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7:34: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蕁麻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兒童蕁麻疹研究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82例患兒均來自海寧市人民醫院兒科門診及過敏原測試門診,男87例,女95例,年齡2~15歲,平均6.7歲,病程2個月~5年。所有患兒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制訂的診斷標準[1]。所有患兒在3~5天內未使用激素、抗生素和抗過敏藥。
1.2方法應用德國摩拉生物共振治療系統(德國Med-Tronik公司生產),利用隨機所帶的上千種過敏原樣本,包括食物及添加劑、吸入類、接觸類、金屬、病原菌等。通過遠紅外掃描檢測系統進行檢測,確定信息點,選擇測試程序,逐一測定過敏原標本。
MORA-Super變應原檢測:患者去除金屬物,留取尿液或唾液標本放在MT2杯中:保持安靜,把柔性電極放在身體的相應部位,雙手各拿一柱狀電極雙腳赤足踏在鍍金板電極上。根據不同年齡、能量象限值選擇相應的基礎治療和淋巴排毒治療,小于7歲用104程序,7~14歲用105程序,大于14歲輸入生日信息。檢測過敏原:選擇ALL-Test程序,通過ELH程序進行檢測。在左右手大拇指內側點左右手中指末節靠拇指側找檢測穴位點,共4個點;調節穴位測量敏感性因子擴大穴位測量值到100。將梅筆(MEBE)放入蜂窩杯內,等數值下降到85時,連接電腦逐個檢測過敏原,大類過敏原陽性反應時應用一分二排除法功能尋找過敏原。當檢測出患者對某種物質反應超過基礎波閾值(100)時可確認為對該物質過敏。
2結果
見表1。182例蕁麻疹患者中變應原陽性率最高的是螨蟲,占70.88%,其次是魚類58.79%,其中對一類過敏4例(2.20%),對兩類物質過敏24例(13.19%),三類過敏15例(8.24%),四類過敏22例(12.09%),由于同一類過敏原中包含多種過敏原,結果均對兩種以上物質過敏。表1182例蕁麻疹患者的過敏原種類及陽性率
蕁麻疹醫治觀察及護理
過敏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圍內呈逐年增高趨勢,主要與環境污染的加劇以及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等因素有關,導致人體的免疫功能異常,對機體產生輕重不等的危害,特別是慢性蕁麻疹患者常定時或不定時的在臉上、軀干部及四肢出現多快大小不等、紅腫且很癢的皮疹塊[1],發作次數從每天數次到數天一次不等,瘙癢難忍,嚴重影響工作和休息。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通過脫敏治療結合檢查前、檢查中、檢查后護理,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75例,療效滿意?,F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3月~2009年3月符合慢性蕁麻疹診斷標準[2]患者147例,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75例,對照組72例,均為變態反應原皮膚試驗陽性者,其中觀察組男62例,女13例,年齡16~45歲,平均年齡(32.14±4.73)歲,病程35~270d,平均(150.46±42.73)d。對照組72例,男60例,女12例,年齡17~43歲,平均年齡(33.36±3.15)歲,病程38~265d,平均(148.72±3.15)d。兩組患者過敏原種類及反應程度相同。
1.2方法
過敏原是蕁麻疹發生的重要因素,食物可以避免,而有些過敏原,如花粉、塵螨等,它們在空氣中漂浮,人們無法擺脫,因此,必須檢測過敏原。通常選用最常見和易引起過敏的抗原。
消風三子湯治療蕁麻疹論文
【摘要】蕁麻疹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各種因素導致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造成局部水腫性損害。具有迅速發生與消退,有劇癢,可有發熱、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癥狀。在接觸過敏源時,在身體不特定的部位,出現一塊塊形狀、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伴發癢,如果沒有停止接觸過敏源并加以治療,出疹、發癢的情形會加劇。可分為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與丘疹狀蕁麻疹等。
【關鍵詞】蕁麻疹;消風三子湯
筆者在2003~2007年間以消風三子湯加減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35例,男27例,女8例;年齡14~61歲,平均41歲;病程1周~2年。
1.2診斷標準發病前多有接觸致敏物史,晨起或晚睡前出現皮膚風團樣皮疹,成批出現,瘙癢難忍,并伴有煩躁。實驗室檢查均正常。
阿司咪唑的不良反應分析論文
阿司咪唑(息斯敏)是一種作用強、長效H1受體拮抗劑,沒有中樞鎮靜和抗膽堿能作用。廣泛應用于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病的治療,療效顯著。但在使用中,近來發現一些少見的不良反應,現綜述如下。
1剝脫性皮炎
項偉峻[1]報道1例過敏性鼻炎患者,予息斯敏10mg/d,3d后全身皮膚陸續出現潮紅、腫脹、伴灼熱感。加大藥量至20mg/d,病情持續加重,雙眼不能睜開,結膜充血,頸部糜爛,軀干、四肢大量脫屑。停用息斯敏,經靜注地塞米松,補充大量維生素C及對癥處理痊愈。1月后患者又自服息斯敏,再次出現上述癥狀,經及時治療痊愈。
2癲癇
1例全身皮膚搔癢及皮疹患者,自服息斯敏10mg,間隔2h左右出現四肢痙攣性抽搐,煩燥不安,短暫性意識喪失,伴頭暈、胸悶等癥。立即肌注安定10mg,靜滴能量合劑,2~3h后仍有陣發性發作,又口服苯妥英鈉0.1g,每日三次,3天后癥狀緩解[2]。
3發音不清
硫酸鎂臨床運用論文
1治療肺心病心衰
據報道,在改善呼吸功能及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基礎上,加用25%硫酸鎂10~20ml。多巴胺30~4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靜脈滴注,30~40滴/分,1次/日,療程7~10天。停用洋地黃、利尿劑及激素,經治療肺心病難治性心衰者39例,好轉35例,無效4例。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血壓,并備10%葡萄糖酸鈣應急處理。膝腱反射消失,呼吸少于16次/分和腎功能衰竭者,忌用硫酸鎂。何氏報道在氧療、抗感染、強心、利尿、擴血管的基礎上將肝素50mg,25%硫酸鎂10ml加入250ml葡萄糖注射液內靜滴,30~40滴/分,1次/日,7天為一療程。
2治療支氣管哮喘
有人采用硫酸鎂治療12例頑固性支氣管哮喘或支氣管哮喘持續狀態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用法:25%硫酸鎂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滴,1日/次,20~40滴/分,同時配合應用抗生素及激素。另有人用硫酸鎂與多巴胺治療老年頑固性哮喘。用法:在抗感染、輸液、吸氧等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用25%硫酸鎂20ml,多巴胺20mg加入5%葡萄糖或氯化鈉注射液250ml中靜滴,20滴/分,1次/日,連用1~2周。
3治療急性心肌梗死
劉氏等應用大劑量硫酸鎂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取得顯著療效。用法,25%硫酸鎂,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內,靜脈滴注,于3小時內滴完,1次/日,10次為1個療程。吳氏等報道,在休息、吸氧、止痛、抗血管、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栓治療基礎上,用含鎂極化液(10%葡萄糖溶液500ml加10%氯化鉀15ml,加25%硫酸鎂10~25ml。加普通胰島素12u)靜滴,1次/日,連用7~10天,硫酸鎂對缺血再灌注心肌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可提高溶栓療效,減少并發癥,明顯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發生率。
探究抗生素不良反應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關于藥物不良反應的報道越來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臨床用藥中的常見現象。它不僅指藥物的副作用,還包括藥物的毒性、特異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性反應等[1]。抗菌藥物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類用藥,包括抗生素類、抗真菌類、抗結核類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類。其中以抗生素類在臨床使用的品種和數量最多。目前臨床常用抗生素品種有100多種,挽救了無數生命,但在臨床應用也引發了一些不良反應[2]??股厮幬锊涣挤磻呐R床危害后果是嚴重的,在用藥后數秒鐘至數小時乃至停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均可發生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過敏性休克、固定型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性反應、胃腸道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強臨床用藥過程中的監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最為常見,主要原因是藥品中可能存在的雜質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產物在體內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多有變態反應性疾病,少數為特異高敏體質。
過敏性休克,此類反應屬Ⅰ型變態反應,所有的給藥途徑均可引起。如: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等可引起此類反應,頭孢菌素類與青霉素類之間還可發生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試。
溶血性貧血,屬于Ⅱ型變態反應,其表現為各種血細胞減少。如:頭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減少,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可引起溶血性貧血。
血清病、藥物熱,屬于Ⅲ型變態反應,癥狀為給藥第7~14天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伴關節周圍水腫及發熱、胃腸道黏膜潰瘍和腸局部壞死。頭孢菌素類、氯霉素等抗菌藥物還可引起藥物熱。
感冒藥不良反應管理論文
【摘要】抗感冒藥的不良反應屬于藥學欄目,主要講述了大病去醫院,小病去藥店,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認同,如今感冒藥成為許多家庭的必備藥,而且往往不止一種。但由于相當數量的人缺乏相應醫藥知識,一旦患感冒后急于求成,常常幾種感冒藥同時服用,錯誤地認為“多吃一點無妨”。殊不知最常用的藥品也可能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若兩種以上感冒藥同時服用等于加大藥物劑量,不...。本文重點關注感冒藥不良反應服用引起等內容,您可以在本頁對抗感冒藥的不良反應進行討論
【關鍵字】藥學;感冒藥;不良反應;服用;引起;抗感冒藥的不良反應【全文】
大病去醫院,小病去藥店,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認同,如今感冒藥成為許多家庭的必備藥,而且往往不止一種。但由于相當數量的人缺乏相應醫藥知識,一旦患感冒后急于求成,常常幾種感冒藥同時服用,錯誤地認為“多吃一點無妨”。殊不知最常用的藥品也可能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
目前治療感冒的藥物品種繁多,如:康必得、康得、力克舒、感冒通等。但因藥物組成類似,所以藥物作用也大同小異。若兩種以上感冒藥同時服用等于加大藥物劑量,不良反應的危險性成倍增加。所有抗感冒藥只是緩解感冒癥狀,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對流感病毒和細菌不起絲毫作用。濫用則適得其反。
1速效感冒膠囊是常用的一種抗感冒藥,長期服用會產生依賴性和肝腎功能損害。文獻報道,嚴重者可誘發肝細胞壞死、止痛劑性間質性腎炎、急性乳頭壞死等病變,最后導致肝腎功能不全,乃至發展成肝壞死、肝硬變、肝癌和尿毒癥等。所以,使用該藥應遵醫囑,根據病情按規定劑量服用,不可隨意加大服用量和任意延長服藥時間,尤其是患有慢性肝臟疾患和腎功能低下及有過敏體質的人。臨床實踐證明,該藥在感冒早期,即患病第1天~2天服用療效最佳。
2阿斯匹林為家庭常備解熱鎮痛藥,但過量服用,可導致血液pH值下降,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同時可刺激呼吸中樞和嘔吐中樞,引起呼吸急促、惡心嘔吐,并因第8對腦神經受刺激而引起耳鳴、耳聾。尤其是兒童應慎用阿斯匹林,避免引起阿斯匹林肝臟毒性或肝炎。還可引起腎臟毒性、造血功能障礙等毒性反應。
臨床藥師在藥學服務中發揮的作用論文
我國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2年1月21日頒布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提出:藥事部門要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學管理工作模式,開展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參與臨床疾病診斷、治療,提供藥學技術服務,提高醫療質量。醫院藥學服務正從“單純的保障藥品供應”向“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藥學服務模式”轉變。我院臨床藥師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深入臨床開展臨床藥學服務工作,積極探索臨床藥學工作模式。在與醫生、護士、患者的交流過程中可以獲得藥物治療的第一手信息,并對其分析評價,促進醫院合理用藥水平。本文以具體的臨床實例闡述臨床藥師在藥學服務中發揮的作用。
一、積極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
1.1病例1:患者,男,53歲,因頭面部皮膚挫裂傷于2008年5月31日入院,同時診斷有腦震蕩。經外傷處理后給予脫水、抗炎等對癥治療。6月1日給予(1)生理鹽水250ml、頭孢米諾鈉1.5g/(2)甘露醇125ml/(3)葡萄糖氯化鈉500ml、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25ml/靜滴。
據病歷記載:患者從6月1-5日一直在沿用上述藥物治療。在6月5日下午2點鐘(第四天),靜滴液體0.5h后患者出現寒戰、體溫38.4℃,無呼吸困難、無頭痛、頭暈、無胸悶憋氣,立即給予吸氧、地塞米松5mg靜推、非那根50mg肌注、生理鹽水500ml、10%氯化鉀10ml、地塞米松10mg靜滴、當日下午3點鐘患者病情好轉。
分析: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藥物聯用禁忌手冊》中明確規定甘露醇與頭孢米諾鈉不可同時配伍。另有文獻報道:有兩例同時并用甘露醇+頭孢噻肟鈉第5d后出現腎功能衰竭,停換用地塞米松和青霉素3d后尿量增多、7d后腎功能逐漸恢復正常。甘露醇為高滲性脫水劑,靜滴后主要經腎臟排出,此藥特點是:起效快、脫水降顱內壓作用強、效果肯定,不足的是:快速脫水后易引起水電解質紊亂,腎功能受損,心功能不全者可出現心衰,所以建議不要將甘露醇與經腎代謝的頭孢類抗菌藥物聯用。
上述輸液反應可能是頭孢米諾鈉誘發了甘露醇的藥物不良反應:寒戰、發熱(因為同批號的甘露醇從未發生過不良反應)。雖然甘露醇與頭孢米諾鈉并非同組輸液,但是在體內同樣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產生不良反應。在此提醒大家注意觀察頭孢類抗菌藥物與甘露醇在聯合應用時的不良反應,以保證患者用藥安全。
五皮五藤飲皮膚病治療效果論文
摘要:早年讀醫案,讀得醫家張炳厚運用皮科專家趙炳南老中醫五皮五藤飲治療各種皮膚病,甚感神奇。筆者十幾年來治療各種皮膚病經常用之,每獲奇效,現將心得呈現如下,以造福廣大皮膚病患者。
關鍵詞:五皮五藤飲;皮膚病;驗案
一、方劑組成
丹皮、白鮮皮、海桐皮、地骨皮、桑白皮、海風藤、天仙藤、雙鉤藤、青風藤、夜交藤。
二、方解
關于方解,醫家張炳厚是這么解釋的:丹皮性寒清熱解毒,味辛散風止癢,活血消腫;青風藤、海風藤、天仙藤辛散、苦燥、溫通,既可祛風止癢燥濕,又可溫通經絡氣血;夜交藤養血安神,祛風通絡,專止夜間皮膚瘙癢;鉤藤清肝與心包之火,即清血分之熱,解血分之毒,輕清透熱,達邪外出,一杜疹原;更妙的是,以皮達皮,皮屬肺,能利水消腫,祛邪給以出路。以藤達絡,絡通風祛止癢,血行疹消。皮、藤和臻其妙。合用透風于熱外,滲濕于熱下,清中有行,行中有清,效能愈彰。全方共奏祛風勝濕,清熱解毒,通絡和血之功。
分析抗生素的副作用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關于藥物不良反應的報道越來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臨床用藥中的常見現象。它不僅指藥物的副作用,還包括藥物的毒性、特異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性反應等。抗菌藥物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類用藥,包括抗生素類、抗真菌類、抗結核類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類。其中以抗生素類在臨床使用的品種和數量最多。目前臨床常用抗生素品種有100多種,挽救了無數生命,但在臨床應用也引發了一些不良反應??股厮幬锊涣挤磻呐R床危害后果是嚴重的,在用藥后數秒鐘至數小時乃至停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均可發生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過敏性休克、固定型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性反應、胃腸道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強臨床用藥過程中的監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最為常見,主要原因是藥品中可能存在的雜質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產物在體內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多有變態反應性疾病,少數為特異高敏體質。
過敏性休克,此類反應屬Ⅰ型變態反應,所有的給藥途徑均可引起。如: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等可引起此類反應,頭孢菌素類與青霉素類之間還可發生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試。
溶血性貧血,屬于Ⅱ型變態反應,其表現為各種血細胞減少。如:頭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減少,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可引起溶血性貧血。
血清病、藥物熱,屬于Ⅲ型變態反應,癥狀為給藥第7~14天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伴關節周圍水腫及發熱、胃腸道黏膜潰瘍和腸局部壞死。頭孢菌素類、氯霉素等抗菌藥物還可引起藥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