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押印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01:20: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花押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花押印發展論文
“押”之本義是指古代在文書、契約上所簽的名字或所畫的符號,作為憑信。明代郎瑛《七修類稿》稱:“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币颉把骸鄙系拿侄嘁圆輹鴮懗桑虍嫵上窕ㄒ粯拥姆?,故又稱花押、畫押?;ㄑ阂话阌惺鹧?、指(趾)紋押和花押印3種類型。署押即畫押,一般是指在文書、契約上畫“諾”或簽名、或畫上自己的專有符號。指(趾)紋押是指用手指或足趾蘸上顏色在契約等上面抑押后留下的指(趾)紋。嚴格地說,花押印是花押的一種類型,不包括署押和指(趾)紋押?;ㄑ河⊥碛谑鹧汉椭福ㄖ海┘y押,它是將個人姓名或字號經過草寫、變化成類似于圖案的一種符號以代替漢字入印,是花字、花書、押與印章的結合,用以代替押字作為憑信的印章,后來演變成單字押印、字加花押印等多種形式。花押印除具有一般印章的功能外,還有使別人不易識別和難以摹仿的作用?;ㄑ河∮址Q押印、押字印、署押印等。它興于宋,盛于元,故又稱“元押”“元戳”。
署押早在漢代就已使用。據王獻唐先生考證:“署押一制,萌于漢晉,而盛行于唐宋,制印于元明,衰于有清。”居延漢簡有“□月詬表押墨付如牒”的記載,《后漢書·黨錮傳》有“南陽宗資主畫諾”,當時長官據屬吏的符牒便只書一“諾”字。南北朝時有鳳尾書,又名“花書”,此即所謂花押。唐代花押,一般只草書其名?!疤迫顺跷从醒鹤?,但草書其名,以為私記,故號花書”(《戒庵老人漫筆》卷六)。唐韋陟簽押,草法牽連,很是美觀,時人稱為“五朵云”。宋朝于花押還有特殊規定:“花押仍須一手書寫,所寫內外諸司及諸道周府軍監,并依此類”(《宋會要輯稿·官職二》),其文書“必先書押而后報行”(《宋史·高宗紀》)。南宋周密在《癸亥雜識別集》中記載了宋十五朝御押宋太祖趙匡胤的玉押印,可見宋代就有將押刻入印中的事實。盡管當時還是非自覺的藝術行為,但為后來的花押入印做了嘗試和鋪墊。真正自覺地將花押刻入印章始于五代,“(后)周廣順二年,平章李榖以病臂辭位,詔令刻名印用。據此,則押字用印之始也”(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及至元代,花押印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做官的蒙古人、色目人多不識漢字,也不擅執筆簽字畫押,于是就在象牙或木頭上刻上花押來代替執筆簽字。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載曰:“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為不能執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此外,元代還有用蒙文刻成古代符節形式的印,從中剖開,雙方各執一半,以為“持信”,稱為“合同印”,亦屬于押字印一類。明代中葉至晚清,文人篆刻勃興,出現了不同風格的篆刻流派。此時的篆刻以秦漢為宗,楷書印衰落,民間作為信物的花押印不多,與元代相比,花押印成了細枝末流。清代文人學者往往在舊貨攤上遇見和自己同姓氏的元押就買下自用,也有參照元押體式自刻花押印的,一時彼此仿效,成為風尚。近現代印壇亦有受西方美學思想影響者,將設計藝術滲入印章,雖有佳構,但更多的是過于強調設計意識,失去了花押印原有的藝術魅力。
人們通常所言花押印,主要是指宋元時期的押印。押印多以銅鑄成,一般印體較薄,有帶孔印把。此外還有用玉、石、木、瓷、牛角、象牙等材質刻成的押印。押印有時因官位和材質的不同,其制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其形制有方形、長方形、圓形、瓦形、葫蘆形、鼎形、魚形等多種。從傳世的元押印來看,花押印印文皆為朱文,有的僅一漢字,有的僅刻花押,然大多數是上刻楷書姓氏,下部兼刻花押。因楷書易于辨識,適用于民間交往。宋元押印種類很多,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圖文結合,不拘形式。其表現風格或雄強、或古拙、或清麗秀逸、或率意天真。從實用的意義看,有姓氏押、吉語押、合同押、封押、瓷押和紀年押等多種。從押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看,大致可分為:單字押印、單花押印、字加花押印、八思巴文押印和圖形押印五類。
單字押?。哼@類押印在印面上僅刻(鑄)一字,亦有兩字或兩字以上的。漢字大多是魏碑楷體,偶有用篆隸書和行書入印的。瓷押也是花押的一大類,其用字廣泛,內容多為紀年和制造者姓名等,有的因模仿印章樣式,率意書寫,畫為印章,別具韻味。
單花押?。哼@類押印的印面僅刻(鑄)一“花”(或謂圖案、記號),且多無邊欄,其線條如書法之用筆,其構成如圖畫之造型,于書法似曾相識,于圖畫過于抽象。
字加花押?。哼@類印合單字押印和單花押印而成,為押印之大宗。一般是上部字下部花。用字多為楷書,字與花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極富變化之美。
花押印的風格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花押印作為篆刻藝術的一種特殊風格流派,在印學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ㄑ河∪跁āD案為一體,不僅是宋元時期印章藝術形式的一大開拓,也是花押作為印章而對印章藝術形式的豐富。
關鍵詞:花押印風格流變
“押”之本義是指古代在文書、契約上所簽的名字或所畫的符號,作為憑信。明代郎瑛《七修類稿》稱:“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币颉把骸鄙系拿侄嘁圆輹鴮懗?,或畫成像花一樣的符號,故又稱花押、畫押?;ㄑ阂话阌惺鹧骸⒅福ㄖ海┘y押和花押印3種類型。署押即畫押,一般是指在文書、契約上畫“諾”或簽名、或畫上自己的專有符號。指(趾)紋押是指用手指或足趾蘸上顏色在契約等上面抑押后留下的指(趾)紋。嚴格地說,花押印是花押的一種類型,不包括署押和指(趾)紋押。花押印晚于署押和指(趾)紋押,它是將個人姓名或字號經過草寫、變化成類似于圖案的一種符號以代替漢字入印,是花字、花書、押與印章的結合,用以代替押字作為憑信的印章,后來演變成單字押印、字加花押印等多種形式?;ㄑ河〕哂幸话阌≌碌墓δ芡?,還有使別人不易識別和難以摹仿的作用。花押印又稱押印、押字印、署押印等。它興于宋,盛于元,故又稱“元押”“元戳”。
署押早在漢代就已使用。據王獻唐先生考證:“署押一制,萌于漢晉,而盛行于唐宋,制印于元明,衰于有清。”居延漢簡有“□月詬表押墨付如牒”的記載,《后漢書·黨錮傳》有“南陽宗資主畫諾”,當時長官據屬吏的符牒便只書一“諾”字。南北朝時有鳳尾書,又名“花書”,此即所謂花押。唐代花押,一般只草書其名?!疤迫顺跷从醒鹤郑輹涿?,以為私記,故號花書”(《戒庵老人漫筆》卷六)。唐韋陟簽押,草法牽連,很是美觀,時人稱為“五朵云”。宋朝于花押還有特殊規定:“花押仍須一手書寫,所寫內外諸司及諸道周府軍監,并依此類”(《宋會要輯稿·官職二》),其文書“必先書押而后報行”(《宋史·高宗紀》)。南宋周密在《癸亥雜識別集》中記載了宋十五朝御押宋太祖趙匡胤的玉押印,可見宋代就有將押刻入印中的事實。盡管當時還是非自覺的藝術行為,但為后來的花押入印做了嘗試和鋪墊。真正自覺地將花押刻入印章始于五代,“(后)周廣順二年,平章李榖以病臂辭位,詔令刻名印用。據此,則押字用印之始也”(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及至元代,花押印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做官的蒙古人、色目人多不識漢字,也不擅執筆簽字畫押,于是就在象牙或木頭上刻上花押來代替執筆簽字。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載曰:“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為不能執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此外,元代還有用蒙文刻成古代符節形式的印,從中剖開,雙方各執一半,以為“持信”,稱為“合同印”,亦屬于押字印一類。明代中葉至晚清,文人篆刻勃興,出現了不同風格的篆刻流派。此時的篆刻以秦漢為宗,楷書印衰落,民間作為信物的花押印不多,與元代相比,花押印成了細枝末流。清代文人學者往往在舊貨攤上遇見和自己同姓氏的元押就買下自用,也有參照元押體式自刻花押印的,一時彼此仿效,成為風尚。近現代印壇亦有受西方美學思想影響者,將設計藝術滲入印章,雖有佳構,但更多的是過于強調設計意識,失去了花押印原有的藝術魅力。
人們通常所言花押印,主要是指宋元時期的押印。押印多以銅鑄成,一般印體較薄,有帶孔印把。此外還有用玉、石、木、瓷、牛角、象牙等材質刻成的押印。押印有時因官位和材質的不同,其制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其形制有方形、長方形、圓形、瓦形、葫蘆形、鼎形、魚形等多種。從傳世的元押印來看,花押印印文皆為朱文,有的僅一漢字,有的僅刻花押,然大多數是上刻楷書姓氏,下部兼刻花押。因楷書易于辨識,適用于民間交往。宋元押印種類很多,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圖文結合,不拘形式。其表現風格或雄強、或古拙、或清麗秀逸、或率意天真。從實用的意義看,有姓氏押、吉語押、合同押、封押、瓷押和紀年押等多種。從押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看,大致可分為:單字押印、單花押印、字加花押印、八思巴文押印和圖形押印五類。
單字押印:這類押印在印面上僅刻(鑄)一字,亦有兩字或兩字以上的。漢字大多是魏碑楷體,偶有用篆隸書和行書入印的。瓷押也是花押的一大類,其用字廣泛,內容多為紀年和制造者姓名等,有的因模仿印章樣式,率意書寫,畫為印章,別具韻味。
美術考古史古琴藝術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公布了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古琴藝術入選其中,可以說是名至實歸。因為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上處于重要地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深遠影響。與其他種類的傳統樂器相比,有關古琴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即便如此,對于古琴歷史上許多問題,如形制的定型,演奏方式的改變等等,史上或是語焉不詳,或是付諸闕如,總而言之,還是非常缺乏或根本沒有文本資料為之提供證據,以解答琴史上的一些疑問。為此,我們采取圖像證史的方法,應用中國美術考古史上所發現的圖像資料,如壁畫、畫像石、陶俑、繪畫等作為證據,以期為復原中國古琴藝術的歷史提供參考。所謂“圖像證史”,是西方學術界的一種歷史研究方法,其基本觀念就是:圖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證詞一樣,也是歷史證據的一種重要形式?!皥D像”一詞原文為ima-ges,泛指各種繪畫、雕塑、工藝品以及攝影照片,影視畫面等所有視覺藝術作品。本文僅將“圖像”一詞,限定在中國考古所發現的視覺藝術作品范圍之內。正如《藝術中的音樂》主編茲得拉科夫•布拉熱科維奇所指出的那樣,“藝術作品對于記錄樂器的歷史,它們的結構和演奏技巧具有重要意義”①。粗略檢索一下中國考古史上所發現的有關古琴的圖像資料,深感布氏所言,實乃不刋之論。本文根據美術考古史和繪畫史所提供的資料,分別從古琴藝術所涵蓋的四個方面,即古琴形制、制作工藝、演奏方式的演變以及古琴從伴奏到獨奏的發展予以考釋論述。恰如標題所示,本文兼有兩個中心思想,兩個主題:一方面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藝術;另一方面是美術考古所發現的涉琴藝術作品。與圖像證史方法論者不同之處在于,我們認為,藝術作品不僅僅是為歷史提供見證的資料,更主要的依然是它所具有的審美功能。因此,本文在分析每一幅視覺藝術作品時,既要指出其作為琴史證據的關鍵之所在,同時也不忽略對它的審美觀照。
一、古琴的創制與定型———《竹林七賢畫像石》的意義
琴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弦樂器之一。關于它的起源,傳說甚多,諸如神農氏、伏羲、堯、舜創制之說,雖不可盡信,但也不是無稽之談。根據古籍文獻所載,其初創的時間,至少可上溯到商代。對此,可以從詞源學上予以說明。殷墟甲骨文中,有一“樂”字,古文學家把它隸定為“樂”字,為“樂”字的繁體。據羅振玉考釋:“此字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②。西周時代的金文與甲骨文之“樂”字構形相同,唯西周金文在兩絲之間增加了一個“白”字,為“樂”,與《說文》之篆文一樣。有研究者認為,金文所加之“白”,以象調弦之器,或象拇指之形,或以搏拊琴瑟之意。我們知道,一個“能指”總是出現在“所指”之后,換言之,正因為先有了琴瑟之類的弦樂器,然后才有可能創造出能夠指稱它的文字和名詞。因此,從“樂”字的起源可以推斷出,至少在公元前3500年之前,中國就己經出現了琴瑟之類的絲弦樂器,這應該是一個勿庸置疑的歷史事實。古籍文獻亦支持了這一結論?!渡袝?#8226;皋陶謨》就有“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的記載;《詩經》中有許多篇章,如《關睢》、《鹿鳴》、《棠棣》等,更是以琴瑟為比興,來抒寫作者的情志。例如:用“如鼓琴瑟”,以喻“妻子好合”;用“琴瑟友之”,以喻“窈窕淑女”。由此可以看出琴瑟在兩周時期的普及程度。但是,由于制作琴瑟的材料主要是蠶絲和桐梓等材料,容易腐朽霉爛,難以長久保存。所以,直到1977年隨州曾侯乙墓發掘之前,對于先秦時期的古琴究竟是個什么樣子,除了文獻所述之外,人們一直無緣一睹其芳容與風采。曾侯乙墓出土的琴,根據墓葬年代,制作時間應該在公元前433年之前。從形制上看,此琴的主要特征是半箱式、十弦、無徽。1993年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所出土的古琴,根據該墓下葬年代,此琴制作時間應該在公元前300年之前,其形制亦為半箱式,七弦,無徽。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七弦器之實物標本。與此相似的考古發現,還有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西漢早期七弦琴。就古琴之形制而言,從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到郭店楚墓再到馬王堆漢墓的七弦琴,具有明顯的同源關系。而弦數的差異則是古琴形制演變所留下的軌跡③。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從唐代流傳至今所有古琴實物,形有定制,均為全箱式、七弦、并有十三個琴徽?,F在的問題是,從先秦到漢代,古琴之形制一直處于不斷發展演變之中,那么,它究竟是在什么時候基本定型為今天所見之樣式的呢?古籍文獻中沒有記載,考古發現中未見實物,唯一能給出答案以供參考的只有美術考古史上所發現的有關古琴的圖像資料。1960年4月,在南京西善橋古墓中出土了以“竹木七賢”和榮啟期為題材的拼鑲磚畫。根據發掘者對墓葬年代的認定,此畫應為南朝晉宋時期的作品。這是一件非常精彩的淺浮線雕,被研究者認為最能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和山水畫的繪畫藝術之水平④。壁畫為兩幅,南北對稱,其幅面均為240×80厘米,堪稱巨幅。每壁繪有四個人物圖像,均采取席地而坐的姿勢。為了表明“竹林七賢”是如何悠游于竹林樹叢之間,作者獨具匠心,用青松、翠竹、垂柳與銀杏將他們彼此間隔開來。如此一來,既能表現“竹林七賢”的共性特征,又能揭示其各自不同的個性特點。試看所繪八個人物,情態各具典型,神情均極生動。整個畫面非常簡潔古樸,線條相當流暢,人體比例十分勻稱,尤其是衣褶線條剛柔兼備,堪稱“畫體周瞻”,“體韻遒舉”之作。其中的榮啟期,據《列子•天瑞》所述,為春秋時期的山林隱士,同時也是鼓琴高手。圖中所繪之榮氏,鹿裘帶索,正在撫琴而歌,頗具隱逸風采?!爸窳制哔t”中的嵇康、阮咸和阮籍,都是音樂史上著名的琴家。尤其是嵇康,不僅琴藝出類拔萃,而且在音樂理論上也頗有建樹。其所著之《聲無哀樂論》和《琴賦》,均為中國音樂美學史上的重要文獻。正如壁畫所描繪的一樣,只見經常以“弾琴詠詩自足于懷”的嵇康,頭梳雙髻,跣足跽坐于銀杏樹下,正在怡然自得地輕撫著琴弦,彰顯出一幅“非湯武而薄周孔”的氣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三國志•魏書》嵇康傳記載,因其傲視權貴而被司馬氏所殺。臨刑前,嵇康從容地援琴而鼓,既而嘆日:“《廣陵散》從此絕矣!”所謂“絕啊”一詞,即因此而來。當然,對于本文來說,所有這些似乎都只是題外話,因為我們所關注的重點,乃是此圖中一個不起眼的細節———榮啟期和嵇康兩人所彈的琴。具體來說,就是他們所彈古琴之琴面外側赫然布列著的十余琴徽。此乃迄今為止古琴上出現徽位的最早的圖像資料。在此之前,文獻中提及琴徽的有漢代枚乘的《七發》,揚雄的《解難》,以及魏晉時期的嵇康。嵇康的《琴賦》有這樣的儷句:“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但因無實物標本,究竟何時出現琴徽一直無法得到確證,直到“竹林七賢”畫象石的出土,這一疑問才得以破解。就古琴的形制而言,除琴身與琴弦的變化外,琴史上最重大的發明就是琴的徽制。因為徽制的出現,古琴就能實現由一弦一音到一弦數音的變革。如此一來,古琴的音域就能得以拓展,其表現力亦隨之而得到豐富和提高。當然,徽制的發明,必須有音樂理論上的依據,否則,琴徽之排列的合理性也就得不到保證。換言之,如果沒有十二律的發明和完善,要想準確地分割弦音以做標點的十三徽制是不可能實現的。中國古代的十二律理論完成于春秋戰國時期,這樣就為徽制的發明提供了上限年代的理論依據,而南京西善橋晉宋古墓所出土的“竹林七賢”畫像磚,則為徽制的確立提供了下限年代的圖像證據。綜上所述,具有全箱式、七弦、十三徽之特征的古琴,其形制的演變始于戰國早期(公元前433年以前),基本定型于六朝晉宋之際(至遲在公元479之前)。
二、古琴制作的工藝流程———顧愷之《斫琴圖》略說
宋代朱長文在其所著之《琴史》中指出,“琴有四美:一日良質、二日善斫、三日妙指、四日正心。四美兼備,則為天下之善琴”。由此可知,對于古琴藝術而言,選擇合適而又優良的材料,繼之以高超的制作工藝,是其必備而又重要的基礎。斫琴之道首先在于選材,古代琴人對此深有體會,《詩經•定之方中》里面就有這樣的詩句:“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據研究者考證,此詩創作于公元前662年??梢娫缭谌昵?,古人就己認識到只有桐梓等木材才是制作琴瑟的最佳材料。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所有的標準古琴,大都以較硬的桐木為琴面,以較軟的梓木為琴底,尤以年久干透的桐梓為佳。我國制琴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從理論上予以總結的論著也很多,如宋代石汝礪的《碧落子斫琴法》,趙希鵠的《古琴辨》等。其所歸納出的制琴之“秘訣要旨”,除了選材之外,還必須遵循一系列的技術規范,如材料的厚薄,琴身的規格尺寸,龍池,鳳沼的布局以及髹漆工藝等等??偠灾?,只有選用了優良的材料,掌握了精湛的技術,才能夠制作出造型古樸典雅、音質純凈,音色優美的古琴。非常有趣的是,美術史不僅為古琴形制的演變提供了圖像見證,而且還對古琴的制作進行了生動,準確而形象的描繪,如顧愷之的《斫琴圖》畫卷。顧作原件不存,今人所見為宋代摹本⑤。由畫上所鈐之印可知此圖從北宋宣和以來,流傳之緒未曾間斷,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卷為絹本設色,畫幅為29.4×130.0厘米,引首題有“斫琴圖”三字,畫面所描繪的正是古琴制作的整個場景:只見那些工匠們有的在刨制琴板,有的在紡制琴弦,有的在組裝琴身,還有的在調弦聽音。如果要給《斫琴圖》加一個副標題的話,名之曰“古琴制作之工藝流程圖”可謂恰如其分。由此可見,繪畫史上以講究神韻著稱的顧愷之,同時也具有驚人的寫實能力。尤其應該注意的一個細節是,圖中所見之琴面與琴底,不僅兩板寬窄長短一致,而且還可以看到底板上的龍池、鳳沼,表明顧愷之時代的古琴,其琴身是挖薄中空的兩塊木板上下拼合而成為全箱式,較曾候乙墓的十弦琴和郭店楚墓及馬王堆漢墓的七弦琴,已經有了很大改進,因而與唐代以后的古琴在形制上完全一致。《斫琴圖》雖為宋人摹本,但是流傳有緒。特別是圖中所繪人物器具,有著十分明顯的晉畫風格,從中似乎可以領略到顧愷之的“春蠶吐絲”之筆法:不僅線條勻細,而且還有一種真切的自然感。從這一點可以推斷宋人摹本的腳本,斷然不是一般贗品。因此,顧愷之的《斫琴圖》不僅記錄了當時制琴的工藝流程,而且還與《竹林七賢畫像磚》一樣,為古琴形制最后定型年代的斷代提供了依據。定型后的古琴,不僅僅是一件實用的樂器,而且還是一件工藝美術作品,為古往今來的愛好者們所鑒賞、收藏。鑒賞一件古琴,主要從材質、形制、樣式、斷紋、琴銘款識等入手。就像畫家要在自己的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字、標明作畫時間地點一樣,斫琴者往往也會在琴的槽腹或納音兩側鐫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時間地點;就像畫家或鑒藏家往往喜歡在畫卷上題詞賦詩、鈐印畫押一樣,許多琴家或古琴鑒藏家們也樂于在古琴上題琴名、寫琴銘,以抒其獨特的情志,彰顯其高雅的琴趣。由此可見古代琴與畫的共通之處。同時,對于古代知識分子來說,古琴不僅僅是實用樂器,也不僅僅是工藝美術作品,而且還是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載體,古代哲學思想在音樂文化方面的表現形式之一。如漢代桓譚之《新論•琴道》、蔡邕之《琴操》,都曾說到琴之創制,其目的在于“御邪僻,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而琴的形制,則被賦予了諸多象征的意涵:如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三徵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及閏月;琴身上隆象天、下平法地、中虛含無;至于琴弦,初始為五,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總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藝術,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文化信息⑥。
三、古琴演奏方式的變化軌跡———從東漢武梁祠畫像石到北宋的《聽琴圖》
04年第一套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A類)試題(卷) 言語理解與表達
第四部分言語理解與表達
(共30分,參考時限30分鐘)
每道題包含一段文字或一個句子,后面是一個不完整的陳述,要求你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來完成陳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對所給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滿足陳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選擇應與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例題:
鋼鐵被用來建筑橋梁、摩天大樓、地鐵、輪船和汽車等,被用來制造幾乎所有的機械,還被用來制造包括農民的長柄大鐮刀和婦女縫衣針在內的成千上萬的小物品。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鋼鐵()。
國家公務員歷年真題: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A類真題及答案
國家公務員歷年真題
國家公務員歷年真題
2014年國家公務員行政能力測試A類試題及答案
說明
這項測驗共有五個部分,130道題,總時限為120分鐘。各部分不分別計時,但都給出了參考時限,供你參考以分配時間。
請在答題卡上嚴格按照要求填寫自己的姓名、報考部門,涂寫準考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