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傳統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1:35: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族傳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族傳統音樂分析論文
摘要:朝鮮民族傳統音樂與西洋音樂有著根本上的差異,它具有鮮明的個性。大部分朝鮮傳統音樂色彩較暗,音調上是以中國傳統音樂音階為基礎的平調和界面調的調式體系。朝鮮民族傳統音樂依賴于弄弦法、轉聲法、退聲法及獨特的長短節奏型,這些特點具有朝鮮民族傳統風格的特征,在本質上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音樂。文章旨在為開拓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研究民族音樂的固有特點,傳播和弘揚民族優秀音樂做出貢獻。
關鍵詞:朝鮮民族傳統音樂特點
音樂風格決定著作品的內特質與民族個性。在民族音樂教育中,辨別音樂風格的問題對教學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從音樂角度分析,音樂風格主要取決于旋律的創作與演奏,了解一個民族音樂的繼承和發展,首先要對傳統音樂有透徹的了解。
一、朝鮮民族傳統音樂的最主要特點——弄弦法、轉聲法及退聲法
朝鮮民族音樂在調式的形式原理和調式體系及旋律特點上都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從調式骨干音來看,朝鮮民族傳統音樂的調式支柱音和中國、日本的傳統調式的支柱音有所不同。由于主音之外的調式骨干音的位置不同,它所產生的調式內各音級的傾向性與其他民族的音樂也有顯著差異。朝鮮族傳統音樂的調式特點是五聲音階為基礎的平調和界面調的調式體系,其旋律也是平調旋法和界面調旋律的進行特點,但到了朝鮮王朝末期,平調雖然還是保留了五聲音節,但界面調從五聲音階變為三聲或四聲音階,歌曲中看到的平調曲是羽調(平調)《靈山再會》《別羽調打令》等,界面調是《定大業》《三弦靈山會相》等。雖然朝鮮民族傳統音樂主要由三音或四音音階構成,但卻具有鮮明的特征,如三音或四音音階這些單純音階構成音樂依賴于弄弦法、轉聲法及退聲法來獲得其本身獨有的風格特征,這是朝鮮族傳統音樂最主要的特點之一,這些演奏法和其他民族音樂演奏法具有本質上的區別。
二、朝鮮民族傳統音樂在節奏方面的特點——“長短”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傳播研究
【摘要】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化傳播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表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存在著譯介方式單一、文化內涵缺失,意識形態異同、文化傳播受阻,傳播內容單調、特色彰顯不足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完善譯介方式,拓展傳播渠道;樹立全球視野,增進文化認同;豐富傳播內容,打造民族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化傳播對策。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化;傳播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多,豐富多彩,是中華燦爛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1960年6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邀請下,新中國組建了第一支國家武術隊參加該國的第二屆全運會表演,自此拉開了中國武術對外交流的序幕。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武術的對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在此背景下,1982年舉辦的第一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提出要將武術及民族傳統體育積極穩步地推向國外,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傳統體育的對外傳播取得了良好效果[2]。在多方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民族傳統體育國際化傳播的問題日益顯露,但隨著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縱深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對外傳播也必將獲得更加充分的政策支持與發展機遇,乘上時代的東風,穩步前行。本文旨在眾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完善并補充相關理論,以期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提供智力支持。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中進行文獻檢索,其中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并含“國際傳播”為主題,檢索到201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13篇;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并含“傳播”為主題,檢索到200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121篇;以“意識形態”并含“中西方”為主題,檢索到200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21篇。其次,在讀秀學術搜索中,以“民族傳統體育概論”為圖書名,檢索到圖書20本;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概論”為圖書名,檢索到圖書4本。最終,在整體閱覽的基礎上挑選出了6篇文章及3部著作為論文的撰寫提供理論支撐。
2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化傳播的問題研究
民族傳統美德分析論文
長期以來,中國倫理學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論述中國原始社會的道德時,都比較空泛,沒有具體的資料,一般都是根據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等著作來論述的。這些著作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但是,如果不結合中國原始社會具體的倫理道德資料,那么,這種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議論上,不能給人們真正展示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風貌。
那么,在我國有沒有記載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的資料呢?最近,我抱著這一問題,翻閱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農氏的一些資料。我感到,資料是相當多的,遍布于經、史、子、集各類著作當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有《逸周書》、《國語》、《周易》、《左傳》、《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世本》、《新語》、《淮南子》、《史記》、《山海經》、《帝王世紀》等50多本。另外,陜西省寶雞、岐山、扶風等地發掘出的仰韶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關,把這些資料梳理出來,估計有十多萬字。如果我們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對認識、填補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對豐富炎黃文化的內容,總結、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搞好當前兩個文明建設,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炎帝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
大約從170萬年以前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廣大土地上勞動、生息、繁殖子孫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謀、陜西的藍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區,都先后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遺骸和遺物。這充分說明我國從很早的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在十分漫長的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會簡單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學上叫做“石器時代”,把只會打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舊石器時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經歷了幾十萬年。就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過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會出現和形成。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達到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無論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婦女為中心進行。再經過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即從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龍山文化時期轉變,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秶Z·晉語》說:“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睎|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長于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隨后,不少文獻都有關于炎帝活動在姜水一帶的記載,即今寶雞市轄境內?!妒辣尽さ巯稻帯氛f:“炎帝即神農氏?!睎|漢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蔽鲿x皇甫謐撰的《帝王世紀》說:“有@①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我焉?!贬B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說:“歧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彼J為,《國語》、《世本》、《帝王世紀》中所說的“炎帝長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独ǖ刂尽贰ⅰ队轰洝返葧J為姜姓原始氏族活動地區在古邰國,即今扶風揉谷鄉一帶。上述所有記載都說明,炎帝是出生、活動在今寶雞、岐山、扶風、武功一帶。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論文
長期以來,中國倫理學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論述中國原始社會的道德時,都比較空泛,沒有具體的資料,一般都是根據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等著作來論述的。這些著作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但是,如果不結合中國原始社會具體的倫理道德資料,那么,這種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議論上,不能給人們真正展示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風貌。
那么,在我國有沒有記載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的資料呢?最近,我抱著這一問題,翻閱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農氏的一些資料。我感到,資料是相當多的,遍布于經、史、子、集各類著作當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有《逸周書》、《國語》、《周易》、《左傳》、《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世本》、《新語》、《淮南子》、《史記》、《山海經》、《帝王世紀》等50多本。另外,陜西省寶雞、岐山、扶風等地發掘出的仰韶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關,把這些資料梳理出來,估計有十多萬字。如果我們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對認識、填補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對豐富炎黃文化的內容,總結、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搞好當前兩個文明建設,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炎帝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
大約從170萬年以前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廣大土地上勞動、生息、繁殖子孫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謀、陜西的藍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區,都先后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遺骸和遺物。這充分說明我國從很早的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在十分漫長的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會簡單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學上叫做“石器時代”,把只會打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舊石器時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經歷了幾十萬年。就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過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會出現和形成。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達到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無論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婦女為中心進行。再經過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即從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龍山文化時期轉變,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睎|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長于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隨后,不少文獻都有關于炎帝活動在姜水一帶的記載,即今寶雞市轄境內。《世本·帝系編》說:“炎帝即神農氏。”東漢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蔽鲿x皇甫謐撰的《帝王世紀》說:“有@①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我焉。”酈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說:“歧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他認為,《國語》、《世本》、《帝王世紀》中所說的“炎帝長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括地志》、《雍錄》等書認為姜姓原始氏族活動地區在古邰國,即今扶風揉谷鄉一帶。上述所有記載都說明,炎帝是出生、活動在今寶雞、岐山、扶風、武功一帶。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論文
長期以來,中國倫理學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論述中國原始社會的道德時,都比較空泛,沒有具體的資料,一般都是根據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等著作來論述的。這些著作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但是,如果不結合中國原始社會具體的倫理道德資料,那么,這種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議論上,不能給人們真正展示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風貌。
那么,在我國有沒有記載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的資料呢?最近,我抱著這一問題,翻閱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農氏的一些資料。我感到,資料是相當多的,遍布于經、史、子、集各類著作當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有《逸周書》、《國語》、《周易》、《左傳》、《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世本》、《新語》、《淮南子》、《史記》、《山海經》、《帝王世紀》等50多本。另外,陜西省寶雞、岐山、扶風等地發掘出的仰韶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關,把這些資料梳理出來,估計有十多萬字。如果我們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對認識、填補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對豐富炎黃文化的內容,總結、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搞好當前兩個文明建設,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炎帝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
大約從170萬年以前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廣大土地上勞動、生息、繁殖子孫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謀、陜西的藍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區,都先后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遺骸和遺物。這充分說明我國從很早的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在十分漫長的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會簡單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學上叫做“石器時代”,把只會打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舊石器時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經歷了幾十萬年。就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過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會出現和形成。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達到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無論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婦女為中心進行。再經過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即從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龍山文化時期轉變,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秶Z·晉語》說:“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睎|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長于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隨后,不少文獻都有關于炎帝活動在姜水一帶的記載,即今寶雞市轄境內?!妒辣尽さ巯稻帯氛f:“炎帝即神農氏?!睎|漢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西晉皇甫謐撰的《帝王世紀》說:“有@①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我焉?!贬B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說:“歧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彼J為,《國語》、《世本》、《帝王世紀》中所說的“炎帝長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独ǖ刂尽贰ⅰ队轰洝返葧J為姜姓原始氏族活動地區在古邰國,即今扶風揉谷鄉一帶。上述所有記載都說明,炎帝是出生、活動在今寶雞、岐山、扶風、武功一帶。
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研究概述了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及其特性,分析得出了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基本內核、內在規律、思想約定、思想動力和調節杠桿;說明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是增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政治統一的象征;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所在;是民族復興的最終表征。
【摘要題】體育研究
【關鍵詞】體育/民族傳統體育/內涵……
民族傳統體育是從民族共同體文化中剝離與凸顯出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式,是我國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體育文化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文化的補充與完善,除了具備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系統、科學地認識民族傳統體育,是振奮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團結、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保證。
1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及其特征
1.1植根深厚的精神物質文化
民族傳統美學對現代產品設計的影響
眾所周知,產品設計是一門與其他學科的橫向交叉的邊緣學科,每一件成功的工業產品,在其造型設計中,產品形態的創造不能只停留在物理體積和外觀形態的創造上,還應滿足人們對藝術、傳統、裝飾、民族感的追求,使人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對于審美觀的不同而形成的設計觀念不同,是產品設計的一大制約點,美學中的種種因素也成為產品設計的考量標準。大家都知道,美學在產品設計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品與功能的美:即基于產品的材質及結構而體現的美,這種美是與產品要實現的功能息息相關。例如一把不銹鋼材質的座椅,搭配黑色真皮坐墊,立刻就能提升座椅的檔次,也能提高消費者在使用時的舒適度。
(2)產品與形式的美:即基于產品材料的自然屬性而展示給人的美,包括產品的形、色、質等要素,同時也與產品的均衡、比例、調和等息息相關。就拿一部手機來說,首先它的顏色、形態要符合人們的基本審美要求,然后它的長寬比例要合理,適合于人手抓握等等。(3)產品與社會的美:其實它是在功能之美與形式之美的基礎上提出的,主要體現的是特定社會群體由其生存現狀、歷史文化而形成的審美價值觀。各種不同的國家或民族對美有著不同的理解。比如,黃色在東方是神圣的顏色,在我國古代是帝王的象征,在東南亞各國佛教中,黃色其實是一種神圣的象征與表現。但是,在基督教中,由于黃色卻是猶太衣服的色彩,所以,在歐美國家這些被認為是庸俗、低劣的一種色彩表現。上述談的是美學在產品設計中的基本表現形式,每一種都蘊涵著及其豐富的內容,以下我僅就民族傳統美學對現代產品設計的影響做簡單的探討。
1.民族傳統美學與產品設計關系的淵源
作為一個民族,其審美觀有著自己獨特性,這種觀念與人們所生活的環境與所處社會的社會意識是分不開的。早在50-6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用一些石材來制作工具,這些都是對大自然中原有資源的重新加工和利用,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早期的石器加工,是人們設計萌芽的一種表現,人們開始意識到了外觀的美,是一種意識的表現,是實用藝術在人類早期的一種展現。人們因為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發現未經加工處理的工具較為難用,于是經過打磨和修整,呈現出了既有實用性,又有美觀性的工具,也就是我們現代人看來的產品的審美意識,是一種設計藝術。當然,由于社會條件的限制,人們的生存得不到有利的保障,民族傳統文化更是無從談起。當社會條件有了改進,民族與社會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在制造工具的時候,才逐漸地融入了本民族對美的不同感知。這一點以青銅器為例:中國商朝的青銅器,總是雕刻著一些棱角分明的圖案,而這些圖案要么體現怪異要么體現猙獰,這與人們長期以來對鬼神的崇拜息息相關。而在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不管是他們的青銅器,還是他們的建筑等,上面的雕刻內容不是擁有人類外形的神,就是把鬼神具體化為統治者的模樣。這可以視為民族傳統美學體現在產品設計中的一個開始: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設計作品。
2.民族傳統美學與產品設計關系的發展現狀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現狀及策略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腳步的加快,我國也開始進入較為明顯的城鎮化轉型期,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文化發展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情況,并且其生存環境也將面臨著巨大的轉變。近年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下,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中的困境進行解決,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和空間。本文就對城鎮化轉型期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基本情況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希望對這項工作的開展起到更大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城鎮化轉型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現狀;應對策略
我國在某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曾經明確的提出,在現階段我國的發展過程中,城鎮化是主要的建設和工作任務之一,因此要積極的推進這項工作的健康發展。當前,我國政府在制定的經濟政策影響下,農村正在經歷著較為明顯的城鎮化轉型,其中集中表現在:當前我國農村的實際發展中,其城鎮化發展使得人們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過去傳統的生活方式和交往形式,因此在這個背景下,人們的文化和價值觀也將產生較為明顯的轉變。這將影響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面臨更大的困難,因此,怎樣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民族文化是當前需要引起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就將對城鎮化轉型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情況展開研究,并提出相關解決措施。
一、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起源
在我國的原始時期,也就是人類發展的早期社會,是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階段,因此從原始社會開始,人類就已經開始脫胎換骨,從而形成各種民族的祖先。在原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當時社會整體生產力較低,因此在狩獵、捕魚等方面還停留在較低的生產力,并且活動的范圍通常在山區或是叢林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個氏族部落都是依靠這種方式進行生存和發展,生產技能也是在這種前提下得以進行的。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這種背景下逐漸得到進步和發展,其不僅成為人類之間變相競爭的一種主要方式,并且還使得過去的人們全面提升了生產技能,為生活質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概括來說,我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從原始部落逐漸形成了多種技能和宗教活動形式,這也是我國傳統體育的起源形式。
二、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主要發展情況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多元價值分析
眾所周知,體育是現代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一種重要的文化組成形式。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從狩獵行為逐漸演化出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體育文化,隨后這一文化形式與人們的社會生活不斷交織重疊,中華各民族也基于民族傳統體育這一特殊的文化表現形式,積極表達了自身樂觀進取、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對于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學習,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傳統民族文化的內部精華,還有利于我們探究中華民族文化體制的多元性,有效提高民族自信,可以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研究,對于我國民族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建設均有重要作用。就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這一特殊文化命題來說,多元化的體育建設和文化內核一直是我國體育文化與民族文化中不可忽略的文化載體。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一定意義上構建了我國體育文化的基礎組成,同時也是我國體育發展的重要借鑒。
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對我國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大,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多元化價值也得到了正確的認識與肯定,有關專家將其作為民族體育文化相關專業的重要課題,積極梳理挖掘了極其豐富的研究屬性,同時也持續涌現了大量優秀的學習成果,本次我們所要評析的就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導論》一書。由梁世君著,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導論》是近年來民族體育與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對于如何正確看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以及文化自信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探索。書中指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一種珍貴的民俗文化遺產。這種文化形式一直以一種鮮活的形態與民俗的地域節日、宗教活動等息息相關。從內容上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導論》共分為十四章,全面系統地構建了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框架,其內容涵蓋了社會、經濟、宗教、環境等多個要素。
每一個章節的內容均緊扣民族文化主題,從不同層次反映了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性特征,例如聚落性、民族性、生態性以及區域性等。根據不同的要素組織架構,該書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全書的前六章,作者主要論述了現代民族傳統體育的核心理論,包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歷史、分布態勢以及對應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定位等;第二部分為第七章到第十章,作者基于“傳統與傳承”的方向,詳細研究了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性與民族性的關系,并總結了現代體育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形態以及其具體策略、內容和途徑;第三部分為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作者以文化研究為主旨,基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性的特征,提出了未來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原則以及戰略規劃。全書層次分明,內容翔實,在文化自信與民族體育還原的基礎上,展現了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真實效果與未來發展趨勢??傮w來看,全書以理論、傳承性以及未來發展為核心脈絡,構建了民族體育的現代及未來發展趨勢,可以幫助相關讀者真實地了解民族體育的當前狀態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導論》一書指出,在當前的社會發展環境下,隨著我國對于傳統文化關注的熱度持續上升,弘揚民族主旋律,提高民族文化認同已經成為當前一個較為迫切的時代命題,需要各界人員的共同關注。而從國家層面來看,民族文化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提高民族文化認同也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點。體育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民族體育也應該在自身繼承性發展的要求下,保持與傳統文化一樣的宏觀傳承思維。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價值體系,民族體育承載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不同民族意味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也需要通過一種體育媒介呈現出文化的多元態勢。在該書的第十一章中,作者就基于上述觀念,詳細闡述了當代上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身特色的發展以及未來的創新改造。作者明確指出,未來我國傳統民族體育應該加強借鑒,不斷提升自身多元價值,以利于在國際化舞臺上展現。當前國內對于民族體育文化的認知還存在一定的保守性,究其原因在于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的發展隔閡。對此,作者在該書第十三章中,基于現代化的市場文化交流體系,構建了以文化傳導、文化發展、文化產品為核心的具體開發策略,為國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指明了道路。而在未來全球范圍內,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思維,融合文化發展趨勢,這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梁世君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分析
1文化疏離: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質的失真
1.1文化疏離與文化本質的詮釋
文化是推動世界發展與進步的重要階梯,是推動人類社會演繹與傳承的根本基礎,是詮釋全球體育史學上的肇事依據。作為文化合成的核心元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出現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化的新時代語境下,盡管與西方文明有所質差性,但這畢竟是人類歷史形態與文化意識形態在現代文明中西方文化的首次相約與結合,這種結合無疑促使了民資傳統體育文化內涵與外延在現代化背景下的重新認知與整合。煥然一新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汲取了西方文明的諸多寄養,并逐漸融入到了現代“文化圈”之中,在這種民族同化與異化的大文化族群中,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真正值得中華炎黃子孫所駕馭的文化精髓。但是在享受著現代化與西方文化所帶來的欣喜之余,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在承受著激烈的碰撞與變異,這種跨越式發展的現代文明與社會形態所帶來的“文化矛盾”與“文化危機”,致使我們難以理性的面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而是脫離之盡情地享受現代化所帶來的魅力,從而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失去了文化靈魂,使人類自身無法真實的審視自己,致使受眾對傳統文化摒棄,對主觀文化精髓遺失,促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文化族群之中被擱淺,進而慢慢的失去了自身的價值與功能,也就是文化的疏離。文化的疏離在于社會形態對人類思維意識形態的影響與顫變,以及人類對文化的分解與疏遠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與西方文明相互交融之后,必然會產生特定時代內文化的相對先進性與落后性,從而使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質發生改變,致使文化的本質不僅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相關,還與不同文明形態下人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即“人化”;文化的本質,即“人的本質”。所謂“人化”,是指人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過程中,人類理性精神的外化或普遍化川。[1]文化本質的內涵是建立在人與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礎之上的。文化的發展與創新都不能脫離人類生存價值的滿足與需要。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大爆發、文化大融合、文化大反思的信息化時代下,諸多文化因素都在發生著激烈的沖突與碰撞,從而使文化屬性更加富有張力與活力,這是人類對文化意識形態的重新整合與變革。如果沒有這種“文化圈”“文化層”之間的相互交融,在文化的構建方面就會出現“文化斷層”、“文化斷裂”以及文化疏離的問題。目前,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仍然處于壞才不遇狀況,優良的民族文化得不到世界文化圈的賞識,致使自身被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籠罩,感性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自身文化內涵的神秘與深奧,以至于被受眾排斥,其根本原因在于感性文化具有虛構色彩,與現代注重具體客觀現實文化主義社會產生了“文化擬子”現象,因此,只有把文化本質與人的本質相互結合起來最大限度的滿足人類的所需,才能促進文化本質現代化的改革與創新。
1.2“文化矛盾”困境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質的失真
從歷史形態的演繹及矛盾互動理論可知,“文化矛盾”是促使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內在動因。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先進與落后體現為人、社會、自然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結果,而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向另一種文化形態轉型時必然會產生矛盾,這種矛盾會互相調節與整合,從而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大共融圈。然而,如果文化的發展脫離了現代社會矛盾的互動理念就會在擱淺之中表現出失真現象。聯系“文化矛盾”理論,對于全面把握文化本質的失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社會形態作為一種歷史發展模式,不僅對經濟基礎具有推動作用,對上層建筑也具有促進價值。文化作為社會形態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對于重構文化本質的內在結構,促進社會形態的變革,激發文化與諸多社會閱素的矛盾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正如現代知識經濟體制下的文化轉型一樣,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轉型期,在中西方文化快速轉型的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表現出與西方體育文明極度的不協調。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存在著一個感理文化矛盾的差異,其主要表現在前者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體悟,后者重視物質生活的享樂,以至于出現西方個體競爭的體育文化,中方集體安逸的體育文化。置身于世界體育文化一體化的語境下,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必然會受到西方個體文化矛盾的沖擊與碰撞。這兩種矛盾的交織構造了中國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契機,但同時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侵略,如果不加以審視與篩檢,其必然會造成文化本質的丟失與離異,從而失去民族文化的自主權。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文化作為核心要素出現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其內涵與外延都在無形與有形地影響著人類的發展與進步。矛盾作為人與文化相接的歸屬點,對于促進兩者的和諧與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從中西方體育文化矛盾的宏觀視角來看,文化矛盾在信息化社會形態中的主要體現為價值觀念、思維形態、認知高度、文化修養等方面。正是因為人類自身矛盾因素之間的互動,致使人類對新興事物表現出熱衷,對本土文化表現出冷落。當今時代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矛盾極度偏離的狀態下,西方的物質文化占據著主導地位,在這種物質文化的誘因下,致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與現代體育文化的相互矛盾之下被人類所遺棄,從而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2文化融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質的原點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