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00:47: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控制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內部控制理論分析論文
一、內部控制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回溯
20世紀40年代以后,內部控制實踐與理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突飛猛進的發展,內部控制完成了其主體內容的構建,其各項構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見,散布于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和實務中,但未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把內部控制當作管理的附屬。1949年美國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委員會在《內部控制,一種協調制度要素及其對管理當局和獨立注冊會計師的重要性》的特別報告中,承認內部控制超越了與財務部門直接相關的事項。1958年10月,該委員會的第29號審計程序公告《獨立審計人員評價內部控制的范圍》,對內部控制的定義重新進行了表述,將內部控制劃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兩類。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西方學術界在對內部控制理論進行研究時,亦已認識到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聯系性,但重點逐步從一般含義向具體內容深化。這一變化的標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規定從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審計準則公告第1號》。該公告的頒布和實施是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內部控制結構”一詞代替原有的“內部控制”。指出:“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包括為提供企業特定目標的合理保證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并明確解釋了內部控制結構的三要素,即控制環境、會計制度、控制程序及它們的具體內容。20世紀90年代后,由美國會計學會、注冊會計師協會、國際內部審計人員協會等組織參與的“發起組織委員會”(簡稱為COSO)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1996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審計準則公告第78號》,全面接受COSO報告的內容,并從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公告中指出內部控制是由一個企業董事會、管理階層和其他人員實現的過程。旨在為實現經營的效果和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符合適用的法律和法規等目標提供保證。將內部控制結構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5個要素。
縱觀內部控制的產生和發展歷史軌跡,其理論和概念的演變就本質而言,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形成階段和發展與完善階段。20世紀80年代前,人們對內部控制的認識源于內部牽制的理論假設,這一階段的特點為:在企業內部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內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業務處理程序化、業務分工標準化、企業員工間協作與制約制度化,以及與經營目標關聯化的理論格局。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一理論在于以內部會計控制為主,重點集中在如何防弊糾錯上,使內部控制在面對企業管理實際時顯得過于消極和狹窄。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系統論、控制論等理論的影響,以及90年代信息產業和高風險行業興起的沖擊,學術界對內部控制的研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內部控制結構和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兩種觀點。雖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異,但這一階段的理論特點則反映了人們對內部控制研究重點的轉移,即逐步從一般向具體深化,并將內部控制“要素化”,體現了內部控制源于管理階層的經營方式與管理過程相結合的特點。
二、內部控制理論形成與發展的根源
(一)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自然科學理論是企業內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論
20世紀40年代起,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引起了生產技術的空前提高,其結果導致了生產迅速增長。一方面跨國公司大量涌現,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經濟壟斷集團;另一方面,由于企業規模擴大,內部職能部門增加,更需要從企業內部進行協調,以達到節約資源、防止差錯和舞弊、提高經營效率等經營目標。因此,在客觀上要求企業建立包括組織機構、業務程序等在內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機制。而此時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自然科學的形成恰好為內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支持。就控制論而言,它是一種研究由各種耦合元素組成的系統的調節和控制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尤其是以研究系統和經濟過程如何發揮其功能、如何控制經濟過程為目的的經濟控制論,成為內部控制的理論依據之一。這是因為內部控制理論在研究每個具體組織的內部經營管理過程,研究每個單位如何發揮它們應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對管理過程進行有效調節和控制時所設立的自我調節、自我控制機制和控制的方法與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論的一般原理。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的信息論也是內部控制的理論基礎。從信息論的角度分析,控制實質上就是一個通過收集、篩選、加工、傳輸的信息反饋的過程,以指導物流和資金流,按預定目標運行的有效調控機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據。它的真實性、及時性是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系統論的誕生,不僅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結出了累累碩果,而且給人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變化。依照這一理論觀點,把企業當作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組成的系統,而內部控制則是這一管理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
價值鏈成本控制理論分析論文
摘要:現代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成本控制應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建立一個科學的成本控制系統,加強對整個價值鏈成本的控制,從而取得在整個行業中的競爭優勢。
關鍵詞:價值鏈;成本控制
一、價值鏈成本控制理論識別
價值鏈理論是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逼髽I的價值創造是通過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構成的,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而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
波特把價值作業分解為取得競爭優勢的“建筑磚塊”形態,不僅考察這些“磚塊”各自的性能,而且分析磚塊與磚塊間在空間上的相互結合方式,換句話說,價值鏈成本控制的重點是價值鏈間的連接部分。價值鏈連接關系按是否超出企業自身活動的空間分為兩類:“內部連接關系”與“垂直連接關系”。內部連接關系主要是針對企業內部業務過程以消除無效、浪費達到降低產品成本的目的。垂直連接關系則是發展進化了的過程思想,它把一種超越自身的、全面的作業鏈導入業務過程,以利于更徹底的本源分析。這種拓展了的分析可視為高級的、戰略性的過程思想。本文介紹的就是這種價值鏈思想,并以業務的“空間過程”形態為實施對象展開的。這里的“空間過程”包括上游供應商群和下游客戶群,對這種廣域價值鏈作業活動的成本和價值分析,有助于確認企業及其所屬產業的競爭地位和戰略格局,識別上游和下游客戶與企業的戰略關系和協同效應,了解各利益群在整個產業上所占的利潤貢獻百分比,而彼此結為戰略聯盟,共同達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或識別兼并上游或下游相關企業的可能性。此外,企業還可以借助價值鏈工具估計競爭對手的成本信息。
二、借鑒跨國企業的成本控制經驗,建立科學的成本控制體系
內部控制理論發展論文
1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
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六個不同的階段:(1)18世紀產業革命前:內部牽制。這一時期主要表現為內部控制思想的萌芽。(2)18世紀產業革命后至20世紀40年代:內部牽制制度。內部牽制階段的控制是為了牽制行為當事人無意的失誤(錯誤)和有意的徇私舞弊行為而設置的內部相互控制、相互稽核的控制制度。(3)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內部控制制度。第一個具有權威性的定義:內部控制是企業所制定的旨在保護資產、保證會計資料可靠性和準確性、提高經營效率,推動管理部門所制定的各項政策得以貫徹執行的組織計劃和相互配套的各種方法及措施,并將內部控制制度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4)20世紀80年代:內部控制結構1988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首次以“內部控制結構”的提法,替代“內部控制”。該公告指出:“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包括為取得企業特定目標的合理保證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5)20世紀90年代:內部控制整體框架。1992年,COSO委員會提出了其研究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將內部控制定義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階層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營運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令的遵循性目標的達成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該公告將內部控制分為五個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這一時期的內部控制開始關注對企業管理層的控制,同時把企業的外部環境納入企業控制的范圍,這是控制理論發展的一次飛躍。(6)21世紀開始至今: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捌髽I風險管理框架”于2004年8月正式公布。風險管理整體框架階段強調企業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的全面內部控制,旨在對企業內部風險實施管理和戰略制定而建立的事前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制度。
2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特點
從內部控制理論的歷史演進來看,大致有一下幾個特點:
(1)概念的變化:內部控制概念的發展先后經歷了“方法觀”到“過程觀”,再到“風險觀”的轉變,這一轉變是從簡單到復雜,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是人類認識事物的自然邏輯發展,反映出人們對于事物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入。
(2)控制內容的變化:內部控制從對行為人的單一控制發展為對企業組織的綜合控制,從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到對企業整體的系統控制。內部牽制階段強調對于當事人的行為控制,以保護資產的安全;內部控制階段強調企業內部各個組織部門的有效控制,以提高效率;內部控制結構、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和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則強調整個企業系統,各個層次的全面控制與參與,從而形成對企業戰略目標、經營目標、生產目標等全面系統的控制。
磁懸浮軸承現代控制理論課程設計探討
摘要:隨著現代科技產業信息化與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對自動化領域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現代控制理論》作為控制學科相關專業的一門必修和基礎性課程,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各大高校迫切需要開設實驗課程來深化學生對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磁懸浮軸承控制系統是一個復雜的、不穩定的強耦合系統。通過對其研究,能直觀反映出控制系統中諸如穩定性、能控能觀性、系統收斂速度及系統抗干擾能力等抽象概念,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與實操能力的增強將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現代控制理論;磁懸浮軸承;課程設計
1背景與課程介紹
在經典控制理論中,基于傳遞函數的數學模型通常只能描述線性系統單個變量的輸入輸出關系。然而,許多實際系統是具有多個變量的復雜系統,上述傳遞函數法對此類系統的刻畫就顯得力不能及。20世紀50年代,隨著卡爾曼濾波器的提出,基于狀態空間模型的描述方法推動了控制理論由經典到現代的發展過程。采用狀態空間法進行系統建模分析時,可以選取一組由狀態變量組成的微分方程刻畫動態特性。這樣可以有效全面地描述系統變量的運動狀態,也便于分析初始狀態對系統的影響。與此同時,該方法在處理非線性系統、時變系統、多輸入—多輸出系統時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因此,現代控制理論逐漸受到專家學者們重視,成為解決復雜工控系統的重要手段。作為自動控制相關專業的一門必修和基礎性課程,《現代控制理論》的特點是此課程涉及較廣泛的理論知識。在對某一工程系統對象進行數學建模時,要求有直觀的工程應用背景,需要掌握動力學、電氣學等物理知識,同時還要有堅實的數學基礎。目前,現代控制理論相關技術已廣泛地應用于工農業、航空航天等領域[1-2]。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快速發展,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工業4.0等應用迅速擴展,對當前工程領域全鏈條化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從而推動未來工程領域實現重要變革。在自動化領域,工程控制系統的信息化與智能化的飛速發展必須通過人才來實現,而工程教育是連接工程活動與工程人才的橋梁,這就迫切需要高等院校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應用型與研究型人才。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多數教材只是對這些應用場景做一些簡單介紹,學生們對此并沒有直觀深刻的認識,更是缺少理論知識到實際工程的應用環節。長此以往,就將導致學生的眼高手低,只會紙上談兵。為了讓高校課堂的理論知識與解決新時代工程實際難題的所需技術無縫銜接,實施實踐性教學是目前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磁懸浮軸承系統是一個理想的現代控制理論研究對象,具有控制理論、計算機、機械等多學科交叉的特征[3]。以四自由度磁軸承為仿真模型,通過現代控制理論的課程設計,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不同控制方法,自主設計控制器與控制系統,實現對磁軸承的靜態懸浮控制。此外,引入開放式實驗設計,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
1.1四自由度磁軸承簡介
采用傳統軸承作為支承部件的旋轉機械存在如摩擦、磨損、轉速受限等不可避免的問題,限制了其應用范圍。與傳統軸承相比,磁懸浮軸承是一種轉子與定子之間無摩擦的新型支承技術[4],其具有摩擦損耗小,無須潤滑,壽命長,壽命高潛在的高控制精度,以及長期高速運行等優點。鑒于上述優點,磁懸浮軸承技術正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種旋轉機械中,如人工心臟泵、壓縮機、高速銑削主軸、飛輪儲能系統等電磁軸承。磁懸浮軸承具有不穩定性,需要設計控制器將系統極點配置到復平面的左半平面磁懸浮軸承通過在定子的內部纏繞線圈,通電后定子變成了電磁鐵,進而產生電磁力。電磁力支撐著定子受力平衡并懸浮在軸承的中間位置。在恒定電流下,兩個線圈之間的吸引力將隨著轉速的升高而降低。與此同時,采用速度和位置傳感器實時測量轉子的狀態信息,并根據其狀態的改變調節定子繞組中電流的大小。以徑向四自由度磁軸承為對象,以o為左邊原點,z軸為轉子旋轉軸,y軸為轉子上下移動方向,x軸為轉子前后移動方向,則磁懸浮轉軸的運動示意圖如圖1所示,進而可以得到轉子的運動方程。(1)其中x(t)=xlxrylyrx·lx·ry·ly·r[]表示t時刻的狀態,x1、xr分別表示轉子在左、右兩端磁軸承處水平方向位移,y1、yr分別表示轉子在左、右兩端磁軸承處垂直方向位移,u(t)表示t時刻的控制輸入,系統矩陣A,B如下:
系統控制理論的環境工程設計論文
1項目建議書階段的系統控制理論
環境工程設計的項目建議書階段包含若干個子結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如果缺乏系統思維,孤立、片面地理解系統控制理論,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動態特性和穩態特性等相關內容割裂開來,不能相互聯系、相互融合以形成合理認知體系,則不能夠全面、聯系、突出重點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而利用思維樹模型可培養系統思維能力,[6]強化系統控制理論在項目建議書階段的應用,將一項工程所涉及的各個領域和角度清晰的表示出來(以城市污水處理廠為例,如下圖1所示)。
2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系統控制理論
可行性研究是在項目建議書被批準后,對項目在技術上和經濟上是否可行所進行的科學分析和論證。這一階段包括工程概述、工程方案、工程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工程近遠期結合問題、工程效益分析、工程進度安排、存在問題及建議以及附圖附件等內容。在這一系統中,用最優化分析解決問題,即在本系統的運籌中,控制策略要使工程凈效益最大,而費用盡可能地小(可視為負效益)。為了盡可能地減少這種負效益,必須在一定的工程規律和條件的約束下,按照最優化原則,結合工程分析考慮工程方案必選優化,對整個工程系統進行科學的管理,不求負效益最小,而只要求負效益盡可能減少。這是由于在環境工程設計中,最優解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7]
3工程設計階段的系統控制理論
在此階段,環境工程設計可分為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一個復雜系統,可將系統控制的重點分別集中在組織系統的輸入、轉換過程和輸出3個階段,由此形成3種不同的控制類型:前饋控制、同步控制和反饋控制。[8]
工商管理論文:企業內部控制理論探源
摘要:作為企業管理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內部控制,從其產生至今,已經歷了發展和完善兩個階段。透過其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內部控制的產生與發展有其深刻的根源,即: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
關鍵詞:內部控制;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
一、內部控制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回溯
20世紀40年代以后,內部控制實踐與理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突飛猛進的發展,內部控制完成了其主體內容的構建,其各項構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見,散布于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和實務中,但未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把內部控制當作管理的附屬。1949年美國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委員會在《內部控制,一種協調制度要素及其對管理當局和獨立注冊會計師的重要性》的特別報告中,承認內部控制超越了與財務部門直接相關的事項。1958年10月,該委員會的第29號審計程序公告《獨立審計人員評價內部控制的范圍》,對內部控制的定義重新進行了表述,將內部控制劃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兩類。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西方學術界在對內部控制理論進行研究時,亦已認識到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聯系性,但重點逐步從一般含義向具體內容深化。這一變化的標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規定從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審計準則公告第1號》。該公告的頒布和實施是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內部控制結構”一詞代替原有的“內部控制”。指出:“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包括為提供企業特定目標的合理保證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辈⒚鞔_解釋了內部控制結構的三要素,即控制環境、會計制度、控制程序及它們的具體內容。20世紀90年代后,由美國會計學會、注冊會計師協會、國際內部審計人員協會等組織參與的“發起組織委員會”(簡稱為COSO)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1996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審計準則公告第78號》,全面接受COSO報告的內容,并從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公告中指出內部控制是由一個企業董事會、管理階層和其他人員實現的過程。旨在為實現經營的效果和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符合適用的法律和法規等目標提供保證。將內部控制結構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5個要素。
縱觀內部控制的產生和發展歷史軌跡,其理論和概念的演變就本質而言,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形成階段和發展與完善階段。20世紀80年代前,人們對內部控制的認識源于內部牽制的理論假設,這一階段的特點為:在企業內部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內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業務處理程序化、業務分工標準化、企業員工間協作與制約制度化,以及與經營目標關聯化的理論格局。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一理論在于以內部會計控制為主,重點集中在如何防弊糾錯上,使內部控制在面對企業管理實際時顯得過于消極和狹窄。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系統論、控制論等理論的影響,以及90年代信息產業和高風險行業興起的沖擊,學術界對內部控制的研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內部控制結構和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兩種觀點。雖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異,但這一階段的理論特點則反映了人們對內部控制研究重點的轉移,即逐步從一般向具體深化,并將內部控制“要素化”,體現了內部控制源于管理階層的經營方式與管理過程相結合的特點。
二、內部控制理論形成與發展的根源
美國內部控制理論演進和完善研究論文
摘要:內部控制的研究大致經歷了內部牽制、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結構、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五個階段的演變。內部牽制思想是以賬目間的相互核對為主要內容并實施崗位分離,這在早期被認為是確保所有賬目正確無誤的一種理想控制方法。到內部控制制度階段,理論界認為內部控制應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兩部分,即內部控制制度“二分法”的由來。前者在于報告企業資產、檢查會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后者在于提高經營效率、促進有關人員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針。學術界在對內部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進行研究時,逐步發現兩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的。
一、內部控制牽制階段(20世紀40年代前)
這一時期的內部牽制本質上是出于現實的需要而自發產生的,無論從概念和方法上都比較單一,可稱為單要素內部控制。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是內部牽制的萌芽。在20世紀40年代前,內部控制的發展基本停留在內部牽制階段。內部牽制是以糾錯防弊為主要目的,以職務分離和賬目核對為手段,以錢財和會計事項為控制對象的一種管理手段。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出現了內部控制思想的萌芽。蘇美爾文化的史料記載中會計賬簿數字邊的標記、古埃及谷物和銀子入庫時的職務分離、古羅馬帝國宮廷庫房的“雙人記賬”、我國周朝留下的記錄“一毫財賦之出入,數人之耳目通焉”,均反映了內部牽制的基本原理。內部牽制的實踐可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時期,當時經手錢財的人用各種標志來記錄財物的生產和使用情況;15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會計體系的成熟,以意大利復式簿記的出現為標志,內部牽制發展為以賬目間的相互核對為主要內容并實施一定程度的崗位分離;1905年,L.R.Dicksee提出了內部牽制的三個要素:職責分工、會計記錄、人員輪換;1912年蒙可馬利出版的《審計——理論與實踐》表達了內部牽制思想的理念;1930年,GeorgeE.Bennett將內部牽制定義為:內部牽制是賬戶和程序組成的協作系統,這個系統使得員工在從事本身工作時,獨立地對其他員工的工作進行連續性檢查,以確定其舞弊的可能性。二是內部會計控制。1934年美國頒布《證券交易法》,第一次使用“內部會計控制”的術語,作為根除“大危機”中虛假會計信息泛濫的根本措施之一。1936年美國會計師協會的《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審查》中第一次提出了內部控制的概念,將其定義為:為保護現金和其他資產,檢查賬簿記錄準確性而在公司內部采用的各種手段和方法。1939年美國會計師協會在其公布的《審計程序文告第1號》中第一次增加了內部控制審查的內容。但是,審計界、會計界和管理界真正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控制制度的研究與應用上是在20世紀40年代后期,此后內部控制的內容逐漸豐富。
二、內部控制制度階段(20世紀40年代宋至70年代)
這一時期的內部控制發展突破了原有的僅在會計領域的控制,延伸到管理領域,此時的內部控制可稱為兩要素內部控制。1947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所屬的審計程序委員會(CPA)在其《審計準則暫行公告》中又明確了內部控制的概念,這對于原先的內部會計控制從理念上來說是一大進步。1949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所屬的審計程序委員會(CPA)發表了《內部控制:系統協調的要素及其對管理部門和獨立會計師的重要性》的專題報告,將內部控制界定為:一個企業為保護資產完整、保護會計資料的準確和可靠、提高經營效率、貫徹管理部門制定的各項政策,所制訂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從該概念可以看出,該定義對內部控制提出了三個目標:合法性、合規性、完整性。按照該定義,內部控制已開始突破與財務會計直接關的控制局限,包括了成本控制、預算控制、定期報告經營情況、相統計分析并保證管理部門所制定政策方針的貫徹執行等內容。1958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所屬的審計程序委員會(CPA)的《審計程序公告第29號》中指出:內部控制,從廣義上既包括會計控制又包括管理特征的控制。因此,該公告將內部控制區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兩個部分,前者涉及與財務安全和會計記錄的準確性、可靠性有直接聯系的方法和程序,后者則是與貫徹管理方針和提高經營效率有關的方法和程序,這就是內部控制“制度二分法”的由來。1963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的《審計程序公告第33號》指出:獨立審計人員主要關注會計控制,但如果獨立審計人員認為某些管理控制可能對財務記錄可靠性有影響,則應當考慮評價管理控制,這是從審計視角將內部控制從會計領域延伸到管理領域,擴大了獨立審計師的審計范圍。1972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下屬的審計準則委員會將以往的《審計程序公告》進行匯編,以《審計準則公告第1號》(SASNo.1)重新公布,并給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下了一個詳細的定義。該定義指出:會計控制是與資產安全、財務記錄可靠及下列事項提供合理保證的組織結構、程序及記錄:(1)交易的實施是依據管理當局一般授權或特別授權;(2)交易的記錄滿足能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或應用于會計報告的其他標準來編制財務報表和保持資產的經管責任的需要;(3)只能根據管理當局的授權才能接近資產;(4)賬面數定期與實際數核對,并對差異采取恰當行動。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確保交易由管理當局授權的組織結構、程序及有關記錄,這種授權是與實現組織目標相聯系的管理功能,并且是會計控制的起點。1986年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指出:內部控制作為完整的財務和其它控制體系,包括組織結構、方法程序和內部審計。它是由管理者根據總體目標而建立,目的在于幫助企業的經營活動合理化,具有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證管理決策的貫徹;維護資產和資源的安全;保證會計記錄的準確和完整,并提供及時、可靠的財務和管理信息。
三、內部控制結構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研究論文
一、內部控制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回溯
20世紀40年代以后,內部控制實踐與理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突飛猛進的發展,內部控制完成了其主體內容的構建,其各項構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見,散布于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和實務中,但未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把內部控制當作管理的附屬。1949年美國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委員會在《內部控制,一種協調制度要素及其對管理當局和獨立注冊會計師的重要性》的特別報告中,承認內部控制超越了與財務部門直接相關的事項。1958年10月,該委員會的第29號審計程序公告《獨立審計人員評價內部控制的范圍》,對內部控制的定義重新進行了表述,將內部控制劃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兩類。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西方學術界在對內部控制理論進行研究時,亦已認識到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聯系性,但重點逐步從一般含義向具體內容深化。這一變化的標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規定從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審計準則公告第1號》。該公告的頒布和實施是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內部控制結構”一詞代替原有的“內部控制”。指出:“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包括為提供企業特定目標的合理保證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辈⒚鞔_解釋了內部控制結構的三要素,即控制環境、會計制度、控制程序及它們的具體內容。20世紀90年代后,由美國會計學會、注冊會計師協會、國際內部審計人員協會等組織參與的“發起組織委員會”(簡稱為COSO)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1996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審計準則公告第78號》,全面接受COSO報告的內容,并從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公告中指出內部控制是由一個企業董事會、管理階層和其他人員實現的過程。旨在為實現經營的效果和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符合適用的法律和法規等目標提供保證。將內部控制結構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5個要素。
縱觀內部控制的產生和發展歷史軌跡,其理論和概念的演變就本質而言,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形成階段和發展與完善階段。20世紀80年代前,人們對內部控制的認識源于內部牽制的理論假設,這一階段的特點為:在企業內部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內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業務處理程序化、業務分工標準化、企業員工間協作與制約制度化,以及與經營目標關聯化的理論格局。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一理論在于以內部會計控制為主,重點集中在如何防弊糾錯上,使內部控制在面對企業管理實際時顯得過于消極和狹窄。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系統論、控制論等理論的影響,以及90年代信息產業和高風險行業興起的沖擊,學術界對內部控制的研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內部控制結構和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兩種觀點。雖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異,但這一階段的理論特點則反映了人們對內部控制研究重點的轉移,即逐步從一般向具體深化,并將內部控制“要素化”,體現了內部控制源于管理階層的經營方式與管理過程相結合的特點。
二、內部控制理論形成與發展的根源
(一)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自然科學理論是企業內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論
20世紀40年代起,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引起了生產技術的空前提高,其結果導致了生產迅速增長。一方面跨國公司大量涌現,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經濟壟斷集團;另一方面,由于企業規模擴大,內部職能部門增加,更需要從企業內部進行協調,以達到節約資源、防止差錯和舞弊、提高經營效率等經營目標。因此,在客觀上要求企業建立包括組織機構、業務程序等在內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機制。而此時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自然科學的形成恰好為內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支持。就控制論而言,它是一種研究由各種耦合元素組成的系統的調節和控制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尤其是以研究系統和經濟過程如何發揮其功能、如何控制經濟過程為目的的經濟控制論,成為內部控制的理論依據之一。這是因為內部控制理論在研究每個具體組織的內部經營管理過程,研究每個單位如何發揮它們應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對管理過程進行有效調節和控制時所設立的自我調節、自我控制機制和控制的方法與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論的一般原理。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的信息論也是內部控制的理論基礎。從信息論的角度分析,控制實質上就是一個通過收集、篩選、加工、傳輸的信息反饋的過程,以指導物流和資金流,按預定目標運行的有效調控機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據。它的真實性、及時性是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系統論的誕生,不僅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結出了累累碩果,而且給人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變化。依照這一理論觀點,把企業當作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組成的系統,而內部控制則是這一管理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
動態控制理論在項目成本監管運用
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施工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許多施工企業都以低標中標,利潤的空間越來越小。因此,只有加強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開展成本核算,進行成本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我國在施工管理中引進項目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已多年,但動態控制方法的運用仍然得不到普及。盡管受擴大內需政策的影響,上馬的水利基建項目多,但是許多施工企業還是不重視運用動態控制辦法指導施工管理工作,使項目成本控制只處在相當粗放的階段,不利于施工成本目標的實現和施工管理科學化的進程。
1項目目標動態控制的工作程序
1.1項目目標分解
屬項目目標動態控制的準備工作。它是將施工項目的目標(如施工成本)進行分解,以確定用于目標控制的計劃值(如施工計劃成本)。
1.2項目目標收集
屬項目目標的動態跟蹤。它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收集項目目標的實際值,如實際施工成本等。
單位內部控制理論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內部控制的涵義;內部控制的目標;內部控制的基本假設;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內部控制的基本內容和方法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內部控制包括組織機構的設計和企業內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協調的方法和措施、定義出發點過于狹隘、沒有明確內部控制的主體和客體、忽視了控制主體不同,內部控制目標存在差異的客觀現實、以董事會為主體的內部控制目標、以經理人為主體的內部控制目標、以管理者為主體的內部控制目標、目前會計界尚未提出內部控制假設這一命題、內部控制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會計信息質量控制、資產安全控制、經營績效控制、通過合理的薪金制度、職務晉升制度等加以實施等,具體請詳見。
一、內部控制的涵義
什么是內部控制?理論界存在各種觀點。由于表述眾多,本文僅選擇幾個權威定義進行分析。
1949年,美國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委員會在《內部控制:一種協調制度要素及其對管理當局和獨立注冊會計師的重要性》的報告中,對內部控制首次作了權威性定義:“內部控制包括組織機構的設計和企業內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協調的方法和措施。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護企業的財產,檢查會計信息的準確性,提高經營效率,推動企業堅持執行既定的管理政策?!?/p>
1992年,美國“反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下屬的由美國會計學會、注冊會計師協會、國際內部審計人員協會、財務經理協會和管理會計學會等組織參與的發起組織委員會(COSO)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即“COSO報告”)。該報告將內部控制定義為:是受企業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職員的影響,目的在于取得經營效果和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遵循適當的法規等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一種過程。
我國1997年開始實施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九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的定義是:“內部控制是被審計單位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與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與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與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