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區域財政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5:36: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區域財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區域財政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為了達到最佳配置生產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義通過談判協商實現成員之間互利互惠及經濟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興起,其背后隱含著多種因素,有著眾多的目標,既有促進貿易、收入和投資的需要,又有實現增長和發展的要求;既有獲取市場準入適應區域與全球化的意圖,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慮。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同時也是我們所討論的財政問題??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伴而生并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決定的。
遺憾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中卻很少直接關注財政問題。以被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核心的關稅同盟理論及其發展為例,維納(Viner1Jacob)及其后繼者們從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競爭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投資效應等不同層面和角度,分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成員體、非成員體乃至整個世界的生產、消費、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的利益或損害。雖然該理論是從關稅及其效應分析這一財政問題出發,而且后來約翰遜、庫珀和馬塞爾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將“公共產品”引入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分析,并得出了關稅同盟更能滿足成員體政府對各種保護主義傾向的商業政策以及對工業化目標的偏好的結論(田青,2005),但總體看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基本上是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下的闡述,很少直接關注到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及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也沒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一政府主導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機制作出全面的闡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約。
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由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所具有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性這一特征決定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但卻不被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所關注的重要現實問題。它不僅涉及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效應這一基本問題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系統闡述,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財稅制度協調及發展的研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僅直接影響著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本身,而且還關系著區域經濟體各成員國之間乃至非成員國之間的財政利益和財政關系的協調;同時,將財政問題作為重要的變量引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和實踐,還可以更好地從政府經濟活動的角度闡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政府主導性及其機制,不僅有助于豐富和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而且將直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持續協調發展。
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國際財政是伴隨著國際經濟活動的擴展和國家間經濟依賴的日益加強而在財政關系領域形成的一種國際經濟現象,是財政和國際經濟相結合的產物。關于國際財政的定義(董勤發,1997),理論界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從世界或全球角度來看的財政,即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是以世界性的公共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為后盾的;另一種觀點是把國際財政看成是國際經濟中的財政,是國家財政在國際經濟中的延伸或變種,是國際經濟中的國家財政活動,是不同國家的財政通過國際經濟交往而相互聯系在一起所形成的國與國之間的財政關系。與國家財政相比,國際財政具有一般財政的普遍性特征,但又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即國際性、整體性、復雜性和協調性等特點(林品章,1995)。雖然在歐盟的財源籌集方式、國際稅收合作組織研究以及聯合國發展計劃署于1999年提出的對電子郵件開征“比特稅”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的影子,但在現代主權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個超國家的全球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國際財政就只能是國際環境下財政的作用問題。它主要表現為對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國家財稅制度協調和財政利益分配,是國家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其本質是國家間的財政關系。
國際區域財政研究論文
摘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財政問題,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問題。借鑒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可以從國際區域財政導論、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國際區域財政收入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等四個方面去構建。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財政
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和趨勢,對世界經濟產生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一個倍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而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財政問題也不斷地凸顯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擴展,傳統的國家財政理論分析框架已經無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作出合理的詮釋,這需要我們從一個新的視野和分析框架———國際財政的角度去展開研究。因此,探討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財政問題,不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財政理論研究和分析方法的深入和拓展。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為了達到最佳配置生產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義通過談判協商實現成員之間互利互惠及經濟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興起,其背后隱含著多種因素,有著眾多的目標,既有促進貿易、收入和投資的需要,又有實現增長和發展的要求;既有獲取市場準入適應區域與全球化的意圖,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慮。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同時也是我們所討論的財政問題??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伴而生并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決定的。
遺憾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中卻很少直接關注財政問題。以被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核心的關稅同盟理論及其發展為例,維納(Viner1Jacob)及其后繼者們從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競爭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投資效應等不同層面和角度,分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成員體、非成員體乃至整個世界的生產、消費、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的利益或損害。雖然該理論是從關稅及其效應分析這一財政問題出發,而且后來約翰遜、庫珀和馬塞爾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將“公共產品”引入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分析,并得出了關稅同盟更能滿足成員體政府對各種保護主義傾向的商業政策以及對工業化目標的偏好的結論(田青,2005),但總體看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基本上是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下的闡述,很少直接關注到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及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也沒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一政府主導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機制作出全面的闡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約。
國際區域財政探究根本結構
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和趨勢,對世界經濟產生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一個倍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而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財政問題也不斷地凸顯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擴展,傳統的國家財政理論分析框架已經無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作出合理的詮釋,這需要我們從一個新的視野和分析框架———國際財政的角度去展開研究。因此,探討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財政問題,不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財政理論研究和分析方法的深入和拓展。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為了達到最佳配置生產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義通過談判協商實現成員之間互利互惠及經濟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興起,其背后隱含著多種因素,有著眾多的目標,既有促進貿易、收入和投資的需要,又有實現增長和發展的要求;既有獲取市場準入適應區域與全球化的意圖,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慮。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同時也是我們所討論的財政問題??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伴而生并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決定的。
遺憾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中卻很少直接關注財政問題。以被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核心的關稅同盟理論及其發展為例,維納(Viner1Jacob)及其后繼者們從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競爭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投資效應等不同層面和角度,分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成員體、非成員體乃至整個世界的生產、消費、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的利益或損害。雖然該理論是從關稅及其效應分析這一財政問題出發,而且后來約翰遜、庫珀和馬塞爾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將“公共產品”引入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分析,并得出了關稅同盟更能滿足成員體政府對各種保護主義傾向的商業政策以及對工業化目標的偏好的結論(田青,2005),但總體看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基本上是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下的闡述,很少直接關注到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及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也沒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一政府主導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機制作出全面的闡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約。
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由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所具有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性這一特征決定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但卻不被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所關注的重要現實問題。它不僅涉及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效應這一基本問題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系統闡述,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財稅制度協調及發展的研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僅直接影響著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本身,而且還關系著區域經濟體各成員國之間乃至非成員國之間的財政利益和財政關系的協調;同時,將財政問題作為重要的變量引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和實踐,還可以更好地從政府經濟活動的角度闡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政府主導性及其機制,不僅有助于豐富和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而且將直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持續協調發展。
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
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財政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和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中卻很少直接關注財政問題、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所具有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性這一特征決定、以世界性的公共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為后盾的、國際財政存在的意義就是矯正國際市場的失靈和實現各國財政的協調和合作、國際區域財政政策主要研究區域內外財政政策協調機制及其實現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財政問題,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問題。借鑒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可以從國際區域財政導論、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國際區域財政收入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等四個方面去構建。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財政
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和趨勢,對世界經濟產生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一個倍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而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財政問題也不斷地凸顯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擴展,傳統的國家財政理論分析框架已經無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作出合理的詮釋,這需要我們從一個新的視野和分析框架———國際財政的角度去展開研究。因此,探討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財政問題,不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財政理論研究和分析方法的深入和拓展。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為了達到最佳配置生產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義通過談判協商實現成員之間互利互惠及經濟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興起,其背后隱含著多種因素,有著眾多的目標,既有促進貿易、收入和投資的需要,又有實現增長和發展的要求;既有獲取市場準入適應區域與全球化的意圖,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慮。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同時也是我們所討論的財政問題??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伴而生并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決定的。
小議國際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
摘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財政問題,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問題。借鑒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可以從國際區域財政導論、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國際區域財政收入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等四個方面去構建。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財政
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和趨勢,對世界經濟產生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一個倍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而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財政問題也不斷地凸顯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擴展,傳統的國家財政理論分析框架已經無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作出合理的詮釋,這需要我們從一個新的視野和分析框架———國際財政的角度去展開研究。因此,探討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財政問題,不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財政理論研究和分析方法的深入和拓展。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為了達到最佳配置生產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義通過談判協商實現成員之間互利互惠及經濟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興起,其背后隱含著多種因素,有著眾多的目標,既有促進貿易、收入和投資的需要,又有實現增長和發展的要求;既有獲取市場準入適應區域與全球化的意圖,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慮。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同時也是我們所討論的財政問題??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伴而生并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決定的。
遺憾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中卻很少直接關注財政問題。以被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核心的關稅同盟理論及其發展為例,維納(Viner1Jacob)及其后繼者們從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競爭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投資效應等不同層面和角度,分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成員體、非成員體乃至整個世界的生產、消費、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的利益或損害。雖然該理論是從關稅及其效應分析這一財政問題出發,而且后來約翰遜、庫珀和馬塞爾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將“公共產品”引入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分析,并得出了關稅同盟更能滿足成員體政府對各種保護主義傾向的商業政策以及對工業化目標的偏好的結論(田青,2005),但總體看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基本上是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下的闡述,很少直接關注到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及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也沒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一政府主導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機制作出全面的闡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約。
國際財政研究論文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為了達到最佳配置生產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義通過談判協商實現成員之間互利互惠及經濟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興起,其背后隱含著多種因素,有著眾多的目標,既有促進貿易、收入和投資的需要,又有實現增長和發展的要求;既有獲取市場準入適應區域與全球化的意圖,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慮。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同時也是我們所討論的財政問題??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伴而生并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決定的。
遺憾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中卻很少直接關注財政問題。以被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核心的關稅同盟理論及其發展為例,維納(Viner1Jacob)及其后繼者們從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競爭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投資效應等不同層面和角度,分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成員體、非成員體乃至整個世界的生產、消費、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的利益或損害。雖然該理論是從關稅及其效應分析這一財政問題出發,而且后來約翰遜、庫珀和馬塞爾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將“公共產品”引入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分析,并得出了關稅同盟更能滿足成員體政府對各種保護主義傾向的商業政策以及對工業化目標的偏好的結論(田青,2005),但總體看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基本上是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下的闡述,很少直接關注到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及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也沒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一政府主導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機制作出全面的闡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約。
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由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所具有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性這一特征決定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但卻不被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所關注的重要現實問題。它不僅涉及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效應這一基本問題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系統闡述,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財稅制度協調及發展的研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僅直接影響著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本身,而且還關系著區域經濟體各成員國之間乃至非成員國之間的財政利益和財政關系的協調;同時,將財政問題作為重要的變量引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和實踐,還可以更好地從政府經濟活動的角度闡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政府主導性及其機制,不僅有助于豐富和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而且將直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持續協調發展。
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國際財政是伴隨著國際經濟活動的擴展和國家間經濟依賴的日益加強而在財政關系領域形成的一種國際經濟現象,是財政和國際經濟相結合的產物。關于國際財政的定義(董勤發,1997),理論界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從世界或全球角度來看的財政,即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是以世界性的公共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為后盾的;另一種觀點是把國際財政看成是國際經濟中的財政,是國家財政在國際經濟中的延伸或變種,是國際經濟中的國家財政活動,是不同國家的財政通過國際經濟交往而相互聯系在一起所形成的國與國之間的財政關系。與國家財政相比,國際財政具有一般財政的普遍性特征,但又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即國際性、整體性、復雜性和協調性等特點(林品章,1995)。雖然在歐盟的財源籌集方式、國際稅收合作組織研究以及聯合國發展計劃署于1999年提出的對電子郵件開征“比特稅”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的影子,但在現代主權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個超國家的全球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國際財政就只能是國際環境下財政的作用問題。它主要表現為對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國家財稅制度協調和財政利益分配,是國家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其本質是國家間的財政關系。
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發展
摘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財政問題,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問題。借鑒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可以從國際區域財政導論、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國際區域財政收入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等四個方面去構建。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財政
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和趨勢,對世界經濟產生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一個倍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而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財政問題也不斷地凸顯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擴展,傳統的國家財政理論分析框架已經無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作出合理的詮釋,這需要我們從一個新的視野和分析框架———國際財政的角度去展開研究。因此,探討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財政問題,不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財政理論研究和分析方法的深入和拓展。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為了達到最佳配置生產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義通過談判協商實現成員之間互利互惠及經濟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興起,其背后隱含著多種因素,有著眾多的目標,既有促進貿易、收入和投資的需要,又有實現增長和發展的要求;既有獲取市場準入適應區域與全球化的意圖,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慮。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同時也是我們所討論的財政問題。可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伴而生并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決定的。
遺憾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中卻很少直接關注財政問題。以被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核心的關稅同盟理論及其發展為例,維納(Viner1Jacob)及其后繼者們從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競爭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投資效應等不同層面和角度,分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成員體、非成員體乃至整個世界的生產、消費、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的利益或損害。雖然該理論是從關稅及其效應分析這一財政問題出發,而且后來約翰遜、庫珀和馬塞爾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將“公共產品”引入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分析,并得出了關稅同盟更能滿足成員體政府對各種保護主義傾向的商業政策以及對工業化目標的偏好的結論(田青,2005),但總體看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基本上是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下的闡述,很少直接關注到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及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也沒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一政府主導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機制作出全面的闡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約。
地方教育財政基本內涵論文
摘要:財政自治與教育財政自治同屬于我國民族自治地方依法享有的民族自治權利。由于我國多年來教育財政投入的不足,致使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自治權難以得到根本保障。本文主要對財政自治與民族教育財政自治的基本內涵進行闡釋,并對教育財政自治與財政自治的關系作了分析,以利于對我國教育財政投入和民族教育財政自治問題作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財政自治民族教育轉移支付財政投入體制
一、民族區域自治的理念
關于“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內涵問題,在我國學術界已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民族區域自治就是指依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但是,在“自治”一詞的前面加上特定詞匯如“民族”、“少數民族”、“民族區域”等,就會產生與有關處理民族問題的不同理念。例如我國關于解決平等問題的理論,是以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理念為基石的,在邏輯上以少數民族區域自治為中心展開,“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在該理論體系中是最基本的概念。而應歐洲安全和合作組織少數民族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要求,由18位歐洲不同專業背景和國籍的獨立專家組成的小組完成的《隆德建議書》卻始終以少數民族有效參與公共事務為起點,一切設計都以此為檢驗標準。這種理念產生的前提是,他們有這樣一種假設,即少數民族因為人數少而在參與國家管理時受阻。根據這種假設,專家們認為有必要推行善政,多數民族應當理智地尊重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使少數民族有效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國內多樣性的融合”。為使少數人能夠有效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專家們也提出了實行自治的設想。而對“自治”的概念,《隆德建議書》是這樣解釋的:自治“是指某個社區對涉及它的事務具有一定程度的掌管權。選用‘治’這個詞并不一定就意味著擁有絕對的管轄權。此外,它可包含行政權、管理權和具體規定的立法和司法管轄權?!睘槭股贁等后w有效地參與公共生活,《隆德建議書》還把“自治”劃分為非地域性和地域性二種,非地域性自治形式的作用在于保持和發展少數民族的特征和文化;而地域性自治形式主要指包括自治的具體職能在內的中央政府的某些立法和行政職能轉交給區域一級。歐洲專家們煞費苦心的研究成果,雖然與我國建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能完全相提并論,但《隆德建議書》對少數民族自治中操作性問題的重視態度,以及不拘泥于自治概念,在整個國家政治制度安排中全面關注少數民族有效參與公共事務的理念,對于我們研究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應當說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同時,由于《隆德建議書》在國際上所產生的影響以至使其可能成為國際法的淵源,因此,我們在處理我國的民族關系時,一方面應當適用國內法、另一方面也應關注國際法的規定和變化,這也是全球化的要求。此外,在研究《隆德建議書》有關民族自治理念中,我們還注意到,他們在理念上對少數民族有效參與公共事務的問題,都是圍繞著保障人權問題展開的。如《隆德建議書》認為,提出少數民族有效參與公共事務是基于“國家有責任尊重國際公認的人權和法治”,因為有了人權和法治才能在容忍、和平和繁榮的條件下充分發展公民社會。在這一點上,我們的民族自治理念與他們是有一定差別的,即不是完全以保障人權為核心設計民族自治理念的。我國在民族自治地方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權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按照法律自行管理地方各項事務的主權,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的核心內容。
二、民族自治地方財政自治的基本內涵
(一)財政自治的基本內涵
國家公務員考試基礎知識《經濟管理》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產業組織
一.市場結構:市場結構的分類和特征,競爭和壟斷的關系,不同市場結構的區別,行業進入壁壘的概念和分類,行業退出壁壘的概念和分類,市場結構的衡量,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區別,交易費用的概念,博弈論基本概念,納什均衡的含義。
二.市場行為:企業定價行為,企業促銷行為,企業兼并與收購行為,企業技術進步的形式和影響因素,企業多樣化經營行為,企業縱向一體化行為。
三.市場績效:市場績效目標的多元化,市場績效的衡量方法,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市場失靈的原因,外部性的含義。
四.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的目標和實施手段,政府管制與放松管制,反壟斷政策。
第二部分產業結構
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優化研究
摘要:在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區域經濟發展的智力來源主要依靠地方高校輸送的人才。目前,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緊缺優質國際化跨學科師資隊伍、東盟相關學科專業設置薄弱與稀缺并存、教育經費總量不足且投資融資缺乏管理等問題。對此,廣西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有必要加強建設國際化學科師資隊伍、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并與東盟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加大財政性經費投入并借力東盟完善高校投資融資渠道等方面進行優化配置。
關鍵詞: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中國-東盟
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廣西對于東盟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關鍵是靠人才。人才是最根本的資源,而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才。一般而言,較低層次的資源配置是指在資源分配為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生產單位、一個地區、一個部門如何組織并利用這些資源,并使之發揮盡可能大的作用。[2]那么在中國-東盟背景下,對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形成的人才優勢對廣西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特殊區位發展社會經濟就顯得很重要。
一、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現狀
(一)廣西各高校加強東盟高等教育區域合作。在中國與東盟十國加強教育高層對話的同時,廣西各高校不斷的推動雙方教育的戰略合作,不斷開設東盟國家亟需的課程,雙方互派留學生與教師的規模不斷的擴大,廣西已成為大多數東盟國家學生留學的地方。目前,廣西各高校根據自身特色加強與東盟國家高校合作,與東盟國家院校的合作項目越來越多。廣西民族大學與越南、泰國等國90多所大學合作,培養方向包括東盟十國的官方語種專業、經貿商旅和法律專業,培養層次涵蓋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立于2005年1月的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從2003年到2017年,已經進行了47個科研項目。隨著中國-東盟貿易區的不斷發展,廣西高等教育與東盟合作步伐將進一步提速,有望為區域經濟和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利的人才支持。(二)高素質師資力量處于持續增長的過渡期。通過持續性的引入高素質師資力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的教育本意。提升教師隊伍的寬度、廣度和深度,對于廣西融入東盟教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廣西是中國面向東南亞的大通道。憑借這一區位優勢,廣西利用國家相關政策,積極推進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六大工程”,引進了一批發達省份的高校博士畢業生到廣西工作。尤其是廣西大學的中國-東盟研究院,通過引進“特聘專家”的方式,該院組建了跨學科研究團隊。此外,據2018年1月國家有關機構公布的學位授權審核結果,廣西新增博士點10個,體現了廣西高素質師資力量在不斷增長。依據表1,可以看出雖然廣西教職工數每年以萬級單位增加,但是依據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得出廣西普通高等學校平均每個教師負擔學生數也在增加,從1995年的8人增加到2014年的18.6人[1],這表明高層次師資雖然不斷被引進,但還未滿足現在廣西高等教育的需求,處于一個過渡期。(三)專業設置面較廣。目前,廣西普通高校本科專業招生已經包括現行本科專業目錄的11大學科門類。2017年廣西新增85個本科專業中填補了廣西高校之前的多個沒有設置的專業。值得注意的是,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廣西實行鼓勵高校設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專業的政策,在專業設置方面,廣西高校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向高校放權,引導高校進行專業布局結構調整優化,進行“一流專業”的建設,圍繞廣西區域創新驅動的九大領域增加了一批新學科和新專業。廣西高等教育辦學思路從設置更多專業轉變為設置更廣更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專業。廣西高校專業不僅設置面較廣,而且朝著科學化、區域化和特色化的專業道路進行發展。(四)對東盟教育發展的財政投入持續加大。為進一步拓展廣西與東盟十國合作的廣度與深度,推進高等院校國際化辦學進程,加強人才領域的交流與合作,2007年和2011年起,廣西區政府都設立東盟留學生相關的獎學金。2010年,廣西自治區財政撥款1億元資金建設廣西區域的東盟學院,廣西民族大學著手東盟學院的建設。為形成具有廣西區域特色的高水平教學及學術研究機構的東盟學院智庫群,廣西教育事業“十三五”規劃明確要將各高校已有的東盟學院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東盟研究基地發揮智庫群智囊作用。同時廣西各高校也加大資金投入引進一批滿足國家、自治區戰略需求的學科骨干,讓廣西高等教育更深入東盟、服務國家戰略。
二、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問題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國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