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區域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10:18: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民幣區域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民幣區域化

人民幣區域化探討論文

一、人民幣區域化的基本原則

(一)以漸進方式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

當前,雖然人民幣已初步具備實現區域化的一些條件,但還很難在短期內直接躍升為東亞地區主導貨幣。人民幣的區域化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應堅持規范有序、穩步推進的原則。

首先,人民幣區域化的步驟與進程必須根據人民幣區域化與國際化的現狀及其與國際貨幣的差距來加以設計。國際貨幣或區域主導貨幣應當承擔的職能來看,人民幣目前僅在部分邊境貿易、旅游交易及少數外匯交易中承擔交易媒介和記賬單位職能,在香港市場的特定人民幣存款和債券業務中承擔價值貯藏職能并充當柬埔寨、菲律賓、尼泊爾等極少數國家的官方儲備貨幣,與真正的區域化乃至國際化貨幣還有很大差距。

其次,一國的經濟實力是其貨幣國際化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這意味著人民幣想成為區域性關鍵貨幣,首要條件就是中國的經濟實力能支撐這種行為。而盡管近年來中國的經濟規模不斷壯大,但還沒有超過日本,與對本地區貨幣制度安排影響巨大的美國相比,差距更加明顯,人民幣區域化目標的最終實現需要中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增強。

再次,根據國際貨幣選擇的搜尋模型,一國貿易規模越大,其貨幣越有可能在國際貿易中進行流通,并為交易雙方所接受和認可。從這一視角看,盡管中國已成為東亞地區主要的市場提供者之一,但目前尚未成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市場,東亞經濟體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仍大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同時,美國也是中國當前最主要的出口國,這使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東亞貨幣還很難真正擺脫美元的影響,這也是人民幣區域化的主要障礙之一。為克服這一困難,努力為人民幣區域化創造條件,需要提高中國國內市場在推動本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并進一步擴大中國市場在東亞區域市場中的份額與影響。

查看全文

人民幣區域化試析論文

一、人民幣區域化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

人民幣區域化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利益,對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獲得鑄幣稅收入

人民幣區域化帶來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獲得鑄幣稅的收入,當人民幣成為區域貨幣或者國際貨幣后,中國就可以紙幣換取境外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實際資源。鑄幣稅是貨幣發行者憑借其發行特權所獲得的貨幣面額超過發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額。根據維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幣的區域化帶來的鑄幣稅收入可能為152.8億美元,到2015年約為224.6億美元,到2020年約為300.2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每年將因人民幣區域化而獲得至少25億美元的鑄幣稅收入。

(二)減少中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成本

由于人民幣尚不能用來償付外債,在全面融入國際體系的過程中,中國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以防范金融風險。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部分用于購買流動性高的美國國債,2008年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美元不斷貶值,美元匯率的劇烈波動讓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中國不但要面臨因美元貶值而投資受損的風險,還要承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時,中國用巨額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就相當于中國不斷向美國提供巨額的廉價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國經濟的擴張和鞏固了美元的霸權,在無形中強化了人民幣對美元的依附,也相應地弱化了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能力。

查看全文

人民幣區域化發展論文

摘要:經過幾年的推動和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區域化進程緩慢而實質性地向前推進。文章認為,除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外,鼓勵采用人民幣在貿易和投資中廣泛計價,再推進人民幣作為主要的結算貨幣,穩步推進人民幣作為債券的計價貨幣。未來五到十年內,人民幣仍應將主要目標確定為亞洲區域內廣泛使用和流通的貨幣,尤其是作為跨境貿易的主要計價貨幣、結算貨幣,并初步形成人民幣計價的開放式金融市場框架,為實現儲備貨幣功能創造市場條件,也為進一步推進人民幣成為亞洲地區關鍵貨幣打下基礎。

關鍵詞:人民幣區域化,外匯市場,區域經濟,國際貨幣

當前,除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外,應鼓勵采用人民幣在貿易和投資中廣泛計價,再推進人民幣作為主要的結算貨幣,從而穩步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程。

一、人民幣區域化的進展

經過幾年的推動和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區域化進程緩慢而實質性地向前推進。其主要表現為:人民幣在周邊地區的使用和流通正在進一步擴大,無論是使用的規模還是流通的領域和地區,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人民幣在亞洲區域內發展成為廣泛接受的貨幣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地域上,港澳臺成為人民幣流通最為活躍的地區,東南亞的緬甸、越南、老撾等東盟國家次之,中亞國家及蒙古再次之。在流通領域上,則從人員往來、旅游、日常消費、留學、探親等方面擴大至邊境貿易乃至經貿投資等領域。

查看全文

人民幣區域化的現實與策略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再次讓中國感受到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性,而區域化作為國際化發展進程中的一種形式和一個階段,是人民幣從國家貨幣走向世界貨幣的一個必經過程。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人民幣的區域化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有著深層次的原因:首先,伴隨著大國經濟的崛起,維持該國經濟運轉的貨幣不僅會成為強勢貨幣,而且會從單一國家貨幣逐步演變為世界普遍接受的新的國際貨幣。人民幣區域化是中國崛起所產生的溢出效應的必要結果,是以人民幣運轉的國內市場向外擴延的表現;其次,經濟體制創新的內在動力推動了人民幣的區域化。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經歷了從一個計劃經濟下受高度限制的貨幣向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發揮貨幣和資本職能的現代貨幣轉換的制度創新過程,正是這個過程使得人民幣從一國貨幣向東亞區域的強勢貨幣、國際區域貨幣甚至國際貨幣過渡。

一、人民幣區域化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

人民幣區域化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利益,對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獲得鑄幣稅收入

人民幣區域化帶來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獲得鑄幣稅的收入,當人民幣成為區域貨幣或者國際貨幣后,中國就可以紙幣換取境外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實際資源。鑄幣稅是貨幣發行者憑借其發行特權所獲得的貨幣面額超過發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額。根據維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幣的區域化帶來的鑄幣稅收入可能為152.8億美元,到2015年約為224.6億美元,到2020年約為300.2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每年將因人民幣區域化而獲得至少25億美元的鑄幣稅收入。

(二)減少中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成本

查看全文

人民幣區域化研究論文

一、人民幣區域化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

人民幣區域化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利益,對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獲得鑄幣稅收入

人民幣區域化帶來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獲得鑄幣稅的收入,當人民幣成為區域貨幣或者國際貨幣后,中國就可以紙幣換取境外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實際資源。鑄幣稅是貨幣發行者憑借其發行特權所獲得的貨幣面額超過發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額。根據維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幣的區域化帶來的鑄幣稅收入可能為152.8億美元,到2015年約為224.6億美元,到2020年約為300.2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每年將因人民幣區域化而獲得至少25億美元的鑄幣稅收入。

(二)減少中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成本

由于人民幣尚不能用來償付外債,在全面融入國際體系的過程中,中國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以防范金融風險。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部分用于購買流動性高的美國國債,2008年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美元不斷貶值,美元匯率的劇烈波動讓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中國不但要面臨因美元貶值而投資受損的風險,還要承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時,中國用巨額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就相當于中國不斷向美國提供巨額的廉價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國經濟的擴張和鞏固了美元的霸權,在無形中強化了人民幣對美元的依附,也相應地弱化了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能力。

查看全文

“一帶一路”下人民幣區域化研究

人民幣中亞區域化影響因素的現實分析

(一)國家經濟實力。一國經濟實力作為一個綜合性指標包括許多內容,其中最為主要的兩個內容是經濟規模和外匯儲備。貨幣區域化的實現依靠國家雄厚的經濟實力,而雄厚的經濟實力就體現在龐大的經濟規模和充足的外匯儲備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截至2015年底,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0.42萬億美元,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96萬億美元,繼續保持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外匯儲備為3.33萬億美元,仍然是全球最高的國家。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析,從經濟貢獻程度來說,中國已經成為對世界經濟貢獻度第二的國家。在發展落后的中亞國家區域內,為推進人民幣中亞區域化,中國已然具備了強大的經濟實力這一重要基礎。(二)國際貿易地位與規模。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發展為世界貿易大國,通過對外貿易將中國制造的商品及提供的服務惠及世界各個角落。其中,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也在飛速增長(見圖1),中國已經成為中亞各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國。因此,作為貨幣輸出國的中國,在未來有望實現在貿易往來中的人民幣計價結算。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由接受對外投資最多的國家到發展對外投資最多的國家的轉變,但我國對外投資仍處于初級階段。在中亞國家剛剛獨立時期,受其經濟發展水平及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流向中亞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數額較小,其中中國的投資也較少。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資本開始偏好于具有豐富石油、天然氣及礦產資源的中亞國家,中國的投資也在源源不斷的流入中亞國家,并且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中亞國家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國(見圖2)。(三)金融市場發達、自由程度。經過多年發展,雖然與英國、美國、日本相比,我國金融市場仍不能稱之為發達、自由的金融市場,但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體現在金融市場規模和活躍度、金融市場的功能、金融市場結構、金融市場產品和交易方式、金融市場運行機制等方面。我國金融市場及金融體制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將為人民幣區域化奠定良好的基礎。(四)貨幣價值穩定性。人民幣的幣值穩定不僅可以獲取國內外居民對持有人民幣的信心,還有利于穩定人民幣的流通及降低匯率波動帶來的調控成本,進而促進人民幣區域化的發展。而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既要做到對內穩定,又要做到對外穩定。對內主要是維持國內通貨膨脹率的平衡,對外主要是匯率波動的平衡。在通貨膨脹方面,中國政府在多年的實踐摸索中已經具備控制通貨膨脹率并保持穩定變化的經驗;在匯率方面,人民幣在實行匯改之后一直處于平穩上升態勢,已逐漸接近人民幣的真實價值。通貨膨脹和匯率的穩定性大大提高了我國居民的購買力水平和生活水平,并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增強了國外人員持有人民幣的意愿,為人民幣實現區域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人民幣中亞區域化影響因素的實證檢驗

(一)模型構建。假設把人民幣在中亞各國區域化情況的變量命名為hi,被解釋變量為人民幣能否實現區域化,并用yi表示,則有:一個線性函數,其中解釋變量的向量用xi表示,參數向量用β表示,隨機擾動項用ηi表示,可以推算出:Pr(yi=1)=Pr(xiβ+ηi≥0)=Pr(ηi≥-xiβ)=1-F(-xiβ)=F(xiβ)(2)其中F是ηi的累積分布,假設ηi服從邏輯分布,則可以根據式(2)設定為:(3)如果將函數向量β中的常數項系數分離出來,公式(3)就可以寫成:(其中常數項為β0)(4)通過簡單的換算,可以將式(4)轉化為:(5)其中事件不發生的概率用P—(yi)表示,某一事件的發生比用表示。根據式(5)可以找到發生比與自變量之間存在的關系是:(6)(二)數據說明。通過上文關于人民幣中亞區域化的國內影響因素分析可知,經濟實力、國際貿易與對外投資、發達的金融市場、穩定的幣值等是影響人民幣中亞區域化的重要因素。為此本文通過數據實證檢驗來考察這些因素對人民幣中亞區域化的影響程度。本文采用的實證模型為二元logit模型,被解釋變量,因此需對人民幣在中亞各國的區域化情況hi做界定:當中國與中亞國家間進行貿易往來時發生人民幣本幣結算或區域內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等,都被看做是人民幣在中亞國家間實現流通,并對被解釋變量yi賦值為1;當中國與中亞國家間未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或人民幣很少或沒有被作為邊貿結算貨幣時,視為人民幣在中亞國家間未實現流通,對被解釋變量yi賦值為0。解釋變量選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PC、中國與中亞國家間的貿易額TRADE、中國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FDI、匯率的波動率RE等。(三)實證檢驗本文選取4個解釋變量用于構建如下模型:(7)首先,為避免異方差的存在影響模型的估計結果,在對Logit模型做參數估計時均進行Huber/White異方差調整,參數估計結果見表1。其次,表1中通過參數估計得出四個變量的系數值,可以將式(7)寫為:(8)進一步可寫出:(9)最后,由模型檢驗數據可以看出,四個變量的系數都通過了5%的顯著水平檢驗,即在人民幣中亞區域化的實現問題中,這四個變量都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對四個變量的實證檢驗結果解釋如下:人均GDP與匯率波動率的系數為負,說明人均GDP與匯率波動率對人民幣在中亞的區域化進程中起到反向作用,即人均GDP越低、匯率波動率越小,人民幣在該國的接受程度就越高,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人民幣能夠實現在該國的流通。雙邊貿易額與對外直接投資系數為正,表明雙邊貿易額及對外直接投資對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進程中起到正向作用,也就是說中國對中亞各國的進出口貿易額越多、對外直接投資越大,人民幣在該國流通的可能性就越大。檢驗結果中的Ad-R2統計量值為0.87,說明該模型的運用能夠很好的對數據進行擬合,其結果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另外,表1結果顯示,該模型檢驗結果的正確預測率達92%,因此對人民幣中亞區域化影響因素的模型設定較為合理。結論本文主要是對人民幣中亞區域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現實和實證分析,現實研究表明,人民幣中亞區域化的推進需要中國必須具備經濟實力強盛,在國際貿易、金融市場占有較大份額及人民幣幣值穩定等重要因素。根據現實因素分析結果,本文通過選取現實因素的相關指標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顯示,對外直接投資及雙邊貿易額是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中國對中亞各國的進出口貿易額越多、對外直接投資越大,人民幣在該國流通的可能性就越大。人均GDP與匯率波動率對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即人均GDP越低、匯率波動率越小,人民幣在該國的被接受程度就越高,說明在該國實現人民幣的流通具有很大可能性。從境外流通的國別來看,人民幣基本上在中亞五國都有或多或少的流通,且在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目前,盡管人民幣中亞區域化處于起步階段,但人民幣已經開始被接受充當支付貨幣。近年來,我國政府已經高度重視人民幣中亞區域化的發展,正積極推進我國與部分中亞國家貨幣互換協議的連續簽訂及匯率掛牌交易等措施。另外,為推進人民幣中亞區域化進程,我國政府在具體政策調整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由2009至今,我國相應出臺一系列政策,旨在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說明我國已經開始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程,但是我國還應該在更多方面做出努力,以更快、更有效地推進人民幣中亞區域化進程。

對策建議

(一)積極推動本幣結算合作并建立和完善地區貿易結算體系。隨著中國與中亞雙邊貿易往來和投資活動的日益頻繁,為了降低貿易投資中使用美元計價結算所帶來的風險,加強中國與中亞各國之間的本幣計價結算具有重要意義。加大貨幣互換協議的簽訂,進而有效推動本幣結算。貨幣合作包括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以及雙邊本幣結算協議等。伴隨著全球經濟金融大勢的逐漸回暖,貨幣互換協議的功能逐漸從應對金融危機轉向支持雙邊貿易和投資。要保障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幣結算,提高人民幣在境外的認可度和接受度,我們首要做的,也是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就是人民幣在境外的資金來源以及使用問題,進而為境外人民幣提供使用、保值的渠道,建立人民幣資金跨境循環使用路徑。其直接作用是有利于為境外主體提供使用人民幣的有效資金來源,減少人民幣資金短缺的問題,更重要的作用是豐富境外主體的投資工具,增加其持有人民幣資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鼓勵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并改善和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目前,人民幣區域化的一個關鍵制約因素就是相關金融服務發展滯后,在雙邊貿易中缺乏高效統一的跨境人民幣清算渠道。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一是部分中亞地區國家國際金融市場開放程度較低,互設金融機構分支機構數量較少,金融服務覆蓋范圍有限;二是部分境內外銀行開展人民幣結算的積極性不高。一些本土銀行受制于目前辦理美元結售匯業務獲取的固定利益和開辦人民幣結算業務產生的成本和不確定因素,對于開通雙邊銀行間人民幣結算渠道和開展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意愿不強、動力不足,在這種背景下,境外銀行更是缺乏開展人民幣結算的動力。從現實來看,中國與中亞國家金融市場開放具有很大不對稱性,從一定意義上講,中亞國家金融市場總體對外開放程度遠遠落后于中國,客觀上增加了中國金融機構進入中亞國家設立分支機構的難度。因此,中國應加大與中亞國家的談判、溝通、協調力度,促使這些國家進一步提高其金融市場的開放速度,擴大其金融市場的開放領域,為雙方金融機構開展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創造有利條件。(三)積極開展次區域金融合作由于中國和中亞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產業結構、宗教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從整體上推進中國與中亞區域金融合作在短期內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但是可以考慮中國與中。亞部分國家在較小的次區域范圍內開展多層次金融合作,實現局部突破和整體合作的有機結合。一是爭取人民幣區域化在哈薩克斯坦率先取得突破性進展;二是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充分利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兩大平臺,促進區域內港口、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穩妥推進海外承包項目人民幣融資。(四)加大人民幣對外投資和融資。中國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尚處于初級階段,無論是投資增長速度,還是投資存量規模都比較小,對所在國影響也不是很大。為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進程,有必要放開一些資本管制政策,嘗試以人民幣對外投資和融資。獲準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可以在允許雙邊貿易往來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國家和地區,試行人民幣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以人民幣辦理境外投資登記手續。鼓勵我國商業銀行為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提供融資支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

查看全文

人民幣區域化發展探究論文

一、人民幣區域化的進展

經過幾年的推動和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區域化進程緩慢而實質性地向前推進。其主要表現為:人民幣在周邊地區的使用和流通正在進一步擴大,無論是使用的規模還是流通的領域和地區,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人民幣在亞洲區域內發展成為廣泛接受的貨幣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地域上,港澳臺成為人民幣流通最為活躍的地區,東南亞的緬甸、越南、老撾等東盟國家次之,中亞國家及蒙古再次之。在流通領域上,則從人員往來、旅游、日常消費、留學、探親等方面擴大至邊境貿易乃至經貿投資等領域。

在老撾東北地區,人民幣甚至替代本幣流通,最遠深入到老撾首都萬象一帶。在中緬邊貿中,每年跨境流動的人民幣達10多億元。人民幣可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國家銀行已開展人民幣存儲業務。人民幣還在中亞五國、俄羅斯和巴基斯坦流通。哈薩克斯坦成為中亞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最大的國家,達10多億元。在蒙古,人民幣已被作為主要外國貨幣,蒙古的銀行已開展了人民幣儲蓄業務。人民幣現金交易量占雙邊邊境貿易量的三分之一多。當然,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最大的還是香港地區,人民幣現鈔實際上通過多種途徑實現自由兌換,銀行、找換店開展人民幣現鈔兌換,銀行還開展了人民幣存款和人民幣信用卡的支付業務。人民幣在香港甚至已開始作為儲備貨幣,用于金融資產的定價和投資,如中國境內的商業銀行已開始在港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債券。

雖然人民幣還未實現自由兌換,但上述現象表明市場中的確出現對人民幣的較大需求。其中,較為現實和主要的需求體現在計價和結算功能上。事實上,在周邊地區的經貿活動中,人民幣已經開始作為“區域結算貨幣”而成為周邊地區邊貿結算的主要幣種之一。由于對外貿易從簽訂合同到結匯,一般存在幾個月的時差,如果用美元報價,隨著匯率變動,利潤就會遭受損失。而如果采用人民幣計價,由于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且存在持續升值的預期,就基本上可以鎖定貨款的結匯風險。電子商務經營商阿里巴巴公司的近70萬國內供貨商絕大多數已不再采用美元為非美國相關交易的計價貨幣,供應商轉用歐元、英鎊、澳元或人民幣報價。外商也開始逐步適應這種計價方式,如一些日本的公司甚至中東地區的公司就部分采用美元計價、部分采用人民幣計價的折中辦法。尤其是在東亞區域內貿易中采用人民幣報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適用性。

此外,臺灣地區也在日常消費和小額貿易的支付中開始大量接受人民幣,并實現人民幣與新臺幣之間的現鈔兌換,這為促進兩岸經貿往來和交流提供了金融支持手段,也為擴大和深化經濟金融聯系創造了新的領域。

查看全文

人民幣區域化可行性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人民幣在區域內乃至國際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所以人民幣區域化也成為值得關注的話題。本文從可行性角度去分析人民幣區域化,我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內外部環境等已經是人民幣區域化有一定可行性,而我國將付出的代價又成為人民幣區域化的阻礙。

關鍵詞:人民幣;區域化;可行性

人民幣區域化是指人民幣在一個地理區域內行使自由兌換、交易、流通、儲備等職能。在目前階段,人民幣的區域化并非人民幣在亞洲區域內的貨幣一體化,而是通過與區域內貨幣的長期合作和競爭成為區域內的關鍵貨幣,在區域內金融、貿易中發揮其關鍵貨幣的職能。隨著我國經濟、貿易以及金融在區域內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08年下半年開始我國與周邊國家簽訂的貨幣互換協議,使人民幣區域化問題更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一、人民幣區域化的必要性

在國內改革開放、向市場經濟目標體制穩步邁進,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作為區域內乃至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走向國際化,存在著一定得客觀必要性。隨著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大陸和臺灣的關系不斷地改善,兩岸三地的經濟貿易交流往來的增加,也要求一個區域化的貨幣來解決現在的狀況。中國與東亞、東南亞大規模經濟往來,特別是周邊國家的邊境貿易的頻繁性,也使人民幣國際化成為一個必要的問題。

二、人民幣區域化的可行性

查看全文

全球金融危機對國際貨幣體系影響論文

摘要:當前金融危機對美元和歐元地位的影響目前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兩大經濟體誰能夠率先走出危機,實現金融市場穩定和經濟增長重返正軌,誰就能夠在主導貨幣的競爭中占有先機。我國實施的對策是積極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程,具體做法如下:建立有利于實現人民幣區域化的各類機制;推動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加快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步伐;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金融危機,匯率,人民幣區域化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現狀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了專門委員會研究國際貨幣制度改革問題。1976年1月,參與專門委員會的20個國家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的會議上簽訂達成《牙買加協議》,奠定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形成的基礎,因此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也被稱為“牙買加體系”?!堆蕾I加協議》的要點可以歸納如下:一是黃金非貨幣化,以及強調特別提款權(SDR)的國際儲備地位。二是允許會員國自由選擇、制定和調整匯率,使浮動匯率合法化。三是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的總份額,擴大基金組織在解決成員國國際收支困難和維持匯率穩定方面的能力。

實際上,《牙買加協議》簽訂后,國際貨幣體系并未完全按照其規定的方向發展。一方面,自由選擇匯率制度的規則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匯率制度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匯率政策也成為一些國家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政策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特別提款權并未取代美元成為新的國際貨幣,美元保持著其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它既是全球范圍最主要的儲備貨幣,也是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計價和結算貨幣。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牙買加體系”中主導地位的確立,是各國政府和交易商、投資者的選擇,而不是像在布雷頓體系中一樣作出明確規定的。從相關參與方享有對匯率制度、儲備和結算貨幣等的自由選擇權這一角度來說,“牙買加體系”可以概括為“無規則”的體系。實際上,隨著歐元的推出以及歐洲央行較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地位逐步確立并呈上升趨勢。這一變化從IMF對各國官方儲備的統計數據中得到清晰反映,從2000年末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在可明確幣種的官方外匯儲備部分中,工業化國家的美元儲備比率從73%下降到68%,歐元儲備比率從17%上升到23%,發展中國家的美元儲備比率從70%下降到59%,歐元儲備比率從19%上升到29%。

二、金融危機對美元國際主導貨幣地位的影響

查看全文

小議金融危機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

摘要:當前金融危機對美元和歐元地位的影響目前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兩大經濟體誰能夠率先走出危機,實現金融市場穩定和經濟增長重返正軌,誰就能夠在主導貨幣的競爭中占有先機。我國實施的對策是積極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程,具體做法如下:建立有利于實現人民幣區域化的各類機制;推動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加快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步伐;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金融危機,匯率,人民幣區域化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現狀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了專門委員會研究國際貨幣制度改革問題。1976年1月,參與專門委員會的20個國家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的會議上簽訂達成《牙買加協議》,奠定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形成的基礎,因此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也被稱為“牙買加體系”。《牙買加協議》的要點可以歸納如下:一是黃金非貨幣化,以及強調特別提款權(SDR)的國際儲備地位。二是允許會員國自由選擇、制定和調整匯率,使浮動匯率合法化。三是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的總份額,擴大基金組織在解決成員國國際收支困難和維持匯率穩定方面的能力。

實際上,《牙買加協議》簽訂后,國際貨幣體系并未完全按照其規定的方向發展。一方面,自由選擇匯率制度的規則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匯率制度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匯率政策也成為一些國家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政策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特別提款權并未取代美元成為新的國際貨幣,美元保持著其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它既是全球范圍最主要的儲備貨幣,也是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計價和結算貨幣。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牙買加體系”中主導地位的確立,是各國政府和交易商、投資者的選擇,而不是像在布雷頓體系中一樣作出明確規定的。從相關參與方享有對匯率制度、儲備和結算貨幣等的自由選擇權這一角度來說,“牙買加體系”可以概括為“無規則”的體系。實際上,隨著歐元的推出以及歐洲央行較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地位逐步確立并呈上升趨勢。這一變化從IMF對各國官方儲備的統計數據中得到清晰反映,從2000年末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在可明確幣種的官方外匯儲備部分中,工業化國家的美元儲備比率從73%下降到68%,歐元儲備比率從17%上升到23%,發展中國家的美元儲備比率從70%下降到59%,歐元儲備比率從19%上升到29%。

二、金融危機對美元國際主導貨幣地位的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