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命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3:29: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命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唯物史觀及歷史命運論文
2001年,《歷史研究》第4期發表了蔣大椿先生批評唯物史觀現實合理性的文章。(注:蔣大椿:《當代中國史學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發展》,《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蔣先生的文章使我們想到,在理論創新的時候能不能突破或允不允許超越馬克思主義的一些觀點?
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對此的答復是肯定的,他們堅決否定存在任何最終的、絕對的、神圣的真理。這種否定不僅基于他們關于人類經驗的積累無論在量和質方面都微不足道(“整個人類歷史還多么年輕,硬說我們現在的觀點具有某種絕對的意義,那是多么可笑”(注:馬克思恩格斯說了許多有關真理相對性的話語,這里只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54頁上比較典型的一段。))的認識,而且源自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之一——存在決定意識(人們只能在一定歷史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展開認識活動(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62頁。辯證法只承認一切事物的暫時合理性,這是黑格爾最精彩的思想。)),所以過去對馬克思恩格斯學說的神化是違背馬克思恩格斯原意的,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學生們懷著對老師的過分崇拜而好心辦了壞事。當然,在以往的造神活動中,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借神化馬克思恩格斯來神化自己。
科學發展史也告訴我們是可以的,因為原理無非是一種運用歸納和演繹方法產生出來的最一般的、基本的認識,是具體人的思維的產物。人的局限性決定了原理性認識的局限性,所以任何原理或規律性認識都不是完美無缺、絕對有效的,任何科學的理論因此都必須是發展的,開放的,否則就變成了宗教。
在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理論的發展固然可以體現為對基本原理的不斷修補和完善,但更多地卻表現為對基本原理的突破上。正因為如此,這一領域的人們不會提出堅持或捍衛某種現成的理論,相反卻歡迎對現有理論的不斷修正,歡迎推翻現有理論的不斷嘗試。社會科學雖然有它的特殊性,但既然是科學,并且大家都認識到它需要創新,那就應同樣歡迎對一些基本觀點的超越。
事實上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的蓬勃發展,已經突破了許多根本性的原則,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因為在這個領域,空洞的原則是填不飽肚子的,所以原則往往在這里要讓位于實踐。比如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符合傳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哪條原理呢?但它符合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符合唯物史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符合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求的原理,也符合理論思維必須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
筆者與吳英、龐卓恒先生(注:吳英、龐卓恒:《弘揚歷史唯物史觀的科學理性——與蔣大椿先生商榷》,《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一樣,并不贊同蔣先生對經典唯物史觀的基本價值判斷,即它存在“嚴重的理論缺陷”,已不能適應現實史學認識的需要,因此“應當超越,必須超越而且可以超越”。筆者認為盡管唯物史觀的一些基本原理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但當代生活本身仍然可以在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內得到很好的解釋。換句話說,在當代,它的核心原理與它的一些輔助原理仍然是一種有效的歷史認識方法。而且,即使將來人們的社會實踐突破了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框架,唯物史觀被真的超越了,那也如同相對論突破牛頓力學的基本原理、量子論突破相對論的基本原理之后所發生的情況一樣,被突破的理論并沒有被徹底揚棄,牛頓力學對造汽車、飛機仍舊有效,相對論對造原子彈也繼續有效,唯物史觀將繼續得到發展。
唯物史觀歷史命運研究論文
2001年,《歷史研究》第4期發表了蔣大椿先生批評唯物史觀現實合理性的文章。(注:蔣大椿:《當代中國史學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發展》,《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蔣先生的文章使我們想到,在理論創新的時候能不能突破或允不允許超越馬克思主義的一些觀點?
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對此的答復是肯定的,他們堅決否定存在任何最終的、絕對的、神圣的真理。這種否定不僅基于他們關于人類經驗的積累無論在量和質方面都微不足道(“整個人類歷史還多么年輕,硬說我們現在的觀點具有某種絕對的意義,那是多么可笑”(注:馬克思恩格斯說了許多有關真理相對性的話語,這里只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54頁上比較典型的一段。))的認識,而且源自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之一——存在決定意識(人們只能在一定歷史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展開認識活動(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62頁。辯證法只承認一切事物的暫時合理性,這是黑格爾最精彩的思想。)),所以過去對馬克思恩格斯學說的神化是違背馬克思恩格斯原意的,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學生們懷著對老師的過分崇拜而好心辦了壞事。當然,在以往的造神活動中,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借神化馬克思恩格斯來神化自己。
科學發展史也告訴我們是可以的,因為原理無非是一種運用歸納和演繹方法產生出來的最一般的、基本的認識,是具體人的思維的產物。人的局限性決定了原理性認識的局限性,所以任何原理或規律性認識都不是完美無缺、絕對有效的,任何科學的理論因此都必須是發展的,開放的,否則就變成了宗教。
在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理論的發展固然可以體現為對基本原理的不斷修補和完善,但更多地卻表現為對基本原理的突破上。正因為如此,這一領域的人們不會提出堅持或捍衛某種現成的理論,相反卻歡迎對現有理論的不斷修正,歡迎推翻現有理論的不斷嘗試。社會科學雖然有它的特殊性,但既然是科學,并且大家都認識到它需要創新,那就應同樣歡迎對一些基本觀點的超越。
事實上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的蓬勃發展,已經突破了許多根本性的原則,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因為在這個領域,空洞的原則是填不飽肚子的,所以原則往往在這里要讓位于實踐。比如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符合傳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哪條原理呢?但它符合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符合唯物史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符合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求的原理,也符合理論思維必須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
筆者與吳英、龐卓恒先生(注:吳英、龐卓恒:《弘揚歷史唯物史觀的科學理性——與蔣大椿先生商榷》,《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一樣,并不贊同蔣先生對經典唯物史觀的基本價值判斷,即它存在“嚴重的理論缺陷”,已不能適應現實史學認識的需要,因此“應當超越,必須超越而且可以超越”。筆者認為盡管唯物史觀的一些基本原理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但當代生活本身仍然可以在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內得到很好的解釋。換句話說,在當代,它的核心原理與它的一些輔助原理仍然是一種有效的歷史認識方法。而且,即使將來人們的社會實踐突破了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框架,唯物史觀被真的超越了,那也如同相對論突破牛頓力學的基本原理、量子論突破相對論的基本原理之后所發生的情況一樣,被突破的理論并沒有被徹底揚棄,牛頓力學對造汽車、飛機仍舊有效,相對論對造原子彈也繼續有效,唯物史觀將繼續得到發展。
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定制在中國的歷史性命運
大規模生產(MassProduction)是20世紀中最有效率、最具競爭力的生產方式。大規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也許會成為21世紀中最重要的、最具競爭優勢的生產方式。但是,大規模生產模式在其形成過程中導致了管理“祛魅”和人的“祛魅”,即是說,人——這一積極的、具有創造性的生產要素被抽去了主體性特質,淪為大機器生產的異化物,把人當作活的“機器”看待,成為這種生產模式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基點。大規模定制模式從本質上要求管理“返魅”,以恢復人的主體性特質,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基點。中國在過去的工業化進程中,大規模生產發展得并不充分,管理“祛魅”的現象也不十分突出,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甚至出現過一些類似“返魅”的思想??墒?,我們要追問的是:中國未完成的工業化是否必須要重蹈一遍管理“祛魅”的過程,要提高效率,人力資源管理的基點是否必須建立在人的徹底“祛魅”之上?另一個問題是,中國現時所處的工業化環境已經不是大規模生產模式的鼎盛時期,而是大規模生產日益式微和大規模定制催生的年代,大規模生產在中國的歷史性命運如何,并會對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產生何種影響?本文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一、管理的“祛魅”和大規模生產
筆者借用馬克斯•韋伯的“祛魅”(disenchantment)一詞來描述發生在工業社會中管理的演變及其重要后果。馬克斯•韋伯所稱的“世界祛魅”,是指人類社會在近幾個世紀中高舉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旗幟,通過建立現代科學和實現工業化來滌蕩一切非理性因素,在這同時也剝離了事物的豐富的屬性,譬如剝離了人的主體性、經驗和感覺等。在這一過程中由伽俐略始創,繼而被笛卡爾所完善的分析方法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一方法的主要特點是將事物由復雜還原到簡單,將整體分割成局部,來了解事物的真相。分析的方法在科學史上功不可沒,但是把它作為唯一正確的方法,發展到極致便會形成機械論的世界觀。我們看到,機械論的世界觀對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大機器生產、層級組織、“指揮和控制”的管理原則等產生了很大了影響,構成了20世紀最重要的、最具競爭力的生產模式——大規模生產(MassProduction)。與此同時,管理經歷了一個“祛魅”的過程。對于大規模生產模式來說,“祛魅”既是這種生產模式形成前提又是其產生的結果。
在管理的“祛魅”過程中,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更確切地說,是工具理性和分析方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馬克斯•韋伯那里,對理性的崇尚表現為“理性設計”的社會結構、理性人“扮演特定的角色”、“行動理性”,即必須以某種客觀標準進行評價。韋伯的管理思想集中于在理性化的權力基礎上建立組織并實施管理,因而被稱為“官位主義”。在這里理性是指,有明確目標的組織行動和組織模式,除了被指定為完成某個特定目標的行動外,所有其他的行為都被排除在外。韋伯說,把非特定目標的行為排除在外!休謨說,“理性是激情的奴隸”,所以,管理思想家們說,把導致非理性行為的激情、直覺、經驗等都排除在外,把干擾工人們專注于特定活動的思想也排除在外!在這里,“管理的理性和工人們的非理性”成為各種管理理論的重要的假設,員工們被“祛魅”因而成為完成指定任務的被動工具。在整個管理理性運動過程中,效率(即以最少的投入獲取盡可能大的產出)成為唯一的價值標準,工具理性因此排擠掉價值理性而占據統治地位,而工具理性的搭檔則是科學的分析方法。
管理的“科學化”過程是動用分析方法對勞動和管理進行“分工再分工”,通過不斷分解,把復雜的活動還原成最簡單、最細微的組成部分,以提高每一個細微活動的效率來達到整體效率的提高。勞動分工的思想肇起于亞當•斯密,他指出勞動分工和專業化可以提高工人操作的熟練程度,節約同一工人進行不同操作的轉換時間,更為重要的簡單的活動可以由機器來替代,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自此以后,通過勞動分工來提高生產率被奉為工業社會的圭臬,斯密也因此不愧為工業文明的奠基人。把斯密的勞動分工思想“科學化”并大規模推行的是泰勒及其后繼者,他們采用科學的分析方法把對勞動的分解發展到凳峰造極的地步,他們的理論也因此被貼上“科學管理”的標簽。從機械論的世界觀出發,泰勒認為人本質上如同機器,員工就是生產工具。他對管理的定義是,知道讓人們做什么,并看著他們以最有效的方式來做。管理的核心是工作組織,高效監工、工作測量和激勵。泰勒及其后繼者先是用“時間——動作”(Time—Mation)研究來分解人有肢體,進而用“計劃——實施”相分離來分解人的頭腦和肢體。他們認為,經驗管理的方法容易使工人分心,因此,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必須分開。盡可能減少工人的獨立性和盡可能擴大管理者對勞動過程的控制是科學管理理論的一條重要原則,這一原則在享利•法約爾的行政管理理論那里演變為“指揮(命令)和控制”的管理原則。
法約爾為代表的行政管理理論仍然把員工視為“完成指定任務的消極工具”,他們認為,人和機器的能力取決于用什么樣的機器以及怎樣訓練人。與科學管理思想的不同之處,他們把人看成是由制度決定的不變因素,員工能夠按正式規定所要求的那樣去做,而正式組織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它的理性,在這里,人的動機僅僅是一個組織設計問題。法約爾認為,動機取決于錢、工作設計、紀律和監控。他們所關注的焦點是什么類型的專業化和等級制度才能使組織效率最大化,其思想基礎包括了勞動分工、等級與職能過程、組織結構和控制范圍是四個關鍵的問題,這樣一些問題在工業社會中都是一些很實在的問題。所以,法約爾所定義的管理五要素:計劃、組織、命令、協作和控制至今仍然是工業社會中流行的管理經典理論,“指揮和控制”至今仍是工業社會中管理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思想下命運共同體探討
摘要:當前在全球性問題不斷突出,世界多極化發展、經濟全球化全面深入,文化多樣化與社會信息化發展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超越種族、國界和意識形態的理念,并對“共同體”思想進行深入研究和建構,進而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進行科學把握。文章通過系列研究對“共同體”的概念內涵進行深層次研究,體現馬克思“共同體”這一特有含義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價值。同時,踐行立足于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科學和價值相統一的方法論總體原則,通過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大視野,著眼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科定位,觀察人類歷史上人的存在方式和人類的發展狀況,在理解人類歷史的同時體察現實,預知未來。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命運共同體;當代社會發展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時代背景
自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國際政治局勢動蕩,全球金融危機,社會沖突和種族,種族和宗教沖突,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但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性和社會信息化不斷推進,全球合作,多層次的全面發展。這表明,世界的和平發展道路和區域合作將不會一帆風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前和未來國際形勢的主流和本質。主席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黨的十八大報告里,明確提倡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呼吁世界在同一條船上,分享責任,促進人類的共同利益”?!懊\共同體”的概念在這里出現和廣泛使用,包括了多層次的范圍,不僅從國內到邊境邊境地區和周圍,甚至不斷擴展到亞太和整個世界。近年來特別是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得到廣泛和強有力的應用,中國和世界之間的交流方式,以及東盟,周邊國家,如歐洲中部、中部非洲、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20國集團(G20)峰會上,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國際活動里均反復提到的“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并呼吁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四國”集團,絲綢之路經濟帶,G20國家構建中國東盟命運的命運共同體等等。以上跡象說明,“命運共同體”絕不僅是一個口號或者說中國政府單方面提出的概念,而是中國政府外交政策里面的一個新的會話標簽,與外交戰略中時時貫徹的明確目標,也是新時期中國領導人的外交實踐?!懊\共同體”的這一概念,完全符合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和新的要求。
二、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內涵
“共同體理念”是目前形勢中我國外交方略以及經濟貿易戰略的指導思想,也是世界共同發展的嶄新模式?!肮餐w理念”在中國的實踐,它不僅是一個適宜的宣傳口號,而是一種基于亞太地區的地理優勢和經濟發展,絲綢之路是一個外圍,打開,迫使對方,相互支持的和平發展、共同發展、共同建設的模式。的華人共同體思想,建立霸權,干涉其他國家的內部事務,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但是為了實現政治互信為導向,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的經濟為目標,軍隊,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的目的,抵御外部風險和挑戰,實現振興發展的國家,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實實在在的軍事實體,是中國和周邊國家共同繁榮,地區安全共同體思想“命運”、“利益共同體”,“共同體思想”的責任。毫無疑問,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人類社會發展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隈R克思主義共同體為邏輯線索,來觀察人類歷史和人類發展的命運由一系列的和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共同體思想是人類歷史的觀察,馬克思人類命運和人類發展的獨特的視角,共同體思想和其他重要概念理論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有聯系,構成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就像一條紅線貫穿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只有把握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內涵,才能可以回到馬克思主義本身,認識和了解以及掌握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的“共同體”是在人類歷史中不斷生成的,是人類歷史上不斷生成,共同體思想的歷史顯示如下:血液的地理,政治和經濟“共同體思想和自由的人。從馬克思掌握和使用的共同體思想,以下的結論可以到共同體思想的原則規定:關節,這是馬克思的社會的本質;民主,這是真正的馬克思思想的共同體思想;自由個性,這是馬克思的社會的前提。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共同體思想的本質是個人現實和存在的基礎,共同體思想是各種所有制的前提,社會階級斗爭史前史和終極價值取向。
《我的父親鄧小平》讀后感
《我的父親鄧小平》讀后感一口氣讀完毛毛的新著《我的父親鄧小平》,平靜如水的文字,卻讓人濕了眼眶。毛毛即鄧小平同志的女兒鄧榕,這本書是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對鄧小平同志在“”十年內跌宕起伏的政治命運作了生動的敘述,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憂思。我說的這個特殊角度是指毛毛從一個女兒的角度出發去寫作為一個爸爸的鄧小平,這從某一個點來說,它比從一個黨史專家的角度去寫作為政治家的鄧小平更為親切、感人。從女兒的角度也就是從家庭的角度、親情的角度將一代偉人平民化的有血有肉的一面充份展現出來,使讀者不但能感受到政治家鄧小平的思想、品格、氣節、胸懷和膽識,同時還可以觸摸到作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好爺爺乃至好同事、好朋友的鄧小平同志的人倫情懷,這是《我的父親鄧小平》的感人所在、可讀性所在。盡管毛毛在寫作時盡量保持一種客觀冷靜敘述的語調,但她畢竟是個女兒,寫的又是大悲大慟的“”歲月,在大悲大喜的情節切換時,她不可避免地帶著感情的沖動,她的那種越寫越快的語速,那種特別強烈的傾吐欲望流淌在全書每一頁中,每一個讀者都能強烈感受到。書中有個情節令人難忘:鄧小平夫婦一次被“軟禁”,他們想到明天是孫子的生日,便托人送來一張紙條,上面寫道:“小萌子明天生日,給他一點水果和兩個罐頭,兩個瓶子留給他玩,還有糖一大塊。不要調皮,和眠眠姐姐兩人分。給小胖子一個大蘋果?!笨吹竭@張極普通的紙條,極樸素的留言,我一時有些心酸,而書中像這樣感人的細節比比皆是。從讀者角度來說,大家愛看的是這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故事,但也有一些讀者,特別是黨史專家、學者認為家庭這部分寫得太細,沖淡了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鄧小平形象。毛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的宗旨是通過我父親及整個家庭在“”十年中的遭遇,來折射國家的歷史和命運,因為父親的個人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黨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通過寫他,寫他的家庭際遇,能如實反映出當時整個民族所遭受的劫難。毛毛同時也明白父親畢竟是一個政治家,寫父親寫“”歲月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歷史———既要觀點明確,史料詳實,同時又不能夸大歷史事件、掩蓋史實,毛毛很好地完成了這一既定目標。在書中我們還看到,毛毛不僅僅停留在還原歷史這一表面真實上,還時時流露出自己的觀點、看法、見解,她把經歷過的那一段歲月變成有價值的歷史作品,而不是簡單的回憶錄。毛毛知道,僅僅從家庭的角度,親情的角度是無法全面、完整、立體地再現鄧小平同志的高大形象,為此,她做了大量準備,并采訪了一百多位人物,有些歷史細節求真實可信,起碼要三個以上當事人證實。一部厚厚的三十萬字的著作,一字一句記錄的是一個女兒對爸爸的無限懷念,也讓千千萬萬的讀者再一次領略了鄧小平同志偉人的品格和平民的深情。
名著讀后感:我的父親鄧小平
名著讀后感
《我的父親鄧小平》讀后感一口氣讀完毛毛的新著《我的父親鄧小平》,平靜如水的文字,卻讓人濕了眼眶。毛毛即鄧小平同志的女兒鄧榕,這本書是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對鄧小平同志在“”十年內跌宕起伏的政治命運作了生動的敘述,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憂思。我說的這個特殊角度是指毛毛從一個女兒的角度出發去寫作為一個爸爸的鄧小平,這從某一個點來說,它比從一個黨史專家的角度去寫作為政治家的鄧小平更為親切、感人。從女兒的角度也就是從家庭的角度、親情的角度將一代偉人平民化的有血有肉的一面充份展現出來,使讀者不但能感受到政治家鄧小平的思想、品格、氣節、胸懷和膽識,同時還可以觸摸到作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好爺爺乃至好同事、好朋友的鄧小平同志的人倫情懷,這是《我的父親鄧小平》的感人所在、可讀性所在。盡管毛毛在寫作時盡量保持一種客觀冷靜敘述的語調,但她畢竟是個女兒,寫的又是大悲大慟的“”歲月,在大悲大喜的情節切換時,她不可避免地帶著感情的沖動,她的那種越寫越快的語速,那種特別強烈的傾吐欲望流淌在全書每一頁中,每一個讀者都能強烈感受到。書中有個情節令人難忘:鄧小平夫婦一次被“軟禁”,他們想到明天是孫子的生日,便托人送來一張紙條,上面寫道:“小萌子明天生日,給他一點水果和兩個罐頭,兩個瓶子留給他玩,還有糖一大塊。不要調皮,和眠眠姐姐兩人分。給小胖子一個大蘋果。”看到這張極普通的紙條,極樸素的留言,我一時有些心酸,而書中像這樣感人的細節比比皆是。從讀者角度來說,大家愛看的是這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故事,但也有一些讀者,特別是黨史專家、學者認為家庭這部分寫得太細,沖淡了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鄧小平形象。毛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的宗旨是通過我父親及整個家庭在“”十年中的遭遇,來折射國家的歷史和命運,因為父親的個人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黨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通過寫他,寫他的家庭際遇,能如實反映出當時整個民族所遭受的劫難。毛毛同時也明白父親畢竟是一個政治家,寫父親寫“”歲月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歷史———既要觀點明確,史料詳實,同時又不能夸大歷史事件、掩蓋史實,毛毛很好地完成了這一既定目標。在書中我們還看到,毛毛不僅僅停留在還原歷史這一表面真實上,還時時流露出自己的觀點、看法、見解,她把經歷過的那一段歲月變成有價值的歷史作品,而不是簡單的回憶錄。毛毛知道,僅僅從家庭的角度,親情的角度是無法全面、完整、立體地再現鄧小平同志的高大形象,為此,她做了大量準備,并采訪了一百多位人物,有些歷史細節求真實可信,起碼要三個以上當事人證實。一部厚厚的三十萬字的著作,一字一句記錄的是一個女兒對爸爸的無限懷念,也讓千千萬萬的讀者再一次領略了鄧小平同志偉人的品格和平民的深情。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
【摘要】透過文化人類學考察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不僅可以拓寬多元化的人類文明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歷史傳承性視野,而且還可以從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中找尋不同文明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發揮“和諧酵母”的方式及其獨特功能。與之相關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無論對于國家還是人類整體而言,少數民族在促進人類文明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程中發揮了無與倫比的功能和作用。它是多元化文明形成和人類探索自身種類變遷標本及活化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應該注意文化傳播中有可能出現的文化沙文主義和文化中心主義問題。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人類學;少數民族文化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哲學意涵及其人文價值取向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時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會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在對外場合向世界闡明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趨勢。自此之后,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視閾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100多次的闡釋和說明。特別是在2015年參加聯合國總部舉行的70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中,發表了《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自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巨大反響,并被寫入聯合國多項決議中,其中包括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和人權理事會決議。它不僅反映了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認可和贊同,也標志著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彰顯了中國特色國際話語權構建和對外傳播效果正在逐漸顯現。
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不僅從國與國之間相互聯系的角度勾勒了未來世界向著合作共贏、權責共擔的趨勢發展,更從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角度揭示了人類整體作為生物體的一個類別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人類文明不可逆轉的走向,從根本上反映了世界人民在動蕩不安、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對尋求人類利益最大公約數的深切期盼和強大動力。首先,人與人作為生物體意義上的類,本質上休戚與共。與其他生物體類一樣,人就是宇宙萬物生物鏈條中的一個類別,它既有區別于其他生物體類別的獨特特征,也有人作為生物體類別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法則。人類作為生物體類的發展歷史證明,合作可以共享成果,沖突和戰爭導致災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對信息時代的人類發展尤其具有重要的啟發性意義。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包容,這既是人類作為生物體生存需要同類相互幫扶的本能,也是人類具有高級思維能力并由此產生理想精神生活追求而區別于其他生物體的本質;另一方面,人類文明發展史表明,由不同地域習俗、思維模式、倫理和行為規范構成的形態各異的文明不僅在本質上沒有相互沖突的內在規定性,而且不同文明的交融更將人類命運密切聯系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關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簡單講就是人如何適應自然并在符合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改造自然并為人類自身利益所增益。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質量高,那么人類生存及由此獲取的自身利益就越多。而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質量從根本上則取決于人類共處的質量。中國古代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粹就是關注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共生。它強調天道與人道、自然和人為關系之間的相通和統一。
正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币簿褪钦f,在追求人與自然相通的同時,也努力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科學研究證明,人類自身活動對自然界所產生的災難性影響和作用已經遠遠超過了人類用以補救的能力。無論是二戰后期在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還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都是最好的明證。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倡導人類相互之間和平友愛、互助共贏,而且從人類自身活動的目的性方面勾畫了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互相信任并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美麗圖景。核武時代,如果人類相互之間關系到了睚眥必報之境地,那么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將不復存在,而人類的存續也就無從談起。從根本上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人類技術發展的一種結果。而人類由利用自身技術發展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對自然環境的致命摧殘,這種致命摧殘又反過來對人自身生存形成根本性的損害和威脅。再次,人與社會的關系說到底是人與人互動關系的一種結果呈現。也就是說,就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言,究其根本是由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各種互動關系而決定。這種互動關系體現了作為特殊生物體類別的人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各種因果關系共生。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探討
摘要: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在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考察的全部過程中。梳理分析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發展演進脈絡,辨析不同共同體中人的發展與自由程度,考究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原初本意,不僅有助于我們真正體會到其精神內涵和價值旨趣,而且為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出發,對前人的思想進行批判總結,對共同體發展的歷史樣態仔細考究,最終構建出來的科學理論。區別于其他共同體理論,馬克思將“現實的人”基于生存訴求的實踐活動作為共同體生成的前提,重視人的發展與自由程度。深入學習馬克思的共同體科學內涵,不僅有助于我們切實地回歸這一思想的原初本意,而且利于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推動和諧社會的有效進程。
一、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生成追溯
任何思想都是所處歷史時代的產物,是思想家對已有的理論進行批判、繼承與發展,從而形成的理論視角。共同體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城邦共同體,當時的哲學家們從城邦出發,闡明城邦共同體是以善的原則來維系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希臘城邦瓦解后,神學共同體逐步建立,并與世俗的王權展開了斗爭。在近代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之后,隨著市民社會的興起,涌現出了一批哲學家,他們分別從不同視角論證了共同體的形成及其正當性。在當代,學者多立足于抽象的、思辨的政治哲學來論述共同體及其價值。與一般共同體思想譜系的理論不同,馬克思以現實個體的實踐活動作為共同體解析的前提。在馬克思的視域中,共同體并非抽象的理論范疇,而是人類的一種社會生存方式。他指出,人類歷史的基本前提是“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1],對法的關系的認識不能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需要從物質生活中尋找根源。可見,在馬克思那里,現實個體的實踐活動才是人類歷史活動展開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著共同體的性質與特征。他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維度對共同體做了科學區分,指出了自然形成共同體的構成,揭示了資本主義共同體的虛幻特征,構想了對它進行揚棄后進入的真正共同體。
二、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演進脈絡
大陸同胞和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我們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兩岸同胞要加強交往,加強經濟文化交流,繼續拓展領域、提高層次,推動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边@些充滿民族大義、民族深情的重要論述,對海峽兩岸同胞的天然關系作出了符合歷史、現實、未來的正確判斷,宣示了我們黨推動加強兩岸交流交往的基本政策,指明了兩岸同胞加強交往、溝通、理解、合作的正確方向。
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道出了兩岸同胞關系歷史和現實的基本事實。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2300萬臺灣同胞中98%是漢族,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梅縣、潮州;其余2%是高山族,他們同13億大陸同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臺灣同胞同大陸同胞無論從血緣上、文化上、社會關系上、經濟來往上都密不可分。尤其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兩岸交流逐漸開放以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規模越來越大,人員往來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即使那些主張“臺獨”的人士,也大多親自或委托親人到大陸尋根追宗、祭拜祖先。任何人以任何手段“去中國化”,都不可能切斷臺灣同大陸的血脈、文脈、人脈,不可能人為否定其自身的民族和文化根源。
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提出了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岸同胞走向共贏的基本要求。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得任何地區都不可能再孤立發展。實行開放交往以來,兩岸經貿聯系和人員往來日益密切。截至2007年6月,兩岸貿易累計達到6589.7億美元,臺商實際投資大陸累計445.8億美元,其中2006年兩岸貿易額達1078.4億美元,臺灣順差663.7億美元,2007年1—6月兩岸貿易額為552.8億美元,臺灣順差332.6億美元;截至2007年上半年,臺灣同胞來大陸累計達到4461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累計151萬人次,其中2006年臺胞來大陸441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近21萬人次,2007年上半年臺胞來大陸221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超過10萬人次。大陸是臺灣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和產業升級換代的重要輸出地,臺灣同胞的投資也為大陸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臺灣與大陸在經濟上已經形成互利互補、相互促進的共贏關系。面對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潮流,兩岸同胞完全可以攜手建立共同市場,實現兩岸共同繁榮。
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表達了對兩岸同胞抓住機遇、攜手并肩、共同為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的衷心期待。100多年來,中華民族歷盡磨難,終于迎來民族復興的難得機遇。兩岸同胞都有責任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服從民族大義,順應時代潮流,超越歷史恩怨,加強相互交往,拓展交流領域,提高交流層次,推動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兩岸同胞命運相連,合則兩利、分則俱傷,唯有追求雙贏,才能避免雙輸。要盡一切可能避免重演兄弟鬩墻、親痛仇快的悲劇。
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的基本方向。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將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這些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莊嚴宣示,其根本著眼點就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由于長期的歷史隔閡,部分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缺乏了解和心存疑慮,要讓所有臺灣同胞真正確立“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的正確觀念,需要相當的歷史過程和付出艱苦的努力。近年來,我們不斷出臺和實施的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比如,開放臺灣水果零關稅登陸、實行有利于臺灣學生在大陸學習就業的政策、積極推動兩岸節日包機常態化、依法保護臺灣同胞在大陸及世界各地的合法權益等,已經并將繼續產生良好效果。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我們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等政策宣示,突出表明了我們黨涉臺政策強烈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重大戰略三個“關系”
為什么說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一個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作出的這一重大判斷,首先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仡櫸覀凕h成立以來特別是執掌政權以來的歷史進程,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貫穿了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過程。
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核心同志把執掌全國政權比作“進京趕考”,要求全黨同志牢記“兩個務必”,“防止‘糖衣炮彈’的攻擊”,要學習領導新中國所需要的各種建設本領、管理本領。
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核心鄧小平同志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大聲疾呼,我們“要憂國、憂民、憂黨啊”!他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實現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核心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志說,這“是經過了長時期思考的”。并且強調,在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弘揚和體現了黨的三代領導核心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一年多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保持了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夙興夜寐、兢兢業業的精神狀態和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