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獎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23:16: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化學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管理論文

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發表了使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另一項研究成果《氣體體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學平衡》。此外,他對史塔斯佛特鹽礦所發現的鹽類三氯化鉀和氯化鎂的水化物進行了研免利用該鹽礦形成的沉積物來探索海洋沉積物的起源。

1902

埃米爾·費雷(EmilFischer)德國人(1852--1919)

埃米爾·費雷,德國化學家,是一九O二年諾貝爾化學獎金獲得者。他的研究為有機化學廣泛應用于現代工業奠定了基礎,后曾被人們譽為"實驗室砷明。"

1903

阿列紐斯(SvanteAugustArrhenius)瑞典人(1859--1927)

查看全文

化學獎解讀管理論文

蛋白質是包括人類在內各種生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對于生物體而言,蛋白質的生老病死至關重要。然而,科學家關于蛋白質如何“誕生”的研究成果很多,迄今至少有5次諾貝爾獎授予了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科學家,但關于蛋白質如何“死亡”的研究卻相對較少,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表彰的就是這方面的

工作。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其實他們的成果就是發現了一種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理。

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氨基酸如同磚頭,而蛋白質則如結構復雜的建筑。正如同有各種各樣的建筑一樣,生物體內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蛋白質。不同的蛋白質有不同的結構,也有不同的功能。通??磥淼鞍踪|的合成要比蛋白質的降解復雜得多,畢竟拆樓容易蓋樓難。

蛋白質的降解在生物體中普遍存在,比如人吃進食物,食物中的蛋白質在消化道中就被降解為氨基酸,隨后被人體吸收。在這一過程中,一些簡單的蛋白質降解酶如胰島素發揮了重要作用??茖W家對這一過程研究得較為透徹,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他們認為蛋白質降解沒有什么可以深入研究的。不過,20世紀5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事情恐怕沒有這么簡單。

最初的一些研究發現,蛋白質的降解不需要能量,這如同一幢大樓自然倒塌一樣,并不需要炸藥來爆破。不過,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卻發現,同樣的蛋白質在細胞外降解不需要能量,而在細胞內降解卻需要能量。這成為困惑科學家很長時間的一個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歐文·羅斯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終于揭開了這一謎底。原來,生物體內存在著兩類蛋白質降解過程,一種是不需要能量的,比如發生在消化道中的降解,這一過程只需要蛋白質降解酶參與;另一種則需要能量,它是一種高效率、指向性很強的降解過程。這如同拆樓一樣,如果大樓自然倒塌,并不需要能量,但如果要定時、定點、定向地拆除一幢大樓,則需要炸藥進行爆破。

查看全文

有機化學教學深化分析

1超分子化學

對于有機化學來講,大部分有機分子都是基于共價鍵而形成,因此傳統有機化學都是講授某個分子內部共價鍵的形成和斷裂機制[1,2]。而超分子化學則是研究兩個或多個分子通過非共價鍵相互作用,締合組裝成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超分子體系的科學。所謂非共價鍵其實是一種次級鍵,也叫分子間作用力,包括學生所熟知的氫鍵,以及金屬-配位作用、親疏水作用、靜電作用、范德華力等等。超分子化學主要發軔于1967年CJPederson發現冠醚,繼而DJCram提出主客體化學,最后由JMLehn系統提出超分子化學概念。由于他們的卓越貢獻,三人于1987年共享了諾貝爾化學獎。超分子化學發展十分迅猛,科學家J-P.Sauvage、J.F.Stoddart和B.L.Feringa利用超分子化學手段在分子機器的設計與構造方面由于做出重大貢獻而分享了201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3]。2017年10月,筆者有幸在南京大學和Sauvage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了其獲諾獎的標志性超分子——索烴的合成經歷。

2有機超分子化學

如上所述,有機化學是超分子化學的重要發展根源之一。從兩次授予超分子領域諾貝爾化學獎的情況可以受到啟示。所有獲獎的6位科學家中所研究的對象均為有機分子。例如,Pederson的冠醚是一種有機大環分子、Sauvage的索烴是兩個有機大環分子以環套環的形式互鎖、Stoddart的分子梭則是一個環狀有機分子在一個線性有機分子上的穿梭運動等等。顯然,有機化學為超分子的發展奠定了基石,并且逐漸形成了化學的一個新分支——有機超分子化學。有機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可以概括為:以有機分子為對象,研究它們的自組裝規律、組裝結構及組裝體性質,以期獲得具有特定功能的有序有機分子聚集體。

3有機化學課程中超分子相關內容

以張文勤等編著的《有機化學》為例[4],在書中第十章第六節第1小節介紹了冠醚。本小節里面簡單介紹了冠醚的結構和命名,簡要回顧了Pederson發現冠醚并與Cram、Lehn等一起獲得諾貝化學獎。并且描述了不同大小的冠醚對不同金屬離子的選擇性絡合。最后舉例冠醚可以用作相轉移催化劑。在書中第二十章第三節第3小節介紹了蛋白質的結構。蛋白質的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其肽鏈會進行螺旋和折疊,形成三維特定的功能體。其中,該小結重點敘述了氫鍵在形成α螺旋和β折疊中的重要作用。而氫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酰胺基中的氧原子和另一酰胺基中的胺基氫原子相互作用。第二十章第四節第2小節,課本介紹了核酸的結構。核酸結構中的堿基對正是通過二重氫鍵和三重氫鍵進行連接配對,最終形成DNA的雙螺旋穩定結構。

查看全文

科研成果在有機化學教學的作用

摘要:文章將從當前有機化學的前沿科研成果入手,通過類舉的方式淺析如何將科研成果引入到有機化學教學中去,提升有機化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關鍵詞:有機化學;科研成果;滲透分析

1科研成果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滲透的重要意義

化學教師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接觸到當前先進的化學知識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可以顯著的提升學生對有機化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有機化學知識體系的理解。因此,如何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將科研成果貫穿到有機化學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內容多樣化,提升化學教學的教學質量,是當前化學教學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重點。

2環境友好化學理念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滲透

環境友好化學是有機化學的延伸,環境友好化學與有機化學有著密切的聯系,環境友好化學能夠從源頭上消除污染,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促進企業生產出無毒無害的化學產品。雙氧水化學別稱為過氧化氫,雙氧水的主要產物為水和氧氣,雙氧水具有價格低廉、不產生污染物的優點。在1998年,日本科學家曾發表過以雙氧水為氧化劑,以Na2WO4•2H2O和[CH3(n-C8H17)3N]HSO4為催化劑,在不使用鹵素、有機溶劑的方式來實現環己烯直接氧化為結晶己二酸的反應。其反應的方程發生的過程如下圖所示,該種反應的收率高達90%以上。乙二酸是合成尼龍的主要材料之一,尼龍制品在全球范圍內的產品年均高達240萬噸,當前乙二酸在生產的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環己酮、環己醇或兩者相混合的方式最為原材料,加入硝酸氧化物來進行生產,但是硝酸氧化物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是溫室效應的元兇之一,并且在生產的過程中還會伴隨著硝酸蒸汽進而導致酸雨現象,嚴重的腐蝕工業設備。環己烯直接氧化為結晶己二酸的反應:化學教師在講解氧化放應的過程中引入環境友好化學的理念,不僅僅能夠擴大學生的事業,還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學框架,還能夠體現出素質教育的目標,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

查看全文

生物化學滲透教書育人思想

摘要:《生物化學》內容博大精深,許多重要的生物化學原理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物化學原理,培養同學們的“健康意識”、“環保意識”以及“為人處世”之道,結合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故事,培養同學們的“科學素養”,不但能有效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關鍵詞:生物化學原理;健康意識;環保意識;為人處世;科學素養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教書和育人必須并重、密不可分。《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領域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是研究生命的化學本質的科學,力求從分子水平回答“生命是什么”這一永恒的難題。這門課內容博大精深,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生物化學原理,其中的很多原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適時地將這些深奧的理論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不但能有效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1結合生物化學的原理,培養同學們的“健康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經常有同學不吃早餐。為了增強同學們的健康意識,每學期第一次上課時就重點強調,上《生物化學》課必須要吃早餐,但不能到課堂上吃,還特意問大家,這矛盾嗎?同學們都說,不矛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強化吃早餐的重要性。比如講到“膽固醇的分布及功能”時,強調不吃早餐易患膽結石。膽汁是由肝細胞不斷生成的,在非消化期間進入膽囊內貯存,不吃早餐導致膽囊中的膽汁沒有機會排出,而使膽汁中的膽固醇大量析出、沉積,久而久之形成膽結石。再比如講到“糖酵解”的意義時,重點闡述糖酵解是某些細胞(眼角膜、紅細胞,特別是大腦細胞)唯一生成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triphosphate,ATP)的途徑,成人每天約需要160g葡萄糖,其中120g用于腦代謝。如果不吃早餐,葡萄糖得不到及時供應,將對這些細胞產生很大的影響。講到“糖異生”時進一步強調,如果不吃早餐,體內葡萄糖缺乏,將通過糖異生補充,從而加重肝臟的負擔。通過一學期的強化,很多同學告訴我養成了定時吃早餐的好習慣,有畢業好多年的同學見到我時,仍然記得不吃早餐的危害!另外,講代謝部分時,強調肝臟在代謝中的重要作用,為了更好的保肝護肝,需要同學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不要熬夜,最好在十一點之前入睡,堅持鍛煉等。還有“燙發的生物化學原理”“煤氣中毒的生物化學原理”“酶原激活的生物學意義”等,都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同學們的健康意識。

2結合生物化學的原理,培養同學們的“環保意識”

查看全文

原子物理學研究論文

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說”。

公元前500~400年古希臘人留基伯及其學生德謨克利特等古希臘哲學家首先提出“原子說”。

公元1661年英國化學家波義耳首先提出了化學元素的概念。

公元1687年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在其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奠定了經典力學基礎,引入超距作用概念。

公元1774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提出質量守恒原理。

公元1789年德國化學家克拉普羅特首先發現了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鈾。

查看全文

化工研究生案例教學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探討了如何在化工研究生專業選修課實施案例教學。從分析化工研究生專業選修課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案例教學法的優點入手,介紹了在研究生選修課教學中如何豐富教學案例庫、豐富案例教學形式、優化教學氛圍的實踐情況。教學實踐表明,案例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學習專業選修課的學習興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化工專業選修課;案例教學;研究生教學

研究生課程在研究生培養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了《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教研[2014]5號),《意見》明確了培養單位應科學認識課程學習在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切實轉變只重科研忽視課程的實際傾向,把課程建設作為學科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課程質量作為評價學科發展質量和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指標[1]。但在研究生選修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選而不修的現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是研究生對選修課的學習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是教師在授課時,采取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研究生學習積極性,導致選修課教學質量不高。為能更好地發揮選修課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對研究生選修課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要將教師從傳統的授課方式———做PPT、授課、考試,轉變成以案例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以提高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

一、化工研究生專業選修課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

《精細有機合成新方法與技術》是我?;瘜W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一門重要的選修課,課程主要介紹精細化學品合成反應和合成路線,重點介紹近代合成技術、生物化學合成和綠色合成,以及一些特殊的合成實驗技術?!毒氂袡C合成新方法與技術》教學與其他研究生選修課一樣,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利用理論解決科研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介紹不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在科學研究中利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對學習課程提不起興趣。第二,教師通常采用傳統方法授課,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不積極思考問題,對知識的掌握常常是一知半解,不利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第三,由于研究生選修課常常采取開卷考試方式,導致部分學生對學習選修課重視程度不夠。

二、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查看全文

化學史中科學精神的探析

化學史不僅忠實地記錄了化學科學的孕育、產生、發展過程和演變的規律,而且它以不可代替的獨特方式積累體現了人類精神文明的優秀成分,是科學精神最集中的載體。學習化學史對高校學生人文道德的提高與智力的發展可以起到同等重要的促進作用。

科學精神是在科學發展的歷程中,科學界逐漸形成的一些傳統規矩、指導原則,這就是科學精神,是貫穿于整個科學發展歷程中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意識,是人們在從選題到應用的全部科學活動中的所采取的態度。科學精神作為促進科學活動的精神動力,其內涵包括:求真務實的精神、競爭協作的精神、繼承創新的精神、敬業獻身的精神等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這些精神不斷豐富、不斷拓展、不斷向社會滲透、輻射而成為一種時代精神。本文僅從化學史的角度對這幾種精神做如下探析:

1.求真務實的精神

科學是以求真務實為天職和靈魂的,科學的本征也表現在它堅持真理這一品格上。一代代科學家正是堅守著求真務實的品格,才越來越多地認識了周圍的種種真實存在和客觀規律。19世紀30~40年代,格羅夫、焦耳、邁爾、赫姆霍茲等科學家,在不同的國度、不通信息的情況下差不多同時關注能量與質量的相互關系,各自進行觀察、實驗、分析,卻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結論。1828年德國的維勒首次用無機物合成了尿素,使人們信奉百年之久的“生命力論”受到沖擊,當維勒將成果報告給他的老師、化學權威貝采里烏斯時,卻受到了老師的極力反對,但維勒用古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的千古名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道出了他對真理的摯愛和虔誠,他以大量事實證明了自己理論的真理性,并將“生命力論”掃出了歷史舞臺。

科學研究以客觀實踐活動為基礎,憑科學事實立論,以科學實驗為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標準。1911年英國化學家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式模型”,而他的學生玻爾將普朗克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的光子說引入了原子模型,提出了著名的玻爾原子模型,并得到了實驗的驗證,正因為這一點,盧瑟福不但不反對,反而頂住種種壓力親自推薦其,并勇于修正自己的論點,還鼓勵玻爾繼續研究,以完善新理論,充分表現出盧瑟福唯事實、唯真理是從的大科學家風范。

求真與務實在具體的科學過程中是統一的,那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它是科學之所以是科學、科學區別于宗教迷信和偽科學的唯一標準。前蘇聯的勒伯辛斯卡婭聲稱用人工方法培育了“活細胞”;朝鮮金鳳漢宣布發現了“經絡小體”,但他們的結果都經不起實踐的檢驗。就科學而言,實踐標準指的是科學實驗,科學實驗必須遵循一套嚴密的程序和規范。如某“特異功能大師”聲稱從2000km以外的廣州乃至大洋彼岸的美國“發功”到北京某實驗室,竟然改變了放射性物質的衰變率,該實驗據云有教授級的科學家參加、有精密的儀器設備、有設計、有數據、有分析、有結論、有報告,被稱為“高層次”、“突破性”實驗,但卻經不起科學實驗的檢驗,如沒有遵循起碼的“雙盲”準則,完全不屬于科學意義上的事實。所以科學活動中的“眼見為實”與實踐標準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膚淺的經驗論,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命題。

查看全文

中學黨支部書記的事跡材料

*,男,*年*月出生,*年*月參加工作,*年*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校長兼黨總支部書記。

*同志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全國電化教育先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中學特級教師、市首批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長春市首批名師、廣州市首屆名校長。榮獲人民教師獎章、中國化學會優秀青年化學獎,兩次榮獲教育部優秀成果二等獎,四次榮獲全國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同志為人師表、率先垂范,重視個人黨性修養。他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解放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校園,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班子成員和教師。使學校行政班子成為積極進取、團結合作、堅強有力的戰斗集體。

為強化師德建設、提高專業水平,培養高素質黨員隊伍和教師隊伍,他從現代學校內涵發展出發,在全校大力倡導學習研究之風,不斷提高教師隊伍自身素質。他倡導“以人為本、追求卓越、務實開拓”、“宏揚民族精神,樹立職業尊嚴”等學校精神,支持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考察學習和課題研究活動,不斷完善教職工聘用制度,優化職稱、學歷結構,建立教職工發展性考評激勵制度,初步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用人機制和分配制度。

為營造精神家園,體現人文關懷,*同志組織學校黨員與貧困戶“結對子”,真正把黨的溫暖落到實處。他時刻關心師生生活。親自制定了“必探望”和“必出車”制度,即教職員工生病必探望、節假日必探望教職工、教職員工家中有困難和急事必出車,受到黨員、職工的歡迎。

他刻苦鉆研業務、大膽改革創新,嘔心瀝血謀求學校新發展。他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善于借鑒中外先進教育經驗,闖出了一條學校超常規發展的新路。教育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果實:20*、20*屆高考一年一個新臺階,學校以65%本科上線率提前完成了國家級示范性高中本科上線率60%的評估標準,重點率有大幅度的增長。20*學年,學校高中部有249人在區、市、省、國家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獎。

查看全文

實施情境教學下初中化學論文

一、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直觀情境教學

以前的教學就是老師實施通過在課堂上說,把重點寫在黑板上的方式來教學,并不能把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特點表現出來。這種方式很難讓學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所以我們就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利用多媒體把圖像、聲音、文字、動畫結合的方式,將化學中抽象的概念和難以理解的東西通過情境教學來體現出來,這樣會激發學生的熱情,也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比如,在教學第八單元課題3“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中“鐵的冶煉”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不能只靠說和書本上的內容來描述,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實施學生展現鐵的冶煉原理和工業冶鐵原理。讓他們能夠直觀地看到本節課的內容,也讓他們深入理解,通過這種方式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為下節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學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留有化學的影子,如醫學、林業、農業、工業等。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RogerD•Kornberg也曾說:“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從化學角度來理解?!弊鳛橐幻踔谢瘜W教師,要積累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素材,然后把生活中的這些素材引入到課堂中來,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學生進一步地來了解化學,讓他們去理解、去掌握化學知識,這樣不僅激發了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也能提高老師上課的效率。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例如,在學習“酸和堿”這一單元的內容時,由于本單元涉及較多的典型物質以及表示化學性質的方程式,對于剛開始學習化學的學生難度較大,因此,我們可以將一些涉及酸堿鹽的生活理論知識引入教學中,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來開始理解并掌握酸堿鹽的知識。如在教授“常見的酸”這一內容時,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見的并且用途很廣的酸,如可以食用的酸食醋,胃液中可以幫助消化的鹽酸,可以做飲料的檸檬酸、碳酸等等。這樣,讓學生先了解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酸”及其應用,再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酸的性質,有利于提高學生利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我通過多年的教學總結出來的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的看法和建議。希然能對廣大同仁有所幫助,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作者:陸向華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中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