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20:29: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郭沫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郭沫若鳳凰涅盤所表現的想象研討
《鳳凰涅槃》(郭沫若,女神·星空,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是郭沫若前期詩歌創作風格和思想價值的高度濃縮,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除舊布新的佳作,“是一篇最值得重視的長詩”?!而P凰涅槃》對于研究郭沫若前期的文藝思想和五四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思潮及中國時代精神革命性的變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不少文學批評者從不同角度對《鳳凰涅槃》進行了價值評估,大多數是依據傳統審美觀念對其中的意象進行分析,如龔蓋雄《中國新詩“鳥意象”的原型革命——論郭沫若《鳳凰涅槃》的神性寫作開端。本文試圖站在一個全新的視角對郭沫若《鳳凰涅槃》的想象心理機制進行深度分析,透視其前期詩歌的創作藝術、精神價值及其在中國新文學史上的開創性意義。
“‘想象’就其字面意義而言,就是‘想出一個象來’,并對其進行反復思考、加工。換言之,想象就是把過去經驗的記憶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種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個新結構的過程。”想象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活動,它是貫穿藝術構思過程始終的一種心理機制,根據功能的不同,將想象劃分為三大類型:再現想象、比擬想象、虛構想象。郭沫若《鳳凰涅槃》之所以“開一代詩風”,不僅僅是因為它在語言形式上以白話文替代了文言文,更是在于詩人在長期沉悶呆滯的詩歌藝術中打開心靈的閘門沖破精神藩籬的束縛放肆無羈地讓思想的航船邀游在想象之海,抒寫天馬行空的文字。
一、再現想象
“再現”即第二次出現,指所想的這個“象”可能是主體對外部事物或現象的復現,是主體在外部環境和內心潛意識的共同刺激下喚起的經驗性回憶?!而P凰涅槃》再現了詩人經歷過的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但它又不同于傳統的單一的經驗式的復現?!而P凰涅槃》所體現的再現想象是多時代、多維度的,它創造性地再現了詩人的心靈,是詩人情感流露最有力的表現方式。
五四以前的詩歌,以“古典哀怨”的曲調貫穿始終,詩歌注重形式而無法反應時代需求以致表現的內容過于單一。不是描寫鴛鴦蝴蝶、風花雪月,便是贊美紅燈綠酒、淺酌低唱;不是抒寫綿綿愛情、離愁別恨,便是抒發感傷情懷、壯志難酬。等到五四時期以“白話”寫詩,新派詩人如胡適、劉半農等也不過在文字上做了一些改良,并沒有創造什么新的思想境界,就連表現方法也沒什么新因素可言。詩壇相對的沉默壓抑與時代呼吁洪鐘大呂之聲建構起五四“靜”與“動”、“舊”與“新”的二重矛盾。文學、社會矛盾的兩相對立、此消彼長迫切需要一股排山倒海的勢力打破枯燥抑郁的平衡,時代的突出點與郭沫若埋藏在心靈深處的關照達成契合,讓他以一種全新的表現方式創造詩歌宏大的藝術境界,開拓新的審美想象空間?!而P凰涅槃》突破了傳統的想象格局,它再現了三個不同歷史時代的社會風貌舊時代——“鳳歌”、“凰歌”——“悲哀”、“煩惱”、“寂寥”、“衰變”,涅槃時代——“鳳凰同歌”、“群鳥歌”——化腐朽為神奇、化丑惡為甘美,新時代——“鳳凰更生歌”——“新鮮”、“凈朗”、“華美”、“芬芳”。而在每一個時代,詩人都用具體的意象傳達了不同的特征,這些不同的意象組合起來,豐富了詩歌的創作意境。如在“風歌”中,他寫道:“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把你詛咒:你腥血污穢著的屠場呀!你悲哀充塞著的囚牢呀!你群鬼號叫著的墳墓呀!你群魔跳梁著的地獄呀!”(36頁)“屠場”、“囚牢”、“墳墓”、“地獄”都是專制、丑惡、陰森的封建社會的象征,營造了恐怖、悲涼的意境,更有力地顯示出“鳳凰涅槃”的悲劇美和崇高性?!而P凰涅槃》中多重意象的組合為中國新詩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豐富和發展了詩歌創作理論。
《鳳凰涅槃》對前代詩歌的超越還表現在其想象的多維度性上,這集中體現在詩人塑造的多維度意象“鳳凰”上?!傍P凰”可以看做是中國社會的象征,鳳凰浴火,象征著舊時代的毀滅;鳳凰更生,象征著新時代的創立。同時,“鳳凰”還可以看做是中國數千年受凌辱、壓迫的女性,經歷不斷地反抗、斗爭,最終獲得自由與解放。再者,鳳凰也可以是詩人自身的幻化,它與郭沫若個人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年青的郭沫若在日本經歷種種折磨,到達絕望和自卑的頂點,他在1920年2月給宗白華寫的一封信中提到:“讀的是西洋書,受的是東洋氣?!钡蹏髁x的欺凌、求學之旅的艱辛讓他在生與死、進與退的兩行列中苦苦掙扎。時代的劇痛和個人情感的糾葛被緊緊地紐在一起,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浴火重生的鳳凰,不顧一切的破壞、毀滅。
郭沫若的研究論文
郭沫若是卓越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杰出的作家、詩人和劇作家。他學識淵博,才華卓著,在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包括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書法藝術,以及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外國進步文藝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一、詩人、軍人、史學家
“五四”運動時期,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舊道德、舊文化,成為新文化運動中振聾發聵的響亮口號。魯迅以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郭沫若以第一部白話詩集《女神》,教育了千百萬青年。郭沫若本來舊詩根柢很好,少年時代留存在作業本上的詩歌六十余首,其中雖有少年詩人極幼稚的自我陶醉,但洋溢著深厚的民富國強的真誠祈愿和強烈的反帝愛國激情?!暗⒌⑷夯ⅹq環視,岌岌醒獅尚倒懸”,這些詩句顯示出郭沫若少年時代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憂國憂民的廣闊胸懷⑴。郭沫若的新詩集《女神》,在思想上反映了新時代的新精神,藝術上也是不拘一格,大膽創造,完全打破了舊詩格律的桎梏,實現了詩體的大解放。自《女神》問世,詩壇上才算出現了真正意義的新詩?!杜瘛窔鈩莅蹴?,豪情激蕩,洋溢著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愛國熱情和革命理想,強烈地表現出“五四”時代那種徹底的、不妥協的革命精神。郭沫若熱烈地希望災難深重的祖國在烈火中得到新生?!杜瘛肥俏覈挛幕飞系谝徊坑绊懽畲?、成就最高的新詩集。它的問世,開創了一代詩風。郭沫若是我國新詩運動的奠基人。
1926年夏,郭沫若投筆從戎,參加了北伐戰爭。從廣州到武漢,到南昌,踏遍關山險阻,經受了戰爭的考驗。就在安慶“三二三”慘案之后,郭沫若在的家里,滿懷無產階級革命義憤,奮筆疾書《請看今日之》。隨后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于通令緝捕郭沫若,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郭沫若于1928年2月東渡日本,開始了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
“五四”時期的詩人,北伐時期的軍人,在被迫流亡日本之后,經幾年的潛心鉆研,卻變成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郭沫若《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唱和詩索隱
與郭沫若多有詩詞唱和,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他們關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劇的詩作。
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第一次觀看浙江省紹興劇團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于10月25日寫了《七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圣毛。?
教育及時堪贊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初中語文教案:《郭沫若詩兩首》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課前準備,對初中語文教案進行講述,其中包括:
○教學目標①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為什么?②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里,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②了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③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初中語文教案:《郭沫若詩兩首》(新課標)
27郭沫若詩兩首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②了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③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唯物史觀與戲劇的實踐
【摘要】郭沫若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戲劇家,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創者,他很早就接受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并使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社會,同時,他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事歷史劇創作,取得了豐碩的文學成果?!肚肥枪魵v史劇的代表作,體現了唯物史觀的人民本位的思想,但由于作者當時對唯物史觀的理解還不充分,使人物形象設置出現了矛盾之處。研究郭沫若的創作經歷,能幫助廣大劇作者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科學從事文藝創作。
【關鍵詞】郭沫若;唯物史觀;歷史劇;《屈原》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郭沫若是“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詩人和劇作家”[1],他的歷史劇思想深刻、藝術魅力豐富,對中國話劇藝術現代化、民族化的進程產生了巨大的推進作用?!肚肥枪魵v史劇的代表作,他自覺將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融入創作,重新詮釋了屈原其人其事,豐富了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精神內涵,體現出深厚的思想價值,并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但作為早期研究者,郭沫若對唯物史觀的理解還不充分,因此,《屈原》對唯物史觀的呈現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文本細讀為基礎,分析唯物史觀思想在《屈原》一劇中的體現與局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郭沫若的文學及史學思想。
一、郭沫若對唯物史觀的接受
1912年,郭沫若遠赴日本學醫,旅日期間,郭沫若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1924年5月,郭沫若翻譯了日本學者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該書從經濟角度分析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不可克服性,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此書雖略顯粗糙,但已體現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此前,郭沫若已經零散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部分觀點和術語,但正是在翻譯該書的過程中,他才系統地學習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并因此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為了共產主義者。在同年致成仿吾的信件中郭沫若寫道:“我從前只是茫然地對于個人資本主義懷著憎恨,對于社會革命懷著信心,如今更得著理性的背光,而不是一味的情感作用了”[2],1959年,在給青年文學愛好者的回信中,他表示:“(通過翻譯)使我前期的糊涂思想澄清了,從此我初步轉向馬克思主義方面來?!盵2]1927年,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以失敗告終,次年,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艱難歲月里,他的史學研究卻取得了輝煌成果。1930年,他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該書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生產力的發展來解釋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并且從社會經濟形態出發論證了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發展的共通性,對中國古代歷史的分期提出了別具一格的新看法?!吨袊糯鐣芯俊肥鞘状芜\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及歷史的著作,為中國歷史理論研究開辟了新天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唯物史觀在《屈原》中的體現
現代史學與史劇意義論文
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史學與史劇的關系,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這種關系的表現形式如何,內在協調的動力機制是什么,是一種什么力量能夠將現代人文活動的兩個領域統合到一種社會文化力量中,跨越真實與虛構、知識與想象?葛蘭西的“有機的意識形態”與“有機的知識分子”理論,為闡釋中國現代史學研究與歷史劇創作之間的復雜的歷史關系,提供了富于啟示的視野與方法。從歷史構筑現代國家意識形態,這一自覺的現代文化使命感,使啟蒙立場的知識分子發現并利用了新史學與新史劇之間的協調動力關系,使純粹的思想或學術變成大眾世界觀,創造出意識形態整體性。
一、郭沫若的史學與史劇
1944年11月21日在致郭沫若的信中說:“你的史論、史劇有大益于中國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決不會白費的,希望繼續努力?!?注:《書信選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242頁。)此時郭沫若的歷史研究已經奠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礎,他的歷史劇創作也已達到高峰。
贊揚郭沫若的,正是郭沫若治史與作劇在“以人民為本位”的立場上的意識形態意義。郭沫若同時從事歷史研究與歷史劇創作,他表白“我是很喜歡把歷史人物作為題材而從事創作的,或者寫成劇本,或者寫成小說”,也表白過自己的史學與史劇觀,他說他的史學研究“主要是憑自己的好惡”,而“好惡的標準”“一句話歸宗:人民本位”。(注:《<歷史人物>序》,《郭沫若文集》第十二卷。)“合乎人民本位的應該闡揚,反乎人民本位的便要掃蕩”。(注:《新陳代謝》,《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148頁。)就戲劇創作,“我們要制造真善美的東西,也就是要制造人民本位的東西。這是文藝創作的今天的原則?!?注:《走向人民文藝》,《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316頁。)
郭沫若從不隱諱自己研究與創作的意識形態屬性。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郭沫若流亡日本10年,正式開始史學研究,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念規劃中國歷史,將中國歷史敘事納入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發展模式中。這樣做一則可以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歷史的“適應度”,二則可以證明現實中中國革命的合理性。因為如果中國的歷史確實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模式,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那么,中國的現實與未來也會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模式發展,即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史學研究可以用中國的“歷史發展”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又可以證明中國的“現實革命”的合理性。這樣,史學就具有了重要的意識形態意義。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郭沫若自己表述得很明白:“對于未來社會的待望逼迫著我們不能不生出清算過往社會的要求。古人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認清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去向?!?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郭沫若文集》,第14卷,第10頁。)
郭沫若集學者作家于一身,但他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角色,遠不是學者或作家身份可以概括的。他自覺地構筑現代中國革命的意識形態話語,是葛蘭西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有機的知識分子”。葛蘭西將第二國際工人階級運動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忽視了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或文化領導權。他認為,意識形態作為“最高意義上”的世界觀,凝聚統一起社會集團,形成一種現實的、戰斗性的力量。在構筑意識形態并爭奪“知識與道德領導權”的過程中,知識分子起到重要作用。他們不僅提出一種體系化的完整的哲學,而且還要將這種哲學大眾化、常識化,教育與影響人民,成為人民的思想與信仰形式。葛蘭西將那些自覺地思考歷史與時代問題并將自己的思想與大眾實踐結合起來的知識分子,稱為“有機的知識分子”?!罢嬲恼軐W家是而且不能不是政治家,不能不是改變環境的能動的人……”(注:參見(意)葛蘭西《獄中札記》第三章“哲學研究”第一節,曹雷雨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293頁,引文見第239、265頁。)
現代史學與史劇意義研究論文
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史學與史劇的關系,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這種關系的表現形式如何,內在協調的動力機制是什么,是一種什么力量能夠將現代人文活動的兩個領域統合到一種社會文化力量中,跨越真實與虛構、知識與想象?葛蘭西的“有機的意識形態”與“有機的知識分子”理論,為闡釋中國現代史學研究與歷史劇創作之間的復雜的歷史關系,提供了富于啟示的視野與方法。從歷史構筑現代國家意識形態,這一自覺的現代文化使命感,使啟蒙立場的知識分子發現并利用了新史學與新史劇之間的協調動力關系,使純粹的思想或學術變成大眾世界觀,創造出意識形態整體性。
一、郭沫若的史學與史劇
1944年11月21日在致郭沫若的信中說:“你的史論、史劇有大益于中國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決不會白費的,希望繼續努力?!?注:《書信選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242頁。)此時郭沫若的歷史研究已經奠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礎,他的歷史劇創作也已達到高峰。
贊揚郭沫若的,正是郭沫若治史與作劇在“以人民為本位”的立場上的意識形態意義。郭沫若同時從事歷史研究與歷史劇創作,他表白“我是很喜歡把歷史人物作為題材而從事創作的,或者寫成劇本,或者寫成小說”,也表白過自己的史學與史劇觀,他說他的史學研究“主要是憑自己的好惡”,而“好惡的標準”“一句話歸宗:人民本位”。(注:《<歷史人物>序》,《郭沫若文集》第十二卷。)“合乎人民本位的應該闡揚,反乎人民本位的便要掃蕩”。(注:《新陳代謝》,《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148頁。)就戲劇創作,“我們要制造真善美的東西,也就是要制造人民本位的東西。這是文藝創作的今天的原則?!?注:《走向人民文藝》,《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316頁。)
郭沫若從不隱諱自己研究與創作的意識形態屬性。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郭沫若流亡日本10年,正式開始史學研究,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念規劃中國歷史,將中國歷史敘事納入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發展模式中。這樣做一則可以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歷史的“適應度”,二則可以證明現實中中國革命的合理性。因為如果中國的歷史確實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模式,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那么,中國的現實與未來也會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模式發展,即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史學研究可以用中國的“歷史發展”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又可以證明中國的“現實革命”的合理性。這樣,史學就具有了重要的意識形態意義。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郭沫若自己表述得很明白:“對于未來社會的待望逼迫著我們不能不生出清算過往社會的要求。古人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認清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去向?!?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郭沫若文集》,第14卷,第10頁。)
郭沫若集學者作家于一身,但他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角色,遠不是學者或作家身份可以概括的。他自覺地構筑現代中國革命的意識形態話語,是葛蘭西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有機的知識分子”。葛蘭西將第二國際工人階級運動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忽視了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或文化領導權。他認為,意識形態作為“最高意義上”的世界觀,凝聚統一起社會集團,形成一種現實的、戰斗性的力量。在構筑意識形態并爭奪“知識與道德領導權”的過程中,知識分子起到重要作用。他們不僅提出一種體系化的完整的哲學,而且還要將這種哲學大眾化、常識化,教育與影響人民,成為人民的思想與信仰形式。葛蘭西將那些自覺地思考歷史與時代問題并將自己的思想與大眾實踐結合起來的知識分子,稱為“有機的知識分子”?!罢嬲恼軐W家是而且不能不是政治家,不能不是改變環境的能動的人……”(注:參見(意)葛蘭西《獄中札記》第三章“哲學研究”第一節,曹雷雨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293頁,引文見第239、265頁。)
青春期征兆與中國詩史斷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女神》浪漫主義憤激與焦灼青春期話語特征斷裂
[論文摘要]《女神》以其宗教式殉道精神和浪漫主義的宏大氣魄開一代新風,奏響了五四精神的最強音,并以其浪漫主義的精神氣度燃起一代青年的青春烈焰。詩歌中所傳達的憤激與焦灼這些青春期征兆,我們可稱之為郭沫若式“生趣”。在《女神》的放歌中,洋溢著的是一股摧枯拉朽的青春之力的騷動。這種青春期話語特征成為一個時代的話語方式,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生命特征。《女神》以其斷裂式的絕叫撕裂了文學史,但郭氏之浪漫主義很快如明日黃花,后繼無人。
中國新文學運動與傳統文學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開放性文化心態,在繼承傳統的同時,節新或改造了中國的傳統文學。這是一次質的飛躍。此開放式的文化運動,是以新詩節命為突破口的。新文學運動的“發難”之作,胡適的《文’,,改良當議》提出的文’學“八事”有五事是就詩而言。陳獨秀在《文學節命論》中提出的“二大主義’夕,也大都涉及詩歌創作。詩體節命也就成了五四文學節命的先異。
而這距黃遵憲、梁啟超的“詩界節命”已一十年矣。作為五四新文學節命的序曲,“詩界節命”未達到通過“節命”而拯救詩歌的目的,因而實質上是失敗了的文’學改良。梁啟超們抱殘守缺,脫離小開舊文化的軌跡,此乃其失敗的重要原因。時過一十年,陳獨秀、胡適以力挽狂瀾之勢提出了聲勢浩大的白話文運動,它小是要回溯、清理、疏浚、拓展“道統’,源流,而是要從“根抵處’,摧毀之,“別立新宗’夕,其實質是一場反對舊文化舊思想,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深刻節命。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斷裂”式震撼前無占人。
胡適、劉半農等人初期寫實主義新詩,在掃一破舊詩格律束縛、大膽使用白話寫詩方而具有開創之功。在對底層黎民的仁慈關懷上,上承國風、杜甫、白居易,卜啟減克家、賀敬之們,表現出了可貴的民主主義思想。而這種思想成了百年來中國文’,,的一以貫之的一股內在的永恒的生命張力,異引著文學發展方向?!靶【懈衤?,小拘平仄,小拘長短,有不}一么題目,做不}一么詩”的白話詩,實現了詩歌的一次大解放。但胡適們更重形式突破,尚無暇亦無力探求詩歌的藝術特征,發掘新詩深廣的藝術內涵,無論直陳其事,還是描繪意境,或流于直白,或流于粗鄙,猶如“給散文的思想穿上了韻文的衣裳”這從一個方而表明了詩歌節命和一種新的詩體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即今開幕推神手,要選人人絕代才’夕,郭沫若就在時代的召喚卜脫穎而出。
在新詩史上,郭沫若以其恢宏的創作從詩情與詩體兩方而確立了作為奠基者小可動搖的地位。詩人以其雷霆萬鈞之力掃蕩了詩壇一切陳腐之氣,他那掃一破一切束縛,實現思想解放、文化涅架和民族新生的激情,表現了新詩的時代精神。他那徹底解放的詩體和潛在的占代詩歌傳統影響,形成了新詩的基木體式?!按撕笮略姷幕倔w式都可以從郭沫若那里找來濫筋:自山體(如《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半自山體(如《人狗》、《人上的街市》等)、半格律體(如《匪徒頌))《爐中煤》等)、格律體(如《鳳凰涅梁》等)。新詩從艱苦孕育到呱呱墜地,再到郭沫若的放情歌唱,完成了從詩體突破,到詩情復蘇,再到詩式確立的過程,新詩誕生了”。
比較文學背景下英美文學教育
優美、凝練的語言和意境,再加上精短的篇幅,是詩歌常受讀者特別喜愛的原因,同時它也是二十世紀英美新批評派理論家們采用文本細讀法進行研究時所喜歡使用的文類形式。英國詩人、批評家燕卜蓀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種類型》一書的基本內容就是“對詩歌進行分析性的細讀”,其批評的要義就在于“批評要在詩作為詩的結構中處理詩的意蘊”。[1]同漢語言一樣,英語的文體風格也變化多樣,各種文體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文學作品中更是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對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要真正掌握英語,學會如何去閱讀、欣賞英美文學作品,尤其是文之精髓的詩歌,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借鑒比較文學的方法對《英美文學選讀》[2]中入選的詩人代表威廉•華茲華斯、瓦爾特•惠特曼、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和我國現代詩歌的奠基者郭沫若的詩學理論和詩歌創作進行分析比較,旨在于讓學生對詩歌的本質特征和詩之為詩的獨特魅力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和領悟,而非要對詩的好壞標準作出界定或評價。
1言志與緣情
有關詩歌本質和藝術特征的論爭從來就沒停止過。普通讀者也罷,文學評論家也好,還是詩人們自己,對詩之為詩的獨特體征歷來就有各種各樣的闡釋和比喻?!霸娧灾尽笔俏覈糯恼摷覍υ姼璞举|特征的一種普遍認識。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提出了“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3]強調了詩歌的本質在于表達詩人的思想、抱負、志向。而到了漢代,人們對詩歌“言志”本質的認同更是趨于明確,在《毛詩序》中指出了“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薄扒閯佑谥卸斡谘浴?。[4]《毛詩序》中情、志并提,將詩歌言志、達情的本質與功能兩相聯系。到了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其著名的《文賦》中將文體分為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十類時,強調詩歌的本質特征在于“緣情”、“綺靡”,[5]即在于要以精妙、華麗的語言表達出詩人內心強烈的情感,明確提出了詩歌表述詩人情感的本質以及語言細膩、華美的特征。
2詩是詩人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1880年,英國前期浪漫派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其為與另一個“湖畔派”詩人柯勒律治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謠集》第二版所寫的“序言”中強調,一切好的詩歌應該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該“序言”被認為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宣言。華茲華斯認為,詩歌應該描寫詩人于“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對一個詩人來說,最主要的是他“應該選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發生的那些事情,然后再加上一點想象的色彩”。[6]事實上,華茲華斯那些偉大的詩歌正是自己生活經歷的真實寫照。出生在自然景色優美,有山,有湖,有小溪,有草地的大湖區的華茲華斯,不僅年輕時喜歡自由自在地在這片土地上打獵、劃船、上樹掏鳥窩、采堅果,成年后的他更是和自己興趣相投的朋友、兒子和妹妹露茜徜徉在大湖區美麗的自然風光中。湖區自然風物的嫵媚和豐富不僅陶冶了他的情操,更成為其日后創作的重要背景和不竭源泉。選入《美國文學選讀》中的《我好似一朵流云獨自漫游》(IWanderedLonelyasaCloud)常被稱作是華茲華斯抒情詩的代表作,據說就是根據詩人與妹妹一起外出在湖邊游玩時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這一經歷寫成的,詩歌形象而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序言”中關于詩歌應該描寫“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的詩學理念。在詩的最后一節,詩人記憶中那一望無際、迎風舞蹈的金黃色水仙花給他孤寂的心靈帶來歡樂:“水仙花在我的心靈閃現,使我在孤獨中感到快樂?!痹娙藢ψ匀慌c人類之間息息相關的聯系給予了揭示,并對人與自然間和諧相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給予了充分強調。而這,正是此詩所賦予讀者的積極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3詩是對那種抑制不住的自我和自由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