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23:57: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木蘭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教案:《木蘭詩》
一、解題。
簡介這首詩產生的年代和木蘭其人(見A式“解題”②③④⑤條)。
二、正音、解詞。
見A式。
三、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后討論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步驟是:(1)教師范讀后提出問題:這首詩在語言風格上跟前一個單元里的文人詩歌有什么不同?(2)學生齊讀一遍后答問。(3)根據學生答問情況再提問,再齊讀全詩,進一步認識民歌的敘事手法。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因勢利導,將學生點滴認識加以集中,必要時也可作補充。下面是討論后小結的要點(加點的字可板書),僅供參考。
木蘭詩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1、學習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學習本文排比、對偶、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學習本文祥略得當的敘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于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4、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初中語文教案:《木蘭詩》2
[教學目標及重點]
l.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3.學習本文詳細得當的敘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于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木蘭詩主旨結構管理論文
義教初二冊課本認為《木蘭詩》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與之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因此把全詩分為四個部分,即第一至三段為第一部分,第四段為第二部分,第五、六段為第三部分,第七段為第四部分。對此,本人頗有微議。
首先,從《木蘭詩》反映的民族史背景看:據《魏書·太祖紀》載:登國六年(391年)“十月戊戌,北征蠕蠕(即柔然。當時北方稱蠕蠕,南方稱芮芮),追之及于大磧南床山下,大破之,班賜從臣各有差?!蹦菚r,北魏剛立國五年,社會“還滯留在家長制奴隸制階段”(王仲犖語),其族人還過著“逐水草”、“無城郭”的生活。“鮮卑拓跋部從來就是一個以擄掠為職業的落后集團”(范文瀾語),官吏沒有俸祿,以貪污擄掠為獲取財富的手段。這次進攻柔然,正如大臣崔浩所說:“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睉鸷?,“班賜從臣各有差”,就是把奪得的奴隸和牲畜,按戰功的大小,按等級分配給從征的貴族和扈從武士。這是掠奪式的戰爭,并非防御性戰爭。
其次從敘述主體木蘭看:木蘭的替父從軍是迫不得已的。她是在“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情況下,被迫“替爺征”的。換句話說,當時的北魏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既對別的民族進行無休止的侵犯擄掠,又對本民族人民進行無盡期的征兵,以至于規定每家每戶非出一個男丁不可,從而迫使木蘭不得不女扮男裝、冒名頂替。而這樣長期對內征兵的結果,則使得人人不安、家家不寧,因為“古來征戰幾人回”。至于說“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中歸來的“將軍”“壯士”則肯定寥寥無幾。難怪“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了。這“嘆息”不但是迫不得已從軍的“嘆息”,還是可能訣別的“嘆息”,因此從敘述主體木蘭的主觀認識來看,她絕對不會有“保家衛國”的理想。教材分析者由于脫離了文本,故拔高了木蘭的思想認識,以為“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是不恰當的。
另外,我們從課文的第五、六段來看,這兩段似乎充滿了歡快的情調,據此,諸多分析者認為它突出了“她(木蘭)不圖功名利祿的高尚品格”。其實這種分析也很勉強。如果我們注意到了上面的分析,把握住了木蘭的思想認識和從軍意愿,就不難看出,這兩段表面上的歡快掩不住內心的悲苦,這是一種“含淚的微笑”,是一種慶幸。就木蘭而言,她已體味到戰爭的嚴酷,征戰幾十年,曾親臨殺戮和被殺戮的驚心動魄,現在僥幸生還,已是不幸中之萬幸,她怎還敢有“百千強”的賞賜和作“尚書郎”呢?她只希望不再被征召,安安靜靜地過日子?!伴_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就是九死一生之后極度興奮的真實寫照。倘若作了“尚書郎”,那又得為統治者賣命,說不定哪一天又得披掛上陣,重踏生死常就家人而言,幾十年的盼望,喜事少愁緒多,愁就愁在木蘭在外生死難料。在那風煙四起遍地腥云的社會里,木蘭迫不得已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其家人的憂愁和擔心是合情合理的。因此盡管從表面看,木蘭回歸后家里很熱鬧,可這種熱鬧是在幾十年憂愁擔心之后的,它實質是一種意外的解脫,所以無論從木蘭角度看,還是從家人角度看,都無所謂有自覺自愿的愛國意識和思想,無所謂“突出她不圖功名利祿的高尚品格”。
再次從敘述者(作者)角度看:敘述者的本意也不在于要表現一種愛國情結。這可以從《木蘭詩》的結尾看出,“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是一段帶有議論性的句子,顯然,作者的本意在于要打破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觀念的束縛,建立一種全新的女子未必不如男的思想觀念,這是作者的進步思想傾向所在。
有了以上分析,全文的結構似可劃分為兩個部分:
語文藝術美管理論文
《木蘭詩》是北朝時北方樂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戰亂和少數民族風俗的滲入,而展現了一種特異風貌,《木蘭詩》是一首淳樸渾厚、簡勁粗獷的歌。木蘭這一中國文學史上最光彩奪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木蘭已成了女中英杰的代名詞,可見《木蘭詩》影響之深遠?!赌咎m詩》的藝術美表現于多方面,筆者以為最為突出的是:承傳與創新,簡勁與細膩,敘憂與狀樂。
一、承傳與創新
《木蘭詩》帶有鮮明的民歌風,又具有其創新之處。北朝民歌《折楊柳枝歌》中有這么兩首:“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薄皢柵嗡?,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兩首詩以女子的嘆息聲和問答體的形式,將女子內心的隱憂和一種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現得毫不掩飾?!赌咎m詩》的前四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與上引《折楊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蘭詩》緊接著的兩句:“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又與上引后一首的前兩句完全相同,這可明顯看到《木蘭詩》承傳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種流行語式,但《木蘭詩》中的這六句又一反前詩中的“女子”那個人之幽怨,而是有著強烈的對家事的關切以及自動為家庭承擔責任的自覺意識。雖然《木蘭詩》同樣落筆于兒女之思,然而其中飽蘸著木蘭對家人的親情。木蘭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戰亂給家庭帶來的困難:可汗點兵,軍書聯翩而至,父老無兄。木蘭之所以時織時輟,心事重重,是因為替父擔憂,替家擔憂。《木蘭詩》的創新還表現于借兒女之思、親人之情,寫戰爭之事,寫了一個平平常常的勞動婦女棄織從軍之思,因此,形式和題材上雖仍為傳統型的,然而卻光彩照人,展現了中國女性深明大義的高貴品德。這種對民歌形式和題材的承傳與創新,既易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詩歌的容量,可謂蹊徑獨辟,匠心獨運。
不僅如此,《木蘭詩》還承傳了《折楊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傳統,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長短句交錯,進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暢自然。從篇制上看,也較同期民歌長得多,后人把《木蘭詩》與漢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樂府民歌之“雙璧”。
二、簡勁與細膩
簡勁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追求,簡勁在《木蘭詩》中時帶有一種原初色彩的內在活力,因此,既簡練,又顯得粗獷豪邁、渾厚深沉。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僅30個字就十分簡勁地敘寫了十年征戰的過程。其中“萬里”二句,寫出木蘭跟隨大軍,飛奔塞上。一個“飛”字既寫出戰事的匆忙,又寫出轉戰南北、經歷的關塞山巒之多?!八窔狻倍?,則形象地概括了木蘭所處的戰爭環境,從而襯托出木蘭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皩④姟倍?,則以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木蘭十年不平凡的戎馬生涯。這些簡勁之筆,以少勝多,不僅寫出了木蘭的出生入死、終于凱旋的經歷,而且寫出了木蘭的英雄形象。詩的結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擬手法形象逼真地寫出了木蘭女扮男裝的巧妙與代父從軍的勇氣,也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她內心的自豪感、自信力。
木蘭詩藝術美研究論文
[內容]
《木蘭詩》是北朝時北方樂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戰亂和少數民族風俗的滲入,而展現了一種特異風貌,《木蘭詩》是一首淳樸渾厚、簡勁粗獷的歌。木蘭這一中國文學史上最光彩奪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木蘭已成了女中英杰的代名詞,可見《木蘭詩》影響之深遠。《木蘭詩》的藝術美表現于多方面,筆者以為最為突出的是:承傳與創新,簡勁與細膩,敘憂與狀樂。
一、承傳與創新
《木蘭詩》帶有鮮明的民歌風,又具有其創新之處。北朝民歌《折楊柳枝歌》中有這么兩首:“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眱墒自娨耘拥膰@息聲和問答體的形式,將女子內心的隱憂和一種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現得毫不掩飾?!赌咎m詩》的前四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與上引《折楊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蘭詩》緊接著的兩句:“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又與上引后一首的前兩句完全相同,這可明顯看到《木蘭詩》承傳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種流行語式,但《木蘭詩》中的這六句又一反前詩中的“女子”那個人之幽怨,而是有著強烈的對家事的關切以及自動為家庭承擔責任的自覺意識。雖然《木蘭詩》同樣落筆于兒女之思,然而其中飽蘸著木蘭對家人的親情。木蘭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戰亂給家庭帶來的困難:可汗點兵,軍書聯翩而至,父老無兄。木蘭之所以時織時輟,心事重重,是因為替父擔憂,替家擔憂。《木蘭詩》的創新還表現于借兒女之思、親人之情,寫戰爭之事,寫了一個平平常常的勞動婦女棄織從軍之思,因此,形式和題材上雖仍為傳統型的,然而卻光彩照人,展現了中國女性深明大義的高貴品德。這種對民歌形式和題材的承傳與創新,既易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詩歌的容量,可謂蹊徑獨辟,匠心獨運。
不僅如此,《木蘭詩》還承傳了《折楊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傳統,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長短句交錯,進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暢自然。從篇制上看,也較同期民歌長得多,后人把《木蘭詩》與漢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樂府民歌之“雙璧”。
二、簡勁與細膩
木蘭詩藝術美管理論文
《木蘭詩》是北朝時北方樂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戰亂和少數民族風俗的滲入,而展現了一種特異風貌,《木蘭詩》是一首淳樸渾厚、簡勁粗獷的歌。木蘭這一中國文學史上最光彩奪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木蘭已成了女中英杰的代名詞,可見《木蘭詩》影響之深遠?!赌咎m詩》的藝術美表現于多方面,筆者以為最為突出的是:承傳與創新,簡勁與細膩,敘憂與狀樂。
一、承傳與創新
《木蘭詩》帶有鮮明的民歌風,又具有其創新之處。北朝民歌《折楊柳枝歌》中有這么兩首:“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兩首詩以女子的嘆息聲和問答體的形式,將女子內心的隱憂和一種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現得毫不掩飾?!赌咎m詩》的前四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與上引《折楊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蘭詩》緊接著的兩句:“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又與上引后一首的前兩句完全相同,這可明顯看到《木蘭詩》承傳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種流行語式,但《木蘭詩》中的這六句又一反前詩中的“女子”那個人之幽怨,而是有著強烈的對家事的關切以及自動為家庭承擔責任的自覺意識。雖然《木蘭詩》同樣落筆于兒女之思,然而其中飽蘸著木蘭對家人的親情。木蘭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戰亂給家庭帶來的困難:可汗點兵,軍書聯翩而至,父老無兄。木蘭之所以時織時輟,心事重重,是因為替父擔憂,替家擔憂?!赌咎m詩》的創新還表現于借兒女之思、親人之情,寫戰爭之事,寫了一個平平常常的勞動婦女棄織從軍之思,因此,形式和題材上雖仍為傳統型的,然而卻光彩照人,展現了中國女性深明大義的高貴品德。這種對民歌形式和題材的承傳與創新,既易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詩歌的容量,可謂蹊徑獨辟,匠心獨運。
不僅如此,《木蘭詩》還承傳了《折楊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傳統,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長短句交錯,進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暢自然。從篇制上看,也較同期民歌長得多,后人把《木蘭詩》與漢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樂府民歌之“雙璧”。
二、簡勁與細膩
簡勁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追求,簡勁在《木蘭詩》中時帶有一種原初色彩的內在活力,因此,既簡練,又顯得粗獷豪邁、渾厚深沉。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眱H30個字就十分簡勁地敘寫了十年征戰的過程。其中“萬里”二句,寫出木蘭跟隨大軍,飛奔塞上。一個“飛”字既寫出戰事的匆忙,又寫出轉戰南北、經歷的關塞山巒之多?!八窔狻倍?,則形象地概括了木蘭所處的戰爭環境,從而襯托出木蘭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皩④姟倍洌瑒t以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木蘭十年不平凡的戎馬生涯。這些簡勁之筆,以少勝多,不僅寫出了木蘭的出生入死、終于凱旋的經歷,而且寫出了木蘭的英雄形象。詩的結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擬手法形象逼真地寫出了木蘭女扮男裝的巧妙與代父從軍的勇氣,也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她內心的自豪感、自信力。
初中古詩文審美教育論文
[摘要]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基本要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老師應盡的責任。在初中階段,學生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而古詩文中飽含了很多美的東西,運用好古詩文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審美教育有了一個基點,學生受到的影響更深刻更具體。本文以《木蘭詩》為例,對初中古詩文審美教育進行探討,希望能給一線教師帶來一些啟發。
[關鍵詞]古詩文;審美教育;《木蘭詩》
語文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精美的語言、生動的畫面、動人的情感,讓我們沉浸在文學的世界里。古代詩文作為我們文化的瑰寶,傳承著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文學知識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審美體驗。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很多具有教育意義的古詩文,在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不僅要關注到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還要關注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即審美教育。將審美教育貫穿到古詩文教學中,幫助學生獲得審美體驗、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初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木蘭詩》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個重要篇目,無論是流暢的敘事還是和諧的韻律,亦或是高尚的精神都能給學生帶來審美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課文為基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的培養,達成審美教育目標。
一、初中語文中的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也稱美育,講求以情動人,是一種作用于知情意能力的教育(以美啟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是對人的全面塑造的過程。在初中階段,除了在音樂課上可以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外,語文課也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課程,它同樣肩負著深化學生審美體驗的責任,在文學欣賞、藝術品味中激發學生的潛力,使其在豐富的審美活動中獲得美的感受。[1]初中階段處于學生高速發展的階段,其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也比較強,這個階段也是培養正確的“三觀”的最佳階段。因此,在這個階段開展審美教育,組織審美活動,讓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靈就顯得非常重要。讓初中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相融合,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素質教育的實現,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過程中,人文性特征往往容易被忽略,這就使在人文性范圍內的審美教育得不到體現。初中語文課堂上要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有很多種,基于文本進行展開,首先所選的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精練的,有極強感染力;其次,所選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飽滿立體的;最后,所選的文學作品中表達的情感是積極向上的。所以,在進行審美教育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內容、形式、情感等方面進行,而且開展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樣的,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將審美教育貫穿在語文課堂,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審美能力必然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所以,審美教育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在進行審美教育的時候要選對方法,寓教于樂,帶領學生獲得審美體驗。
二、《木蘭詩》中的審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