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淀粉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9 09:19: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抗性淀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抗性淀粉制備論文
論文關鍵詞:抗性淀粉;分類;制備;生理功能;應用
論文摘要:抗性淀粉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概念,其功能特性引發了人們的研究興趣,并成為國際上新興的食品研究領域。論述了抗性淀粉的分類、制備、理化性質、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Abstract:Resistantstarchwasanewlydevelopedconceptandhadbecomethefocusforstudyinthefields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Thepaperdescribedtheclassificationofresistantstarchanditspreparation,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aswellasitspossiblephysiologicaleffectsinhumanbeingsandtheapplicationinfoodindustry.
Keywords:resistantstarch;classification;preparation;physiologicalfunction;application
抗性淀粉(ResistantStarch,RS)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概念。1998年世界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出版的《人類營養中的碳水化合物》一書中指出:“抗性淀粉的發現和研究進展,是近年來碳水化合物與健康關系研究中的一項重要成果”。以前,由于在人體排泄物中未曾檢測到淀粉成分的殘留,人們一直認為淀粉可以被人體徹底消化吸收。1982年有報道說在進行膳食纖維定量分析時,發現有淀粉被包埋在不溶性膳食纖維中的現象。1983年,英國生理學家HansEnglyst等人首先將這部分淀粉定義為抗性淀粉[1]。由此,抗性淀粉的理化性質(如分子量、聚合度、空間結構等)、體內外消化情況、生理功能、制備和測定方法及其應用等,都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
1RS的分類與制備
抗性淀粉制備分析論文
1.1RS的分類
抗性淀粉不能被小腸中的淀粉酶水解,本身或其降解產物能原封不動地到達結腸并被其中的微生物菌群發酵,繼而發揮有益的生理作用,因此曾被看作是膳食纖維(DietaryFiber,DF)的組成成分之一[2]。目前被普遍接受的RS的定義是1992年FAO根據Englyst和“歐洲抗性淀粉研究協作網(EURES-TA)”的研究得出的:即健康者小腸中不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產物。其實影響淀粉在小腸內消化吸收的因素很多,如食物淀粉的結構、其他膳食成分、制備方式等。最近的研究發現,人的年齡、生理狀況及生活環境,也會造成淀粉消化能力的差異。在某一個體身上作用類似于RS,而在其他人體內可能不被看作RS,所以對RS的定義還需進一步研究[3]。至今抗性淀粉尚無化學上的精確分類,目前,大多數研究人員根據淀粉的來源和人體實驗結果(抗酶解性)的不同,將RS分為4類[4,5]。
RS1(物理包埋淀粉,PhysicallyTrappedStarch)為生理上不接受的淀粉,是由于機械加工使淀粉顆粒發生物理屏蔽作用,被封閉在植物細胞壁上,不能為淀粉酶作用的淀粉顆粒。主要存在于輕度碾磨的谷類、種子、豆類等食品中。RS2(抗性淀粉顆粒或生淀粉,ResistantStarchGranules)是有一定粒度的淀粉。物理和化學分析認為,其結構的完整性和高密度性及特殊的構象或晶體結構,使其對淀粉酶具有高度的抗性。RS3(回生淀粉或老化淀粉,RetrogradedStarch)為變性或老化的淀粉,主要由糊化淀粉經冷卻后形成。它是抗性淀粉的主要成分。RS3溶解于KOH溶液或DMSO(二甲基亞砜)后,能被淀粉酶水解,是一種物理變性淀粉。RS3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RS,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RS3常存在于冷米飯、面包及一些油炸食品中[6]。RS4(化學改性淀粉ChemicallyModifiedStarch)主要指由植物基因改造或用化學方法改變淀粉分子結構所產生。如乙酰基淀粉、羥丙基淀粉、熱變性淀粉以及淀粉磷酸酯、淀粉檸檬酸酯等。RS的分類仍在不斷變化,但是RS1和RS2或RS1和RS3常共存于一種食物中,RS2~RS4均可由淀粉在食品生產或加工過程中轉化形成,不同類別的RS可能對食品風味和特點有著重要的意義。
1.2RS的制備
近年來,國外對抗性淀粉的制備研究非常活躍,發展很快,并有許多制備抗性淀粉的專利。而我國對抗性淀粉的制備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對于RS形成機理比較一致的認識是:直鏈淀粉雙螺旋疊加(即直鏈淀粉重結晶)形成抗性淀粉。RS的制備是一定濃度的淀粉乳經糊化后再經老化等的處理過程。
1.2.1壓熱處理法(濕熱處理)將淀粉和水混合,經高溫高壓處理制備RS。對壓熱處理溫度、時間和水分含量進行研究,在水分含量70%、150℃、60min條件下,可得到較高的抗性淀粉含量[7]。
微生物揮發性物質的研究現狀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微生物揮發性物質研究現狀
論文摘要:目前,微生物揮發性物質的研究已成為一個研究的熱點。對微生物揮發性物質的研究進展進行了闡述,以期為新型農藥的使用和開發提供思路。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揮發性物質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植物方面[1,2]。由于大多數這類物質具有抗菌和殺蟲生物活性,其可直接應用于病蟲害的生物防治,而這些物質被稱為植物源農藥[3]。由此推斷,本身具有生防作用的微生物其所分泌的揮發性物質可能也具有植物揮發性物質的這些特性。
1植物揮發性物質的研究現狀
昆蟲取食、機械損傷、化學因子、病原菌侵染均能造成植物某些揮發性組分的大量釋放[4,5],它們可能是一種直接阻止病原擴展和昆蟲取食的化學防御因子,也可能作為報警信號(warningsigna1)參與植物通訊,或作為捕食者的引導信號(guidingcue),還可以作為植食性昆蟲或病原菌的拒食素(deterrent)。植物揮發性物質(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包括:碳氫化合物(如烴、萜烯)及其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酸、酯、內酯、醚、酚等)。大致分為脂肪酸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單萜和倍半萜類,也包含一些含氮(吲哚)及含硫(大蒜素)的化合物。
2微生物揮發性物質的研究現狀
適宜四川種植的雜交稻特征
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始于1996年,它是我國水稻育種在矮化育種和雜種優勢利用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其主要目標就是強化株型與優勢結合,形態與生理結合,促進水稻產量的較大幅度的提高。經過10多年的刻苦攻關,水稻育種工作者先后育成了一批經農業部認定的中國超級稻。從2005年開始到2011年由農業部認定的中國超級稻有92個,其中有9個因生產應用推廣面積達不到要求而被取消,現在在生產上由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示范推廣品種(組合)共83個。在這83個品種(組合)中適宜四川種植的有11個。為了在生產上更好地應用這些組合,發揮超級稻組合的超高產潛力,并為四川超級稻下一步的選育尋找突破口,筆者選擇目前在四川水稻生產上應用面積較大的8個超級雜交稻組合進行特征特性分析,以期為四川各生態區選擇應用最佳適宜超級稻組合和建立有針對性的超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提供參考,并為進一步選育適宜四川省種植的超級稻雜交組合提出建議。
1材料與方法
試驗材料為農業部認定、經過國家或四川省審定,并適宜四川種植的8個中秈遲熟超級雜交稻組合(表1),分析數據來自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結果公告。數據為每個組合兩年國家水稻區域試驗結果和一年生產試驗結果的平均值。區域試驗是在長江上游不同生態區域設置試驗點,田間設計采用完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3.3m2,四周設保護行,肥水管理同大田生產。稻谷成熟收獲后計產和取樣調查經濟性狀。品質測定數據是在一個試驗點稻谷成熟收獲后統一抽混合樣送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稻瘟病抗性鑒定統一由植保單位在病區鑒定。
2結果與分析
2.1產量水平
2005-2011年適宜四川種植的8個超級雜交稻組合在國家區試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試驗中的產量水平見表2。8個超級雜交稻組合在國家區試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試驗中兩年平均稻谷單產變幅在589.32~609.88kg/667m2之間,平均值為596.95kg/667m2。區試平均產量最高的是一豐8號,為609.88kg/667m2;其次是金優527,為609.02kg/667m2。在兩年區試中,年度平均產量最高值變幅為597.57~625.91kg/667m2,平均值為608.29kg/667m2。位居年度平均產量最高值首位的是金優527,為625.91kg/667m2;其次是協優527,為616.01kg/667m2。與對照相比,8個組合兩年區試平均比對照增產率變幅在-0.1%~8.78%之間,平均值為5.37%。兩年區試平均值比對照增產在8.00%以上的組合有金優527和一豐8號。8個組合在生產試驗中平均稻谷產量變幅在523.30~652.00kg/667m2之間,平均值為588.37kg/667m2。生產試驗平均單產最高的是協優527,為652.00kg/667m2;其次是D優527,為648.31kg/667m2。8個組合在生產試驗中與公共對照相比增產率變幅在-0.21%~12.31%之間,平均值為7.79%;增產幅度最大的是協優527,為12.31%;其次是特優航1號,為10.19%。從8個組合產量差異程度分析來看,在區試中差異程度不大,變異系數為1.38%~2.40%;在生產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差異,變異系數為7.77%。
谷優1186種植情況及栽植方法
谷優1186是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學院、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以谷豐A×金恢1186選育而成的三系雜交稻新組合。2008~2009年連續兩年參加福建省水稻新品種區域試驗,2010年參加福建省水稻新品種生產試驗,均表現高產、穩產,2011年3月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宜于福建省全省作晚稻種植。其種植表現及栽培技術如下。
1種植表現
1.1生育期及主要農藝性狀
谷優1186在全省晚稻兩年區試生育期平均126d,比對照谷優527遲熟0.2d。群體整齊,株型適中,植株較高,穗大粒多。每667m2有效穗16.1萬,株高113.4cm,穗長25.4cm,每穗總粒數156.4粒,結實率82.37%,千粒重29.3g。2010年在沙縣儒元生產試驗栽培,生育期127d,每667m2有效穗12.2萬穗,株高133cm,穗長26.5cm,每穗總粒數188.7粒,結實率91.3%,千粒重30g。
1.2產量
2008年參加福建省晚稻區試,平均每667m2(下同)產量490.85kg,比對照谷優527增產0.69%,不顯著;2009年續試,平均產量493.46kg,比對照谷優527增產2.11%,達極顯著水平。2010年全省晚稻生產試驗,平均產量480.00kg,比對照谷優527增產2.22%;沙縣儒元生產試驗栽培,每667m2產量618.8kg,比對照谷優527增產1.5%。
植物病程蛋白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介紹植物病程相關蛋白的結構、性質、分類、基因結構和表達調控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闡述病程相關蛋白與植物系統獲得性抗性的關系。
關鍵詞:病程相關蛋白;系統獲得性抗性;植物
植物生長于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各種各樣有效適應或抵抗逆境的機制。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細菌、病毒以及線蟲等,它們誘發的植物抗病機制是近年來植物抗性研究的熱點之一。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抗病機制有兩種: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eresponse,HR)和系統獲得抗性(systemicacquiredresistance,SAR)。二者均有多種抗病基因和病程相關蛋白的參與。
1植物抗病機制
1.1植物抗病基因和防衛反應基因
植物抗病基因,是決定寄主植物對病原菌的?;宰R別并激發抗病反應的基因。它與病原菌無毒基因互補。植物抗病基因編碼產物是抗病反應信號轉導鏈的起始部分,當它與病原菌無毒基因直接或間接編碼產物互補結合后,通過信號傳導,誘導植物防衛反應基因的表達,激發并引起植物的抗病反應。病程相關(pathogenesis-related,PR)蛋白基因作為植物防衛反應基因的一員,廣泛存在于不同植物中。
煙后稻高產栽培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三香優714;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山區、半山區
論文摘要闡述三香優714引種示范的產量表現與特征特性,并介紹其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種子處理與催芽、適時播種、搶時插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學管水、遇寒流時應采取的措施、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等內容,從而為該組合的推廣提供參考。
三香優714系湖南省衡陽市農科所用三香A(316A)與y0714雜交選育而成的晚秈三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在我市的引種示范種植中,該組合表現為米質好、產量高、穩產性好、熟期適中、穗大粒多,綜合抗性較強,適宜種植區域廣,2004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4031)。該組合經過2年作煙后稻栽培試驗、示范,產量均達高產水平,可在我市山區、半山區作煙后稻大面積推廣。
1產量表現
2006年在嵐谷鄉橫墩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2000m2,平均產量達8335.5kg/hm2,比對照豐兩優1號增產18.2%,同年在黎口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1200m2,平均產量為8062.5kg/hm2,比對照豐兩優1號增產16.3%,達極顯著增產效果。2007年在我市的水稻示范基地的生產試驗中,實割產量8017.5kg/hm2,比對照特優175增產13.5%;2007年還在我市嵐谷鄉嵐谷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6700m2,平均產量8208.0kg/hm2,比對照豐兩優1號增產14.7%。2年的煙后稻示范種植三香優714表現豐產性突出,穩產性好,綜合抗性強,是2008年我市山區、半山區主推的煙后稻優質稻新組合之一。
2特征特性
煙后稻高產栽培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三香優714;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山區、半山區
論文摘要闡述三香優714引種示范的產量表現與特征特性,并介紹其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種子處理與催芽、適時播種、搶時插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學管水、遇寒流時應采取的措施、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等內容,從而為該組合的推廣提供參考。
三香優714系湖南省衡陽市農科所用三香A(316A)與y0714雜交選育而成的晚秈三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在我市的引種示范種植中,該組合表現為米質好、產量高、穩產性好、熟期適中、穗大粒多,綜合抗性較強,適宜種植區域廣,2004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4031)。該組合經過2年作煙后稻栽培試驗、示范,產量均達高產水平,可在我市山區、半山區作煙后稻大面積推廣。
1產量表現
2006年在嵐谷鄉橫墩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2000m2,平均產量達8335.5kg/hm2,比對照豐兩優1號增產18.2%,同年在黎口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1200m2,平均產量為8062.5kg/hm2,比對照豐兩優1號增產16.3%,達極顯著增產效果。2007年在我市的水稻示范基地的生產試驗中,實割產量8017.5kg/hm2,比對照特優175增產13.5%;2007年還在我市嵐谷鄉嵐谷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6700m2,平均產量8208.0kg/hm2,比對照豐兩優1號增產14.7%。2年的煙后稻示范種植三香優714表現豐產性突出,穩產性好,綜合抗性強,是2008年我市山區、半山區主推的煙后稻優質稻新組合之一。
2特征特性
雜交玉米種特征及栽植表現
強碩68是2001年以D72為母本、D38-191為父本組配成的玉米單交種[1]。母本D72是以自交系901141擴繁后的雜粒為基礎材料選系。父本D38-191是大連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在旅系綜合種和自330組成的群體中選擇優良單株進行加代選育成系。其雜種優勢模式為PB群×旅大紅骨群。原預試代號“昊晟6號”,2007年通過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遼審玉[2007]351號。2011年度獲遼寧農業科技貢獻獎一等獎。目前,該品種在遼寧省極晚熟玉米種植區累計推廣約120萬hm2,生產中各種性狀表現優良,創造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喜愛。
1特征特性
該品種在遼寧省春播生育期為138d左右,適宜在有效積溫3100℃左右的適宜生態區域推廣種植。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紫色,苗勢強。株型半緊湊,株高300cm,穗位136cm,成株葉片數23~24片?;ńz綠色,雄穗分枝數12~18個,花藥綠色,穎殼綠色。果穗錐型,穗柄中,苞葉中,穗長22.1cm,穗行數18~22行,穗軸粉色,籽粒黃色,粒型為半馬齒型,百粒重34.6g,一般產量9525kg/hm2。其根系發達、莖稈堅韌,活稈成熟,米質極佳,穩產性強,熟期偏晚,抗逆性強。
2種植表現
2.1高抗倒伏
強碩68從組配到審定以至推廣,經歷了多次惡劣天氣的選擇和檢驗。該品種在母本配合力測定階段,于2005年8月8日遭受超強臺風麥莎的摧殘,但是9級大風過后,莖稈僅是稍微傾斜而無折斷。在2007年遼寧省玉米區域試驗極晚熟組農藝性狀調查,倒伏率0.0%,倒折率0.0%。在2011年8月7日又通過了臺風梅花狂風暴雨的檢驗,田間表現為莖稈堅韌,根系發達,抗折抗倒。
轉基因水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水稻轉基因
[論文摘要]稻轉基因研究是國內外植物分子遺傳學研究的熱點之一。目前,水稻轉基因研究在我國已取得顯著進展。詳細介紹轉基因技術,并闡明我國轉基因技術在水稻上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水稻是我國的重要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水稻分布極其廣泛,由于生態環境的復雜性和所處地理環境的影響,水稻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極其豐富的遺傳多樣性,染色體組型和數目復雜多樣,成為研究稻種起源、演化和分化必不可少的材料。
植物轉基因技術是利用遺傳工程手段有目的地將外源基因或DNA構建,并導入植物基因組中,通過外源基因的直接表達,或者通過對內源基因表達的調控,甚至通過直接調控植物相關生物如病毒的表達,使植物獲得新性狀的一種品種改良技術。它是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與育種技術的有機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育種技術體系。轉基因技術可以將水稻基因庫中不具備的各種抗性或抗性相關基因轉入水稻,進一步拓寬了水稻抗病基因源,為抗病育種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一、國內外的轉基因技術
轉基因技術自20世紀70年代誕生以來,已經取得迅速的發展。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是全球第4大轉基因技術應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