
民間器樂曲探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以松陽民間器樂曲為出發點,初步論述了本地民間器樂的類型、樂種、基本特征以及所派用場,為進一步研究本地區民間器樂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民間器樂曲獨奏曲合奏曲道教樂曲
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漫長的歲月中創造的寶貴財富,其歷史之悠久,品種和曲目之豐富,為世界音樂文化所罕見。國家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于1979年做出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采集、整理工作,并于1984年經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將民族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工作列為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
本文僅以松陽漢民族的民間器樂曲為出發點,初步論述了本地民間器樂的類型、樂種與基本特征,為進一步探索研究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松陽縣是浙南的一個文明古縣,出土的石斧、石箭頭等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約一萬年—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松陽民間器樂的歷史相當久遠,傳統民間藝術活動中的器樂演奏,從古至今已形成一種習俗?!端申柨h志》記載:“鄉俗于清明之前,卜吉設西焦于城隍廟,齋戒極盛,鼓吹呼擁,迎城隍神,溫太保神,周巡城鄉,所以逐疫。裝扮臺閣前導,頗極巧妙,男女云集景觀,仿佛古儺意志。”①(“迎儺”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娛樂活動形式,與唐朝所流行的歌舞幾乎一樣)民間這種迎城隍神、溫太保神的活動一直延續至建國初,扮臺閣活動至今仍有。在這些場面中的器樂演奏,多以清鑼鼓為主,有的以嗩吶高奏,有的還加入竹笛、二胡、三弦等樂器。有些民俗活動還邀請人戲班、傀儡班演出,場面非常壯觀。南宋詩人王子敬在其詩作《花村戍鼓》中,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器樂演奏的盛況:“紅巨翠陌連西東,軟塵十里吹香風,嘗春醉歸吟未畢,耳根厭聽鼓冬冬。吟成獨衣闌干立,雷撼霆轟鳴轉急,須臾撾盡寂無聲,唯見月高花露濕?!雹?/p>
園林小品在景觀設計的作用
1園林小品的概念及分類
園林小品按構成的材料可分為金屬類、石材類、木質類等;按功能可分為觀賞型園林小品(如雕塑、景墻、花缽等)與集觀賞和實用為一體的觀賞實用型園林小品(如圓桌、園椅、圓凳、園燈、欄桿、宣傳牌,以及公共建筑設備如電話、路標、果皮箱、廁所等)2大類,觀賞實用型園林小品又可細分為休息性、服務性和管理性3種[2-4]。
2景觀設計中地域性表達的方法
2.1地域性景觀
地域性景觀是指一個區域由于受其特有的自然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理、氣候狀況)、地域文化、歷史背景等影響而形成的區別與其他區域的特質[5]。
2.2地域性景觀的表達方法
綠色環保文藝晚會主持詞
男:尊敬的各位領導
女:親愛的各位來賓朋友們
合:大家晚上好!
男:21世紀呼喚環保意識,還青山一片綠色,還秀水一片清澈,還藍天一片純凈……這是時代賦予你我他的責任。
女:這里是由xx鎮黃葛槽社區,水井社區,文興社區,老街社區聯合舉辦,由××縣環境保護局,中國移動××分公司協辦的“愛我家園,綠色環?!蔽乃囆麄骰顒樱瑲g迎大家的光臨。
男:首先,有請我們四社區代表艾其海同志講話。
中學民族藝術教育實踐研究
摘要:藝術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傳承民族藝術以及構建和諧校園氛圍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現階段藝術教育的發展較為曲折緩慢,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本文以長春市朝鮮族中學為例,從資源開發、體制建設、培養措施和活動平臺等幾個方面談一些觀點和做法,為當前中學藝術教育的實踐提供參考案例。
關鍵詞:藝術教育;資源開發;體制建設;培養措施;活動平臺
作為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藝術教育不僅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時,對提高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傳承與發展民族藝術,以及建立和諧的校園氛圍也都有很好的作用。朝鮮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吉林省比鄰朝鮮,是我國朝鮮族主要聚居區,尤其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以“歌舞之鄉”著稱于世[1]。本文結合長春市朝鮮族民族文化資源特征,以長春市朝鮮族中學為例談一些觀點和做法,同時也展示部分實踐成果,為當前中學藝術教育的實踐提供參考。
1開拓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為藝術教育的發展夯實基礎
①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切實有效地開展校園藝術活動,使校內各種設備、課程資源、和師資的價值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并在校園生活和環境中滲透藝術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審美和觀念上的教育。②合理開發校外資源: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的同時,利用好朝鮮族文化館的各種人才資源,達到資源共享;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展演和比賽,通過這些活動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與此同時,與其他學校保持頻繁的經驗交流和學習,達到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2深化藝術教育體制建設,為藝術教育的實施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