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07:28: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會計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會計法體會
學習《會計法》的一點體會
《會計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以來。對規范會計行為,切實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切實加強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努力做好會計工作,加強內部管理,是今后會計工作的重要任務。
1、單位負責人要切實履行法定職責
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是《會計法》賦予單位負責人的職責。明確負責人為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則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單位負責人作為單位的法定代表人,依法代表單位行使職權,應對單位的會計行為和對外提供的會計資料(會計信息)質量負責。不能認為會計工作是會計人員的事情,與己無關;也不能認為在財務會計報告上簽章僅僅是一件手續而對其內容不負責任。如果一個單位出現提供虛假會計資料等會計違法行為,首先應追究單位負責人的責任。為此,單位負責人應當加強內部管理,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等各項基礎管理制度,明確會計工作相關人員的職責權限,工作規程和紀律要求,保證會計工作規范有序地進行。單位負責人要重視會計工作,支持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
2、依法建賬,遵守記賬規則
設置會計賬冊是記錄經濟業務情況,明確經濟責任,考核經濟效果等的重要依據,是會計工作得以開展的重要基礎。一個單位從設立就應當依法設置會計賬冊,進行會計核算,保證會計核算的有序進行。遵守記賬規則,則是依法建賬的重要保證。在全面加強會計工作的同時,不斷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質量。并結合本單位會計工作實際,在與《會計法》的規范不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單位內部的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制度。
會計誠信與會計法論文
會計誠信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它受到多項因素的影響,而完善會計立法是最重要的。所以,明確會計法的立法思路,將會計誠信明確寫入《會計法》,這不但能將會計誠信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來認識,而且極大地提升了其權威性。
會計誠信是企業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中介機構、證券分析師和會計人員等的行為準則之一,如同社會個人的道德規范,它的作用不但是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更在于向社會傳遞企業的信用和聲譽。因此如何建立會計誠信機制,如何從立法角度有效抑制虛假會計信息,弘揚會計誠信,需要我們有正確的認識。
《會計法》的立法思路
首先,在《會計法》修訂中應明確以程序法為導向的立法思路。因為從法律制度的整體來看,會計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綜合反映的信息系統,《會計法》作為會計工作的根本法,會計法規必然包含經濟、行政、民商和刑事等多方面的內容,試圖將其簡單地歸屬于某一特定屬性的法種范疇是不可能的。從程序為導向的立法思路來看,《會計法》不但要規范會計的總體概念和基本程序,而且還必須要起到規范其他會計立法的作用,也就是《會計法》應該成為其他會計立法的“立法法”。
其次,對于程序立法的有關規定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為從《會計法》本身來看除了具有程序性特點外還必須具有針對性,即除了應關注和有效協調相關法律外,如審計法、公司法、稅法和證券法等,還應更多地集中概括專門的會計法律規范,并保證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施的有效性,如會計核算、控制、披露和處理等會計特有的法律規范,對于類似會計工作的行政、社會監督,會計內控制度和違法檢舉等,都應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文規定,真正使《會計法》成為會計工作最集中和最具有權威性的根本法。
增加會計誠信的條款
會計行為和會計法思考
摘要: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守的職業規范。新的《會計法》于2000年7月1日起實施,這是我國會計法制建設的一件大事,這對于規范會計行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會計法》突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立法宗旨,現就會計行為規范談談我的一點認識。
關鍵詞:會計會計行為會計行為規范
所謂會計行為,就是會計行為主體在會計目標的驅動下,對外部環境刺激和內部條件制約所作出有目的的會計反應活動。就一個企業來說,生成并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資料,是會計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會計行為。會計行為的制約因素有很多。它與會計行為主體所處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
制約會計行為的內在因素,是指會計人員的自身素質,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各種條件在質量上的綜合。概括起來,主要有政治素質、知識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等等。新《會計法》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這就是要求我們應重視和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培訓,督促會計人員提高自身素質,以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道德準則處理會計事項,不做假賬、不畏權勢,以適應和勝任本職工作。
制約會計行為的外在環境,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從宏觀上講,國家財政、稅收政策以及信貸政策等,將制約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經濟活動行為,從而影響會計行為。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和會計規章,限定了會計人員的行為范圍,會計主體的行為不可能超出會計法律之外。市場環境,也限制著企業經濟戰略行為,從而影響著長期和短期會計行為。從微觀上講,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決策行為、戰略方案,以及對內部機構的管理行為等,對會計主體的行為產生有著直接的影響。在企業內,會計行為的方向和規范化程度受制于企業行為的方向和規范化程度。從實際情況看,很多違法行為是在企業負責人授意、指使、強令下進行的,如指使會計人員造假,虛增利潤騙取貸款,隱瞞利潤逃避交稅,轉移國有資產,賬外設賬,虛列數據來掩蓋其貪污受賄的罪行等,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因此,新《會計法》明確單位負責人為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這就抓住了矛盾的關鍵,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對規范會計行為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起到積極的作用。此外,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培養出優秀的會計主體,有利于會計行為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很顯然,要保證會計行為的良性運行,就得有一系列行為規范為基礎。從會計系統的目標和會計行為的主體出發,會計行為規范著重以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為主,以此在強大的外部監督體系下發揮行為主體的能動作用,達到優化會計行為的目的。
會計行為和會計法思索
所謂會計行為,就是會計行為主體在會計目標的驅動下,對外部環境刺激和內部條件制約所作出有目的的會計反應活動。就一個企業來說,生成并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資料,是會計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會計行為。會計行為的制約因素有很多。它與會計行為主體所處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
制約會計行為的內在因素,是指會計人員的自身素質,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各種條件在質量上的綜合。概括起來,主要有政治素質、知識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等等。新《會計法》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這就是要求我們應重視和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培訓,督促會計人員提高自身素質,以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道德準則處理會計事項,不做假賬、不畏權勢,以適應和勝任本職工作。
制約會計行為的外在環境,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從宏觀上講,國家財政、稅收政策以及信貸政策等,將制約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經濟活動行為,從而影響會計行為。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和會計規章,限定了會計人員的行為范圍,會計主體的行為不可能超出會計法律之外。市場環境,也限制著企業經濟戰略行為,從而影響著長期和短期會計行為。從微觀上講,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決策行為、戰略方案,以及對內部機構的管理行為等,對會計主體的行為產生有著直接的影響。在企業內,會計行為的方向和規范化程度受制于企業行為的方向和規范化程度。從實際情況看,很多違法行為是在企業負責人授意、指使、強令下進行的,如指使會計人員造假,虛增利潤騙取貸款,隱瞞利潤逃避交稅,轉移國有資產,賬外設賬,虛列數據來掩蓋其貪污受賄的罪行等,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因此,新《會計法》明確單位負責人為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這就抓住了矛盾的關鍵,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對規范會計行為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起到積極的作用。此外,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培養出優秀的會計主體,有利于會計行為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很顯然,要保證會計行為的良性運行,就得有一系列行為規范為基礎。從會計系統的目標和會計行為的主體出發,會計行為規范著重以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為主,以此在強大的外部監督體系下發揮行為主體的能動作用,達到優化會計行為的目的。
會計行為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并強制實施的。我們國家的會計法律制度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和會計規章。它通過對會計人員的權利、方法、責任、義務的規定,以確認、維護和發展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社會關系和經濟秩序。會計行為法律規范概括性強,是會計行為主體必須普遍遵循的行為模式,可據以判斷衡量會計行為是合法還是違法,是符合規范還是不符合規范,只有通過會計立法,才能使會計職能得以有效發揮,使會計工作更好地為社會經濟服務。
會計行為道德規范是一定社會為調整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所要求的會計人員和會計組織遵循的行為規范。它具有強烈的職業性和社會性,在法律和道德規范下的會計行為,必須達到合情、合理、合法的效果。行為的合理化體現為會計行為在追求本單位的經濟效益目標的同時,力求保持與社會效益目標的一致,會計行為規范必須在會計法制的前提下,而各單位在追求本單位經濟利益目標的同時,也應力求保持與社會利益目標的一致,遵紀守法。
會計法修訂幾點思考
【摘要】會計法作為我國規范會計行為與會計信息的基本法,應順應時代需求而不斷完善,為此,我國財政部了對會計法修訂的征求意見。以文件中的具體問題為基礎,首先界定立法目的、會計人員與崗位、會計法邊界,隨后逐項對財務會計核算、會計控制與會計監督、會計人員保護、涉外會計管理、會計法律責任、會計法規體系等內容進行分析,最后為了明確會計法的會計領域基本法地位,對會計法律體系構成進行探討,以期助力會計法的完善與全面依法治國戰略之會計落實。
【關鍵詞】會計法;會計邊界;會計人員;涉外會計;法律責任
財務會計信息是市場決策的主要信息,為了更好地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我國財政部于2018年印發《關于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修訂重點問題征詢社會意見的通知》(財辦會[2018]18號,以下簡稱“征求意見”)。對于該會計法的修訂,眾多學者各抒己見。與此不同,筆者將根據個人知識與經驗從條文與應用層面提出拙見,以期有助于會計法完善與依法治國戰略之會計落實。
一、會計法規范邊界的思考
征求意見中,第一個問題就是會計法的邊界確定。該問題服務于立法的目的或目標,是制定法律的首要問題。1.會計法的立法目的與目標。將目的與目標并列,是因為兩者都有“想要達到境地”的含義。兩者的廣義解釋基本相同,但作狹義使用時有明顯區別。其中,目的具有間接性與終極性之特征,目標具有直接性與階段性之特征。為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的《立法技術規范(試行)(一)》(法工委發[2009]62號)中指出了立法目的,即應當按照“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由微觀到宏觀的順序排列”。因此,現行會計法的立法目的為“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首先直接規范會計行為以保證實現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的目標,進而提出“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目標(間接目的),以實現“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之最終目的。筆者認為,現行會計法立法目的有兩點可以改進:①可刪除“財務管理”目的。因為財務管理僅是加強經濟管理的手段之一,強調財務管理則會淡化與其處于同一地位其他手段的重要性,進而影響對其他內容的具體規范。②將“會計資料”改為“會計信息”。因為影響經濟管理、經濟效益、經濟秩序的是會計信息,而不是構成龐雜的會計資料。因此,更為合理的表述應為:“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完整,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痹摿⒎康哪軌蚍从硶嫹ǖ木唧w規范會計行為,直接目標為會計信息真實、完整,以實現“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為間接目標,并服務于實現“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之國家宏觀管理目的。2.會計工作知識與崗位邊界。會計邊界可以表現為會計人員工作邊界,以及該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的邊界?;谏鲜瞿康模P者認為需要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識[2]。在這些知識、學科中,內部控制是關鍵的聯結點。因為《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財會[2008]7號,簡稱“基本規范”)指出,內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這正是會計法立法目的之構成,并成為會計法規范的內容之一。為了實現該目的,基本規范第22條指出需要關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財務因素”;第31條要求運用會計系統控制、運營分析控制等措施,會計系統控制要嚴格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制度,以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第34條要求進行運營分析控制,從而涉及投資、籌資、財務等方面的信息。上述三條規范實際上就是對財務會計報表、財務會計核算、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領域的規范。而在《管理會計基本指引》(財會[2016]10號,簡稱“基本指引”)中,要求利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參與單位規劃、決策、控制、評價活動并為之提供有用信息”,并用于“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投融資管理、績效管理、風險管理”,實現“提升內部管理水平、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目的。而這一表述,也屬于會計法立法目的之構成。因此,為了實現會計法的立法目的,需要會計人員具備內部控制、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知識,并設置相關崗位,因此形成了會計行為(人員)之邊界。3.會計法適用主體的邊界。會計法除了從會計人員角度界定邊界,還可從會計主體角度界定邊界。現行會計法第二條從適用范圍視角界定了其邊界,并被統稱為“單位”,亦即“會計主體”。但要更準確地界定會計法適用邊界,需要對會計主體內涵進行確定。雖然財務會計類教材都認為會計主體假設在于確定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但并未能對會計主體內涵取得一致性意見。筆者認為,基于權利與義務的對立統一關系,基于法律主體一定是會計主體的共識,會計主體實質上就是一個“權利義務的統一體”[1]。在會計實務中,會計核算邊界是由會計主體與其他法律主體簽訂的合同等來決定,并因此而獲取相關資料、進行相關處理、編制會計報告,會計實務并不因理論遲滯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與外部使用?,F行會計法僅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單位,適用范圍較為狹窄?;诮洕蚧内厔菖c會計信息在我國的用途,筆者認為適用范圍應當延伸到境外組織、分支機構、特定自然人等。因境外組織、分支機構并非法律主體而是會計主體,故根據會計的特征而將其適用范圍確定為“會計主體”而不是單位更為合理。不過,在會計法中并不必然要給出“會計主體”的概念,僅通過會計主體來界定會計法的使用對象邊界即可,至于會計主體內涵的構成,則應由財政部門頒布的“會計準則”來界定更為妥當。
二、對會計法主要內容的思考
會計法律責任深究
【摘要】會計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會計法律規定,作出違法會計行為的單位和個人,依據會計法律或相關法律規范應當承擔的責任?!稌嫹ā芬幎ǖ倪`法行為種類、違法行為主體及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尚不完備,需要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會計違法行為;違法行為主體;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違法行為人依照法律規定對其違法行為應當承擔的、具有國家強制性的法律后果,是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會計法》的行為人,依據會計法律或相關法律規范應當承擔的責任。《會計法》規定了違法行為、違法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種類。
1會計違法行為
根據《會計法》的規定,會計違法行為主要有以下13種:1、不依法設置會計帳簿的。2、私設會計帳簿的。3、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4、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會計帳簿或者登記會計帳簿不符合規定的。5、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6、向不同的會計資料使用者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編制依據不一致的。7、未按照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帳本位幣的。8、未按照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滅失的。9、未按照規定建立并實施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10、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的。11、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的。12、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的。13、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管理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將檢舉人姓名和檢舉材料轉給被檢舉單位和被檢舉人個人的。
2會計法律責任主體
會計法律責任探討
摘要:會計法律責任主要是指編造和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論文或稱會計造假的責任。不少單位及工作人員,尤其是會計人員在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上存在不少誤區,以致于在處理會計事務過程中缺乏應有的責任意識,工作偏差、錯漏現象較多。改進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明確會計法律責任的承擔,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裨益。
關鍵詞:會計造假;法律責任;認識;承擔
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其基本立足點就是培育和發展統一、開放、平等競爭、規章健全、秩序井然、功能完備和運轉靈活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傳統的計劃經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財會工作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經濟與社會事業越發展,財會工作越重要。
然而,在《會計法》貫徹實施的過程中,不少單位及工作人員,畢業論文尤其是會計人員在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上還存在不少誤區,以致于在處理會計事務過程中缺乏應有的責任意識,工作偏差、錯漏現象較多;同時,社會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在為公司出具審計報告、驗資報告時不實、虛假現象也屢有發生⋯。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法律實施上的障礙,即會計信息虛假、失真現象未得到有效遏制,而對其責任承擔主體又缺乏責任認定的手段,以致于有關會計法律責任的規定盡管明確,但在追究違法主體責任時卻缺乏有力手段給予保障,使得規范會計工作,確保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的立法宗旨無法落實。
本文研究的會計法律責任主要是指編造和提供虛假會計信息,或稱會計造假的責任。由于會計法律對會計行為的各個方面都做了規定,因而違反會計法律的行為也有多種,例如,毀壞會計憑證、打擊報復會計人員等,但這些只是為實現會計法律的形式價值,即規范會計行為而設定的責任。會計法律的實質價值還是要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因此,本文對其他形式的違反會計法律行為的責任不做討論,只將符合法律要求的會計信息稱為“真實的”,將不符合法律要求的會計信息稱為“虛假的”。
一、當前對會計法律責任認識上的誤區
會計法律責任探究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的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經濟水平也隨之不斷地發展。對于目前的中國的經濟來講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中國的企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決定企業的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企業的財務的狀況。那么關于財務的狀況最清晰的就是會計,在這樣的前提下,保證會計的信息質量真實,準確是一個企業的進行良性發展的重點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闡明法律責任會計在企業中,如何規范會計行為,成為當下應該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會計法;法律責任;會計主體
一、會計法律責任的概念
一些學者將會計責任與會計法律責任混為一談,無論是會計責任還是法律責任。然而,本文有不同的觀點。會計的主要的責任就是為了企業的良性的發展提供誠信健康的渠道。法律責任的責任會計,它應該被歸類為責任,在其承諾的職位是會計,會計法律責任的概念而不是完全不同,更應該承擔法律義務。兩者之間存在這必然的聯系,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是相互之間的一個不良的轉化,就會造成相應的法律的后果。就有可能轉化為會計法律責任。鑒于各種不可預測的因素,會計信息失真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任何有關的法律的問題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主要的負責人的會計要承擔主要的責任,因為對于會計來講誠信和法律只有一線之隔,再誠信的角度或許出現任何的問題都可以解決,但是在法律的角度出現的任何的問題都會變得在法律的層面上去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管是對于會計個人還是企業來講面臨的都是相關的法律的問題。
二、會計法律責任主體及其具體的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會計人員不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有下列違法行為:不填寫本表所取得的原證書或者原證書的方法、方法不符合規定的;1.會計憑證和注冊會計賬簿的依據不經審計或者注冊會計賬簿不符合規定的;2.隨意改變會計處理方法;3.根據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編制會計財務報告,違反客觀原則,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4.所示。未按照有關會計法律、法規使用會計用語,或者使用記賬本位幣不正確,或者使用記賬本位幣不正確的;5.未嚴格遵守有關會計記錄保管的規定,未妥善保管本單位的會計資料,造成會計資料的損失或者損壞等會計資料不完整的;6.不按照規定實施內部會計監督,不依法監督,不按照規定提供真實、完整的財務數據和會計信息。1.情節較輕,社會影響不嚴重的,按照上述違法行為的程度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責令改正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限期改正。2.在經濟處罰方面,對會計處以2000-20000元的罰款;3.行政處罰由所在單位給予行政處罰;4.所示??h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撤銷造成重大損失的會計人員。
會計畢業論文-會計誠信與《會計法》的完善
會計畢業論文
會計誠信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它受到多項因素的影響,而完善會計立法是最重要的。所以,明確會計法的立法思路,將會計誠信明確寫入《會計法》,這不但能將會計誠信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來認識,而且極大地提升了其權威性。
會計誠信是企業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中介機構、證券分析師和會計人員等的行為準則之一,如同社會個人的道德規范,它的作用不但是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更在于向社會傳遞企業的信用和聲譽。因此如何建立會計誠信機制,如何從立法角度有效抑制虛假會計信息,弘揚會計誠信,需要我們有正確的認識。
《會計法》的立法思路
首先,在《會計法》修訂中應明確以程序法為導向的立法思路。因為從法律制度的整體來看,會計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綜合反映的信息系統,《會計法》作為會計工作的根本法,會計法規必然包含經濟、行政、民商和刑事等多方面的內容,試圖將其簡單地歸屬于某一特定屬性的法種范疇是不可能的。從程序為導向的立法思路來看,《會計法》不但要規范會計的總體概念和基本程序,而且還必須要起到規范其他會計立法的作用,也就是《會計法》應該成為其他會計立法的“立法法”。
其次,對于程序立法的有關規定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為從《會計法》本身來看除了具有程序性特點外還必須具有針對性,即除了應關注和有效協調相關法律外,如審計法、公司法、稅法和證券法等,還應更多地集中概括專門的會計法律規范,并保證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施的有效性,如會計核算、控制、披露和處理等會計特有的法律規范,對于類似會計工作的行政、社會監督,會計內控制度和違法檢舉等,都應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文規定,真正使《會計法》成為會計工作最集中和最具有權威性的根本法。
會計法對會計行為的規范詮釋
新的《會計法》規定:各單位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表。并對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作了具體規定;同時對假賬作出特別規定。要求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必須依照《會計法》的規定進行會計核算,使會計核算規范化。
所謂會計行為,就是會計行為主體在會計目標的驅動下,對外部環境刺激和內部條件制約所作出有目的的會計反應活動。就一個企業來說,生成并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資料,是會計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會計行為。會計行為的制約因素有很多。它與會計行為主體所處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
制約會計行為的內在因素,是指會計人員的自身素質,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各種條件在質量上的綜合。概括起來,主要有政治素質、知識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等等。新《會計法》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這就是要求我們應重視和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培訓,督促會計人員提高自身素質,以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道德準則處理會計事項,不做假賬、不畏權勢,以適應和勝任本職工作。
制約會計行為的外在環境,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從宏觀上講,國家財政、稅收政策以及信貸政策等,將制約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經濟活動行為,從而影響會計行為。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和會計規章,限定了會計人員的行為范圍,會計主體的行為不可能超出會計法律之外。市場環境,也限制著企業經濟戰略行為,從而影響著長期和短期會計行為。從微觀上講,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決策行為、戰略方案,以及對內部機構的管理行為等,對會計主體的行為產生有著直接的影響。在企業內,會計行為的方向和規范化程度受制于企業行為的方向和規范化程度。從實際情況看,很多違法行為是在企業負責人授意、指使、強令下進行的,如指使會計人員造假,虛增利潤騙取貸款,隱瞞利潤逃避交稅,轉移國有資產,賬外設賬,虛列數據來掩蓋其貪污受賄的罪行等,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因此,新《會計法》明確單位負責人為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這就抓住了矛盾的關鍵,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對規范會計行為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起到積極的作用。此外,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培養出優秀的會計主體,有利于會計行為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很顯然,要保證會計行為的良性運行,就得有一系列行為規范為基礎。從會計系統的目標和會計行為的主體出發,會計行為規范著重以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為主,以此在強大的外部監督體系下發揮行為主體的能動作用,達到優化會計行為的目的。
會計行為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并強制實施的。我們國家的會計法律制度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和會計規章。它通過對會計人員的權利、方法、責任、義務的規定,以確認、維護和發展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社會關系和經濟秩序。會計行為法律規范概括性強,是會計行為主體必須普遍遵循的行為模式,可據以判斷衡量會計行為是合法還是違法,是符合規范還是不符合規范,只有通過會計立法,才能使會計職能得以有效發揮,使會計工作更好地為社會經濟服務。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會計專業行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