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藥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04:18: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化療藥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化療藥物外滲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化療藥物外滲的最佳治療方法。方法:將符合入組標準的210例(次)化療藥物外滲患者按化療時間先后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傳統組、西瓜霜組、潰瘍貼組,每組70例,分別觀察3組的治愈時間和治療費用。結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經以上3組方法治療后,均達到治愈目的,其中西瓜霜組和潰瘍貼組治療費用較傳統組明顯減少(P<0.01),且潰瘍貼組治愈時間最短(P<0.05)。結論:西瓜霜組和潰瘍貼組的療效和費用明顯優于傳統組。
【關鍵詞】化療藥物;外滲;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05年9月1日~2008年2月28日患者入住江蘇省腫瘤醫院行外周靜脈化療后發生外滲的210例。其中男14例,年齡平均(58.71±11.89)歲;女196例,年齡平均(47.06±12.10)歲。卵巢癌96例,宮頸癌25例,乳腺癌17例,絨癌11例,惡性葡萄胎9例,肺癌9例,子宮肉瘤7例,大腸癌6例,輸卵管癌6例,惡性淋巴瘤6例,食道癌4例,陰道惡黑3例,胃癌3例,子宮內膜癌2例,以及鼻咽癌、膀胱癌、賁門癌、子宮內胚竇瘤、生殖細胞腫瘤、子宮中胚葉混合瘤各1例。入組標準:在本院行外周靜脈化療期間發生的外滲,局部無破潰壞死,患者對疼痛等能有語言表達能力。排除標準:有嚴重智力或認知障礙者,藥物外滲已造成局部破潰或已使用過其它治療方法均不屬于本研究范圍。
1.2研究方法:按化療時間先后以隨機抽樣的方法將210例分為3組,分別為傳統組、西瓜霜組、潰瘍貼組。
1.2.1傳統組:取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加生理鹽水10ml(根據外滲范圍適當增加),消毒皮膚后,在距離外滲范圍外緣2.5~3.0cm處用7號麻醉針頭行環行封閉,然后調整角度分別向外滲中心封閉,再后覆蓋無菌紗布;局部冰敷12~24h,做到冰袋及時更換;第2天行氦氖激光照射,1次/d,10min/次,5~10d為1療程[4]。
化療藥物外滲成因及監護策略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某一個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其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化療藥物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措施之一,挽救和延長了許多患者的生命,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化療藥物外滲?;熕幬锿鉂B如果未被及時發現或處理不當,可引起滲漏部位紅腫、疼痛及局部周圍組織壞死,嚴重者須外科清創植皮,加重患者痛苦,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及心理負擔,甚至影響化療療程,使化療不能順利進行,甚至引發醫療糾紛〔1〕。所以積極探討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尋找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1臨床資料
化療藥物外滲病例來源于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間收治的患者,40例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37~68歲,平均(49•51±6•24)歲。疾病類型:乳腺癌15例、食管癌12例、肺癌8例和其它腫瘤5例。文化程度:小學5例、初中9例、高中10例、大專及以上16例。
2原因分析
2•1藥物因素
化療藥物刺激性較大,可以造成血管損傷,輸液血管出現癟陷、硬化,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等。臨床常用的化療藥物根據對血管損傷程度,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腐蝕性藥物,外滲后可引起組織發皰甚至壞死,如多柔比星、表柔比星、柔紅霉素、長春酰胺和長春新堿等;第二類是刺激性藥物,指化療藥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靜脈路徑疼痛,可有局部炎癥反應、靜脈炎、局部變態反應,如環磷酰胺、羥喜樹堿等;第三類是非刺激性藥物,外滲后不對組織產生不良反應〔2〕。同時,化療藥物對血管的損傷,導致化療藥物外滲,與輸注藥物的濃度、酸堿性和滲透性也存在相關性。
質量管理對靜脈化療藥物配置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環節質量管理對提高靜脈化療藥物配置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1000張腫瘤科靜脈化療藥物處方,其中環節質量管理實施前500張為對照組,環節質量管理實施后500張作為觀察組。比較兩組的處方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和配置效率。結果觀察組的處方不良事件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審方時間、排藥時間、配置時間及送至科室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環節質量管理能夠減少處方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靜脈化療藥物的配置效率。
【關鍵詞】靜脈化療藥物配置;環節質量管理;不良事件;配置效率
靜脈化療藥物是用于治療腫瘤的藥物,由靜脈藥物調配中心專業技術人員根據操作程序配置,需將各種藥物轉移至潔凈區進行無菌配置,以降低藥物配制時被污染的風險[1-2],確保其可直接用于靜脈輸入??鼓[瘤化療藥物具有選擇性差、毒副反應強等特點,可導致人體多器官損害,對藥物配置條件和配制效率要求較高[3]。因此,靜脈藥物配置中心需不斷完善靜脈化療藥物的配置流程,提高配置質量,減少差錯的發生,確保操作人員安全及患者用藥安全。為消除靜脈化療藥物配置缺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本院對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實施環節質量控制,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我院1000張腫瘤科靜脈化療藥物處方作為研究對象,2019年7月至12月環節質量管理實施前的500張處方作為對照組,2020年1月至6月環節質量管理實施后的500張處方作為觀察組。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靜脈藥物配置中心人員共49名,其中男16名,女33名;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34.58±3.27)歲;學歷:高中以下7名,中專3名,大專13名,本科26名。兩組藥方均由同組靜脈藥物配置中心人員配置,配置人員工作年限>1年,無家庭變動,無情緒波動,積極配合本研究。
化療藥物敏感性研究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體外ATP法化療藥物敏感試驗在乳腺癌細胞中的可行性。方法以ATP-TCA法,檢測37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細胞對6種常用化療藥物的敏感性。結果ATP-TCA法的可評估率為91.89%;6種試驗用化療藥物的敏感率分別為:足葉乙甙14.71%,紫杉醇20.59%,絲裂霉素32.35%,5-氟尿嘧啶47.06%,草酸鉑58.82%,表阿霉素67.65%。結論ATP-TCA腫瘤細胞化療藥敏試驗可作為乳腺癌患者個體化療中化療藥物敏感性的預測。
[關鍵詞]ATP-TCA法;乳腺癌;化療藥物
ApplicationofATPbioluminescenceassayforscreeningchemotherapeuticagentsofbreasttumor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pplicationoftheexvivoATPbioluminescenceassay(ATP-TCA)inthechemotherapyofbreasttumor.MethodsThesurgicalspecimensof37patientsweretestedbytheATP-TCA.ResultsEvaluabletestresultswereachievedin34of37patients,theevaluabilityratewas91.89%.Thesensitiveratesofetoposid(Vp-16),paclitaxel(TXL),mitomycin(MMC),5-fluoruracil(5-FU),oxaliplati(OXA),epirubicin(EPI)was14.71%,20.59%,32.35%,47.06%,58.82%,67.65%,respectively.ConclusionATPbioluminescenceassayisagoodoptioninthechemotherapeuticagentsscreeningofbreasttumors.
[Keywords]ATPbioluminescence;breasttumor;chemotherapydrug
選擇針對個體有效的藥物進行化療是治療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同一化療方案對不同個體的類同腫瘤的療效存在差異,化療前對藥物進行體外敏感試驗,預測出有效的單藥或有效(或敏感)聯合藥物組成的化療方案,是提高化療藥物療效的潛在方法之一。ATP-TCA法(三磷酸腺苷-腫瘤細胞藥敏試驗)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敏感而穩定的藥敏檢測方法[1]。本文應用ATP-TCA法對37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細胞進行6種化療藥物的藥敏試驗,以探討ATP-TCA法用于乳腺癌患者體外化療藥物檢測在方法學方面的可靠性。
膀胱癌化療藥物護理對策研究論文
【關鍵詞】膀胱腫瘤外科手術化學療法輔助灌注局部手術后醫護
【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據報道,任何保留膀胱的手術治療2年內復發率高達60%~90%。故患者手術后均常規進行膀胱內化療藥物灌注治療。我院于2003年4月~2006年10月對32例膀胱癌術后患者行膀胱灌注化療,取得了預期的滿意效果?,F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32例均為男性,年齡45~87歲,平均62.5歲。術后病理檢查均確診為移行上皮細胞癌。
1.2治療方法
肺癌病患化療藥物護理措施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格拉司瓊與甲氧氯普胺對減輕化療所致惡心、嘔吐的臨床效果及探討護理要點。方法將104例肺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2例。觀察組在化療前后給予靜脈點滴格拉司瓊,對照組給予甲氧氯普胺,觀察兩組患者惡心、嘔吐的程度及療效,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結果格拉司瓊對預防肺癌化療所致惡心、嘔吐總有效率(88.46%)明顯高于對照組(69.23%),χ2=6.15,P<0.05。結論格拉司瓊對肺癌化療所致惡心、嘔吐有明顯的預防作用。
【關鍵詞】肺腫瘤;化學療法,輔助;格拉司瓊;預防和防護用藥;惡心;嘔吐;護理
化療是治療腫瘤病人的主要手段之一,腫瘤化療的廣泛合理應用,使腫瘤治療的效果有了較大的改善。然而,多數抗癌藥物在殺傷或抑制癌細胞的同時,正常組織細胞也受到損害。其中給病人造成最大痛苦的是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這嚴重影響著病人的生活質量。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5月,采用格拉司瓊預防肺癌化療所致惡心、嘔吐,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肺癌接受化療的病人104例,其中男68例,女36例,年齡25~68歲,化療前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均正常,且無惡心、嘔吐癥狀。根據病情,選用2~3種藥物聯合化療,均采用靜脈給藥。
1.2方法將104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2例。觀察組男35例,女17例,年齡25~68歲,對照組男33例,女19例,年齡28~62歲。觀察組于化療前后靜脈點滴格拉司瓊葡萄糖注射液100ml,療程結束后繼續用1~2天。對照組于化療前后靜脈點滴5%葡萄糖加甲氧氯普胺10~20mg,療程結束后繼續用1~2天。
論析肺癌病患靜脈化療護理策略
【摘要】目的:降低肺癌病人靜脈化療時血管損傷。方法:對326例肺癌病人進行化療前、中、后血管護理。結果:僅1例靜脈炎發生。結論:化療前、中、后血管護理是化療成功的關鍵,可有效保護靜脈,防止靜脈損傷。
【關鍵詞】肺癌;靜脈損傷;護理
前言
靜脈化療是治療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臨床應用十分廣泛,由于化療藥物屬細胞毒性藥物,有較強的刺激性,輕者局部紅腫灼痛引起靜脈炎或血管閉塞,重者藥物外滲造成局部組織壞死。因此,做好化療期間的血管護理十分必要,現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我院于2007年9月-2010年9月,對326例肺癌病人給予靜脈護理,其中:鱗癌186例,腺癌119例,小細胞癌21例,男203例,女123例,最大年齡78歲,最小19歲,平均每個患者療程6-8個療程。常用化療藥物為環磷酰胺、絲裂霉素、長春新堿、阿霉素、順鉑、足葉乙甙,5-氟尿嘧啶等。結果發生靜脈炎1例,無藥物滲漏發生。
小議乳腺癌化療護理感悟
乳腺癌是實體瘤中應用化療最有效的腫瘤之一,化療在整個治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其毒副作用大,每周期化療患者都要忍受一定的痛苦,因此,如何做好乳腺癌術后化療期護理,預防和減少副作用的發生,減輕患者痛苦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目標,下面我就工作十幾年來的化療病人的護理體會進行一下總結。
一輸液護理
根據醫囑正確配制藥物,如阿毒素必須用5%葡萄糖溶解,而用生理鹽水則易結塊不能完全溶解;環磷酰胺必須用生理鹽水并延長溶解時間至溶液中透明結晶完全溶解。根據給藥途徑正確給藥,如環磷酰胺、表阿霉素為靜脈注射,氟脲嘧啶為靜脈滴注須持續3-4小時?;熐昂蠛洼斎氩煌熕幬飼r,都要用生理鹽水50-100ml沖洗血管,可稀釋殘留于血管壁上的化療藥物,減少對局部組織刺激,有效預防靜脈炎。靜脈化療前應檢查回血確保通暢方可給予化療藥物,如有紅腫、疼痛等不適應予及時處理。乳腺癌病人因淋巴回流受阻致患肢腫脹,6個月內患肢禁止輸液,下肢靜脈血流速度緩慢,化療后易出現多處水泡、潰爛及靜脈栓塞等并發癥,因此病人從第一次化療起就應注意靜脈計劃有序的應用。一旦化療藥物外滲,停止輸液,保留針頭盡可能回抽藥物,用注射器抽取地塞米松5mg+0.25%利多卡因5ml在外滲部位處進行封閉注射,然后用冰袋或硫酸鎂局部冷敷12-24小時,嚴防化療藥物滲漏致皮下組織壞死。
二胃腸道反應的護理
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是化療最常見的胃腸道反應之一,為預防和減輕化療反應,我們遵醫囑常規在化療前0.5h靜脈滴注格拉司瓊3mg(或昂丹司瓊8mg)及地塞米松10mg,此外還采取如下措施:指導患者化療前2h避免進食,治療后以少食多餐方式提供溫和無刺激的食物,避免過甜、過冷及油膩食物,進食2h內不要臥床,可與朋友聊天、看電視、散步等,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促進食物消化。發生嘔吐時,我們在旁扶持,協助患者漱口,及時撤離嘔吐物,觀察嘔吐物量、性質、次數及水電解質平衡紊亂情況,必要時靜脈補充液體。本組有12例因頻繁嘔吐經靜脈補液后,癥狀逐漸消失。
三骨髓抑制的護理
婦科腫瘤化療藥學服務方案研究
婦科腫瘤化療過程藥物自身具有非特異性,可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也造成一定的損害,從而引發各種不良反應,因此,為了確保婦科腫瘤化療方案順利實施,保障治療效果,需注意合理選擇化療藥物,調配藥物劑量[1]。本研究分析了婦科腫瘤化療不良反應的藥學服務方案,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婦科腫瘤化療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數字隨機表法分兩組,各80例。藥學服務組卵巢癌34例,宮頸癌20例,子宮內膜癌16例,其他10例;年齡25~79歲,平均年齡(47.11±2.34)歲。對照組卵巢癌34例,宮頸癌19例,子宮內膜癌16例,其他11例;年齡25~78歲,平均年齡(47.57±2.01)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用藥指導,藥學服務組則給予藥學服務。(1)化療方案和藥物評估。化療前對化療方案和藥物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病情、耐受情況等確定用藥的合理性,并合理調整用藥方案和劑量。(2)藥物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審查。明確化療藥物之間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調整用藥時間間隔和順序,以減輕藥物毒性。如化療中DDP和PTX靜脈或腹腔用藥時均應先使用DDP。(3)化療給藥指導。在化療藥物配置中,對特殊配藥要求者需現配現用,使用非聚乙烯材料輸液器和輸液瓶,并在化療前后靜脈滴注地塞米松保護血管[2-3]。
大腸癌腫瘤藥敏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測定47例大腸癌患者對5-氟脲嘧啶(5-Fu)、奧沙利鉑(L-OHP)、卡鉑(CBP)、順鉑(DDP)、絲裂霉素(MMC)5種化療藥物的體外敏感性試驗,探討腫瘤藥敏試驗對大腸癌患者個體化化療的應用價值。方法:采用組織塊培養-終點染色-計算機圖像分析法(TECIA)。結果:對腫瘤組織的平均抑制率由高到低依次為5-Fu>L-OHP>MMC>CBP>DDP,聯合用藥的抑制率為L-OHP+5-Fu>MMC+DDP+5-Fu>MMC+5-Fu>DDP+5-Fu。結論:大腸癌是對化療藥物敏感性較差的腫瘤,且存在著明顯的異質性。體外腫瘤藥敏試驗在指導大腸癌的臨床用藥及個體化化療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腸癌體外腫瘤藥敏試驗TECIA法個體化化療
資料與方法
47例大腸癌新鮮標本均取自本院手術標本,其中男32例,女15例。所有標本都經病理診斷為大腸腺癌。所有病例均為首次治療,術前未化療。標本于無菌條件下快速送到實驗室。
藥品與試劑:選用目前常用的五種大腸癌化療藥物:5-氟脲嘧啶;絲裂霉素;奧沙利鉑;卡鉑;順鉑。MTT,配制濃度為5mg/ml,過濾滅菌,避光冷藏。培養液RPMT-1640含20%小牛血清,-20℃凍存。100級凈化工作臺,二氧化碳培養箱,計算機圖像分析儀由江蘇先聲藥業有限公司提供。
標本處理:無菌切取腫瘤組織1cm3大小,用D-hanks反復沖洗3次,加200U/ml的青、鏈霉素適量浸泡10分鐘。剪除脂肪、纖維及壞死組織,選取邊緣生長好、無壞死的癌組織塊,在層流超凈工作臺上,細切成0.5~1mm3大小的組織塊。將組織塊堆放到有1640培養液的24孔板中,每組設4孔,37℃CO2孵箱培養24小時,以圖像分析儀測定每孔組織塊面積A,每孔加入相應的化療藥10μl,繼續培養4天后,加入MTT染料再培養4小時。再次測定組織塊的染色面積(BA),并按下式算出化療藥物的抑制率(IR)。IR%={1-[(BA處理/A處理)/(BA對照/A對照)]}×100%。評價指標和標準:評價指標為化療藥物的抑制率(IR):IR>50為高度敏感,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