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基本道德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18:40: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基本道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基本道德

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構建思索

道德,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和社會意識形態,是由一定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同樣,作為道德的基本原則和本質體現的道德準則也會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而發生變化。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觀念也隨之改變,我們己經不能完全用傳統的道德準則來評判人們的行為了,而需要形成種種適應新形勢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準則。因此,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是時展給我們提出的現實課題與客觀要求。

一、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著眼點

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構建應當把握四個著眼點:一是著眼于“中國”,要正確處理道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二是著眼于“當代”,要正確處理道德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三是著眼于“基本”,要正確處理公共生活和各種不同領域道德要求的關系;四是著眼于“多數人”,要正確處理道德現狀和道德建設的關系。

道德必然反映人們的價值訴求,是人們為了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必須倡導或反對的價值要求。道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前者適用于一切社會、一切時代、一切階級,是人們普遍的道德價值要求,如:善、公正、誠實、自尊、謙虛等等。后者則與之相反,不同民族不同階級或同一民族同一階級在不同時代,往往奉行不同的乃至相反的道德規范。例如,在大多數國家,婦女都可以露出面孔,而應該遮住乳房和臀部,可是,在非洲的許多地區,婦女卻應該裸露乳房和臀部。而在傳統的阿拉伯社會中,婦女應該遮住全身,等等。m這就是道德的差異性,特殊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道德規范與準則除了遵循道德的普遍性之外,還應該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價值要求。

道德準則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經濟關系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等的變化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當代中國,經濟關系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這對人們樹立適應新形勢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準則提出了現實課題。其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獨立和平等競爭,這對人們的道德價值標準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形成講求實效、公平競爭、發揚科學民主精神等新的價值觀。其二,高新科技的發展沖擊著人們的道德領域,帶來了新的倫理道德問題。如“克隆”對人倫關系沖擊的爭論,“安樂死”是否合乎道德,等等。其三,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是對社會發展的一種理想展望,又是對人們道德價值的內在訴求,它必將極大地改變人們的道德觀念。

社會生活存在方方面面,在公共生活和不同領域都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而基本道德準則是要求人們普遍遵守的最起碼的行為準則。2001年中共中央出臺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其中提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這既包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的內容,也包含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的內容,同時也體現了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特點,是每個公民都應當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

查看全文

當代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建設綜述

摘要: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構建是當今時代給我們提出的現實課題與客觀要求。對此,首先應明確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基本著眼點,其次要樹立適應時展要求的先進的道德理念,如公平和正義、權利和個性、和諧和共生、科學和文明等。同時還要以這些核心理念為基本要求,大力拓展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視野及主要內容。

關鍵詞:道德準則;道德規范;道德理念

道德,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和社會意識形態,是由一定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同樣,作為道德的基本原則和本質體現的道德準則也會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而發生變化。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觀念也隨之改變,我們己經不能完全用傳統的道德準則來評判人們的行為了,而需要形成種種適應新形勢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準則。因此,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是時展給我們提出的現實課題與客觀要求。

一、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著眼點

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構建應當把握四個著眼點:一是著眼于“中國”,要正確處理道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二是著眼于“當代”,要正確處理道德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三是著眼于“基本”,要正確處理公共生活和各種不同領域道德要求的關系;四是著眼于“多數人”,要正確處理道德現狀和道德建設的關系。

道德必然反映人們的價值訴求,是人們為了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必須倡導或反對的價值要求。道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前者適用于一切社會、一切時代、一切階級,是人們普遍的道德價值要求,如:善、公正、誠實、自尊、謙虛等等。后者則與之相反,不同民族不同階級或同一民族同一階級在不同時代,往往奉行不同的乃至相反的道德規范。例如,在大多數國家,婦女都可以露出面孔,而應該遮住乳房和臀部,可是,在非洲的許多地區,婦女卻應該裸露乳房和臀部。而在傳統的阿拉伯社會中,婦女應該遮住全身,等等。m這就是道德的差異性,特殊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道德規范與準則除了遵循道德的普遍性之外,還應該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價值要求。

查看全文

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構建詮釋

摘要: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構建是當今時代給我們提出的現實課題與客觀要求。對此,首先應明確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基本著眼點,其次要樹立適應時展要求的先進的道德理念,如公平和正義、權利和個性、和諧和共生、科學和文明等。同時還要以這些核心理念為基本要求,大力拓展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視野及主要內容。

關鍵詞:道德準則;道德規范;道德理念

道德,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和社會意識形態,是由一定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同樣,作為道德的基本原則和本質體現的道德準則也會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而發生變化。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觀念也隨之改變,我們己經不能完全用傳統的道德準則來評判人們的行為了,而需要形成種種適應新形勢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準則。因此,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是時展給我們提出的現實課題與客觀要求。

一、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著眼點

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構建應當把握四個著眼點:一是著眼于“中國”,要正確處理道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二是著眼于“當代”,要正確處理道德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三是著眼于“基本”,要正確處理公共生活和各種不同領域道德要求的關系;四是著眼于“多數人”,要正確處理道德現狀和道德建設的關系。

道德必然反映人們的價值訴求,是人們為了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必須倡導或反對的價值要求。道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前者適用于一切社會、一切時代、一切階級,是人們普遍的道德價值要求,如:善、公正、誠實、自尊、謙虛等等。后者則與之相反,不同民族不同階級或同一民族同一階級在不同時代,往往奉行不同的乃至相反的道德規范。例如,在大多數國家,婦女都可以露出面孔,而應該遮住乳房和臀部,可是,在非洲的許多地區,婦女卻應該裸露乳房和臀部。而在傳統的阿拉伯社會中,婦女應該遮住全身,等等。m這就是道德的差異性,特殊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道德規范與準則除了遵循道德的普遍性之外,還應該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價值要求。

查看全文

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綜述

摘要: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構建是當今時代給我們提出的現實課題與客觀要求。對此,首先應明確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基本著眼點,其次要樹立適應時展要求的先進的道德理念,如公平和正義、權利和個性、和諧和共生、科學和文明等。同時還要以這些核心理念為基本要求,大力拓展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視野及主要內容。

關鍵詞:道德準則;道德規范;道德理念

道德,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和社會意識形態,是由一定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同樣,作為道德的基本原則和本質體現的道德準則也會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而發生變化。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觀念也隨之改變,我們己經不能完全用傳統的道德準則來評判人們的行為了,而需要形成種種適應新形勢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準則。因此,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是時展給我們提出的現實課題與客觀要求。

一、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著眼點

當代中國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構建應當把握四個著眼點:一是著眼于“中國”,要正確處理道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二是著眼于“當代”,要正確處理道德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三是著眼于“基本”,要正確處理公共生活和各種不同領域道德要求的關系;四是著眼于“多數人”,要正確處理道德現狀和道德建設的關系。

道德必然反映人們的價值訴求,是人們為了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必須倡導或反對的價值要求。道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前者適用于一切社會、一切時代、一切階級,是人們普遍的道德價值要求,如:善、公正、誠實、自尊、謙虛等等。后者則與之相反,不同民族不同階級或同一民族同一階級在不同時代,往往奉行不同的乃至相反的道德規范。例如,在大多數國家,婦女都可以露出面孔,而應該遮住乳房和臀部,可是,在非洲的許多地區,婦女卻應該裸露乳房和臀部。而在傳統的阿拉伯社會中,婦女應該遮住全身,等等。m這就是道德的差異性,特殊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道德規范與準則除了遵循道德的普遍性之外,還應該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價值要求。

查看全文

誠信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

誠信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誠信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道德基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與人之間應當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才能處理好各種矛盾,實現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才能克服一些地方存在的道德冷漠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不信任,培育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

第二,誠信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也是信用經濟、誠信經濟。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急功近利、弄虛作假、違約背信的現象大量存在,這既加大了企業交易成本,也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失信行為還從經濟生活蔓延到政治領域,滋生了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加強誠信道德建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第三,誠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決定因素。政府是國家形象的代表。政府信用關系到社會的信任、信仰乃至社會穩定。政府要成為社會誠信的楷模,言必行,行必果,引導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社會誠信水平的提升。

第四,誠信是整個社會系統協調發展的精神支撐。和諧社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任何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誠信的規范和支持。如果一個社會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誠信的道德素養,其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關系就不可能協調,人與人之間就不能做到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社會生活就不能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查看全文

剖析市場原則的倫理支點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道德層次道德維度

〔論文摘要〕市場經濟具有內在的道德合理性,因為其深度追求的價值向度符合人類“善”的生活目的。市場經濟的“善”性規定了市場經濟道德“為己利他”的本質屬性。市場經濟道德內含“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兩個層次;以“基本道德”為基礎,以“理想道德”為指導的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推動力量。

經濟學研究起源于道德哲學,經濟活動深度追求的價值向度符合人類“善”的生活目的,市場經濟因而天然地具有內在的道德合理性。道德作為人類高尚追求的意義向度,內含著“完善的成就”的價值底蘊,這注定賦予經濟合理發展的倫理可能。作為迄今為止得到公認的最有效的經濟方式,市場經濟為其自身的發展創設了可靠的倫理支撐,并在其道德生成中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發展有賴于“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的有機整合與良性互動。

“基本道德”是維系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起碼的道德規范,是一種基于人的本性和本質的“利己型道德”?;镜赖碌膶嵸|是在滿足自己需要、實現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不侵害別人的利益,而不提倡個體的“自我犧牲”?!盎镜赖隆钡幕咎攸c是對主體的要求不高,主體能做到的往往不被視為“道德”,做不到的則被譴責為“不道德”。在這個意義上,基本道德所指向的是人與人之間能夠“和平共處”的倫理要求的最低容忍界限。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由于“原罪”的存在,人類害怕上帝的懲罰,在人格深處萌生的敬畏意識與懺悔意識時刻警醒人們避惡從善?!盎镜赖隆币泊嬖谟谶@種宗教道德之中,宗教道德首先是一種“罪感”道德,人們因為背負不起心靈的十字架而不敢褻瀆基本的倫理規約的價值,否則就會恐懼并且有深深的負罪感。這種被逼無奈而不越軌的行為逐漸形成主體的道德意識:保全自己要做到自我“免而無恥”,即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完成“權利主體意識”的逐步覺醒。但基督教道德對人的要求更強調的是“克己”而不是“利己”。

查看全文

教師基本道德規范分析

[摘要]法治社會語境中教師基本道德規范,是指教師應普遍遵循的最為基礎性的道德義務,奉行、捍衛當今的社會法治與教育法治。法律不僅是基本道德規范的制度表達,而且是法治社會的核心要素。我國教育法律法規對教師所規定的職責、義務,應成為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改革發展時期學校道德基礎環境較為復雜且不穩定,師德現狀與依法治教并不完全耦合,某種程度上干擾了法治社會的整體推進,這與基本道德規范的失守密切相關。基本道德規范凸顯法治意蘊,這對分析總結當前師德困境態勢及師德危機影響因素,以培養更多提出的“四有”好老師,加快法治社會進程都有著重要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法治社會;基本道德規范;教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盵1](P379)教師不僅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的神圣使命,也是明道、信道、守道的傳播者、踐行者。在當今法治社會進程中,人們對于社會主體道德的要求往往以法治為重要視角,對于教師也不例外。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盵1](P133)“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盵1](P133)在德法并舉理念下,師德較之以往任何時候都備受社會關注,而教師基本道德規范是教師的基本遵循與最后守護,是弘揚高尚師德、推進依法治教、加快法治社會進程的最有力抓手。

一、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內涵及其法治意蘊

倫理學界通常認為,基本道德規范是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社會主體在調整利益關系中符合“善”的最基本要求,而都應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義務。這里的“基本”突出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社會規定性,突破此基本就意味著失去作為“社會人”的主體資格。道德具有層次性,基本道德規范側重于作為社會化的人在生活實踐中遵守反映社會共同意志的道德規范的最低限度,具有社會行為的普遍制約性、社會意志的廣泛滲透性、社會利益的互惠互利性等基本特征,承載著行為所應有的認知、調節、評價、教育等社會功能。道德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決定了基本道德規范的時代感。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盵2](P471)今天,我們對于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認識,只有把它置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下才更為理性?;镜赖乱幏兜纳膳c實現,不僅依靠人的自覺能動性與廣泛的社會輿論,而且有賴于具有國家強制力的法律?!胺墒堑赖碌牡拙€,也是道德的屏障”。[3](P204)道德蘊含法律的精神內涵,法律體現的是法治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二者共同指向道德的底線。基本道德規范與法律一道奉行自我義務、他人權利、公平正義等原則,使道德法律化、法律支撐道德成為可能。在法治社會進程中,法律是法治的核心與外現,基本道德規范通常不斷地被法律所采納,道德法律化成為有效發揮基本道德規范制約功能的重要形式。因而,將教師基本道德規范的理論與實踐置于法治社會的進程中加以研究,才具有更好的現實意義。基本道德規范可以分為行業基本道德規范與個體基本道德規范兩個最為重要的類型?;诼殬I的特殊性,教師基本道德規范從社會公共屬性而言是從屬于行業基本道德規范,從社會個體屬性而言則從屬于個體基本道德規范。教師基本道德規范除了有著與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意義上相同的內涵與法治意蘊以外,還有其立德樹人、安于教學、學術創新、團結協作、名利得失、公正仁愛、遵紀守法等方面的內在規定性。這種內在規定性主要體現于《教師法》及教育部等部門頒行的《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幼兒園工作規程》等教育法律法規,對教師所規定的職責、義務條款。

二、教師基本道德規范于法治社會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查看全文

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將先進文化建設落到了實處

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對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新的理解和概括。它的提出不僅針對當前公民道德缺失的狀況,對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進行了補充和完善,而且拓展和豐富了新時期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實踐渠道,對當前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概括起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之所以能夠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根本要求,主要在于能夠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精神的基礎上,堅持在對社會主義的現實和本質的統一、思想道德規范的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先進文化建設中傳統與現代的統一的認識中,尋找到最佳結合點。

“八榮八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

“八榮八恥”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體系。在我國,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與文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因此,要從保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高度,構建能真正體現效率與公平、義與利、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相統一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符合的道德規范體系和市場經濟的聯系是內在的、不可分的,它不僅僅在于提倡一種社會所共同認可的價值導向,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發揮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指導、規范、調節作用,使其真正成為人們共同遵守的道德指南。

“八榮八恥”反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本要求

“八榮八恥”反映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決定了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也決定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的核心內容,確認了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首先就是通過調節人際關系和規范人們的行為,對鞏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起到保障作用。但是也必須看到,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在制定道德規范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做到先進性和層次性的統一,既要高舉道德理想主義的旗幟,又要照顧到大多數人的道德現實主義的基本要求。“八榮八恥”作為一種現實的、可操作的、符合絕大多數人的道德標準的道德規范體系,它的重大意義就是在現階段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惡、弘揚正氣,有利于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從而達到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有效支持。

查看全文

黨建論文:我國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內涵

黨建論文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20個字可以再細分為這樣10個道德規范,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需要分別對這10個道德規范的內涵進行深入的認識。

(1)關于“愛國”。愛國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要求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牢固樹立中華民族的意識和國家利益至上的意識,自覺維護祖國的獨立、統一、尊嚴和利益;二是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作力所能及的貢獻。

(2)關于“守法”。守法不僅僅是法律層面的要求,也是道德層面的要求。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守法”強調公民遵守法律,不只是出于對法律的畏懼,更主要的是出于對法律的自覺認同。因此,一個有道德的公民,不應當將法律簡單地認為是消極的行為規范,而應當積極自覺地學法、懂法和守法。

(3)關于“明禮”。明禮作為公民道德規范,應當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從狹義上講,明禮就是講究起碼的禮節、禮儀和禮貌,無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職業場所和個人家庭生活中,行為舉止都得體、適宜;從廣義上講,明禮就是講文明,特別是注重公共場合中言談舉止的文明,如愛護公共財物、維護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規則、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嘩等等。

(4)關于“誠信”。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誠實、誠懇、信用、信任,也就是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對他人給予信任?!罢\信”道德規范既是市場經濟領域中基礎性的行為規范,也是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范。

查看全文

大學生底線道德教育探析

一、高校德育不理想的原因及表現

為什么我們的一些高校德育失去了當年的風采,為什么我們高校培養的人才的道德水平出現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會生活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社會處在轉型時期,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精神信仰、道德倫理觀念逐漸從一元轉向多元。我們的高校德育建設落后于時代的步伐,長期以來,高校的道德教育的目標推崇的是一種“圣人和英雄道德”,特別是由建國初期保留下來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只講奉獻不講索取”以及見到危險就挺身而出,不計報酬的勞動和工作等觀念,片面強調奉獻和自我犧牲,忽視了學生目前的價值觀念和覺悟水平,弱化了對大學生進行最基本的底線道德教育。底線道德是道德的最低層次,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行為準則和基本道德義務。在高校德育內容之中,我們強化了德育教育的“圣人目標”,但是卻弱化了最基本的底線道德教育,在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本就受社會生活多元化影響的背景之下,造成了學生道德選擇的迷惑,進而導致學生知行不一、行為失范。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道德狀況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伴隨著社會生活多元化的沖擊,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在侵蝕著部分大學生的心靈,使其出現道德滑坡現象,甚至做出道德淪喪的行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部分大學生存在一些是非不明、榮辱不辨的現象。他們丟掉了道德標準和規范,喪失了崇高理想和信念。其次,大學生誠信的缺失。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早就被視為底線道德,但是在今天的大學校園,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同學間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第三,兩性道德的失范。大學生談戀愛無可厚非,但是一些大學生情侶在公眾場合表現過分親昵,言語、行為不堪入目;缺乏基本的責任感,把愛情當做游戲,對性行為缺乏理性控制等。第四,對基本的道德準則的無視。隨地吐痰,隨手扔垃圾,不排隊買飯,圖書館、教室肆意占座等,種種在上幼兒園時老師就教育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卻在大學校園中被部分大學生們肆意踐踏。以上一系列現象都給高校德育工作敲響警鐘,在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目標時,請不要忽視大學生的底線道德教育。

二、加強對大學生底線道德教育

重視和強化底線道德有助于大學生提升道德境界,追求自身的完善。目前,高校德育追求“建設社會主義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更應該從基礎抓起抓好。在社會生活多元化的時代,高校德育在面臨多重挑戰和沖擊的時候,更要加強大學生的底線道德教育,決不能聽之任之。“底線道德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是道德的下限,是所有社會成員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恪守的。否則,就是不道德,行為者就會受到社會輿論和內在良知的譴責,甚至被外在強制約束?!钡拙€道德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也是衡量人類行為善惡最基本標準。從我國傳統德育來看,“圣人”的道德設計,一旦摒棄基礎底線,不但沒有使多少人真正成仁成圣,反而使一些大學生忽視了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合理的底線道德是指符合整個社會的大多數人力所能及的道德水平,只要守住道德底線就算及格,就可以算一個合格的公民。代表未來公民主要形象的大學生群體,加強他們的底線道德教育,是對他們進行最起碼的公民教育。所以,加強大學生的底線道德教育是實現其他德育目標的基礎,要想實現更高層次的道德,底線道德是不能逾越的。重視底線道德教育,并不是說讓大學生放棄對崇高道德的追求。事實上,履行基本的道德義務是高校青年學生道德境界提升的基點。高校在進行道德教育時設定的德育目標對不同的學生也要有針對性和層次性,道德教育不僅在時間上具有階段性和順序性,而且在空間上具有多維性和層次性。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固態模式,是可以根據現實予以適時調整的,所以德育既要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根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確定目標,堅持德育目標的主導性,也要考慮學生在多元化社會生活背景下品德發展的多樣性。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學生的思想品德達到的水平和具體發展的目標是不盡相同的,每個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生閱歷、不同的家庭環境,因此,必須根據他們的思想品德的實際狀況和德育發展要求確定具體的德育目標,將德育的總目標進行分解,遵循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規律,使德育目標與學生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要求相適應,同時兼顧學生的可接受性和德育目標的可實現性。但是底線道德教育是德育目標得以開展和進行的基礎和保障,是對所有大學生的最低要求,所以說底線道德教育與崇高的道德理想之間是相互統一的,道德底線教育是進行崇高理想教育的基礎。

三、加強底線道德教育的途徑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