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保護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4:07: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貿易保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保護

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綜述

論文關鍵詞:WTO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

論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的基拙上,探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的調整,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和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

一、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壓力

1990年前后,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蘋果、烤煙等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價格,比較優勢明顯。但近十年來,農產品成本年均以約10%的速度遞增,致使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60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日益減弱,只有大米、生豬和蘋果、烤煙仍有比較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產品的進口調控主要依賴許可證、進口配額、檢疫標準、國有外貿企業壟斷經營等非關稅措施進行,關稅措施主要用于配額數量之外的農產品,配額內稅率普遍很低。根據烏拉圭(農業協議》和《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我國加人WTO對農產品國際貿易不利影響主要有:1.貿易措施關稅化影響。由于談判基期1986--199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的關稅等值為負值,這使我國不僅失去非關稅措施這一傳統屏障,而且因關稅減讓幅度過大而失去高關稅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只能通過和締約國談判上限約束關稅和靠關稅化的“例外條款”應對。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農產品進口的關稅總水平要從2001年的2196削減到2004年的17%,美國關注的農產品削減到14.5%。特別是大豆,因稅率降到3%,且國內外價格差距較大(加上關稅進口大豆價格低于國內市場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沖擊很大,2001年,大豆進口創歷史最高紀錄1440萬噸;2.配額擴大影響。WTO《農業協議》規定關稅化后市場準人機會不低于減讓基期國內消費量的3%,在減讓期結束擴大到5%,這對我國糧棉油進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進口小麥、玉米、大米合計661.5萬噸,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額多增進口976.9萬噸,2004年多增進口15541萬噸。專家估計,僅小麥至2004要損失60億元,有近300萬麥農要離開麥田生產。棉花生產因最終配額與以往進口量相比增加較多,2004年配額數量相當于1998年國內產量19.8%,因而所受影響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況與棉花類似,國內生產受到影響很大。據中國加入WTO農業專家組利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開發的“中國農業貿易政策模擬模型"(CATP)測算,至2005年,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較優勢將分別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這些產品更加缺乏國際競爭力。同時,對生豬、大米、烤煙、甘蔗、蘋果的國際競爭力也有一定的沖擊。

二、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調整

查看全文

全球國際貿易保護發展趨勢

摘要:當前正處于大變局時代,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與此同時,貿易保護呈現常態化、隱蔽化、擴大化、貿易保護主義化態勢。通過文獻梳理,正確認識貿易保護理論發展與現狀,認識其深層次內涵和表現特征,預判貿易保護未來發展形態,并對其提出預警和應對措施;以期減輕國際貿易保護帶來的影響,協調自由貿易與保護的關系,為我國的國際貿易持續深化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貿易保護;預警平臺;技術壁壘;數字貿易

隨著全球產業分工擴大、貿易價值鏈形成、生產要素快速流動,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快,自由貿易形成常態化、擴大化;而基于不同貿易利益訴求和國家利益需要,貿易保護也隨著產生;逐步形成貿易自由與保護的融合態勢。積極擴大多外開放力度,持續深化對外開放,就需要對貿易保護主義理論機理進行分析,把握當前貿易保護的形式特征,并對其進行趨勢研判。

一、貿易保護理論發展與貿易保護現狀

貿易理論的內容可聚焦于貿易的發生、貿易利益來源以及貿易利益分配問題,而貿易保護理論聚焦于貿易利益分配問題上。根據馬克思對貿易動因的分析,資產階級為了最大限度攫取剩余價值而不斷擴大其所生產產品的銷路,而必然突破空間限制與阻礙,形成貿易驅使[1]。貿易雙方進行資源要素最優配置而創造財富,形成貿易利益來源;而貿易各方力量對比、利益訴求、定價能力以及信息的完備性上存在的不一致,導致貿易利益分配問題上分歧,驅使著貿易各方采取不同的貿易保護政策,從而形成貿易保護理論。貿易保護理論發展整體上經過重商主義差額理論、幼稚產業保護理論、超貿易保護理論、戰略性貿易保護理論等階段。重商主義差額理論強調貿易差額,認為通過貿易利益的積累通過貿易差額來實現,因而通過行政手段的關稅政策推行“零和博弈”的貿易保護政策。李斯特提出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同樣采取通過政府實行保護關稅政策來發展本國的幼稚的工業產業,實現本國工業的發展。而凱恩斯提出超貿易保護理論更偏向于國民收入的提高和就業,提倡貿易順差以擴大有效需求,強調深度的政府干預。戰略性貿易保護理論呈現新的特征,以反傾銷、知識產權保護等關稅壁壘、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為主要形式,表現出更強的強制性,其受約束限度大與形式多樣,對貿易影響更加直接[2]。由此可知,不同的貿易保護理論雖產生于不同時期、強調的政策手段不盡相同,但在最終目標上,都強調本國經濟增長,謀求貿易利益,對未來國家經濟長期發展開展布局?,F階段,貿易保護更多雜糅在各個貿易國之間的貿易政策之中,關稅壁壘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多體現為貿易保護意味;其中以非關稅貿易壁壘中技術貿易壁壘為主要代表。從經濟發達程度視角分析,發展中國家保護政策趨向于采用保護幼稚工業論,以改善本國國際收支以及貿易條件為目的,增加本國政府收入;發達國家趨向于保護本國就業理論和公平競爭理論的政策[3]。在大國間貿易保護博弈上,以中美兩國為例: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啟新一輪的貿易保護,以其知識產權、低碳環保、社會責任標準的先發優勢與高新技術支撐,形成技術性貿易和服務貿易摩擦以及多樣化歧視進口產品保護舉措[4]。在對外出口上,有學者通過2009年至2017年9年間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壁壘與我國受影響的HS-6分位的出口產品進行匹配的面板數據分析發現,總體上美國的貿易保護壁壘會產生非常顯著的“提前出口”預期效應和“抑制出口”持續效應,貿易救濟措施、府扶持措施和歧視性本地化要求對出口顯著抑制[5]。在對外投資上,去全球化呼聲漸高、貿易保護主義蔓延,疊加各國貿易摩擦不斷,貿易保護政策的增多,使得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顯著受阻[6]。在技術貿易壁壘上,國際市場的技術獲取途徑受到更多的限制,技術的溢出效應進一步縮減。其原因是WTO規則合法TBT疊加突破其規則并披著合法外衣的非法TBT,形成TBT貿易效應的不確定性[7]。

二、貿易保護的本質

查看全文

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調整透析

論文關鍵詞:WTO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

論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的基拙上,探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的調整,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和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

一、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壓力

1990年前后,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蘋果、烤煙等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價格,比較優勢明顯。但近十年來,農產品成本年均以約10%的速度遞增,致使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60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日益減弱,只有大米、生豬和蘋果、烤煙仍有比較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產品的進口調控主要依賴許可證、進口配額、檢疫標準、國有外貿企業壟斷經營等非關稅措施進行,關稅措施主要用于配額數量之外的農產品,配額內稅率普遍很低。根據烏拉圭(農業協議》和《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我國加人WTO對農產品國際貿易不利影響主要有:1.貿易措施關稅化影響。由于談判基期1986--199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的關稅等值為負值,這使我國不僅失去非關稅措施這一傳統屏障,而且因關稅減讓幅度過大而失去高關稅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只能通過和締約國談判上限約束關稅和靠關稅化的“例外條款”應對。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農產品進口的關稅總水平要從2001年的2196削減到2004年的17%,美國關注的農產品削減到14.5%。特別是大豆,因稅率降到3%,且國內外價格差距較大(加上關稅進口大豆價格低于國內市場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沖擊很大,2001年,大豆進口創歷史最高紀錄1440萬噸;2.配額擴大影響。WTO《農業協議》規定關稅化后市場準人機會不低于減讓基期國內消費量的3%,在減讓期結束擴大到5%,這對我國糧棉油進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進口小麥、玉米、大米合計661.5萬噸,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額多增進口976.9萬噸,2004年多增進口15541萬噸。專家估計,僅小麥至2004要損失60億元,有近300萬麥農要離開麥田生產。棉花生產因最終配額與以往進口量相比增加較多,2004年配額數量相當于1998年國內產量19.8%,因而所受影響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況與棉花類似,國內生產受到影響很大。據中國加入WTO農業專家組利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開發的“中國農業貿易政策模擬模型"(CATP)測算,至2005年,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較優勢將分別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這些產品更加缺乏國際競爭力。同時,對生豬、大米、烤煙、甘蔗、蘋果的國際競爭力也有一定的沖擊。

二、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調整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保護環境論文

摘要:通過回顧國際貿易政策基本演進過程,總結出保護性是國際貿易政策的本質屬性,同時分析了當前新形勢下國際貿易保護的新趨向,指出世界各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西方各國內部經濟矛盾的轉移、各國間政治斗爭是產生保護性貿易政策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分析中國在出口鼓勵、關稅手段和非關稅壁壘三個方面的保護性對外貿易政策。

關鍵詞:貿易保護;對外貿易;貿易政策;新貿易保護主義

1國際貿易政策基本演進過程

1.1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

重商主義思想是當時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

1.2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保護及外貿應對策略綜述

論文關鍵詞」貿易保護特征摩擦政府企業對策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政府和企業如何應對這種境況的策略。

1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

目前,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對本國企業的經濟利益進行維護,各國都通過各種方法對本國產業進行保護,不斷擴大的貿易救濟措施的運用便是其突出表現。眾所周知,在舊貿易保護主義的中心是高關稅,而各種貿易救濟政策和措施是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方式,從而對外國商品的進口設置了技術、環保政策和措施等比傳統關稅壁壘隱蔽得多的多重壁壘。以下為貿易救濟政策和措施新發展特點。

1.1層出不窮的各種貿易救濟新措施和新標準

對于貿易救濟政策在貿易保護中的作用,美國、日本、歐盟等許多發達國家對其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并不斷采取嚴格的技術標準、綠色環保標志、衛生檢疫新規定、反傾銷、反補貼、知識產權、匯率變動等各種形式的不易監督和預測,同時又具有強隱蔽性的非關稅保護措施來阻礙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對其國家的出口。目前,在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中,“中國制造”已經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也就是說,中國是超過1/2的世界日用品消費品的來源地。然而,中國的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通常技術含量也較低,并存在著不可否認的質量問題,使得中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許多產品屢遭訴訟和調查,為了能夠滿足發達國家太嚴苛標準,中國還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查看全文

探索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影響

[摘要]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貿易保護主義悄然在世界范圍內蔓延,使以自由貿易為特征的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從形式上看,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以及技術壁壘、綠色壁壘、藍色壁壘等非關稅壁壘是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手段。我國是近年來遭遇貿易保護主義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給我國的企業、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始終是對外貿易政策的兩個基本方向,在世界經濟出現衰退的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就有可能抬頭。因此,我國不但要有長期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挑戰的思想準備,更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研究和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一是利用多邊和雙邊協調機制,加強國際合作,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二是建立和完善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有效機制;三是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形成內需外需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關鍵詞]金融危機;貿易保護;形式;影響;對策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由于國際需求大幅萎縮,一些國家的出口下滑、企業虧損甚至倒閉,經濟陷入了深度衰退,在此背景下,一些國家又重新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持續升溫的貿易保護主義,不但扭曲了國家間正常的貿易關系,也給世界經濟復蘇蒙上了陰影。我國是近年來遭遇貿易保護主義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不但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更要理性分析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原因及危害,從而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應對策略。

一、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表現

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的形式日趨多樣化,既有傳統的關稅壁壘,也有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以及技術壁壘、綠色壁壘、藍色壁壘等非關稅壁壘,尤其是利用氣候、碳關稅等隱性貿易保護主義也已開始顯現。

(一)關稅貿易壁壘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保護性對策研究論文

世界貿易組織(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以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增進世界各國經濟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為目標,通過削減和限制關稅、非關稅壁壘為手段,來創造一個世界范圍內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的世界貿易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實惠。中國加入WTO后,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以及在其機制下當今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性質和動機,才能正確定位中國在加入WTO后,應如何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的既符合WTO原則,又能充分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給我們在理想狀態下的期望沖昏了頭腦。

1從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看貿易政策的保護性

世界范圍國際貿易政策演變一般分為5個階段:

(1)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重商主義思想是當時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

(2)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自由貿易政策占主導地位,但是同一時期后起的德國和美國,則在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的保護貿易思想影響下,基于他們特定的對外競爭條件,主張運用貿易政策保護國內的幼稚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

(3)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成為超保護貿易政策的催化劑。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保護與我國外貿戰略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近幾年國際新一輪貿易保護帶給我國的日益嚴峻的貿易挑戰,提出調整我國外貿戰略的對策。

關鍵詞:貿易保護;外貿戰略;調整

我國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貿易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較突出,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超過2.1萬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連續12年成為全球涉及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這種狀況迫切需要改變。

一、我國面臨的新一輪貿易保護現狀及遇到的問題

在世界貿易組織強調推行貿易自由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國不斷調整政府干預對外貿易措施的形式,其中,非關稅壁壘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主要方式。這主要包括:

(一)反傾銷。在各類貿易壁壘中,反傾銷是我國遭遇最早、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措施。根據世貿組織即WTO統計,自1995年以來,共有40多個VeTO成員國對我國出口商品發起過反傾銷調查,立案總數超過3000件,最終實施反傾銷措施超過2000件。當前,國際反傾銷案件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反傾銷案件數量近年有所下降。第二,發展中國家發起反傾銷案件數量增長迅速。在WTO成立前,反傾銷案件的絕大部分均由發達國家發起,WTO成立后,發展中國家成員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數量迅速增加,目前在全球案件年度數中所占比例已超過發達成員國,在2005年超過70%。第三,反傾銷調查針對的目標仍集中在少數國家。據統計,全球反傾銷調查針對的前8位分別為:中國、韓國、美國、中國臺北、日本、印尼、印度、泰國。中國仍是國際反傾銷措施針對的主要目標。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保護與外貿戰略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近幾年國際新一輪貿易保護帶給我國的日益嚴峻的貿易挑戰,提出調整我國外貿戰略的對策。

關鍵詞:貿易保護;外貿戰略;調整

我國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貿易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較突出,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超過2.1萬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連續12年成為全球涉及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這種狀況迫切需要改變。

一、我國面臨的新一輪貿易保護現狀及遇到的問題

在世界貿易組織強調推行貿易自由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國不斷調整政府干預對外貿易措施的形式,其中,非關稅壁壘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主要方式。這主要包括:

(一)反傾銷。在各類貿易壁壘中,反傾銷是我國遭遇最早、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措施。根據世貿組織即WTO統計,自1995年以來,共有40多個VeTO成員國對我國出口商品發起過反傾銷調查,立案總數超過3000件,最終實施反傾銷措施超過2000件。當前,國際反傾銷案件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反傾銷案件數量近年有所下降。第二,發展中國家發起反傾銷案件數量增長迅速。在WTO成立前,反傾銷案件的絕大部分均由發達國家發起,WTO成立后,發展中國家成員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數量迅速增加,目前在全球案件年度數中所占比例已超過發達成員國,在2005年超過70%。第三,反傾銷調查針對的目標仍集中在少數國家。據統計,全球反傾銷調查針對的前8位分別為:中國、韓國、美國、中國臺北、日本、印尼、印度、泰國。中國仍是國際反傾銷措施針對的主要目標。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論隱性貿易保護主義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摘要:貿易保護有顯性與隱性之分,隱性貿易保護因為其隱蔽性、匿藏性、不可防備性、多變性等特點而成為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國際貿易之間自由化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承認我國技術標準、福利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的同時,應積極在WTO規則框架內尋找政策突破口,有效應對對外貿易中的“隱性貿易保護”。

關鍵詞:隱性貿易保護國際貿易中國貿易對策

一隱性貿易保護

1.隱性貿易保護的含義

隱性貿易保護,旨在非理非法地限制自由貿易,假借勞工、環境、技術、安

全等措辭,行貿易保護之實。多以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形式存在,是非關稅貿易保護的范疇。與正當的貿易保護措施有本質的區別。其隱蔽、多樣、易變的本質特征極易附會正常的保護措施,在本國利益最大化的動機下被濫用而淪為一種貿易歧視的手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