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栗谷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6:16: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李栗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李栗谷天人觀研究論文
摘要李栗谷在對天、命觀的研究中,從天人關系的角度思考了人性命運的問題。他以圣人與天的經歷為基礎。力圖把傳統的重要經典聯成一個整體,證明了天與人,天道與人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天與道遙相呼應。人對于人性有積極作用;人所應循之道是通過圣人來傳遞的,圣人與天相通。另外,在關于命運的看法上,儒學和基督教的觀點體現出更多的互補性,而不是相異性。
關鍵詞天人觀;命;天道;人事
人的命運是我們思考的最棘手最復雜的問題之一?!拔覀儚哪睦飦?我們做什么?我們往何處去?”這些疑問眾所周知。在每種文化中,人們在思索中發現,他們的一生不過是彈指一揮,他們只是其所屬整體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追問這樣的命運的意義,而對人的命運的思索不能不從超驗的角度出發。
本文以對《易經》、《中庸》等中國經典文本的思考為出發點。這些文本是儒學在中國、韓國復興的源泉,也賦予了李栗谷大量的靈感。確實,理學家會經常回歸到某些基礎性的章節。
傳統認為,理學把人的本質看作理。關于人的本質曾經有過很多的辯論,有的強調它的善,有的則指出其惡的傾向。然而,中國關于這方面的思考很快就把人性和天命的概念聯系起來。因此,挖掘天命問題也就是挖掘人性問題。
根據我們的研究方法,我們力圖證明,把人性問題和天命聯系起來,而不是孤立地去研究它,是很有啟發性的。對天的研究自孔子以來就變得十分重要了??鬃诱f:“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而李栗谷則是如此表述的:“以天言之,則謂之命;以人言之,則謂之性,其實一也?!?《圣學輯要》)所以,對人的正確理解離不開天與天命。
李栗谷天人觀探究論文
摘要李栗谷在對天、命觀的研究中,從天人關系的角度思考了人性命運的問題。他以圣人與天的經歷為基礎。力圖把傳統的重要經典聯成一個整體,證明了天與人,天道與人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天與道遙相呼應。人對于人性有積極作用;人所應循之道是通過圣人來傳遞的,圣人與天相通。另外,在關于命運的看法上,儒學和基督教的觀點體現出更多的互補性,而不是相異性。
關鍵詞天人觀;命;天道;人事
人的命運是我們思考的最棘手最復雜的問題之一?!拔覀儚哪睦飦?我們做什么?我們往何處去?”這些疑問眾所周知。在每種文化中,人們在思索中發現,他們的一生不過是彈指一揮,他們只是其所屬整體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追問這樣的命運的意義,而對人的命運的思索不能不從超驗的角度出發。
本文以對《易經》、《中庸》等中國經典文本的思考為出發點。這些文本是儒學在中國、韓國復興的源泉,也賦予了李栗谷大量的靈感。確實,理學家會經?;貧w到某些基礎性的章節。
傳統認為,理學把人的本質看作理。關于人的本質曾經有過很多的辯論,有的強調它的善,有的則指出其惡的傾向。然而,中國關于這方面的思考很快就把人性和天命的概念聯系起來。因此,挖掘天命問題也就是挖掘人性問題。
根據我們的研究方法,我們力圖證明,把人性問題和天命聯系起來,而不是孤立地去研究它,是很有啟發性的。對天的研究自孔子以來就變得十分重要了??鬃诱f:“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而李栗谷則是如此表述的:“以天言之,則謂之命;以人言之,則謂之性,其實一也?!?《圣學輯要》)所以,對人的正確理解離不開天與天命。
先秦時期的蔬菜研究論文
遠古時期,我國已有栽培蔬菜的考古資料和傳統記述,蔬菜栽培取得了經驗,自然會進一步發展果樹栽培。果樹原來都是野生的,在人們采集的過程中,發現其色、香、味受到喜愛,進而受到人們的保護和栽培。這些種類也加速了向人們需要的方向發展變異,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成為果樹栽培品種。由于考古資料對這方面還缺少足夠的證據和文獻記載不詳。我們對不少蔬菜和果樹還難以考察它們開始栽培的確切時間,但在夏代已在發展中,當是無疑的。因為到商殷時代,人們對蔬菜和果樹的栽培,在農書中還有專業的分工,即劃出土地作為專門栽培蔬菜的果樹之用。這在甲骨文中出現的"圃""囿"等字可以得到證明。圃字甲骨文作"〓",像蔬菜在生長的情況。囿字作"〓"像果樹成行的長著。所以圃和囿是在一定范圍的菜園和果園。至于以下各字:
〓、〓、〓、〓、〓、〓、〓、〓、杞、〓、杏、〓、桑、〓、棗則可能已為人們栽培的品種、而〓(果)字則為各種果樹的通稱。因為在河北省的藁城的商代遺址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這些果實,也有可能是人們栽培的果樹。自然,商代的圃和囿還是不很普遍的,僅為奴隸主們所專有。圃、囿中栽培的蔬菜和果木也是為供他們獨占享用,奴隸們吃的還是野菜和野果。西周以后,圃有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西周初年輔政大臣召公,《史記·燕召公世家》:《素隱》說:"召者,畿內菜地。始封于召,故曰召公。"畿內菜地,自然是周王室和重臣們的菜圃了。周代的王室不僅有專門種菜的菜圃,而且設立了專門管理菜果的職官?!吨芏Y·地官司徒》中有"場人"的設置,"場人每場下士二人,府一人,吏一人,徒二十人。"文中的"每場"二字,說明當時的場不止一處,場人的職責:"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凡祭祀、賓客,共其果。事亦如之。"周代以來,在秋收時節,把一定的土地壓平筑實,以供谷物晾曬脫粒之用,叫做場。春天到來時,再松土以種蔬菜,就是圃,故場圃二字常連用?!对娊洝め亠L·七月》:"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即說明這一情況,所以說明場也包括圃。場人的主要職責就是栽培果蔬和收藏?!吨芏Y·天官冢宰》的長官稱"大宰",大宰的職文說:"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谷;二曰園圃,毓草木,……"鄭玄《注》說:"樹果曰圃,共樊也。"說明當時已有設樊籬的圃。周王室既設官職以管理菜果的栽培,蔬菜和果實自然也是奴隸主貴族們日常的食物。到了春秋時期,列國都有了自己專設的種植菜果的園圃,例如見于《左傳》、《國語》等書的記載,魯國有蒲圃、鄭國有原圃、衛國有菟圃、晉國有桃圃等。這些園、圃的規模也是相當大的。如《左傳·莊公十九年》:"(周惠王)取*2國之圃為囿。"杜預注:"圃,園也。囿,苑也。"苑囿中雖可能種植一些菜、果,但主要是放牧養野生動物以供天子、諸侯游獵之用,占土地范圍一般都是很大的?!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齊宣王之囿方四十里。*2國之囿可以為囿,可見其面積也是很廣闊的。
西周以后,除了周王和諸侯公室的園囿外,已出現了平民和農民經營的圃。如《周禮·地官司徒》有"閱師"的官職。閱師是鄉官,主征六鄉貢賦之稅。他的職責中有"任圃以樹事、貢草木。"這里的圃要納草木之貢,當不是王室、諸侯直接經營的圃,而為民間所經營,只向官府貢獻一定的"草木"就可以了。
春秋時,園圃發達以后,栽培蔬菜、種植果樹已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有的人也因有了專門的經驗和技術而自成一業。《論語·子路》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老圃自然以種植蔬菜為終身專業的老人。到了戰國中期,《孟子·告子上》說:"今有場師,舍其梧木賈,養其木貳棘,則為賤場師焉。"場師是培養菜果有經驗的人,當也是隨著園圃事業的發展而從農業中分化出來的專職技術人員,他們的專業也是明確的。
西周至春秋,隨著園圃的發展,蔬菜和果樹的產量已大有增加,特別蔬菜成為人們日常食物的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一般平民和奴隸更常用以輔助糧食不足?!稜栄拧?漢初學者綴輯周至漢代諸書舊文而成)說:"谷不熟為饑,菜不熟為饉。"饑與饉相連而說,可見蔬菜在人們飲食中的重要性。果實在人們生活中受到的重視是不及蔬菜的。在先秦時期農業還相當落后,人們選擇果實的標準,主要是含淀粉、脂肪、蛋白質等,發熱量大而耐饑餓,易于貯存和加工的品種。因此,在果實中受到重視的應該是栗、榛、棗等少數品種。到了春秋以后,隨著生產力的進步,果實的用途也大有發展,從文獻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果實已發展到(1)生食:例如:《詩·魏風·園有桃》:"園中有桃,其實之肴殳。"(2)干制,鹽腌作為貯備:《禮記·內則》:"桃、梅卯鹽。"(3)調味:如梅。(4)禮儀:《儀禮》:"實籩豆、供祭禮、待賓客。"(5)禮品:依《左傳》、《禮記》記述的"婦女之贄"主要是各種果品。
我國蔬菜果樹有了較詳細的記載,是在西周以后,茲分述如次,主要蔬菜:
蔬菜果實管理論文
遠古時期,我國已有栽培蔬菜的考古資料和傳統記述,蔬菜栽培取得了經驗,自然會進一步發展果樹栽培。果樹原來都是野生的,在人們采集的過程中,發現其色、香、味受到喜愛,進而受到人們的保護和栽培。這些種類也加速了向人們需要的方向發展變異,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成為果樹栽培品種。由于考古資料對這方面還缺少足夠的證據和文獻記載不詳。我們對不少蔬菜和果樹還難以考察它們開始栽培的確切時間,但在夏代已在發展中,當是無疑的。因為到商殷時代,人們對蔬菜和果樹的栽培,在農書中還有專業的分工,即劃出土地作為專門栽培蔬菜的果樹之用。這在甲骨文中出現的"圃""囿"等字可以得到證明。圃字甲骨文作"〓",像蔬菜在生長的情況。囿字作"〓"像果樹成行的長著。所以圃和囿是在一定范圍的菜園和果園。至于以下各字:
〓、〓、〓、〓、〓、〓、〓、〓、杞、〓、杏、〓、桑、〓、棗則可能已為人們栽培的品種、而〓(果)字則為各種果樹的通稱。因為在河北省的藁城的商代遺址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這些果實,也有可能是人們栽培的果樹。自然,商代的圃和囿還是不很普遍的,僅為奴隸主們所專有。圃、囿中栽培的蔬菜和果木也是為供他們獨占享用,奴隸們吃的還是野菜和野果。西周以后,圃有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西周初年輔政大臣召公,《史記·燕召公世家》:《素隱》說:"召者,畿內菜地。始封于召,故曰召公。"畿內菜地,自然是周王室和重臣們的菜圃了。周代的王室不僅有專門種菜的菜圃,而且設立了專門管理菜果的職官。《周禮·地官司徒》中有"場人"的設置,"場人每場下士二人,府一人,吏一人,徒二十人。"文中的"每場"二字,說明當時的場不止一處,場人的職責:"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凡祭祀、賓客,共其果。事亦如之。"周代以來,在秋收時節,把一定的土地壓平筑實,以供谷物晾曬脫粒之用,叫做場。春天到來時,再松土以種蔬菜,就是圃,故場圃二字常連用?!对娊洝め亠L·七月》:"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即說明這一情況,所以說明場也包括圃。場人的主要職責就是栽培果蔬和收藏。《周禮·天官冢宰》的長官稱"大宰",大宰的職文說:"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谷;二曰園圃,毓草木,……"鄭玄《注》說:"樹果曰圃,共樊也。"說明當時已有設樊籬的圃。周王室既設官職以管理菜果的栽培,蔬菜和果實自然也是奴隸主貴族們日常的食物。到了春秋時期,列國都有了自己專設的種植菜果的園圃,例如見于《左傳》、《國語》等書的記載,魯國有蒲圃、鄭國有原圃、衛國有菟圃、晉國有桃圃等。這些園、圃的規模也是相當大的。如《左傳·莊公十九年》:"(周惠王)取*2國之圃為囿。"杜預注:"圃,園也。囿,苑也。"苑囿中雖可能種植一些菜、果,但主要是放牧養野生動物以供天子、諸侯游獵之用,占土地范圍一般都是很大的。《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齊宣王之囿方四十里。*2國之囿可以為囿,可見其面積也是很廣闊的。
西周以后,除了周王和諸侯公室的園囿外,已出現了平民和農民經營的圃。如《周禮·地官司徒》有"閱師"的官職。閱師是鄉官,主征六鄉貢賦之稅。他的職責中有"任圃以樹事、貢草木。"這里的圃要納草木之貢,當不是王室、諸侯直接經營的圃,而為民間所經營,只向官府貢獻一定的"草木"就可以了。
春秋時,園圃發達以后,栽培蔬菜、種植果樹已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有的人也因有了專門的經驗和技術而自成一業?!墩撜Z·子路》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老圃自然以種植蔬菜為終身專業的老人。到了戰國中期,《孟子·告子上》說:"今有場師,舍其梧木賈,養其木貳棘,則為賤場師焉。"場師是培養菜果有經驗的人,當也是隨著園圃事業的發展而從農業中分化出來的專職技術人員,他們的專業也是明確的。
西周至春秋,隨著園圃的發展,蔬菜和果樹的產量已大有增加,特別蔬菜成為人們日常食物的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一般平民和奴隸更常用以輔助糧食不足?!稜栄拧?漢初學者綴輯周至漢代諸書舊文而成)說:"谷不熟為饑,菜不熟為饉。"饑與饉相連而說,可見蔬菜在人們飲食中的重要性。果實在人們生活中受到的重視是不及蔬菜的。在先秦時期農業還相當落后,人們選擇果實的標準,主要是含淀粉、脂肪、蛋白質等,發熱量大而耐饑餓,易于貯存和加工的品種。因此,在果實中受到重視的應該是栗、榛、棗等少數品種。到了春秋以后,隨著生產力的進步,果實的用途也大有發展,從文獻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果實已發展到(1)生食:例如:《詩·魏風·園有桃》:"園中有桃,其實之肴殳。"(2)干制,鹽腌作為貯備:《禮記·內則》:"桃、梅卯鹽。"(3)調味:如梅。(4)禮儀:《儀禮》:"實籩豆、供祭禮、待賓客。"(5)禮品:依《左傳》、《禮記》記述的"婦女之贄"主要是各種果品。
我國蔬菜果樹有了較詳細的記載,是在西周以后,茲分述如次,主要蔬菜:
秦朝蔬菜和果實
遠古時期,我國已有栽培蔬菜的考古資料和傳統記述,蔬菜栽培取得了經驗,自然會進一步發展果樹栽培。果樹原來都是野生的,在人們采集的過程中,發現其色、香、味受到喜愛,進而受到人們的保護和栽培。這些種類也加速了向人們需要的方向發展變異,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成為果樹栽培品種。由于考古資料對這方面還缺少足夠的證據和文獻記載不詳。我們對不少蔬菜和果樹還難以考察它們開始栽培的確切時間,但在夏代已在發展中,當是無疑的。因為到商殷時代,人們對蔬菜和果樹的栽培,在農書中還有專業的分工,即劃出土地作為專門栽培蔬菜的果樹之用。這在甲骨文中出現的"圃""囿"等字可以得到證明。圃字甲骨文作"〓",像蔬菜在生長的情況。囿字作"〓"像果樹成行的長著。所以圃和囿是在一定范圍的菜園和果園。至于以下各字:
〓、〓、〓、〓、〓、〓、〓、〓、杞、〓、杏、〓、桑、〓、棗則可能已為人們栽培的品種、而〓(果)字則為各種果樹的通稱。因為在河北省的藁城的商代遺址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這些果實,也有可能是人們栽培的果樹。自然,商代的圃和囿還是不很普遍的,僅為奴隸主們所專有。圃、囿中栽培的蔬菜和果木也是為供他們獨占享用,奴隸們吃的還是野菜和野果。西周以后,圃有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西周初年輔政大臣召公,《史記·燕召公世家》:《素隱》說:"召者,畿內菜地。始封于召,故曰召公。"畿內菜地,自然是周王室和重臣們的菜圃了。周代的王室不僅有專門種菜的菜圃,而且設立了專門管理菜果的職官。《周禮·地官司徒》中有"場人"的設置,"場人每場下士二人,府一人,吏一人,徒二十人。"文中的"每場"二字,說明當時的場不止一處,場人的職責:"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凡祭祀、賓客,共其果。事亦如之。"周代以來,在秋收時節,把一定的土地壓平筑實,以供谷物晾曬脫粒之用,叫做場。春天到來時,再松土以種蔬菜,就是圃,故場圃二字常連用?!对娊洝め亠L·七月》:"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即說明這一情況,所以說明場也包括圃。場人的主要職責就是栽培果蔬和收藏?!吨芏Y·天官冢宰》的長官稱"大宰",大宰的職文說:"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谷;二曰園圃,毓草木,……"鄭玄《注》說:"樹果曰圃,共樊也。"說明當時已有設樊籬的圃。周王室既設官職以管理菜果的栽培,蔬菜和果實自然也是奴隸主貴族們日常的食物。到了春秋時期,列國都有了自己專設的種植菜果的園圃,例如見于《左傳》、《國語》等書的記載,魯國有蒲圃、鄭國有原圃、衛國有菟圃、晉國有桃圃等。這些園、圃的規模也是相當大的。如《左傳·莊公十九年》:"(周惠王)取*2國之圃為囿。"杜預注:"圃,園也。囿,苑也。"苑囿中雖可能種植一些菜、果,但主要是放牧養野生動物以供天子、諸侯游獵之用,占土地范圍一般都是很大的。《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齊宣王之囿方四十里。*2國之囿可以為囿,可見其面積也是很廣闊的。
西周以后,除了周王和諸侯公室的園囿外,已出現了平民和農民經營的圃。如《周禮·地官司徒》有"閱師"的官職。閱師是鄉官,主征六鄉貢賦之稅。他的職責中有"任圃以樹事、貢草木。"這里的圃要納草木之貢,當不是王室、諸侯直接經營的圃,而為民間所經營,只向官府貢獻一定的"草木"就可以了。
春秋時,園圃發達以后,栽培蔬菜、種植果樹已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有的人也因有了專門的經驗和技術而自成一業?!墩撜Z·子路》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老圃自然以種植蔬菜為終身專業的老人。到了戰國中期,《孟子·告子上》說:"今有場師,舍其梧木賈,養其木貳棘,則為賤場師焉。"場師是培養菜果有經驗的人,當也是隨著園圃事業的發展而從農業中分化出來的專職技術人員,他們的專業也是明確的。
西周至春秋,隨著園圃的發展,蔬菜和果樹的產量已大有增加,特別蔬菜成為人們日常食物的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一般平民和奴隸更常用以輔助糧食不足。《爾雅》(漢初學者綴輯周至漢代諸書舊文而成)說:"谷不熟為饑,菜不熟為饉。"饑與饉相連而說,可見蔬菜在人們飲食中的重要性。果實在人們生活中受到的重視是不及蔬菜的。在先秦時期農業還相當落后,人們選擇果實的標準,主要是含淀粉、脂肪、蛋白質等,發熱量大而耐饑餓,易于貯存和加工的品種。因此,在果實中受到重視的應該是栗、榛、棗等少數品種。到了春秋以后,隨著生產力的進步,果實的用途也大有發展,從文獻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果實已發展到(1)生食:例如:《詩·魏風·園有桃》:"園中有桃,其實之肴殳。"(2)干制,鹽腌作為貯備:《禮記·內則》:"桃、梅卯鹽。"(3)調味:如梅。(4)禮儀:《儀禮》:"實籩豆、供祭禮、待賓客。"(5)禮品:依《左傳》、《禮記》記述的"婦女之贄"主要是各種果品。
我國蔬菜果樹有了較詳細的記載,是在西周以后,茲分述如次,主要蔬菜:
北方地區果品加工管理論文
提要:本文對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我國北方地區的果品生產與加工情況略作考述。文章認為:這一時期,該地區的果品生產取得了一定發展,主要表現在:棗、栗、桃、李、杏、李、梨及林檎、柰、柿等傳統果品,種植區域有所擴展,見于記載的品種顯著增多,涌現了不少名產及著名產區;葡萄、石榴、核桃等外來果品逐漸得到推廣,開始在當地果園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對當地的果品消費產生了實際的影響。當時這一地區的果品加工,主要是制干、作脯、腌漬、作果油、作果麨及加工果酒,某些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為后代所長期延用。
關于魏晉—隋唐時期(約相當于公元三至九世紀)我國北方地區的果品生產與加工的情況,農史及中古史研究者雖曾間或言及,但均十分簡略,不能使人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總體印象。有鑒于此,筆者多方杷梳史料,試圖對此作一力所能及的考述,以期對當時這一地區的果品生產與加工情況,獲得一個較為全面而具體的認識。綜合有關資料,我們可以肯定:這一時期該地區的果品生產與加工較之前代有一定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一、傳統果樹品種增加、分布區域擴大,并涌現了一批優質名產和著名的果品產區;二、漢代以后陸續傳入內地的多種外來果品,這一時期逐漸在北方地區推廣種植、成為常見果樹,并在當地民眾生活中產生了實際的影響;三、果品加工較之前代亦有所進步,果品加工方法多種多樣。以下分別略作陳述。
一、傳統果品繼續發展
魏晉—隋唐時期,北方地區的當家果品仍舊是本地原產的棗、栗、桃、李、杏、梨等若干種類,但這一時期,上述果品的生產在前代基礎上又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品種增加、產地擴大、名品輩出,這在郭義恭《廣志》、賈思勰《齊民要術》及其它文獻中多有反映。以下略加分述。
1、棗自上古以來,棗即是北方地區的當家果品之一,先秦文獻中已有栽培和收獲的記載[1];至漢代,已出現安邑(今山西夏縣、運城一帶)等著名產區,生產規模甚為可觀[2]。
至魏晉—隋唐時期,北方地區棗樹種植甚為廣泛,晉·傅玄《棗賦》稱:當時棗子分布,“北陰塞門,南臨三江,或布燕趙,或廣河東”,其棗“離離朱實,脆若凌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當夏之珍,堅者家干,薦羞天人?!盵3],誠為分布廣泛的美果嘉啖。
東亞儒學核心價值觀研究論文
要論證什么是東亞儒學的核心價值觀,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儒學在東亞社會的長期發展中,在殊異的時空環境與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異彩紛呈的諸多流派、思潮,有著豐富多樣的價值訴求。僅就中國、韓國、日本各國歷代儒學大師而論,其強調的側重面也各各不一。至于在東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或文化小傳統中,民間的信仰、信念、價值觀念與文化大傳統的差異,更是不可以道里計了。對于這些繁雜的問題,我們很難以偏概全。當然,儒學之為儒學,儒家價值系統之為儒家價值系統,固然有不同的特殊表現,然而也有其主旨和一貫之道。時下有很多文章談中韓日道德價值的殊異性,本文則只是試圖探討中韓日儒家精英大致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念、普遍性倫理或中心范疇,然后略述其現代意義。
一、中國儒學的中心觀念
仁愛、誠敬、忠恕、孝悌、信義,這樣一些思想范疇或德目是不是中韓日三國儒學史上比較有共同性的內容呢?我們首先從中國儒學談起。從《四書》和《荀子》來看,從漢儒到宋明儒,其共同承認的核心價值,大體上是以仁愛為中心的展開,重要的范疇有如仁、義、禮、智、信、孝、悌、忠、恕、誠、敬等等。
據《論語》所記載,孔子與門生討論的中心話題,主要涉及仁愛、禮樂、信義、孝悌、忠恕、恭敬等等。按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統計,《論語》中“仁”字凡109見,其中105次涉及道德標準;“義”字凡24見;“禮”字凡74見;“知”字中含“智”義者凡25見;“信”字凡38見;“孝”字凡19見;“弟”字中含“悌”義者凡4見;“忠”字凡18見;“恕”字凡2見;“恭”字凡13見;“敬”字凡21見;“圣”字凡8見,其中4次為“圣人”。概而言之,孔子的價值觀圍繞“仁”而展開。儒家的主張十分平易合理,例如從親情之愛推己及人。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行仁從其根本開始,根本則是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仁愛之心,從愛親人開始,繼而推廣開來。按孔子的看法,仁愛是禮樂文明的內核、主旨。離開了“仁”,禮樂則可能變為形式??鬃拥囊灰载炛?,按曾子的理解,是“忠”與“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墩撜Z·里仁》)“忠”“恕”亦即“仁”的一體之兩面?!爸摇笔潜M己之心,“恕”是推己之心。“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論語·衛靈公》)??鬃又赋觯瑢嵺`仁德要從自己做起,從當下最切近的事情一步步做起。圍繞“仁”的范疇、德目,還有:恭、寬、信、敏、惠等。
新近討論的熱門——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中的資料----表明,孔子、七十子及其后學繼承前哲,創造發揮的圣、智、仁、義、禮、忠、信、敬、慈、孝、悌、反己、修身、慎獨等觀念,至遲在戰國中期已流布并影響到荊楚之地。如<六德>以“圣、智、仁、義、忠、信”為根本,<五行>強調“仁、義、禮、智、圣”,<尊德義>肯定“尊仁、親忠、敬壯、歸禮”,<忠信之道>說明忠是“仁之實”,信是“義之期”,<唐虞之道>重視“愛親尊賢”,仁義并舉。與后世儒學略有不同的是,<五行>的作者提倡“聽德”、“視德”,前者為“聰”,后者為“明”,強調“圣”、“智”二行。所謂“圣”,是聞而且知君子之道。所謂“智”,是見(視)而且知賢人之德。聞知、見知都是體驗之知。不過,這些篇目都強調,“仁愛”是親愛親人的推廣。<五行>:“不悅不戚,不戚不親,不親不愛,不愛不仁?!薄邦伾菝矞?變也。以其中心與人交,悅也。中心悅[焉,遷]于兄弟,戚也。戚而信之,親[也]。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攸愛人,仁也?!盵1]“攸”在這里是“進”或“繼”的意思。
原始儒家以愛親為仁,尊賢為義,或者說,仁是“愛親”的推廣,義是“尊賢”的推廣,認為二者可以互補。<語叢>中的一些言論重申孔子的教誨,把“仁”規定為“愛人”、“愛善”,又把義規定為“善之方”,“德之進”,事之“宜”。又以喪為仁之端?!皢剩室?。義,宜也。愛,仁也。義處之也,禮行之也。”“愛親則其方愛人?!盵2]<唐虞之道>:“愛親忘賢,仁而未義也。尊賢遺親,義而未仁也?!盵3]<語叢一>:“[厚于仁,?。萦诹x,親而不尊。厚于義,薄于仁,尊而不親?!盵4]以上關于“仁、義”關系的界定,既愛親又尊賢,既源于血緣親情,又突破了血緣親情,修訂了親親、尊尊的原則,實為非常值得肯定的儒家倫理價值觀念。<六德>對夫婦、父子、君臣三倫六位的規定,強調各行其職,對內講仁德,對外講義德?!案甘?,子仁,夫智,婦信,君義,臣忠。圣生仁,智率信,義使忠。”“仁,內也。義,外也。禮樂,共也。內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婦也?!盵5]在這里“立”字即“位”字。<語叢一>視君臣關系為朋友關系。<語叢三>認為,臣之于君,“不悅,可去也;不義而加諸己,弗受也?!盵6]以上可以視為父慈子孝、君義臣忠、夫敬婦順的原型。在君臣關系上,既有很強的血緣情感,又體現了士人的自由精神,不悅可去,不義弗受。
試論徐光啟的荒政思想
徐光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但他并不是一個完全沉浸于自己的科學研究而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者”。他是既喜歡科學研究又十分關心世事的科學家?!睹魇贰ば旃鈫鳌氛f他“雅負經濟才,有志用世。”他的學生陳子龍說他“其生平所學,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實用”。(1)他盡力把自己所掌握了解的科學技術服務現實,使之成為救世的工具。這一點是在當時,就是在今天也是難能可貴的。如他為了北方邊境的安寧,力促利用先進的西方技術鑄造大炮御敵。他的荒政思想也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特色。與其他人的荒政思想相較,徐光啟的荒政思想既有政策方面的考慮,更有大量具體的救災方法和技術,具有很強的科技色彩。他的荒政思想的根本精神是“預弭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2)但事實上?!邦A弭”和“有備”都很難實現,徐光啟清楚這一點,因此他的重心落在了災后的救助上。
徐光啟是研究者比較關注的一個對象。他的荒政思想已有一些研究,但多是附于其它內容而有所論及,缺少專篇的論述。如謝仲華的《論徐光啟及其<農政全書>》(《農史研究》第二輯1982年3月)、李長年的《徐光啟的農政思想》(《中國農史》1983年第3期)郭文韜的《試論徐光啟在農學上的貢獻》(《中國農史》1983年第3期)等,本文試圖依據他的代表作《農政全書》來全面地分析一下他的荒政思想。
他的巨著《農政全書》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他的荒政思想?!掇r政全書》從始至終都貫穿著防災、救災精神,災害的陰影始終徘徊在它的周圍。因為中國傳統農業的最大的敵人,永恒的敵人就是各種各樣的災害。徐光啟所處的時代尤為如此,“由于政治腐敗,宗祿倍增,農業衰微,抗災救荒成了當務之急?!?3)因此,他在《農政全書》中用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論述了備荒救災的問題,共計十八篇,二十五萬多字,由此可見他對荒政的重視。
徐光啟是作為一個重農主義者來討論荒政的?!掇r政全書》是一部以“富國必以本業”為指導思想的著名農書。他“至于農事,尤所用心。蓋以為生民率言之源,國家富強之本。故嘗躬執耒耜之器,親嘗草木之味,隨時采集,兼之訪問,綴而成書?!?4)徐光啟認為農業是荒政的根本,是荒政的一切。因此,他在《農政全書》中詳細地介紹了農業的重要性以及農業的田制、水利、施肥、植樹、農器等農業的全部內容。還全文轉載了馮應京的《國朝重農考》熱情地贊揚了明太祖等皇帝關心農業,重視農業的政策和措施。
一、“預弭為上”
徐光啟十分強調統治者尤其是最高統治者皇帝在荒政中的責任。他引用《淮南子》的話:“是故人君上因天時,下盡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逐長,五谷繁殖。教民養育六畜,以時種樹,務修田疇,滋樹桑麻,肥磽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險,不生五谷者,以樹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枕,秋蓄蔬食,冬伐薪蒸,以為民資。是故生無乏用,死無轉尸?!?5)皇帝有增加農民的財富,增強農民的抗災能力的責任。徐光啟主張政府不能向農民征收過高的賦稅。他借《谷梁傳》之言:“古者稅十一,豐年補助,不外求而上下解足也。雖累兇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饑,君子非之”。(6)可見,徐光啟是主張藏富于民的,反對統治者對農民的過分掠奪。農民的財富多,抗災的能力也就會相應地增強。
徐光啟荒政思想研究論文
徐光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但他并不是一個完全沉浸于自己的科學研究而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者”。他是既喜歡科學研究又十分關心世事的科學家。《明史·徐光啟傳》說他“雅負經濟才,有志用世。”他的學生陳子龍說他“其生平所學,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實用”。(1)他盡力把自己所掌握了解的科學技術服務現實,使之成為救世的工具。這一點是在當時,就是在今天也是難能可貴的。如他為了北方邊境的安寧,力促利用先進的西方技術鑄造大炮御敵。他的荒政思想也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特色。與其他人的荒政思想相較,徐光啟的荒政思想既有政策方面的考慮,更有大量具體的救災方法和技術,具有很強的科技色彩。他的荒政思想的根本精神是“預弭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2)但事實上?!邦A弭”和“有備”都很難實現,徐光啟清楚這一點,因此他的重心落在了災后的救助上。
徐光啟是研究者比較關注的一個對象。他的荒政思想已有一些研究,但多是附于其它內容而有所論及,缺少專篇的論述。如謝仲華的《論徐光啟及其<農政全書>》(《農史研究》第二輯1982年3月)、李長年的《徐光啟的農政思想》(《中國農史》1983年第3期)郭文韜的《試論徐光啟在農學上的貢獻》(《中國農史》1983年第3期)等,本文試圖依據他的代表作《農政全書》來全面地分析一下他的荒政思想。
他的巨著《農政全書》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他的荒政思想。《農政全書》從始至終都貫穿著防災、救災精神,災害的陰影始終徘徊在它的周圍。因為中國傳統農業的最大的敵人,永恒的敵人就是各種各樣的災害。徐光啟所處的時代尤為如此,“由于政治腐敗,宗祿倍增,農業衰微,抗災救荒成了當務之急。”(3)因此,他在《農政全書》中用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論述了備荒救災的問題,共計十八篇,二十五萬多字,由此可見他對荒政的重視。
徐光啟是作為一個重農主義者來討論荒政的?!掇r政全書》是一部以“富國必以本業”為指導思想的著名農書。他“至于農事,尤所用心。蓋以為生民率言之源,國家富強之本。故嘗躬執耒耜之器,親嘗草木之味,隨時采集,兼之訪問,綴而成書?!?4)徐光啟認為農業是荒政的根本,是荒政的一切。因此,他在《農政全書》中詳細地介紹了農業的重要性以及農業的田制、水利、施肥、植樹、農器等農業的全部內容。還全文轉載了馮應京的《國朝重農考》熱情地贊揚了明太祖等皇帝關心農業,重視農業的政策和措施。
一、“預弭為上”
徐光啟十分強調統治者尤其是最高統治者皇帝在荒政中的責任。他引用《淮南子》的話:“是故人君上因天時,下盡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逐長,五谷繁殖。教民養育六畜,以時種樹,務修田疇,滋樹桑麻,肥磽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險,不生五谷者,以樹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枕,秋蓄蔬食,冬伐薪蒸,以為民資。是故生無乏用,死無轉尸。”(5)皇帝有增加農民的財富,增強農民的抗災能力的責任。徐光啟主張政府不能向農民征收過高的賦稅。他借《谷梁傳》之言:“古者稅十一,豐年補助,不外求而上下解足也。雖累兇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饑,君子非之”。(6)可見,徐光啟是主張藏富于民的,反對統治者對農民的過分掠奪。農民的財富多,抗災的能力也就會相應地增強。
北魏內河航運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北魏內河航運的發展首先得力于造船業的發展,北魏造船業的發展和北魏早期與中原地區的交往有著頗多的關系,而且隨著北魏的向南發展逐漸發達。為了水路的暢通,北魏時期還對以黃河為主的水運通道進行了疏通。北魏的內河航運雖然說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得到真正的大發展,但在孝文帝之前,即達到一定的規模。漕運糧食等戰略物資到洛陽以及南方前線是此后內河航運的重要內容。黃河水運的開通是保證北魏政權興盛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北魏;內河;航運
中圖分類號:K23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5957(2001)03-0028-05
--------------------------------------------------------------------------------
由游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是鮮卑族拓跋部歷史上的重大變化。而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權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是因為這一民族在由游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的歷史過程中,充分吸收漢族文化的精髓,使該民族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北魏的內河航運所表現出來的發展勢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本文中我們將對北魏時期內河航運發展的相關問題作一論述。
一迅速發展的造船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