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23:24: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過剩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過剩問題

產能過剩問題分析

一、我國目前產能過剩的現實

1、國家發改委對11個行業產能過剩狀況的調查

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了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狀況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這些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日益顯現。

具體來說:鋼鐵產業生產能力已經大于市場需求1.2億噸,但還有在建能力7000萬噸;電解鋁行業產能已經高達1030萬噸,閑置能力260萬噸;鐵合金行業現有生產能力2213萬噸,企業開工率僅為40%左右;焦炭行業產能超出需求1億噸,還有在建和擬建能力各3000萬噸;電石行業現有生產能力1600萬噸,有一半能力放空;銅冶煉行業建設總能力205萬噸,2007年底將形成近370萬噸的能力,遠遠超過當年國內銅精礦預計保障能力;汽車行業產能已經過剩200萬輛,在建能力220萬輛,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上能力達800萬輛。

2、商務部關于2006年上半年主要生產資料和主要消費品的供求狀況調查

(1)2006年上半年300種主要生產資料供求狀況調查分析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

一、近十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存差”逐年放大,存差即指存款額大于貸款額的差額,從1995年起,我國經濟中開始出現存差這一經濟現象,當年存差為0.33萬億元,而1999—2003年,銀行體系存差分別為1.50,2.44,3.13,3.96,4.91萬億元,存差波動上升,進而從2004—2005年,銀行體系存差分別為6.32萬億元、9.25萬億元,2006年10月末存差已突破10.81萬億元,顯然,近三年存差增速、增幅顯著上揚。盡管中國人民銀行將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由1.62%調到0.99%,2006年三次上調法定準備金率,由7.5%調升到9%,但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仍居高不下,如2006年9月末,商業銀行在央行的超額儲備高達8200億元以上。這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對這一點學術界有目共睹。流動性過剩不僅會降低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增加商業銀行的運營風險,也影響到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和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因而對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的考察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界定

流動性最初的含義是指商業銀行能夠在不遭受損失的前提下,在滿足存款人提存及支付需要的情況下,對資產進行變現的能力;根據《經濟和商業辭典》,流動性過剩是指銀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動性”超過健全的銀行業準則所要求的通常水平;從銀行的角度看,流動性過剩實質是指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沒有充分利用。當前我國金融體制中銀行、保險、證券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因而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渠道非常有限,除了用作貸款之外,只能用于同業間貨幣市場交易或以超額儲備形式存于人民銀行,獲取低額收益,從而可以使用同業間貨幣市場交易額和超額儲備金來判定商業銀行出現的流動性過剩。

三、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過剩之因

流動性過剩問題是一個宏觀金融現象,如果只從單個銀行的角度觀察或分析這一現象,難免會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只有從商業銀行存在的宏觀環境層面,并結合商業銀行自身微觀層面的因素綜合分析流動過剩問題,才能揭示其產生的獨特機制。

(一)匯率制度因素

查看全文

深究銀行業流動性過剩問題

近年來,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日趨突出,不僅對金融體系的穩健運營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也給宏觀經濟運行增加了不穩定因素。巨額的資金流動性促使銀行信貸規模急劇膨脹,不僅間接地拉動了資產價格全面上升,也對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穩健運行提出了挑戰。

一我國銀行業流動性過剩表現及成因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銀行的存貸差卻在不斷擴大,大量資金在銀行體系內循環,缺少有效的資金投放渠道。流動性過剩,無論是從表現還是從成因上來看,都是一個復雜的經濟和金融問題。

一是超額準備金居高不下。據測算,目前商業銀行合理的超儲率應保持在2.5%左右,在中央銀行多次調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低超額準備金率的前提下,實際超儲率仍居高不下,不僅加大了中央銀行的支付成本,也說明商業銀行體系的確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

二是金融機構存差不斷擴大。近年來由于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和銀行自身改制的影響,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增速逐漸低于存款余額的增速,且兩者的差額不斷擴大,貸存比大幅度下降。導致相當一部分資金滯留在金融體系進行循環。

三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熱錢的持續流人。目前,我國外匯儲備高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外匯儲備增加而釋放的貨幣量巨大,回籠的貨幣有約1/3是用來沖銷外匯占款。特別是由于沒有完善的機制能夠保證匯率的穩定,當前這種匯率單邊小幅緩慢升值的態勢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熱錢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從而加劇了熱錢的流入,再加上近年來持續的雙順差也導致外匯儲備快速增加,使其成為目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也給央行的貨幣政策調控帶來難度。

查看全文

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在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的條件下,流動性過剩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本文分析認為,當前我國流動性處于相對過剩的水平,其成因是國內外現實經濟矛盾在貨幣層面的反映。這種流動性過剩,將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一定的潛在危害,需要內外結合、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我國經濟運行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和外貿順差過大,都和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流動性過?,F象有密切的聯系。本文嘗試對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程度進行判斷,分析其成因和影響,并提出多管齊下的治理流動性過剩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開放經濟,流動性過剩,信貸投放,外貿順差,資產價格,銀行風險

一、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現狀

流動性過剩的含義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考察。一是商業銀行的角度,英國出版的《經濟與商業辭典》解釋說,這是指銀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動性”超過健全的銀行業準則所要求的通常水平。[1]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視角不同,對流動性過剩的判斷又有不同標準。比如在一些商業銀行看來,銀行資金來源在滿足有效資產增長之后,剩余的資金才是過剩的流動性。二是宏觀經濟中的流動性,主要是指在經濟體系中貨幣的投放量的多少。在一般的宏觀經濟分析中,流動性過剩被用來特指一種貨幣現象。歐洲中央銀行(ECB)的就把流動性過剩定義為實際貨幣存量對預期均衡水平的偏離[2]。

本文所說的流動性過剩,主要是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的,指有過多的貨幣投放量,可能會引起經濟過熱現象,以及通貨膨脹危險。

(一)當前我國經濟中的流動性水平

查看全文

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論文

一個幽靈,流動性過剩的幽靈,在中國經濟的上空游蕩。無論是近36萬億元的金融機構存款,17萬億余元的A股市值,還是年均6000億元的新增市場資金,都指向了同一個事實——流動性過剩。在今年兩會上,這一問題更是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起上至中央下至百姓的高度警覺,成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必須破解的重大現實課題。

中國流動性過剩現狀

“流動性”一詞,首現于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名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在英國出版的《經濟與商業辭典》中,“流動性過?!北欢x為銀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動性”,超過健全的銀行業準則所要求的通常水平。

打個比方,你把手中的錢都買了房子或股票,手頭沒現金,這就是流動性不足。但通常所說的流動性主要針對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一般來說,認識流動性應該看金融機構的基礎貨幣,即流動當中的現金。還有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即存款準備金。如果這兩個數額過大,就意味著流動性過剩問題比較突出。簡單的說,流動性過剩就是錢“太多”了,市場消化不了。

由于視域和計算方法的不同,學者們對中國“流動性過?!背潭鹊呐袛嘞嗖詈艽?。比較激進的學者計算認為中國流動過剩的資金是30萬億元,相對保守的學者則算出了3.6萬億元左右的結果,較樂觀的學者則認為中國流動過剩的資金只有1.1萬億-1.2萬億元。

雖然結論各異,但“流動性過?!钡氖聦嵰训玫焦J。筆者采用2006年的數據(GDP為20.9萬億元,M2為34.6萬億元),計算了衡量流動性最常用的指標——M2(廣義貨幣)與GDP的比率,發現它竟然高達165%。而2006年美國GDP總值為12.9萬億美元,M2為7.1萬億美元,貨幣存量相當于GDP的55%。目前中國的貨幣存量是美國的60.6%,GDP總值卻僅是美國的20.2%,如果換算成同等經濟規模,中國目前的貨幣存量是美國的3倍。更重要的是,政府、企業和居民所持有的大量存款,正通過證券、房地產投資等方式進入各類資產市場,直接導致流動性過剩從銀行體系向整個金融體系擴散。

查看全文

流動性過剩問題分析論文

當前,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總體經濟運行較好,但也存在著經濟運行由偏快轉為過熱的風險。這其中與流動性過剩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很有必要對此進行認真分析,著力加以解決,以確保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流動性過剩的表現及其影響

流動性過剩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經濟現象。從當前我國的情況看,流動性過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貨幣供應量過多。貨幣供應量過度既表現為近幾年貨幣供應量增速較快,又表現為貨幣供應量相對實體經濟較多。

首先,我國各層次貨幣供應量近年來持續快速增長。2000-2006年M0、M1、M2年均增長分別為10.5%、15.3%、16.5%。今年以來貨幣供應量增長進一步加快,3月末M0、M1、M2同比增長分別為16.7%、19.8%、17.3%。

其次,我國廣義貨幣M2增長快于實體經濟增長。除2004年外,2000-2006年廣義貨幣M2增長率均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長率,M2增長率平均比GDP名義增長率高3.6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使得M2與GDP的比值不斷上升,由2000年的1.36上升為2006年的1.65。

查看全文

現階段過剩人口問題詮釋

摘要:現階段,我國只存在相對于生產資料而言的過剩人口,不存在相對于生活資料和自然環境而言的過剩人口。我國之所以存在相對過剩人口,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同時也是資本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必然結果。此外,勞動供給增加、經濟結構調整、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也是重要的原因。我國相對過剩人口的規模不會出現日益擴大的趨勢,相對過剩人口既有消極的作用,又有積極的作用,為此應當努力把相對過剩人口的規模控制在適宜的限度內。

關鍵詞:相對過剩人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供給與需求

一、引言

相對過剩人口是指相對于某一個或幾個因素而言的過剩人口。從理論上說,相對過剩人口可以有三種類型:即相對于生活資料的供應能力而言的過剩人口、相對于生產資料的吸納能力而言的過剩人口和相對于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而言的過剩人口。我國是否存在相對過剩人口?如果存在,究竟是哪種類型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界對此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且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計劃經濟時期,理論界認為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自然不存在相對過剩人口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理論界開始承認我國存在相對過剩人口問題,但對存在的究竟是哪種類型的相對過剩人口,認識卻很不統一。有學者指出,上述三種類型的相對過剩人口在我國都是存在的[1]。

毋庸諱言,當前我國的確存在著貧困問題,但這主要是由于生產資料不足而導致的就業不充分造成的,而與整個社會的生活資料狀況無關。如果把現有的生活資料進行平均分配,要實現全民的共同溫飽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這并不意味著本人主張平均分配)??梢?,在我國并不存在相對于生活資料而言的過剩人口。至于相對于自然環境而言的過剩人口,在我國也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國目前尚未達到,據預測,將來也不會達到人口多到連國土都不能承載的程度①。至于有人以我國目前存在的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為依據,斷定我國存在著相對于自然環境而言的過剩人口,是站不腳的,因為從環境破壞并不能得出人口過剩的結論。實際上,哪怕地球上只存在一個人,也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我們能說這個人也是過剩的嗎?可見,我國只存在著相對于生產資料而言的過剩人口。本文即是從這個意義上來探討現階段我國相對過剩人口問題的。

二、我國相對過剩人口的現狀

查看全文

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在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的條件下,流動性過剩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本文分析認為,當前我國流動性處于相對過剩的水平,其成因是國內外現實經濟矛盾在貨幣層面的反映。這種流動性過剩,將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一定的潛在危害,需要內外結合、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我國經濟運行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和外貿順差過大,都和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流動性過?,F象有密切的聯系。本文嘗試對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程度進行判斷,分析其成因和影響,并提出多管齊下的治理流動性過剩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開放經濟,流動性過剩,信貸投放,外貿順差,資產價格,銀行風險

一、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現狀

流動性過剩的含義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考察。一是商業銀行的角度,英國出版的《經濟與商業辭典》解釋說,這是指銀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動性”超過健全的銀行業準則所要求的通常水平。[1]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視角不同,對流動性過剩的判斷又有不同標準。比如在一些商業銀行看來,銀行資金來源在滿足有效資產增長之后,剩余的資金才是過剩的流動性。二是宏觀經濟中的流動性,主要是指在經濟體系中貨幣的投放量的多少。在一般的宏觀經濟分析中,流動性過剩被用來特指一種貨幣現象。歐洲中央銀行(ECB)的就把流動性過剩定義為實際貨幣存量對預期均衡水平的偏離[2]。

本文所說的流動性過剩,主要是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的,指有過多的貨幣投放量,可能會引起經濟過熱現象,以及通貨膨脹危險。

(一)當前我國經濟中的流動性水平

查看全文

當前流動性過剩問題探析論文

當前,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總體經濟運行較好,但也存在著經濟運行由偏快轉為過熱的風險。這其中與流動性過剩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很有必要對此進行認真分析,著力加以解決,以確保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流動性過剩的表現及其影響

流動性過剩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經濟現象。從當前我國的情況看,流動性過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貨幣供應量過多。貨幣供應量過度既表現為近幾年貨幣供應量增速較快,又表現為貨幣供應量相對實體經濟較多。

首先,我國各層次貨幣供應量近年來持續快速增長。2000-2006年M0、M1、M2年均增長分別為10.5%、15.3%、16.5%。今年以來貨幣供應量增長進一步加快,3月末M0、M1、M2同比增長分別為16.7%、19.8%、17.3%。

其次,我國廣義貨幣M2增長快于實體經濟增長。除2004年外,2000-2006年廣義貨幣M2增長率均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長率,M2增長率平均比GDP名義增長率高3.6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使得M2與GDP的比值不斷上升,由2000年的1.36上升為2006年的1.65。

查看全文

國內外匯儲備過剩問題考究

外匯儲備作為一國貨幣當局可以隨時自由支配國外資產,具有其他資產難以替代的清償債務、穩定匯率、維持一國經濟外部均衡的功能。現階段,國際上已經不成文地將一國的外匯儲備作為一國在世界經濟地位的衡量指標之一,同時外匯儲備也是一國干預匯市的有力工具。從理論和事實看,我國外匯儲備的日益雄厚明顯增強了我國對外支付能力,提高了我國綜合國力,提高了國家信譽,也增強了我國影響宏觀經濟環境的能力。但是,從以下幾方面看,我國外匯儲備已經超出了所謂的適當水平,對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一、我國外匯儲備增長歷史回顧

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外匯體制改革,自從那時候起,我國利用外資力度一再加大,進出口及外匯儲備一直上升。這種趨勢可以從表1與圖1得到反映。

我們不妨將我國外匯增長階段及原因歸結如下:

(一)1994~1997年,這是推行匯率制度改革以來第一次增長,此次增長使我國成為外匯儲備僅次于日本的經濟強國。同以后各階段相比無論在絕對層面還是相對層面上都是一種平穩的趨勢,同此時期經濟發展基本適應。

(二)1998~2001年,我們不妨將其稱為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尾隨階段,這個階段我國外匯儲備增長極其緩慢。究其原因,我們不妨可以將之歸結為外部環境的惡化,因為東南亞經濟危機后他國競相貶值,我國的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外國投資者對我國的經濟環境表示懷疑,因此這時的外匯儲備增長也相對較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