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22:33: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畫像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彩繪畫像石藝術形式

漢墓彩繪畫像石的發現主要集中在今陜北與晉西兩地。1996年出土的陜西神木大保當漢墓與1997年出土的山西離石市石盤漢墓等墓葬畫像石較好地保存了原石彩繪的狀態。出土時造型用墨線、墨斗打出的格線均清晰完整,畫像格欄內剔地部分所施白粉、圖像所施色彩均保存完好,依然鮮艷分明。大保當漢墓彩繪畫像石早于石盤墓,兩者之間為延續承接的關系。石盤墓墓門的圖像結構及配置在大保當墓中已成形制。如:門扉石上朱雀下鋪首的圖像內容及其對稱向心的圖像配置方式,在大保當M1、M2、M4、M5、M9、M17、M18、M23中均如是;門楣石左向的車騎組合在M1、M2、M3、M5、M9、M23已存有;左右門框石上門吏圖像在M3、M4、M9、M11、M17已存有。其他圖像類型在大保當墓中大都可找到原型。如蔓草紋飾在M1、M23門框石、M3、M9門楣石上均存有;樓閣圖像在M3、M11已存有,等等。大保當漢墓畫像石中狩獵、說唱、舞蹈等內容,及眾多人物、動物圖像在石盤墓中不曾延續。由此發散的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石盤墓中只有在前室南壁左右立框石上的二馬、牛車圖像格欄中有所體現。但是石盤墓畫像石的圖像造型及其表現手法卻較之更為自由、生動與流暢。石盤墓畫像石顯示出成熟的漢代藝術風格。

現將這種成熟性分述如下:

一如構圖。大保當漢墓畫像石圖像格欄中,主體圖像大都單一排列,畫面空間平面展開,是整齊填充的一種關系。石盤墓畫像石中,格欄與圖像是渾然一體的完整空間。即圖像所處空間與石面空間形成大小、遠近的節奏變化,這是制作者在區分圖像的空間層次時常用的一種方法。例如墓門門楣石中的車騎圖像,其中6馬的馬蹄、4車的車輪與格欄的關系均不同。第1馬馬蹄超出格欄下方格線,第2馬接近,第3馬縮回,第4馬再超出,第5馬再縮回,第6馬再接近;第1、2車輪接近,第3、4車輪超出。單騎人物的帽子、軺車的車蓋及樹木圖像與格欄上方格線的關系亦如是。因此,這一組平列性的車馬隊伍中,豐富的空間層次變化,第4車最近,第3車次之,第2車最遠,第1車復又接近;第1單騎近,而第2騎在隊伍里最遠。再如前室北壁左立框石第3格欄圖像,主體為一軺車,馬與車分處于兩個平面之上。這雖不符合車馬之間的實際關系,卻得到一種格欄布局的均衡與飽滿,給觀者一種視覺感覺的真實與美感。

二如造型。石盤墓畫像石的朱雀、車騎、蔓草紋等圖像,由稚拙、樸實、自然,到圓轉、流暢、張揚的風格衍變明顯。例如石盤墓墓門朱雀圖像,其冠由短促而變為巨大的圓形或半月形,喙伸長,兩翼翻卷張揚,趾爪亦由勾狀而極度夸張。再如前室東壁橫額石殿宇圖像中表示瓦節的曲線,不求一律,率意勾點;其窗欞交叉直線間距離亦寬度不一;北壁左立框石上禽鳥的雙翅畫成圓形等,說明繪制者在運用線條造型時的靈活多變,生動而不受客觀形象的限制。這種種造型表現已遠遠不再是對自然形態的模擬,而是演化為一種承載某種精神與情感的符號。這種造型觀念不僅體現了漢代的雄強博大,而且影響了之后千余年的中國繪畫發展,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所在。

三如線條。畫像石中的線條,表示物象的動態及大概衣著形象,其中許多細節都省略了。繁復形象均被概括成為一種簡單又符合視覺經驗的模式。這種簡約與概括是藝術性的,即重點不在于對客觀事物的完全模擬或再現,而側重于一種形式的表現。這種形式就是線條。畫像石中的這些圖像,并沒有因為省略了一些細節結構而使人感覺不真實。相反,這些清晰流暢的線條及其組織準確地表述了物象大的造型及主要的結構,其運行過程又攜帶著繪制者的精神、情感因素,使人覺得真實。畫像石中的每一條曲線在繪制中都十分勁挺、連貫,且富有輕重、粗細、快慢的變化,如人物中的衣帶、蔓草紋飾、云柱等圖像中的線條。而流云的尾部更是表現得輕盈勁巧。這些現象反映出制作者對圖像造型駕輕就熟的把握、對制作工具的熟練控制,也反映出石盤墓畫像石成熟的藝術表現層次。四如色彩。畫像石中的色彩現在可看到的有黑、白、紅、黃、青諸色。其色彩的運用,有狀物與裝飾之分。

如棚車的車棚、朱雀的下頜下綬、門吏所持物(一說“盾”)等處紅色的運用是出于狀物目的。而蔓草紋、馬、人物衣著等處紅色的運用,是出于裝飾目的。在蔓草紋的不同部位間隔性地施以紅色,使一連串連續的蔓草圖像產生斑斕的效果,同時也形成圖像之間的節律變化。在現存色彩完好的墓門門楣、甬道橫額等石上,這一點表現得十分明顯。同樣,車騎圖像中人物的帽子施以黑色,左起第2匹馬施以紅色,也是出于相同的目的及效果。石盤墓墓門左右門框石的西王母、東王公兩個圖像上色彩的運用則反映出另一特征,即左右相向對稱的人物,頭冠一致為黑色,但衣領一黑一紅,一上衣紅、一下衣紅,形成左右圖像既對稱統一又有變化的效果,是制作者運用色彩時的匠心所在。這種左右人物的上下服裝采用相反色彩的手法與大保當M1、M23左右門框石的說唱、舞蹈圖像中的運用相同。畫像石中大多的圖像格欄邊框都是石面本身色彩。但在石盤墓墓門左右門扉上的蔓草紋與朱雀鋪首圖像之間的邊框卻施以紅色,加強了其“口”形的形狀,使得墓門部分的所有圖像都更為集中,更富有表現力。畫像石中豐富的線條與色彩圖像使其與格欄邊框區分開來,相同平面的石面形成了兩種空間的變化。加之格欄中白色的減地層次,共同構成石盤墓彩繪畫像石的圖像表現空間。在這個獨特的空間中,當時的畫工與雕工以其嫻熟的技藝,共同營造了一種謹嚴又自然、統一又處處富有變化的藝術圖像,發散出莊嚴飽滿、自然流變的氣息。此兩處彩繪畫像石的材料均為砂巖。其顆粒粗,滲水性強,易固著墨色和其他顏色,但不宜精細雕琢。因此在畫像石中,凡人物車馬細節均不能夠使用雕刻的陰線來表現,更不能夠琢磨出層次豐富、肌理細膩的石面效果。只能更多地借助于繪畫的手段,制作出平面的、接近于壁畫的藝術風格。

查看全文

論漢畫像石的造型語言

插畫在商品經濟時代,對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品。插畫與商業的結合已經成為一種發展的趨勢,插畫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按傳播媒體分類,可以分為兩類:即印刷媒體與新媒體。印刷媒體包括招貼廣告插畫、報紙插畫、雜志書籍插畫、產品包裝插畫、企業形象插畫、宣傳品插畫等。新媒體包括數字雜志和報紙插畫、網絡游戲插畫、影視插畫、觸摸媒體插畫等?,F代的插畫多數劃分為設計范疇,而不是傳統繪畫。它的創作出發點更偏向設計與創意,是將當代文化、設計與繪畫的結合。

漢畫像石造型語言在現代插畫設計中的運用

漢畫像石藝術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成為中國獨有的文化遺產。畫像石中造型元素在中國的設計領域占據重要位置。近年來,日本、歐美的插畫影響了一代插畫者的創作與成長,我國現代插畫在積極吸納國外新潮思維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插畫作品一味跟隨國際風,進行了風格的變遷,失去了民族特色。創作出具有民族風、持久生命力的插畫作品尤為重要。以下從畫像石的技法、造型、構圖三個方向來談論漢代畫像石造型語言在現代插畫設計中的運用。

“技法”的結合在造型語言中,線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繪畫創作中線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為了輪廓和形體的表現,另一個是線自身的藝術價值。漢畫像石是以刀施于石材平面上的繪畫,它不講求光影效果,卻能表現出極強的立體感。如“伏羲和女媧”的畫像中,伏羲和女媧的身體造型呈S形的運動曲線,畫像的線條流暢,動感強烈,具有浪漫的審美情趣。伏羲和女媧輪廓以外的留白處,用錯落有致的斜線去修飾,這樣的對比之下,能夠突出主體,有很強的空間感。南陽畫像石“厥張圖”是用陰線刻的表現手法,怪獸用黑色塊表現,腿部呈三角形,在色塊里用細線勾畫出拉弓的動勢,弓上的弦朝腳部反方向呈三角形,這樣有旋律的造型,產生很強的運動感和速度感。畫像石中的線條表現技法結合現代插畫的創作思維,可以設計出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作品。

“造型”的借鑒中國漢代畫像石有題材繁多、內容豐富之美稱。這些豐富的內容融匯了具象、抽象、變形、夸張、想象和特異等技術和創意。若能巧妙的應用到插畫設計當中,將是多么豐富的資源。例如:畫像石中反映祥瑞畫像有:鳳凰、四神獸、嘉禾等,有著吉祥、多福、升官發財等的寓意,畫像的造型也比較獨特,若借鑒其中的“形象”,通過變形、簡化、錯位、分割等方法,進行新的設計重組,應用到企業形象插畫和產品包裝插畫中去,即有明確的寓意,其插畫的造型也有中國的特色。畫像石中的神話故事及靈獸的造型也被應用到游戲插畫設計中。如廈門奇域公司開發的《神獸》游戲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九尾狐和應龍等游戲插畫便是借鑒了畫像石題材中的神話故事和神獸形象而設計的。畫像石中還有許多奇特造型的形象:兩個頭的蒙雙民、三個頭的離珠、多頭鳥、人頭魚身的氐人國三魚人和九頭開明神獸等。這些超乎邏輯、荒誕和奇特的造型讓人想到超現實主義的插畫作品。不曾想1920年在歐洲盛行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形式卻與中國漢代的畫像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構圖”的參照漢畫像石中有許多大場面的題材,如車馬出行圖、舞樂圖、風神出行圖、泗水撈鼎圖等。這些畫像的構圖均遵循了平面的散點布局的方式。而現代繪畫應用的是線性透視,線性透視的重點是焦點透視,它所描繪的是一只眼,固定一個方向所看到的景物。而散點透視的視點不是一個而是多個,視點的組織方式沒有焦點,而是有一群與畫面同樣寬的分散的多個視點,如果移著多個視點去欣賞畫面,每個局面都似一個景象,散點透視有利于充分表現人物和局部。這種表現方式也類似于攝像的多個分鏡頭分割再重組?,F代插畫設計中參照漢畫像石的散點透視的構圖方式,可以設計出氣勢磅礴、畫面豐富的作品。

查看全文

嘉祥漢畫像石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從雕刻技法方面對嘉祥地區的漢畫像石做一次簡要的分析,結合嘉祥地區漢畫像石的具體實例來分析其雕刻技法的藝術特色和表現形式,從而找出嘉祥地區漢畫像石的發展趨勢和區域性特征。

關鍵詞:漢畫像石雕刻技法藝術特色發展趨勢

正文: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裝飾石刻壁畫。它在內容上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在藝術形式上它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之先河,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規和規范。漢畫像石同商周的青銅器、南北朝的石窟藝術、唐詩、宋詞一樣,各領風騷數百年,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藝術瑰寶。

一、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全國各地的畫像石,雕刻技法最豐富的是山東、蘇北地區。而在山東、蘇北地區,濟寧、棗莊的畫像石雕刻技法種類最多,式樣也最全。目前,對濟寧、棗莊地區畫像石雕刻技法進行專門研究的文章雖然不多,而綜合考察山東或全國畫像石雕刻技法的論述中,引用的資料卻無不以濟寧、棗莊地區為重點。縱觀的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六種:

(一)、陰線刻。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圖像全部用陰刻線條來表現。多數還在物象輪廓內施刻麻點、虛線或鱗紋,以突出物象質感。例如鄒城龍水,棗莊大洼、滕州崗頭、兗州農機學校等畫像石。也有少數畫像石線刻物象內不再刻點、線、紋,例如薛城南常鄉畫像石和鄒城龍水的部分畫面。

(二)、凹面線刻。物象輪廓內雕成凹面,物象輪廓用陰線刻成。嘉祥五老洼、鄒城師專、濟寧師專等地出土的畫像石用此刻法。物象外石面有的光滑,有的則刻成豎線紋。

查看全文

呂梁漢畫像石藝術探討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對呂梁地區漢畫像的藝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論述,闡述了漢畫像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畫像;藝術;初探

在我國古代,較為重視喪葬禮儀,特別是兩漢時期的厚葬,形成當時社會的特色。到漢武帝時,經濟發展和封建政權日益興盛,國富民強,使富有者不僅在活著的時候追求物質享受,還競相耗資用磚石構筑地下墓室,厚葬之風愈演愈烈。

漢畫像石墓是土著豪強、貴族的冥宅,在我國漢代最為流行,并且形成高潮。漢畫像石是我國兩漢時期嵌飾于墓室、祠堂、墓闕及其他建筑物上的石質裝飾畫,也是一種特殊的石刻畫。它始于西漢末期,興盛于東漢晚期,之后隨著東漢王朝的滅亡,漢畫像石也隨之消失,被人們所淡忘。早年的畫像內容較簡單,雕刻也較粗糙,內容以寫實為主,到東漢初、中期畫像內容較豐富,題材較廣泛,到東漢晚期,畫像內容更為豐富,范圍較廣泛,雕刻技法由平面剔地陰線刻,出現了平面剔地淺浮雕,畫像石進入了鼎盛時期。畫像石同商周的青銅器,南北朝的石窟藝術,唐詩、宋詞一樣,各領風騷數百年,成為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燦明珠。

呂梁漢畫像石據紀年墓記載,全部屬東漢晚期漢恒帝、漢靈帝時期的遺作,此時的漢畫像石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它不僅保留了初期“點綴政教”的意義,而且還有著晉西北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形象地再現了兩千年前晉西北各種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及民間俗習的許多生動場景和時代特征。

呂梁是山西漢畫像石唯一出土地,也是全國漢畫像石集中分布區域之一,呂梁漢畫像石主要出土地是離石馬茂莊一帶,目前,呂梁所出土的漢畫像石90%出土于馬茂莊村周邊的三川河流域一帶。呂梁漢畫像石全部出土于墓葬。畫像石墓多為磚室結構,有單室、雙室、三室,較復雜的有四室,特殊的墓葬還在墓門外左右設置小耳室。墓葬前室大于后室、左右耳室,多為券頂或穹隆頂,墓葬前后長在7m左右,前室一般寬在3m左右,后室、左右耳室—般寬2,5m左右。墓底距地表深一般在5m~9m。

查看全文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及審美價值

一、漢代畫像石的藝術風格

在構圖中,漢畫像石藝術中運用最多的是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這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游”的方式,是在流動中從多角度觀察。同時,大量采用平行式構圖,人物故事場景以穿插排列其間的紋樣、邊飾進行空間分割和裝飾陪襯,構圖以“滿”為勝,幾乎不留空白。漢畫像石以刀為筆、以石為絹,創造出一個虛幻的空間,在空間上超越客觀真實,成為表意的概念空間,將漢代的戰爭方式、道德觀念、政治制度、精神信仰等內容通過平面形態展示給后人。

二、漢代畫像石藝術的主題——成教化,助人倫

漢代立孝以教化天下,為強化孝道在意識形態中的地位,朝廷以舉孝廉的方式對孝行施行嘉獎。與向往神仙交織并列的,是對現實世界的玩味和充分肯定,這通過宣揚儒家教義和歷史故事——表彰孝子、義士、圣君和賢相表現出來,也通過對世俗生活的自然描繪表現出來,從而營造了在家為孝子、出仕作廉吏的社會輿論和氛圍。漢畫像石藝術中歷史故事非常多,各種歷史人物,從孔子到老萊子,從義士到烈女,從遠古歷史到漢代人物,品類齊全,應有盡有。道德說教、儒學信條已浸入畫壇,而激情性、戲劇性的行為、人物和場景更是充斥著畫面。漢畫像石藝術這種對世俗生活的凸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大眾生活化的藝術傾向,不僅拉近了畫像石藝術創作者與觀者之間的距離,還促進了畫像石藝術創作形態走向多樣化、生動化和日?;?,使畫像石藝術深入民眾的生活,體現了藝術與生活的結合。

三、漢畫像石藝術審美價值形成的文化因素

盡管儒學在漢代盛行,“成教化,助人倫”“懲惡揚善”被規定為從文學到繪畫的廣大藝術領域的現實功利職責,但漢畫像石藝術并沒有受到狹隘的功利信條的束縛,它與大眾審美的結合,強化了藝術在大眾心理上的親切感,加速了日常生活的藝術化進程,縮短了大眾與藝術間的距離。大眾既是藝術的創造者,又是畫像石藝術的享用者和傳播者。漢畫像石藝術立足于現實世界選取題材,刻生活形式于石,刻勞動生產于磚,給生活在同一現實環境中的人們帶來更深刻的審美體驗,更讓人們感覺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進入藝術表現的領域。這使漢畫像石藝術完成了向世情化、通俗化、大眾化的轉變。漢畫像石藝術的這種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也同樣形成了漢代藝術的特征本色。

查看全文

漢畫像石雕刻技法發展趨勢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從雕刻技法方面對嘉祥地區的漢畫像石做一次簡要的分析,結合嘉祥地區漢畫像石的具體實例來分析其雕刻技法的藝術特色和表現形式,從而找出嘉祥地區漢畫像石的發展趨勢和區域性特征。

關鍵詞:漢畫像石雕刻技法藝術特色發展趨勢

正文: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裝飾石刻壁畫。它在內容上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在藝術形式上它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之先河,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規和規范。漢畫像石同商周的青銅器、南北朝的石窟藝術、唐詩、宋詞一樣,各領風騷數百年,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藝術瑰寶。一、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全國各地的畫像石,雕刻技法最豐富的是山東、蘇北地區。而在山東、蘇北地區,濟寧、棗莊的畫像石雕刻技法種類最多,式樣也最全。目前,對濟寧、棗莊地區畫像石雕刻技法進行專門研究的文章雖然不多,而綜合考察山東或全國畫像石雕刻技法的論述中,引用的資料卻無不以濟寧、棗莊地區為重點??v觀的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六種:

(一)、陰線刻。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圖像全部用陰刻線條來表現。多數還在物象輪廓內施刻麻點、虛線或鱗紋,以突出物象質感。例如鄒城龍水,棗莊大洼、滕州崗頭、兗州農機學校等畫像石。也有少數畫像石線刻物象內不再刻點、線、紋,例如薛城南常鄉畫像石和鄒城龍水的部分畫面。

(二)、凹面線刻。物象輪廓內雕成凹面,物象輪廓用陰線刻成。嘉祥五老洼、鄒城師專、濟寧師專等地出土的畫像石用此刻法。物象外石面有的光滑,有的則刻成豎線紋。

(三)、減地平面線刻。物象輪廓外減地(有深有淺),凸出的物象輪廓平面上再刻陰線或用朱線墨線勾繪,表現物象細部。如嘉祥宋山、鄒城野店、梁山后集、泗水陳村、滕州西戶口等地,都出土過這種畫像石。其中又因對減地方式、深淺和對物像細部表現形式的不同,又分為下列四種:

查看全文

民間剪紙與漢畫藝術思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體現民族特色的,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只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才是世界的;只有體現地域特色的,才能世世代代流傳。民族特色根植于民間,根植于鄉土,根植于人民大眾。

剪紙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又被稱為刻紙。這兩個名稱的區別是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因此人們將二者統稱為剪紙。最早的剪紙是什么樣的?最早的剪紙是什么風格和特點?直到看到了漢畫(漢畫像石),筆者才感到自己似乎看到了剪紙的雛形。筆者認為最早的剪紙可能像漢畫,因為二者同樣出自民間藝人之手,風格手法大體相同。當然,筆者不是考古學家,猜想畢竟是猜想,不一定正確,但專家已證實:“剪紙始于漢代,興于晉代。”漢畫與剪紙同屬漢代,必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即使到現在,我們也會在其中找到與現代剪紙的許多共同之處。所以筆者認為,要學習借鑒我們祖先的高超藝術技法,更要學習技法背后有生命力的、頑強的、博大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最可貴的。這種精神是什么呢?依筆者看來,那就是“大膽、大氣、大巧、大拙”。

徐州民間剪紙根植于鄉土之間,吸收民間文化,代代傳承。由兩漢文化的沃土孕育的徐州民間剪紙,作為一種工藝美術形式,是徐州漢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裝飾石刻壁畫。徐州漢畫像石的內容包括現實生活、吉祥圖案、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方面。它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藝術風格獨特,不僅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更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筆墨。徐州漢畫像石所處的時代主要是東漢,而在沛縣棲山、豐縣華山發現的畫像石比較早,都是西漢末期和新莽時期的。徐州漢畫像石的藝術特色是造型大膽、構圖緊密、大巧若拙,線刻與浮雕結合。漢畫像石的題材表現豐富:兩漢時期,徐州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因此石刻中出現了不少反映勞動人民現實生活的題材、貼近世俗生活的各種繁榮興盛的生活場景,包括宴請賓客、舞蹈表演、出行車馬、訪友會客、樓宇閣臺等,其中牛耕圖、紡織圖是生產生活類的主要代表。因此可以看出,漢畫像石中體現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世俗化”的特色是非常顯著的,它客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繁榮景象,同時也把當時徐州人的熱情好客、粗獷豪邁的一面刻畫得栩栩如生。

在傳承兩千年漢文化的徐州剪紙藝人中,民間剪紙藝人王桂英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王桂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她的剪紙創作來源于田間地頭、鄉里鄉村,她可以把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都變成剪紙藝術。正因為她的剪紙藝術真實反映了生活,所以才具有樸實感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她沒有接受任何藝術教育,她的剪紙藝術來源于這片漢文化沃土,將與生俱來的直覺天賦同現實生活結合,在藝術形象上與漢畫像石一樣重夸張得體,以形傳神“大膽、大氣、大巧、大拙”。正因為王桂英剪紙藝術的真實性和打破藝術框架的創新性,以及與漢文化深厚底蘊不謀而合的巧奪天工,使她走到民間剪紙藝術的一個高峰。王桂英被譽為中國的“馬蒂斯”,并獲得“中國民間藝術家”的稱號。除此之外,漢畫像石的題材還大量涉及歷史故事、神話、吉祥圖案等。雕刻技法浮雕與線刻相輔相成。線刻細膩陰柔,浮雕渾厚陽剛。漢畫像石陰陽相濟,體現了兩漢哲學思想與審美要素。剪紙也可以有陰刻和陽刻,注重線條與塊面的配合,線條精細靈巧,塊面厚重粗大。陰陽、粗細、輕重、緩急這些元素都豐富了剪紙語言。在構圖上,徐州剪紙與漢畫像石也相似。漢畫像石畫面充實、構圖飽滿、散點透視、分層敘事、別具特色。漢畫像石的拓片藝術與徐州民間剪紙藝術具有相同的美感,但徐州剪紙的場景和形象造型與漢畫像石同樣具有連續、均衡、對稱等圖形美要素。剪紙作品構圖具有大膽、大氣的特性,畫面充實飽滿,感染力、視覺沖擊力強大。漢畫的沃土培育了一大批民間剪紙藝術家。比如徐,剪紙藝術家吳國本,他創作的《漢之魂》榮獲了第二屆國際剪紙大賽銅獎。此外,還有劉毅、張麗君、孟憲云、孟慶剛、尹明仁等剪紙藝術家。

古黃河邊的徐州人民把兩漢文化深深融入血脈當中,創造和發展了具有徐州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作為新一代徐州人,我們有責任繼往開來,為徐州的民間藝術發展錦上添花。

查看全文

民間工藝造像藝術管理論文

[關鍵詞]漢代;漢畫像石;漢兵馬俑;徐州;民間工藝

[摘要]徐州民間工藝繼承并發展了漢代造像藝術:剪紙、泥模、糖人貢和泥玩具等在表現內容、制作技法和藝術風格上吸收了漢畫像石、漢兵馬俑中的養料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一、漢代文化的歷史淵源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朝代。

漢代文化更是華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漢家文化有著濃郁的先楚因子,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是楚人,漢朝的開國元勛們,除張良外,全都是土生土長的楚人?!俺m三戶,亡秦必楚”(《史記·項羽本紀》)載范增引“故楚南公”語),當這些威猛無比的楚國子弟們用血肉之軀推翻暴秦統治時,也就是決定了:他們要將故國鄉里的一切文化傳播到長江天塹的另一邊,傳遍漢家帝國的大江南北。

查看全文

透析徐州兩漢文化藝術傳承方法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徐州兩漢文化藝術的發展史,對各種漢藝術風格進行統計和分析,力圖總結徐州兩漢文化視覺元素規律。挖掘徐州兩漢文化的歷史價值,弘揚民族傳統藝術,更好地塑造徐州兩漢文化價值體系。

【關鍵詞】徐州;漢文化;藝術元素

一、徐州兩漢歷史文化概述

徐州為華夏九州之一,古稱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處于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匯點,“齊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長的樞紐。徐州是漢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是13位楚王、5個彭城王的領地和墓葬所在地,并發現有多位漢代貴族的墓葬,其歷史文化悠久,漢文化藝術底蘊深厚,為研究中國兩漢傳統藝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兩漢時期徐州人在經學、文學、目錄學等方面均做出標志性成就。兩漢文化是徐州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歷史內涵。史學界有學者認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兩漢則要看徐州”。徐州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3朝封國的國都,歷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現出11位開國皇帝,所以徐州堪稱是中國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兩漢文化藝術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兩漢文明,對于漢史的認知和理解決不亞于拜讀司馬遷、班固、范曄的史學專著。

徐州發現和發掘兩漢文化古跡眾多,如:獅子山楚王陵、獅子山兵馬俑、北洞山地下宮殿、龜山地下宮殿;土山漢墓出土的鎏金獸形硯;睢寧劉樓漢墓出土的銅牛燈等珍貴文物,皆屬國寶。其中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為奪目,極具藝術欣賞和考古價值。

二、兩漢文化藝術符號元素

查看全文

透析徐州兩漢文化藝術元素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徐州兩漢文化藝術的發展史,對各種漢藝術風格進行統計和分析,力圖總結徐州兩漢文化視覺元素規律。挖掘徐州兩漢文化的歷史價值,弘揚民族傳統藝術,更好地塑造徐州兩漢文化價值體系。

關鍵詞:徐州漢文化藝術元素

一、徐州兩漢歷史文化概述

徐州為華夏九州之一,古稱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處于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匯點,“齊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長的樞紐。徐州是漢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是13位楚王、5個彭城王的領地和墓葬所在地,并發現有多位漢代貴族的墓葬,其歷史文化悠久,漢文化藝術底蘊深厚,為研究中國兩漢傳統藝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兩漢時期徐州人在經學、文學、目錄學等方面均做出標志性成就。兩漢文化是徐州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歷史內涵。史學界有學者認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兩漢則要看徐州”。徐州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3朝封國的國都,歷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現出11位開國皇帝,所以徐州堪稱是中國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兩漢文化藝術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兩漢文明,對于漢史的認知和理解決不亞于拜讀司馬遷、班固、范曄的史學專著。

徐州發現和發掘兩漢文化古跡眾多,如:獅子山楚王陵、獅子山兵馬俑、北洞山地下宮殿、龜山地下宮殿;土山漢墓出土的鎏金獸形硯;睢寧劉樓漢墓出土的銅牛燈等珍貴文物,皆屬國寶。其中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為奪目,極具藝術欣賞和考古價值。

二、兩漢文化藝術符號元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