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模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15:06: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保障模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保障稅是社會保障籌資模式必然選擇
【摘要】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籌資模式存在著籌資渠道單一、剛性不足、缺乏立法保護、社會化程度低等諸多問題,為從根本上解決以上問題,必須大力推進社會保險費改為社會保障稅進程?;诖?,文章全面分析了我國社會保障籌資模式改革及社保費改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稅;籌資模式;費改稅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支撐,而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在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之上。因此,建立起適應我國社會保障要求的穩定、可靠、有效的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機制,不但是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一、現行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模式的弊端
(一)籌資渠道單一、資金缺口大
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應實現多樣化,而目前我國的籌資渠道相對較為單一,當前只有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實行較低比例的收繳制度,醫療保險只在個別城市實行試點個人收繳制度,生育保險尚在醞釀之中。各項保障費用基本來源于職工就職的單位,而個人對于基金的支出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受阻,資金缺口日益增大。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已經出現支付危機,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04年底,全國范圍內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帳規模累計已達7400億元,而且每年還會以1000多億元的速度增加。
詮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
摘要:本文從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入手,對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現狀、困境-9弊端、問題產生的原因、社會保障模武的改革與發展、社會保障模式構建中政府責任與角色進行了總結和綜述,并且指出了筆者認為的現有研究中的某些不足之處。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文獻綜述
隨著現代化的逐步推進,社會轉型與體制轉軌的深入,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口特征、家庭功能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效率優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價值觀的導向之下,在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社會建設嚴重滯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國民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在整體落后的情況下,城鄉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農村社會保障不管是在覆蓋范圍還是在保障水平方面都與城市社會保障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不僅體現在政策實踐之中,在社會保障理論研究上也表現突出。
一、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現狀
大多學者認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是在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為主體的制度模式,政府在此承擔著很有限的責任;保障模式以社會救助、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社會優撫、社會福利為主要內容。江瑞平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它在保障廣大農民的基本生活,穩定農村并促進其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吳美滿(2003)認為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現階段的社會保障基本模式是以農民家庭自籌保障為主、國家保障和集體保障為輔,首先把重點放在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的層面上,主要是救災救濟、養老保險和優撫安置、社會福利服務。劉振杰(2005)認為在城鄉二元體制之下,農村通過和集體化,實行家庭與集體相結合并以家庭保障為主的社會保障制度與體系。夏明會、宋光輝(2010)認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是在分類分層管理思想的指導下基于城鄉二元結構來設計的。吳云勇、馬會(2007)認為1978年以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主要是家庭保障和集體保障,1978年以后,集體保障喪失而蛻變為單一的家庭保障模式張術環(2009)認為自1953年以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1953-1978年,建立起了“集體土地產權+集體”計劃經濟特征的農村社會保障模式;1978年以后,建立起“集體所有權家庭承包權+家庭”準市場化的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李斌寧(2009)認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現階段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救助,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險,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
二、困境與弊端
社會保障專業培養模式探索
[摘要]社會保障專業是順應社會發展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十幾年來,其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人才,促進社會保障專業可持續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人才市場需求為視角,分析社會保障專業的發展機遇與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社會保障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人才市場;社會保障專業;培養模式
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出專業的社會保障人才,我國于1998年開始設立社會保障專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開設社會保障專業的院校由最初的8所發展到170多所,辦學規模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社會保障專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即社會保障專業做大后如何做強、做精、做出特色。而能否做強、做精、做出專業特色,人才市場是試金石。畢業學生能夠適應人才市場需要,得到人才市場的認可和接納,那么專業的辦學無疑是成功的,否則專業發展將面臨嚴峻困境。因此,以人才市場為視角,對社會保障專業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人才市場視角下社會保障專業的發展機遇
中國社會服務事業發展長期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與經濟發展嚴重不協調,影響著社會的長治久安。21世紀初,國家意識到社會服務業的重要性,加大了對其支持力度,使社會服務事業有了長足進步。社會保障專業的建立正是基于這一背景產生的,對我國社會服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社會保障專業相對其他專業更具時代性,也更具有生命力。
(一)國家支持社會保障發展,重視社會保障專業辦學
我國社會保障模式探究論文
【內容提要】根據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一般規律,結合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實際,筆者認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戰略模式應當是多元協調模式,其框架主要由農村社會保障和城市社會保障兩大塊組成。
【關鍵詞】社會保障/模式/框架設計
【正文】
社會保障模式是從戰略高度上對一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在基本規定性和主要運行原則的理論概括,它反映了一國在某一歷史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戰略方向。從當前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狀況來看,已經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體系,這三大體系的社會保障模式都是以生產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場化為基礎,難以照搬照用到我國。從我國理論界的研究情況來看,理論界也提出了階段型重點保障模式、經濟效益優先模式和社區模式等。這些模式雖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卻都缺乏系統性與全面性,難以作為一種戰略模式而存在,而且這些模式的框架內容設計也不太符合中國實際。根據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一般規律,結合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實際,筆者認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戰略模式應當是多元協調模式,這種模式的關鍵是根據我國國情,建立一種在農村與城市項目有別、組織方式各異、近期發展方向不同的目標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國家政府在分散組織實施的基礎上,進行集中管理與統一協調。本文主要針對這一模式的特點,對其框架設計作以具體分析。
1多元協調模式框架設計的原則
多元協調模式的框架設計,主要針對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及長遠發展目標,對社會保障制度的項目內容、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作出合乎規律的方案設計。因此,設計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探究中國模式下社會保障的制度性思考
[摘要]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所走過的道路被人們概括為中國模式,也稱之為漸進式的改革模式,與西方的“華盛頓模式”相對應。本文從中國模式在社會保障制度性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指出現階段中國模式下存在的社會保障方面的問題,提出加快立法進程,保障公民權益,制度設計要有利于消除各階層的利益沖突,要注重公共社會開支和稅收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中國模式;社會保障;制度性
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已經歷了主要缺乏資金、人力資本的時代,現在進入了一個更為需要制度的時代。正是如此,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新制度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才如此具有市場和生命力。一個社會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是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的,在變革時期尤其如此。
一、“中國模式”的闡述
“中國模式”就是先發展經濟,以及與此相配套的社會文化等基礎建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講求分配和發展民主政治,這種分階段發展的方式是一個有序的漸進過程。就目前來看,“中國模式”還在發展,并沒有完全成型?!爸袊J健睂ξ鞣揭膊⒎侵挥懈偁帲鞣礁杏X到中國的“威脅”,不僅僅是因為“中國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西方模式的失靈。自二戰后,西方尤其是美國,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向第三世界國家推行民主制度模式。但幾十年來,效果并不好,失敗遠多于成功。其實,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實現民主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水平。早期被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影響的很多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跟不上,在照搬西方模式多年后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此時,中國的經驗取得了成功,很多發展中國家轉向重視中國經驗,而這也正是令西方深感擔憂的。中國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選擇地學,一方面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另一方面又無形中對國際體系做了一個整合,這是“中國模式”的最大特色。
西方的模式與中國模式的分歧,現在常被稱為從“華盛頓共識”到“北京共識”。針對拉美國家爆發的債務危機,美國學者威廉姆森1989年提出了“華盛頓共識”?!叭A盛頓共識”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加上財政穩定化。通過啟動市場機制,國家經濟就會獲得穩定的增長。曾任《時代》周刊外國報導編輯的拉莫先生不久前發表了《北京共識》的論文,對“北京共識”的定義是:堅決進行革新和試驗(如中國經濟特區);積極維護國家邊境和利益(如臺灣問題);以及不斷精心積累具有不對稱力量的工具。其目標是:在保持獨立的同時實現增長。在拉莫看來,建立在“北京共識”基礎上的中國經驗具有普世價值,成為全球既不認同計劃經濟,又不接受“華盛頓共識”,而是試圖探索“第三條道路”的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的一面思想旗幟。
我國社會保障模式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根據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一般規律,結合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實際,筆者認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戰略模式應當是多元協調模式,其框架主要由農村社會保障和城市社會保障兩大塊組成。
【關鍵詞】社會保障/模式/框架設計
【正文】
社會保障模式是從戰略高度上對一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在基本規定性和主要運行原則的理論概括,它反映了一國在某一歷史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戰略方向。從當前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狀況來看,已經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體系,這三大體系的社會保障模式都是以生產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場化為基礎,難以照搬照用到我國。從我國理論界的研究情況來看,理論界也提出了階段型重點保障模式、經濟效益優先模式和社區模式等。這些模式雖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卻都缺乏系統性與全面性,難以作為一種戰略模式而存在,而且這些模式的框架內容設計也不太符合中國實際。根據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一般規律,結合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實際,筆者認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戰略模式應當是多元協調模式,這種模式的關鍵是根據我國國情,建立一種在農村與城市項目有別、組織方式各異、近期發展方向不同的目標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國家政府在分散組織實施的基礎上,進行集中管理與統一協調。本文主要針對這一模式的特點,對其框架設計作以具體分析。
1多元協調模式框架設計的原則
多元協調模式的框架設計,主要針對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及長遠發展目標,對社會保障制度的項目內容、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作出合乎規律的方案設計。因此,設計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摘要】社會保障人才就業并未與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表現出同步的發展趨勢,相反,還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嚴峻的形式。在這種形勢下,建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和高校學生自身發展需要的有效途徑,論文圍繞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展開探討。
【關鍵詞】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資源;綜合素質
伴隨著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尤其是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日趨增加。理論上講,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越來越廣,社會保障專業的畢業生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需求和廣闊的就業前景,能夠實現高質量就業。而事實卻并非如此,社會保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卻面臨諸多尷尬,就業情況并不理想,甚至還有很多學生轉做財務、金融、銷售等其他行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矛盾?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社會保障人才?高校社會保障專業教育如何改革創新才能適應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鑒于此,論文從需求導向為研究視角,探討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一、需求導向型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一)社會對社會保障人才需求空前增加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國家對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并且呈不斷擴大化的趨勢。高等教育承擔地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必須適應這一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滿足社會需求”的思想。
社會保障模式研究管理論文
社會保障模式是對不同社會保障的內在基本規定性及主要運行原則的理論概括,它反映了一國在某一歷史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戰略方向。從當前我國理論界對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狀況來看,雖然有一些理論工作者和實際部門的同志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模式設計方案,但都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因此,本文試圖提出并論證一個全新的同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多元協調模式,并在此基礎上來論證其構建措施。
一、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應是多元協調模式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被中國經濟改革的浪潮又一次推向了改革的前沿。根據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一般影響因素,結合中國的現實經濟實際,筆者認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模式只能是多元協調模式。其關鍵是根據我國國情,建立一種在農村和城市保障項目有別、組織方式各異、近期發展方向不同的目標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作為社會保障主體的國家要進行集中管理和統一協調。選擇這一模式的主要依據是:
1、這是我國農村與城市生產力水平的差異性所決定的。我國城鄉間生產力水平呈現出明顯的二元特征:一個是以先進工業為基礎的城市生產方式,一個是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鄉村生產方式。不同的生產力決定了我國城鄉經濟體制的不同,從而在根本上決定了我國城鄉社會保障的發展水平和體系結構的差異。相對而言,城市應采取就業型保障模式,而農村應采取家庭保障模式。所以,生產力水平的差異性決定了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目標模式不可能是一元的,而是二元的。
2、多種所有制結構并存決定了社會保障內容的多元化。由于我國生產力水平的差異性和多層次性,改革開放以來,實行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鼓勵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三資”經濟的大力發展。與此相適應,社會保障模式的著眼點也不能只停留在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全民所有制的職工身上,而應惠及全民、集體、私營、中外合資等各類所有制企業的職工和個體戶。因此,所有制結構的多樣化決定了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多元的,它應涉及不同的所有制主體。
3、地區經濟發展的平衡決定了社會保障內容與水平的差異。
社會保障模式研究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根據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一般規律,結合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實際,筆者認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戰略模式應當是多元協調模式,其框架主要由農村社會保障和城市社會保障兩大塊組成。
【關鍵詞】社會保障/模式/框架設計
【正文】
社會保障模式是從戰略高度上對一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在基本規定性和主要運行原則的理論概括,它反映了一國在某一歷史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戰略方向。從當前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狀況來看,已經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體系,這三大體系的社會保障模式都是以生產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場化為基礎,難以照搬照用到我國。從我國理論界的研究情況來看,理論界也提出了階段型重點保障模式、經濟效益優先模式和社區模式等。這些模式雖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卻都缺乏系統性與全面性,難以作為一種戰略模式而存在,而且這些模式的框架內容設計也不太符合中國實際。根據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一般規律,結合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實際,筆者認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戰略模式應當是多元協調模式,這種模式的關鍵是根據我國國情,建立一種在農村與城市項目有別、組織方式各異、近期發展方向不同的目標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國家政府在分散組織實施的基礎上,進行集中管理與統一協調。本文主要針對這一模式的特點,對其框架設計作以具體分析。
1多元協調模式框架設計的原則
多元協調模式的框架設計,主要針對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及長遠發展目標,對社會保障制度的項目內容、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作出合乎規律的方案設計。因此,設計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義莊社會保障模式的變遷及意義
一、早期義莊社會保障模式:宗族福利
早期義莊的典型代表是北宋范仲淹創立的范氏義莊,其首創的義田-義學-義宅社會保障模式和《義莊規矩》對同時代及后來繼起的其他宗族義莊保障都具有示范意義。因此,北宋時期范氏義莊的保障模式可作為早期義莊社會保障模式的典范。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時為尚書、資政殿學士、禮部侍郎、杭州知州的范仲淹以其俸祿于蘇州置良田十余頃,將田租捐于范氏宗族,旨在為族人生活提供福利,這即是義田。錢公輔的《范文正公集•義田記》稱范仲淹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在發達之后更是買了千畝良田作為義田,為其族人提供幫助,在族人吃、穿、嫁娶方面都有補助,從而保證了族人能夠有飯食、有衣穿、有錢使。為了使義莊能夠繼續健康運行,范仲淹制定了《義莊規矩》作為范氏義莊的管理制度。其內容大體分為四個方面:第一,向族人發放義米、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第二、族人如有嫁娶喪葬之事,皆給予相應資助。第三,豐年留三年糧作為儲備,以御兇年。第四,鄉里、外姻、親戚中有貧困、急難不能度日者,諸房商議核實,酌量濟助。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就指出范家沒有窮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范家子孫一直都遵守義莊的規矩。從以上行動與規范之中可以發現,早期義莊的保障模式大體是對全體族人進行普遍施惠,而僅在有限的程度上對貧困族人酌情加以救助。同時,嫁娶喪葬之事用錢多在于操辦禮節儀式,與族人基本生活保障并無太多聯系。因此,早期義莊社會保障模式的目的不是為了維持部分貧困宗族族人的基本生活,而著眼于為全體族人提供額外的收入。因此,與其將早期義莊的社會保障模式視為一種社會救濟,不如將之定性為一種以義田田租收入為基礎的宗族福利制度。
二、義莊的社會保障模式的發展
(一)義莊社會保障模式的轉向
義莊的存在為宗族的發展壯大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障,然而隨著明清社會的發展,宗族人口逐漸增加,均攤到每個人身上的宗族福利也就日益減少,早期義莊以宗族福利為原則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難以為繼。同時,由于同等價值的財物對于貧戶和富戶的效用存在差異,宗族內部也逐漸認識到平均主義的社會保障規則往往并不意味著公平。因此,明清時期義莊的社會保障模式就從宗族福利的原則逐漸轉向了救貧濟窮。以范氏義莊為例,在范氏義莊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所定的《續申義莊規矩》中就說:“體貧勸學以示教養。祖澤本以周急不以濟富,嗣后子孫寡婦貧無子老至六十,貧有子老至七十者,俱計年遞加優給;其家殷者,雖老無子,例不加給?!痹陔S后的《增定廣義莊規矩》中又進一步細化與補充??梢钥闯觯S著時代的發展,明清義莊越來越注重對貧困者的救助,而非對全體成員的福利發放。
(二)義莊社會保障模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