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族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07:00: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民族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民族主義

經濟民族主義論文

[內容提要]在全球化進程中,有一種引人矚目的現象是經濟民族主義的復興。它以關注國富民強為出發點,表達了對不均衡的全球化進程的反抗,反映了民族國家在多極格局中的現實主義價值取向。在紛繁復雜的當代民族主義浪潮中,經濟民族主義才是主流和常態。表面上看起來,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同步推進是一種深刻的悖論,但事實上,正是全球化的缺陷激活了經濟民族主義,而經濟民族主義的一些舉措則在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

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羅伯特·吉爾平正確地指出,“從古至今,經濟民族主義對國家權力和獨立性的奮斗目標始終是壓倒一切的。只要國家體系存在,經濟民族主義就會對國際關系施加重要影響。”[1]即使在全球化進程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而不斷加快的世紀之交,雖然國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蝕和削弱,但經濟民族主義不僅沒有消失,反而以更加強烈的形式表達著民族國家對全球化的抗爭。

分析與把握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民族主義,有助于我們認清所處的國際形勢,找準更合適的國家發展戰略的基點。

經濟民族主義的基本主張

經濟民族主義的中心思想就是經濟活動要為——而且應該為國家建設的大目標(或國家的整體利益)服務。由于迄今為止,從宏觀上看,現代民族國家仍是各種資源和財富分配的基本單位,在資源有限并且緊缺的世界體系中,全球競爭主要還是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業的收益主要來自于民族國家,國家實力和國家安全則取決于國民經濟和民族產業的競爭力,所以個人和團體(公司、利益集團)最大的現實福利單元,起碼在相當時期內是仍然是民族國家而不是全球?;谶@樣的認識,經濟民族主義主張每個國家都應該把追求更多的超額利潤以滿足本民族國家的需求當做最重要的政治目標之一。一般而言,它對激進的全球化觀念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認為不應該為抽象的世界福利而犧牲本國利益,相反,這一理念內涵了“此勝彼敗”的邏輯,它往往認同一個民族國家經濟地位的上升要以犧牲另一個民族國家經濟為代價這樣的殘酷現實。如果經濟民族主義偶爾也贊同或直接介入全球化,那是因為它把全球化視為實現本民族國家的手段。即在它看來,全球化不是目標,也不是價值取向,本民族國家福利的最大化才是目標和價值。為了這種價值,既可以保守,也可以進取。

為此,吉爾平把經濟民族主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較溫和的即防守型的經濟民族主義,它試圖保護本國經濟免遭外來經濟及政治力量的影響,它通常出現于不發達國家或經濟已走下坡路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政府執行保護主義政策,以保護其新建的或衰落的工業。較強硬的經濟民族主義則是經濟戰爭的產物,它崇尚實力擴張。[2]實際上,經濟民族主義是一種在發展階段上各個國家取得政治獨立后必然產生的結果,即一個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獨立的歷史任務后,必須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經濟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來。已有學者把包含了經濟優先、國家干預與市場經濟的巧妙結合、倡導儒家傳統文化等要義的東亞發展戰略稱為東亞經濟民族主義,并把它當做東亞經濟成功的奧秘所在。[3]對于那些尚未取得現代化或發達地位的國家,它“直接反映了這些國家經常抱怨的那種看法:它們雖然取得了政治主權與獨立,但在經濟上仍然是殖民地”[4]。而對于發達國家,擴張市場,為本民族國家爭取更大福利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美日貿易沖突就是顯例,而美國對中國在市場準入方面的若干限制也反映了這種情緒。就是被認為一體化程度已經相當高的歐共體內部,經濟民族主義傾向仍然十分強烈,歐共體各國在關于英國瘋牛肉的進口問題上就一直糾纏不清。隨著1997年夏天以來金融危機在全球各地的蔓延,后發展國家開始沉痛反思在金融和資本領域過度開放帶來的惡果,關于建立風險防范機制,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取向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查看全文

經濟民族主義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在全球化進程中,有一種引人矚目的現象是經濟民族主義的復興。它以關注國富民強為出發點,表達了對不均衡的全球化進程的反抗,反映了民族國家在多極格局中的現實主義價值取向。在紛繁復雜的當代民族主義浪潮中,經濟民族主義才是主流和常態。表面上看起來,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同步推進是一種深刻的悖論,但事實上,正是全球化的缺陷激活了經濟民族主義,而經濟民族主義的一些舉措則在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

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羅伯特·吉爾平正確地指出,“從古至今,經濟民族主義對國家權力和獨立性的奮斗目標始終是壓倒一切的。只要國家體系存在,經濟民族主義就會對國際關系施加重要影響?!盵1]即使在全球化進程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而不斷加快的世紀之交,雖然國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蝕和削弱,但經濟民族主義不僅沒有消失,反而以更加強烈的形式表達著民族國家對全球化的抗爭。

分析與把握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民族主義,有助于我們認清所處的國際形勢,找準更合適的國家發展戰略的基點。

經濟民族主義的基本主張

經濟民族主義的中心思想就是經濟活動要為——而且應該為國家建設的大目標(或國家的整體利益)服務。由于迄今為止,從宏觀上看,現代民族國家仍是各種資源和財富分配的基本單位,在資源有限并且緊缺的世界體系中,全球競爭主要還是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業的收益主要來自于民族國家,國家實力和國家安全則取決于國民經濟和民族產業的競爭力,所以個人和團體(公司、利益集團)最大的現實福利單元,起碼在相當時期內是仍然是民族國家而不是全球?;谶@樣的認識,經濟民族主義主張每個國家都應該把追求更多的超額利潤以滿足本民族國家的需求當做最重要的政治目標之一。一般而言,它對激進的全球化觀念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認為不應該為抽象的世界福利而犧牲本國利益,相反,這一理念內涵了“此勝彼敗”的邏輯,它往往認同一個民族國家經濟地位的上升要以犧牲另一個民族國家經濟為代價這樣的殘酷現實。如果經濟民族主義偶爾也贊同或直接介入全球化,那是因為它把全球化視為實現本民族國家的手段。即在它看來,全球化不是目標,也不是價值取向,本民族國家福利的最大化才是目標和價值。為了這種價值,既可以保守,也可以進取。

為此,吉爾平把經濟民族主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較溫和的即防守型的經濟民族主義,它試圖保護本國經濟免遭外來經濟及政治力量的影響,它通常出現于不發達國家或經濟已走下坡路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政府執行保護主義政策,以保護其新建的或衰落的工業。較強硬的經濟民族主義則是經濟戰爭的產物,它崇尚實力擴張。[2]實際上,經濟民族主義是一種在發展階段上各個國家取得政治獨立后必然產生的結果,即一個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獨立的歷史任務后,必須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經濟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來。已有學者把包含了經濟優先、國家干預與市場經濟的巧妙結合、倡導儒家傳統文化等要義的東亞發展戰略稱為東亞經濟民族主義,并把它當做東亞經濟成功的奧秘所在。[3]對于那些尚未取得現代化或發達地位的國家,它“直接反映了這些國家經常抱怨的那種看法:它們雖然取得了政治主權與獨立,但在經濟上仍然是殖民地”[4]。而對于發達國家,擴張市場,為本民族國家爭取更大福利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美日貿易沖突就是顯例,而美國對中國在市場準入方面的若干限制也反映了這種情緒。就是被認為一體化程度已經相當高的歐共體內部,經濟民族主義傾向仍然十分強烈,歐共體各國在關于英國瘋牛肉的進口問題上就一直糾纏不清。隨著1997年夏天以來金融危機在全球各地的蔓延,后發展國家開始沉痛反思在金融和資本領域過度開放帶來的惡果,關于建立風險防范機制,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取向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查看全文

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民族主義

[內容提要]在全球化進程中,有一種引人矚目的現象是經濟民族主義的復興。它以關注國富民強為出發點,表達了對不均衡的全球化進程的反抗,反映了民族國家在多極格局中的現實主義價值取向。在紛繁復雜的當代民族主義浪潮中,經濟民族主義才是主流和常態。表面上看起來,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同步推進是一種深刻的悖論,但事實上,正是全球化的缺陷激活了經濟民族主義,而經濟民族主義的一些舉措則在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

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羅伯特·吉爾平正確地指出,“從古至今,經濟民族主義對國家權力和獨立性的奮斗目標始終是壓倒一切的。只要國家體系存在,經濟民族主義就會對國際關系施加重要影響?!盵1]即使在全球化進程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而不斷加快的世紀之交,雖然國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蝕和削弱,但經濟民族主義不僅沒有消失,反而以更加強烈的形式表達著民族國家對全球化的抗爭。

分析與把握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民族主義,有助于我們認清所處的國際形勢,找準更合適的國家發展戰略的基點。

經濟民族主義的基本主張

經濟民族主義的中心思想就是經濟活動要為——而且應該為國家建設的大目標(或國家的整體利益)服務。由于迄今為止,從宏觀上看,現代民族國家仍是各種資源和財富分配的基本單位,在資源有限并且緊缺的世界體系中,全球競爭主要還是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業的收益主要來自于民族國家,國家實力和國家安全則取決于國民經濟和民族產業的競爭力,所以個人和團體(公司、利益集團)最大的現實福利單元,起碼在相當時期內是仍然是民族國家而不是全球?;谶@樣的認識,經濟民族主義主張每個國家都應該把追求更多的超額利潤以滿足本民族國家的需求當做最重要的政治目標之一。一般而言,它對激進的全球化觀念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認為不應該為抽象的世界福利而犧牲本國利益,相反,這一理念內涵了“此勝彼敗”的邏輯,它往往認同一個民族國家經濟地位的上升要以犧牲另一個民族國家經濟為代價這樣的殘酷現實。如果經濟民族主義偶爾也贊同或直接介入全球化,那是因為它把全球化視為實現本民族國家的手段。即在它看來,全球化不是目標,也不是價值取向,本民族國家福利的最大化才是目標和價值。為了這種價值,既可以保守,也可以進取。

為此,吉爾平把經濟民族主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較溫和的即防守型的經濟民族主義,它試圖保護本國經濟免遭外來經濟及政治力量的影響,它通常出現于不發達國家或經濟已走下坡路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政府執行保護主義政策,以保護其新建的或衰落的工業。較強硬的經濟民族主義則是經濟戰爭的產物,它崇尚實力擴張。[2]實際上,經濟民族主義是一種在發展階段上各個國家取得政治獨立后必然產生的結果,即一個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獨立的歷史任務后,必須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經濟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來。已有學者把包含了經濟優先、國家干預與市場經濟的巧妙結合、倡導儒家傳統文化等要義的東亞發展戰略稱為東亞經濟民族主義,并把它當做東亞經濟成功的奧秘所在。[3]對于那些尚未取得現代化或發達地位的國家,它“直接反映了這些國家經常抱怨的那種看法:它們雖然取得了政治主權與獨立,但在經濟上仍然是殖民地”[4]。而對于發達國家,擴張市場,為本民族國家爭取更大福利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美日貿易沖突就是顯例,而美國對中國在市場準入方面的若干限制也反映了這種情緒。就是被認為一體化程度已經相當高的歐共體內部,經濟民族主義傾向仍然十分強烈,歐共體各國在關于英國瘋牛肉的進口問題上就一直糾纏不清。隨著1997年夏天以來金融危機在全球各地的蔓延,后發展國家開始沉痛反思在金融和資本領域過度開放帶來的惡果,關于建立風險防范機制,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取向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查看全文

當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

[內容提要]90年代以來民族主義在發展中國家的復興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價值根源。民族主義內涵的維護民族權益、爭取民族自決的核心話語迎合了兩極格局解體后發展中國家擺脫困境的政治需求。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實踐則表現為經濟民族主義、政治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等重點有別的形式。民族主義盡管是發展中國家基于現實做出的理性抉擇,但它不能做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長期主導價值。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

世紀之交,回顧百年曲折的歷史進程,可以發現對國際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全球性事件莫過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兩極格局的崩潰,有驚人相似的是,兩次事件導致了兩次大規模的民族主義浪潮。前者瓦解了殖民體系,導致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的增生;后者則使一些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走向分裂,并在局部地區造成了激烈的動蕩與沖突。

現代民族主義起源于17、18世紀的歐洲,已是學界不爭的事實。[1]而本世紀兩次民族主義浪潮的主體卻都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民族主義,還與強大的全球化趨勢相逆反。對此,人們自然會生發出這樣的疑問:它正常嗎?

正如吉登斯洞察的那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必定聚集在話語意識和"活生生的經驗"之間的交叉地帶。[2]那么,在現代政治生活中,民族主義的話語意識到底是如何吸引了發展中國家?又是怎樣一些活生生的經驗使發展中國家與民族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呢?

簡要考察民族主義的歷史發展就可以發現,歐洲的民族主義是在封建社會的母胎中孕育而來,是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合乎邏輯的原生物;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則是在反對歐洲和其他殖民大國統治的暴力斗爭中產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影響和派生物。但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民族主義一旦在發展中國家生根,就很容易滋長蔓延,贏得政治、文化精英和大眾的普遍認同。

查看全文

民族主義趨勢論文

民族主義是預測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盡管有學者預言“當20世紀末臨近的時刻,全球化對民族國家是‘好的共同體’這樣一個現代的正統觀念提出了挑戰”(注:G.莫德利斯基:《世界政治學原理》(GeorgeModelski,PrecinpleofWorldPolitics),華盛頓大學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頁。),但冷戰后民族主義浪潮的重新泛起,卻使人們覺得這樣樂觀的預測未免太早,與此同時,對民族主義這種隨著資本主義而產生,并隨著現代國際體系的形成而擴展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沖擊的意識形態,它在未來一個世紀中將會有何種走向,很自然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民族主義的定義與分類

任何一種意識形態的定義都涉及到極為廣泛的層面,民族主義也不例外。在預測民族主義的未來趨勢時,回顧對民族主義的性質的爭論是十分有益的。

歐內斯特·蓋爾納認為,“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政治原則,它堅持政治與民族的單位必須一致”;并斷言,沒有現代的國家政權,就沒有民族主義問題(注:歐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ErnestGellner,NationsandNationalism),康乃爾大學1983年版,第1—5頁。)。漢斯·科恩則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心理狀態,即個人對民族政權的忠誠高于一切。這種心理狀態是同生養他的土地、本地的傳統以及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權威等等聯系在一起的(注:漢斯·科恩:《民族主義:它的含義與歷史》(HansKohn,Nationalism:ItsMeaningandHistory),紐約1961年版,第1-8頁。)。哈維丁·凱卻認為,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自上而下創造出來的東西,是現代國家政權在近代初期歐洲西部地區的特殊的環境下長期行使權力而產生的(注:哈維丁·凱:《歷史、階級與民族國家》(HareyKaye,History,Classes&N-ation-state),倫敦1988年版,第138頁。)。漢亭·昂格的看法是,民族的概念就如同自由的概念一樣,是一個光輝的字眼,并指出那些不合乎自由原則的所謂民族主義根本不是真正的民族主義。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雖然民族主義情緒早就存在,但只是到18-19世紀才發展成為要求每個民族都建立本民族的政權的政治原則(注:伊利·凱多爾:《民族主義》(ElieKedourie,Nationalism),紐約1961年版,第1、15-18頁。)。而按照馬克思和列寧等人的論述,民族主義則是一種狹隘的民族意識,是一種對自己民族的偏愛。民族主義是可以分為進步與反動的兩種類型的,但從本質上講,民族主義是資產階級民族觀的核心,因而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逐步消亡(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頁;《列寧全集》第22卷,第319頁。)。

可見,民族主義是一個外延和內涵都相當復雜的概念。正因如此,如果對民族主義的含義缺乏基本的共同理解,就無法對民族主義的未來走向進行有意義的預測。事實上,每一個學者都是在從不同的角度剖析民族主義的本質,強調民族主義的某一重要特征,因而,對民族主義的定義客觀上已經分為了幾個大類,而在研究中,人們總是習慣于將各種含義不同的“民族主義”放在一起進行分析和論述,這就使人很難在一個共同的基點上相互理解對方的觀點。為避免這種語焉不詳現象的出現,我們可以按各個學者強調的不同重點而將民族主義大致地分為以下幾類。

(一)政治民族主義

查看全文

當代民族主義及其未來趨勢

民族主義是預測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盡管有學者預言“當20世紀末臨近的時刻,全球化對民族國家是‘好的共同體’這樣一個現代的正統觀念提出了挑戰”(注:G.莫德利斯基:《世界政治學原理》(GeorgeModelski,PrecinpleofWorldPolitics),華盛頓大學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頁。),但冷戰后民族主義浪潮的重新泛起,卻使人們覺得這樣樂觀的預測未免太早,與此同時,對民族主義這種隨著資本主義而產生,并隨著現代國際體系的形成而擴展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沖擊的意識形態,它在未來一個世紀中將會有何種走向,很自然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民族主義的定義與分類

任何一種意識形態的定義都涉及到極為廣泛的層面,民族主義也不例外。在預測民族主義的未來趨勢時,回顧對民族主義的性質的爭論是十分有益的。

歐內斯特·蓋爾納認為,“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政治原則,它堅持政治與民族的單位必須一致”;并斷言,沒有現代的國家政權,就沒有民族主義問題(注:歐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ErnestGellner,NationsandNationalism),康乃爾大學1983年版,第1—5頁。)。漢斯·科恩則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心理狀態,即個人對民族政權的忠誠高于一切。這種心理狀態是同生養他的土地、本地的傳統以及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權威等等聯系在一起的(注:漢斯·科恩:《民族主義:它的含義與歷史》(HansKohn,Nationalism:ItsMeaningandHistory),紐約1961年版,第1-8頁。)。哈維丁·凱卻認為,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自上而下創造出來的東西,是現代國家政權在近代初期歐洲西部地區的特殊的環境下長期行使權力而產生的(注:哈維丁·凱:《歷史、階級與民族國家》(HareyKaye,History,Classes&N-ation-state),倫敦1988年版,第138頁。)。漢亭·昂格的看法是,民族的概念就如同自由的概念一樣,是一個光輝的字眼,并指出那些不合乎自由原則的所謂民族主義根本不是真正的民族主義。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雖然民族主義情緒早就存在,但只是到18-19世紀才發展成為要求每個民族都建立本民族的政權的政治原則(注:伊利·凱多爾:《民族主義》(ElieKedourie,Nationalism),紐約1961年版,第1、15-18頁。)。而按照馬克思和列寧等人的論述,民族主義則是一種狹隘的民族意識,是一種對自己民族的偏愛。民族主義是可以分為進步與反動的兩種類型的,但從本質上講,民族主義是資產階級民族觀的核心,因而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逐步消亡(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頁;《列寧全集》第22卷,第319頁。)。

可見,民族主義是一個外延和內涵都相當復雜的概念。正因如此,如果對民族主義的含義缺乏基本的共同理解,就無法對民族主義的未來走向進行有意義的預測。事實上,每一個學者都是在從不同的角度剖析民族主義的本質,強調民族主義的某一重要特征,因而,對民族主義的定義客觀上已經分為了幾個大類,而在研究中,人們總是習慣于將各種含義不同的“民族主義”放在一起進行分析和論述,這就使人很難在一個共同的基點上相互理解對方的觀點。為避免這種語焉不詳現象的出現,我們可以按各個學者強調的不同重點而將民族主義大致地分為以下幾類。

(一)政治民族主義

查看全文

民族主義與世界現代化進程論文

[摘要]:經典現代化理論認為,世界現代化進程就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內容。其開始年代大致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考察一下世界現代化進程和民族主義的歷程就會發現,二者的產生和發展幾乎是同步的。那么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呢?本文想在這方面做初步探索。

[關鍵詞]:民族主義世界現代化進程

一、民族君主國與工業革命的開始

我們考察現代化的內容時,按社會形態的領域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部分。而每一個方面又包含三個層面: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觀念層面,其中觀念層面是最根本的、最可靠的〔1〕。我們這樣認識現代化的話,其開始年代就不應簡單地認為是18世紀末(工業革命開始的年代),而應追溯到文藝復興時代。正是此期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制度和觀念基礎,如歐洲近代的理性主義、人本主義等都源于此。

文藝復興之后的16世紀,隨著市民階級的興起,西歐出現了一批民族君主國家,如英、法等國。這些民族君主國的誕生與文藝復興有什么關聯呢?文藝復興的一個重大后果就是人本主義思想的興起,它刺激了人們追求現世幸福,打破了基督教對物欲的禁錮,商業活動因此在西歐活躍起來。從事商業的市民階層由此興起后,開始反對大封建主對他們的束縛和壓榨,于是他們和企圖擴大自己權力、削弱封建主的國王聯合起來。這樣就產生了民族君主國。如英國國王亨利七世在1505年授權組成“貿易商行”及1600年伊利莎白女王授權組成“東印度公司”。國王依靠商人獲得財政上的支持,而商人則攀附國王,獲得商業特權,攫取更多的利潤。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互相勾結、互相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君主國建立初期,國王依靠的并不一定是本國商人。英國國王直到貿易商行建立,仍依靠漢撒同盟,漢撒同盟幾乎控制著英國最重要的商業貿易。而這一點與民族主義是相沖突的。由此可見,此時的民族君主國,在政治上是君主專制,在經濟上是少數商人壟斷貿易,整個社會的本質是官商勾結的“國王家天下”,還不存在“民族主義”。

查看全文

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論文

[內容提要]90年代以來民族主義在發展中國家的復興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價值根源。民族主義內涵的維護民族權益、爭取民族自決的核心話語迎合了兩極格局解體后發展中國家擺脫困境的政治需求。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實踐則表現為經濟民族主義、政治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等重點有別的形式。民族主義盡管是發展中國家基于現實做出的理性抉擇,但它不能做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長期主導價值。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

世紀之交,回顧百年曲折的歷史進程,可以發現對國際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全球性事件莫過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兩極格局的崩潰,有驚人相似的是,兩次事件導致了兩次大規模的民族主義浪潮。前者瓦解了殖民體系,導致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的增生;后者則使一些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走向分裂,并在局部地區造成了激烈的動蕩與沖突。

現代民族主義起源于17、18世紀的歐洲,已是學界不爭的事實。[1]而本世紀兩次民族主義浪潮的主體卻都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民族主義,還與強大的全球化趨勢相逆反。對此,人們自然會生發出這樣的疑問:它正常嗎?

正如吉登斯洞察的那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必定聚集在話語意識和"活生生的經驗"之間的交叉地帶。[2]那么,在現代政治生活中,民族主義的話語意識到底是如何吸引了發展中國家?又是怎樣一些活生生的經驗使發展中國家與民族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呢?

簡要考察民族主義的歷史發展就可以發現,歐洲的民族主義是在封建社會的母胎中孕育而來,是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合乎邏輯的原生物;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則是在反對歐洲和其他殖民大國統治的暴力斗爭中產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影響和派生物。但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民族主義一旦在發展中國家生根,就很容易滋長蔓延,贏得政治、文化精英和大眾的普遍認同。

查看全文

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試析論文

[內容提要]90年代以來民族主義在發展中國家的復興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價值根源。民族主義內涵的維護民族權益、爭取民族自決的核心話語迎合了兩極格局解體后發展中國家擺脫困境的政治需求。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實踐則表現為經濟民族主義、政治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等重點有別的形式。民族主義盡管是發展中國家基于現實做出的理性抉擇,但它不能做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長期主導價值。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

世紀之交,回顧百年曲折的歷史進程,可以發現對國際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全球性事件莫過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兩極格局的崩潰,有驚人相似的是,兩次事件導致了兩次大規模的民族主義浪潮。前者瓦解了殖民體系,導致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的增生;后者則使一些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走向分裂,并在局部地區造成了激烈的動蕩與沖突。

現代民族主義起源于17、18世紀的歐洲,已是學界不爭的事實。[1]而本世紀兩次民族主義浪潮的主體卻都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民族主義,還與強大的全球化趨勢相逆反。對此,人們自然會生發出這樣的疑問:它正常嗎?

正如吉登斯洞察的那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必定聚集在話語意識和"活生生的經驗"之間的交叉地帶。[2]那么,在現代政治生活中,民族主義的話語意識到底是如何吸引了發展中國家?又是怎樣一些活生生的經驗使發展中國家與民族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呢?

簡要考察民族主義的歷史發展就可以發現,歐洲的民族主義是在封建社會的母胎中孕育而來,是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合乎邏輯的原生物;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則是在反對歐洲和其他殖民大國統治的暴力斗爭中產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影響和派生物。但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民族主義一旦在發展中國家生根,就很容易滋長蔓延,贏得政治、文化精英和大眾的普遍認同。

查看全文

全球化與民族主義論文

【內容提要】后冷戰時代,全球化與當代民族主義兩大浪潮并行發展,但其本質特征相悖。在二者的作用下,國際經濟政治關系發生深刻調整和變化。民族主義的迅猛發展與全球化的發展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從而使國際社會表現出時代特有的矛盾性和復雜性。本文將著重闡述全球化與當代民族主義的關聯性、本質特征的差異性,以及由此引發的相關思考。

【關鍵詞】全球化/當代民族主義/并行相悖

對全球化問題的探討已成為目前學術界研究的一大熱點。后冷戰時代,全球化浪潮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沖擊和震撼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就在我們透視全球化,感受凸顯人類共性的全球觀念、全球意識的同時,體現民族差異性、獨特性的民族主義再次形成世界性浪潮,與全球化的發展相伴而行,表現出特有的逆反性功能。在同一歷史發展階段,全球出現特征相悖的兩股潮流,這一國際現象是值得認真研究的。本文試圖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浪潮與民族主義浪潮本質特征的差異性、二者的內在聯系,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對世界經濟政治發展態勢的深刻影響等問題作一探討和分析。

一、發展特征相悖的兩股世界性潮流

1.全球化與民族主義浪潮對世界的沖擊。

關于全球化和民族主義問題,已有很多論述見諸于報刊,盡管至今對兩者的概念性解釋仍眾說紛紜,但是有關研究表明學術界對此已予以極大關注。這里不準備就概念問題再作討論,而是首先看一看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化浪潮和民族主義浪潮對世界的巨大沖擊,對國際經濟政治關系所產生的強烈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