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19:41: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鴻門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鴻門宴教學教案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斗爭的起因、經過。

2、疏通課文,了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疏通課文一、二段

【教學難點】同上

查看全文

讀鴻門宴后有感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于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么?;這沒有什么,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后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查看全文

鴻門宴疑難詞語管理論文

[內容]

高中《語文》第二冊《鴻門宴》一文,是人們熟悉的老教材,許多古文選注本和古代漢語讀物中也都能見到它。文中被注釋的詞語極多。但是,有兩個詞不僅高中課本和配套教參均無注釋,而且連不少古漢語著作也都付之闕如,而對它們有所分析的論著又往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了擺脫它們對教學的困擾,我們覺得有必要探明它們的確切訓釋。這里不揣淺陋,試作辨析,求正于方家和同好。

一、與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候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逼渲械摹芭c”字,課本未注,程力夫等所編的配套《教學參考書》的譯文仍作“與”[(1)],似乎毫無疑難。其實,這個“與”并不如此簡單。謂予不信,請看幾家注釋:

1.“與”,和,連詞。[(2)]

2.與:和,跟,介詞。[(3)]

查看全文

鴻門宴疑難詞語管理論文

高中《語文》第二冊《鴻門宴》一文,是人們熟悉的老教材,許多古文選注本和古代漢語讀物中也都能見到它。文中被注釋的詞語極多。但是,有兩個詞不僅高中課本和配套教參均無注釋,而且連不少古漢語著作也都付之闕如,而對它們有所分析的論著又往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了擺脫它們對教學的困擾,我們覺得有必要探明它們的確切訓釋。這里不揣淺陋,試作辨析,求正于方家和同好。

一、與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候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其中的“與”字,課本未注,程力夫等所編的配套《教學參考書》的譯文仍作“與”[(1)],似乎毫無疑難。其實,這個“與”并不如此簡單。謂予不信,請看幾家注釋:

1.“與”,和,連詞。[(2)]

2.與:和,跟,介詞。[(3)]

3.這里的“與”不是介詞“和……一起”,而是動詞“率領”。[(4)]

查看全文

文言虛詞復習管理論文

與文言實詞相比較,文言虛詞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用法比實詞靈活,往往一個字有好幾種用法,好幾種解釋,甚至分屬好幾類詞。二是使用頻率比實詞高,許多常用的虛詞,在一篇中會多次出現。三是語法功能比實詞強,實詞往往要靠虛詞的組合、連接、輔助而成為完整的句子,體現不同的意思,抒發不同的感情,表達不同的語氣。四是在漢語的發展歷史中,變化比實詞大。

綜觀近幾年高考文言虛詞的考查,從總體來說,著眼于應用,不直接考語法,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為降低難度,同時也是為了貼近中學教學實際,內容都是課內課外相結合,要求考生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

文言虛詞用法辨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語境推斷法

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如“之”字稱代內容就必須聯系上下文才能對“之”字所指內容進行確定。再如“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兩個“之”:前“之”用在“饒”(州)與“德興”(縣)之間,州與縣是從屬關系,故應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動詞“送”后作賓語,屬代詞無疑。

2、全句關照法

查看全文

《亮劍》中的管理學探討

摘要:本文以電視劇《亮劍》的一個精彩案例為背景,從決策的有效思維過程角度評析了主人公李云龍的有效決斷思維,以期通過相關的研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將管理的魅力形象的展現出來。

關鍵詞:管理學;決策思維;亮劍

近幾年電視臺持續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亮劍》,以宏偉的戰斗場面、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吸引了不少的電視觀眾,特別是獨具個性的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云龍,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是管理的活教材。本文將從決策的有效思維過程角度去評析"李云龍赴鴻門宴"片段,去體會管理的實踐魅力。

1決策的有效思維過程

決策在管理學上的定義是指管理者識別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利用機會的過程。換言之,決策是一個過程,決策本身不是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或者利用機會。決策的有效思維過程,就是建立或確定目標->界定問題->確定可能的解決方案->評估方案并選擇方案(約束條件)->實施并監測方案。

2基于決策的有效思維過程評析"李云龍敢赴鴻門宴"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如何進行課文講解分析

高中語文教學作為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高中教材中,其課文也呈現出多樣化方向發展,這給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難題。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通常都會采用同一種教學方式,大大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因此,教師必須要能夠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注重語文課文的講解方法與策略,掌握課文講解的突破口,這樣就能夠將課文內容進行主次劃分,讓課程講解內容更加清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一、從題目入手,加強學生對課文的初步認識

對語文教學來說,語文教育也是一種文化教育,課文題目作為內容的核心與中心,能夠起到總領提綱的作用,我們通過分析課文題目就能夠分析其中的內容,甚至能夠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之初,我們需要先從課文題目入手,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例如在《鴻門宴》教學中,雖然該題目僅僅有三個字,但能夠將內容分解為“鴻門”和“宴”,鴻門作為當時的地名不必多做陳述,但“宴”這個字卻有深刻的寓意,由于古代的宴席與當代的宴席都存在一個共通點,例如升學宴、結婚宴等,都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鴻門宴”來開展目的性分析,《鴻門宴》的目的就是項羽殺劉邦,可見僅僅憑借“鴻門宴”三個字,就能夠分析其中的內在聯系。課文題目簡練、準確卻包含著豐富信息,如果抓住了題目要點,不僅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能夠給課文主體內容留下一個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課文中的關鍵點

在長期教學中我們發現了一個規律,就是課文中某一自然段或某些句子是整個課文當中的“文眼”,能夠充分表達出作者的情感與意圖。在開展課文講解過程中,學生只要能夠抓住課文中的“文眼”就能夠抓住課文中的要領,從而加強學生的理解深度。例如在李清照《聲聲慢》教學中,該詩詞主要是想要表達李清照的“愁”,讓學生抓住“愁”的字眼,就能夠帶感情的感受到“黃花、淡酒、細雨、梧桐”以及“凄凄慘慘戚戚”的感情。能夠抓住《聲聲慢》中的“愁”,就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認知深度,也才能讓學生帶著感情去閱讀該詩詞。

三、通過情景引導教學,實現先看后學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高效課堂,顧名思義指的是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效率較高的課堂。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創設新課標下高中語文的高效課堂呢?下面,本文就從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這三方面入手來對上述問題進行闡述。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高中語文教學課堂,常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則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消極狀態。所以,要想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我們首先就要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得到轉變,即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揮者,學生成為主動建構學習過程的主體,從而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使學生處于自己跳起來摘果子的學習狀態。比如,在學習《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這篇課文時,若我們依然采用“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直接給學生講解這篇課文的知識要點,這對于缺乏相關知識背景和理論素養的高一學生來說,未免顯得生疏和困惑,他們也難以對這篇具有抽象化、概念化特點的文章內容有深入了解,于是,我就讓學生以小組結合的方式,利用查閱資料或者網絡技術等途徑,去搜集有關中國和西方國家文化資源的信息和資料,并將其記錄下來。課堂上,各小組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最后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總結陳述,我則在一旁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這樣,我通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搜集與課文相關的信息資料,并在課堂進行交流、探討,一方面做到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另一方面使學生對中國和西方國家文化資源方面的知識有了初步了解,有利于我們這節課教學活動的展開和進行。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注重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边@就要求我們在語文課堂上,除了教會學生專業的語言文學知識,還應觸動學生的真情實感,使學生真正體會和領悟到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我個人認為,要想達到以上教學效果,就得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以及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樂于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如,在學《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我就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古箏伴奏曲———《荷塘月色》,然后,又運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創設了深遠的意境,使課文中所描繪的月色下的荷塘真實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如像舞女裙的荷葉、宛如美人的荷花、凝碧的荷波、脈脈的流水等,它們在音樂的烘托和圖畫的展示下,變得更加充滿詩情畫意,產生了單純依靠語言無法直觀表現的良好效果。這樣,我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一方面增加了語文課堂的魅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使學生真實領略到了這篇課文當中所體現的意境美,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率。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查看全文

史記人物靈動性與修辭藝術

反復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格,指的是人們對于事物有熱切的感觸時,往往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申說以表現強烈的情思,[1]P199而修辭結構又是一種組織話語和運用話語的整體策略,[2]P43因此,修辭并不僅僅指文辭的修飾和調整,還包括作家駕馭語言的辭章功夫,“文學家的語言本領,簡單說就是善于敘述的本領”。[3]P220所以,在敘事作品中成系統的接連反復或間隔反復,在語言運用上表現為反復修辭形式的同時,也體現為一種高明的敘事策略,《史記》便是靈活運用這一高超策略的典范之作。清代學者牛運震曾說:“他史之妙,妙在能簡,《史記》之妙妙在能復。”[4]P274可謂深得《史記》復筆敘事策略之真味。《史記》“藉人以明史”,[5]P4629再現了眾多形象生動的歷史人物,堪稱后世傳記文學的典范,其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除了它善于敘寫重大歷史事件、長于截取與人物性格命運相關的軼事,恰到好處地運用話語反復,更是在多方面提升了歷史人物的活性。

一、場面描寫中夾用反復修辭,昭示人物的命運

《史記》多選取一些重大的歷史場面以明示歷史的轉折、揭示歷史人物的命運起伏,在百忙的場面描寫中,《史記》又往往通過語詞的反復凸顯人物命運的節點。如《項羽本紀》選取了“巨鹿之戰”、“鴻門宴”、“彭城大戰”、“垓下之圍”等一系列歷史事件記述項羽的“興之暴”和“亡之忽”?!妒酚洝凡粌H對上述重大事件的場面作了生動細致的描寫,而且在多處運用反復修辭,凸顯出對項羽命運影響至深的一系列節點。陳涉被叛徒所殺、項梁戰死定陶,這無疑是對反秦義軍的連環重擊,士卒皆為之震恐:“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伺c呂臣軍俱引兵而東?!秉S河以南的反秦義軍退守東部的彭城一線:“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保?]P303-304當時,黃河以北尚有張耳等奉陳王生前之命攻取之趙仍在義軍手中,秦將章邯擊敗項梁軍后不復以河南之軍為憂而傾力攻趙,大破趙軍,迫使趙軍困守巨鹿城中,情勢萬分危急:“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保?]P307救趙與否關系到反秦大業的成敗,項羽果決地斬殺鼠首兩端的宋義奪取兵權,北上救趙,破釜沉舟,大破秦軍于巨鹿城下,逆轉了義軍反秦的頹勢,使反秦義軍士氣復振,項羽本人也由斬殺宋義時的楚“假上將軍”、攻巨鹿時的楚上將軍成為“諸侯上將軍”:“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保?]P307三個“無不”分別寫出了項羽所率楚兵決死奮戰的英勇、不敢與秦軍接戰的諸侯軍觀戰時的膽戰心驚和破秦后對項羽的威服。因此,李晚芳稱:“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噁叱咤之雄,縱橫馳騁于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奇觀也?!保?]P295元代學者吳澄評點:“三‘無不’字,喚起精神?!保?]P21加之“莫敢”的疊用,寫盡了項羽的神勇,凌約言謂:“羽殺會稽守,則‘一府懾伏,莫敢起’;羽殺宋義,‘諸將懾伏,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諸侯莫敢縱兵’;已破秦軍,‘諸將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勢愈張而人愈懼,下四‘莫敢’字,而羽當時勇猛可想見也?!保?]P21凌約言結合項羽吳中起兵時吳中守將的反應、斬殺宋義后楚軍將領的立場、巨鹿救趙時各路諸侯兵的觀望及破秦后諸侯將的舉措神情,道出了項羽本人與其所部義軍在困頓中雄起的不可阻擋之勢。而在鴻門宴中,《史記》項羽得知擁盾持劍而闖入鴻門宴的樊噲是沛公之參乘時,“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瘎t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瘎t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兩番夸贊,兩番賜酒,特別是遭受樊噲飲酒啖肉后的一番責讓之后,“項王未有以應,曰:‘坐?!畤垙牧甲?。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保?]P313沛公招呼樊噲離開鴻門宴,范增刺殺沛公于座的計劃便徹徹底底地失敗了,此計之失除了項王為人不忍、豎子不足與謀外,從項羽對樊噲兩番“壯士”,先后兩番“賜”酒肉,最后受樊噲數落后又賜之“坐”的處置措施中便可以看出,鴻門宴上項羽對連本無資格參加鴻門宴的樊噲尚且不予責罰,哪里再會怪罪卑辭厚禮的劉邦呢?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加之劉邦陣營內給項羽通風報信的曹無傷、夜告張良的項伯、拔劍起舞的項莊和闖帳而入的樊噲,劉項雙方的最高首腦、頂尖謀士、核心近屬、隱藏間諜均呈現在讀者眼前,鴻門宴實為劉、項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唯一一次最高級別的會晤。而范增計謀的破產與項王處置樊噲的失常之舉又有著莫大的關系,若以項羽吳中起兵、斬殺宋義、巨鹿之戰中任意一處勇武之性,恐怕十個樊噲也得殞命當場。然而,鴻門宴上的項羽與巨鹿之戰后諸侯將“莫敢仰視”之項羽相較,簡直判若兩人,凌稚隆曾評項羽“從來無統一天下之志”,鴻門宴上“壯士”的贊語、“賜”酒肉之舉措,活畫出了彼時身為諸侯上將軍的項羽志得意滿之態。垓下之戰后,項羽一直被漢軍緊緊追趕,至東城時僅余二十八騎,而漢軍追騎數千,項羽乃對其部下說:“‘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朔制潋T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瞠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保?]P334-335東城潰圍是項王意欲證明其敗亡“非戰之過”,實乃“天之亡我”的一場快戰,也是項王在楚漢之際的謝幕之戰,尺幅之間用了三個“復”字:漢軍包圍圈被項羽擊潰后“復圍之”;項王“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后,“復聚其騎,亡兩騎耳”。聯系太史公論項羽“身死東城,尚不覺寤”、“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繆哉”之語,[6]P339三個“復”字的疊用,流露出太史公對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批判的同時,也包含了太史公對這位蓋世英雄的華美功業和悲壯人生的行將落幕的幾多惋惜與慨嘆。

二、歷史敘事時疊用詞語,揭示人物的心理

《史記》在運用反復記述史事時,還通過疊用一些實詞或虛詞揭示歷史人物的心理,并借以傳達敘事態度。如《淮陰侯列傳》敘寫韓信悲慘的結局便是以四個“欲”字昭示了韓信被斬的冤屈:“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6]P2628四個“欲”字中,兩個“欲”字均關涉淮陰侯:“欲發以襲呂后、太子”、“欲殺之”,然而前者并未發作,后者僅僅停留在意念的層面上,皆未成事實;“告信欲反狀于呂后”,雖被韓信囚系的舍人之弟實名舉報,也只不過是“反狀”,而且是“欲反狀”,焉有謀反事實?但是,“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待蕭何誘騙韓信入朝后,呂后隨即將其斬殺,“欲”、“恐”則寫出了呂后內心對韓信是意欲除之而后快的急切而又憚怕的復雜心理。呂后、蕭何聯手斬殺韓信時罪名落在“欲”字上,并且韓信被誅后高祖和呂后捕獲了蒯通,卻并沒有追究他當初游說韓信反漢之罪,因此,湯諧稱太史公對淮陰侯“既深責之又重傷之”:“既深責信之矜功要爵,自取滅亡;又重傷漢之蓄意剪除,激令愿望。因特詳敘蒯通說信反漢奇策于前,更將釋通之罪作結于后,以見通勸信反猶得無辜;信本不從通反,而漢奈何因疑生嫉,激而罪之至于此極也?!保?]P532韓信拒絕武涉、蒯通勸其三分天下而反漢自立的一節極其精彩,寓論斷寓敘事中,表明韓信終不忍背漢之心跡。而韓信最后被治罪殺身時,“欲發家臣襲擊呂后、太子”、“欲反狀”均屬于隱約之辭,李景星評此:“敘武涉之說淮陰,蒯通之說淮陰,則以最鮮明最痛快之筆寫出之,敘淮陰教陳豨反漢,則以隱約之筆出之,正明淮陰不反,而挈手避左右云云,乃當時羅織之辭,非實事也。又恐后人誤以為真,更以蒯通對高祖語安置傳末,而曰‘豎子不用臣策,故令自夷如此’,夫曰‘不用’,曰‘自夷’,則淮陰之心跡明矣?!保?]P84-85所以《淮陰侯列傳》可視為一篇太史公為韓信滿灑同情淚水的翻案史傳[8]P1546,而疊用的“欲”字不僅揭示了呂后圖謀誅滅功臣的心理,也傳達了太史公對“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6]P3315之韓信的無限同情。又如《淮南衡山列傳》,淮南王劉長、劉安和衡山王劉賜相繼謀反,最終身死國除。在敘述劉安實施謀反計劃時,“時時怨望厲王死,時欲畔逆,未有因也”。[6]P3082淮南王太子事發后,“河南治,逮淮南太子,王、王后計欲無遣太子,遂發兵反,計猶豫,十余日未定”,“河南治建,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茨贤趸贾?,欲發”,“王欲發國中兵,恐其相、二千石不聽。王乃與伍被謀,先殺相、二千石;偽失火宮中,相、二千石救火,至即殺之。計未決,又欲令人衣求盜衣,持羽檄,從東方來,呼曰‘南越兵入界’,欲因以發兵”,[6]P3092疊用六個“欲”字,將淮南王劉安蓄謀已久的叛亂之心寫得非常通透。李景星稱,淮南王劉安的傳記寫其謀反猶豫不決處“全在心上寫”,所以用了“欲”、“亦欲”、“時欲”、“偷欲”、“計欲”等字,將淮南王劉安一味狐疑的性格摹寫入微。[9]P110在敘寫西漢丞相陳平時,“呂太后時,王諸呂,諸呂擅權,欲劫少主,危劉氏。右丞相陳平患之,力不能爭,恐禍及己,常燕居深念。陸生往請,直入坐,而陳丞相方深念,不時見陸生。陸生曰:‘何念之深也?’陳平曰:‘生揣我何念?’陸生曰:‘足下位為上相,食三萬戶侯,可謂極富貴無欲矣。然有憂念,不過患諸呂、少主耳?!惼皆唬骸?。為之奈何?’陸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調,則士務附;士務附,天下雖有變,即權不分。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臣常欲謂太尉絳侯,絳侯與我戲,易吾言。君何不交歡太尉,深相結?’為陳平畫呂氏數事。陳平用其計,乃以五百金為絳侯壽,厚具樂飲;太尉亦報如之。此兩人深相結,則呂氏謀益衰”。[6]P2700-2701陸賈所道之“念”認為陳平是在憂江山社稷:“憂念,不過患諸呂、少主耳”,因此陸賈提醒陳平應該結好絳侯周勃,陳、周因此結識且交往日厚,呂氏之謀日衰,不僅寫出了呂氏威權在呂太后健在時便不得人心的史實,而且昭示了呂太后崩殂后陳平、周勃聯合劉章等人迅速剿滅諸呂的必然結局。而連用的五個“念”字內含卻不同:“右丞相陳平患之,力不能爭,恐禍及己,常燕居深念”,活現出將其憂心忡忡的心理。結合《陳丞相世家》中高祖時出計偽游云夢擒滅韓信、呂后稱制時討好諸呂、呂后一死倒向反呂陣營剿滅諸呂迎立劉恒復居丞相等事來看,陳平所“念”更多的是其個人的安危榮辱,其“燕居深念”是為太史公所厭惡的?!妒酚洝愤€長于疊用虛詞刻畫人物心理并傳達敘事態度。如《封禪書》中凡涉求仙、求不死藥之處,正文中多處采用了“或曰”、“然”、“若”、“焉”等虛字,據初步統計,該篇用“或曰”9次、“若”19次、“焉”43次,使得整篇《封禪書》有恍惚迷離之感。鐘惺評之:“累累萬余言,無一著實語,每用虛字誕語翻弄,其褒貶即在其中?!保?]P73可見前賢早已認識到了該篇的虛字疊用傳達了太史公史筆之深意,在表現武帝意欲求仙的微妙心理同時,對武帝求仙、求不死藥萬方之終不可得的驚世擾民之舉不無諷刺。因此,吳見思稱:“篇中用字用句,有‘若’者、‘云’者、‘蓋’者、‘焉’者、‘或曰’,俱冷語微詞,意在字句之外,而不尖利露鋒。但見其峻冷,不見其刻削,故妙。”[11]P14又如《袁盎晁錯列傳》載,聞聽晁錯削藩王之地后,晁錯之父從潁川趕到京城,責問晁錯為政之事,晁錯答以尊天子、安宗廟更,其父聽罷,說:“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隨即服毒自盡,“吾不忍見禍及吾身”。[6]P2747晁錯父親臨終喟嘆的三個“矣”字,道出了一位老父親目睹親子因行削藩之政而踏上了一條不歸路的痛心,表現了老人在現實面前的萬般無奈,在憚怕日后受到兒子牽連的畏懼心理趨勢驅使下自殺身亡。錢鐘書先生稱:“疊用三‘矣’字,紙上如聞太息,斷為三句,削去銜接之詞,頓挫而兼急迅錯落之致?!保?2]P448太史公也正是通過三個“矣”疊用,從行文中表達了對晁錯悲慘遭遇的無限同情。

三、復見人物話語,活化人物形象

查看全文

中職語文教育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探討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時代的到來,生活中的信息也開始紛繁復雜多樣。信息技術深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教育行業也開展了在課程設計中融入現代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授課整合為一體的探討。中職語文教學是中職課程序列的重要科目,是培養中職學生掌握相關職業所要求的語文知識的基礎課程,也是中職生走上社會從事職業的基礎工具。因此,做好中職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把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中職語文教學完美融合,更好地完成語文課程教學任務和目標就尤為重要。在中職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時刻把握中職生在學習時面臨的難點和問題,以加強師生溝通交流為基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進行課程設計和授課教學;以多層次、多種類的新型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中職語文課堂更加靈活生動。

關鍵詞:信息技術;中職;語文教學;融合;《鴻門宴》

現代社會科技的進步,使得信息的傳播逐漸從落后遲緩轉向了迅速快捷,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有本質上的改變與提升,各行各業都把信息技術融入作為行業新型發展方向。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如何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成效,也成為了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是根據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用新型技術提高教學的多樣性并進行整體優化,利用和發揮新型信息技術多元化、多媒體、多維度的特性,從而達到立體化、形象生動的教學效果。

1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教育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和多媒體綜合發展的時代。在校園教育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教育與科技有機融合,成為了新時代教育的新課題,多媒體化也成為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作為中職語文教育的從業者和研究者,在現階段的課程設計中也要更多加入現代信息技術,將授課形式多樣化、授課內容豐富化、授課模式趣味化,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要求。1.1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F代信息技術是集合視頻、音樂、文字、繪畫等多功能手段為一體的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傳授和接收新知識,在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中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效率。與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相比,引入現代技術可以以繽紛多樣的模式,從各種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覺學習這一良好習慣。1.2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的必要性。在中職的語文課程教學中,需要針對中職學生群體開展教學設計。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需要中職生自身素質進一步提高。由于中職生的基礎素養相對不高,對于從小學就接觸的語文教學有排斥感,再加上中職學生在學習上更傾向于將來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的專業性技能需求,如果沿用教師本位、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可能教學效果不佳。因此,中職語文教學之中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尤為必要。我們要做到通過信息技術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用生動形象的聲畫音像等介質與學生產生良性互動,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綜合信息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以信息技術為窗口與語文學習建立有機連接,從而愛上語文,主動學習語文。由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多樣性這一本質也注定了它是現代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對于基礎素養相對薄弱,思想又偏活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中職學生群體,如果能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之中,將聲、光、影像等多媒體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得當,能夠有效激發中職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和熱情,便于教師引導學生從不愿意學習語文課程到初步提起興趣,自愿接觸語文課程,逐步發展至自發主動地學習語文,探索語文課程。在師生溝通交流之下使中職語文教學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之下切實服務于學生的探究和教師的授課教學之中,有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知識儲備,也有助于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讓傳統教學模式在新模式下煥發新的光彩。

2現代信息技術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融合創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