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旅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11:18: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漂流旅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漂流旅游景區空間分布
漂流旅游是游客使用橡皮艇、皮船、獨木舟、竹筏等無動力舟艇沿具有一定落差的溪流順水而下,充分飽覽沿途峽江風光,體驗水流激蕩帶來的清涼刺激的一種旅游活動。漂流旅游具有明顯的體驗性、參與性、刺激性、原生態性、親水性等特點,近年來正逐步成為國內夏季旅游的新興熱點之一。目前國內學界對于漂流旅游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漂流旅游地的產品開發方面[1-6],也有部分學者關注到了漂流項目開發的理論和技術性問題[8,9]、漂流旅游解說[10]和漂流景觀敏感度[11]等實證分析上,但對全國尺度的漂流旅游開發、漂流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量化等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研究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特征,確保形成布局合理、開發有序的漂流旅游產品網絡,是我國漂流產業從起步階段向成熟階段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使用統計方法對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均衡性、集散性等進行了定量化分析,運用ArcGIS分析軟件對其進行了密度分析,并歸納了25年來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發展的空間分布規律行業影響因素,探討了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的空間結構優化策略,以彌補我國漂流旅游的研究空白,并對我國漂流旅游的健康高效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數據來源
由于漂流旅游是新近出現的熱點旅游產品,國內相關的統計和研究還屬空白。在無法獲得漂流旅游景區完整權威的數據情況下,本文主要是通過百度搜索引擎查詢各地漂流景區名稱與具體地理位置,并輔以報刊、媒體和旅行社行業咨詢等渠道獲得的資料匯總形成。那些沒有經過批準,缺乏統一管理的機構,經營范圍或純自助性探險的漂流項目都不在本文研究范圍內。
2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特征分析
我國國土廣袤,氣候與地理景觀多樣,地表形態、區域經濟差異明顯,導致我國漂流旅游資源在各地的分布與開發的不均一性。本文將通過漂流旅游的空間結構、空間分布均衡性、空間分布密度等對其空間分布特征進行量化分析。
2.1我國漂流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概況
漂流旅游管理試析方案
第一條為合理開發、保護漂流旅游資源,加強漂流旅游的管理,規范市場秩序,保護經營單位和游客合法權益及人身安全,促進漂流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特制定《縣漂流旅游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第二條漂流旅游屬于特種旅游活動,是指游客在特定的水域,乘坐無機械動力的竹筏、橡皮艇等漂流工具進行的旅游活動。特定水域是指經縣漂流項目規劃布局方案認定,相關部門行政許可的可以作為漂流的水域。
第三條建立健全“縣職能部門、鄉鎮和漂流經營單位”三級管理機制,各職能部門明確分工,協作配合。
縣旅委負責編制全縣漂流項目規劃布局方案,對項目開發進行規劃審核;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對項目進行綜合驗收和安全檢查;負責做好項目經營后的行業管理。
縣發改委(物價局)負責漂流項目的備案審批;協助旅委對項目進行竣工后的綜合驗收;負責漂流項目收費標準的核定等工作。
縣水利局負責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和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建設項目審批等工作。
漂流旅游安全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對漂流旅游的管理,保障漂流旅游者的安全,促進漂流旅游有序發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的漂流旅游是指漂流經營企業組織旅游者在特定的水域,乘坐船只、木筏、竹排、橡皮艇等漂流工具進行的各種旅游活動。
第三條:漂流旅游屬特種旅游活動,其安全管理工作以保障旅游者人身及財產安全為原則,實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
第四條:國務院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全國范圍內漂流旅游活動的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以下簡稱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地區內漂流旅游活動的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商有關部門確定組織開展漂流旅游活動的區域和時間,確定漂流旅游工具的類型。
第六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根據當地漂流水域狀況和使用漂流工具的情況,制定本地區漂流旅游安全和服務標準,并根據安全和服務標準對經營企業和漂流工具進行檢查。對符合標準的企業,發給旅游部門認可的證書,并會同有關部門對其使用的漂流工具進行登記管理。
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問題探析
[摘要]鄉村生態旅游是以提高鄉村居民收入和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為目的,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以農村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依托開展的旅游活動。基于對麗水市雅溪漂流景區的實證研究,分析景區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為類似景區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生態旅游;麗水市
發展鄉村旅游是合理利用鄉村旅游資源,解決“三農”問題和扶貧開發,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全新突破口。漂流旅游是鄉村生態旅游的一個分支,本文主要從漂流旅游開發的角度對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現狀進行探討分析。
1雅溪漂流旅游發展現狀
雅溪漂流景區位于麗水市蓮都區雅溪鎮金竹村,處于區西北部地區,距離市區約25km。漂流河道全長4.5km,總落差128m。雅溪漂流景區整個漂流河道均位于山谷河道之間,水質清澈,河流蜿蜒,空氣質量良好。1.1優越的區位與環境優勢。金竹村位于蓮都區北部的雅溪鎮,村內多山區與溪流,建筑沿地勢而建,依山傍水,風光旖旎。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較少,生態環境維護良好。溪流上游有一小型水庫,水資源充沛。全村森林覆蓋面積達到90%以上,開發程度小,原始性強,森林資源豐富,大氣中富含負氧離子,空氣質量優越,是天然的氧吧。漂流溪道附近沒有任何工廠,不存在化工污染,水體質量良好,水質清澈,水庫水質檢測顯示優于國家地表水三類標準。1.2文化優勢。金竹村內生活有少數民族畬族村民,他們傳承并發揚了畬族優秀傳統文化,村內建有文化禮堂,可供游人免費參觀。同時,中共麗水縣委遺址位于與該村毗鄰的岱后村,游人從漂流景區驅車前往僅需15~20min。1.3政府支持。在“休閑生態養生”為主題的戰略指導下,蓮都區各級政府對雅溪漂流項目十分重視,區各級領導也多次前往漂流地點視察,領導對該項目工作給與了肯定,并對未來景區高標準建設、高品質服務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1.4市場需求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養生,對生態旅游的偏好越來越明顯,給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鄉村旅游對在城市繁忙嘈雜中工作生活的人們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雅溪漂流旅游發展的難題
體育產業基地申報材料
一、漂流基地簡介
縣漂流基地位于省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的景區,該景區借助自然水域開展漂流活動,使役性游客參與性很強的趣味體育旅游項目。
省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由省生態文化旅游圈投資有限公司、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縣投資公司共同投資組建而成。公司注冊資本金1億元,于2010年5月11日在縣工商局注冊成立。公司主要經營旅游及相關產業投資;旅游景區策劃、設計、開發、經營及管理咨詢業務;旅游商品制作、銷售等。公司下設漂流景區、觀光景區、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
漂流景區位于南岸,距大壩20公里,總面積60平方公里,是以探險為特色,以漂流為主打的旅游產品,兼具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現代生態型旅游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早年在此開壇講學,植蘭修性,《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惠之百畝”即指此地。漂流景區是國內首家按照國際標準,對漂流險灘進行科學定級命名的景區,是以漂流為主題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國家體育總局授牌的“國家漂流訓練基地”,是全國漂流行業標準起草單位之一。2005年、2006年景區接待總量及門票收入位居全國同行第一,被譽為“中華第一漂?!薄澳腥艘宦窔g笑、女人一路尖叫”是游客漂流真實的體驗。景區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段,陸路起大橋,終至漂流起點,沿途有等自然景觀;有與屈原文化緊密相連的等人文景觀。上段6.4公里的探險漂流驚險刺激,急灘飛舟,激情四射,碧水迂回,灘潭相連,沖上浪尖、時而橫行,讓人如癡如醉;下段6.8公里的休閑漂流,水深70—100米,碧波悠悠,兩岸絕壁相對聳立,山峰姿態各異,植被達100多種以上,可領略原始森林的獨特神韻。
二、公司經營情況
2014年,公司經營班子帶領員工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圓滿完成了年初各項目標任務。一年來,公司克服重重困難,認真摸索漂流調節性水庫調蓄規律,充分發揮調蓄作用,提高市場保障力;克服觀光景區接待容量有限的壓力,合理調度,安全順暢完成全年接待任務;屈原故里景區在壩頂組合產品未開放的前提下,積極挖掘市場客源,實現游客增量。2014年,共接待游客44.2萬人次,其中,漂流景區接待11.8萬人次,同比增加4.7萬人次,增幅66%;觀光景區接待27.3萬人次,同比增加5.4萬人次,增幅24.7%;屈原故里景區接待5.1萬人次,同比增加0.3萬人次,增幅15%。全年實現收入2482.93萬元,利潤146.26萬元。
民族山區發展旅游業思考論文
旅游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發展十分迅猛,并展現出廣闊的前景。民族貧困山區如何以發展旅游業為契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步伐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大課題,永順縣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窮”山區農業縣,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本地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取得了明顯成效。1995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27萬人次,旅游收入2750萬元。
一、要進一步加深發展旅游業的認識。實踐證明,旅游業是一項投入少、見效快的產業,且旅游資源可永續利用。因此,只要具有旅游資源的地區,特別是民族貧困山區,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旅游業。一是發展旅游業能夠富縣富民。永順縣自1985年開始開發利用旅游資源,10余年來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00多萬人次,旅游忘收入近2億元,其中直接旅游收入3000多萬元,累計為財政提供稅收近200萬元,同時,一部分農戶依靠旅游服務擺脫了貧困,如王村鎮私營企業主向隆生積極開發旅游商品,創辦了土家織錦廠,培養出土家織女120多名,年收入1O多萬元。二是發展旅游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且會加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從而促進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建筑、商貿、金融等產業的快速崛起。1995年,永順縣交通運輸業實現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3%,郵電通信業務總量比上年增長46%。三是發展旅游業能夠促進對外開放。民族貧困山區要擴大開放的制約條件很多,但通過發展旅游業,同樣能夠加快對外開放步戊。永順縣“以旅游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的發展路子已初見成效,如在1995年舉辦第四屆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期間,借助旅游戲臺,高奏經貿笙歌,共與慕名而來的國內外廠商簽訂合同6個,引進資金350萬元,項目實施后每年可新增產值2450萬元,創利稅570萬元。同時,還簽訂了產品銷售合同1850萬元。四是發展旅游業能夠緩解就業壓力。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都將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特別是民族貧困山區的工業和農業都不發達,吸納旁動力十分有限,就業壓力會更大。旅游業是勞動集型產業,能促進勞動就業。近幾年來,永順縣通過發展旅游業,共新安置勞動就業人數達4000余人。綜上所跡,具有旅游資源的民族貧困山區應該而且必須把旅游業作為一項新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要進一步加強旅游特色的宣傳。民族貧困山區一般都有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但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的限制,“養在深閨人未識”。因此,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永順縣有著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猛洞河漂流被譽為“天下第一漂”,不二門公園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司,土司王故都老司城、芙蓉鎮王村、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邊省政府舊址塔臥聲名遠播。此外,永順縣古稱溪州,至會仍保留著土家族的許多民族習俗和傳統文化,特別是茅古斯、擺手舞、板凳龍、打溜子等新奇別致。為了把永順縣的旅游資源推介出去,縣委、縣政府在長沙、深圳等地設立了辦事處,特別是從1992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四屬猛洞河國際游漂流月活動,大大提高了永順縣的知名度,旅游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95年8月永順縣在舉辦第四屬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活動期間,先后在廣州、深圳、長沙、吉首等地舉行了新聞發市會,并多次派出宣傳小組到省內外部分大中城市的一些機關、廠礦、學校上門進行宣傳,反響很大。如1995年7月15日,永順縣在上海舉行了第四屬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活動的新聞會,參加會議的有上海市委宣傳部、市體改委、市旅游局等10多個部門的領導,《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市電視臺、東方電視臺等10余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市中旅社、市國旅社等30多家旅行社的負責人以及上海貝爾電話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的代表。新聞會后,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市前來永順縣考察的各級領導和觀光旅游的市民達1萬多人次。僅漂流月期間,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00多萬元。為此,永順縣將繼續把旅游貿源的宣傳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并爭取猛洞河風景區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區,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該縣旅游觀光。
三、要進一步加快旅游設施的建設。民族貧困山區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給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重重困難。因此,民族貧困山區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快旅游設施建設,從而為施行者提供便利條件。近幾年來,永順縣投入1000余萬修建了西哈、撫哈、永哈等3條41公里的旅游公路,投資40萬元對縣城至老司城的公路進行了改造,預算投資2100萬元的旅游主干線王石公路的改造項目正在加緊實施,可望1996年全線拉通,猛洞河風景區的行路問題將迎刃而解。同時,新建了一棟二星級的賓館,購置了10余艘中檔豪華游船和160多艘橡皮漂流舟,修建了30間高檔浴池,整修了1座碼頭,興建了1處接待站。丹通了和控電話、無線尋呼和移動電話,增辟了30多個旅游新景點。此外,預算投資853萬元的猛洞河漂流水源調節壩正在加緊施工,該工程完工后,可使猛洞河漂流由季節性漂流變為常年性漂流,并可開通哈妮宮至老司的黃金水道。
四、要進一步加速旅游商品的開發。旅游是一項綜合消費過程,只有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娛、購的配套服務體系,才能提高旅游業的綜合效益。在旅游商品的開發上,永順縣制定了優惠政策,出現了國有、集體、個人競相開發旅游商品的勢頭。目前,“不二門”優質天然美容礦泉水、土家織錦“西三卡普”、土家族臘染服裝和折疊太陽帽等旅游商品走悄市場。同時,自產自給的板栗、酸菜等土特產品也搖身一變,成了暢銷商品。永順縣旅游商品開發取得了一定成績,今后在系列開發和規模開發方面還將繼續研究和努力。
總之,民族貧困山區發展旅游業雖然有許多不利因素,但只要立足自身優勢,在改善旅游環境和提高旅游品位上下功夫,一定能夠走出一條切合實際的旅游發展路子,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透析民族貧困山區發展旅游業的思索
我國大陸的旅游教育,經過十六年的努力,現已大體形成了一個包括職業中學、中等??茖W校以及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內的金字塔式的比較完整的體系。迄今為止,我國中等旅游教育機構已多達近兩百所。
旅游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發展十分迅猛,并展現出廣闊的前景。民族貧困山區如何以發展旅游業為契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步伐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大課題,永順縣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窮”山區農業縣,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本地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取得了明顯成效。1995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27萬人次,旅游收入2750萬元。
一、要進一步加深發展旅游業的認識
實踐證明,旅游業是一項投入少、見效快的產業,且旅游資源可永續利用。因此,只要具有旅游資源的地區,特別是民族貧困山區,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旅游業。一是發展旅游業能夠富縣富民。永順縣自1985年開始開發利用旅游資源,10余年來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00多萬人次,旅游忘收入近2億元,其中直接旅游收入3000多萬元,累計為財政提供稅收近200萬元,同時,一部分農戶依靠旅游服務擺脫了貧困,如王村鎮私營企業主向隆生積極開發旅游商品,創辦了土家織錦廠,培養出土家織女120多名,年收入1O多萬元。二是發展旅游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且會加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從而促進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建筑、商貿、金融等產業的快速崛起。1995年,永順縣交通運輸業實現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3%,郵電通信業務總量比上年增長46%。三是發展旅游業能夠促進對外開放。民族貧困山區要擴大開放的制約條件很多,但通過發展旅游業,同樣能夠加快對外開放步戊。永順縣“以旅游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的發展路子已初見成效,如在1995年舉辦第四屆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期間,借助旅游戲臺,高奏經貿笙歌,共與慕名而來的國內外廠商簽訂合同6個,引進資金350萬元,項目實施后每年可新增產值2450萬元,創利稅570萬元。同時,還簽訂了產品銷售合同1850萬元。四是發展旅游業能夠緩解就業壓力。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都將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特別是民族貧困山區的工業和農業都不發達,吸納旁動力十分有限,就業壓力會更大。旅游業是勞動集型產業,能促進勞動就業。近幾年來,永順縣通過發展旅游業,共新安置勞動就業人數達4000余人。綜上所跡,具有旅游資源的民族貧困山區應該而且必須把旅游業作為一項新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要進一步加強旅游特色的宣傳
民族貧困山區一般都有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但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的限制,“養在深閨人未識”。因此,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永順縣有著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猛洞河漂流被譽為“天下第一漂”,不二門公園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司,土司王故都老司城、芙蓉鎮王村、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邊省政府舊址塔臥聲名遠播。此外,永順縣古稱溪州,至會仍保留著土家族的許多民族習俗和傳統文化,特別是茅古斯、擺手舞、板凳龍、打溜子等新奇別致。為了把永順縣的旅游資源推介出去,縣委、縣政府在長沙、深圳等地設立了辦事處,特別是從1992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四屬猛洞河國際游漂流月活動,大大提高了永順縣的知名度,旅游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95年8月永順縣在舉辦第四屬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活動期間,先后在廣州、深圳、長沙、吉首等地舉行了新聞發市會,并多次派出宣傳小組到省內外部分大中城市的一些機關、廠礦、學校上門進行宣傳,反響很大。如1995年7月15日,永順縣在上海舉行了第四屬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活動的新聞會,參加會議的有上海市委宣傳部、市體改委、市旅游局等10多個部門的領導,《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市電視臺、東方電視臺等10余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市中旅社、市國旅社等30多家旅行社的負責人以及上海貝爾電話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的代表。新聞會后,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市前來永順縣考察的各級領導和觀光旅游的市民達1萬多人次。僅漂流月期間,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00多萬元。為此,永順縣將繼續把旅游貿源的宣傳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并爭取猛洞河風景區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區,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該縣旅游觀光。
綠林鎮旅游產業工作發展情況匯報
各位領導:
今天,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領導在萬忙之中親臨綠林,召開旅游工作現場辦公會,共商綠林旅游發展大計,為我鎮工作傳經送寶,這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和鞭策,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綠林人民的關心和對旅游工作的重視。借此機會,我就綠林旅游工作的情況、規劃打算以及存在的困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向各位領導作個簡要的匯報,以期得到了解和支持!
一、前段工作的基本情況
我們綠林鎮是京山的“北極”,全鎮17個村,87個村民小組,3353戶,13606人,總面積37.9萬畝,其中山林面積31.9萬畝,是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鄉鎮,也是全省60個重點插花貧困鄉鎮之一。這里曾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綠林起義”的策源地,也是李先念、陳少敏等革命先輩開創的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1988年國務院以國發[1988]51號文件,確定廠河鎮為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1996年建設部以[1996]105號文件批準京山縣人民政府關于大洪山風景名勝區廠河景區總體規劃,1999年,為弘揚綠林歷史文化,報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廠河鎮更名為綠林鎮。綠林景區劃定面積114平方公里,占大洪山景區面積的34.5%,經國務院審定景點118個,其中一級景點48個。境內大洪山南山脈的綠林寨、娘娘寨、金花寨、香龍寨、牛角尖等海拔800多米的山寨,是進入大洪山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的“奇峰要寨”景觀。
這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并存,以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自然景觀以山岳、峽谷、巖溶等特殊地貌和典型地質現象遍布;河流、溪潭、泉源貫穿全境,野生動物、原始森林、古樹名木、奇花異草比比皆是;日景、月色、彩霞、云海、霧景等天象景觀變化多端。人文景觀以古代工程、古墓、古戰場、石刻等歷史遺址和現代革命舊址為主,在大洪山風景名勝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個集觀光旅游、度假避暑、漂流探險、狩獵垂釣、科研考察和進行傳統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近幾年來,鎮委、鎮政府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依托“國家級”品牌,確立了“念山水經,唱旅游戲,走特色路,實行旅游興鎮”的發展思路,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強鎮富民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在“突出特色,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的原則下,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行業主管,社會參與”的發展模式,堅持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五個一起上”的投資方式,舉內外之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突出特色精品開發,發展旅游配套產品,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全面實行開放開發,使綠林旅游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形成了一定的氣候。特別是“鄂中第一漂”——鴛鴦溪漂流項目的推出,把綠林旅游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使我們感到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促進經濟的繁榮,經濟的繁榮可以帶動旅游業的興旺。今年四月以來,在漂流場沿途村組,就發展個體經商戶30余家,其中從事農家餐的有15戶,接待游客6000多人,從事茶莊娛樂室的2戶,擺攤設點經營各類土特產品和旅游服務的有10多戶,編制草鞋100多人,成立滑桿隊1個,摩托車隊1個,許多農民從旅游業的發展中得到了實惠,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有的農戶從事“農家餐”的收入已達5000余元。今年四至八月,景區農民為游客服務銷售農副土特產品,收入近100萬元,集鎮商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凈增200多萬元。尤其是今年縣委、縣政府把綠林旅游開發作為發展京山經濟、加快綠林人民脫貧致富步伐的一個重大項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了領導,加大了投入,配套了政策。今年七月份,縣委、縣政府又在綠林專題召開了旅游工作現場辦公會,解決了漂流場公路一期工程建設資金和集鎮移動通訊基站建設問題,落實了一系列的扶持發展政策,對綠林旅游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大量實踐證明: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是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的亮點,也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實施旅游興鎮戰略,是振興綠林經濟,加快綠林人民脫貧致富步伐的必然選擇。
市委旅游部門年度工作安排
一、指導思想
以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和“兩個富裕”為主題,根據市委、市政府“對接高速路,實現新跨越”的總體部署,著力建設務實開明的領導班子、開拓進取的干部隊伍,培育開放包容的旅游精神,以建設“旅游強市”為目標,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推進“一體兩翼”為抓手,切實提升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全市旅游工作再上新臺階。
二、工作目標
力爭全年接待游客69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4.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81%、28.57%。率先融入“大市旅游板塊”,精心打造“湘東紅色文化與休閑旅游帶”,提升“世界名河、多彩市”的品牌內涵,把市建設成為全省旅游強縣(市)和國內知名的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三、主要工作措施
通過扎實的工作,提升行業地位、加快產業發展、打造企業品牌。著力強化“一體兩翼”,促進由旅游行業管理型向產業培育型轉變。突出抓好旅游產品和項目建設的前提下,繼續強化市場營銷和行業管理兩項重點工作,通過“強體豐翼”,實現市旅游產業新的發展。
休閑旅游策劃座談會情況匯報
4月28日上午,縣旅游領導小組的部分成員,從事旅游行業的部分企業主及熱衷于旅游事業的部分老同志、老干部在縣行政會議中心二樓第一會議室就我縣如何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及如何打造休閑旅游精品進行了座談。座談會由縣委書記劉鋒親自主持,參會人員圍繞著座談會主題,結合平時的調研和思考,暢談了自身的想法,現將一些主要的觀點和想法整理如下:
一、就如何發展休閑旅游產業方面
1、認為當前我縣旅游業從依托做好旅游接待服務向發展休閑旅游和共建旅游目的地的轉變正合時機,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緊迫感。一是隨著的做大做強,我縣每年有百余萬旅游者過境或留宿,這對我縣發展休閑旅游具有相當的客源優勢。二是當前旅游業主流正在從觀光游向休閑游的轉變,特別是我們,世界自然遺產座落在,我縣發展休閑旅游與觀光旅游互補,符合同一區域游客對旅游目的地“差異性”的需求。三是隨著周邊交通條件的改善,我縣旅游接待服務功能面臨著周邊縣市的競爭和挑戰,如得不到及時轉型,加快發展休閑旅游和共建旅游目的地將會面臨著一定的危機。
2、認為發展休閑旅游,我縣要制定產業政策,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有所作為,要做好總體規劃、項目策劃,起點要高、競爭力要強。
3、認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我縣文化底蘊深厚,發展休閑旅游要深入挖掘整理我縣歷史名人、古跡遺存背后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文化,并有效地融入到旅游項目中去,形成有我縣文化特色的休閑旅游產業。
4、認為發展我縣休閑旅游要做好布局。當前要重點發展“縣城、懷、紫湖”這金三角,其中“縣城”這一角為重中之重。要在“山、水、廊”上做好文字,即懷、、三清湖、、玉琊溪及玉紫旅游公路走廊上做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