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作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0:27: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連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蔬菜連作

1設施蔬菜土壤的科學施肥及管理

1.1增施有機肥

最好施用纖維素多即碳比高的有機肥(如秸稈漚肥、沼肥等),有機質在腐解的過程中,會形成腐殖酸等有機膠體,而膠體中膠粒帶負電,具有很強的吸附特性,能把可溶性的礦質養分,如銨離子、鉀離子、鈣離子等陽離子吸附在自己周圍,這種吸附是動態的,當土壤溶液濃度降低時又會釋放到溶液中。由此可見,增施有機肥料,可大大增強土壤的養分緩沖能力(即協調能力),防止鹽類集聚,延緩土壤的鹽漬化進程。

1.2推廣施肥的科學檢測

有條件的地方,可用電導儀監測土壤溶液濃度,超過一定的EC值,蔬菜就要發生生育障礙,如發現接近臨界值就停止;植物在工廠化育苗時,更應該注意EC值的控制,否則易造成僵苗。

1.3加深土壤的翻耕

查看全文

溫室蔬菜連作策略論文

摘要:日光溫室蔬菜連作,造成土壤養分積累和養分失衡,導致蔬菜產量低、品質差、生理病害嚴重。要解決日光溫室蔬菜連作問題,必須做到設施蔬菜土壤的科學施肥及管理、在棚室應用地膜覆蓋高壟栽培方法以及科學防治病蟲害。

關鍵詞:日光溫室;蔬菜;連作問題;解決對策

**市是北方設施蔬菜生產最重要的基地之一,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部分出口國外。但由于土壤連年集約化生產,大量施用化肥,加之大棚覆蓋土壤得不到充分的降雨淋洗,造成土壤鹽分積累和養分失衡,導致蔬菜產量低、品質差,生理病害嚴重。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采取科學施肥及栽培管理措施。

一、設施蔬菜土壤的科學施肥及管理

1.1增施有機肥。最好施用纖維素多即碳比高的有機肥(如秸稈漚肥、沼肥等),有機質在腐解的過程中,會形成腐殖酸等有機膠體,而膠體中膠粒帶負電,具有很強的吸附特性,能把可溶性的礦質養分,如銨離子、鉀離子、鈣離子等陽離子吸附在自己周圍,這種吸附是動態的,當土壤溶液濃度降低時又會釋放到溶液中。由此可見,增施有機肥料,可大大增強土壤的養分緩沖能力(即協調能力),防止鹽類集聚,延緩土壤的鹽漬化進程。

1.2推廣施肥的科學檢測。有條件的地方,可用電導儀監測土壤溶液濃度,超過一定的EC值,蔬菜就要發生生育障礙,如發現接近臨界值就停止;植物在工廠化育苗時,更應該注意EC值的控制,否則易造成僵苗。

查看全文

日光溫室蔬菜連作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日光溫室蔬菜連作,造成土壤養分積累和養分失衡,導致蔬菜產量低、品質差、生理病害嚴重。要解決日光溫室蔬菜連作問題,必須做到設施蔬菜土壤的科學施肥及管理、在棚室應用地膜覆蓋高壟栽培方法以及科學防治病蟲害。

關鍵詞:日光溫室;蔬菜;連作問題;解決對策

朝陽市是北方設施蔬菜生產最重要的基地之一,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部分出口國外。但由于土壤連年集約化生產,大量施用化肥,加之大棚覆蓋土壤得不到充分的降雨淋洗,造成土壤鹽分積累和養分失衡,導致蔬菜產量低、品質差,生理病害嚴重。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采取科學施肥及栽培管理措施。

1設施蔬菜土壤的科學施肥及管理

1.1增施有機肥

最好施用纖維素多即碳比高的有機肥(如秸稈漚肥、沼肥等),有機質在腐解的過程中,會形成腐殖酸等有機膠體,而膠體中膠粒帶負電,具有很強的吸附特性,能把可溶性的礦質養分,如銨離子、鉀離子、鈣離子等陽離子吸附在自己周圍,這種吸附是動態的,當土壤溶液濃度降低時又會釋放到溶液中。由此可見,增施有機肥料,可大大增強土壤的養分緩沖能力(即協調能力),防止鹽類集聚,延緩土壤的鹽漬化進程。

查看全文

溫室蔬菜連作問題分析論文

1設施蔬菜土壤的科學施肥及管理

1.1增施有機肥

最好施用纖維素多即碳比高的有機肥(如秸稈漚肥、沼肥等),有機質在腐解的過程中,會形成腐殖酸等有機膠體,而膠體中膠粒帶負電,具有很強的吸附特性,能把可溶性的礦質養分,如銨離子、鉀離子、鈣離子等陽離子吸附在自己周圍,這種吸附是動態的,當土壤溶液濃度降低時又會釋放到溶液中。由此可見,增施有機肥料,可大大增強土壤的養分緩沖能力(即協調能力),防止鹽類集聚,延緩土壤的鹽漬化進程。

1.2推廣施肥的科學檢測

有條件的地方,可用電導儀監測土壤溶液濃度,超過一定的EC值,蔬菜就要發生生育障礙,如發現接近臨界值就停止;植物在工廠化育苗時,更應該注意EC值的控制,否則易造成僵苗。

1.3加深土壤的翻耕

查看全文

日光溫室蔬菜連作技術論文

摘要:日光溫室蔬菜連作,造成土壤養分積累和養分失衡,導致蔬菜產量低、品質差、生理病害嚴重。要解決日光溫室蔬菜連作問題,必須做到設施蔬菜土壤的科學施肥及管理、在棚室應用地膜覆蓋高壟栽培方法以及科學防治病蟲害。

關鍵詞:日光溫室;蔬菜;連作問題;解決對策

**市是北方設施蔬菜生產最重要的基地之一,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部分出口國外。但由于土壤連年集約化生產,大量施用化肥,加之大棚覆蓋土壤得不到充分的降雨淋洗,造成土壤鹽分積累和養分失衡,導致蔬菜產量低、品質差,生理病害嚴重。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采取科學施肥及栽培管理措施。

一、設施蔬菜土壤的科學施肥及管理

1.1增施有機肥

最好施用纖維素多即碳比高的有機肥(如秸稈漚肥、沼肥等),有機質在腐解的過程中,會形成腐殖酸等有機膠體,而膠體中膠粒帶負電,具有很強的吸附特性,能把可溶性的礦質養分,如銨離子、鉀離子、鈣離子等陽離子吸附在自己周圍,這種吸附是動態的,當土壤溶液濃度降低時又會釋放到溶液中。由此可見,增施有機肥料,可大大增強土壤的養分緩沖能力(即協調能力),防止鹽類集聚,延緩土壤的鹽漬化進程。

查看全文

玉米輪作對白術植株產量影響

白術AtractylidesmacrocephalaKoidz.,別名于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莖入藥,性溫,味苦、甘,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作用,是歷代醫家用作補氣健脾的要藥。白術主要有效成分為揮發油類,臨床上常用來治療便秘、肝硬化和癌癥等疾病,應用非常廣泛。連作障礙在農作物的栽培中普遍存在,造成作物連作障礙的原因目前主要歸結為以下幾方面原因:土壤理化性質惡化、土壤土傳病害和自毒作用等。在以根或根莖類入藥的中藥材栽培中也普遍存在著連作障礙現象,如人參、西洋參、地黃、黃連、蒼術、當歸、玄參和白術等藥材均存在著嚴重的連作障礙現象,近年來對地黃[1]、三七[2]、西洋參[3]、牡丹[4]的連作障礙進行研究的也零星見報道,多從機理方面進行揭示,并采取綜合措施克服連作障礙。在白術的栽培中連作障礙情況尤其嚴重,根腐病、白絹病等病害發病率普遍在80%以上,嚴重時甚至植株全部死亡,顆粒無收。為了克服連作障礙,目前生產上普遍采用輪作的方法,一般采取與水稻、蔬菜等進行輪作,白術與蔬菜輪作需要間隔3~5年,與水稻輪作需要間隔2~3年。本文通過白術與玉米、紫蘇等作物輪作進行研究,以探討生產上適宜與白術輪作的作物種類及輪作方法,以縮短輪作年限,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方法

于2010年在浙江磐安尚湖鎮進行,該試驗地前作為白術,2010年當年種植春玉米和紫蘇,種植春玉米的地面積為485m2,紫蘇種植地面積為150m2。在6月底至7月初春玉米收獲后,將種植過春玉米的地分成均等的兩部分,一部分深耕土地并灌水,水面以蓋過泥土為宜,同時上面覆蓋一層薄膜保持密閉3個月;另一部分不作處理,只在播種白術前進行翻耕整理。另在試驗地塊鄰近分別設連作地(約200m2)和正常輪作(前作為茄子,間隔4年,面積約300m2)種植的白術作為對照。土地整理后畦寬均為1.2m,畦溝寬30cm,種植時術栽行距為35cm,株距為25cm,2010年2月初種植白術,當年11月5日收獲白術,收獲時在每個試驗地塊內隨機抽取3個小樣方,每個小樣方面積約為5m2,每樣方內原種種植術栽株數均為50株,收獲時考察各小樣方內白術的死苗數、株高、冠幅、單株鮮重等指標。

1.2結果統計

利用DPS軟件進行死苗率及株高等性狀的統計分析,并進行多重比較。

查看全文

農民科技致富的領頭雁

在河溪鎮阿娜村,有一位享譽四方的科技致富女能人,她就是該村共產黨員高七妹。近年來,她依靠科技發展城郊高效農業致富,并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被群眾譽為“農民科技致富的領頭雁”,曾多次被州、市評為“科技示范戶”和“優秀共產黨員”。

看到其它村農民紛紛富裕起來,高七妹再也坐不住了,她勇探農業種植新模式,發展“瓜—稻—菜”連作和大棚蔬菜致富,成了村里科技致富排頭兵。

98年以前,阿娜村農業主要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傳統型農業,每畝田最高產值不到500元,農民守著良田熬窮日子。而周邊的馬鞍、農科等村農民通過發展椏柑、西瓜紛紛富裕起來??吹絼e人的錢包漸漸脹了起來,高七妹再出坐不住了。她立足阿娜離城近、交通便利的優勢條件,通過對市場深入的調查分析后,決定從稻田改制上著手,提升稻田復種指數和產出效益。1998年初,她憑著多年積累的農業實踐經驗和膽量,率先在村里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搞了2畝“瓜—稻—菜”連作示范。在鎮農技站的幫助和支持下,通過精心培管,當年獲得了畝產西瓜2200公斤、產稻谷423.5公斤的好效益,2畝田就收入了5000多元,比種谷子的收益提高了5倍。初嘗科技甜果的她,第二年將家里3畝坪上田全部改種了西瓜,為奪取更高效益,她積極選種早熟優質的州優2號、西農8號等新品種,并采取三蔓式整枝技術,普施壯果肥,產量、產值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她還積極號召村民種植,大家看她種瓜確實劃算,都紛紛發展“瓜—稻—菜”連作生產,2005年她所在的組稻田改制面積達120畝。

“瓜—稻—菜”連作在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傳統農業基礎上可說是跨了一大步,但對于熱愛鉆研農業科技的高七妹來說這只是邁出的第一步。為拓寬自己眼界,探索出更高效的科技模式,99年她第一批參加了鎮里舉辦的“綠色證書”工程培訓班。在上蔬菜課時,她從老師講課中獲得吉首蔬菜基地被開發,發展大棚蔬菜生產前景廣闊的信息后,又萌生了搞大棚蔬菜生產的念頭。于是她積極向政府申請,通過政府與蔬菜局銜接,99年底她又在全村率先安裝了3座大棚。為搞好大棚蔬菜生產,她訂閱了《長江蔬菜》、《湖南農業》、《湖南科技報》等多種報刊雜志,如饑似渴地學習蔬菜栽培知識,白天她鉆進棚里,反復實踐摸索種植技術,晚上挑燈學習技術。她還5次跑到蔬菜局向專家請教技術,并把老師請下來實地指導。得知河溪鎮建成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后,她多次跑來請教相關技術,查閱相關信息,遠教站也把她作為重點技術扶持對象,按農事季節為她提供相關技術信息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春季,高七妹以茄子、西紅柿、黃瓜為主的第一批早春蔬菜上市了,由于上市早、價格高,平均每公斤在2—3元之間,第一季菜收入就達6800多元,3個棚全年共收入11000多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年底全家5口人,總收入突破2萬元大關,人平純收入達到4200元,比全村人平高出1000多元。群眾笑著對她說:“高七妹,你愛鉆科技,真的是鉆出金(精)了。”

積極開展農業科技示范,為村民發展高效農業探路踏橋。

高七妹對高效農業種植相當內行,是村里出了名的“土專家”,因此,村里推薦科技示范戶時,大家都不約而同的報上了她的名字。當上了科技示范戶,就得為村里農業發展探好路,把好關。高七妹在農業科技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對每項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她都帶頭做示范,詳細記載物候特征,為村里引進技術、品種提供了重要依據。但試驗、示范不可能每次都成功,這也給她帶來不少的經濟損失,她總是笑著說“犧牲點個人利益是小事,關鍵是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和不足,讓村民得實惠是大事”。2004年,她為引導菜農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在村里開展了大棚蔬菜施用沼氣肥試驗。由于沒有經驗,施用濃度過高,一片長勢喜人的白菜全部脫水枯死了。當時市場菜價很好,給她造成了2000多元的損失。她沒有一點后悔和抱怨,而是馬上跑到蔬菜局等技術部門尋找答案??偨Y原因后,2005年開春,她又繼續開展試驗,由于掌握好了濃度,試驗相當成功。于是她馬上把其它菜農請到自家的棚里來,手把手的把技術傳給鄉親們,使阿娜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向無公害方向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查看全文

農民科技致富的領頭雁

在河溪鎮阿娜村,有一位享譽四方的科技致富女能人,她就是該村共產黨員高七妹。近年來,她依靠科技發展城郊高效農業致富,并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被群眾譽為“農民科技致富的領頭雁”,曾多次被州、市評為“科技示范戶”和“優秀共產黨員”。

看到其它村農民紛紛富裕起來,高七妹再也坐不住了,她勇探農業種植新模式,發展“瓜—稻—菜”連作和大棚蔬菜致富,成了村里科技致富排頭兵。

98年以前,阿娜村農業主要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傳統型農業,每畝田最高產值不到500元,農民守著良田熬窮日子。而周邊的馬鞍、農科等村農民通過發展椏柑、西瓜紛紛富裕起來??吹絼e人的錢包漸漸脹了起來,高七妹再出坐不住了。她立足阿娜離城近、交通便利的優勢條件,通過對市場深入的調查分析后,決定從稻田改制上著手,提升稻田復種指數和產出效益。1998年初,她憑著多年積累的農業實踐經驗和膽量,率先在村里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搞了2畝“瓜—稻—菜”連作示范。在鎮農技站的幫助和支持下,通過精心培管,當年獲得了畝產西瓜2200公斤、產稻谷423.5公斤的好效益,2畝田就收入了5000多元,比種谷子的收益提高了5倍。初嘗科技甜果的她,第二年將家里3畝坪上田全部改種了西瓜,為奪取更高效益,她積極選種早熟優質的州優2號、西農8號等新品種,并采取三蔓式整枝技術,普施壯果肥,產量、產值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她還積極號召村民種植,大家看她種瓜確實劃算,都紛紛發展“瓜—稻—菜”連作生產,2005年她所在的組稻田改制面積達120畝。

“瓜—稻—菜”連作在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傳統農業基礎上可說是跨了一大步,但對于熱愛鉆研農業科技的高七妹來說這只是邁出的第一步。為拓寬自己眼界,探索出更高效的科技模式,99年她第一批參加了鎮里舉辦的“綠色證書”工程培訓班。在上蔬菜課時,她從老師講課中獲得吉首蔬菜基地被開發,發展大棚蔬菜生產前景廣闊的信息后,又萌生了搞大棚蔬菜生產的念頭。于是她積極向政府申請,通過政府與蔬菜局銜接,99年底她又在全村率先安裝了3座大棚。為搞好大棚蔬菜生產,她訂閱了《長江蔬菜》、《湖南農業》、《湖南科技報》等多種報刊雜志,如饑似渴地學習蔬菜栽培知識,白天她鉆進棚里,反復實踐摸索種植技術,晚上挑燈學習技術。她還5次跑到蔬菜局向專家請教技術,并把老師請下來實地指導。得知河溪鎮建成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后,她多次跑來請教相關技術,查閱相關信息,遠教站也把她作為重點技術扶持對象,按農事季節為她提供相關技術信息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春季,高七妹以茄子、西紅柿、黃瓜為主的第一批早春蔬菜上市了,由于上市早、價格高,平均每公斤在2—3元之間,第一季菜收入就達6800多元,3個棚全年共收入11000多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年底全家5口人,總收入突破2萬元大關,人平純收入達到4200元,比全村人平高出1000多元。群眾笑著對她說:“高七妹,你愛鉆科技,真的是鉆出金(精)了?!?/p>

積極開展農業科技示范,為村民發展高效農業探路踏橋。

高七妹對高效農業種植相當內行,是村里出了名的“土專家”,因此,村里推薦科技示范戶時,大家都不約而同的報上了她的名字。當上了科技示范戶,就得為村里農業發展探好路,把好關。高七妹在農業科技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對每項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她都帶頭做示范,詳細記載物候特征,為村里引進技術、品種提供了重要依據。但試驗、示范不可能每次都成功,這也給她帶來不少的經濟損失,她總是笑著說“犧牲點個人利益是小事,關鍵是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和不足,讓村民得實惠是大事”。2004年,她為引導菜農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在村里開展了大棚蔬菜施用沼氣肥試驗。由于沒有經驗,施用濃度過高,一片長勢喜人的白菜全部脫水枯死了。當時市場菜價很好,給她造成了2000多元的損失。她沒有一點后悔和抱怨,而是馬上跑到蔬菜局等技術部門尋找答案??偨Y原因后,2005年開春,她又繼續開展試驗,由于掌握好了濃度,試驗相當成功。于是她馬上把其它菜農請到自家的棚里來,手把手的把技術傳給鄉親們,使阿娜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向無公害方向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查看全文

玉米絲黑穗病

1玉米絲黑穗病發生原因

玉米絲黑穗病是以土壤傳病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為絲軸團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糞肥里或沾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帶菌和混有病殘組織的糞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種子表面帶菌雖可傳病,但侵染率極低,它是遠距離傳播的侵染源。玉米絲黑穗病發病輕重取決于品種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數量以及播種和出苗期環境因素的影響今年玉米絲黑穗病大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連作,盲目引種一些晚熟高感品種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積量越來越高,氣候條件變化異常以及農民缺乏科學使用種衣劑的常識。

1.1土壤菌量累積量增高資料顯示高感品種連作時,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長5~10倍。東北春玉米區大多數土地玉米連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積累了引起絲黑穗病大發生的充足菌量。

1.2氣候條件變化異常今年早春高溫,土壤墑情好。農民搶墑播種,一般在4月15日左右,個別早的地區在4月3日開始播種。但播種后遇到持續低溫。據公主嶺市氣象臺資料,4月中下旬10cm平均地溫為8.80℃。在土壤濕度適宜條件下,土壤溫度是決定出苗時間長短的主要因素,土壤溫度大于70℃,種子萌發;在16~18℃時出苗8~10d;如果土壤溫度是10~13℃,出苗則需要18~20d;土壤溫度在21℃時只需要5~6d就可出苗。絲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適時期是從種子萌發開始到一葉期,也就是種子萌發到出苗期。今年的氣象條件延長了種子萌發到出苗的時間,加大了絲黑穗病菌的侵染機率。

1.3農民缺乏科學使用種衣劑的常識農民購買種衣劑時,缺乏科普知識,受推銷商的誤導,盲目使用種衣劑也是促使絲黑穗病菌大發生的主要原因。

1.4品種抗病性低玉米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很大,在同一接種條件下,高度感病品種病株率可達80%以上,而中抗品種不過50%—10%,高抗品種不過5%。病田大多應用的是感病品種,如長單35號等,不抗絲黑穗病。連年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是造成絲黑穗病大發生的主要原因。

查看全文

葫蘆瓜肥料控制效果

關于連作障礙的原因,早期許多學者較多地從物理和生物因素(土壤養分、土壤物理與化學性質、土壤生物、植物的毒素物質等)方面進行探索[1]。許多研究證實自毒作用是導致作物產生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西瓜[2,3]、黃瓜[4]等作物上的自毒作用已有大量報道。自毒作用指一些植物可通過地上部淋溶、根系分泌和植株殘茬等途徑來釋放一些物質對下茬同種或同科植物生長發育產生抑制作用[5]。周志紅等[6]通過番茄的化感作用研究證明番茄不僅具有自毒作用,而且其植株的水提液對黃瓜、蘿卜、生菜、白菜、甘藍的幼苗生長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王芳等[7]研究了茄子秸稈水提物自毒作用,結果表明茄子秸稈水提物對茄子生長有較強的自毒作用。朱林[8]報道,增施有機物料是減輕連作障礙的根本措施。李明等[9]研究了在不同大量元素(N、P、K、Ca、S、Mg)營養脅迫下幼苗期南瓜根系分泌物及根系提取物對南瓜幼苗生長的化感作用,表明南瓜具有自毒作用,營養元素的合理搭配可以減輕自毒作用。葫蘆瓜(Lagenariasicerariavar.hispida)為不耐連作的植物,連作時會造成產量降低,病蟲害嚴重。通過研究葫蘆瓜自毒作用的肥料調節效應,可為解決生產實踐中的連作障礙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葫蘆瓜葉采自海南省樂東縣黃流鎮葫蘆瓜種植基地;供試肥料為利滿地復合肥(18-8-9)(柳州市福田化肥公司生產)、硝酸銨(NH4NO3)(瓊州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植物生理實驗室提供)。肥料調節試驗于2011年4月10~19日進行,試驗地點為瓊州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植物種植基地塑料大棚和植物生理實驗室。

1.2試驗方法

1.2.1葫蘆瓜葉水浸液和肥料溶液的制備將葫蘆瓜葉(包括葉柄)風干后磨碎,稱取100g置于1000mL的燒杯中,加去離子水作浸提劑,在常溫下浸提72h。然后過濾,離心(2500r/min,4℃)10min,去掉殘渣,得到的上清液再加去離子水至溶液為1000mL,得到母液濃度為100g/L,將原液稀釋成濃度90g/L,低溫保存。配制NH4NO3、復合肥溶液各1000mL,每種肥料分別配制3種濃度,即1、3、9g/L。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