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19:35: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乞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乞巧七夕禮儀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查看全文

淺談乞巧風俗的傳承

本文作者:余永紅工作單位: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

乞巧風俗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且流傳廣泛,這與中華民族悠久、發達的農耕文化有關。和目前國內其它地區零星流傳的乞巧風俗相比,隴南北部的乞巧風俗規模更盛大,議程更完整,文化內涵更豐富,也更具有乞巧文化的原生態性,這也與隴南北部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文化相關。中華民族是歷史悠久的農耕民族,而隴南北部地區也是古代農耕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從隴南北部西漢水上游一帶豐富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可知,這一帶很早就進入周秦文化融合后發達的農耕文明。農耕文化發達的標志就是“牛耕”和“女織”的發明與興起,從隴南當地目前流傳的“乞巧歌”內容可知,乞巧風俗與“牛郎織女”傳說密切相關,乞巧風俗中敬拜的唯一神靈“巧娘娘”就是織女,而“牛郎織女”故事也正是男耕女織型農耕文化的索引,所以乞巧文化也是農耕文化高度發達的產物。趙逵夫先生指出,“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人公“織女”源自秦人始祖“女修”,“牛郎”則來源于周先民中發明了牛耕的“叔均”,而天漢(銀河)、牽牛星、織女星正是當地先民們仰觀俯察,以漢水之名稱銀河系為“天漢”,以牽牛、織女命名其兩側星座的結果,[2]這也是“牛郎織女”故事的起點。織布技術和牛耕技術的發明與完善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具有重大意義,尤其牛耕的發明對農耕社會生產生活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因而產生了古代西漢水上游先民對叔均和女修的紀念與崇拜,隨以“牽?!?、“織女”來命名天漢兩邊的星座,上古時期以人名命名星座皆為部族始祖或杰出人物。[3]對女織和農耕的崇拜,顯然是隨著農耕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而產生的,因此,叔均和女修作為“男耕女織”型農耕文化的始祖,不僅成為上古時代西漢水上游先民們崇拜的偶像,也為以后“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礎。由此可知,最初的天漢、牽牛星、織女星具有原始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痕跡,之后隨著農耕型封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男耕女織”型農耕經濟和文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模式,也是維系社會和諧的主體文化,并且伴隨著男女社會地位的不平等現象,才衍生為以向往自由愛情為主題的“牛郎織女”故事傳說。乞巧顧名思義就是“乞討靈巧”,但從其發生、發展、傳承現狀綜合考察,其中包含了具有原始宗教意義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以農耕文化為內核的女織崇拜等綜合文化含義。一種民間風俗,在其成熟之前,一定存在相應的早期形態,乞巧風俗的早期形態可能與秦先民對其始祖女修的崇拜有關,從女修作為秦先民母性始祖來考察,早期崇拜的內在含義也可能包含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文化因素。這種崇拜因素在后來的乞巧活動中依然流傳,有學者認為,早期的乞巧活動也與生殖崇拜相關,乞巧活動中的“巧果”就是“多子”的象征。[4]隴南當地乞巧風俗中的崇拜對象稱為“巧娘娘”,而不直稱“織女”,“娘娘”是當地對母性神靈的習慣稱呼,例如“王母娘娘”、“送生娘娘”等,至于乞巧歌中的“牛郎織女”內容以及將巧娘娘與織女融而為一的現象,應是后來“牛郎織女”傳說形成并廣泛流傳以后,對乞巧風俗的豐富和發展。所以正如“牛郎織女”故事的形成與發展一樣,乞巧風俗也經歷了原始祖先崇拜與“牛郎織女”神話傳說逐漸融合的過程。因此,祖先崇拜與生殖崇拜,應是乞巧風俗的初始階段,具有更為深遠的原始宗教文化含義。隨著封建社會生產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完善,男女社會地位與勞動分工逐漸明確,以儒家倫理文化為核心的封建統治對人性進行了必要的規范,向往婚姻自由隨成為整個封建社會婦女的心聲,所以,“牛郎織女”傳說的產生,也是男耕女織、男尊女卑型封建社會文化的必然產物,天漢及其兩邊的牽牛星、織女星在外在形式和意象方面,與受封建制度阻隔的男女形成一種相對應的異質同構模式,進一步促成了“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與完善。同時婦女作為這一結構中的弱勢群體,受人尊重的德行除了美貌、溫柔善良以外,還有心靈手巧、能織善繡,所以,中國古代婦女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以織繡為主要內容的“女紅”文化,女人的聰明才智主要體現在織繡技巧方面,如何才能讓自己變得聰明靈巧,就是女人一生的主要追求和愿望,因此通過向母性神靈“巧娘娘”祈求,讓自己靈巧的乞巧活動便得以長期流傳。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乞巧活動中遠古時代祖先崇拜的痕跡逐漸淡化,生殖崇拜的文化因素更為隱晦,“女織”隨成為乞巧風俗的主要文化含義。從隴南當地乞巧文化的內涵與乞巧儀式綜合考察,雖然也不排除包含生殖崇拜在內的男女愛情因素,但“女紅”文化才是主體內容,乞巧歌的每一唱段后面,都要唱“巧娘娘、下凡來,給我教針教線來”。中國封建社會的婦女沒有向男子直接表達愛情的文化環境,她們更多地通過精湛的織繡技藝和精美的織繡品,間接地表達對心上人深厚真摯的感情,所以乞巧風俗中的愛情因素雖然隱晦,但確是客觀存在的。綜上所述,與“牛郎織女”傳說密切關聯的乞巧風俗其實是伴隨男耕女織型農耕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并隨著農耕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也折射出乞巧文化由原始宗教文化向農耕文化的過渡,并最終以封建農耕文化定格的發展軌跡。中國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要形式的封建社會文化形成了乞巧風俗的文化基礎,也構筑了乞巧風俗的文化生態,這種文化生態又一直維系著乞巧風俗的世代傳承。

文化生態的形成,與一定時代的經濟基礎具有內在的本質聯系,是文化系統內部以及自然環境、經濟基礎之間相互作用、構筑起來的有機整體。所以中國古代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是延續和傳承乞巧民俗文化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古代社會雖然也存在城鄉之間的差別,但農村和城市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維系其生產生活的基礎都是農耕經濟,歷代統治者都把“農?!焙汀案棥倍椤氨緲I”,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5]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耕作儀式,男耕女織型農耕文化也是中國古代城市文化的主體,宮廷以及上層社會婦女接受的教育與從事的勞動也主要是“女紅”文化與織繡活動,所以城市與農村的文化在本質上是一體的。乞巧風俗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文化,過去無論在官方還是民間都十分流行,漢魏時期的宮廷婦女就流行乞巧風俗,但較為古樸,到唐宋時期已發展為盛極一時的節日,吳自牧《夢梁錄》卷四《七夕》云:“其日晚晡時,侵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于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尚節序?!痹跂|京,富貴人家也是在自己的庭院內搭起華麗奢靡的“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泵耖g則搭“乞巧棚”,以五色彩紙裝飾,稱為“仙樓”,上刻牛郎、織女及王母等仙人像以祭拜乞巧。[6](P642)明清以后直至近代,乞巧風俗主要流傳于民間,但清代宮廷婦女仍有乞巧風俗。概括起來,古代乞巧風俗的內容主要有穿七孔針、供巧果、丟巧針以及其它祭祀活動等,都緊緊圍繞乞巧的主題。中國是農業大國,上世紀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社會現代化工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農業依然是經濟的主體,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業不但是經濟主體,而且生產方式與古代相比沒有本質的變化,這種經濟模式使得一些古樸的民俗文化長期流傳。另外城市與鄉村、東部沿海與西部山區之間存在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前者深受西方文化和現代科技文明的影響,后者則更多保留了一些原始古老的民俗文化。隴南作為西部貧困地區之一,現代化發展速度更為緩慢,工業發展滯后,農業依然是當地經濟的絕對主體,直至上世紀80年代以前,隴南的廣大地區基本延續著傳統的耕作方式,這種傳統農耕社會的文化生態仍然得以維系。所以,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隴南乞巧風俗依然延續了古樸的傳統形式,活動的時間為農歷六月晦日晚至七月七日晚,活動的內容包括設置神壇供奉巧娘娘紙偶像、迎巧娘娘、編唱乞巧歌、生巧芽、交神、迎水神、會餐、丟巧芽照花瓣、送巧娘娘等,表演的主要形式是姑娘們手拉手并前后擺動著唱乞巧歌,還有包含一定迷信色彩的“跳麻姐姐”(跳神)以及其它祭祀活動等,傳遞出乞巧民俗文化的原生態性。另外當時的一些乞巧歌也傳達出一種傳統、淳樸的地域文化特色。改革開放以后,農民從緊張的生產運動、政治運動中解脫出來,生活相對富裕,為乞巧民俗規模的擴大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雖然乞巧民俗活動的基本內容沒有太多變化,但隨著生活的相對富足以及物質的相對豐富,乞巧活動的節前準備比以前充分,視覺元素比以前豐富多彩,場面比以前盛大,真正成為民間少女的盛大節日。另外一些經典的戲劇電影在農村廣泛流傳,這些經典戲劇電影將古老的民間傳說搬上銀幕,使這些傳統民間文化成為新的經典,并深深影響了隴南民間乞巧風俗的表演節目,例如《天仙配》、《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等戲劇電影中的精彩唱段,也成為乞巧風俗中的表演節目;服飾方面也更為講究,模仿古裝戲劇裝飾。過去乞巧中的交神活動祭祀的因素突出,村與村之間進行相互敬拜巧娘娘的活動,形式相對單純;80年代以來的交神活動,像當地民間社火一樣,已發展為村與村之間的民間乞巧文藝互演。每年農歷七月一日至七日間,隴南北部地區的農村、街道,到處洋溢著七夕的節日氣息。90年代以后,隨著通訊媒介的發展,一些現代流行歌曲和舞蹈也進入乞巧活動中,體現出較強的時代感,但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乞巧風俗的傳統文化意蘊。進入90年代末期以后,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隴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城市文化和科技文明不斷進入農村,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對乞巧文化生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和影響。具體表現在:女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已完全脫離了“女紅”文化,以接受正規的現代學校教育為主,平時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文化課程學習,無暇顧及具有民俗文化意味的乞巧活動;另一部分農村女孩子則大量進入大城市打工,以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為主,因此乞巧風俗也逐漸趨于衰落。盡管如此,作為目前全國唯一流傳完整的七夕節民間風俗,隴南的乞巧節已經引起了國家和政府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2006年3月,西和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同時“西和縣乞巧節”已被確定為甘肅省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以來,西和縣已舉辦了三屆“乞巧民俗文化節”,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對傳播乞巧民俗和乞巧文化產生了積極的意義。但從保護和傳承乞巧民俗文化的角度來看,還缺乏必要的內在因素,尤其是缺乏文化生態保護的整體意識。

乞巧文化生態的保護與構建,應建立整體文化生態保護觀念,不能單純地以保護乞巧民俗文化為方式。文化生態既包括民俗文化與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也包括民俗文化之間相互關聯、有機融合的整體關系。[7]農耕文化是由眾多廣譜性文化諸要素構成,其中不僅有組成這種文化必不可少的工具文化、畜牧文化等主要文化元素,而且有陶文化、居住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精神文化等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派生性文化,[8]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文化網絡,也形成了一種生生不息的文化循環鏈條,乞巧民俗文化是這個系統中的精神文化部分,所以在保護和傳承方面應從宏觀的、整體的大文化觀念入手。而隴南當地的文化部門對乞巧民俗文化的保護,除了每年舉辦具有商業氣息的“乞巧民俗文化節”以外,主要從傳承人的發掘與培養方面開展了一些工作,但效果不理想。因此,保護乞巧民俗文化,應將有關與農耕文化相關的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結合起來進行。例如在新農村建設中,應注重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與傳統民居的保護,建筑與村落本身就是農村自然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村落布局、民居風格中包含著深厚的農耕民俗文化含義,以傳統民俗文化及其觀念構建的民居建筑群落所形成的自然村落,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和諧觀,是一種有機整體,有其科學合理的生態價值。同時,這種自然優美的村落生態,又是生成和維系包括乞巧民俗文化在內的傳統民俗事象的自然基礎?,F代一些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新村落,片面追求整齊劃一,一律為樣式單調的鋼筋水泥平頂房,不僅喪失了建筑中的民族文化傳統,并且以浪費大片的良田耕地面積為代價,也給農村的自然生態形成破壞,從而也對傳統民俗文化生態形成巨大沖擊。此外,還應充分挖掘其它傳統民間藝術和文化,進行系統的搜集、整理、研究、宣傳,尤其應注重傳統的“女紅”文化的挖掘與保護,乞巧的主題是“女紅”文化,所以與其相關的織繡技術與作品就成為保護乞巧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包含的服飾文化、婚姻文化、美術文化等是乞巧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因素。由于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織繡技術在農村已衰微,不僅一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織繡作品在農村基本消失,過去一些精美的傳統刺繡品,如出脫帽、裹肚子、纏腰子、枕頭頂、繡花鞋、荷包、襪底等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品,也是重要的民間藝術品,造型和色彩中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而且傳統織繡技藝面臨斷代,目前隴南地域內只有極少數農村中老年婦女能從事傳統刺繡活動,而傳統的織布技藝早已退出歷史舞臺,織布機、紡線車等相關的設備已經成為地方民俗文化博物觀的展品。在目前的乞巧活動中,傳統“女織”文化意蘊淡薄,一些當代流行歌舞成為表演的主體,除了節日仍然稱為“乞巧節”以外,其主題文化正在喪失。我們不是要求當地人們要回到過去純粹的農耕時代,而是指出在文化生態保護方面要建立整體和全局意識,要將乞巧文化保護與充分認識和挖掘當地的其它民間文化藝術有機結合起來,尤其是傳統的織繡文化。筆者在考察研究隴南民間美術的過程中,發現地方文化部門對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一些具有民俗文化博物館性質的地方“文化大院”,在收集種類的全面性、陳列布置的科學性方面還有很大差距,整體構思方面更缺乏文化意識,因而使其淪為地方文化部門工作政績的標志和行政官員觀光的場所之一。隴南北部的乞巧民俗雖然是目前國內唯一流傳完整的乞巧民俗文化,但在經濟和文化全球化、工業文明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其內在的核心文化含義已逐漸流失,作為國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對其進行有效、科學的保護也刻不容緩。目前國家十分重視傳統民族文化保護,提出富有文化戰略意義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重要思想,這對包括乞巧民俗文化在內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和藝術的有效保護,是一個良好的契機。所以,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精神和科學實質,是地方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有效保護地方民族、民俗文化藝術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隴南乞巧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關鍵所在,尤其在保護意識方面,更要建立全面的、整體的生態文化觀,才能從本質上達到有效保護的目的。

查看全文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的由來與傳說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痹谶@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丶遥@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后,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里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查看全文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

關于“七夕情人節的來歷”: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乞巧節,這個傳說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習俗 牛郎織女的傳說

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衍生出許多有趣的民間習俗。

七夕的重頭戲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為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云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乞巧的習俗大約早在漢代就已形成,只不過是后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結合。乞巧用的針就分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

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爆曬,過了一段時間后,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云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婦女,采集各種鮮花,放在盛有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說可使皮膚嬌嫩白凈。有些婦女搗鳳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甲的指,稱“紅指甲”。有些婦女還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背酥?,七夕當天還得在月下設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織女乞巧。

據載,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長女紅。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時,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從此之后,她的“巧思益進”。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結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說必須要是個童女,在夜來人靜之時,悄悄的走進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查看全文

七夕習俗 牛郎織女的傳說

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衍生出許多有趣的民間習俗。

七夕的重頭戲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為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云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乞巧的習俗大約早在漢代就已形成,只不過是后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結合。乞巧用的針就分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

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爆曬,過了一段時間后,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云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婦女,采集各種鮮花,放在盛有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說可使皮膚嬌嫩白凈。有些婦女搗鳳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甲的指,稱“紅指甲”。有些婦女還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背酥猓呦Ξ斕爝€得在月下設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織女乞巧。

據載,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長女紅。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時,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從此之后,她的“巧思益進”。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結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說必須要是個童女,在夜來人靜之時,悄悄的走進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查看全文

2007七夕情人節

今年陰歷七月初七是陽歷的7月31日星期一。不能算閏月的,你也可以都當是七夕啊,這樣就能多過一次?。?/p>

今年有兩個七夕,一個是七月三十一號,另一個是八月三十號,都是月底哦,大家可別忘記了,可別說沒有人提醒你們哦

今年是潤7月,第一個七夕是陽歷2006年7月31日.第二個七夕是陽歷2006年8月30日.第一個七夕才是真正的七夕情人節,也就是2006年7月31日

七夕風俗

七月初七日為七夕節,亦稱“乞巧節”、“少女節”、“情人節”。

七夕節,主要是慶賀天上牛郎與織女的一年一會。來源于神話故事,民間習慣稱為天河配。

查看全文

天津的舊時傳統節日

六月初六為“天貺節”,俗云:“六月六曬谷秀”。書香家庭于是日曝曬書畫、衣服等物,謂不生蛀蟲。天津鈴鐺閣也于是日曬經,稱“晾經會”。

夏至三庚入伏多在本月。初伏第一天,舊時自晨起即飲綠豆湯,謂不受暑。并以綠豆

湯洗幼兒,則幼兒夏日不生痱子。此日食面,稱入伏面。如有雨,或稱“初伏澆,末伏燒”,意謂旱兆;或云“初伏雨,伏伏雨”,意謂水大征兆。

此時已入雨季,十三日俗傳為分龍兵之日,即龍有勤龍懶龍之分。這天如有雨,即為勤龍值年,為久雨之兆;不雨則為懶龍值勤,為久晴之兆。外地分龍日多為五月二十,與天津民俗異。

廿日至廿八日,為諸神壽誕日,常多雨,稱連陰天。天津或謂廿八日為“禿尾巴老李”生日,必下大雨。

七月七日稱“巧節”。神話故事載牛郎織女是夕于天河相會,喜鵲蒙救命之恩皆去銀河搭“鵲橋”,或云小燕翻空為織女搭橋以便于牛郎與織女相會。七日晚有“乞巧會”,也稱“女兒節”。七夕,設果祭,女兒羅拜月下,或浮花針于水面,觀其影,曰“乞巧”;或在院中瓜棚架下月下花前引線穿針,能用線穿過針眼者,曰“乞巧”;或有用荷葉等物作承露盤者,系于庭,明日有蜘蛛在上結網者,曰“乞巧”。方法很多,不一一備載,今皆廢。七夕前后數日,各劇院競相爭演“天河配”,甚至用真牛上臺,以廣招徠。這些天如有小雨,則說老兩口子敘別情流了眼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