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2:54: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族品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日品牌看民族品牌及特性
一、從中日品牌產生看與西方品牌概念的差異
品牌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民族、地域、時間的概念,其構成要素是多元而復雜的。就宏觀而言由于民族、地域、文化環境的不同,品牌的內容和特征也有很大差異;就微觀而言,品類、企業和消費需求差異,對品牌的構成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品牌概念內涵演進的軌跡取決于文化環境、地域環境和市場環境。現今的品牌理論發源于西方,這一理論建構和話語形式都完全是西方化的。我國業界在引進西方品牌理論的時候,往往忽視了我國品牌生成的民族性與地域性特征,將西方品牌理論到中國企業來生搬硬套,導致了許多的失誤。雖然不同國家的品牌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更有民族的個性一面。現有的品牌理論往往只強調了品牌的共通性而忽視了其內在的差異性。
任何一個品牌的生成與發展首先是民族和歷史的,對任何一個時期的品牌的理解,都不能脫離其具體的文化環境和歷史環境。以日本最早的著名百年老店三越百貨為例,三越百貨從1611年開始創辦,迄今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商店,也是日本最知名的百貨店品牌。日本著名的品牌專家八卷俊雄教授認為,三越是日本最早的系統化的、商業化的自覺的品牌建構活動,比西方的品牌建構活動要早得多,從品牌的核心價值的確立到品牌的傳播和視覺識別系統都非常完備。因此,植根于東方文化和商業土壤之中的中、日等亞洲國家的品牌建構方式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
三越百貨和其他日本的百貨店一樣,最早的業態都是“前廠后店”形式的“勸工場”,這一業態主要來自于中國。在江戶時代,這種業態主要集中在“吳服店”、“漢方藥鋪”、餐飲店和手工作坊等行業。到了20世紀初的明治后期,隨著西方文化進入日本,三越、白木屋、松島屋等傳統業態的品牌百貨店受到了很大沖擊與挑戰?!皠窆觥遍_始向現代百貨店業態轉變。日本學者宮野力哉在《百貨店“文化志”》中指出:歐美的百貨店業態是三越所追求的目標,也成為了三越品牌的宣言。三越品牌的內涵自然也由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品牌理念,實現了向現代文化為基礎的品牌理念的跨越。三越、白木屋等企業在具體表現形態上,首先把業態名稱由過去的“吳服店”改為“百貨店”。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東京都各大報紙刊發新聞,報道三越吳服店改為歐美的“百貨店”(DepartmentStore)的形態。這也是日語漢字中最早“百貨店”名稱的語源。
三越百貨的品牌內涵由傳統向現代轉變,不僅是名稱的改變,而且是有具體的品牌文化內涵和現代的營銷業態作支撐的。它率先采用了歐美百貨店的陳列販賣形式。日本的陳列販賣最初是由外國人在京都引入的。明治二十年(1887年)高島屋京都店開始采用陳列販賣形式。三越百貨是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在大阪店開始實施陳列販賣的。其次,三越百貨在引進西方百貨業態作為改造品牌內涵的同時,還把引進西方文化也作為其新的品牌內涵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以百貨店為依托經常舉辦美術展覽。三越和高島屋等知名品牌公司都專門設置了“美術部”,專事各種展覽事宜。在日本早期美術館還比較少的情況下,三越、高島屋這些知名品牌百貨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代行了美術館的職能。對于消費者來說,則是對三越品牌的新內涵的一個重新認識的開始。再次,最重要的是三越經營的商品由傳統的商品轉向了現代的商品,不僅有傳統的手工產品,也有西方引進的工業產品??梢?,品牌的轉型與重構為三越品牌改造注入了全新的內涵。
中國傳統品牌是以“中華老字號”為代表的。字號是中國特有的品牌文化。實際上,字號不完全等同于品牌的內涵,把中華老字號翻譯為英語ChinaTimed-Brand,即中華歷史悠久的品牌意思并不十分準確,而日語翻譯為“中華老鋪”則比較貼切。其主要原因是最初西方的品牌是以產品名稱為基礎命名的,因此商標注冊是產品品牌的注冊,而不是企業名稱的注冊。我國的商標注冊管理曾以此為基礎,結果導致了很大的混亂,如“銀泰”既是一個產品商標,又是一個商號,但卻屬于不同的企業所有,帶來了很多的法律糾紛。中國的字號是以企業名稱為基礎命名的,其核心功能是對企業的識別而不是對產品的識別,字號識別背后的品牌價值則是企業的信用和企業的秘傳技藝。這種字號品牌的建構方式構成了中華老字號品牌核心價值的根基。
小議民族品牌生成及其特征
一、從中日品牌產生看與西方品牌概念的差異
品牌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民族、地域、時間的概念,其構成要素是多元而復雜的。就宏觀而言由于民族、地域、文化環境的不同,品牌的內容和特征也有很大差異;就微觀而言,品類、企業和消費需求差異,對品牌的構成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品牌概念內涵演進的軌跡取決于文化環境、地域環境和市場環境?,F今的品牌理論發源于西方,這一理論建構和話語形式都完全是西方化的。我國業界在引進西方品牌理論的時候,往往忽視了我國品牌生成的民族性與地域性特征,將西方品牌理論到中國企業來生搬硬套,導致了許多的失誤。雖然不同國家的品牌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更有民族的個性一面?,F有的品牌理論往往只強調了品牌的共通性而忽視了其內在的差異性。
任何一個品牌的生成與發展首先是民族和歷史的,對任何一個時期的品牌的理解,都不能脫離其具體的文化環境和歷史環境。以日本最早的著名百年老店三越百貨為例,三越百貨從1611年開始創辦,迄今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商店,也是日本最知名的百貨店品牌。日本著名的品牌專家八卷俊雄教授認為,三越是日本最早的系統化的、商業化的自覺的品牌建構活動,比西方的品牌建構活動要早得多,從品牌的核心價值的確立到品牌的傳播和視覺識別系統都非常完備。因此,植根于東方文化和商業土壤之中的中、日等亞洲國家的品牌建構方式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
三越百貨和其他日本的百貨店一樣,最早的業態都是“前廠后店”形式的“勸工場”,這一業態主要來自于中國。在江戶時代,這種業態主要集中在“吳服店”、“漢方藥鋪”、餐飲店和手工作坊等行業。到了20世紀初的明治后期,隨著西方文化進入日本,三越、白木屋、松島屋等傳統業態的品牌百貨店受到了很大沖擊與挑戰?!皠窆觥遍_始向現代百貨店業態轉變。日本學者宮野力哉在《百貨店“文化志”》中指出:歐美的百貨店業態是三越所追求的目標,也成為了三越品牌的宣言。三越品牌的內涵自然也由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品牌理念,實現了向現代文化為基礎的品牌理念的跨越。三越、白木屋等企業在具體表現形態上,首先把業態名稱由過去的“吳服店”改為“百貨店”。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東京都各大報紙刊發新聞,報道三越吳服店改為歐美的“百貨店”(DepartmentStore)的形態。這也是日語漢字中最早“百貨店”名稱的語源。
三越百貨的品牌內涵由傳統向現代轉變,不僅是名稱的改變,而且是有具體的品牌文化內涵和現代的營銷業態作支撐的。它率先采用了歐美百貨店的陳列販賣形式。日本的陳列販賣最初是由外國人在京都引入的。明治二十年(1887年)高島屋京都店開始采用陳列販賣形式。三越百貨是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在大阪店開始實施陳列販賣的。其次,三越百貨在引進西方百貨業態作為改造品牌內涵的同時,還把引進西方文化也作為其新的品牌內涵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以百貨店為依托經常舉辦美術展覽。三越和高島屋等知名品牌公司都專門設置了“美術部”,專事各種展覽事宜。在日本早期美術館還比較少的情況下,三越、高島屋這些知名品牌百貨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代行了美術館的職能。對于消費者來說,則是對三越品牌的新內涵的一個重新認識的開始。再次,最重要的是三越經營的商品由傳統的商品轉向了現代的商品,不僅有傳統的手工產品,也有西方引進的工業產品??梢?,品牌的轉型與重構為三越品牌改造注入了全新的內涵。
中國傳統品牌是以“中華老字號”為代表的。字號是中國特有的品牌文化。實際上,字號不完全等同于品牌的內涵,把中華老字號翻譯為英語ChinaTimed-Brand,即中華歷史悠久的品牌意思并不十分準確,而日語翻譯為“中華老鋪”則比較貼切。其主要原因是最初西方的品牌是以產品名稱為基礎命名的,因此商標注冊是產品品牌的注冊,而不是企業名稱的注冊。我國的商標注冊管理曾以此為基礎,結果導致了很大的混亂,如“銀泰”既是一個產品商標,又是一個商號,但卻屬于不同的企業所有,帶來了很多的法律糾紛。中國的字號是以企業名稱為基礎命名的,其核心功能是對企業的識別而不是對產品的識別,字號識別背后的品牌價值則是企業的信用和企業的秘傳技藝。這種字號品牌的建構方式構成了中華老字號品牌核心價值的根基。
民族品牌的經濟價值
1勞動價值理論的評述
1.1勞動價值理論觀點描述
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勞動價值理論由商品理論、貨幣理論和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三部分組成。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因素。其中,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不是商品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量的大小來決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類勞動是勞動者的具體勞動耗費在商品經濟關系中轉化變成的結果。抽象人類勞動的凝結表現了主觀具體活勞動耗費所產生的客觀社會效果——滿足社會需要的有效的勞動的含量。
商品的價值量同樣由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來計量,取決于生產商品是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按照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即等價交換。價值規律對生產和交換活動起著支配作用,通過價格的運動來表現。而價格的運動又離不開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市場的調節產生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的弱點和缺陷,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市場經濟下價值規律的調節機制的消極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
1.2從經濟人類學的角度對價值理論的評述
民族品牌戰略探討論文
摘要:品牌是指企業及其產品的牌號,包括商標、廠商名稱和服務標志等。民族品牌的建立勢在必行,也任重道遠。我國企業要進行品牌的創造活動,也就是要從頭做起,實現品牌從無到有的過程。
關鍵詞:品牌;強勢品牌;品牌創造
一、民族品牌的建立勢在必行,也任重道遠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國企業的產品賣不出價格,長期處于全球生產鏈和價值鏈的低端,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卻沒有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隨著原材料、能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東南亞、中歐、南美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原有的制造成本優勢將被削弱,制造業勢必急劇萎縮,規模巨大的“中國制造”實際上是以極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惡化為代價,獲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費。難怪有經濟學家諷喻身為“世界加工廠”的中國就像一個“大廚房”,捧出去的是精華,留下來的除了滿屋蒜皮就是一地雞毛。
中國經濟總量需要趕超的國家依次是: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美國。根據2006年《財富》雜志統計,如果以進入世界500強為依據計算這些國家的世界級企業的個數,意大利為8家、德國34家、英國35家、法國37家、日本82家、美國189家,中國則是15家。六大強國進入全球最具影響力品牌100強的個數分別是2個、9個、4個、8個、7個、58個,同時還應該注意到瑞士有4個世界級品牌,荷蘭有3.5個,芬蘭、韓國和瑞典各有一個,然而我們中國卻一個也沒有,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所面臨的嚴峻的形勢,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的賽跑,也預示這將是一場持久而艱苦的較量。
品牌是一個民族經濟實力的代表之一。一個民族的品牌在國際市場上聲譽的優劣和數量的多少,能夠反映該民族的整體形象和經濟實力;反過來,民族的經濟實力又不斷扶持和強化其品牌在國際上的地位。強勢品牌的塑造不是少數人、少數企業的事情,它與整個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民族品牌戰略探究論文
摘要:品牌是指企業及其產品的牌號,包括商標、廠商名稱和服務標志等。民族品牌的建立勢在必行,也任重道遠。我國企業要進行品牌的創造活動,也就是要從頭做起,實現品牌從無到有的過程。
關鍵詞:品牌;強勢品牌;品牌創造
一、民族品牌的建立勢在必行,也任重道遠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國企業的產品賣不出價格,長期處于全球生產鏈和價值鏈的低端,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卻沒有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隨著原材料、能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東南亞、中歐、南美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原有的制造成本優勢將被削弱,制造業勢必急劇萎縮,規模巨大的“中國制造”實際上是以極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惡化為代價,獲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費。難怪有經濟學家諷喻身為“世界加工廠”的中國就像一個“大廚房”,捧出去的是精華,留下來的除了滿屋蒜皮就是一地雞毛。
中國經濟總量需要趕超的國家依次是: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美國。根據2006年《財富》雜志統計,如果以進入世界500強為依據計算這些國家的世界級企業的個數,意大利為8家、德國34家、英國35家、法國37家、日本82家、美國189家,中國則是15家。六大強國進入全球最具影響力品牌100強的個數分別是2個、9個、4個、8個、7個、58個,同時還應該注意到瑞士有4個世界級品牌,荷蘭有3.5個,芬蘭、韓國和瑞典各有一個,然而我們中國卻一個也沒有,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所面臨的嚴峻的形勢,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的賽跑,也預示這將是一場持久而艱苦的較量。
品牌是一個民族經濟實力的代表之一。一個民族的品牌在國際市場上聲譽的優劣和數量的多少,能夠反映該民族的整體形象和經濟實力;反過來,民族的經濟實力又不斷扶持和強化其品牌在國際上的地位。強勢品牌的塑造不是少數人、少數企業的事情,它與整個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消費者的民族品牌營銷策略綜述
論文關鍵詞: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民族品牌營銷策略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利用戰略管理的SWOT分析框架,對民族品牌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根據4P營銷策略分析,提出民族品牌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對于民族品牌的營銷策略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學術研究上,國貨意識常常被冠以“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之名,因此本文采用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的說法,而不用國貨意識。Shimp與Sharma在1987年正式提出“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的概念,其含義是:當消費者面臨國產貨與外國貨選擇的時候,會偏愛和更多地購買本土品牌,對外國貨則會產生心理抗拒。這兩位學者設計出衡量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的量表,其中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值最小17分,最大119分,分值越大,說明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的傾向越強,即越傾向于購買國產貨。根據這一量表,他們首先證實了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在美國的存在性,并測出美國的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平均值為61.08。之后Netemeyer于1991年驗證了該量表在德國、法國、日本的跨文化適用性。隨后,研究學者陸續證實了各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中同樣存在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的現象。
相關研究回顧
在中國,王海忠(2002)對京、滬、穗、渝四地消費者進行調查,全面檢驗了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及其衡量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的量表,同樣證明其在中國的適應性,并測出中國的消費者民族主義傾向平均值為61.22,其程度與美國相近,但卻遠遠低于韓國的平均分90.18。王海忠(2004)以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為細分標準,把中國消費者劃分為“國貨崇尚簇”、“國貨接受簇”和“崇洋簇”3個細分市場,并對其進行輪廓描繪。莊貴軍、周南、周連喜(2006)提出在其他情況相同時,本土品牌的相對知名度、相對質量和相對性價比越高,消費者越偏愛本土品牌;消費者越偏愛本土品牌,消費者就越傾向于購買本土品牌。王海忠(2006)通過測量京、滬、穗三地的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研究發現中國消費者同時存在民族中心和民族淡漠兩種復雜或矛盾的心理傾向。吳劍琳、朱寧(2010)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青少年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對購物意愿的影響,得出我國青少年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的平均值為53.61,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對購買國產品牌意愿有顯著正面影響,對購買國外品牌意愿有顯著負面影響。梁修慶、彭紹允(2010)通過對手機與電腦市場的實證分析證明了中國內地基于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的細分市場具有周期為16個月的季節波動性質,在每年12月份達到波峰,在次年3月份又會降到波谷,但不具有循環周期波動性質。當前中國營銷界對中國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的研究文獻并不多,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在中國市場的適應性仍然有待進一步論證。
基于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的民族品牌SWOT分析
品牌化民族藝術設計論文
一、民族藝術設計與品牌化戰略的相關性分析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文化的不斷豐富,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消費的功能文化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著裝方面,服飾品不單起原始社會中御寒、遮羞的作用了,如今更強調服飾品的品牌性、時尚性、流行性、符號性,在款式與材質上也越來越豐富,服飾品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這個人的形象、品味,相當于是人的“第二張臉”;飲食方面,“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今社會不僅僅強調食品的食欲滿足的色香味美,還更重視食品安全問題,賣方市場也改變了傳統的銷售方式,不再過度追求“外觀”,更追求符合自然規律的健康食品;居住方面,房屋由原始的遮避所,到改革開放的福利分配,再到個人消費私有住房,這其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住房消費向環境優良、住宅布局合理、裝修豪華、配套設施完善的享受型發展;出行方面,以自行車為主的交通方式,正在向以私家車、輕軌、地鐵的快捷方式發展;社交方面,更是各種名牌炫擺的地方,仿佛我國進入了富裕社會……時尚性的符號消費正在形成一種不可阻擋的文化潮流。所以,在消費文化的多元化、符號化發展趨勢下,市場經濟發展及其競爭也為民族藝術設計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在品牌化發展戰略的市場競爭中,也需要民族藝術設計在商品形象、商品包裝、商品文化、商品營銷方面提供藝術設計支撐?!捌放苹瘧鹇浴笔且粋€組合性概念,其內涵呈現出一個遞進層次。所謂品牌,也就是商品的牌子,通常由符號、圖案、文字、標志和顏色等要素或這些要素的組合構成,用作企業文化理念體現,以便同競爭者的產品相區別。品牌化的根本是創造差別使自己的商品與眾不同。而品牌化戰略則是把品牌化運用到市場競爭、市場營銷戰略之中,以爭奪顧客、爭奪市場份額,使企業成為某類商品的龍頭、甚至獨占熬頭的發展戰略。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競爭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的以奢侈品為代表的符號消費文化正日益浸漬我國市場經濟,擠占我國的中高端消費品市場。“洋品牌”的消費文化,對我國“看廣告長大”的青少年一代,影響尤其深刻。吃洋快餐、過洋節、用洋品牌,成為他們攀比消費的首選,對我國民族品牌和消費市場造成較大的沖擊和負面影響。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大學生貸款買蘋果背后的真問題”。據重慶商報報道:從2012年1月至今年2月底,2萬多名武漢大學生辦理了擔保服務,額度超過1.6億元,這些學生貸款主要是購買新上市智能手機平板。在透支消費風行的時代,大學生通過正常的借貸渠道購買自己心儀的商品,從法律上講,年滿18歲就是完全行為責任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考慮到多數大學生經濟尚未獨立,沒有收入來源,一旦還不起貸款,就由家長承擔,背上信用污點。這樣的提前消費又顯得過于盲目,有“攀比”之嫌。麥肯錫市場調查中曾提出,“品牌對中國消費者做出購買決定有重要影響。不過,這并不能視為人們對單一品牌的忠誠度有所增加的信號?!保?]品牌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刺激消費者,例如我們去大賣場選購牙膏,首選的品牌不外乎就是國產的黑人、冷酸靈、云南白藥等,或者外來品牌高露潔、佳潔士等,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會關注品牌的知名度,首選知名、安全的品牌,通俗說法就是“消費者看牌子選購產品”。某種意義上,一個品牌所代表的不單是產品,更是某種概念,生活方式的理念、社會地位的象征、消費觀念、安全感等。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心目中會感受到品牌所帶來的文化附加值,從心理上獲得滿足、體驗感。面對消費市場這一態勢,與此相關的民族產品包裝設計與廣告設計的問題也就日益突出,這種壓力已經制約我國民族藝術品牌的可持續發展,傳統的民族藝術設計發展模式難以繼續。因此,如何強化民族藝術設計,樹立民族品牌化戰略形象,如何實現民族品牌戰略化,與當前符號消費趨勢相結合,順應時代潮流,將民族地區商品規范化、市場化、品牌化、符號化,就是我們面臨和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少數民族藝術涵蓋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建筑、服飾、音樂、繪畫、飲食與生活習俗等等,這其中還包含了語言、文學、畫型、地域產品、文化風俗等等大量的科研成果,這些內容對民族藝術設計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如何運用這些寶貴資源第五卷74對民族藝術再設計,結合符號消費的趨勢,進而傳承與發揚、開拓與創新,打造符合中國國情的消費文化與民族藝術產業,讓大眾對民族品牌有親切感、自豪感、歸屬感,是一項前景廣闊而任務艱巨的事業。
二、我國民族藝術設計的案例分析
品牌化戰略的提出是應對市場經濟的競爭產物,是實現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例如著名的USP-uniquesellingproposition理論,20世紀50年代初勞斯•瑞夫斯提出,他較早地意識到廣告必須引發消費的認同,而不是廣告人員硬性賦予廣告的東西。一個好的品牌定位就意味著品牌已經成功一半,如現在受年輕一代觀眾追捧的湖南衛視,其金燦燦類似芒果的臺標,在觀眾的視覺與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作為綜藝節目的先驅者,湖南衛視已牢牢扎根于廣大觀眾的潛意識。市面上其他衛視的競爭非旦沒有撼動其綜藝娛樂節目霸主地位,反而促使其成功經營出許多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成為目前國內電視娛樂品牌成功范例之一。符號消費,是人們脫離基本生存需求以后發展起來的以文化、精神需求為主的消費趨勢,其市場表現的一般形式就是時尚消費、甚至“奢侈品牌消費”。現代社會中的商品種類日益豐富,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從產品本身屬性去改變已經變得潛力有限了,由此誕生了商品的符號化。符號化的過程實際是賦予商品本身和品牌象征的意義,所以符號消費往往與品牌化戰略相聯系。例如現在市面上隨處可見的少數民族地區特色食品———苦蕎茶。四川作為苦蕎的主要產地,又是民族種類眾多的地區,具有很大的優勢??嗍w學名韃靼蕎麥(F.tataricum),分為普通苦蕎和黑苦蕎?!侗静菥V目》記載韃靼蕎麥能“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能練五臟滓穢及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3]。苦蕎茶是將苦蕎麥的種子經過篩選、烘烤等現代工序加工而成的沖飲品。縱觀市場上的苦蕎茶品牌參差不齊,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數,消費者較為熟悉的品牌僅有如下:三匠、彝鄉人、彝家三寨等,缺乏具有品牌性、符號性的品牌。現代人的生活條件良好,飲食豐富,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攝入過量,在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人們每天坐辦公室,缺乏鍛煉,帶來的后果就是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危害??嗍w茶與一般茶葉相比,其自身帶有苦蕎黃銅,苦蕎當中的類黃銅成分對人們的身體十分有益,可以起到降低心腦血管的發生幾率,雖然達不到替代藥物的療效,但它是一種健康的飲品,略帶麥香味的口感適合大眾口味。
現代人們在滿足基本衣食住行后,越來越提高自己的健康養生意識,而苦蕎茶的出現剛好彌補了茶葉市場的結構性缺陷,可以預見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飲用苦蕎茶。面對這樣的消費市場,如何將苦蕎茶品牌化與市場相結合值得我們深思。苦蕎茶的市場前景巨大,苦蕎茶品牌化戰略上應當與市場多方面相結合,走出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生態健康的道路。比如借鑒美國連鎖咖啡———星巴克,雖然消費者對星巴克褒貶各異,但是依然阻擋不了消費者對星巴克的推崇備至。更多時候,星巴克所代表的是一種身份感認同,將咖啡作為一種載體,向消費者傳遞一種融入美式生活的消費文化。星巴克是普通咖啡售價的2-3倍,感染與吸引消費者的不是味蕾,而是時尚生活方式的概念,它所營造的舒適環境、咖啡豆的香醇氣味,快捷的免費無線網絡,為消費者提供了第三空間,星巴克所代表的不僅是咖啡,更是一種咖啡文化體驗,自助式的服務使消費者感覺以人為本,在匆忙的生活中能停下來享受片刻個人時間,給消費者一種溫暖的感覺,星巴克不單單是銷售咖啡,更是在“賣環境”,讓每一個消費者來到星巴克有家的感覺,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品牌化”、“符號化”。反思我們的苦蕎茶品牌在營銷戰略上,應該學習國外優秀連鎖品牌成功的市場營銷經驗。我們的苦蕎茶在產品質量上是達到國家要求的,但在品牌營銷戰略、科技創新、文化發掘上,恰恰缺少了這幾個方面,這對于現在的消費市場來說是重中之重,如今的產品不再是質量上乘就會暢銷,質量是重要的,而怎么與市場相結合吸引消費者,產生品牌效應卻更重要。在苦蕎茶的包裝上,要與時代相結合。例如三匠苦蕎中的黑苦蕎全株茶系列(圖一),在色彩上多以黃、黑、紅為主色調,主要以黑底配以紅色苦蕎茶杯及略帶涼山彝族風格的紋樣,帶有彝族漆器的感覺,茶杯上的火焰寓意苦蕎茶業紅紅火火,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茶杯上的火焰非常具有民族代表性,蘊含著原汁原味的涼山彝族文化元素,也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融合,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群體。
民族地區企業品牌營銷思考
摘要:企業品牌營銷是現代市場營銷的主流,也是當今市場競爭的著力點。“一帶一路”戰略是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為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企業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市場競爭、提升企業競爭力提供了大平臺。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企業品牌營銷意識較薄弱、品牌戰略有所欠缺,本文分析了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企業品牌營銷過程中問題的成因,針對性地提出建立企業品牌的必要性,指出提升企業競爭力、改變企業生存狀態的途徑之一是實施品牌戰略。
關鍵詞:品牌營銷;戰略;競爭力;西北;少數民族地區
一、前言
西北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稀少的少數民族大量聚集的地域。廣袤的西北擁有豐富的資源,豐富的資源還未實現相應的效益。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品牌暢行的世紀,各個國家都極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以品牌爭奪市場、以品牌贏天下、以品牌謀未來發展成為人們的共識。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其經濟發展、企業發展、品牌構建尚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戰略客觀上為西北發展經濟、提升企業競爭、發展企業品牌提供了機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如何面對機遇謀區域發展,創造西北少數民族自己的品牌,廣泛參與國際競爭是一個值得審慎思考的課題。
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企業
樹立品牌的必要性品牌是一個企業區別與其它企業的標志,表現于外有品牌名稱、品牌符號、品牌標記等元素,表現于內有企業價值觀、社會責任、文化內涵等。樹立企業品牌既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客觀必然,也是企業贏得廣大消費者青睞的途徑。(一)競爭的市場需要有競爭力的企業品牌。1.企業競爭力是企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一種綜合能力。從市場的角度看,企業的競爭力表現為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有效為社會提供產品及服務,并在市場交換中獲得期望的利益,達到其目的。企業的競爭力有三個層面的理解:其一,企業的產品有競爭力。產品無論是外觀的設計、造型,還是內在的功能、屬性、品質在同類產品中有著不可替代性;其二,企業的營銷管理要素組合科學。體現為企業的組織結構合理、運行機制健全流暢、企業人才儲備量充足、企業管理方法合理科學;其三,企業的核心實力突出。它表現為企業有系統的管理經營理念、有企業價值觀、企業文化、企業勇于創新的精神等。2.企業品牌是企業外化于形,內化于心的競爭力要素的集合。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看企業品牌,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企業商品品牌;二是企業服務品牌。商品品牌的著力點在于為消費者提供清晰、可辨、標志明確的產品,使消費者在眾多競爭產品中一眼就可以辨別出該產品,這是企業品牌的外形表現,能夠提升企業品牌的知名度;企業服務品牌的著力點在于為顧客提供期望得到或超出期望的滿足感。它是一種顧客的心里感受,能讓顧客真切地感受到企業服務的誠心,是企業品牌的內在核心,提升著企業的美譽度。3.企業品牌和企業競爭力不可分割。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彼此區別。其一,企業競爭力是企業直面激烈競爭市場的基礎。競爭力強,企業品牌就堅挺,品牌影響力就廣泛,知曉企業品牌的消費者、社會公眾就多,輻射到企業品牌上,表現為消費者的追逐和狂熱;競爭力弱,企業品牌則默默無聞,品牌影響力有限,知曉企業品牌的消費者、社會公眾就少,企業品牌無生機,對企業品牌而言門可羅雀;其二,企業品牌對企業競爭力有反作用。企業品牌的名氣越大,傳播范圍越廣,消費者、社會公眾則越追逐,忠誠客戶也越多,企業產品的延伸和推廣付出的成本、費用則少,在競爭的市場中處于優勢地位,自然而然競爭力就強。企業競爭力和企業品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矛盾體,脫離了競爭力的企業品牌是一具虛殼,不會在市場存活太久;具備了競爭力的企業品牌不僅品牌名聲鵲起,而且生命力長久。(二)有競爭力的企業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廣泛優勢。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逐漸趨向一體化的今天,企業在市場中打拼靠的是強有力的內在功夫,即企業競爭力。而企業競爭力的外在表現企業品牌則是人人能夠看得見,感受的到的眼前事物。1.企業品牌具有顯而易見的可視性。一是企業品牌標志,此信息易被消費者辨認和記憶,由一系列符號、圖案、色彩、字體等要素組成。每當品牌標志映入消費者眼簾,便會刺激消費者的視覺神經,若品牌標志是消費者所熟悉、青睞、喜愛、偏好的企業及產品,則容易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使其產生購買行為。這一可視性因素,助力消費者區別了企業及產品;二是企業品牌名稱,品牌中能夠用語言稱謂的部分,既有文字符號又能通過聽覺器官接受到文字的信息。品牌名稱常常在消費者中相互傳播,成為討論企業或產品的媒介,人們往往以品牌名稱指代產品。不管是品牌名稱還是品牌標志,顯現和視聽的結合促成了企業品牌的市場效果,消費者借此確認和選擇企業產品。2.競爭力強的企業品牌易被消費者優選?,F在的市場,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越來越高。消費者以品牌論英雄、以品牌代滿足感。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企業品牌的競爭力強大。一方面,企業在生產、研發、科技、經營、銷售等環節中成本費用領先,產品處于領先地位或獨特性強;另一方面,企業品牌所營造的文化內涵、經營理念、企業精神、社會責任等價值觀,能夠引起消費者的共鳴、認同。
民族品牌的生成與特點探索
一、從中日品牌產生看與西方品牌概念的差異
品牌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民族、地域、時間的概念,其構成要素是多元而復雜的。
就宏觀而言由于民族、地域、文化環境的不同,品牌的內容和特征也有很大差異;就微觀而言,品類、企業和消費需求差異,對品牌的構成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品牌概念內涵演進的軌跡取決于文化環境、地域環境和市場環境?,F今的品牌理論發源于西方,這一理論建構和話語形式都完全是西方化的。我國業界在引進西方品牌理論的時候,往往忽視了我國品牌生成的民族性與地域性特征,將西方品牌理論到中國企業來生搬硬套,導致了許多的失誤。雖然不同國家的品牌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更有民族的個性一面?,F有的品牌理論往往只強調了品牌的共通性而忽視了其內在的差異性。
任何一個品牌的生成與發展首先是民族和歷史的,對任何一個時期的品牌的理解,都不能脫離其具體的文化環境和歷史環境。以日本最早的著名百年老店三越百貨為例,三越百貨從1611年開始創辦,迄今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商店,也是日本最知名的百貨店品牌。日本著名的品牌專家八卷俊雄教授認為,三越是日本最早的系統化的、商業化的自覺的品牌建構活動,比西方的品牌建構活動要早得多,從品牌的核心價值的確立到品牌的傳播和視覺識別系統都非常完備。因此,植根于東方文化和商業土壤之中的中、日等亞洲國家的品牌建構方式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
三越百貨和其他日本的百貨店一樣,最早的業態都是“前廠后店”形式的“勸工場”,這一業態主要來自于中國。在江戶時代,這種業態主要集中在“吳服店”、“漢方藥鋪”、餐飲店和手工作坊等行業。到了20世紀初的明治后期,隨著西方文化進入日本,三越、白木屋、松島屋等傳統業態的品牌百貨店受到了很大沖擊與挑戰?!皠窆觥遍_始向現代百貨店業態轉變。日本學者宮野力哉在《百貨店“文化志”》中指出:歐美的百貨店業態是三越所追求的目標,也成為了三越品牌的宣言。三越品牌的內涵自然也由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品牌理念,實現了向現代文化為基礎的品牌理念的跨越。三越、白木屋等企業在具體表現形態上,首先把業態名稱由過去的“吳服店”改為“百貨店”。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東京都各大報紙刊發新聞,報道三越吳服店改為歐美的“百貨店”(DepartmentStore)的形態。這也是日語漢字中最早“百貨店”名稱的語源。
三越百貨的品牌內涵由傳統向現代轉變,不僅是名稱的改變,而且是有具體的品牌文化內涵和現代的營銷業態作支撐的。它率先采用了歐美百貨店的陳列販賣形式。日本的陳列販賣最初是由外國人在京都引入的。明治二十年(1887年)高島屋京都店開始采用陳列販賣形式。三越百貨是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在大阪店開始實施陳列販賣的。其次,三越百貨在引進西方百貨業態作為改造品牌內涵的同時,還把引進西方文化也作為其新的品牌內涵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以百貨店為依托經常舉辦美術展覽。三越和高島屋等知名品牌公司都專門設置了“美術部”,專事各種展覽事宜。在日本早期美術館還比較少的情況下,三越、高島屋這些知名品牌百貨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代行了美術館的職能。對于消費者來說,則是對三越品牌的新內涵的一個重新認識的開始。再次,最重要的是三越經營的商品由傳統的商品轉向了現代的商品,不僅有傳統的手工產品,也有西方引進的工業產品??梢姡放频霓D型與重構為三越品牌改造注入了全新的內涵。
小議民族品牌的經濟價值
摘要:隨著民族品牌一個個被國外企業并購于旗下,引發了人們對民族品牌價值的思考。從經濟人類學的角度,以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來分析民族品牌的經濟價值,從人類學角度給予解釋并闡述民族品牌發展對制度的依賴性。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民族品牌;經濟人類學
1勞動價值理論的評述
1.1勞動價值理論觀點描述
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勞動價值理論由商品理論、貨幣理論和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三部分組成。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因素。其中,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不是商品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量的大小來決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類勞動是勞動者的具體勞動耗費在商品經濟關系中轉化變成的結果。抽象人類勞動的凝結表現了主觀具體活勞動耗費所產生的客觀社會效果——滿足社會需要的有效的勞動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