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3:40: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人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教學分析論文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人物教學是整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正確的觀點,采用恰當的方法,通過人物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是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現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明確學科要求,是歷史課進行人物教學的前提

歷史人物是指在歷史發展中有重大影響、起重大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的人物。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盡管經歷了不同的社會形態,過程錯綜復雜,但都離不開人的活動,每個時代、每個王朝、每個國家都要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正是這些人物的所作所為加快或延緩了人類歷史的進程。正確講授和判別各個歷史人物及他們從事的活動,是我們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現行中學歷史課本中介紹了中外歷史上許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科學家。課本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使不少歷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在教學中對歷史人物“正確地、具體地、實事求是的給予敘述和評價,對歷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進行分析和批判”,是我們歷史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我們在教學中必須依據大綱要求,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圖文系統,準確地講述和評價課本中涉及的各類人物,激起學生強烈的愛憎感情,對學生進行理想及人生觀教育。

二、充分利用課本,是歷史課進行人物教學的途徑

歷史課中的人物教學,既不能用數理學科演繹推理的論證方法,也不能采用理化實驗那樣的手段,必須充分發掘課本中的圖文因素,充分利用圖畫的形象直觀性和文字的生動具體性等特點,去描述人物的神態、特征及其活動,使學生充分地感知教材,經過一定的心理活動,讓歷史人物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接近于歷史的基本面貌。

查看全文

影視文學歷史人物評價

在歷史研究中,人物評價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但數千年來,對于不少歷史人物的評價,卻從來都不曾有過一致,間或,還不乏空洞的責難和不切實際的翻案。近年來,影視文學作品對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引起諸多爭議,影視創作者與史學家各執一詞,在誰更真實地還原了歷史人物面目的問題上,相互指責。筆者認為,雖然影視文學作品在歷史人物的評價上存在一些問題,但其積極一面我們不應視而不見。影視文學作品貼近民眾,再現歷史的多元記憶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目的不僅包括以史為鑒的現實需要,也包括娛樂休閑的需要?,F代人渴望了解歷史、了解歷史人物,包括古今中外各色人等,尤其是歷史名人的生活狀態。但對廣大民眾來說,乏味單一的學校教材、高深枯燥的學術著作,都難以成為滿足他們求知心理的主要途徑,他們需要一種更為生動直接的方式;而影視文學作品正是以鮮活的人物個性描寫,跌宕起伏的情節設計,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在娛樂休閑的同時,向大眾傳播著歷史知識。影視文學作品塑造的對象不再局限于上層人物,而是將視點轉向非主流歷史人物,諸如郎中、俠士、商賈,甚至乞丐,開拓了我們認識歷史人物的視野,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逐漸成為民眾認知歷史的主渠道,其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潛心鉆研的史學論著。而且,有扎實社會背景的影視文學作品往往還是正統史學的有力補充。譬如,當正統史學褒揚美國內戰中的北方軍隊時,一部《飄》令民眾對南北戰爭有了全新的認識:英雄林肯成了南方人調侃中如魔鬼一般的人物;南方的士兵成了保衛家園的熱血青年;甚至忠心耿耿的黑人奴仆也讓我們意外地發現,萬惡的黑奴制度居然也有溫情脈脈的一面,而那些頑固推行奴隸制的人雖然注定無法成為歷史的英雄,但他們中間也有不失為慈父和好將軍的。再如,在宣揚日本軍國主義精神的影片《啊,海軍》中,還有一些日本社會上層壓迫普通民眾的畫面。這些描述和記憶反映了歷史中的一些真實片斷,對于我們了解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的國內局勢不無幫助。如果我們把這些描述和記憶視為正統史學的補充資料,我們的價值觀非但不會產生偏差,反而會更加全面。

虛構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在這個世界,我們需要理想、精神和個性張揚,否則生活將乏味許多。正如歷史人物不可能個個都是“高、大、全”那樣,我們也不可能強求歷史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個個都既生動又真實。對于多元敘述甚至虛假敘述的容忍,正反映這個時代的寬容性。而且,這些“篡改”歷史人物形象的敘述,或曰評價,折射了特定時代的歷史特征,其本身也是一部值得研究的歷史。隨著時光推移,這些有意無意的炮制者本身也將成為歷史人物,成為人們研究的對象,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將虛構的歷史題材影視文學作品視為洪水猛獸。

影視文學作品中的歷史人物不可能完全真實,這就如史學中的歷史人物也不可能完全真實一樣;尤其是當影視文學作品塑造的是知名歷史人物時,為了突出個性,人物形象往往陷入單一化、臉譜化。在去年熱播的歷史劇《孝莊秘史》中,叱咤風云、奢靡荒淫的多爾袞被描繪成為情所困的癡情男子;孝莊則雖然對多爾袞深情款款,但為了丈夫、兒子、大清朝的利益,走上了與多爾袞明爭暗斗的道路。這種人物形象雖缺少史實依據,但反映了當代人對歷史風云人物情感追求的認同,而且故事的基本線索仍可以算是在史實基礎上的合理發揮。如果《孝莊秘史》、《走向共和》、《康熙王朝》等電視劇還有史料做基礎,那么在時下的一些影視文學作品中,歷史人物已經完全脫離史實,引起了不少學者的憤怒。在《戲說乾隆》、《乾隆王朝》、《還珠格格》、《書劍恩仇錄》、《鐵齒銅牙紀曉嵐》等電視劇中,分別展現了不同形象的乾隆皇帝。以那部被不少專家視為“垃圾”,但卻倍受觀眾青睞的《還珠格格》為例,這部純屬戲說的電視劇,將乾隆刻畫成慈祥的父親、癡情的君主,竟然以仁義之心寬容了不學無術卻又生性善良的假格格。這種刻畫方式當然遠離史實,不值得提倡,但卻反映了當代人向往皇室童話的心態,滿足了一些觀眾的享樂需求。此外,其續集雖然依舊受到媒介的吹捧,但在一些地區卻慘遇“滑鐵盧”,這也反映了區域差異導致的對人物形象的不同認知。如果深入探討這些現象,將有助于我們了解現階段的社會狀況及普通民眾的精神狀態。再如商代的蘇妲己,一提起她,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狐貍精”、“紅顏禍水”,以及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負面詞語。然而在林乃初所著的《妲己》一書中,“牝雞司晨”的妲己卻被歌頌成一個忠肝義膽、忍辱負重的俠女,與周武王等人還演繹出感人的愛情故事。從對妲己的不同評價,我們可以看到,正是由于現代人逐漸擺脫了封建禮教束縛,提倡男女平等,所以世人不再片面地將罪責推到女人身上。可以說,特定時代的人們往往會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寄托在歷史人物身上,因此這種對歷史人物的塑造雖然并不真實,但也能折射出那一時代的特點。

歷史就像一具多棱鏡,從不同的層面、角度闡釋,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況且一些歷史人物距今數千年,歷史資料缺乏,很難還原人物的真實面目。在這種情況下,編劇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賦予歷史人物現代氣質,拉近歷史人物與現代人的距離。應減少歷史題材影視文學作品的負面影響由于觀眾不是歷史學者,他們看完影視文學作品,往往容易接受其敘述,將劇情視為歷史,并且容易接受融于其中的編導的價值觀。因此,作為公眾人物的編導,在設計歷史人物尤其是歷史名人的形象時要考慮到其作品的社會效應,不能憑自己的好惡隨意加以編排,而應該在現有史料基礎上進行合理演繹,人物性格應在符合史料記載的基礎上展開;當然這里的史料應該是經過科學考證的。對于在評價上有分歧的人物,編劇當然可以任選一種敘述方式,但也不能不考慮哪一種敘述更具有正面的社會效應。如果編導純粹憑籍自己的想象而不遵從史實,就不應打歷史正劇的招牌,不妨效仿港劇,堂堂正正地在屏幕上打出“本劇純屬虛構”的字樣;或者采用影射的手法,避開具體朝代、人物。這樣既可以給編導更多的發揮個人想象力的空間,保持故事的生動性,也不至于使觀眾誤把“戲說”當歷史,落下篡改歷史的惡名;而且略有歷史常識的觀眾看到劇情時也能明白故事影射的是歷史上的哪些人物。

當然,為了提高民眾的審美觀,引導正確的歷史觀,我認為影視文學作品在涉及評價歷史人物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喧囂的背后,應該留給歷史一個屬于它自己的空間,如果沒有了真實的記述,將是人類永久的悲哀。雖然我們的敘述,無法與歷史人物的原貌完全吻合,但我們至少應該避免媚俗與逢迎,使其盡量接近歷史人物的原貌。其次,應該考慮到民眾的感情與接受力,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不能沒有尺度。我們可以說創作者有權以多元的方式思考問題,但不代表他有權不加選擇地傳播其作品。比如,影視文學作品不應將殘酷的戰爭描繪成田園牧歌。再次,影視創作者與史學家都非高高在上的審判家,每個人對歷史人物的認知都是有時代局限的,往往受到我們所處時代的環境、成見、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能簡單定性,與其單純討論他們是忠是奸,不如嘗試理解前人,注重人物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的思想與行為、個性品格與政治心態等的解釋與分析,并以此來揭示時局變化,探索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

查看全文

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評價論文

眾所周知,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歷史觀,即使是相同的階級,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歷史問題的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鄧小平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歷史觀為指導,正確分析、揭示了人民群眾和革命領袖的血肉關系,提出了評價革命領袖功過是非的客觀公正、恰如其分原則和正確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革命和建設發揮了重大指導作用。筆者不揣淺陋,主要圍繞鄧小平關于評價歷史人物和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方法作一探討。

一、堅持唯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正確揭示人民群眾和領袖的關系

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歷史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一切剝削階級從唯心史觀的基本立場出發,無一例外地都是英雄史觀,認為英雄創造歷史,人民群眾只不過是陪襯。而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是人類歷史的主人?!爸挥邢嘈湃嗣竦娜耍挥型渡砣嗣裆鷼獠膭撛炝θ粗腥サ娜?,才能獲得勝利并保持政權”(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評價歷史人物》,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版,第24頁。)1956年鄧小平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向來認為,歸根結底地說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工人階級必須依靠本階級的群眾力量和全體勞動人民的群眾力量,才能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時解放全體勞動人民。人民群眾的覺悟性、積極性、創造性愈是發展,工人階級的事業就愈是發展”。(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17-218頁。)中國共產黨員是人民群眾利益和意志的忠實代表,它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與人民的關系如此密切,但還是要從根本上肯定“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157頁。)黨的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他們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學生與先生”的關系,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社會實踐的具體履行者,任何人都不能自恃見多識廣,鄙視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那種“說話態度生硬,架子擺得很大,以為這就是‘領導’,其實只能令人討厭,脫離群眾,使自己陷于孤立和困難的地步”。1950年他告誡西南黨政領導說:“領導不是自封的,要看群眾承認不承認,批準不批準。領導作風惡劣,群眾就不會服從;領導犯了錯誤,群眾就不批準”,不管你有多大能耐,只要“群眾不跟你走,你就一事無成”。(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40-41頁。)因此鄧小平不止一次地強調,要堅持“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的基本觀點,要堅持群眾路線的基本工作方法,要尊重群眾,發動群眾,引導群眾,組織群眾,一切工作都要圍繞“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愿意不愿意,人民答應不答應”為轉移。戰爭年代,“敵我斗爭的勝負,決定于人民”,(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34頁。)決定于對人民利益的保護和適當的對敵斗爭方法?!敖涷炗绕渥C明:誰關心人民的問題,誰能幫助人民想辦法去和敵人斗爭,保護人民利益,誰就是人民愛戴的領袖”。(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34-235頁。)和平建設時代,人民群眾的最大愿望就是不斷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實現四個現代化就是黨用以發動群眾,提高人民積極性的一面旗幟。作為我黨的精神支柱和理論結晶的思想同樣體現了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不是同志一個人的創造,包括老一輩革命家都參與了思想的建立和發展”,但“主要是同志的思想”。(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45頁。)

鄧小平在充分肯定“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是人民”(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73頁。)的同時,“從來沒有否認杰出的個人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從來沒有否認領袖人物對于政黨的作用”。那么什么是領袖呢?他借用列寧的話說是“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的人們。但領袖不是官封和天生的,“是在群眾斗爭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無產階級的領袖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完全統一的,他們“不是在群眾之上,而是在群眾之中,不是在黨之上,而是在黨之中”。(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75頁。)他們是密切聯系群眾的模范,是服從黨的組織,遵守黨的紀律的模范。他們集中了群眾智慧,代表了人民利益,是群眾中的精英。革命領袖對歷史發展起了加速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鄧小平就指出:“沒有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么夸張”(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49頁。),就是充分看到了像這樣的杰出人物,由于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和卓越領導,大大縮短了中國革命的時間,迎來了革命的最終勝利。正因為如此,我們“絲毫不排斥人民對于杰出的個人的尊敬”。(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73頁。)要弄清“群眾領袖是最值得珍貴的,沒有他們是不能支持最困難的斗爭的”,黨應“用最大努力去培養大大小小的群眾領袖”(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35頁。),“在群眾面前應處處尊重群眾領袖,幫助培養對群眾領袖的信仰”。(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34頁。)當然,“對于領袖的愛護——本質上是表現對于黨的利益、階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愛護,而不是對于個人的神化”。(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19頁。)

但是領袖的作用不是無窮無盡的,“個人的作用歸根到底是以一定的社會條件為轉移的”。(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35頁。)離開了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任何杰出個人將一事無成?!半x開群眾經驗和群眾意見的調查研究,那么,任何天才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領導”。(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35頁。)鄧小平指出:“過分夸大個人作用是不對的”(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73頁。),因此必須“堅決執行中央反對把個人突出,反對對個人歌功頌德的方針”。(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35頁。)對領袖的尊敬是正常的,但“不是迷信,不是把他當作神”(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72頁。),不能把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與英雄人物的杰出作用等同起來,變成歷史的二元論,更不能把杰出人物的作用說得無窮大,變成實足的個人創造歷史的英雄史觀。堅持徹底的唯物史觀,就必須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最終推動力的基本觀點,在此前提下承認領袖和杰出人物的重要性,承認他們對歷史的加速或阻礙作用。

二、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客觀公正、恰如其分地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

查看全文

歷史人物原則評價管理論文

所謂歷史人物,它不是指歷史長河中的任何一個個人,而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對社會歷史進程或重大歷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響較大的、留下明顯痕跡的人。他們對歷史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有時甚至還會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一向是史學界爭鳴的熱門話題之一,在歷年高考試題中也屢見不鮮。如1985年高考題對李鴻章的評價題;1992年“楊貴妃”題;1995年秦皇、漢武三大事跡比較題等。筆者從中學歷史教學和高考能力要求的角度出發,對近年來出現的這類題目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總結整理,獲得了一定的信息和經驗,現訴諸文字,以饗同行。

一、評述歷史人物事跡的具體方法

評價歷史人物需要用他們的具體言論、行為評述其是非功過。而闡述人物事跡時應當注意掌握適當方法。一般地說,評述人物事跡大體上采用分類法和分期法。

1.分類法即把歷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跡按類別歸納評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跡大多適用此法。一般可分為政治(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經濟(實行寬舒政策,發展生產)、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文化等方面。如漢武帝的事跡可概括成:

①政治上:a、頒布推恩令,削奪大批王侯爵位,解決王國問題;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一和政治統一。

②經濟上: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開鑿六輔渠、白渠,治理黃河。經濟發展,國家富裕。

查看全文

歷史人物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聚焦歷史人物,在綜合分析中提高歷史學習的有效性。比如讓學生將歷史資料中的人物和影視資料中的人物進行對比辨析;讓學生查詢資料,分辨歷史人物事跡的真實性;讓學生在多元材料的輔助下對歷史人物進行立體化認識;圍繞歷史人物編輯課本劇,融入自己的情感認知;組織學生圍繞歷史人物展開主題辯論活動,加強互動。

關鍵詞:歷史人物有效性初中歷史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不僅接觸到各種史實,更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不少學生都對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感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將目光聚集到歷史人物上,感受歷史人物的獨特人格,體會其品格特性,進而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有效性。

一、借助影視資料,對比辨析

不少學生都喜歡看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作品,但不少影視劇作品都對歷史人物進行了虛構和夸張,這便不能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播放影視片段,并讓學生通過歷史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歷史人物有何不同。在指導學生學習《秦統一中國》一文時,筆者先展示影視劇作品《尋秦記》中的片段,讓學生借助歷史資料進行分析,說說歷史中的秦始皇和影視劇中的秦始皇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快就發現兩人的身份、性格等方面截然不同,雖然《尋秦記》盡可能尊重史實,但還是出現了不少虛構的成分。如有學生發現在《尋秦記》中的嬴政死了,而嬴政是由趙盤假扮的,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并不存在趙盤這個人物。因兩人身份不同,所以性格上也有著一定的差別。筆者繼而讓學生嘗試閱讀《史記》等資料,分析真正的秦始皇有怎樣的特點。學生發現《史記》雖然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績,但同時也認為其性格殘酷,如“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通過對比分析,學生逐步發現,影視劇作品往往采用戲說的方式處理歷史人物,因此,在觀看歷史劇時要學會分清楚哪些才是歷史的真實信息。這樣的學習能讓學生認識到史料的重要性,并提高其歷史實證的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并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二、鏈接網絡資源,判斷真偽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教學中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

摘要:對于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而言,能夠對學過的歷史人物給予客觀、中肯且全面的評價,是教師教學成果的一種直觀體現,也是學生歷史素養的體現方式。在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對于歷史人物有更好的評價能力,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給學生滲透一些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評價原則,這不僅是對學生思維理念的一種引導,同時還會幫助學生更為客觀而清晰地認識這些歷史人物,進而促進自身歷史價值觀的良好形成。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歷史人物;評價原則

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方式不僅會反映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程度、思考問題的角度與方法,也是學生歷史價值觀的一種直觀體現。在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與評價歷史人物是課程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給學生滲透更多歷史人物的評價原則,這不僅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引導,也會讓學生明白如何更為理性客觀地看待問題,這才是學生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應當習得的素養。

一、唯物史觀的滲透原則

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首先需要遵循的便是唯物主義史觀,要將歷史人物放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中去進行綜合認識與評判,并且要結合相關的時代背景來全面理解與認識一個歷史人物。不少學生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采取的方法及自身的思維理念都較為狹隘,會簡單地從一件事情上來判定一個人,或者是以別人的一些角度與觀點來理解一個人物。這些都不是唯物史觀的體現形式,這種片面、單一地看待歷史人物的方式,是教師在平時的知識教學中應當讓學生改善的一個方面,因而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唯物史觀來全面綜合地認識一個歷史人物,尤其是要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以及社會環境下認識一個歷史人物,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才會更為公允。用唯物史觀原則評價歷史人物,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社會作用,認清歷史人物的本質。例如,和思想是那個時代的豐碑,它的產生有歷史的必然性。但在充分肯定豐功偉績的同時,也應看到他在晚年的歷史過錯;在謳歌思想光芒的同時,也要承認思想的產生、豐富和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的歷史實踐,它是集體智慧結晶的這一歷史結論。只有結合唯物主義史觀,才能夠全面而綜合地評價一個人物以及他的功過,這也是需要學生記住的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評價原則。

二、結合歷史背景的評價原則

查看全文

歷史人物在小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歷史是一門十分主要的課程,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育體制不斷改革過程中,應該發揮歷史人物在小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因此,本文針對歷史人物在小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探析,進而通過歷史教師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并為小學歷史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歷史人物;小學歷史教學;作用

歷史學科中包含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在小學歷史教學期間,教師為了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將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有機聯系在一起進行講解,教師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成敗進行分析,然后進行啟迪和教育,并為學生實施品德和情感教育。歷史與其他學科有一定的區別,體現了教書與育人,所以在小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將歷史人物應用在小學歷史教學中,能夠實現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從而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

1歷史人物與小學歷史教學的聯系

對于歷史知識而言,其主要包含歷史現象、歷史原因、經過和人物等構成,而其中人物、時間和地點是歷史現象的三要素,所以小學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有利于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應該圍繞歷史人物進行教學,進而有助于學生學習到豐富的歷史知識,并掌握豐富的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然后提升小學歷史教師效果。在小學歷史教學期間,教師應該將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歷史事件中穿插相關人物,進而對歷史事件能夠有正確的分析,達到教師提及相關歷史人物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對歷史事件有深刻的理解,并通過一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掌握有關教訓和意義。教師在運用歷史人物進行小學歷史教學時,應該以人帶動物的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同時,使得歷史教學任務能夠順利完成。另外,學生能夠利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和分析。眾所周知,歷史現象是人通過實踐活動而產生的,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講,歷史是人民群眾所創造的,而且人民群眾的力量對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歷史人物對歷史教學有較大的作用。對于歷史人物而言,其既能推動社會的發展,而且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總之,歷史人物能夠加速或者緩慢歷史事件的進程,所以在小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如果未能恰當的運用歷史人物進行講解,那么,在分析相關歷史事件期間,應該將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得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最佳方法。因此,歷史人物與小學歷史教學有著密切聯系。

2歷史人物在小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鄧小平關于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評價的思想探析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歷史觀/歷史評價

【正文】

眾所周知,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歷史觀,即使是相同的階級,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歷史問題的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鄧小平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歷史觀為指導,正確分析、揭示了人民群眾和革命領袖的血肉關系,提出了評價革命領袖功過是非的客觀公正、恰如其分原則和正確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革命和建設發揮了重大指導作用。筆者不揣淺陋,主要圍繞鄧小平關于評價歷史人物和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方法作一探討。

一、堅持唯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正確揭示人民群眾和領袖的關系

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歷史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一切剝削階級從唯心史觀的基本立場出發,無一例外地都是英雄史觀,認為英雄創造歷史,人民群眾只不過是陪襯。而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是人類歷史的主人?!爸挥邢嘈湃嗣竦娜?,只有投身人民生氣勃勃的創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獲得勝利并保持政權”(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評價歷史人物》,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版,第24頁。)1956年鄧小平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向來認為,歸根結底地說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工人階級必須依靠本階級的群眾力量和全體勞動人民的群眾力量,才能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時解放全體勞動人民。人民群眾的覺悟性、積極性、創造性愈是發展,工人階級的事業就愈是發展”。(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17-218頁。)中國共產黨員是人民群眾利益和意志的忠實代表,它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與人民的關系如此密切,但還是要從根本上肯定“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157頁。)黨的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他們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學生與先生”的關系,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社會實踐的具體履行者,任何人都不能自恃見多識廣,鄙視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那種“說話態度生硬,架子擺得很大,以為這就是‘領導’,其實只能令人討厭,脫離群眾,使自己陷于孤立和困難的地步”。1950年他告誡西南黨政領導說:“領導不是自封的,要看群眾承認不承認,批準不批準。領導作風惡劣,群眾就不會服從;領導犯了錯誤,群眾就不批準”,不管你有多大能耐,只要“群眾不跟你走,你就一事無成”。(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40-41頁。)因此鄧小平不止一次地強調,要堅持“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的基本觀點,要堅持群眾路線的基本工作方法,要尊重群眾,發動群眾,引導群眾,組織群眾,一切工作都要圍繞“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愿意不愿意,人民答應不答應”為轉移。戰爭年代,“敵我斗爭的勝負,決定于人民”,(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34頁。)決定于對人民利益的保護和適當的對敵斗爭方法?!敖涷炗绕渥C明:誰關心人民的問題,誰能幫助人民想辦法去和敵人斗爭,保護人民利益,誰就是人民愛戴的領袖”。(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34-235頁。)和平建設時代,人民群眾的最大愿望就是不斷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實現四個現代化就是黨用以發動群眾,提高人民積極性的一面旗幟。作為我黨的精神支柱和理論結晶的思想同樣體現了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不是同志一個人的創造,包括老一輩革命家都參與了思想的建立和發展”,但“主要是同志的思想”。(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45頁。)

鄧小平在充分肯定“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是人民”(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73頁。)的同時,“從來沒有否認杰出的個人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從來沒有否認領袖人物對于政黨的作用”。那么什么是領袖呢?他借用列寧的話說是“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的人們。但領袖不是官封和天生的,“是在群眾斗爭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無產階級的領袖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完全統一的,他們“不是在群眾之上,而是在群眾之中,不是在黨之上,而是在黨之中”。(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75頁。)他們是密切聯系群眾的模范,是服從黨的組織,遵守黨的紀律的模范。他們集中了群眾智慧,代表了人民利益,是群眾中的精英。革命領袖對歷史發展起了加速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鄧小平就指出:“沒有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么夸張”(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49頁。),就是充分看到了像這樣的杰出人物,由于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和卓越領導,大大縮短了中國革命的時間,迎來了革命的最終勝利。正因為如此,我們“絲毫不排斥人民對于杰出的個人的尊敬”。(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73頁。)要弄清“群眾領袖是最值得珍貴的,沒有他們是不能支持最困難的斗爭的”,黨應“用最大努力去培養大大小小的群眾領袖”(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35頁。),“在群眾面前應處處尊重群眾領袖,幫助培養對群眾領袖的信仰”。(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34頁。)當然,“對于領袖的愛護——本質上是表現對于黨的利益、階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愛護,而不是對于個人的神化”。(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19頁。)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人物評價論文

一、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

對歷史人物,應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的推動或阻礙作用,對人民有利還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這是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只有明確標準,才能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指導,正確地評價歷史人物。

二、評價歷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1.嚴格的歷史性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列寧全集》第20卷第401頁)。這就是說,評價歷史人物時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處的歷史條件下來進行,決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一些錯誤傾向:①用今天的標準去苛求古人,如認為韓非子主張君主專制的觀點是反動的等等;②對歷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計不足,不妥當地拔高、頌揚古人,把古人現代化;③把古人與今人簡單類比,牽強附會。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一定要提醒學生,使他們認識到歷史背景的重要性,以歷史背景、時代特征為突破口,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

2.科學的階級性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人物評價問題論文

一、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

對歷史人物,應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的推動或阻礙作用,對人民有利還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這是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只有明確標準,才能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指導,正確地評價歷史人物。

二、評價歷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1.嚴格的歷史性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列寧全集》第20卷第401頁)。這就是說,評價歷史人物時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處的歷史條件下來進行,決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一些錯誤傾向:①用今天的標準去苛求古人,如認為韓非子主張君主專制的觀點是反動的等等;②對歷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計不足,不妥當地拔高、頌揚古人,把古人現代化;③把古人與今人簡單類比,牽強附會。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一定要提醒學生,使他們認識到歷史背景的重要性,以歷史背景、時代特征為突破口,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

2.科學的階級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