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4:25: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貿易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理論探究論文
一、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指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提出的絕對成本理論和比較成本理論。其中,絕對成本理論是國際貿易理論產生的標志,比較成本理論是國際貿易理論的核心。
絕對成本理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論述貿易互利性原理的理論,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貿易只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為各國擴大對外開放、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但這一理論只說明了國際貿易中的一種特殊的現象,即至少在一種商品的生產上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才能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并從中獲得利益。而在生產上并不具有優勢的國家能否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能否獲得利益,該理論并沒有回答。
為了彌補絕對成本理論的上述局限性,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成本理論,論證了國際分工的基礎不僅限于絕對成本差異,只要各國之間的生產成本存在相對差異,就可參與國際分工?!皟蓛?利)取重、兩劣(害)取輕”就是比較成本理論的核心與精髓,即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利益較大的商品,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彼此都能節省了勞動,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好處。
比較成本理論揭示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基本原因是各國勞動生產率的比較差異,從而擴寬了國際貿易的范圍,為各國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論上的論證。但是這一理論也存在很多缺陷。為此,在李嘉圖之后,又有一大批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發展、補充和完善了比較成本理論。比如,戈特弗里德•哈伯勒則通過將機會成本引入生產成本的比較中,用現代一般均衡理論的語言重新證明了古典比較優勢理論。
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直接理論論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相融的趨勢日漸明顯,人們逐漸發現,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實際上是同一行為主體的不同選擇,兩者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決定基礎。因此,研究和探索有關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兩種理論在新形勢下的融合,并建立起一個融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于一體的理論分析框架,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仡檱H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這兩者都是國際分工的結果,所以,用國際分工的思想作為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共同基礎,是本文研究的一個切入點。
一、兩種理論的研究溯源與現狀
(一)傳統理論上的不相容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規模報酬不變。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各國生產同種商品的價格差異,而價格差異則是由成本差異造成的,成本的不同是因各國生產要素的價格不同所致,生產要素的價格則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決定的。正是由于各國生產要素豐裕程度的不同,決定了各國在生產不同產品時所具有的比較優勢或價格優勢。所以,一國將出口較密集地使用其豐裕的生產要素制造的商品,進口較密集地使用稀缺的生產要素制造的商品,國際貿易的格局也就由各國的資源優勢所決定。由此可見,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分析框架中,沒有給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留下任何生長的空間。
現代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產生和發展,恰好否定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假設——完全的自由競爭導致完全的市場結構。傳統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認為,市場的不完全性,尤其是技術和知識市場的不完美,才是導致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市場的非完美性,跨國企業才有可能運用組織的效率,發揮它在獲得資本、勞動、技術和知識等要素方面的有利條件,在世界市場上與當地企業競爭??鐕髽I在市場、生產、規模經濟以及諸多方面的壟斷優勢是確??鐕a有利可圖的必要條件,也是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研究的基礎??梢?,這一分析框架與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分析框架是完全不相容的。
(二)兩種理論融合的嘗試
國際貿易理論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比較優勢;戰略性貿易政策;貿易條件
論文提要:通過對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的介紹,以及國內對這兩種理論不同觀點的分析,認為這兩種理論在我國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對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作用。
對于國際貿易理論,理論界有兩種流派:一種是向來占主流地位的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說,我們稱之為傳統貿易理論;另一種是隨著國際貿易的空前繁榮和發展,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來,以克魯格曼、赫爾普曼、迪克西特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的新貿易理論。
傳統貿易理論假設在完全競爭的前提下,各國間進行自由貿易,由市場機制決定價格,對關稅、進口限額等保護貿易或限制貿易的政策持否定態度,它考慮的是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如何在世界范圍內最優配置經濟資源的問題。按照李嘉圖的學說,各國都應該致力于自身有相對比較優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交換自身相對劣勢的產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赫可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說,各國應該出口那些使用本國密集要素,進口那些使用本國非密集要素的產品。傳統貿易理論解釋了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現象。
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新的變化,如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產業內貿易量日益增加、跨國公司在國際經貿活動中作用空前加強等現象,這些都是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于是新的貿易理論隨之產生。新貿易理論對前者進行了否定,認為國際商品市場具有不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遞增兩個基本特征,從而合理地解釋了國際貿易領域的新現象。新貿易理論提出的是戰略性貿易政策,即一國政府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條件下,借助研發補貼、生產補貼或出口補貼等政策手段,保護國內市場,扶植本國戰略性產業的成長,實現規模經濟,搶占國際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或者通過進口征稅攫取外國壟斷利潤。
以上兩種理論歸結到國家外貿政策上就是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政策,對這兩種政策國內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傳統貿易理論更適合我國,戰略性貿易政策不切實際;另一種則恰恰相反。下面筆者將從他們的觀點出發,結合我國實際來分析著兩種理論在我國的適用性問題。
國際貿易新理論論文
一、引言
有關政府在一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定位一直是國際貿易理論中頗具爭議的問題。重商主義認為政府應該對國際貿易進行嚴格管制,主張政府實行獎出限入政策。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則認為政府不應該干預對外貿易,主張通過自由貿易來增進各國的福利。這種自由貿易觀點后來又受到以李斯特為代表的德國歷史學派以及凱恩斯超貿易保護主義的反對。
20世紀80年代產生的國際貿易新理論——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StrategicTradePolicy)認為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通過適當運用關稅、補貼等戰略性貿易政策措施,將有助于提高一國經濟福利水平。該理論將政府的作用內生化,主張政府以積極的態度干預國際貿易。與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差不多同時產生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CompetitiveAdvantagesofNations)卻認為政府不應直接干預國際貿易。該理論認為政府在創造和保持一國競爭優勢上僅起輔助作用。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作為新貿易理論主要代表,在有關政府作用的定位上雖有一些相似的觀點,但基本觀點卻是不同的。本文將環繞這兩種理論在政府作用上的不同定位展開論述,以求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
二、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和政府的定位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認為規模經濟會帶來競爭優勢,而實現規模經濟的最佳途徑是進行政府干預,政府應該對具有規模經濟的“戰略性”部門進行扶持。所謂“戰略性”部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存在“經濟租”的部門,通過政府的扶持政策使某個國內部門能夠從國外競爭者手中獲得更多的“經濟租”,亦即是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的超額壟斷利潤,這樣的部門可以被認為是戰略性部門(BranderandSpencer,1981,1985);另一種情況是存在較大的“外部經濟”的部門,通過對該部門的政策扶持,可以發揮其巨大的外部性,這樣的部門也可認為是戰略性部門(Ethier,1982)。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認為政府干預對形成靜態和動態規模經濟具有積極作用(Krugman,1984)。
淺析新國際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在于揭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以及貿易利益的分配問題。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國際貿易理論也在不斷發展。二戰后,國際貿易表現出新的特點與格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無法或不能全部解釋這些現象,新貿易理論因此得以涌現發展。本文對新國際貿易理論的產生、主要內容、特征等作了簡要介紹。
一、戰后國際貿易格局的新變化
戰后特別是六十年代以來,國際貿易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比重迅速上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要部分;產業內貿易迅速發展,工業國傳統的“出口制成品,進口初級產品”的貿易形勢逐漸變化,出現了大量的同一產業內既有出口又有進口的產業內貿易;跨國公司空前發展,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成為工業國總貿易量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針對國際貿易格局的新變化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反思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指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論,是以比較優勢理論為核心內容,以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基礎,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以比較優勢為基礎進行自由貿易,可以實現貿易雙方的利益雙贏。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釋產業間貿易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垂直分工與貿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釋國際貿易中的新變化,必然會引起對傳統貿易理論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傳統貿易理論是以國家之間的差異和要素稟賦的差異來解釋貿易,強調國家間的相似性與貿易量之間的反向關系,即國家間差異越大,產生貿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貿易更多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顯然不能解釋二戰后要素稟賦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事實。其次,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各國應當按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進行生產與貿易,即所交換的應當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產品,應當是產業間的貿易。然而,實際的貿易構成中卻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產業內的雙向貿易,即產業內貿易。此外,當人們將注意力轉向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內貿易時,就會進一步發現傳統理論的不適應性,期望有一種考慮了公司行為的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能力培養構架探討
摘要:國際貿易理論課程是國際貿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為適應當前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文章對本課程創新能力培養的構架進行了探討。首先提出理論教學中要引導其具有創新意識,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其創新精神,通過優化課程內容和結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考核方式這一系列的環節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創新能力;教學改革
目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成為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教育受到高校的重視,成為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而課程教學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基本栽體。“國際貿易理論”課程是唐山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一門學科基礎課,也是核心課程,是學生接觸國際貿易知識的第一門課程。當前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任務也對“國際貿易理論”課程的教學提出了重新調整的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是一個需要分階段、分層次進行的階梯教育。大學教育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就必須符合這個規律,只有立足于這個規律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文章將就這一目標的實現,針對唐山學院國際貿易理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本課程創新能力培養的構架進行梳理、設計。
一、課程內容、特點及教學現狀
(一)課程內容、特點。國際貿易理論課程主要內容有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國際分工學說、對外貿易政策與措施、貿易組織和現象。目前,本課程經過多年建設已經形成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的組合。本課程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科,它以經濟現象為研究對象,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但也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還具有開放性。從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上來講具有非封閉性。(二)教學現狀。1.授課方法。本課程主要通過課堂講授使學生了解理論知識點,掌握重點,理解難點,明白各部分的學習方法和具體的要求。在講解中盡量結合實際,讓學生聯系社會現實進行思考。在課下讓學生習慣于關注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國際間政治、經濟、貿易關系的不斷變化,以及新頒布的政策法規。目前在教學中主要使用案例教學法,首先結合現實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通過導入案例引出課程內容;講課過程中多用啟發性案例來分析問題,以便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對于綜合知識點選用典型案例用來進行課堂上的討論。當前的授課方法有一定的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缺乏對理論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對基本原理與方法的應用能力差,對理論與實踐結合應用的能力較弱,對一些理論還是停留在機械性記憶上,更難以將理論及分析方法應用于實踐問題的解決。2.考核方式。長期以來,國際貿易理論課程主要采取傳統的考核方式,期末和期中考試成績以7:3的比例計入總成績(其中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30%)。這種傳統考核方式主要側重于考核知識點的記憶,即使有分析問題也主要側重在理論層面上。而對學生分析實際經濟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的考核不夠,不能更好地使實踐教學環節反映出來。
二、創新能力培養的構架
西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綜述
論文關鍵詞:古典貿易理論:絕對優勢:比較優勢:評價
論文摘要:以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為代表的西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在一定時期內,是世界各國開展對外貿易的主要理論依據,為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活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從全面客觀的角度審視西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不難發現,它們是一定歷史時期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理論武器,充滿了資本主義色彩,具有強烈的階級性。
一、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概述
(一)亞當·斯密(Adam·Smith)的絕對優勢理論
1.歷史背景
18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在西歐各國獲得了空前發展.隨之而來的便是產業革命。產業資產階級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并從國外進口廉價的工業原料.他們迫切需要擺脫重商主義(mecantilism1國際貿易理論的束縛.反對政府對國際貿易的干預.反對金銀外流的禁令。他們對貨幣金銀本身已經不太感興趣,而是對具體的物質財富(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更加重視。為了適應產業資產階級的歷史需要,以AdamSm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潮開始盛行。
小議西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論文關鍵詞:古典貿易理論:絕對優勢:比較優勢:評價
論文摘要:以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為代表的西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在一定時期內,是世界各國開展對外貿易的主要理論依據,為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活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從全面客觀的角度審視西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不難發現,它們是一定歷史時期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理論武器,充滿了資本主義色彩,具有強烈的階級性。
一、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概述
(一)亞當?斯密(Adam?Smith)的絕對優勢理論
1.歷史背景
18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在西歐各國獲得了空前發展.隨之而來的便是產業革命。產業資產階級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并從國外進口廉價的工業原料.他們迫切需要擺脫重商主義(mecantilism1國際貿易理論的束縛.反對政府對國際貿易的干預.反對金銀外流的禁令。他們對貨幣金銀本身已經不太感興趣,而是對具體的物質財富(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更加重視。為了適應產業資產階級的歷史需要,以AdamSm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潮開始盛行。
小議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變遷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政策關稅貿易理論變遷
[論文摘要]本文在一個較長的歷史跨度和較大的空間跨度上,研究了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變遷,通過歷史的和邏輯的方法,試圖總結出保護貿易和自由貿易理論和政策出現的規律性與客觀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并使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制訂有所幫助。
在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的今天,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講,采取何種的貿易政策理論作為指導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使雖然有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約束,各個國家也經常發生貿易問題,比如正在解決中的美國對中國輪胎征收高額關稅的事件。
在回溯到歷史的長河中尋求答案的時候,我們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歷史在驚人的重復中劃過了一個大w型。在國際貿易發展史中,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交替上升,彼此替代,在對立統一中使世界經濟走到了今天。如果撇除各門學科言必稱的古希臘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從l5世紀初的重商主義時代一直到今天的世界貿易組織,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國家間相互依存程度的加強,在政府行為方面贊成政府在國際貿易中實行無為政策的放任自由主義者和贊成實行干預的經濟民族主義者之間展開了無數次的辯論,內容涉及國際貿易對國內經濟福利和產業成長的影響,日益依存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以及利益分配等其他問題上的作用等。爭論的核心和焦點是政府應推行自由貿易政策還是推行保護貿易政策。爭論是如此的激烈,而且一直沒有停止過,以至于羅伯特·吉爾平斷言說“爭論可能永遠得不到解決”。近代國際貿易始于15世紀到l7世紀,當時占主導地位的重商主義政策要求政府加強管制力量,對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由于西歐各國自然經濟逐漸瓦解,商品經濟關系急劇發展,社會財富的重心由土地轉向了金銀貨幣,貨幣成為全社會上至國王下至農民所追求的東西。而獲取金銀的途徑只有開采和發展對外貿易。而這種使國家富有的對外貿易必須有一個前提,即只有保持對外貿易的順差,才能達到使國家富有的目的。
在這種思想下,重商主義者們極力主張政府干預對外貿易,對進口商品課以高額關稅,或禁止進口本國不需要的商品。正如恩格斯所形象描述的一樣:“各國彼此對立著,就像守財奴一樣,雙手抱住他心愛的錢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著自己的鄰居?!?/p>
長期重商主義政策的實行,妨害了農民的利益,使原料和谷物價格上漲,工業成本上升,影響銷售市場的擴大,造成通貨膨脹,激化了社會矛盾。因此,從法國的布阿吉爾貝爾開始,對重農學派的主張及政策進行了猛烈抨擊。諾斯在這里對自由貿易的思想作了出色的闡述:“阻礙貿易的法律,不論是關于對外貿易或是國內貿易,不論是關于貨幣或是其他商品,都不是使一個民族富裕、使貨幣和資本充裕的要素?!覀兛梢再M力筑籬去為杜鵑鳥,但這是徒勞的,因為從來也沒有一個人是靠政策致富的;而和平、勤勞和自由卻能促進貿易和財富,此外別無其他途徑”。對外貿易政策在這里開始w的第一個轉折,從干預轉為自由放任,其間經過了N·墨爾本、D·諾斯、D·休謨、J·洛克、J·馬西、J·D·司徒亞特,至亞當·斯密集其大成,完成于大衛·李嘉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如果外國能以比我們自己制造還便宜的商品供應我們,我們最好就用我們有利地使用自己的產業生產出來的一部分向他們購買?!贝笮l·李嘉圖繼承并發展了亞當斯密的觀點,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他談到:“如果兩個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個人在兩種職業上都比另一個人強一些,不過制帽時只強l/5或20%,而制鞋時只強l,3或33%,那么這個較強的人專門制鞋,而那個較差的人專門制帽,它不是對于雙方都有利么?”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英法等國在l8世紀末至l9世紀末這個時期,大都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降低關稅稅率,減少了納稅商品的項目,簡化了稅法。這種自由貿易思想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33年大危機之前,大多數的理論和政策均相信,經濟處于不均衡狀態時,“正如線上懸著一塊石子,如果離開了他的均衡位置,地心引力將立即使它恢復均衡位置的趨勢?!倍_實遵照這一思想在這一時期忠實地扮演著“守夜人”的角色。
國際貿易理論演變對農業貿易的啟示
摘要:本文立足于幾個較為經典的貿易理論,簡略闡述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并從強化進行農業貿易監管、科學制定貿易規則以及低收入國家應加大公共投入等幾方面內容著手,對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對于農業貿易治理的啟示進行了詳細分析,旨在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農業貿易治理;自由貿易制度
近些年來,全世界范圍內都對農業貿易自由化這一話題有著極高的關注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該話題存在著相對較大的爭議。深入探索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能夠充分從其中獲取先進的理論和經驗教訓,進而作用到我國的農業貿易治理工作當中,基于此,有必要對其展開更加深層次的研究。
一、國際貿易理論演變
結合比較優勢理論中的觀點可以明確,經過對某一產品在國內以及國外生產機會成本的對比分析,能夠得出產品在本國生產的優劣勢。而國家若想最大限度獲得利潤,則需要出口那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并進口那些有著一定比較劣勢的產品。該理論基本上是圍繞著勞動分工基礎上的具體分工效率以及隨之而來的貿易利益展開的分析。此外,比較優勢理論對于各個國家本身所具有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之間的不同有著較高的重視。從目前來看,全球化貿易的基本特征為多要素的跨國組合,而從本質上來看,這一貿易理論其實是一種單一勞動要素觀,無法同當下社會發展以及時代進步的實際需求相符合。通過對于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的分析可以明確,國際分工以及貿易會使得各國在生產要素的情況下得到相同的收入。從理論的層面著手進行分析,強化開展自由貿易,可以最大限度實現對于各國貧富差異的有效消除,但是盡管這一理論有著較強的科學性,但其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則會暴露較多的問題,具體原因如下:一方面,在現實中并不具備理想的自由貿易條件,同時也沒有相應的完全競爭市場;另一方面,關于各個國家所具有的技術水平處在相同水平,這種假設過于理想化,并不具備科學性。除此以外,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沒有充分考慮同類生產要素之間所廣泛存在的異質性。從目前來看,全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后進國家對于稀缺生產要素的引進,這便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了其收入的增加。在支持自由貿易政策的相關貿易理論中,比較優勢理論是其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幼稚產業保護理論的提出則挑戰了比較優勢理論的地位。該理論是1791年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所提出的,而弗里德里?!だ钏固貏t于1841年對該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強調需要加大力度開展對于美國制造業的保護工作,最大限度避免英國先進制造業對于美國制造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沖擊。在應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市場競爭理論的過程中可以對發達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的實際情況進行明確,并詳細說明其貿易結構形成的深層次原因。發達國際企業能夠依靠著國內所具有的政策選擇以及更為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實現外部和內部經濟規模,但由于欠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并不具備上述條件,因而通常情況下難以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產業內貿易的形成本質上其實是發達國家企業所形成的戰略選擇。對于不同水平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來說,其之所以形成,則主要是因為跨國公司的投資。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本身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欠缺,難以在自身投資的基礎上同發達國家展開產業內的貿易,但是利用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則有極大的可能性會對其產業進行擴張,進而產生相應的跨國企業內貿易以及跨國產業內貿易。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當處在規模經濟以及不完全競爭兩種狀態的情況下,跨國公司投資是比較現實的途徑。從當前全世界范圍內來看,要素流動是不同發展水平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形成的重要基礎,而相對于工業要素來說,農業要素所具有的流動相對較差,所以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在規模方面,農業產業內貿易都落后于工業。各種類型的貿易理論對于各國政府在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實施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自由貿易理論本身并沒有對產業類型、空間以及時間因素進行更加全面和綜合的考慮。波特所提出的競爭優勢理論進一步明確了企業戰略本身對于其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將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該理論的應用能夠有效支撐企業對競爭優勢的確定,同時還可以使得全球企業之間出現一定的熊彼特式競爭,進而促使貿易帶來更多的動態收益。
二、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對于農業貿易治理的啟示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國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