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2:46: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列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列寧黨報思想分析論文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列寧在俄國獨特的斗爭環境下,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1917年,他領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成功地發動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使得社會主義在一個國家的范圍內取得了勝利。這一劃時代的偉大勝利,使得列寧的革命理論被許多國家,特別是不發達國家的革命者所接受。列寧的黨報思想,也通過第三國際對各國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產生很大影響,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和宣傳思想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列寧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黨報思想,是在一個十分特殊的環境中形成的,他個人在國際共運中的地位與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個人經歷和性格特征也頗具特色。要理解他的黨報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環境。
一、俄國和西方國家: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參照系對列寧的影響
早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時代,沙皇俄國就被視為歐洲最后一個封建堡壘,以致馬恩在1848—1849年主辦《新萊茵報》時兩個主要斗爭目標之一,就是摧毀俄國這個最后的反動堡壘。但是直到20世紀初,俄國依然在沙皇極端專制的統治下。列寧就是在這種環境中,于1870年誕生在伏爾加河左岸小城辛比爾斯克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他的父親是省教育廳視察員,祖父曾是農奴,母親是一位醫生的女兒。其父是個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殺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處死刑。列寧有條件閱讀到啟蒙書籍和馬克思的著作,痛恨專制制度,在喀山大學讀一年級(法律系)時就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開除。從那時起,他始終受到沙皇政府的監視和各種迫害。后來他自學四年并獲得了彼得堡大學的正式畢業文憑,在地方上做兼職律師。這為他后來發揮其論辯的才華奠定了知識基礎。1887年,他的中學作文中,有一篇是專論印刷術發明意義的。這從一個側面可以證明,列寧對于新聞出版的影響力從小就有較深刻的理解。
列寧與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義”基礎上,發展這種主義,而不是重新創造一種主義。因而研究列寧的思想,需要不斷地回過頭來對比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歐洲國家,主要是德國社會的報刊工作經驗對他的影響。
俄國不僅政治上是歐洲最落后的大國,而且全國民眾中的文盲數量也是最多的。雖然當時俄國已有官方報紙,但是最早面向社會發行的報刊,卻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學主辦,因為社會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數。那時歐洲主要國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擁有普選權,以及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的權利,而在俄國,警察密探遍布,到處都有嚴格的書報檢查,革命政黨沒有集會、結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沒有普選權。1898年3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只有9個代表)在明斯克召開,了黨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報》為中央機關報。但是很快,大會選出的三人中央委員會就被沙皇警察破獲,《工人報》出版的努力也告失敗。而那時,列寧還在西伯利亞的流放地。
列寧黨報思想成因探析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列寧在俄國獨特的斗爭環境下,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1917年,他領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成功地發動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使得社會主義在一個國家的范圍內取得了勝利。這一劃時代的偉大勝利,使得列寧的革命理論被許多國家,特別是不發達國家的革命者所接受。列寧的黨報思想,也通過第三國際對各國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產生很大影響,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和宣傳思想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列寧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黨報思想,是在一個十分特殊的環境中形成的,他個人在國際共運中的地位與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個人經歷和性格特征也頗具特色。要理解他的黨報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環境。
一、俄國和西方國家: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參照系對列寧的影響
早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時代,沙皇俄國就被視為歐洲最后一個封建堡壘,以致馬恩在1848—1849年主辦《新萊茵報》時兩個主要斗爭目標之一,就是摧毀俄國這個最后的反動堡壘。但是直到20世紀初,俄國依然在沙皇極端專制的統治下。列寧就是在這種環境中,于1870年誕生在伏爾加河左岸小城辛比爾斯克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他的父親是省教育廳視察員,祖父曾是農奴,母親是一位醫生的女兒。其父是個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殺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處死刑。列寧有條件閱讀到啟蒙書籍和馬克思的著作,痛恨專制制度,在喀山大學讀一年級(法律系)時就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開除。從那時起,他始終受到沙皇政府的監視和各種迫害。后來他自學四年并獲得了彼得堡大學的正式畢業文憑,在地方上做兼職律師。這為他后來發揮其論辯的才華奠定了知識基礎。1887年,他的中學作文中,有一篇是專論印刷術發明意義的。這從一個側面可以證明,列寧對于新聞出版的影響力從小就有較深刻的理解。
列寧與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義”基礎上,發展這種主義,而不是重新創造一種主義。因而研究列寧的思想,需要不斷地回過頭來對比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歐洲國家,主要是德國社會的報刊工作經驗對他的影響。
俄國不僅政治上是歐洲最落后的大國,而且全國民眾中的文盲數量也是最多的。雖然當時俄國已有官方報紙,但是最早面向社會發行的報刊,卻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學主辦,因為社會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數。那時歐洲主要國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擁有普選權,以及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的權利,而在俄國,警察密探遍布,到處都有嚴格的書報檢查,革命政黨沒有集會、結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沒有普選權。1898年3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只有9個代表)在明斯克召開,了黨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報》為中央機關報。但是很快,大會選出的三人中央委員會就被沙皇警察破獲,《工人報》出版的努力也告失敗。而那時,列寧還在西伯利亞的流放地。
列寧政治遺囑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對列寧“政治遺囑”中五篇文章在經濟、文化、政權、認識論等方面的論述,揭示了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升華,其中的精華部分對于指導當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列寧;“政治遺囑”;社會主義
十月革命以后,新建立的蘇維埃政權仍四面楚歌,岌岌可危,特別是反革命勢力試圖通過謀殺列寧,妄圖推翻新生的政權。在1918年8月30日,列寧在前往赫里遜工廠時被蓄謀的破壞分子刺殺,嚴重受傷。由于工作的壓力,1922年5月和12月兩次中風的列寧已處于癱瘓狀態。而身體上的病痛,擋不住列寧對國家命運的思索,住院期間,他通過口授的方法,從1922年12月24日到1923年2月9日,寫成了《日記摘錄》《論合作社》《論我國革命》《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察院》《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論文是列寧總結6年多自己在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的經驗所寫,是對黨和人民的囑托,因此被稱為列寧的“最后遺囑”或“政治遺囑”。“列寧是在1924年1月過早逝世的,年僅54歲??梢哉f,列寧沒有年齡意義上的晚年,而列寧晚年就是指思想發展階段上的晚年。”
“最后遺囑”是在國內戰爭結束后向和平建設過渡時期,列寧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再思考,其中涵蓋了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政權建設任務等方面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俄國實際相結合,是建設俄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后嘗試。
一、經濟建設
“最后遺囑”關于經濟建設任務是在《論合作社》中大量論述的。這是1923年1月4日和6日根據列寧口授整理寫成的一篇文章;同年5月26日和27日發表在《真理報》第115號和116號上,后來被稱為列寧關于合作化計劃的代表作。列寧在這篇文章里,全面系統闡明了如何通過合作化把千百萬小農引導到社會主義社會的主張。
列寧黨報思想成因試析論文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列寧在俄國獨特的斗爭環境下,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1917年,他領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成功地發動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使得社會主義在一個國家的范圍內取得了勝利。這一劃時代的偉大勝利,使得列寧的革命理論被許多國家,特別是不發達國家的革命者所接受。列寧的黨報思想,也通過第三國際對各國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產生很大影響,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和宣傳思想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列寧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黨報思想,是在一個十分特殊的環境中形成的,他個人在國際共運中的地位與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個人經歷和性格特征也頗具特色。要理解他的黨報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環境。
一、俄國和西方國家: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參照系對列寧的影響
早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時代,沙皇俄國就被視為歐洲最后一個封建堡壘,以致馬恩在1848—1849年主辦《新萊茵報》時兩個主要斗爭目標之一,就是摧毀俄國這個最后的反動堡壘。但是直到20世紀初,俄國依然在沙皇極端專制的統治下。列寧就是在這種環境中,于1870年誕生在伏爾加河左岸小城辛比爾斯克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他的父親是省教育廳視察員,祖父曾是農奴,母親是一位醫生的女兒。其父是個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殺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處死刑。列寧有條件閱讀到啟蒙書籍和馬克思的著作,痛恨專制制度,在喀山大學讀一年級(法律系)時就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開除。從那時起,他始終受到沙皇政府的監視和各種迫害。后來他自學四年并獲得了彼得堡大學的正式畢業文憑,在地方上做兼職律師。這為他后來發揮其論辯的才華奠定了知識基礎。1887年,他的中學作文中,有一篇是專論印刷術發明意義的。這從一個側面可以證明,列寧對于新聞出版的影響力從小就有較深刻的理解。
列寧與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義”基礎上,發展這種主義,而不是重新創造一種主義。因而研究列寧的思想,需要不斷地回過頭來對比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歐洲國家,主要是德國社會的報刊工作經驗對他的影響。
俄國不僅政治上是歐洲最落后的大國,而且全國民眾中的文盲數量也是最多的。雖然當時俄國已有官方報紙,但是最早面向社會發行的報刊,卻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學主辦,因為社會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數。那時歐洲主要國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擁有普選權,以及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的權利,而在俄國,警察密探遍布,到處都有嚴格的書報檢查,革命政黨沒有集會、結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沒有普選權。1898年3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只有9個代表)在明斯克召開,了黨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報》為中央機關報。但是很快,大會選出的三人中央委員會就被沙皇警察破獲,《工人報》出版的努力也告失敗。而那時,列寧還在西伯利亞的流放地。
列寧黨報思想成因分析論文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列寧在俄國獨特的斗爭環境下,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1917年,他領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成功地發動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使得社會主義在一個國家的范圍內取得了勝利。這一劃時代的偉大勝利,使得列寧的革命理論被許多國家,特別是不發達國家的革命者所接受。列寧的黨報思想,也通過第三國際對各國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產生很大影響,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和宣傳思想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列寧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黨報思想,是在一個十分特殊的環境中形成的,他個人在國際共運中的地位與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個人經歷和性格特征也頗具特色。要理解他的黨報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環境。
一、俄國和西方國家: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參照系對列寧的影響
早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時代,沙皇俄國就被視為歐洲最后一個封建堡壘,以致馬恩在1848—1849年主辦《新萊茵報》時兩個主要斗爭目標之一,就是摧毀俄國這個最后的反動堡壘。但是直到20世紀初,俄國依然在沙皇極端專制的統治下。列寧就是在這種環境中,于1870年誕生在伏爾加河左岸小城辛比爾斯克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他的父親是省教育廳視察員,祖父曾是農奴,母親是一位醫生的女兒。其父是個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殺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處死刑。列寧有條件閱讀到啟蒙書籍和馬克思的著作,痛恨專制制度,在喀山大學讀一年級(法律系)時就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開除。從那時起,他始終受到沙皇政府的監視和各種迫害。后來他自學四年并獲得了彼得堡大學的正式畢業文憑,在地方上做兼職律師。這為他后來發揮其論辯的才華奠定了知識基礎。1887年,他的中學作文中,有一篇是專論印刷術發明意義的。這從一個側面可以證明,列寧對于新聞出版的影響力從小就有較深刻的理解。
列寧與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義”基礎上,發展這種主義,而不是重新創造一種主義。因而研究列寧的思想,需要不斷地回過頭來對比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歐洲國家,主要是德國社會的報刊工作經驗對他的影響。
俄國不僅政治上是歐洲最落后的大國,而且全國民眾中的文盲數量也是最多的。雖然當時俄國已有官方報紙,但是最早面向社會發行的報刊,卻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學主辦,因為社會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數。那時歐洲主要國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擁有普選權,以及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的權利,而在俄國,警察密探遍布,到處都有嚴格的書報檢查,革命政黨沒有集會、結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沒有普選權。1898年3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只有9個代表)在明斯克召開,了黨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報》為中央機關報。但是很快,大會選出的三人中央委員會就被沙皇警察破獲,《工人報》出版的努力也告失敗。而那時,列寧還在西伯利亞的流放地。
列寧體制轉換探究論文
[摘要]在領導蘇維埃俄國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中,列寧的體制轉換思路經歷了不斷的變化。實踐證明,他的變革能力是非凡的。
[關鍵詞]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列寧;體制轉換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列寧第一次領導了蘇維埃俄國的體制轉換,即由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體制轉換,列寧在體制轉換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高超政治藝術和能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出現危機
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成立不久,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就爆發了,蘇維埃政權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實行余糧收集制;大、中、小企業的產品一律歸國家所有,由國家進行統一分配;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實物化工資制;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強迫資產階級參加體力勞動。
1920年底,布爾什維克黨贏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并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但蘇維埃政權卻面臨著新的不穩定因素,即農民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對蘇維埃政權越來越不滿意,對蘇維埃政權推動的余糧收集制越來越反感。農村出現危機。危機狀態表明,蘇維埃政權與農民關系出現嚴重問題,共產黨的政策嚴重脫離農民,蘇維埃政權已經處于危機狀態。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摘要]列寧歷來將馬克思主義看成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內在組成部分有機結合的整體,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整體,是與人類發展緊密聯系的整體,是徹底而嚴整的理論體系。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劃分為三大組成部分,這樣的劃分無論從內容和方法,還是從前提和歸宿看,都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基礎之上的。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認識對于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以及創新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列寧;馬克思主義;整體性
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一文中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淵源、科學體系和本質特征,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完備而嚴密的科學世界觀。[1]這篇文章能不能代表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完整認識?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僅僅就是我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分版塊研究嗎?列寧究竟是怎么看待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列寧對于馬克思主義及其整體性的認識。
一、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總體認識
列寧最大的貢獻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實際相結合,指導俄國革命取得了勝利,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不是列寧關注的重點,但在列寧的文章中散落著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這些認識都表明一點:列寧并沒有孤立看待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而是將它們看成是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1.馬克思主義是內容豐富且內在統一的整體
略論列寧晚期的文化革命思想
【正文】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尤其是在列寧臨終前口授的“政治遺囑”中,文化建設業已成為列寧最后沉思中的一個中心問題。據擔任列寧口授速記的秘書沃洛迪切娃回憶,列寧在口授之前,有一個“自己擬定的文章篇目”,在初步擬定的四個題目中關于文化建設占了兩個,其中第一篇《日記摘錄》專門談了文化教育問題。可以這樣認為,在列寧晚期對東方落后國家社會發展道路的探索過程中,列寧是沿著“文化——政治——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思路進行思索的,其中文化建設無疑是這一戰略構想中的重中之重。在新的世紀來臨之際,為了把我國這樣一個文化落后的東方農業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學習和研究列寧晚期的文化革命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文化建設是鞏固新生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根據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列寧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革命勝利論的重要思想,并以此為指導,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但是,列寧作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戰略家,并沒有被這種勝利而沖昏頭腦,他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如果出征的民族的文化高于被征服的民族,出征的民族就強迫被征服的民族接受自己的文化,反之,被征服者就會強迫征服者接受自己的文化?!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第637頁。)列寧在《論合作社》中指出:“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覀儸F在的工作重心的確在于文化主義?!绷袑幷J為這一認識是“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的重要表現。
孟什維克的理論家蘇哈諾夫等人認為,根據馬克思的理論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經濟和文化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因而十月革命不符合馬克思的學說。列寧在《論我國革命》中認為蘇哈諾夫和第二國際的“英雄們”不懂得辯證法,“馬克思主義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他們一點也不理解。馬克思說在革命時期要有極大的靈活性”,同時列寧又指出,蘇哈諾夫等人也不懂得俄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革已成為文化變革、文化革命的先導,俄國完全可以“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達到一定文化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因此,列寧認為社會主義并不是不需要文化,恰恰相反,在奪取政權以后必須加快文化建設,這是因為社會主義不僅同物質的貧困不相稱,而且同文化的落后不相稱;經濟落后的社會主義是不合格的社會主義,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也是不合格的社會主義。所以列寧反復強調,“在一個文盲的國家里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注:《列寧全集》第2版,第39卷第309頁。)要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必須進行文化革命。
文化建設是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智力前提。在《日記摘錄》中,列寧忍著病痛從1922年莫斯科中央統計局國民教育統計處出版的《俄國識字狀況》中抄錄了1897年至1920年俄國居民的識字狀況。統計顯示,沙皇時代的1897年,每千人中識字人數為223人,到1920年為319人,在學齡兒童中,只有1/4能夠上學,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程度更低,文盲占了90%以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封建迷信嚴重影響人們的思想,所以列寧說,“我們的進步太慢”,“我們直到今天還沒有擺脫半亞洲式的不文明狀態,”而在歷史同期,德國、瑞士的文盲只占全國人口的1—2%,瑞典、丹麥已消滅文盲。因此列寧認為,如果說文盲現象同奪取政權的斗爭可以相容,那么同經濟建設的任務則是水火不相容的,他在1922年3月23日給莫諾托夫的信中十分焦慮地指出:“我們所缺少的主要東西就是文化,就是管理的本領?!陆洕咴诮洕虾驼紊隙汲浞直WC我們有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經濟的基礎。問題‘只’在于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的文化力量?!保ㄗⅲ骸读袑幦返?版,第43卷第63頁。)列寧十分擔心做管理工作的共產黨員缺少文化、不懂管理將會嚴重阻礙蘇維埃社會的經濟發展,因此,列寧“提出這樣的任務:第一,是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第699頁。)
文化建設是政治變革、鏟除官僚主義的重要條件。政治體制問題是列寧晚期經常思索的又一個核心問題,在《給代表大會的信》中列寧明確提出:“我很想建議在這次代表大會上對我們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變動”,這一“變動”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克服官僚主義,密切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然而列寧清醒地認識到,十月革命后的俄國仍然是一個“半文明”的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蘇維埃不具備直接民主的條件,“不識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識字只能有流言蜚語、傳聞偏見,而沒有政治。”(注:《列寧全集》第1版,第33卷第59頁。)雖然“官僚已被打倒,剝削者已被鏟除,但是文化水平還沒有提高,于是官僚們占據了原有的位置?!碑斎竦奈幕刭|提高以后,才能實行直接民主,“才能徹底進行反官僚主義的斗爭,才能完全戰勝官僚主義”。(注:《列寧選集》第3卷第789、788頁。)簡言之,列寧認為“文化上的落后限制了蘇維埃政權的作用并使官僚主義復活?!保ㄗⅲ骸读袑幦返?版,第36卷第150頁。)官僚主義“這種毒瘤”不能用軍事上的勝利和政治上的改造來醫治,它只能用提高文化來醫治。
列寧法制教育對象分析
【摘要】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教育關系的主體圍繞著一定的教育內容向受教育者(教育對象)施教。列寧法制教育思想亦是如此,法制教育對象的確認有利于我們綜合分析各類教育對象之間的差異,從而分類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法制教育;教育對象;教育活動
列寧在俄國領導全民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調動一切力量參與革命與社會建設,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全民參與,還需要全民積極、主動的參與,因此,對全民進行法制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將列寧法制教育的主要對象區分為軍人、工人、農民三大類。
一、軍人
(一)法律法令教育。十月革命勝利以后,為了保衛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政權迫切需要一支無產階級自己的武裝力量。在革命初期,為了鎮壓地主和資產階級的反抗而建立的志愿部隊和民兵部隊,由于人數少、裝備差,又缺乏訓練,無法有效地對抗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聯合進攻。1918年1月29日頒布組建工農紅海軍的法令;5月29日,蘇維埃政府頒布法令,廢除志愿兵制,改為普遍義務兵役制,動員廣大工人和貧苦農民參加紅軍。7月,全俄蘇維埃第5次代表大會通過憲法,以法律形式確認了義務兵制,并專門通過了關于建立群眾性正規工農紅軍的決議。軍人法制教育要同資產階級思想堅決斗爭,要在與各種錯誤思想做斗爭中為自己開辟道路。(二)創新建軍理論。列寧要求各級黨組織抓緊和加強對部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無產階級革命意識教育和法制教育。軍隊直接服務于建立政權和鞏固政權,軍隊之間最根本的較量是意識形態上的較量。“在任何戰爭中,勝利歸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戰場上流血的群眾的精神狀態決定的。”[1]無產階級軍隊的紀律是建立在高度思想自覺基礎上的“新的法律”,他認為法制教育應同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教育中應注重啟發官兵的思想覺悟,使官兵深刻認識和理解軍隊的性質、宗旨和任務,從而自覺自愿地遵守嚴格的紀律。通過法制教育,使官兵切實懂得建立一支勞動人民自已的、紀律嚴明的軍隊的重要意義。法制教育應同思想道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只有培養紅軍官兵高度的政治覺悟、熱愛祖國和人民的品德,堅信黨和政府政策的正確和具有自我犧牲精神,才有助于建立起嚴格而自覺的法律。
二、工人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涵義
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是一個長期探索過程。20世紀的社會主義探索主要有四次;列寧時期,斯大林時期,時期,鄧小平時期。鄧小平在總結本世紀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深刻指出:“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保ā多囆∑轿倪x》第3卷第139頁)從這段話里可以看出鄧小平是比較肯定列寧晚年那一段探索的。列寧是在1924年1月過早逝世的,當時只有54歲。因此,列寧沒有年齡意義上的晚年,只有思想發展階段意義上的晚年。他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在1921年3月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后,社會主義思想有一個飛躍和升華,這是列寧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高峰。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有三重涵義,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即:新經濟政策;建設社會主義的構想;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
新經濟政策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的第一個層次內容體現為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布哈林和俄共(布)其他領導人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反思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從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為標志實行的新政策。所以強調“新”,是針對舊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以突出“經濟”,出臺的政策主要是經濟方面的。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是:
1.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征集制低得多。稅額在春耕前公布,以刺激農民提高農業產量。農民有權支配納稅后的余糧,用來交換必要的工業品和其它物資。列寧指出,余糧征集制是單純從國家方面著眼,而現在的實物稅則是“不但要從保證國家方面著眼,而且要從保證小農戶方面著眼。”(《列寧全集》第41卷第22頁)糧食稅的實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并從經濟上鞏固了工農聯盟。
2.工業企業非國有化。在所有制方面,新經濟政策改變了國內戰爭時期關于工業企業普遍國有化的做法,允許私人經營企業,并且將一部分國有化了的企業退還給原企業主,由私人經營。國家還采取了租賃制等措施,將一部分企業出租給私人經營。在農業方面,國家允許并支持小農經濟發展。在商業方面,國家支持和鼓勵私人經營中小型商業企業。在實踐中,列寧闡述了多種經濟成份存在的思想。
3.大力發展商業,包括國營商業機構和私商,建立工業和農業的結合點。列寧堅持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認為社會主義是沒有商品和貨幣關系的社會,并試圖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取消商品和貨幣。但是在實踐中碰了壁,于是轉而采取靈活措施,主張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充分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促進工農業生產品的流通,以滿足城鄉居民的生活需要。列寧指出:“在1921—1922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種過渡形式中,商業正是我們無產階級國家政權、我們居于領導地位的共產黨‘必須全力抓住的環節’。如果我們現在能緊緊‘抓住’這個環節,那么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夠掌握整個鏈條。否則我們就掌握不了整個鏈條,建不成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關系的基礎?!保ā读袑庍x集》第4卷第614頁)為此,列寧號召共產黨人要學會管理經濟,學會文明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