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3 11:25: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結構調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產品結構調整
農產品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作用的局限性
安徽是農業大省,以糧食生產為主,農民收入偏低。近年來糧食價格走低,為提高農民收入,政府積極倡導農民調整農產品結構,在市場信號和政府號召的雙重誘導下,許多農民改生產糧食為生產瓜果、蔬菜,大面積地種植西瓜就是農產品結構調整的產物之一。客觀地說,農產品結構調整確實給部分農民帶來了一定的好處,此項政策本身本是無可厚非的。不過,2001年安徽西瓜滯銷給瓜農造成的災難性打擊已經警示我們,農產品結構調整不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靈丹妙藥,是有其局限性的。
一般說來,倡導農產品結構調整的地區多是因為當地種植結構單一化現象嚴重,調整農產品結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變已有的結構趨同現象,比如安徽的多數農戶以生產糧食為主,這就是一種結構趨同現象。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最終目的是要使生產要素在不同產品之間獲得最佳分配,從而使收益最大化;就某一時點上看,根據市場導向所做的結構調整對部分農戶的收入肯定有良好的影響,最先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結構調整的那部分農戶的收入一定能得到提高;但是,最先進行結構調整的那部分農戶的收入提高會對其他農戶產生示范效應,其他農戶會根據先行調整的農戶的行為進行類似的調整,這樣一來,一個地區的一些農戶就又有了類似的農業生產結構;即結構調整演變為新的結構趨同。所以,從理論上講,結構調整總是伴隨著結構趨同而存在,結構調整總是有由舊的結構趨同演變為新的結構趨同的危險。安徽西瓜市場的發展變化就是最好的印證,前幾年改種西瓜的農戶相對較少,西瓜價格較高,使一部分瓜農先富起來了,接著種瓜的農戶越來越多,西瓜的價格也就越來越低,最終導致2001年安徽西瓜市場“崩盤”。
另外,從上面的分析還可以看出,農產品的結構調整總是只能給先吃“螃蟹”的那部分農戶帶來好處,而不可能惠及大多數農戶,所以,如果把它作為提高農民收入的手段的話,最多也只能是個權宜之計。
最后,我們還應該看到,無論怎樣進行結構調整總是要受到市場需求的制約的。我國人均對農產品需求量的年增長率僅為1.8%,加之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又相當小,“多一點就多得不得了,少一點就少得不得了”是所有農產品最主要的市場特性,因此,政府不能對通過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農民整體收入的政策效果抱過高的期望。
農產品結構調整的誤區:一味降低糧食生產的比重
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效
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效
通過幾年的努力,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不斷優化,優質專用農產品快速發展。各地適應市場需求,積極淘汰劣質品種,壓縮普通品種,發展優質專用農產品。2004年,全國優質稻面積達到2.61億畝,占水稻總面積的61.3%%,比上年提高6.7個百分點;優質專用小麥面積1.43億畝,占小麥總面積的44%%,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優質專用玉米1.17億畝,占玉米總面積的31%%,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雙低”油菜8230萬畝,占油菜總面積的75.5%%,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名特優新畜禽、水產品明顯增加,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勢頭進一步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明顯改善。
二是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高效經濟作物、畜牧業、水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經過調整,初步形成了糧、經、飼“三元結構”的格局。蔬菜、水果、茶葉、花卉、中藥材等園藝產品快速發展,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亮點。同時,畜牧業和漁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持續上升。各地在結構調整中加強農業資源保護,一些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耕作條件很差的地區,主動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是農業生產布局不斷優化,主要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農業生產格局開始打破,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的趨勢逐步顯現。2004年,河北、山東、河南3省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占全國優質專用小麥面積的46%%;油菜、花生、大豆分別向長江流域、黃淮海地區和東北地區集中,東北優質專用玉米面積占全國優質專用玉米面積的32.8%%;長江流域油菜帶面積占全國的84%%左右;河北、山東、河南3個省牛肉產量占到全國的36%%。一些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作物帶、產業帶逐步形成。許多地方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重點產品和產業,如山東的蔬菜、新疆的棉花、海南的冬季瓜菜、黑龍江的綠色食品、陜西的蘋果、山西的小雜糧等,已經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這對于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各地在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形成了多元化的農民增收渠道。鄉鎮企業努力克服市場需求不足等困難,通過推進體制創新和技術進步,實現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長。在種植業收入減少的情況下,由于來自養殖業、鄉鎮企業和進城務工收入的增加,農民收入出現了恢復性增長。據調查,2004年農民外出就業人數達到10240萬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的20.7%。外出打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的貢獻率為16.6%。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80元,比上年增長8.6%%,占農民收入增量的34%%以上。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農民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肮珓諉T之家”版權所有
五是市場機制的作用明顯增強。農業結構調整推動了經營體制創新,農業產、加、銷一體化進程加快,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成為帶動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改進管理農村經濟的方式、方法,注重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廣大農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質量意識大為增強,適應市場能力有所提高。所有這些都為農業結構調整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并將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思考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把農業節水列入其中,可見節水農業的重要性。隨著我區城市化、工業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農業用水與工業、生活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用水緊張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生活保水、工業限水、農業讓水的情況,由此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不可低估。充分合理地利用海島珍貴的水資源,節約農業用水,保持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必須加快發展節水型農業,不斷推進“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步伐,這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海島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無疑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區農業種植業的用水條件與種植結構現狀
(一)農業用水條件
我區現有耕地面積12.46萬畝,其中水田8.68萬畝(不包括臨城),20*年水稻種植面積在50010畝,一畝單季晚稻用水量在600方左右,種植水稻年總用水量為3000萬方,其中需要水庫蓄水灌溉的約為1500萬方,占全區農業總水庫蓄水用量2850萬方的52.6%。全區總蓄水量6128萬方,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省的四分之一,農業遭受旱災的頻率較高,靠天收成的現象較為嚴重。隨著全區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工農業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20*年,很多鄉鎮出現了農業生產給生活和工業生產讓水的情況,使農業生產大面積受旱減產。為此,加快“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步伐,發展節水、高效、生態農業,已是刻不容緩。
(二)農業種植結構現狀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區進行水田種植結構調整,水稻從早晚稻二季逐步改成單季晚稻,水稻復種面積從1990年的23.5萬畝減少到20*年的5萬畝。目前,全區已調整了34660畝,占現有86783畝水田的39.93%,通過“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每年可節省農業用水為250萬立方左右。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思考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把農業節水列入其中,可見節水農業的重要性。隨著我區城市化、工業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農業用水與工業、生活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用水緊張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生活保水、工業限水、農業讓水的情況,由此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不可低估。充分合理地利用海島珍貴的水資源,節約農業用水,保持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必須加快發展節水型農業,不斷推進“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步伐,這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海島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無疑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區農業種植業的用水條件與種植結構現狀
(一)農業用水條件
我區現有耕地面積12.46萬畝,其中水田8.68萬畝(不包括臨城),20*年水稻種植面積在50010畝,一畝單季晚稻用水量在600方左右,種植水稻年總用水量為3000萬方,其中需要水庫蓄水灌溉的約為1500萬方,占全區農業總水庫蓄水用量2850萬方的52.6%。全區總蓄水量6128萬方,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省的四分之一,農業遭受旱災的頻率較高,靠天收成的現象較為嚴重。隨著全區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工農業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20*年,很多鄉鎮出現了農業生產給生活和工業生產讓水的情況,使農業生產大面積受旱減產。為此,加快“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步伐,發展節水、高效、生態農業,已是刻不容緩。
(二)農業種植結構現狀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區進行水田種植結構調整,水稻從早晚稻二季逐步改成單季晚稻,水稻復種面積從1990年的23.5萬畝減少到20*年的5萬畝。目前,全區已調整了34660畝,占現有86783畝水田的39.93%,通過“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每年可節省農業用水為250萬立方左右。
創思路促結構調整
梁書記指出,最后。楊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緊緊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職業技術學院的科技優勢,不斷適應市場變化的需求,從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入手,大力發展農林牧良種,優質苗木花卉、名優新特果品、特種養殖、無公害蔬菜等產業,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同時采取企業主導、農戶參與、科技指導、政府推動的形式,有力地促進了科技與農業、專家與農民的結合,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疾靾F不虛此行,受益非淺。梁書記要求:一是要確立“名、優、特、新”農產品的引進、生產和發展這一戰略思路。各鄉鎮要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確定好種養殖項目和主導產業,常抓不懈。二是要牢固樹立幾種觀念,抓緊抓好,即:農業產業結構必須調整;科技成果要轉化為實實在效益;農產品市場體系步伐要加快;黨委、政府要充分發揮規劃協調和服務監管作用;要優化農業發展環境,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三是要做大做強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上做大文章。
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劉和縣委副書記、縣紀委書記梁及農業領導小組部分領導同志帶領縣農口部分單位、各鄉鎮有關領導40多人,月日。楊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參觀考察。
考察團一行先后參觀了生物工程、良種產業、旱作農業、節水設備制造、特色旅游等優勢產業基地和農業實用技術示范推廣基地,楊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并聽取了西北農村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羅教授就農業和農村經濟做的專題講座;考察團一行還參觀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昆蟲博物館、模擬人工降雨設施現場、衛星監測中心和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西北農村科技大學會議室,隨后。考察團成員召開專題討論會,與會人員就如何結合本鄉鎮、本部門工作實際,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逐個進行了發言,并展開熱烈討論,均表示要以這次參觀學習為契機,思想上和行動中有較大轉變。
村農業結構調整思考
**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多數工作組都能針對各自點村的特點,協助點村因地制宜,謀求經濟發展,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區廣電局工作組的點村,因冰災造成榨菜失收,工作組協助村支兩委號召農民將1500多畝榨菜全部改種玉米,今年玉米的畝平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點村老百姓自豪地說:常德市小商販賣的玉米棒有20%來自我們武陵村,而且還遠銷長沙、廣州。僅這一季玉米收入完全抵消了榨菜的損失。區農辦工作組的點村動員群眾對茶山進行墾復,基本完成了2000畝的除雜任務,墾復面積達500畝。區科技局工作組的點村,也對2000畝的茶山進行了除雜,并對400畝油茶林進行了補兜,同時還將300畝荒山栽上了杉樹林。區委組織部和區農業局工作組派出一名專業技術員,在點村辦了200畝優質稻高產示范基地,早稻產量每畝均在1000斤以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區司法局工作組在點村辦的100畝超級稻示范田產量也很高。區科技局工作組還協助點村幫助52個農戶對100多頭母豬投了保。區供銷聯社工作組幫助點村群眾發展蔬菜生產,栽種西紅柿100畝、辣椒300畝、苦瓜60畝、茄子300畝,產生了可觀的效益,工作組還幫助點村將200畝高污染、低效益的珍珠池改造成了農田。區交通局工作組幫助點村引進芝麻、棉花優良品種,栽種面積達300多畝。區商務局工作組協助點村新擴葡萄園20畝,柑桔改質50多畝,開發荒山栽種花木300畝。區委辦聯合工作組扶持點村8個農戶養殖大雁鵝。通過這些舉措對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為農民增收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農業結構調整工作情況總結
按照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領導小組《關于印發省農業結構調整行動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和省、市《關于抓緊報送農業結構調整工作進展情況的通知》要求,及時給市黨政領導匯報請示,制定了《關于2019秋—2020夏年農業結構調整工作推進方案》,并進行了安排部署,并制定農業結構調整任務表和制作農業結構調整分布圖?,F總結如下:
一、目標任務
按照“兩年任務一年完成”的總體要求,根據省農業結構調整行動方案(2019-2022年)總體部署,利用2019年秋種到2020年夏播前半年多時間,全市調減非優勢區高耗低質低效農作物面積4.3萬畝,確保今年9月底任務落實到地塊,堅持成方連片規模發展,力求打造千畝萬畝示范片,2020年6月完成農業結構調整計劃任務。
二、調整重點
結合全域旅游、特色產業、園區建設進行調整,調減玉米、小麥等高耗低效作物,著力發展增加谷子、中藥材、花卉、觀賞綠植、油葵、油菜花、釀酒高粱等高質高效作物,增加生態綠化面積。
(一)圍繞市全域旅游做好種植結構調整。
**縣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總結
**縣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總結
2005年,**縣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在上級業務部門的精心指導幫助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為契機,以辣椒、食用菌、速生豐產林“三色”農業為重點,以規模拉動、科技推動、產業化帶動、市場促動、服務驅動為手段,強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的,促進了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全面健康發展。200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預計達到26億元,比上年增長11.5%,農民人均存收入達到2595.6元,比上年增5%,實現了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增長的新突破。
一、農業結構調整取得的成效
1、以“三色”農業為重點的特色農業得到迅速發展。堅持把“紅”、“白”、“綠”三色農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突出產業化,引入新理念,提高品位,推動了“三色”農業的快速發展。依托青島先鋒實業公司,在全縣種植辣椒30萬畝,其中,“益都紅”辣椒5萬畝,產品經保鮮加工直接出口韓國,在辣椒產業化經營方面邁出了堅定步伐。據調查,種植“益都紅”畝產1500公斤左右,市場收購價1.5元/公斤,畝收入在2500元左右,較傳統尖椒種植畝均可增收500元以上,較傳統秋作物種植畝均增收1200元。大力發展以白靈菇為主的食用菌,搶占了全國生產技術的制高點,全縣食用菌種植發展到15500棚,成為全國較大的白靈菇生產基地。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自2004年以來,對我縣的“三色”農業相繼進行了專題報道,節目播出后,在全國引起了較大反響,提高了我縣的知名度。為推進珍稀食用菌產業化發展,今年新建了投資2028萬元的中瑞恒立公司,投資300萬元的興建菌業食用菌生產基地,龍鄉菌業反季節食用菌基地正在建設。目前全縣食用菌龍頭企業達10余家。為改變沙區面貌,今年,我們及早動手,沿陽子線潴瀧河兩側,新植速生豐產林10萬畝,總面積達到20萬畝。3月份,全市植樹造林現場會在**召開,**被省政府命名為平原綠化高級標準先進縣、速生豐產林示范縣。11月29日全市農業產業化現場會在**召開。**農業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2、無公害農業、生態農業發展迅速。今年仙莊鄉4萬畝辣椒基地被確定為省級定點第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馬莊橋、紙房、六塔等8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進一步鞏固擴大,總面積達到9.53萬畝。大流鄉前大流、劉圈,高堡鄉吳家、馬莊橋店上、固城鄉張屯等生態農業示范村新建沼氣池2000座,全縣累計達到11000座,發展“三位一體”生態農業近4萬畝,陶河、后大流、霍子寨的秸稈氣化工程先后投入使用,西侯的秸稈成型技術試點獲得成功。一批農村能源項目順利通過部、省級驗收。
3、優質麥種植面積繼續擴大。2005年,全縣優質強筋小麥生產實現了新的突破,收獲面積45萬畝,較去年增加10萬畝,占小麥種植面積的63%,總產19.5萬噸,較去年增4.6萬噸。其中我縣承擔的20萬畝國家級優質小麥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普遍實現了統一供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訂單回收,為大面積發展優質農產品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基礎,并得到了國家農業部的認可。今年以承擔國家優質小麥良種補貼項目為契機,完成優質小麥播種面積55萬畝,占全縣小麥播種面積的77.6%,主要有豫麥54,新麥18、周麥16、周麥18、濮麥9號等6個品種。通過以會代訓等方式舉辦培訓班35期,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技術操作規程,為明年的優質小麥高產豐收打下了良好基礎。
外貿結構調整項目年度總結
按照商字號文件《關于做好年外貿結構調整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對年度申報企業項目使用情況進行了總結梳理?,F將相關企業情況匯總如下:
一、各類項目資金使用落實情況
按照財企()號和商字號文件精神要求,共對247家外貿企業共下撥各類扶持資金3340.6807萬元。其中:對155家保持外貿穩定增長的企業,扶持2156萬元;對81家開拓國際市場的中小企業,扶持534.6807萬元;對6家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企業,扶持180萬元;對5家建設外貿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的企業,扶持470萬元。
為確保扶持資金做到按時到位、??顚S?,局積極配合市商務局、市財政局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截至年底,各類扶持資金使用一切正常。
二、項目執行效益情況
年,在項目審核、篩選中優先對農產品、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等出口的企業實施的技改、研發、出口基地建設、質量可追溯體系等項目實行重點扶持。在省、市、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外貿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產品質量、國際市場開拓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外貿出口持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年全外貿進出口總值7.9億美元,同比增長301.86%,其中進口額為1.3億美元,同比增長114.28%;出口額為6.6億美元,同比增長384.2%,為全外向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論河南省工業結構調整
目錄
序言…………………………………………………………....(1)
第一章河南概況…………………………………………...….(2)
第二章河南省工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10)
一、河南省工業結構存在的問題………………….…...(10)
二、造成工業結構不合理的原因………………….…...(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