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致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00:08: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牧民致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牧民致富經材料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市委、政府立學立改,把牧區牧民定居作為牧區重點工作來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牧民定居和冷季舍飼圈養工作,逐步解決草原畜牧業生產與草地生態保護之間的尖銳矛盾,計劃到“十一五”末全市2759戶11739人牧民實現定居,基本實現人草畜配套的一體化經營管理。
圍繞以草定畜,保障畜牧業持續發展。自2007年實施以草定畜核定載畜量放牧后,市畜牧獸醫局完善了草場看護員管理制度,同時還與牧民簽訂治理超載過牧合同書,要求牧民統一轉場、限量放牧,并在主要道路設卡,全面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確保了全市810萬畝可利用天然草地基本實現核定載畜量放牧。項目實施以來,載畜量同期比下降30%,植被覆蓋率已從2002年的35%提高到現在的45%。
尤其是國家級旅游風景區天池景區草場載畜量由2005年的12萬頭只降至現在的5萬頭只,草場生態和旅游景觀得到明顯改善,草原畜牧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圍繞國家項目,保障農業基礎設施。從2005年起,市結合國家國家土地整理和退牧還草項目,全面推進牧民定居點飼草料地建設。4年來,先后爭取國家項目資金6千多萬元,對包括三工河鄉拜斯胡木牧民定居點、上戶溝鄉阿克木那拉牧民定居點、水磨溝鄉柳城子西村牧民定居點內的6萬多畝人工飼草料基地進行開發建設,基本實現了定居牧民人均10畝飼草料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牧民定居“人定畜不定”的問題。通過測算表明實施人工飼草料地建設后,每畝草地生產力是建設前的36.5倍以上,生產產值是建設前的67.63倍。如今雖然牧區的牲畜總量減少了,但通過走農牧結合和大力發展品種奶牛、絨山羊、駱駝等養殖及牛羊育肥等現代畜牧業,反而使牧民的人均收入實現了每年8.8%的增長。
圍繞景區保護,保障牧民搬遷無憂。牧民搬遷定居工程實施以來,市財政和天池管委會相繼投入補助資金4500萬元,搬遷定居牧民367戶、1678人,農牧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5396元提高到現在的6320元,增長近20%。特別是在近兩年天池景區牧民定居中,市財政給搬遷定居牧民每戶2萬元的住房補助。在此基礎上,市天池管委會從2008年開始,對三工河鄉和水磨溝鄉從事種養結合和旅游的牧民進行生產資料補助,每畝地每年補助200元,連續補助五年,扶持其加快發展。公務員之家:
圍繞示范建設,保障牧民生活環境。2009年,市把水磨溝鄉的柳城子西村、三工河鄉的拜斯胡木村、上戶溝鄉的阿克木那拉村三個定居村納入了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投資上億元加大了定居點水、電、路、林等基礎設施及文化室、衛生院、幼兒園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與搬遷前相比,牧民生產生活環境有了質的飛躍。定居牧民不但收入穩定增長,而且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現代文明成果,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牧民致富經驗材料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市委、政府立學立改,把牧區牧民定居作為牧區重點工作來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牧民定居和冷季舍飼圈養工作,逐步解決草原畜牧業生產與草地生態保護之間的尖銳矛盾,計劃到“十一五”末全市2759戶11739人牧民實現定居,基本實現人草畜配套的一體化經營管理。
圍繞以草定畜,保障畜牧業持續發展。自2007年實施以草定畜核定載畜量放牧后,××市畜牧獸醫局完善了草場看護員管理制度,同時還與牧民簽訂治理超載過牧合同書,要求牧民統一轉場、限量放牧,并在主要道路設卡,全面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確保了全市810萬畝可利用天然草地基本實現核定載畜量放牧。項目實施以來,載畜量同期比下降30%,植被覆蓋率已從2002年的35%提高到現在的45%。
尤其是國家級旅游風景區天池景區草場載畜量由2005年的12萬頭只降至現在的5萬頭只,草場生態和旅游景觀得到明顯改善,草原畜牧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圍繞國家項目,保障農業基礎設施。從2005年起,××市結合國家國家土地整理和退牧還草項目,全面推進牧民定居點飼草料地建設。4年來,先后爭取國家項目資金6千多萬元,對包括三工河鄉拜斯胡木牧民定居點、上戶溝鄉阿克木那拉牧民定居點、水磨溝鄉柳城子西村牧民定居點內的6萬多畝人工飼草料基地進行開發建設,基本實現了定居牧民人均10畝飼草料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牧民定居“人定畜不定”的問題。通過測算表明實施人工飼草料地建設后,每畝草地生產力是建設前的36.5倍以上,生產產值是建設前的67.63倍。如今雖然牧區的牲畜總量減少了,但通過走農牧結合和大力發展品種奶牛、絨山羊、駱駝等養殖及牛羊育肥等現代畜牧業,反而使牧民的人均收入實現了每年8.8%的增長。
圍繞景區保護,保障牧民搬遷無憂。牧民搬遷定居工程實施以來,××市財政和天池管委會相繼投入補助資金4500萬元,搬遷定居牧民367戶、1678人,農牧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5396元提高到現在的6320元,增長近20%。特別是在近兩年天池景區牧民定居中,市財政給搬遷定居牧民每戶2萬元的住房補助。在此基礎上,××市天池管委會從2008年開始,對三工河鄉和水磨溝鄉從事種養結合和旅游的牧民進行生產資料補助,每畝地每年補助200元,連續補助五年,扶持其加快發展。
圍繞示范建設,保障牧民生活環境。2009年,××市把水磨溝鄉的柳城子西村、三工河鄉的拜斯胡木村、上戶溝鄉的阿克木那拉村三個定居村納入了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投資上億元加大了定居點水、電、路、林等基礎設施及文化室、衛生院、幼兒園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與搬遷前相比,牧民生產生活環境有了質的飛躍。定居牧民不但收入穩定增長,而且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現代文明成果,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牧民致富經驗材料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市委、政府立學立改,把牧區牧民定居作為牧區重點工作來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牧民定居和冷季舍飼圈養工作,逐步解決草原畜牧業生產與草地生態保護之間的尖銳矛盾,計劃到“十一五”末全市2759戶11739人牧民實現定居,基本實現人草畜配套的一體化經營管理。
圍繞以草定畜,保障畜牧業持續發展。自2007年實施以草定畜核定載畜量放牧后,××市畜牧獸醫局完善了草場看護員管理制度,同時還與牧民簽訂治理超載過牧合同書,要求牧民統一轉場、限量放牧,并在主要道路設卡,全面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確保了全市810萬畝可利用天然草地基本實現核定載畜量放牧。項目實施以來,載畜量同期比下降30%,植被覆蓋率已從2002年的35%提高到現在的45%。
尤其是國家級旅游風景區天池景區草場載畜量由2005年的12萬頭只降至現在的5萬頭只,草場生態和旅游景觀得到明顯改善,草原畜牧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圍繞國家項目,保障農業基礎設施。從2005年起,××市結合國家國家土地整理和退牧還草項目,全面推進牧民定居點飼草料地建設。4年來,先后爭取國家項目資金6千多萬元,對包括三工河鄉拜斯胡木牧民定居點、上戶溝鄉阿克木那拉牧民定居點、水磨溝鄉柳城子西村牧民定居點內的6萬多畝人工飼草料基地進行開發建設,基本實現了定居牧民人均10畝飼草料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牧民定居“人定畜不定”的問題。通過測算表明實施人工飼草料地建設后,每畝草地生產力是建設前的36.5倍以上,生產產值是建設前的67.63倍。如今雖然牧區的牲畜總量減少了,但通過走農牧結合和大力發展品種奶牛、絨山羊、駱駝等養殖及牛羊育肥等現代畜牧業,反而使牧民的人均收入實現了每年8.8%的增長。
圍繞景區保護,保障牧民搬遷無憂。牧民搬遷定居工程實施以來,××市財政和天池管委會相繼投入補助資金4500萬元,搬遷定居牧民367戶、1678人,農牧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5396元提高到現在的6320元,增長近20%。特別是在近兩年天池景區牧民定居中,市財政給搬遷定居牧民每戶2萬元的住房補助。在此基礎上,××市天池管委會從2008年開始,對三工河鄉和水磨溝鄉從事種養結合和旅游的牧民進行生產資料補助,每畝地每年補助200元,連續補助五年,扶持其加快發展。
圍繞示范建設,保障牧民生活環境。2009年,××市把水磨溝鄉的柳城子西村、三工河鄉的拜斯胡木村、上戶溝鄉的阿克木那拉村三個定居村納入了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投資上億元加大了定居點水、電、路、林等基礎設施及文化室、衛生院、幼兒園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與搬遷前相比,牧民生產生活環境有了質的飛躍。定居牧民不但收入穩定增長,而且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現代文明成果,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黨員先進性狀況調查思考
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形勢下,如何保持和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是當前農村黨建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我縣來說,**年底共有黨員4007人,農村黨員2139人,其中農牧民黨員1176人。要發展農村經濟,破解“三農”問題,推進農村小康建設,離不開占全縣黨員53.4%的農村黨員,特別是其中占55%的農牧民黨員。黨要貫徹“三個代表”思想,與時俱進,執政為民,保持先鋒隊性質,也必須發揮廣大農牧民黨員的先進性。為此,我們對當前我縣鄉(鎮)村農牧民黨員先進性狀況進行了調查,并結合農村工作實踐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部分農牧民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
近年來,部分農牧民黨員在帶領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增加收入,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過程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體現了黨員的先進性,成為農村令人稱羨的新“三人”。
一是致富帶頭人。在當前農村農牧民收入來源日益多元化的情況下,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部分農牧民黨員在農村顯示出了先鋒帶頭作用,許多農牧民黨員在自己致富的同時帶動了周邊群眾,發揮了黨員在發展先進生產力方面的先鋒模范作用??肃l哈拉布哈村農民黨員立足本村實際,創辦蔬菜大棚種植示范基地,在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也帶動了本村其他農民發展。
二是村務領導人。他們代表群眾積極參加村務管理,體現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恰庫爾圖鎮在新農村建設中投資140萬元,新建建筑面積達2631平方米的抗震安居小區一處,可容納32戶農牧民生產、生活。哈希翁村積極進行防病改水工程,目前,主管線已開挖5公里,鋪設PVC管線4公里。
三是新風倡導人。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少農牧民黨員積極倡導社會新風,支持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他們主動了解、宣傳和支持稅費改革、殯葬改革、計劃生育等農村工作,特別是近幾年來農牧民黨員按照縣委破除陋習、移風易俗的有關要求,在帶頭掌握致富本領、遵守村規民約、執行計生政策、破除封建迷信、美化村容村貌、凈化思想空氣等方面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作用,為發展經濟、增進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黨員狀況調查思考
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形勢下,如何保持和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是當前農村黨建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我縣來說,年底共有黨員4007人,農村黨員2139人,其中農牧民黨員1176人。要發展農村經濟,破解“三農”問題,推進農村小康建設,離不開占全縣黨員53.4%的農村黨員,特別是其中占55%的農牧民黨員。黨要貫徹“三個代表”思想,與時俱進,執政為民,保持先鋒隊性質,也必須發揮廣大農牧民黨員的先進性。為此,我們對當前我縣鄉(鎮)村農牧民黨員先進性狀況進行了調查,并結合農村工作實踐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部分農牧民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
近年來,部分農牧民黨員在帶領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增加收入,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過程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體現了黨員的先進性,成為農村令人稱羨的新“三人”。
一是致富帶頭人。在當前農村農牧民收入來源日益多元化的情況下,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部分農牧民黨員在農村顯示出了先鋒帶頭作用,許多農牧民黨員在自己致富的同時帶動了周邊群眾,發揮了黨員在發展先進生產力方面的先鋒模范作用??肃l哈拉布哈村農民黨員立足本村實際,創辦蔬菜大棚種植示范基地,在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也帶動了本村其他農民發展。
二是村務領導人。他們代表群眾積極參加村務管理,體現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恰庫爾圖鎮在新農村建設中投資140萬元,新建建筑面積達2631平方米的抗震安居小區一處,可容納32戶農牧民生產、生活。哈希翁村積極進行防病改水工程,目前,主管線已開挖5公里,鋪設PVC管線4公里。
三是新風倡導人。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少農牧民黨員積極倡導社會新風,支持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他們主動了解、宣傳和支持稅費改革、殯葬改革、計劃生育等農村工作,特別是近幾年來農牧民黨員按照縣委破除陋習、移風易俗的有關要求,在帶頭掌握致富本領、遵守村規民約、執行計生政策、破除封建迷信、美化村容村貌、凈化思想空氣等方面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作用,為發展經濟、增進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藏區政策推動科技發展工作總結
根據《關于提供藏區政策落實情況的函》文件要求,我局組織有關人員對2010年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中央和省出臺的系列支持藏區跨越式發展政策貫徹落實情況進行梳理。2010年以來,我加大科技項目和資金的爭取力度,先后獲得科技部和省科技廳對科技基礎平臺建設、科普基地建設、帶動農牧民致富推廣項目共96項,落實資金3355萬元?,F將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科技基礎平臺建設
2010年以來,我在藏區政策的支撐下,加大科技基礎平臺資金爭取力度,2013年科技部支持“中小企業創新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落實資金60萬元。省科技廳先后支持“藏語雙語成果轉化信息平臺建設”、“藏區科技服務能力建設”等科技基礎平臺建設項目18項,落實資金302萬元。項目實施以來,科技基礎平臺建設力度明顯加快,提高了承接技術轉移的能力,進一步提升了科學技術研究的基礎平臺。
二、加強科普基地建設
堅持全面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但科普能力較弱,科普手段較落后,在藏區政策落實以來,我緊緊抓住中央和省出臺的系列支持藏區跨越式發展的政策,在省科技廳大力支持下,2010年以來,先后支持“科普能力建設”、“鄉村科技示范村建設”等科普基地建設項目12項,落實資金225萬元。項目實施以來,我科普能力明顯提高,全民吸收科技意識的途徑顯著增多,目前,我已有4個省級科普示范基地,加快了科技軟實力的提升。
三、支持帶動農牧民致富推廣項目
新農村建設路子思考
**縣是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體民族的邊境少數民族縣,行政區域面積5.43萬平方公里,四分之三以上面積是牧區。全縣總人口8萬余人,其中,哈薩克族占總人口的65%以上;牧業村17個,牧業人口4188戶2.3萬人,共成立牧區黨支部17個,有牧民黨員215人。由于受自然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長期以來,**縣哈薩克族牧民“逐水草而居”,四季遷徙,長年跋涉往來于南北480公里長的冬夏牧場放牧牲畜,平均一家每年轉場搬家80余次,傳統落后的游牧生產生活方式,不僅嚴重阻礙了牧區經濟發展和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給牧區黨建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近年來,**縣委結合邊疆牧區實際,堅持規劃先行,緊緊圍繞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這一宏偉目標,狠抓基層黨組織建設,積極探索牧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形式,走出了一條建設牧業中心村、讓牧民享受現代文明的新路子,有效地促進了牧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一、選好支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牧區建起來。為改善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縣委根據牧區特點,以建設牧業中心村為支點,加快牧民定居步伐。一是高起點規劃??h委在中心村建設中,堅持“統一規劃,多元投資,城鄉聯動”的方針,嚴格遵循“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從自治區聘請有資質的規劃部門對牧業集中定居進行統一規劃,中心村的建設立足于功能齊全,實行行政、教育、治安、衛生設施和基礎設施并重齊上,保證牧民定居的高標準、高檔次。將扶貧搬遷、水土開發、節水灌溉、退牧還草、防病改水、鄉村公路、通訊、農網改造、世行義教工程等多個項目資金集中在中心村實施。二是跨越式配備基礎設施。在市場體系建設方面,逐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場建設,新建的6個中心村都建起了市場,喀拉通克鄉沙爾托海中心村建起了集貿市場,牧民定期趕集,商品交換意識悄然形成。吐爾洪鄉阿克哈仁中心村新建了活畜交易市場,使中心村商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更加完備。在庫爾特鄉阿克哈拉中心村,千余平方米的商業用房已被農牧民訂購一空;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心村建設以水土開發為依托,所有定居牧民都占有人均20余畝的土地。如薩爾托海中心村,**年新開發土地8000畝,哈拉恰海中心村人均占有土地30余畝。同時,大力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推廣暖圈舍飼、“三貯一化”等先進生產技術,推行“十配套”服務,同步規劃渠、田、林、路、橋、屋、圈、棚、窯、池等設施。據統計,僅烏河一線,四年內就建設新型暖圈750余座;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堅持徹底改善牧民生活條件,大力加強路、電、水、通訊等公共設施建設。目前,街道、公路、供水、電力、通訊等設施全部暢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型已經形成。三是深入動員廣泛參與。在建設過程中,立足“建設模式標準化、建設項目的捆綁化、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建設內容的系統化”的“四化”要求搞建設,采取政府支持一部分、專項資金爭取一部分、民間投資吸納一部分的方法多渠道融資,逐步從建設資金短缺的困惑中解脫出來??h委將中心村建設任務全部分解到全縣六鄉三鎮及縣直147個單位,使每個單位都有擔子和任務,全部投入到中心村建設中,有4000多名黨員參與到中心村的建設中。
二、突出重點,基層組織建設在牧區強起來。**年以前,絕大多數牧民黨員是名符其實的“馬背”黨員,正常的組織生活都無法得到保證,管理監督難以到位,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難以有效發揮。當時的牧業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占到了70%,發展黨員工作連續5年呈停滯態勢,牧區發案率、牧民孩子失學率、輟學率始終居高不下,甚至在牧區出現了散發非法宗教宣傳品,黨員參加宗教活動的現象。針對牧區黨建中存在的“公章隨身帶、會議流動開、黨員四處找、電教上馬背”的問題,縣委詳細制定了《**縣牧區黨建五年規劃》,依托國家生態移民搬遷工程,實施了“牧業中心村黨建工程”,使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得到進一步提高。一是讓牧區黨組織“下馬”。建設“1村+1總支+1校+5戶”的中心村牧區黨建新模式,即:圍繞中心村對全縣牧業村的黨支部進行了調整、合并,在每個中心村均成立了1個牧業黨總支,支部書記由鄉黨委副書記兼任,支部成員由六鄉牧業村支部書記組成,建立1個牧區黨校,并通過開展牧區“科技中心戶”、“文化中心戶”、“民族工藝中心戶”、“小康中心戶”、“特色中心戶”創建活動,創建各類“中心戶”680戶。形成了以牧業中心村為核心,以牧區黨校遠程教育為陣地,以各類中心戶實踐教育為輻射的牧區黨員教育新模式。并根據牧業生產情況,制定了冬夏兩套“三日一會”制度,規范了牧區黨員活動日、民主議事日、主題實踐日和黨員大會,使牧區徹底告別了“馬背黨支部”、“流動黨校”的歷史。二是讓牧民黨員“進家”。按照“實用、實效、適度、超前”的原則,制定了《**縣牧區“中心村”模式陣地建設五年規劃》,統一設計村級陣地指導樣圖,統一實施“牧業中心村”陣地建設。經過近幾年的努力,300平方米以上的精品陣地達到54.2%,200平方米以上的一類陣地占到45.8%,實現“八室兩場一園”的標準。即:村“兩委”及其配套組織辦公室,黨員活動室、村民會議室、文化娛樂室、廣播電視室、圖書室、衛生室、健身室,籃球場、足球場,花園式庭院;達到“六通六有”,即:通水、通電、通暖、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現代遠程教育網,有各類辦公設施、有齊全的電教設備、有2000冊以上圖書、有健身器材、有村民自娛設施、有配置較好的電腦。徹底解決牧區無固定黨員活動陣地、黨員活動不能制度化、經常化的問題,真正把黨員活動室辦成“黨員之家”、“牧民之家”。三是集體經濟“摘帽”。按照“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要求,因地制宜發展牧區經濟,中心村將牧民定居、水土開發、商業區開發結合為一體,通過轉移勞動力、發展特色產業、完善牧區功能建設等方式,進一步推動農牧區集體經濟發展。同時,中心村立足實際,實施了支部帶頭、黨員示范、“一村一品”戰略,吐爾洪鄉阿克哈仁中心村已建成年育肥出欄3000頭(只)的牛羊育肥黨員示范基地,庫爾特鄉喀拉吉拉中心村建成5000畝年種植加工5萬噸的青黃貯飼料基地,杜熱鄉闊克布拉克中心村建設了2000畝的優質哈蜜瓜基地,庫爾特鄉阿克哈拉中心村正在籌建年出欄3000只的小尾寒羊養殖基地。方興未艾的“牧業中心村黨建工程”強力推動了牧區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預計到**年年末定居牧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5000元以上,2010年在全縣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三、解決難點,定居牧民群眾富起來。牧民定居下來是基礎,留得住牧民是關鍵。對此,縣委采取一系列措施,拓寬牧民群眾致富渠道。一是排憂解難幫富。圍繞推進牧業中心村建設,在縣直機關廣泛開展“同學習、同勞動、同闖市場”的“新三同”活動,堅持下派得力干部組成工作組,進村入戶幫助牧民解決定居后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先后為定居牧民辦好事實事1400余件,解決發展實際困難800余個。喀拉布勒根鄉唐巴勒塔斯村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該村距鄉政府180公里,這里的哈薩克族牧民常年生活在大山深處,過著“靠天種田養畜”的貧困生活。為盡快使這個村脫貧致富,縣委、政府從**年起在烏河南岸喀拉恰?;I建牧業中心村,在建設過程中,縣鄉干部吃住在生產第一線,幫助牧民蓋房、開發土地,使全村136戶哈薩克族牧民全部搬遷到規劃整齊的牧業中心村。二是縣鄉聯動促富。廣泛開展“聯一村包十戶增百元”和“一幫一”對口幫扶活動,廣大機關黨員干部和技術員進村入戶動員,引導牧民走種養結合的致富路,給牧民面對面地講科技知識,手把手地教種植技術,僅去年以來,縣委共抽調干部212名,幫助定居牧民種植玉米、哈密瓜、油葵、蔬菜等經濟作物,牧民的收入明顯提高。2005年底牧業中心村定居牧民人均收入達4280元,較定居前的1800元凈增了2480元。常年在馬背上放牧的哈薩克族牧民思想觀念得到了較大轉變,如今的他們離開了馬背,放下了鞭子,開起了現代化的農用機械,走上了致富路。三是長效機制保富。根據牧業中心村實際情況,縣委、政府先后制訂出臺了《**縣牧業中心村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和《牧業村定居牧民致富奔小康五年規劃》等6項惠農富農政策,縣財政投入2170萬元專門用于牧業中心村建設和定居牧民致富,建立了牧業產業化發展基金、牧民發展基金和貧困牧民扶助基金,并對發展二、三產業的牧民,從征地、辦證、資金、技術、營銷等方面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綠色通道”。
到目前為止,全縣已建成集住房、棚圈、學校、衛生所,以及交通、通訊、廣播電視為一體的牧業中心村6個,實現牧民高標準定居1276戶、7613人?!笆晃濉逼陂g,全縣擬新建牧業中心村14個,使全縣100%的牧民按照牧業中心村的模式實現定居。
支部書記的事跡材料
**,男,現年42歲,中共黨員,**嘎查支部書記。1986年參加工作,歷任**嘎查團支部書記、會計、副嘎查長、黨支部副書記。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深得農牧民愛戴和領導賞識。由于工作能力強,1996年他被選為**嘎查黨支部書記,作為農牧民的父母官、共產黨先鋒的一員,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兢兢業業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地耕耘著,奉獻著……
早在幾年前,**嘎查黨支部的戰斗力弱,黨員紀律松懈,制度不健全,辦公場所和活動陣地多年失修。**上任黨支部書記后,診斷結癥、對癥下藥。一是投入9.8萬元,按高標準、多功能的要求維修擴建黨支部辦公室和黨員活動室,確保支部成員辦公有場所,黨員活動有陣地。二是健全和完善以黨支部為中心的村級配套組織,充分發揮嘎查委員會、團支部、婦代會職能作用。三是堅持黨員“”制度,加強黨支部干部學習教育,帶頭學習、宣傳黨的政策和國家政策、法規,切實提高黨員干部素質,采取各種辦法把黨員的思想統一起來,堅定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達小康的信念。四是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實現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辦事。每季度村務公開一次,每年召開兩次村民大會,主動接受群眾監督。把黨的工作列入支部議事日程,與經濟工作捆在一起,制定工作責任狀,年終根據驗收考核結果,與支委工資待遇持鉤。五是組織農牧民到經濟較發達地區參觀學習,開拓視野、放寬思路,改變落后生產方式;聘請“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講師團巡回宣講,教育農牧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科學養畜。六是實施黨員帶頭致富達小康工程。該嘎查現有黨員帶頭致富示范戶18戶,某就是其中一戶,通過黨員先進典型事跡、輻射帶動農牧民共同致富。實行黨員聯系貧困戶制度,經黨員幫助脫貧11戶。七是針對嘎查集體經濟脆弱現象,**提出了“放母還子”滾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方式。即將基礎母畜以10只為單位投放到農牧戶家中進行飼養,農牧戶每年向嘎查村還5只同品種羔羊。開創了全鎮集體經濟建設“放母還子”的先河,2005年**嘎查集體經濟收入達48000元,較96年增加4萬元。
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嘎查班子團結,配套組織運行良好,各項制度健全,農牧民思想解放、思路開闊,為**嘎查各項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于狠抓班子建設*年和20*年**嘎查被評為旗級優秀黨支部,20*年被評為市級十佳黨支部。
**嘎查下轄5個牧業社,總土地面積48萬畝,其中可利用草牧場46萬畝,總戶數194戶,747人。近年來,由于超載過牧和自然災害頻繁等原因,致使沙化、退化面積高達70%。為了遏制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確保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綠化家園,某帶領黨支部一班人積極探尋發展方向,果斷采取有效措施,走出三步棋。一是深入宣傳草畜平衡思想,認真落實以草定畜和禁牧工作決定。由于長期以來放牧養畜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農牧民對禁牧的抵觸情緒很大,給禁牧工作帶來很大的阻力。在這種情況下,某帶領黨支部、嘎查委員會一班人一家一戶的走訪,一個一個的講解。針對農牧民反映的熱點問題,他聘請鎮有關領導、科技人員、禁牧人員開展了《羊圈起來怎么辦》為主題的巡回宣講活動,他們深入到農牧戶中,為農牧民解答羊圈起來就得搞舍飼圈養,模式化養殖,種植優良牧草,并深入淺出的講技術。因科技知識轉化了農牧民的頭腦,有力的配合了禁牧工作的順利進行。二是大力爭取飛播、人工種草、改良草場項目,推行劃區輪牧、季節性休牧?,F全嘎查人工種草面積達2萬畝,改良草場面積達5萬畝,劃區輪牧面積達15萬畝,季節性休牧面積達15萬畝。三是大力發展水澆地,為禁牧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嘎查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嘎查。牧業生產單一、傳統,是典型的靠天養畜。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嚴重阻礙了本嘎查經濟的發展。面對這各情況,**團結黨支部、嘎查委員會一班人,認真分析,確立了引農入牧、科學養畜的發展思路,大力加強牧業生產基礎建設。1996年以前,全嘎查只有機電井11眼,水澆地不足1000畝,經某一班人努力,現有機電井120眼,開發水澆地5000多畝,建立飼草料基地150余處,初步實現了農牧結合的牧業經濟結構。有了草料,農牧民沿用傳統的喂養方式,浪費很大。為提高資源利用率,**積極與旗農機局、鎮領導聯系,購買農機局,并聘請技術人員指導使用。*年,根據草牧場承載能力和畜牧業品種的單一及劣質畜種制約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的實際情況,為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環境,扭轉草原日益退化、沙化的趨勢,加強對草原的管理、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保障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為了使畜牧業經濟能順應時代潮流,他全力與旗畜牧部門及鎮有關領導協商,落實改良工作的具體措施,按照養殖業的區域劃分,引導農牧民發展適合本地的肉毛兼用羊,減少山羊頭數,通過他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嘎查已建起改良點X處,改良率達到75%以上。同時,他還鼓勵農牧民搞舍飼、半舍飼、特色養殖。并率先種草、建棚圈、使用農機具、養殖肉毛兼用羊,經濟效益提高了10%,活生生的為農牧民上了一堂科學養畜、畜牧業結構調整課,也為**嘎查牧業經濟發展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嘎查部分地區交通閉塞,一般車輛很難進出,農牧民運送物品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路不通是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絆腳石。1997年,在財力十分緊缺的情況下,某多方籌集資金15萬元,修建了哈日根圖至**嘎查,呼拉胡至**嘎查,巴音柴達木至**嘎查三條鄉村公路,計40公里,切實解決了農牧民買賣東西難的難題,加快了本地商品的流通,為本地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嘎查資源貧乏,草原荒漠化嚴重,牧民觀念傳統落后,經濟薄弱。然而在某的帶領下,立足本地以生態建設和水利建設為中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從農牧民切身利益出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種、養殖科技含量,闖出了一條發家致富達小康的路子,20*年被確立為自治區級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試點單位。
某在實踐中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提高自身政治理論水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努力學習國家的各項政策、法規,做到熟悉政策、法規;依法治村;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做一個科技明白人,引導農牧民學科學、用科學、努力學習漢語和漢族文化,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他團結同志,善于化解矛盾和調解鄰居糾紛,工作認真負責,能夠以身作則,深受**嘎查人民愛戴和上級領導重視。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他先后多次被被評為鎮優秀黨員、黨支部書記。
三培雙帶活動措施
**州基層黨組織在開展“三培雙帶”活動中不斷完善措施,注重培養和帶動,努力激發黨員干部的內在動力,“三培雙帶”活動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注重在優秀致富能手中培養黨員。針對有的致富能手只講賺錢不講理想的傾向,不斷加強思想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教育,使他們在思想上逐漸向黨組織*攏,切實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同時,采取走訪、座談等形式,對提出入黨申請的致富能手進行考察,及時把優秀致富能手列為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定期培養。
二是注重在把黨員培養成創業致富能手。在對黨員普遍摸底的基礎上,根據黨員致富能力和經濟收入狀況,分別采取致富技能培訓或落實致富項目等辦法,將黨員送上致富路。如:都蘭縣把實施“三培雙帶”活動同“陽光工程”結合起來,對黨員進行致富技能培訓;天峻縣在牧民黨員中開展“雙學雙比雙帶雙聯”活動,廣大黨員帶頭致富的責任意識隨著“三培雙帶”活動的開展明顯增強,致富本領不斷提高。
三是注重在黨員帶富模范中培養村干部。對黨員帶富模范,采取列為后備干部或安排到村級配套班子中給其交任務、壓擔子的辦法,促進其盡快成長。對已培養成熟具備村干部條件的,利用屆中調整和換屆的時機,將黨員帶富模范選進村班子。
四是注重發揮黨員和村干部的“雙帶”作用。其一,把抓好示范點和示范項目建設作為實施“三培雙帶”活動的重要措施,建立了一批不同類型的黨員示范戶和示范村及示范基地,樹立樣板,以點帶面。德令哈市共確定黨員致富帶頭人67名,確定小康示范戶72戶,建立特色產業示范村8個,示范基地4個;都蘭縣產業化經營示范戶中黨員戶占到了61%,有效地發揮了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其二,引導黨員積極建立協會等中介組織,通過這些形式帶領群眾致富。目前,全州由農牧民黨員領辦創辦的各類協會近40個,在農牧區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增加農牧民收入方面發揮著日益明顯的作用。
五是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扶貧開發、整村推進中的模范帶頭作用。具體工作中堅持先調研社情民意,再確定項目村;堅持先整頓“軟、散”班子,再落實扶貧項目;堅持先開展相關技術培訓,再實施扶貧項目;堅持發動黨員先做給群眾看,再對群眾進行傳、幫、帶。在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中,基層黨組織發動黨員把自己實施項目好的辦法、經營管理的好方法和致富的好門路傳授給農牧民群眾。同時通過開展黨員干部與農牧戶結對,為農牧戶提供信息、技術等,幫助農牧戶持續發展生產,鞏固和擴大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的成效。通過加強整村扶貧村的黨組織建設,促進扶貧開發取得了明顯成效。
圍繞建設新農村新牧區就機構改革后建設服務型鄉鎮淺談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就機構改革后建設服務型蘇木鄉鎮淺談
深化蘇木鄉鎮機構改革是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建立城鄉統一大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是鞏固農村牧區稅費改革成果,防止農牧民負擔反彈,使農牧民與城市居民共享改革文明成果的重要舉措;是調整蘇木鄉鎮布局,增強蘇木鄉鎮承載能力,適應城鄉一體化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行政效率,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執行能力,確?;鶎诱嘤行н\轉的必由之路。
2005年,根據上級要求,我市在全區范圍內率先實行了機構改革,將原有的108個蘇木鄉鎮合并為50個。同時,適時提出“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整個社會的管理和服務水平。”若把它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建立服務型和法制政府。
機構改革后,面對“十一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這一重大任務,做為國家設在最基層的一級政府,如何建設服務型政府呢?就這個問題,結合我多年的工作經驗談以下幾點看法。
我個人認為建設服務型蘇木鄉鎮,需實行四個轉變,清醒認識六個職能。
四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