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09:40: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棉鈴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棉鈴蟲綜合防治研究論文
摘要:近幾年來,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變,使棉鈴蟲越冬其數逐年積累。生態環境的改善,為棉鈴蟲提供了優越的生存場所。不科學的使用化學農藥,殺傷了大量天敵,農田生態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鈴蟲本身抗藥性的增強,諸多因素導致了棉鈴蟲的發生現上升趨勢。根據調查農場12連6000余畝地,由于棉鈴蟲造成的損失就達7萬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鈴率1.2%。為了有效控制棉鈴蟲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鈴蟲的生活習性變化規律,根據新的發生動態,采取新的測報技術,為適期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在防治技術上要協調運用各項綜防措施,構造一個有利于益蟲生長而不利于棉鈴蟲生存的綜合環境體系。
關鍵詞:棉鈴蟲發生規律綜合防治
1.棉鈴蟲的規律
1.1棉鈴蟲介紹棉鈴蟲俗稱桃蟲、青蟲等,屬鱗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蟲,常造成幼蕾脫落、爛鈴等,嚴重影響棉花的質量和產量。形態識別:成蟲體長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綠褐色或青灰色。復眼球形、綠色。前翅內橫線不明顯,中橫線呈波紋狀,外橫線很斜,與亞緣線皆呈波浪狀,兩線間灰色,外緣有7個黑點,腎形紋、環形紋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在寬帶中央有2個相連的白斑,斑與緣毛間有褐色隔開。卵高0.55毫米,寬0.48毫米,近半球形,頂部稍隆起,底部較平。初產時乳白色,后變黃白色,將孵化時有紫色斑。幼蟲一般有6齡,有時也有5齡。成長幼蟲體長40~50毫米,頭黃褐色,有褐色網紋,體色有綠色、淡綠色、黃白色、淡紅色等,背線一般有2條或4條,氣門上線可分為不連續的3~4條,其上有連續白紋;體表滿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長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側氣門前下方的1對毛的連線穿過氣門或氣門下緣相遇。蛹長14--23.4毫米,寬5--6毫米,紡錘形,初為綠色,漸變為黃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澤。腹部末端有1對臀刺,刺基部分開,腹部第5~7節有7~8排稀而大的馬蹄形刻點,滯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見斜行黑點4個。
1.2棉鈴蟲生活習性
棉鈴蟲屬雜食性害蟲,棉鈴蟲數量的多少,取決于農作物花蕾期與發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長勢的好壞。一般來說,水肥足、密植、蕾花鈴多的棉田蟲口密度大,集中棉區比分散棉區發生重,有密源棉花較無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鈴蟲最適宜的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為70%以上,氣溫的變化可直接影響其羽化的遲早和產卵活動,雨量影響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鈴蟲成蟲有日伏夜出、趨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學激素的習性,成蟲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當晚交配,2天后產卵,雌蛾產卵數量與攝取的蜜源營養有關,一般產卵500粒以上。根據2004-2006年的田間調查,卵多產在生長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葉、嫩葉上。二、三代卵也產在棉株上部莖桿、花瓣上。有散產也有集中產卵,在蕾、苞葉、嫩尖以及頂部嫩葉上,一般產卵5-10粒,花瓣上最多產卵3-6個,莖桿上2-5個。因此在生長茂密棉田、地塊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蟲15-30頭以上。根據觀察,在無外界因素干擾下,棉鈴蟲自然孵化率達80%以上。棉鈴蟲初孵幼蟲吃掉卵殼,就近轉移到棉株中心和葉背面棲息,多集中在生長點、鮮嫩部位取食,進入2齡幼蟲以后開始蛀食幼蕾,3齡幼蟲以后取食量驟增,除取食蕾花,還蛀食青鈴。一生可蛀食8-12個以上蕾鈴,幼蟲具有轉移為害習性,轉移多在凌晨4時以后,6時后進入取食階段,中午1時至下午7時左右,隱蔽在花蕾、鈴內及苞葉內棲息,下午8時后又開始活動,夜間11時以后大部分幼蟲爬在棉葉上,幼蟲蟲體展開,平躺在棉葉正面或抓住棉葉邊緣,懸空掛在棉葉上。老熟幼蟲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從棉株上滾落地面,爬至適宜場所入土化蛹。
淮北棉鈴蟲的防治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棉鈴蟲;發生;防治;淮北地區
論文摘要棉鈴蟲是棉花生產中常見的一種病害,由于種植制度、施肥水平、氣候因素等影響,大田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棉鈴蟲有不程度的發生,嚴重影響棉花產量。對淮北地區棉鈴蟲的發生規律、生活習性和防治進行了總結與探討。
棉鈴蟲是雜食性蛀果類害蟲,是棉花蕾鈴期的主要害蟲,重發在棉花生長中后期,以幼蟲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實,也為害嫩葉、嫩莖、青鈴等部位,受害棉蕾苞葉張開變黃,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狀糞便;被害棉鈴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鈴等大量脫落和爛鈴;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漬狀,花蕾、花鈴被害后會脫落,青鈴被害則造成病菌污染而導致爛鈴。棉鈴蟲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煙草、花生等多種農作物。
1發生規律
棉鈴蟲屬喜溫喜濕性害蟲,發育適宜溫度在25~27℃左右,相對濕度在75%~90%,在江蘇1年發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為成蟲。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鈴蟲生長,遇連續陰雨,土壤水分飽和,初孵幼蟲成活率低,蛹會大量死亡?;幢币皇熘泼迏^通常第2、3生較重。第1代越冬成蟲始見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況第1代棉鈴蟲不為害棉花,而為害小麥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蟲產卵為散產,2代多產于上部嫩葉正面,少數產于葉背面。它對寄主有很明顯的選擇性,在玉米與棉花間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產卵;在各種嗜食寄主之間,則有追逐花蕾期產卵的習性。據調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術后,糧棉混作地區復種指數高,食料豐富,有利于棉鈴蟲的繁殖;干旱地區灌水或肥水條件好、長勢旺盛的棉田,特別是前作為麥田或綠肥的棉田及玉米與棉花相鄰的棉田有利于棉鈴蟲越冬。
2生活習性
棉鈴蟲防治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棉鈴蟲發生規律綜合防治
論文摘要:近幾年來,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變,使棉鈴蟲越冬其數逐年積累。生態環境的改善,為棉鈴蟲提供了優越的生存場所。不科學的使用化學農藥,殺傷了大量天敵,農田生態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鈴蟲本身抗藥性的增強,諸多因素導致了棉鈴蟲的發生現上升趨勢。根據調查農場12連6000余畝地,由于棉鈴蟲造成的損失就達7萬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鈴率1.2%。為了有效控制棉鈴蟲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鈴蟲的生活習性變化規律,根據新的發生動態,采取新的測報技術,為適期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在防治技術上要協調運用各項綜防措施,構造一個有利于益蟲生長而不利于棉鈴蟲生存的綜合環境體系。
1.棉鈴蟲的規律
1.1棉鈴蟲介紹棉鈴蟲俗稱桃蟲、青蟲等,屬鱗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蟲,常造成幼蕾脫落、爛鈴等,嚴重影響棉花的質量和產量。形態識別:成蟲體長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綠褐色或青灰色。復眼球形、綠色。前翅內橫線不明顯,中橫線呈波紋狀,外橫線很斜,與亞緣線皆呈波浪狀,兩線間灰色,外緣有7個黑點,腎形紋、環形紋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在寬帶中央有2個相連的白斑,斑與緣毛間有褐色隔開。卵高0.55毫米,寬0.48毫米,近半球形,頂部稍隆起,底部較平。初產時乳白色,后變黃白色,將孵化時有紫色斑。幼蟲一般有6齡,有時也有5齡。成長幼蟲體長40~50毫米,頭黃褐色,有褐色網紋,體色有綠色、淡綠色、黃白色、淡紅色等,背線一般有2條或4條,氣門上線可分為不連續的3~4條,其上有連續白紋;體表滿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長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側氣門前下方的1對毛的連線穿過氣門或氣門下緣相遇。蛹長14--23.4毫米,寬5--6毫米,紡錘形,初為綠色,漸變為黃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澤。腹部末端有1對臀刺,刺基部分開,腹部第5~7節有7~8排稀而大的馬蹄形刻點,滯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見斜行黑點4個。
1.2棉鈴蟲生活習性
棉鈴蟲屬雜食性害蟲,棉鈴蟲數量的多少,取決于農作物花蕾期與發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長勢的好壞。一般來說,水肥足、密植、蕾花鈴多的棉田蟲口密度大,集中棉區比分散棉區發生重,有密源棉花較無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鈴蟲最適宜的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為70%以上,氣溫的變化可直接影響其羽化的遲早和產卵活動,雨量影響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鈴蟲成蟲有日伏夜出、趨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學激素的習性,成蟲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當晚交配,2天后產卵,雌蛾產卵數量與攝取的蜜源營養有關,一般產卵500粒以上。根據2004-2006年的田間調查,卵多產在生長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葉、嫩葉上。二、三代卵也產在棉株上部莖桿、花瓣上。有散產也有集中產卵,在蕾、苞葉、嫩尖以及頂部嫩葉上,一般產卵5-10粒,花瓣上最多產卵3-6個,莖桿上2-5個。因此在生長茂密棉田、地塊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蟲15-30頭以上。根據觀察,在無外界因素干擾下,棉鈴蟲自然孵化率達80%以上。棉鈴蟲初孵幼蟲吃掉卵殼,就近轉移到棉株中心和葉背面棲息,多集中在生長點、鮮嫩部位取食,進入2齡幼蟲以后開始蛀食幼蕾,3齡幼蟲以后取食量驟增,除取食蕾花,還蛀食青鈴。一生可蛀食8-12個以上蕾鈴,幼蟲具有轉移為害習性,轉移多在凌晨4時以后,6時后進入取食階段,中午1時至下午7時左右,隱蔽在花蕾、鈴內及苞葉內棲息,下午8時后又開始活動,夜間11時以后大部分幼蟲爬在棉葉上,幼蟲蟲體展開,平躺在棉葉正面或抓住棉葉邊緣,懸空掛在棉葉上。老熟幼蟲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從棉株上滾落地面,爬至適宜場所入土化蛹。
棉鈴蟲綜合防治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棉鈴蟲發生規律綜合防治
論文摘要:近幾年來,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變,使棉鈴蟲越冬其數逐年積累。生態環境的改善,為棉鈴蟲提供了優越的生存場所。不科學的使用化學農藥,殺傷了大量天敵,農田生態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鈴蟲本身抗藥性的增強,諸多因素導致了棉鈴蟲的發生現上升趨勢。根據調查農場12連6000余畝地,由于棉鈴蟲造成的損失就達7萬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鈴率1.2%。為了有效控制棉鈴蟲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鈴蟲的生活習性變化規律,根據新的發生動態,采取新的測報技術,為適期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在防治技術上要協調運用各項綜防措施,構造一個有利于益蟲生長而不利于棉鈴蟲生存的綜合環境體系。
1.棉鈴蟲的規律
1.1棉鈴蟲介紹棉鈴蟲俗稱桃蟲、青蟲等,屬鱗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蟲,常造成幼蕾脫落、爛鈴等,嚴重影響棉花的質量和產量。形態識別:成蟲體長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綠褐色或青灰色。復眼球形、綠色。前翅內橫線不明顯,中橫線呈波紋狀,外橫線很斜,與亞緣線皆呈波浪狀,兩線間灰色,外緣有7個黑點,腎形紋、環形紋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在寬帶中央有2個相連的白斑,斑與緣毛間有褐色隔開。卵高0.55毫米,寬0.48毫米,近半球形,頂部稍隆起,底部較平。初產時乳白色,后變黃白色,將孵化時有紫色斑。幼蟲一般有6齡,有時也有5齡。成長幼蟲體長40~50毫米,頭黃褐色,有褐色網紋,體色有綠色、淡綠色、黃白色、淡紅色等,背線一般有2條或4條,氣門上線可分為不連續的3~4條,其上有連續白紋;體表滿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長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側氣門前下方的1對毛的連線穿過氣門或氣門下緣相遇。蛹長14--23.4毫米,寬5--6毫米,紡錘形,初為綠色,漸變為黃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澤。腹部末端有1對臀刺,刺基部分開,腹部第5~7節有7~8排稀而大的馬蹄形刻點,滯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見斜行黑點4個。
1.2棉鈴蟲生活習性
棉鈴蟲屬雜食性害蟲,棉鈴蟲數量的多少,取決于農作物花蕾期與發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長勢的好壞。一般來說,水肥足、密植、蕾花鈴多的棉田蟲口密度大,集中棉區比分散棉區發生重,有密源棉花較無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鈴蟲最適宜的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為70%以上,氣溫的變化可直接影響其羽化的遲早和產卵活動,雨量影響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鈴蟲成蟲有日伏夜出、趨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學激素的習性,成蟲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當晚交配,2天后產卵,雌蛾產卵數量與攝取的蜜源營養有關,一般產卵500粒以上。根據2004-2006年的田間調查,卵多產在生長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葉、嫩葉上。二、三代卵也產在棉株上部莖桿、花瓣上。有散產也有集中產卵,在蕾、苞葉、嫩尖以及頂部嫩葉上,一般產卵5-10粒,花瓣上最多產卵3-6個,莖桿上2-5個。因此在生長茂密棉田、地塊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蟲15-30頭以上。根據觀察,在無外界因素干擾下,棉鈴蟲自然孵化率達80%以上。棉鈴蟲初孵幼蟲吃掉卵殼,就近轉移到棉株中心和葉背面棲息,多集中在生長點、鮮嫩部位取食,進入2齡幼蟲以后開始蛀食幼蕾,3齡幼蟲以后取食量驟增,除取食蕾花,還蛀食青鈴。一生可蛀食8-12個以上蕾鈴,幼蟲具有轉移為害習性,轉移多在凌晨4時以后,6時后進入取食階段,中午1時至下午7時左右,隱蔽在花蕾、鈴內及苞葉內棲息,下午8時后又開始活動,夜間11時以后大部分幼蟲爬在棉葉上,幼蟲蟲體展開,平躺在棉葉正面或抓住棉葉邊緣,懸空掛在棉葉上。老熟幼蟲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從棉株上滾落地面,爬至適宜場所入土化蛹。
棉鈴蟲發生防治研究論文
摘要:棉鈴蟲是棉花生產中常見的一種病害,由于種植制度、施肥水平、氣候因素等影響,大田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棉鈴蟲有不程度的發生,嚴重影響棉花產量。對淮北地區棉鈴蟲的發生規律、生活習性和防治進行了總結與探討。
關鍵詞:棉鈴蟲;發生;防治;淮北地區
棉鈴蟲是雜食性蛀果類害蟲,是棉花蕾鈴期的主要害蟲,重發在棉花生長中后期,以幼蟲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實,也為害嫩葉、嫩莖、青鈴等部位,受害棉蕾苞葉張開變黃,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狀糞便;被害棉鈴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鈴等大量脫落和爛鈴;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漬狀,花蕾、花鈴被害后會脫落,青鈴被害則造成病菌污染而導致爛鈴。棉鈴蟲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煙草、花生等多種農作物。
1發生規律
棉鈴蟲屬喜溫喜濕性害蟲,發育適宜溫度在25~27℃左右,相對濕度在75%~90%,在江蘇1年發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為成蟲。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鈴蟲生長,遇連續陰雨,土壤水分飽和,初孵幼蟲成活率低,蛹會大量死亡?;幢币皇熘泼迏^通常第2、3生較重。第1代越冬成蟲始見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況第1代棉鈴蟲不為害棉花,而為害小麥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蟲產卵為散產,2代多產于上部嫩葉正面,少數產于葉背面。它對寄主有很明顯的選擇性,在玉米與棉花間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產卵;在各種嗜食寄主之間,則有追逐花蕾期產卵的習性。據調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術后,糧棉混作地區復種指數高,食料豐富,有利于棉鈴蟲的繁殖;干旱地區灌水或肥水條件好、長勢旺盛的棉田,特別是前作為麥田或綠肥的棉田及玉米與棉花相鄰的棉田有利于棉鈴蟲越冬。
2生活習性
棉鈴蟲防治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棉鈴蟲;發生;防治;淮北地區
論文摘要棉鈴蟲是棉花生產中常見的一種病害,由于種植制度、施肥水平、氣候因素等影響,大田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棉鈴蟲有不程度的發生,嚴重影響棉花產量。對淮北地區棉鈴蟲的發生規律、生活習性和防治進行了總結與探討。
棉鈴蟲是雜食性蛀果類害蟲,是棉花蕾鈴期的主要害蟲,重發在棉花生長中后期,以幼蟲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實,也為害嫩葉、嫩莖、青鈴等部位,受害棉蕾苞葉張開變黃,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狀糞便;被害棉鈴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鈴等大量脫落和爛鈴;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漬狀,花蕾、花鈴被害后會脫落,青鈴被害則造成病菌污染而導致爛鈴。棉鈴蟲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煙草、花生等多種農作物。
1發生規律
棉鈴蟲屬喜溫喜濕性害蟲,發育適宜溫度在25~27℃左右,相對濕度在75%~90%,在江蘇1年發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為成蟲。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鈴蟲生長,遇連續陰雨,土壤水分飽和,初孵幼蟲成活率低,蛹會大量死亡。淮北一熟制棉區通常第2、3生較重。第1代越冬成蟲始見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況第1代棉鈴蟲不為害棉花,而為害小麥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蟲產卵為散產,2代多產于上部嫩葉正面,少數產于葉背面。它對寄主有很明顯的選擇性,在玉米與棉花間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產卵;在各種嗜食寄主之間,則有追逐花蕾期產卵的習性。據調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術后,糧棉混作地區復種指數高,食料豐富,有利于棉鈴蟲的繁殖;干旱地區灌水或肥水條件好、長勢旺盛的棉田,特別是前作為麥田或綠肥的棉田及玉米與棉花相鄰的棉田有利于棉鈴蟲越冬。
2生活習性
淮北地區棉鈴蟲防治分析論文
關鍵詞:棉鈴蟲;發生;防治;淮北地區
棉鈴蟲是雜食性蛀果類害蟲,是棉花蕾鈴期的主要害蟲,重發在棉花生長中后期,以幼蟲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實,也為害嫩葉、嫩莖、青鈴等部位,受害棉蕾苞葉張開變黃,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狀糞便;被害棉鈴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鈴等大量脫落和爛鈴;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漬狀,花蕾、花鈴被害后會脫落,青鈴被害則造成病菌污染而導致爛鈴。棉鈴蟲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煙草、花生等多種農作物。
1發生規律
棉鈴蟲屬喜溫喜濕性害蟲,發育適宜溫度在25~27℃左右,相對濕度在75%~90%,在江蘇1年發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為成蟲。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鈴蟲生長,遇連續陰雨,土壤水分飽和,初孵幼蟲成活率低,蛹會大量死亡?;幢币皇熘泼迏^通常第2、3生較重。第1代越冬成蟲始見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況第1代棉鈴蟲不為害棉花,而為害小麥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蟲產卵為散產,2代多產于上部嫩葉正面,少數產于葉背面。它對寄主有很明顯的選擇性,在玉米與棉花間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產卵;在各種嗜食寄主之間,則有追逐花蕾期產卵的習性。據調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術后,糧棉混作地區復種指數高,食料豐富,有利于棉鈴蟲的繁殖;干旱地區灌水或肥水條件好、長勢旺盛的棉田,特別是前作為麥田或綠肥的棉田及玉米與棉花相鄰的棉田有利于棉鈴蟲越冬。
2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躲在寄主葉背面及花冠處不動,在夜間活動、交配和產卵(散),飛翔力較強。每頭雌蛾可產卵600~1000粒,卵多產在棉花頂心和上部邊心的嫩葉;嫩蕾及鈴的苞葉上。初孵幼蟲群集為害嫩葉;2齡幼蟲開始蛀入嫩蕾中為害花蕊及頂尖和嫩葉;3~4齡幼蟲食量小,以為害幼鈴為主,5~6齡進入暴食期,多咬食青鈴、大蕾或花朵,為害青鈴的從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蟲糞粒大且多。1條幼蟲一般能為害6~9個蕾、鈴。成蟲壽命7~18d,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幼蟲有假死性和自殘性,老熟幼蟲喜歡鉆入4~10cm土表層筑土作蛀化蛹。
夏棉栽培技術
1選用早熟品種
小麥選用春性早熟品種,如豫麥18;棉花選用生育期在125d以內的品種,如中棉所17號、泗棉3號等。根據經驗,前茬作物以油菜茬、大麥茬、大蒜茬為好,如果是小麥以豫麥18、偃展4110等春性早熟品種為好,而后茬棉花品種的早熟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很多夏花的棉桃只有在霜前長成或者開絮,才不至于使纖維形成因受低溫影響而變劣。在本地常年種植的夏棉品種為中棉所17、泗棉3號等中早熟品種。
2培育壯苗
要使夏棉豐產,必須育苗移栽。育苗時間是5月10日左右,苗齡30d。本地大部分采取塑料薄膜育苗。苗床建在背風向陽、地勢高、排灌方便的地方,把配制好的營養土裝入直徑10cm、高13.3cm的塑料袋內擺入苗床內,及時進行間苗、定苗、追肥、灌水、防治病蟲害,保證棉苗健壯成長。
2.1選好種
營養缽育苗下種量不能大,要求發芽率在90%以上而且不能混雜,要特別注意精選。
花生病蟲害防治論文
1主要病害
1.1花生葉斑病
興城市花生葉斑病主要以褐斑病、黑斑病為主,均可侵染葉片,也可侵害莖、葉柄和葉托。據各測報點田間調查,6月25日以后始見病斑,發病初期可用7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等保護型藥劑防治。隨著降雨次數增多,田間濕度增大,可交替使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75%達科寧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世高水分散粒劑等噴霧防治,一般隔7~10d,連續噴2~3次。在花生開花下針期、飽果成熟期結合防病可加入0.2%~0.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或1%~2%的尿素水溶液等葉面肥隨藥噴施,可防止花生后期脫肥,提高花生抗病力,防止早衰,起到了花生增產的作用。
1.2花生白絹病
2007年花生白絹病首次在興城市發生,是興城市花生生產上的又一新病害?;ㄉ捉伈∈且环N土傳真菌性病害,該病主要危害莖部、果柄及莢果。土壤濕度大時可見白色絹絲狀菌絲覆蓋病部和四周地面,后產生油菜籽狀白色小菌核,最后變黃土色至黑褐色。根莖部組織染病,呈纖維狀,終致植株干枯而死。通過調查,興城市10個鄉鎮83個村,均不同程度發生花生白絹病。發生嚴重的紅崖子鄉發生面積達680hm2,占全鄉花生面積17%。嚴重地塊發病株率為30%~40%,病情指數為31.4,發病株輕者減產50%以上,重者絕收。在防治上,花生收獲前,清除病殘體,收獲后深翻土壤,可減少田間越冬菌源;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改善土壤通透條件;選用無病種子,并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適期播種,防止種子留土時間過長,增加病菌侵染時間,加重病害的發生;苗期要進行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在花生結莢初期噴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撲海因10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進行防治,每株噴淋對好的藥液100~200mL。
2主要蟲害
夏棉豐產培育技巧
在正午鎮種植夏棉是棉花生產的主體,占棉花種植戶的60%以上,指導棉農掌握夏棉栽培技術也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多年實踐經驗,摸索出了一套高產栽培技術。
1選用早熟品種
小麥選用春性早熟品種,如豫麥18;棉花選用生育期在125d以內的品種,如中棉所17號、泗棉3號等。根據經驗,前茬作物以油菜茬、大麥茬、大蒜茬為好,如果是小麥以豫麥18、偃展4110等春性早熟品種為好,而后茬棉花品種的早熟就顯得特別重要。
因為很多夏花的棉桃只有在霜前長成或者開絮,才不至于使纖維形成因受低溫影響而變劣。在本地常年種植的夏棉品種為中棉所17、泗棉3號等中早熟品種。
2培育壯苗
要使夏棉豐產,必須育苗移栽。育苗時間是5月10日左右,苗齡30d。本地大部分采取塑料薄膜育苗。苗床建在背風向陽、地勢高、排灌方便的地方,把配制好的營養土裝入直徑10cm、高13.3cm的塑料袋內擺入苗床內,及時進行間苗、定苗、追肥、灌水、防治病蟲害,保證棉苗健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