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收入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08:39: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收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綠色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思考
摘要:當前收入分配的公平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效率,效率和公平沒有得到兼顧。長此以往,因為分配的不均會制約經濟的發展。本文通過闡述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系,分析了當前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現狀,著重研究了在新發展理念下應該怎么同時實現經濟的發展和分配的公平,希望給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個參考。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收入分配;辯證思考
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了新發展理念,所謂新發展理念就是要創新發展方式、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協調、發展生態節能的綠色經濟,創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經濟,并且把所有的發展結果實現共享。在這個理念中,主要是倡導要實現經濟發展和實現發展成果共享,創建一個共享、和諧社會。這就要求在新發展理念的指揮下,要求以經濟發展促公平分配、以公平分配反作用于經濟發展。
一、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系
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兩者的關系不是單一的前者決定后者,或者后者決定前者,需要辯證的看待二者的關系。現如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經濟發展對分配有影響,經濟發展的方式決定收入分配的方式,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收入分配的水平。但是收入分配對經濟發展也有能動的反作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反作用于經濟發展方式,收入分配的量反作用于經濟發展水平。通常把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系比作“做蛋糕”和“分蛋糕”的關系,只有蛋糕做的足夠大,才能給人均分配更多的蛋糕;也只有把蛋糕分配公平了,才能促使人們去更努力的把蛋糕做大。
二、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現狀
勞務經濟與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
目前,我國國民經濟仍然未能擺脫經濟緊縮的局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然而,在家庭經營農業收入節節減少的同時,工資性收入卻持續增長,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和新亮點。勞務經濟的研究已經引起農業經濟學界的重視。
本項研究的重點是從勞務經濟的角度來研究中國農民收入增長問題。所以,不是籠統研究非農業收入,也不是單純研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實際上是考察家庭經營與雇傭勞動的制度績效問題。
所謂勞務經濟,就是勞動者出賣勞務而獲得報酬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現象。在本項研究中,勞務經濟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以鄉村干部、民辦教師等身份在行政事業單位勞動得到的收入;二是在本地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中得到的收入;三是常住人口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四是其他工資性收入。
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階段及其地位。1978-2000年間,我國農村勞務經濟在聯產承包變革中得到解放和發展,孕育了鄉鎮企業和民工潮兩次勞務經濟的浪潮,全國農村累計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業勞動力1.3億人,農村非農業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從7.1%提高到目前的31.6%。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期從133.57元增加到2253元,增長15.9倍。其中:1983-2000年間工資性收入從57.53元增加到701元,增長11.2倍;家庭經營純收入從227.68元增加到1436.2元,增長5.3倍。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從18.57%提高到31.1%,對純收入增長額的貢獻率為33.1%。勞務經濟對農民人均純收入農產品過剩經濟的出現,為家庭經營的整合提供了基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加入WTO及其改革開放的深化,城鄉一體化步伐將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務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即將來臨。
一、發展階段:勞務經濟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
根據勞務經濟與農民收入的關系,我們將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務經濟劃分為三個階段。
勞動收入增長的經濟自由度詮釋
論文關鍵詞:經濟自由度,勞動收入
論文摘要: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崛起的成就非常突出。1980年中國GDP相當于全球GDP的4%,但到2006年,上升到近16%,翻了3倍多,但成就的背后存在著結構問題。
中國勞動收入占比逐年下降
如果看民間消費占GDP的百分比,會發現這樣的事實,1952年民間消費差不多是中國GDP的69%,跟今天美國民間消費占美國GDP71%的水平差不多;到1978年時,中國民間消費仍然相當于當時GDP的45%,到最近這個比例卻已經下降到36%左右。
另外一個重要的結構問題是勞動收入。
如果考察職工工資的變化,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第一,1978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不包括各種福利、退休保障、醫療保障等非工資內容)相當于當時GDP的15.5%,但到2008年,這個比值下降到11.2%.第二,1978年所有國營單位工資總額約為當年GDP的13%,到現在則下降到6.1%。
勞務經濟與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
目前,我國國民經濟仍然未能擺脫經濟緊縮的局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然而,在家庭經營農業收入節節減少的同時,工資性收入卻持續增長,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和新亮點。勞務經濟的研究已經引起農業經濟學界的重視。
本項研究的重點是從勞務經濟的角度來研究中國農民收入增長問題。所以,不是籠統研究非農業收入,也不是單純研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實際上是考察家庭經營與雇傭勞動的制度績效問題。
所謂勞務經濟,就是勞動者出賣勞務而獲得報酬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現象。在本項研究中,勞務經濟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以鄉村干部、民辦教師等身份在行政事業單位勞動得到的收入;二是在本地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中得到的收入;三是常住人口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四是其他工資性收入。
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階段及其地位。1978-2000年間,我國農村勞務經濟在聯產承包變革中得到解放和發展,孕育了鄉鎮企業和民工潮兩次勞務經濟的浪潮,全國農村累計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業勞動力1.3億人,農村非農業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從7.1%提高到目前的31.6%。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期從133.57元增加到2253元,增長15.9倍。其中:1983-2000年間工資性收入從57.53元增加到701元,增長11.2倍;家庭經營純收入從227.68元增加到1436.2元,增長5.3倍。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從18.57%提高到31.1%,對純收入增長額的貢獻率為33.1%。勞務經濟對農民人均純收入農產品過剩經濟的出現,為家庭經營的整合提供了基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加入WTO及其改革開放的深化,城鄉一體化步伐將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務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即將來臨。
一、發展階段:勞務經濟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
根據勞務經濟與農民收入的關系,我們將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務經濟劃分為三個階段。
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透析
從三次產業分布看,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具備基礎從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看,張掖市三次產業(第一產業為農業、第二產業為工業和建筑安裝業、第三產業為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30.06:35.38:34.55調整為2012年的27.7:36.5:35.8,而甘肅省和全國分別從2006年的14.67:45.81:39.53和10.10:47.90:42.00調整為2012年的13.35:49.4:37.31和10.09:45.31:44.60。2012年,張掖市第一產業比重相對較高,分別較甘肅省和全國高14.35和17.6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均超過三分之一,具備較強的稅收增長基礎。從重點稅源行業看,有色、化工、電力、建材等基礎產業占有主導地位,來源于服務行業的三產稅收占比偏低,重點稅源行業核心競爭力不強,主要受經濟增長放緩、企業利潤增幅低、物價漲幅回落特別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以及結構性減稅力度較大等影響,抵御市場變化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稅收的穩定增長。
從財政邊際收益分析,顯示宏觀稅負增長趨勢明顯財政邊際收入率是指新增財政收入占新增GDP的比率;財政平均收入率是指財政收入總額占GDP總額的比率。從2006-2012年張掖市財政收入增長趨勢圖(圖1)顯示,財政邊際收入率和財政平均收入率總體趨勢相同,財政邊際收入率曲線較財政平均收入率曲線明顯陡峭,從財政邊際收入率曲線與財政平均收入率曲線的近期趨勢看,財政收入超GDP增速現象仍將延續。
從勞動者報酬看,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沒有制約居民收入增長從2006-2011年張掖市、甘肅省、全國生產總值(GDP)收入構成比較(表3)看,張掖市GDP構成中比重出現“兩升”(勞動者報酬、營業盈余)“兩降”(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與甘肅省GDP構成變化趨勢正好相反,與全國GDP構成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GDP構成中勞動者報酬占比穩步上升,2011年達到68.08%,較甘肅省和全國分別高22.13和23.14個財稅論壇表2張掖市經濟與財政橫向比較統計表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甘肅省統計年鑒》、《張掖市統計年鑒》,下同。說明:匯率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外匯交易中心2012年12月31日公布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6.2855元人民幣;平均工資2012年未出。注:2012年部分數據未出。單位:人均GDP為美元,人均工資為人民幣,其它為%百分點,達到發達國家50%以上占比標準;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占比所有下降,2006-2011年間,二者在GDP總量中占比同步下降4.5個百分點左右;企業營業盈余占比所有提高,2006年營業盈余在GDP總量中占比為13.56%,到2011年達到16.92%,提高3.36個百分點。勞動者報酬、營業盈余與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占比兩升兩降,且二者變動幅度基本相當,這進一步說明,政府財政收入增長沒有制約居民收入增長。
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因素我國采取的是以流轉稅收和所得稅收為主的征收模式。征收模式決定了稅收增長取決于經濟增長和企業效益的提高。1.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GDP的增長,生產經營者實現的銷售(或經營)收入增加,保障了流轉稅稅基的穩定增長。2.企業效益。經濟發展帶來企業效益的提高,利潤的增長保證了所得稅收入的快速增長。3.產業增速。GDP是由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組成的,其中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高,增速也高于GDP增速,而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GDP中的二、三產業,各產業增速的不同導致財政收入增速隨之變化。
(二)制度因素財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其主要原因是兩者統計口徑存在差異和稅收制度設計缺陷,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統計制度。我國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稅收制度,對生產經營者的銷售收入,減去已購進的各類材料和其他費用支出作為稅基進行課征,由于固定資產折舊費沒有剔除,所形成的財政收入存在一定水分。2.統計內容。財政收入與GDP兩者大部分統計內容相同,但也存在不同:部分稅種存在重復使用同一稅基計征現象,如對銷售行為除計征增值稅外,還要開征所得稅、教育附加費和城市維護費等;財政收入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等非稅收入未計入GDP統計范圍等。3.統計價格。目前使用的GDP增長是以1985年價格為基數,按可比價格計算所得,沒有考慮物價變化,而財政收入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包含了物價漲幅和體制變動等因素。4.稅收制度?,F行稅制中規定了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等優惠辦法,而在財政收入統計上,對已退稅收也計入到當期財政收入中,如對出口退稅的財政收入統計,使實際財政收入存在虛增。
中國經濟GDP收入分配革新
一、全球經濟有望下半年進入新一輪基欽周期
比較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近十年來分化明顯。這將有利于全球經濟格局的平衡。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的背景下,雖然增速分化明顯,但周期表現越來越趨同。歐債危機對歐元區和美國的困擾,也將影響多為出口依賴型的新興市場,這也是導致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的一大因素,另外就是2011年高通脹對貨幣經濟政策的約束以及國內當局政策不當的風險。不過我們認為,歐債危機的暫緩將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創造條件。當前時刻,我們對全球經濟趨勢的總體描述是:通脹依然處于下行周期,美強歐弱的分化將逐步擴大,歐債危機暫時熄火,未來依然有可能死灰復燃。2011年下半年以來,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通脹高企、歐債危機的影響下普遍出現了明顯的經濟增速放緩跡象,且進一步惡化的風險在加大。發達經濟體中,“美強歐弱”的分化勢頭也愈加突出,日本在海嘯沖擊與外圍經濟環境惡化情形下延續低迷并臨近衰退邊緣。相對來說美國與德國的表現較為突出,美國于去年第四季度開始表現出良好的內在經濟動力,受益于工業的擴張與收入的改善,私人投資與私人消費對經濟拉動開始發力,目前經濟仍處不斷修復進程中;德國因其經濟內在動力強勁,2011年第3季度在歐元區中表現得獨樹一幟,GDP環比折年率由第2季度的1.1%反彈至2.3%,其中私人消費支出走弱以及外貿萎縮是主要原因。2012年1月德國工業產值因建筑業自去年底惡劣天氣影響后的大幅反彈而抬頭,但仍難掩飾經濟逐步放緩的趨勢。從OECD綜合領先指標來看,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均有望今年見底,主要發達經濟體今年的經濟走勢大體如下。第一,2012年美國通脹水平下滑趨勢將逐步得到確認,這有利于維持超寬松貨幣政策,另外,失業率仍將保持高位,但呈逐漸改善趨勢,且與2011年相比會有明顯下滑。總體來看,美國今年全年將保持溫和復蘇勢頭,支撐著美元相對歐元強勢的地位。第二,歐元區全年仍難擺脫衰退局面,2012年2季度開始歐元區經濟將會有所改善,但全年經濟仍處溫和衰退。隨著經濟下行引發通縮預期,以及全球步入通脹下行周期,2012年歐元區通脹水平將明顯得到釋緩,有利于歐洲央行實行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對沖經濟下滑。
二、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增強政策寬松預期
中國目前處于金融危機過后新一輪朱格拉周期的開始階段,當前經濟增速逐步下滑,但長期潛在增長依然強勁,我們認為如果決策恰當,中國未來5~10年仍可能實現高速經濟增長。
(一)中國長期潛在增長依然強勁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我國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年均10%左右的水平?!笆晃濉逼陂g,我國實際GDP平均增速為11.7%,我們認為在“十二五”期間,實際GDP潛在年增速應該在9.5%甚至以上。當前,我國GDP增速處在相對較低的位置,以去年9.2%的速度已出現就業惡化的問題,未來或將逐漸向潛在增速回歸,我們認為,如果決策層經濟政策恰當,中國未來5~10年仍可能實現高速經濟增長。首先,從人均GDP看,中國經濟增長空間仍然很大。日本在1971至1975年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2005年美元)以后,GDP年增速結束高速增長狀態開始回落,且一直在6%上下區間波動到1990年;韓國在1995年人均GDP達到12000美元以后,GDP年增速才結束高速增長狀態,回落到5%的區間波動。而中國11年的人均GDP卻不到5000美元。其次,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推進時期,城鎮化的加速推進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對比中日韓三國的農村人口占比,可以看到2010年中國城市人口占比49.68%,僅達到日本1960年和韓國1972年的水平。從城鎮化推進對房地產和其他服務業的帶動看,城鎮化還將帶動經濟高速發展5-10年左右,之后將有一個10年左右中速發展的過程。再次,從索羅增長模型的角度測算出我國保增長底線為8%。中國城鎮勞動力人口約3.5億,城鎮化導致每年農村勞動力轉移至城鎮900至1000萬,另加新增600至700萬大學畢業生,導致城鎮勞動力每年新增4%左右。這一趨勢未來5到10年內變化不大。與此相對應,每年需要的新增資本累積將大約與此對應,為每年4%左右。全要素生產率貢獻不算,資本累積和勞動力貢獻就已經構成近8%的潛在增速。(第二和第三產業已經占GDP比重近90%)。要素生產率的貢獻難以精確衡量,但考慮中國工業生產率水平和成熟國家的落差,(制造業生產率大約為美國的1/3),其提升速度未來長期依然較快。從近幾十年的歷史看,2%左右是最起碼的估算。因此我們估計中國未來5到10年的潛在GDP增速可能是從9.5%上下至8.5%緩慢下降的趨勢。
村級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的意見
為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經濟、有效增加村集體收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現結合我市實際,就鼓勵和扶持發展村級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1.指導思想: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科學規劃、因村制宜、政策激勵、差別扶持”的原則,加快推進村級經濟發展模式、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的創新,實現村級經濟總量和效益持續增長,村集體收入持續提高,村級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為鞏固農村基層政權,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總體目標:農村經濟改革和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村集體收入持續增長,力爭到2010年底,全市70%以上的村年穩定性收入超過30萬元,其中20%的村年穩定性收入超過100萬元,基本消除年穩定性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
二、創新發展思路,拓展村集體收入的來源渠道
3.鼓勵發展集體產權物業經濟。根據區位特點和規劃要求,把集體收入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土地、房屋等經營性資產,通過建造標準化廠房及配套用房等途徑,增加集體租金收入。在用足用好自身資源的同時,鼓勵村級組織以獨立、聯合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到工業集中區、商貿區等功能區建設、購置物業用房,發展物業經濟。
戶籍制度改革與國民經濟收入
通過改革戶籍制度轉化增加國民經濟收入,實現小康、現代化的社會,也是各地在戶籍改革中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
就像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對外來人口的管理:當城市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持有的“三證”就是有效的,而且會合理地留在城市繼續工作;當城市建設某一階段不需要他們的時候,就會成為“暫住人口”打發回家。即使有些農民多年居住城市,并在城里“安家立業”,但仍不能成為合法的城市居民,因為戶籍制度不允許,從個人利益選擇權上受制政策管理,從國家經濟利益上也沒真正成為社會第二或第三產業中的正式人員,在擴大城市化建設中只能編入到“流動人口”當中。
想想當初全國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的概念也許并不只限于拆除違章建筑、擴寬馬路、危房改造和清理流動人口上。似乎這種定論在八十年代就想放寬的戶籍制度,卻仍然沒能在掛在墻上早已規劃好的那張擴大城市建設的設計藍圖上顯現,也沒有實現試圖把那些小城市變為大城市進入現代化城市發展的一種夢想。也使一些表面不切實際的政策疏忽了改變“流動人口”對社會穩定產生的不利影響,大部分暫住人口照舊“半城半農”穿梭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因為制度沒有落到實處,比如像當初制度中規定的在城市里有“五年以上穩定工作”就不現實,清理暫住流動人口的政策年年在抓,怎么穩定?就拿一般單位招工條件也要城市戶口,想穩定卻沒有“穩定”制度,不容易實現?;蛘摺耙挟a權住房的”,過去城里買房子不是誰想買就能買,沒有本市常住戶口即使有錢也買不上。有的地方曾經還公布一項“連續三年納稅100萬的企業家,可以申請城市戶口”的政策,像這樣的企業家還需要解決城市戶口嗎?實際這種企業家根本就沒把戶籍當作一回事。所以,也就出現當初制度改革后只有一個人申請的尷尬局面。不是老百姓不捧場,只是制度上的“嚴肅性”讓人生畏。要想從農村人變成城市人,再從城市人變成現代人,沒有可以實現的實效政策,要想解決中國三產發展不足和農民收入問題,只有再等等,而不是“悄悄的辦”。
改革現行戶籍制度,增加大量農民進城,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帶來第三產業增長,改善低收入群體消費,以至達到擴大內需,解決通貨緊縮現狀,似乎描繪的一系列國民經濟發展的美好藍圖就要實現了?;蛟S有很多人笑我是小兒科,也許是吧!因為想到這樣簡單運轉邏輯的同時,還會有人在問,我們這些城市里還沒有工作的下崗職工怎么解決,難道把農民請進城里,讓城市人喝西北風?
根據社科院經濟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我國農村進城經商務工的人數1985年首次突破1000萬人,1995年達到4000萬人,年均增長14.87%。從實際情況看,近年來農民進城務工的速度并沒有明顯減緩。城市中這些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者如果能夠順利、毫無障礙地成為城市居民,按每人平均攜帶一到兩個人口家庭,全國轉戶的城市人口就可增加約1.6億人,將使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2億,城市化程度達到48.86%,基本達到49.1%的國際參照系標準水平。
不是說要把農民“請”進城,而是他們本來就應該在城里,只是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使這部分農民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進城成為合法化,這樣才能使我國城市產業化結構接近世界國際參照系標準。而一些內在因素和制度不能得到很好改善,在某種意義上卻是阻礙了城市現代化進程。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戶籍制度改革與國民經濟收入
通過改革戶籍制度轉化增加國民經濟收入,實現小康、現代化的社會,也是各地在戶籍改革中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
就像我們經??吹交蚵牭綄ν鈦砣丝诘墓芾恚寒敵鞘行枰麄兊臅r候,他們持有的“三證”就是有效的,而且會合理地留在城市繼續工作;當城市建設某一階段不需要他們的時候,就會成為“暫住人口”打發回家。即使有些農民多年居住城市,并在城里“安家立業”,但仍不能成為合法的城市居民,因為戶籍制度不允許,從個人利益選擇權上受制政策管理,從國家經濟利益上也沒真正成為社會第二或第三產業中的正式人員,在擴大城市化建設中只能編入到“流動人口”當中。
想想當初全國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的概念也許并不只限于拆除違章建筑、擴寬馬路、危房改造和清理流動人口上。似乎這種定論在八十年代就想放寬的戶籍制度,卻仍然沒能在掛在墻上早已規劃好的那張擴大城市建設的設計藍圖上顯現,也沒有實現試圖把那些小城市變為大城市進入現代化城市發展的一種夢想。也使一些表面不切實際的政策疏忽了改變“流動人口”對社會穩定產生的不利影響,大部分暫住人口照舊“半城半農”穿梭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因為制度沒有落到實處,比如像當初制度中規定的在城市里有“五年以上穩定工作”就不現實,清理暫住流動人口的政策年年在抓,怎么穩定?就拿一般單位招工條件也要城市戶口,想穩定卻沒有“穩定”制度,不容易實現?;蛘摺耙挟a權住房的”,過去城里買房子不是誰想買就能買,沒有本市常住戶口即使有錢也買不上。有的地方曾經還公布一項“連續三年納稅100萬的企業家,可以申請城市戶口”的政策,像這樣的企業家還需要解決城市戶口嗎?實際這種企業家根本就沒把戶籍當作一回事。所以,也就出現當初制度改革后只有一個人申請的尷尬局面。不是老百姓不捧場,只是制度上的“嚴肅性”讓人生畏。要想從農村人變成城市人,再從城市人變成現代人,沒有可以實現的實效政策,要想解決中國三產發展不足和農民收入問題,只有再等等,而不是“悄悄的辦”。
改革現行戶籍制度,增加大量農民進城,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帶來第三產業增長,改善低收入群體消費,以至達到擴大內需,解決通貨緊縮現狀,似乎描繪的一系列國民經濟發展的美好藍圖就要實現了?;蛟S有很多人笑我是小兒科,也許是吧!因為想到這樣簡單運轉邏輯的同時,還會有人在問,我們這些城市里還沒有工作的下崗職工怎么解決,難道把農民請進城里,讓城市人喝西北風?
根據社科院經濟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我國農村進城經商務工的人數1985年首次突破1000萬人,1995年達到4000萬人,年均增長14.87%。從實際情況看,近年來農民進城務工的速度并沒有明顯減緩。城市中這些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者如果能夠順利、毫無障礙地成為城市居民,按每人平均攜帶一到兩個人口家庭,全國轉戶的城市人口就可增加約1.6億人,將使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2億,城市化程度達到48.86%,基本達到49.1%的國際參照系標準水平。
不是說要把農民“請”進城,而是他們本來就應該在城里,只是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使這部分農民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進城成為合法化,這樣才能使我國城市產業化結構接近世界國際參照系標準。而一些內在因素和制度不能得到很好改善,在某種意義上卻是阻礙了城市現代化進程。
勞動經濟學看明星高收入現象
【摘要】近年來,明星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行業,這其中明星工資率高是一個主要的原因。本文以明星高收入現象入手,通過研究發現,明星高收入現象成因包括:勞動力市場的補償性工資差別、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工資差別和勞動力市場的壟斷性工資差別。而明星高收入現象造成的影響包括:影響產業均衡發展、扭曲青少年的價值觀、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基于以上內容,結合勞動經濟學的相關知識,我認為應對明星高收入現象應采取三個方面的措施:政府進行相應調節、勞動力供給做出相應的轉變、勞動力市場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
【關鍵詞】工資差別;勞動力市場;市場需求
霍建華和周迅,是前段時間大火的《如懿傳》兩大明星,據報道,霍建華在如意《如懿傳》的薪酬是5070萬,而周迅的片酬是5350萬。同時據華視娛樂招股書報道,孫儷及其團隊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拿到的片酬為6048萬元。而據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市統計局的數據可知,2017年度北京市職工每人工資僅僅101599元(又稱社會平均工資),月每人工資僅僅8467元。相比較而言,平均工資較高的北京市職工工資與明星工資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明星高收入現象近年來愈演愈烈,以至于明星片酬以千萬起步,模特收入按臺步來計算,甚至有人將明星最高片酬制作成收入排行榜來刺激普通民眾。
一、那么造成明星高收入現象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明星收入與普通民眾收入形成一種巨大的差別,這種收入差別可以看作工資差別。而工資差別可以分為補償性工資差別、競爭性工資差別和壟斷性工資差別。分析明星高收入現象的成因也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1.明星高收入其實是勞動力市場對明星的一些特殊方面給予的一種補償,即補償性工資差別。首先,是對演員人力資本投資的補償性工資差別。比如,趙麗穎大家也都知道,她演了十幾年戲,但在剛開始前七年她一直在演配角,在這幾年她努力提高演技,頂著壓力堅持演藝行業,最終獲得成功。而她的工資也是對她多年的努力的一個補償。其次,是對演員效用均等化的補償性工資差別。因《孔雀舞》名聲響遍大江南北的楊麗萍,她曾削去兩根肋骨以塑造身形進而創造完美舞姿。她幾十年不吃主食來保持身材,以至于竟達不到體脂的標準而無法生育,她這份對待藝術的衷心,對藝術付出的代價,就需要市場付出更高的工資去補償她。2.明星的高收入可以歸結為是一種競爭性工資差別。我們都知道胡歌,他帥氣,而且演技特別好,但我們很少有人知道他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并且他對自己進行了大量人力資本投資,來提高自己的演技,進而能夠更有效率的工作。他的能力結構超越了一般,因而工資收入也會更高。3.明星的高收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他們勞動能力結構的自然特征形成的,即壟斷性工資差別。這點在模特身上尤為突出。大部分模特具有常人不具有的身材比例,而這是一般人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也無法得到的,并且具有這些特征的人數量很少。市場上模特工作呈現出供不應求的情況,因此模特公司為了與同行爭奪這些模特就會競相提高模特待遇,因而模特收入就呈現出急劇上漲趨勢。
二、盡管明星高收入存在一定的合理之處,但是這種現象也會帶來一系列影響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