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背木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09:21: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黃背木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黃背木耳栽培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代料;黃背木耳;栽培
論文摘要代料黃背木耳栽培原料來源廣泛,投資少,效益高,其栽培技術主要包括場地選擇、生產季節安排、栽培材料選擇、培養料的配置、裝袋、滅菌與接種、發菌管理、出菌管理、采收等方面的內容。
代料黃背木耳栽培原料來源廣泛,棉籽殼、雜木屑、玉米芯、農作物秸稈及其他農副產品下腳料均可作為培養料,栽培技術簡單,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1場地選擇
黃背木耳栽培,以選擇排水良好、通風、有散射光的地方為宜,耳場應注意遠離污染源。
2生產季節安排
代料黃背木耳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代料;黃背木耳;栽培
論文摘要代料黃背木耳栽培原料來源廣泛,投資少,效益高,其栽培技術主要包括場地選擇、生產季節安排、栽培材料選擇、培養料的配置、裝袋、滅菌與接種、發菌管理、出菌管理、采收等方面的內容。
代料黃背木耳栽培原料來源廣泛,棉籽殼、雜木屑、玉米芯、農作物秸稈及其他農副產品下腳料均可作為培養料,栽培技術簡單,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1場地選擇
黃背木耳栽培,以選擇排水良好、通風、有散射光的地方為宜,耳場應注意遠離污染源。
2生產季節安排
鎮科協年度工作小結及部署
一、2010年工作
2010年玉興鎮科協根據縣科協5次,市科協6次會議精神,按照江科協發(2010)08號文件要求,積極幫助災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圍繞本鎮食用菌主導產業,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辦好“科普惠農興村”專欄,創建科普示范基地,積極申報實施“金橋工程”項目,充分發揮農民拔尖人才、土專家、田秀才的作用,積極組織帶領農民生產、加工、營銷食用菌,創品牌、進市場,有效促進了玉興鎮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1、認真維護好科普惠農興村專欄,做到一欄一站一員,按時貼換科普宣傳畫,并接合本鎮食用菌生產、加工需求,張貼自辦宣傳畫、技術資料4期。
2、積極開展食用菌技術宣傳培訓,與四川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與**市專家大院掛鉤,聘請農科院鄭林用、王波研究員作常年顧問,開展食用菌等技術培訓5期,參訓人員607人次;辦板報4期,向農戶印發科技資料3641份,積極開展科普宣傳和科技宣傳活動周活動,組織技術人員下村社作技術指導,幫助農民解決食用菌生產、加工,旱育秧、大棚蔬菜生產等農業科技疑難63個。
3、認真抓好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從江蘇省引進豐收3號木耳新品種1個,在28戶農戶中示范栽培,目前產品已上市銷售。由于品質好、產量高,每袋單產均在四兩左右,單價達到12元,高出其它產品一元以上,這一新品種的引進示范,為明年在全鎮大面積推廣打下了基礎。
4、災后重建工作進展順利。去年科協幫助食用菌協會爭取災后重建資金100萬元,目前投入60萬元改造木耳大棚78畝,投入20萬元改造標準化菌場任務已竣工驗收;投入20萬元購買裝袋機、拌料機、翻科機等50臺機械設備已由政府采購中心陸續購回。
鎮經濟工作成效年終匯報小結
今年,我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銳意進取,較好地完成了各項階段性工作任務,保持了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
一、經濟社會運行總體情況
(一)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全鎮1—9月實現GDP22827萬元,占全年任務的77.64%,同比增長17.5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444萬元,占全年任務的94.44%。1—9月完成財稅收入90.33萬元,占全年任務的158.47%。其中,國稅完成24.53萬元,占全年任務的81.77%;地稅完成65.8萬元,占全年任務的243.7%。
(二)工業企業健康運行。全鎮1-9月工業增加值完成10330萬元,占全年任務的75.4%,同比增長28.3%。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完成7830萬元,占全年任務的74.2%;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完成2500萬元,占全年任務的79.4%。
(三)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實現65683萬元,占全年任務的82.2%,同比增長32.3%。
二、各項工作開展情況
學生村干部農村個人工作匯報
我叫,是市委第二批公選下派的大學生村干部,中共黨員,現任縣鄉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會計、民調小組副組長。同時,兼任讓河鄉黨委宣傳干事、通訊報道組組長、鄉大學生村干部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大學生村干部工作督查組組長、大學生村干部黨支部書記。一年來,在縣大學生村干部工作管理辦公室和讓河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我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四中全會及科學發展觀精神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宣傳貫徹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中團結同志,開拓進取,用立志扎根農村干事創業的信念,自主創業,帶富群眾,以知農、助農、興農為己任,全心全意,融入真情,為“三農”發展服務?,F將一年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強素質
為了搞好各項工作,一年來,我認真學習黨的農村方針、政策、法規,熟悉掌握助農致富技術,提高自身素質,當好農民發展生產經濟的參謀。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理念,堅決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中開拓創新。以立志扎根農村干事創業的信念,無貪念、不擾民、秉公心、重清廉,正確對待困難與挫折,敢于觸及矛盾沖在前,贏得了干群的支持與擁護,為各項工作順利開展鋪平坦途。
二、自主創業帶民富
用栗木桿種植黑木耳,是近年來農村興起的新型致富項目,但由于投資額度大,許多群眾因發展資金不足,不敢積極發展。我通過黑木耳種植農戶了解到,黑木耳種植雖然資金投入大,但效益好、收益快、風險低,是個“短、平、快”式的好項目。為了帶動群眾,我找親朋好友籌措資金12萬元,帶頭購買栗木桿1.88萬節,并帶動村民等6戶村民發展栗木桿11.9萬節,還利用我曾在縣農村信用社工作過的關系為他們協調貸款16萬元,解決了他們的資金難題。一年中共帶動村里140余名群眾就業,讓村民掙走各項工時費11.3萬元,在我們自己發展致富的同時讓群眾同時得利,共同富裕。年底我又籌資11萬元,結合村民與李偉、牛慶福、趙干等8戶開辟新種植場地32畝,共購進木耳桿16.3萬節,為群眾就業創造更大的空間。
三、百花齊放興特色
鄉鎮黨建總體述職材料
深入研究探索基層組織建設的新辦法、新機制,五是依照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目標要求。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2010年。切實履行黨委書記作為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職責,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本鎮實際,以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為目標,本著慣例工作抓規范、重點工作抓突破、探索性工作抓創新的工作思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規范化建設,夯實黨建基礎,提升黨建工作整體水平,有力推動了全鎮黨建工作快速健康發展?,F將一年來黨建工作的總體情況做一簡要匯報:
一、健全制度。
形成上下聯動,通過建立健全黨建責任制。一級抓一級,一級促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格局。年初全鎮把基層黨建作為工作重點,列入重要日程。首先把黨建目標任務進一步細化、量化,制定詳細的黨建目標責任書》并就黨建工作履行情況做出公開許諾,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完善基層黨建例會制度,探索黨建工作的新思路,好舉措。建立領導包村制度,針對各村具體情況,要求包村領導定期進村入戶,開展調查研究,協助各村理清工作思路,制定黨建工作計劃,協調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積極參與村級組織建設,協助村黨支部建立完善和落實村級各項規章制度,健全規范黨組織生活。
二、加強班子建設。
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鎮黨委按照“五個好”支部和黨委的規范。村干部中定制度、簽責任,黨委成員包村、支部成員包組、建立黨建責任制,采取一定的措施,從抓組織建設硬件入手,逐步完善軟件。各種制度規范上墻,各種表冊齊全,文字檔案資料齊全,實現了規范化管理,進一步完善了黨支部、村委會、民主生活會等制度,黨支部、村委會在工作中做到兩不辦”兩履行”真正協調了兩委班子的關系,增強了兩委班子凝聚力、戰斗力。注重村干部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道德教育,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定時組織全鎮黨員干部學習,每位包村領導為學習輔導員,每月至少組織村干部學習一次,領導干部帶頭寫學習筆記,有體會文章,黨委成員年內要寫1篇調研文章,黨委每個季度對村干部的學習筆記進行一次查閱,嚴格督促村干部堅持學習制度,使干部掌握更多的政治理論、法律、科學技術等知識,以便指導農村工作的開展。結合機關效能年建設,加強了鎮村兩級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完善了黨員干部警示教育以及誡勉談話制度,有效指出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存在問題。2010年,分別對7個村一個社區報16余名現任村“兩委”干部進行了廉政談話。通過談話,統一了思想,轉變了觀念,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基層黨建情況年度簡要報告小結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切實履行黨委書記作為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職責,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本鎮實際,以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為目標,本著常規工作抓規范、重點工作抓突破、探索性工作抓創新的工作思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規范化建設,夯實黨建基礎,提升黨建工作整體水平,有力推動了全鎮黨建工作快速健康發展?,F將一年來黨建工作的總體情況做一簡要匯報:
一、健全制度,增強黨建工作合力。
通過建立健全黨建責任制,形成上下聯動,一級抓一級,一級促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格局。年初全鎮把基層黨建作為工作重點,列入重要日程。首先把黨建目標任務進一步細化、量化,制定詳細的《黨建目標責任書》,并就黨建工作履行情況做出公開承諾,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完善基層黨建例會制度,探索黨建工作的新思路,好舉措。建立領導包村制度,針對各村具體情況,要求包村領導定期進村入戶,開展調查研究,幫助各村理清工作思路,制定黨建工作計劃,協調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積極參與村級組織建設,協助村黨支部建立完善和落實村級各項規章制度,健全規范黨組織生活。
二、加強班子建設,全面提高黨員干部整體素質。
鎮黨委按照“五個好”支部和黨委的標準,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在村干部中定制度、簽責任,黨委成員包村、支部成員包組、建立黨建責任制,采取一定的措施,從抓組織建設硬件入手,逐步完善軟件。各種制度規范上墻,各種表冊齊全,文字檔案材料齊全,實現了規范化管理,進一步完善了黨支部、村委會、民主生活會等制度,黨支部、村委會在工作中做到了“兩不辦”“兩履行”,真正協調了兩委班子的關系,增強了兩委班子凝聚力、戰斗力。注重村干部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道德教育,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定時組織全鎮黨員干部學習,每位包村領導為學習輔導員,每月至少組織村干部學習一次,領導干部帶頭寫學習筆記,有體會文章,黨委成員年內要寫1篇調研文章,黨委每個季度對村干部的學習筆記進行一次查閱,嚴格督促村干部堅持學習制度,使干部掌握更多的政治理論、法律、科學技術等知識,以便指導農村工作的開展。結合機關效能年建設,加強了鎮村兩級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完善了黨員干部警示教育以及誡勉談話制度,有效指出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2010年,分別對7個村一個社區報16余名現任村“兩委”干部進行了廉政談話。通過談話,統一了思想,轉變了觀念,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三、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切入點,做好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工作。
科技扶貧新模式支撐農村經濟發展思考
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市堅持以統籌科技創新資源,縮小城鄉“科技鴻溝”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出了以統籌兼顧為方法,以加快科技應用為手段,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為目的的“創新引導型”科技扶貧新模式,加快了國家“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建設,為全市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發展科技創新產業。圍繞南江黃羊、金銀花、核桃,通江銀耳、木耳、香菇,巴州優質糧油、虎杖、果蔬,平昌肉牛、蠶桑等優勢特色產業,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市共建立專家服務基地5個,聘請*市政府特約科技顧問35人,引進中國農業大學、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省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家教授20余人,解決優勢特色產業關鍵技術12個,組織實施國、省、市、縣(區)科技項目150余個。南江縣認真組織實施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計劃專項《南江黃羊規?;B殖配套技術研究》等一批國、省重點科技項目,2008年,南江黃羊飼養量達到122.2萬頭,實現產值3.6億元,農民依靠養羊人均增收600余元,帶動了項目區內2萬余貧困農民養羊致富。
(二)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大力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先進實用技術,培育出了省、市創新型企業24家和技術創新方法培育企業4家,打造出了一批對我市經濟拉動作用大、凸顯特色優勢的重點產品和培育產品。四川北牧南江黃羊集團、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畜科院、四川省農科院、成都中醫藥大學,成立了南江黃羊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即將成立四川省南江黃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通江銀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效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龍頭食品有限公司在實施國家星火計劃《優質強筋小麥高效種植技術集成推廣產業化示范》項目中,與四川大學聯合建立了“龍頭食品研究所”,發展科技示范基地10萬余畝,每斤小麥高出市場價0.10元以上,僅此一項農民實現戶均增收200多元。
(三)建設科技創新基地。采取“龍頭企業+大院大所+示范基地+科技大戶”的模式,建立了南江黃羊健康養殖、通江銀耳規范化種植、巴州虎杖規范化種植、平昌生態蠶桑規范化種植等科技示范基地,集中科技力量解決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使全市科技創新基地成為了農村科技創新與轉化中心。通江縣依托國家農轉資金《通江銀耳資源開發及精深加工產業化》項目,按照“一畝田六畝園”的層架式栽培模式,建設標準化耳棚35個,磚混耳房和廠房31間,已栽培袋栽銀耳、黃背木耳、鮑魚菇等11.5萬袋,做到了“周年有耳菇出、四季有示范”,實現了食用菌生產多樣化、規?;?、標準化,今年5月被省科技廳授予“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四)培養科技創新人才。以市星火科技學校和市科技培訓中心為主陣地,以各縣(區)職業技術學校、農民實用技術學校和農民工培訓點為依托,舉辦各類“田間講堂”、“流動農?!焙蛣展まr民“雙技能”培訓班等,加強對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村專業大戶、農村科技致富能手的培訓,大力培育了科技“二傳手”12.5萬余人,有效提高了廣大農民科技素質。今年6月25日,全省首個科技扶貧遠程課堂通江教學點正式開班,80余名學員參加首期培訓。南江縣實施了“萬名黨員致富能手科技培訓計劃”,在培訓內容上,由專家“主廚”轉變為農民“點菜”;在培訓方式上由“課堂教學”轉變為“田間傳藝”;在培訓費用上,由“誰學習誰付費”轉變為“農民學藝、政府買單”,現已培訓32個鄉鎮7個重點村的7640名黨員。
(五)構建科技創新體系。一是推廣科技特派員工作制度。建立了南江黃羊、通江銀耳、南江金銀花、巴州虎杖、平昌蠶桑產業鏈科技特派員創新團隊5個,選派科技特派員627人。平昌縣科技特派員歐陽生采用“一主雙股”(業主+科技特派員技術入股+農民土地參股)模式,發展無公害蔬菜基地250畝,建年出欄1000頭生豬養殖場1個,年實現產值300余萬元,科技特派員入股人均實現收入5萬元,并帶動了園區1253戶貧困農民增收致富。二是建立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全市形成了市、縣(區)、鄉鎮、村社四級科技信息服務網絡。平昌縣依托四川省計算機研究院開通“科技110”服務平臺以來,已向農民發送技術及市場信息16000多條,網上銷售農產品800多萬斤,今年5月被省科技廳命名為“四川省科技信息服務示范基地”。三是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大力推行“支部+信合+科技+協會”模式,帶動了全市6萬多農戶加入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南江縣利用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扶持的300萬元,組建了10個“南江黃羊光彩互助合作社”,參加社員1598人,其中字庫村光彩互助合作社僅半年就育肥南江黃羊優質羔羊860余只,實現產值40余萬元。
鄉鎮年中工作報告提綱
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中片督導組的關心指導下,我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按照“特色農業立鎮,工業經濟興鎮,商貿流通活鎮”的發展思路,帶領全體干部職工團結一致,奮力爬坡,較好地完成了各項階段性工作任務,保持了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
一、上半年經濟社會運行總體情況
(一)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全鎮月實現GDP16800萬元,占全年任務的5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78萬元,占全年任務的127.8%。月完成財稅收入129萬元,占全年任務的88.96%。其中,國稅完成19萬元,占全年任務的47.5%;地稅完成116萬元,占全年任務的110%。
(二)工業企業健康運行。全鎮月工業完成總產值37267萬元,占全年任務69.38%,工業增加值完成11020萬元。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完成8076萬元,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完成2944萬元,占全年任務65.4%。
(三)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實現5219萬元,占全年任務的53.3%。
二、災后重建工作扎實推進
縣農民增收中問題分析
農民收入水平直接關系到農民生活質量,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也決定著農村經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遲緩已成為農業和農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工作的焦點,作為一個擁有九億農民的大國,農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狀況直接關系擴大內需政策的落實,關系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度增長,關系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成為當前國民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近日,我們就當前制約我縣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走訪了5個鄉鎮的鄉村干部和10個調查村的部分農戶,結果顯示,當前農民增收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農產品流通信息不暢、效益差,農業經營主要以家庭為單位、規模狹小、經營分散,要面向市場發展商品生產、捕捉市場信息成本很高,談判能力很低,基本上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在一些地方,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農民不僅要冒自然風險,而且還要冒市場風險。董周鄉的黃背木耳20*年初商戶上門收購每公斤20元,而在20*年初每公斤14元也無人問津,種植戶收入大副減少。
二、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村消費品價格同時上漲,直接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侵蝕農民收入,農民種地成本相對增加。一是近年來,農資價格在不斷提高,特別是種子、化肥、農藥攀高不下,大大加重了農業生產成本,嚴重侵蝕了農民種地收益。據調查,目前魯山市場復合肥進價已達3000元/噸,較上年同期的1980元/噸上漲51%,價格創歷史新高,雖然供應量充足,但銷售量劇減;碳銨平均出廠價格為530元/噸,比去年同期價格440元/噸上漲了90元/噸,同比上漲20.45%。農藥等零售價格上漲約10%。二是由于農村生活消費品價格不斷上升,大大增加了農民生活必需品開支,影響了農民對生產的投入。20*年,我縣物價上漲了5.2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明顯,僅此一項就拉動物價總水平上漲4.8個百分點,占今年物價漲幅的份額接近七成。同時農村雇工明顯漲價,有原來的15-20元,上漲到25-30元,一直到現在的35-50元,加大了農業成本。
三、收入結構不合理,制約農民增收。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農戶仍然以種植業為主,而且種植結構單一,最近幾年農民人均收入的來源和結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收入構成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種植農產品獲得的收入;二是非農業收入,即:從事或經營民營企業獲得的收入、外出打工得到的勞動報酬,以及家庭經營的第三產業得到的收入。近年來,農民從二三產業獲得的收入比重不斷上升:從1985年的3.4%上升到20*年的17.6%,增加了14個百分點。
四、農民文化素質低,農業科技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約了農民增收
農民科技文化、思想素質、勞動意識與脫貧致富奔小康和發展現代化農業的要求極不適應。突出表現為農業生產缺乏信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差。同時,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的思想較為嚴重,缺乏探索致富途徑、尋找致富項目的欲望,認為增加收入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種地只要把莊稼種到地里就行了,這和發展現代化農業的要求極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