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4 14:19: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石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石雕

我國石雕藝術論文

摘要: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豐富的、優秀的文化寶藏和文化傳統,作為藝術范疇中的雕刻藝術,更是源遠流長。在古代,中國和以雕刻著稱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等國一樣,呈現著人類雕塑藝術的燦爛輝煌。

關鍵詞:石雕源流范圍運用

中國的雕刻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它的豐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等不同材質表現出來的雕刻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性和裝飾性,并在不同的領域里發揮著應有的作用。雕刻藝術按用途劃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觀賞、陳設性雕刻等;按工藝劃分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圓雕等。作為雕刻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的石雕藝術,在我國民間石雕工藝淵源久遠,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崗石、大理石等為材料的雕刻藝術品。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頭像,還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鳥。迄今為止河北石家莊出土的一對西漢裸體石人是我國最早的大型石雕。東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由于佛教藝術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較快的發展,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這個時期石雕藝術的巔峰水平。東漢武氏祠前有一對石獅子,是我國陵墓石獅最古老的作品,形態逼真,鬣毛清晰可見。著名的西漢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漢代石雕的代表作。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體的逼真摹寫,而是重視結構形式的韻律,力圖通過動物的躍動瞬間以及內在結構來表現動物旺盛的生命力,達到形神兼備、靜中欲動的藝術效果?;羧ゲ∧故褚愿叨雀爬ǖ牡窨淌址ǘ煌岔懀洫毺?、雄渾、沉厚、簡潔的藝術風格,反映了漢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相對集中于歷代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時期的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為數眾多,為我們探求石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宋、元以后,石雕藝術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民間石雕、工藝石雕、建筑石雕逐漸成為石雕藝術的主流。明清時期石雕藝術除廣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陳設小品、印紐等觀賞性作品極為流行,石雕題材形式多樣,技藝精湛,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查看全文

石雕藝術創作新思考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文化藝術財富,石雕藝術就是這個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石雕藝術凝聚著無數藝術大師的心血,正是在他們的辛勤創作下,石雕才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得以不斷繁榮和創新。到了21世紀,社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期,一切都在迅速地變化和發展著,充滿著未知性。石雕創作也呈現出明顯的現代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趨勢,新的風格、新的形式逐漸涌現出來,作品數量迅速增多,很多作品內涵豐富、技藝精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顯示了石雕藝術在中國民族文化中的傳承與發展,也為石雕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作為一名從事雕塑藝術創作和教學的教師,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和自身的創作經驗,就新時期中國石雕藝術的創作提出了幾點新的思考。

一、傳統和現代相融合的創作觀念

構圖主要是對幾種關系的處理。第一是主與賓的關系。景物本身是沒有主次之分的,需要創作者依據自己的情感表達需要,分清主賓關系,必要的時候還要對主體加以強化,以形成對比。第二是疏與密的關系。石雕構圖如果疏密關系處理不好,容易顯得單調和呆板,應當通過對疏密關系的處理,使構圖呈現節奏感和靈動感。第三是輕與重的關系。在石雕的構圖中,四平八穩的并不一定就好,但是輕重失調也是一個弊病,有的作品頭重腳輕,有的往一邊倒,讓人看了很不舒服。所以我們在石雕的構圖中要追求一種不平衡中的平衡,先通過確立主體來確立一種不平衡,主體確立之后,就要在大面積的虛實之中,選擇合適的位置安排適量和相關的景物予以呼應,以求得視覺上的平衡效果?;羧ゲ∧骨暗氖裰校榜R踏匈奴”雕像中突出表現了整個石雕群的主題,具有主體地位。雕像采用象征的表現手法,用一匹傲然屹立、英姿煥發的戰馬來突出體現這位年輕的常勝將軍。整個作品深沉渾厚、雄奇博大、主題鮮明、寓意深刻,不僅展現了霍去病將軍一生的顯赫戰功,同時也是古代草原戰場的縮影。整個雕塑形象傳神,刀法洗練樸實,石雕外輪廓蒼勁有力,尤其在逆光條件下更有說不出的蜿蜒曲折之美。作品概括能力之強、藝術表現力之豐富堪稱我國石雕藝術中的典范。在色彩上我們要依色取俏。如,青田石雕的一個重要藝術特征就是依色取俏。藝人根據石料不同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創作,如在人物類中,白的可雕臉譜,黑的可雕成衣裳,反之亦可。俏色的巧妙運用,使青田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藝美于一體,形象逼真、絢麗多彩。藝人在石料質地和色彩最突出、最理想的部分,安排作品的主體部位。比如,人物石雕臉面的石質總要是最純凈無瑕的,這使作品的物象與石料天然妙合,成為作品的最精彩部分。

二、扎實和精湛的雕刻技藝

雕刻就是通過刀等器具運用各種雕刻手段把無形的石材變成自己所構思創造的形體。石雕的技法有圓雕、鏤空、浮雕、鑿法、刀法、洞法、刺法等各種傳統技法,繁簡有致、層次分明。雕刻者創作時要心、眼、手一致,進入所謂隨心所欲的境地。這是創作者從一塊無形的石料中結合石色、創意慢慢思考出理想造型的一個漫長過程;是體現雕工、刀法技藝水平的過程;是體現個性思維的過程;是把無生命的石頭變成有生命力的作品的過程。

三、民族性的堅持和表達

查看全文

民間石雕在建筑中的運用論文

摘要: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豐富的、優秀的文化寶藏和文化傳統,作為藝術范疇中的雕刻藝術,更是源遠流長。在古代,中國和以雕刻著稱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等國一樣,呈現著人類雕塑藝術的燦爛輝煌。

關鍵詞:石雕源流范圍運用

中國的雕刻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它的豐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等不同材質表現出來的雕刻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性和裝飾性,并在不同的領域里發揮著應有的作用。雕刻藝術按用途劃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觀賞、陳設性雕刻等;按工藝劃分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圓雕等。作為雕刻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的石雕藝術,在我國民間石雕工藝淵源久遠,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崗石、大理石等為材料的雕刻藝術品。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頭像,還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鳥。迄今為止河北石家莊出土的一對西漢裸體石人是我國最早的大型石雕。東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由于佛教藝術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較快的發展,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這個時期石雕藝術的巔峰水平。東漢武氏祠前有一對石獅子,是我國陵墓石獅最古老的作品,形態逼真,鬣毛清晰可見。著名的西漢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漢代石雕的代表作。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體的逼真摹寫,而是重視結構形式的韻律,力圖通過動物的躍動瞬間以及內在結構來表現動物旺盛的生命力,達到形神兼備、靜中欲動的藝術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響,其獨特、雄渾、沉厚、簡潔的藝術風格,反映了漢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相對集中于歷代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時期的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為數眾多,為我們探求石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宋、元以后,石雕藝術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民間石雕、工藝石雕、建筑石雕逐漸成為石雕藝術的主流。明清時期石雕藝術除廣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陳設小品、印紐等觀賞性作品極為流行,石雕題材形式多樣,技藝精湛,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查看全文

民間石雕源流建筑運用論文

摘要: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豐富的、優秀的文化寶藏和文化傳統,作為藝術范疇中的雕刻藝術,更是源遠流長。在古代,中國和以雕刻著稱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等國一樣,呈現著人類雕塑藝術的燦爛輝煌。

關鍵詞:石雕源流范圍運用

中國的雕刻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它的豐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等不同材質表現出來的雕刻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性和裝飾性,并在不同的領域里發揮著應有的作用。雕刻藝術按用途劃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觀賞、陳設性雕刻等;按工藝劃分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圓雕等。作為雕刻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的石雕藝術,在我國民間石雕工藝淵源久遠,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崗石、大理石等為材料的雕刻藝術品。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頭像,還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鳥。迄今為止河北石家莊出土的一對西漢裸體石人是我國最早的大型石雕。東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由于佛教藝術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較快的發展,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這個時期石雕藝術的巔峰水平。東漢武氏祠前有一對石獅子,是我國陵墓石獅最古老的作品,形態逼真,鬣毛清晰可見。著名的西漢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漢代石雕的代表作。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體的逼真摹寫,而是重視結構形式的韻律,力圖通過動物的躍動瞬間以及內在結構來表現動物旺盛的生命力,達到形神兼備、靜中欲動的藝術效果?;羧ゲ∧故褚愿叨雀爬ǖ牡窨淌址ǘ煌岔懀洫毺?、雄渾、沉厚、簡潔的藝術風格,反映了漢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相對集中于歷代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時期的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為數眾多,為我們探求石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宋、元以后,石雕藝術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民間石雕、工藝石雕、建筑石雕逐漸成為石雕藝術的主流。明清時期石雕藝術除廣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陳設小品、印紐等觀賞性作品極為流行,石雕題材形式多樣,技藝精湛,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查看全文

民間石雕在建筑中運用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豐富的、優秀的文化寶藏和文化傳統,作為藝術范疇中的雕刻藝術,更是源遠流長。在古代,中國和以雕刻著稱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等國一樣,呈現著人類雕塑藝術的燦爛輝煌。

關鍵詞:石雕源流范圍運用

中國的雕刻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它的豐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等不同材質表現出來的雕刻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性和裝飾性,并在不同的領域里發揮著應有的作用。雕刻藝術按用途劃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觀賞、陳設性雕刻等;按工藝劃分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圓雕等。作為雕刻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的石雕藝術,在我國民間石雕工藝淵源久遠,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崗石、大理石等為材料的雕刻藝術品。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頭像,還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鳥。迄今為止河北石家莊出土的一對西漢裸體石人是我國最早的大型石雕。東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由于佛教藝術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較快的發展,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這個時期石雕藝術的巔峰水平。東漢武氏祠前有一對石獅子,是我國陵墓石獅最古老的作品,形態逼真,鬣毛清晰可見。著名的西漢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漢代石雕的代表作。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體的逼真摹寫,而是重視結構形式的韻律,力圖通過動物的躍動瞬間以及內在結構來表現動物旺盛的生命力,達到形神兼備、靜中欲動的藝術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響,其獨特、雄渾、沉厚、簡潔的藝術風格,反映了漢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相對集中于歷代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時期的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為數眾多,為我們探求石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宋、元以后,石雕藝術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民間石雕、工藝石雕、建筑石雕逐漸成為石雕藝術的主流。明清時期石雕藝術除廣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陳設小品、印紐等觀賞性作品極為流行,石雕題材形式多樣,技藝精湛,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查看全文

漢畫像石雕刻技法發展趨勢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從雕刻技法方面對嘉祥地區的漢畫像石做一次簡要的分析,結合嘉祥地區漢畫像石的具體實例來分析其雕刻技法的藝術特色和表現形式,從而找出嘉祥地區漢畫像石的發展趨勢和區域性特征。

關鍵詞:漢畫像石雕刻技法藝術特色發展趨勢

正文: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裝飾石刻壁畫。它在內容上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在藝術形式上它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之先河,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規和規范。漢畫像石同商周的青銅器、南北朝的石窟藝術、唐詩、宋詞一樣,各領風騷數百年,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藝術瑰寶。一、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全國各地的畫像石,雕刻技法最豐富的是山東、蘇北地區。而在山東、蘇北地區,濟寧、棗莊的畫像石雕刻技法種類最多,式樣也最全。目前,對濟寧、棗莊地區畫像石雕刻技法進行專門研究的文章雖然不多,而綜合考察山東或全國畫像石雕刻技法的論述中,引用的資料卻無不以濟寧、棗莊地區為重點??v觀的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六種:

(一)、陰線刻。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圖像全部用陰刻線條來表現。多數還在物象輪廓內施刻麻點、虛線或鱗紋,以突出物象質感。例如鄒城龍水,棗莊大洼、滕州崗頭、兗州農機學校等畫像石。也有少數畫像石線刻物象內不再刻點、線、紋,例如薛城南常鄉畫像石和鄒城龍水的部分畫面。

(二)、凹面線刻。物象輪廓內雕成凹面,物象輪廓用陰線刻成。嘉祥五老洼、鄒城師專、濟寧師專等地出土的畫像石用此刻法。物象外石面有的光滑,有的則刻成豎線紋。

(三)、減地平面線刻。物象輪廓外減地(有深有淺),凸出的物象輪廓平面上再刻陰線或用朱線墨線勾繪,表現物象細部。如嘉祥宋山、鄒城野店、梁山后集、泗水陳村、滕州西戶口等地,都出土過這種畫像石。其中又因對減地方式、深淺和對物像細部表現形式的不同,又分為下列四種:

查看全文

城市商業銀行金融開發的案例分析

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經營區域遍布國內各大城市與重點城市不同,城市商業銀行因為自身經營牌照的限制而無法實現網點的大規模延伸。但是對于眾多地處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的城商行而言,獨特的區域資源稟賦決定了這些城商行行業金融模式較強的可操作性,抓住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特征推動行業金融運作是城商行融入區域主流經濟、培育與發展與區域主流經濟相配稱的競爭優勢,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下面我們以東部沿海某省份一縣域集群行業金融的開發為案例闡明城商行行業金融服務的介入。1.A縣石雕石材行業發展介紹A縣是全國石雕石材加工能力最強、工藝最精湛、技術最先進、出口量最大的石雕石材集散地,全縣石材工藝品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量的40%左右。據不完全統計,A縣石雕石材生產企業有1300多家,從業人員11.8萬人,初步形成以××、××等為龍頭的國際性石雕產業基地,石雕產品暢銷國內外,2010年全縣石雕石材業實現產值143.14億元、出貨值50億元,享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2011年該縣所在地級市B市提出各縣(市)要結合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進一步深化、細化產業發展規劃,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其中,A縣要做大做強石雕石材等專業市場。2.石雕石材行業鏈及資金需求分析圖1A縣石雕石材行業鏈示意圖A縣石雕石材行業是一個成行成市的完整產業,并已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產業鏈(圖1)。石材雕藝、石制品企業處于這一產業鏈的中間,從上游石材荒料及工程機械設備企業購置原材料及機械設備,承接下游進出口公司、貿易公司等一級經銷商訂單或者將產品直接銷售給包括建筑工程企業、市政園林、陵園等在內的終端消費者,部分小型石雕、石制品企業還從大型石雕、石材企業中獲取代工訂單從事生產加工,經過多年的發展,A縣石雕石材產業鏈日趨成熟、規模明顯,成為當地、乃至全市的優勢產業之一。遵循上述行業鏈供求關系的物流與資金流是石雕石材行業價值鏈形成的重要基礎,也是城市商業銀行介入石雕石材行業金融的切入點:石材雕藝、石制品企業需要采購石材荒料、雕刻機械設備從事石材雕刻,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原料與機械設備采購資金需求構成這一行業鏈的第一重資金需求。第一重資金需求的內源融資渠道來源于銷售資金回流,然而,石材雕藝企業回流的貨款并不一定以現金的形式出現,特別是下游企業處于較為強勢地位、或者為長期合作伙伴的情景下,應收賬款或者票據是更為常見的貨款回流形態;此外,由于上一批訂單與下一批訂單之間的時間交叉或者應收賬款的賬期較長導致資金周轉出現暫時困難。上述情景的出現都會加大石雕石材企業對外源融資的需求,而銀行信貸資金無疑成為多數石雕石材企業的主要外源融資渠道之一。石雕石材企業的第二重資金需求來源于擴大再生產或者臨時訂單的增加。即使企業原先的資金安排能夠滿足簡單再生產采購原材料與機械設備需要,仍然難以應付突發狀況的出現,特別是對于臨時訂單的增加,往往都是難以預料的,這種情況下,更需要以銀行信貸為主的外源融資來填補內源融資或資金安排的空缺。針對這種情況,商業銀行也已經開發了相應信貸產品來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行業金融開發模式下的信貸產品需求能夠得到有效的滿足。第三重資金需求則源于石雕石材企業的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或者行業轉型、升級投入需求。隨著石雕石材行業的集群化發展及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近幾年國內石雕行業逐漸出現供過于求的買方局面,買方借機壓價,行業出現競相降價的不良競爭格局;出口方面,雖然行業有過幾次集體提價,但幅度遠不及人民幣匯率波動,導致出口壓力加重,石雕行業逐步外銷轉內;國內宏觀經濟方面,員工工資上漲、原輔材料運輸費用上漲一致推高行業加工成本。作為國內最大的石雕生產、出口基地,A縣石雕行業面臨發展轉型、升級。在這種情況下,石雕石材企業的資金需求更加迫切,能否獲取足夠的資金支持將成為石雕石材行業轉型、升級能否成功的重要制約因素。3.石雕石材行業金融服務方案安排面對石雕石材行業企業的上述三重資金需求及不同石雕石材企業的資源稟賦差異,本文設計如下行業金融服務方案以滿足不同石雕石材企業的不同資金需求(圖2):

(1)與石雕石材同業公會建立戰略合作建立與當地石雕石材同業公會的戰略合作是行業客戶集群開發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利用石雕石材同業公會行業自律組織所形成的“信譽圈”充分獲取會員企業及行業的動態信息;另一方面,發揮同業公會對會員企業的充分認識,由同業公會推薦會員企業參與商業銀行相關行業金融服務項目。34(2)基于公會推薦會員企業的聯保聯貸聯保聯貸是指若干借款人自愿組成一個聯合體,聯合體成員之間協商確定貸款額度,向銀行聯合申請貸款,并且共同向銀行做出承擔保證責任的承諾,聯合體內的每個成員均對其他成員因向銀行申請借款產生的全部債務提供連帶保證責任,銀行藉此發放一定額度流動資金貸款的業務。聯保聯貸是破解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難的一項重要創新,聯保聯貸模式下,聯保企業無需提供任何抵質押品,每家企業根據融資額度繳納部分保證金,保證金總額覆蓋單戶最高額度即可。與此同時,基于同業公會推薦會員企業,再由這些會員企業自愿組成聯保體則進一步降低了信貸發放前的“逆向選擇”風險的發生。事實上,這一模式已經在B市得到推廣,2011年,B市城商行與B市下轄的C縣布料同業公會建立了合作框架,在當地首創“布料市場商戶聯保貸款業務”,該公會依托在全國建立的信息網絡平臺及工商、稅務等信息系統,定期對會員經營情況、誠信度、融資合作情況進行等級評定,鱗選出優質布料經營商戶向B市城商行推薦,B市城商行嘗試開展了“商會+企業+銀行”的信貸擔保業務,對公會推薦的誠信企業進行優先授信,并在貸款利率方面給予適當優惠。截至2011年末,B市城商行共向241戶C縣布料專業市場客戶授信(占公會會員企業數量的70%以上),累計發放貸款14.7億元,貸款余額5.1億元,有力地支持C縣特色集群行業的發展。(3)小企業抵押循環貸款業務為了滿足石雕石材小企業“短、頻、急”的資金需求特點,為石雕石材小企業建立穩定的融資渠道,銀行可以提供期限、提款、還款等更為靈活的抵押循環貸款業務。所謂小企業抵押循環貸款是指商業銀行與石雕石材小企業客戶一次性簽訂循環貸款借款合同,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和額度內,石雕石材企業可以多次提取資金、逐筆歸還、循環使用的貸款業務,以此靈活支持其生產經營。小企業抵押循環貸款業務只需落實最高額抵押,在此抵押授信額度及規定期限內可以隨時借款、及時調劑資金盈缺,節省人力、財力和時間成本,同時,整借零還的貸款還款方式還可以為小企業節省利息支出,真正體現以客戶為中心的金融服務理念。(4)先票后貨提貨擔保業務石雕石材企業為組織訂單生產,采購石材荒料或工程機械設備,在沒有足額抵、質押物或保證的情況下,可以依托真實的貨物交易背景及較有實力與知名度的供貨商,通過與商業銀行、上游供貨商簽訂三方協議,從銀行取得授信,向上游供貨商先行支付貨款;上游供貨商收到貨款后按照購銷合同及三方合作協議書約定發運融資項下的貨物,通過以銀行作為收貨人、發運到銀行指定地點等方式協助銀行控制風險。先票后貨提貨擔保業務一方面解決了石雕石材企業抵質押擔保難題,緩解其因為流動資金不足而無法采購組織生產所需的石材荒料或工程機械設備,另一方面還可能因為及時付款而獲取一定的商業折扣及其他利好。(5)盤活企業流動資產的結構性融資所謂結構性融資,是指企業將擁有未來現金流的特定資產(包括應收賬款、存貨等在資產中占比不小的流動資產以及預付賬款等流動資產)剝離出來,并以這種特定資產為標的進行信貸融資。此種融資模式目前運用得最為廣泛的包括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及訂單融資業務。應收賬款融資是指石雕石材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其具有真實交易或服務背景、且無爭議、銀行認可的應收賬款作質押擔保,銀行藉此提供融資的業務。信用交易背景下應收賬款的大量產生占用了石雕石材企業不少流動資金,因此也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資金周轉速度,對于那些急需資金組織生產的石雕石材企業而言,如何盤活占比不小的應收賬款是其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應運而生,通過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可盤活石雕石材企業的應收賬款,加速其流動資金周轉、減少流動資金占用,降低企業財務費用,在獲得銀行授信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自身賒銷能力,放松銷售政策,有利于擴大銷售規模,與下游經銷商或者強勢建筑企業、市政施工單位維持更加穩定的購銷關系。訂單融資是指石雕石材購銷雙方簽署訂單合同后,銀行應訂單接收方的申請,依據其真實有效的訂單合同,以訂單項下的預期銷貨款作為主要還款來源,向訂單接收方提供用于滿足訂單項下原材料、組織生產、施工和貨物運輸、銷售等資金需求而提供的短期融資業務。訂單融資業務的核心在于以訂單為基礎進行融資,并與基于訂單下的資金回流進行銜接,通過訂單融資解決石材雕藝、石制品企業接到企業訂單,特別是優質企業或市政工程建設單位采購訂單,但缺乏資金運作的情況。特別是隨著A縣石雕石材企業與建筑行業更加緊密的結合,接受大型建筑企業、市政工程建設單位的訂單組織生產,將雕藝文化與建筑產業相結合、提升建筑產業文化內涵將成為未來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本文作者:陳一洪工作單位:泉州銀行

查看全文

民間藝術符號應用對策研究

摘要:民間藝術都是本民族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域特有的文化形式,對其保護和傳承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寧夏地區為例,運用符號學對策性研究該地區的地域性特征如何應用于環境設計領域,對弘揚本地區少數民族民間藝術文化,豐富民族內涵、挖掘地域風格特色提供理論的依據。

關鍵詞:寧夏民間藝術;符號;對策研究

符號是一種復雜的概念,對于符號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人們在認知的過程中,象征一定意義的文字或者圖形及圖像、聲音的組合,還可以是一種思想及文化。簡言之,符號就是能夠表達或者預示某一事物的標志。

1寧夏民間藝術符號概念

民間藝術能夠體現一個地方的文化精髓,利用客觀存在的事物對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精神一直進行傳達,能夠調動人們的聯想,可以說是特定事物蘊含的抽象意義。而民間藝術能夠成為符號,是因為它是所有符號系統的主樣式,比如色彩、造型、圖案等均是在物理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此外還有與其緊密聯系的抽象內容,比如民間藝術內涵。因此,民間藝術符號與符號的“所指”、“能指”屬性是一項的。寧夏自古以來是我國東西交通的要道,孕育出古老悠久的藝術文明。寧夏主要民間藝術符號主要有剪紙、雕刻、泥塑等。這些特殊的藝術符號代表了寧夏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及文化遺存,在環境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寧夏民間剪紙造型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徽州雕刻藝術風格論文

一、徽州雕刻的演變與發展

徽州風景秀麗,在湖光山色紅花綠柳中隱藏的徽州古建筑大都是人工造化與自然山水景致的契合。這些古建筑充分考慮到自然因素的影響,選址布局因地制宜,建筑建造力求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皖南古建筑大部分都依山附水,充分考慮到建筑的需要、人的需要、自然本身的需要,地域美景為徽州雕刻提供了無盡的天然素材?;罩莸纳倘嘶顒用妊坑跂|晉,成長于唐宋,繁榮于明清。[1]徽商雖富,但受傳統建筑形式與文化的制約,其建筑不可能與官邸的恢弘威嚴相提并論,于是徽商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的裝飾雕刻上,從而形成了素雅清新、繁復精美的徽州雕刻?;罩菸幕匀寮依碚撟鳛闇蕜t。傳統思想的作用,讓當地人堅信增強宗族的凝聚力能夠抵御外族的侵擾?;罩菥用穹植迹话阋约易宄蓡T或者有一定血緣關系的同姓同族的人聚居在一起,當地居民很忌諱雜姓混合居住。他們把同一村落的各族宗祠、村民居住的地域按一定條件劃分。在建筑的格局與形式上,也或多或少受到封建制度、宗教制度的禁錮。在徽州,隨便走到哪都可見門上、墻上、房梁雕刻著一些題額、圖案和楹聯。大部分都是勉勵莘莘學子積極進取、勤學守德的真實寫照,還有一部分是教導后人謙恭避禍、安身立命、退身養性的,其中雖夾雜帶著諸多實用功利色彩,還有一些封建思想意識,但是有些名言警句說得很在理,讓我們看到了徽州人高雅的文化素養。這些題額、圖案和楹聯成為皖南地域文化的又一道風景線和審美特征。理學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叭遒F商賤,農本商末”是當時人們固有的價值觀,所以徽商們為了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就在建筑雕刻上做文章,改變商人“市儈”的形象,他們不忘自己先前的儒士身份,要求子孫以取得功名為理想發奮苦讀。所以徽州雕刻中常出現漁樵耕讀、二十四孝、琴棋書畫、文房四寶等儒學方面的題材。經濟的繁榮和外來周邊文化的沖擊,使得徽州雕刻技術得以更好地發展。在歷史上,元以后,徽州經濟迅速崛起,手工技藝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人才輩出。雕刻工藝尤甚,雕刻工藝迎來了時展的高潮。然而徽州雕刻在明代初年,由于風格上比較粗獷,大多為平面浮雕的手法,沒有多大創新。但在明中后期,由于徽商財富的雄厚,喜歡收藏的徽商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徽州雕刻藝術才逐步變得更加細致,尤其是木雕最為出色,以多層透雕鏤空雕刻為主,逐步取代明代初期比較粗獷的雕法成為雕刻主流,并一直發揚光大。

二、徽州雕刻的風格及藝術之美

徽州雕刻具有與眾不同的風格是由于其堅實的文化背景為奠基。從藝術的起源來看,徽州雕刻屬于民間藝術,早期徽州土地出產的糧食不夠食用,民間藝術家把徽州雕刻作為一種謀生輔助手段,以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爸倚⒍Y義”是儒學的精髓,在徽州雕刻中注重“忠孝禮義”,對于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重新審視、發掘和傳播其積極價值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儒學中積極的思想內涵。[2]徽州雕刻是徽州古建筑最重要的裝飾品。由于程朱理學堅實的基礎,從藝術原始的角度上來看,徽州雕刻應該屬于民間藝術?;罩莸窨套顬樘厥獾囊稽c就是它的雅俗共賞,它不像古典音樂,看起來離我們那么的遙遠,它的魅力在于題材貼近生活,無論是文人雅士、高官富商還是平民百姓都能從中獲得樂趣、提高審美觀。由于徽商有資本享受生活、主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適宜的濕潤氣候、還有豐富的原材料,使得徽州雕刻能夠蓬勃發展。徽州雕刻在藝術上畫面注重張力、構圖飽滿、圖像抽象、雍容華麗,煥發出健康向上的氣息,表現了徽州人的美好生活。從藝術角度看,徽州雕刻中木雕的影響最為深遠,也最受歡迎。徽州木雕主要散布于徽州地區古建筑的祠堂、門窗、各種日常用品上,其木雕作品反映了徽州人深厚的文化思想?;罩菽镜裼衅洫毺氐乃囆g風格,其作用在整體建筑結構上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觀者在欣賞木雕時不難發現創作者對儒家思想的認知和了解。徽州木雕內容廣泛,活潑生動,藝術感染魅力極大,數百年來,木雕造型語言臻于純熟,雕刻技術得到很好的評價。木雕在安裝上,兩邊并不對稱,但要調整兩邊使之對稱產生平衡感,否則會有不協調的感覺?!坝麌乐斎ΨQ,要輕巧保均衡”是最為明智的作法,也給徽州人帶來美的藝術感受,更使觀眾心靈受到震撼。徽州木雕的雕刻技法是全面而多元的,走南闖北的經歷讓徽商的思想日趨開放,新穎構造與完善的技術手法被不斷引進民居建筑中?;罩菽镜褚怨に嚲?、造型純熟著稱,它兼顧了美觀與實用,既給人以藝術的熏陶,又有利于建筑的百年大計。以古名居窗扇為例,大面積采用鏤空花雕,同時注重光源與空氣流通。徽州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一般采用紋理清晰、材質柔軟、價格昂貴且不容易腐爛的材料如松樹、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等,這些木材雕畫是徽文化的一段輝煌的歷史,描繪的是徽州人一段難忘的故事。作者工匠大多是普通人,記載的是他們周圍的事物,不夸張、不做作。有的作品欣賞過后則終身難忘,這主要是因為地方特色和時代感的結合,也是徽州木雕的魅力所在。輕削重刻,削木如泥,捉刀如神,形象生動活潑,一切顯得那樣自然,一切卻是那樣藝術,木雕的歷史價值是不朽的。

徽州地區至今完好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在這些古建筑中有許多精美的磚雕,它們主要運用在建筑的門樓、窗戶、墻面、屋脊、屋檐、屋頂、牌坊等,使得古建筑物變得更加莊重典雅、立體效果更加強烈。磚雕俗稱“硬花活”,是中國一種古老而獨特的建筑裝飾雕飾形式?;罩莸拇u雕起源于宋代,至明代,隨著商業貿易流通的興盛,地域之間文化傳播的頻繁,以及徽商和晉商之間貿易交往的流通,安徽的徽州地區和壽春地區出現了山西一帶的先進磚雕工藝。壽春地區受楚文化的影響,磚雕工藝有著楚域風格,有些槽形磚、大方磚均雕有精美的紋飾。而徽州地區徽商充盈的財力加上徽州多出能工巧匠,使得徽州的磚雕藝術精湛雋永、自成風格,并日臻成熟,登峰造極。磚雕的使用是建筑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既有一定的藝術觀賞性,又具有擋住雨水下落、避免門上和墻體上雨水滲透潮濕從而影響到建筑物整體美觀的實用功能。磚雕重點部位是在注重各題材內容的合理布局,情節、圖案的主次分明,強調視覺的整體效果。磚雕制作的花窗不僅可以讓院主透過窗戶欣賞美好的風景,也起著很好的裝飾作用,產生內外渾然一體的效果。磚雕在制作上第一道工序是創作初期選料和尺寸的大小也就是備料。第二道工序“磨面”,就是指用手工或借助機器的工具把之前雕刻粗糙的雕工磨圓。通常這道工序是由助手來完成的。第三道工序是修整,在畫面上偶爾也會遇到磚內的沙子引起雕面殘損的情況,修整就是必要程序,最后是安裝?;罩荽u雕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發展,給人帶來一種樸實華麗的感覺,非常符合當代的審美要求。明代早期的磚雕,由于受到秦漢的影響,畫面簡單粗獷,人物形象少沒有變化,畫面較單調。到了清代,徽商為了對外界顯示自己生活的美好,相互攀比,磚雕的雕刻顯得更加細致莊重,形成了磚雕的藝術風格。現在在徽州的每一個村落都能見到剔透玲瓏的磚雕藝術,會讓人切身感受到磚雕的藝術之美,由衷敬佩那些民間藝術家精湛的技藝和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石雕在徽州地區很常見,主要在寺宅、牌坊、建筑門口,是浮雕與圓雕結合的一種藝術。

發展至明清時期,石雕多用于牌坊、龍柱、門窗、門楣、勾欄等。在雕刻上遠遠不能與木、磚雕相依并論,主要是因為石頭堅硬不細膩無法細雕。由于地域文化習俗不同,在石雕選材上有著特別的不同,閩人自古就有著對蛇的崇拜習俗,蛇的形象來源于龍,故惠安人對龍的感情深厚。龍便成為人們喜歡雕刻的對象,廣泛應用于石雕裝飾中。除此之外,在選材方面惠安石雕也有與徽州石雕的相似之處,惠安的石雕也常以“梅、蘭、竹、蓮、松”等象征“吉祥、長壽、富貴”之意。從唐至明初,惠安的石雕藝術風格特點是質樸粗獷,人物造型端莊凝重,線條剛直簡潔,尚遺留有明顯的中原雕藝痕跡。從明代后期發展到清代,惠安石雕藝術改變了自古雕刻中的“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藝術境界,此時的藝術風格演變為形神兼備,并富有強烈的動感和氣勢,藝術特征則突出精巧細膩和神奇。這種風格的轉變讓惠安石雕門窗與徽州石雕門窗的藝術風格又多了一份相似?;罩菔耦}材受到材料的限制,沒有木雕與磚雕復雜和普及,除了牌坊看起來比較顯眼,其他的石雕經常會被人們遺忘,但并不妨礙細心的觀察者的觀察。石雕的題材主要是用動植物形象來雕刻出的高淺浮雕,人物故事與山水的題材不多見。其中,獅子是石雕的典范。在各個建筑或者構建中都能應用到大大小小的石獅子,民居門口的門枕石能見到頭圓臉闊、形象夸張有形,相比北方威猛的獅子,徽州的獅子顯得秀氣一點。明代前期到中期,風格上相對樸實,刀法繁瑣,體積感弱,不能和當時的磚木相提并論?;罩菔袢〔氖且患褡髌烦晒εc否的關鍵,一般根據內容而加以選擇,如石料的大小、石料的紋理、避免采用破損或者裂紋的石料。石雕作品完成后,剩下的步驟就是安裝,一些需要組合的構建在安裝的過程中有許多不同。不同的時代,制造工藝會有不同,也就造成安裝工序的不同?;罩莸窨陶婵芍^是徽州人民的藝術創造、智慧的結晶,研究它不僅對我們現代雕刻來講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它的每一幅圖畫,更是一個歷史的濃縮,能讓我們對三大地方文化之一的徽學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徽州雕刻藝術繼承并發揚光大。

查看全文

民居建筑裝飾數字化傳承研究

摘要:徽派民居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流派,具有獨特的地域風貌和規范的建筑形制,影響范圍遍及贛、皖、浙等地,其中以“徽州三雕”為特色的建筑裝飾更能體現出高超的工藝水準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現位于安徽省黃山市的程氏三宅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徽派民居的建筑裝飾特征,本文在對程氏三宅進行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其中典型的“徽州三雕”建筑構件,應用激光三維掃描技術采集幾何數據,并將采集到的原始模型開展再設計與3D打印,探索當代徽派民居建筑裝飾數字化傳承的模式與方法。

關鍵詞:徽派民居;建筑裝飾;數字化傳承;程氏三宅

徽州地處皖南盆地中心,黃山以南,天目山以北,古代曾為山越人聚居地。秦代在黟縣置郡名“歙州”,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因其年號改歙州為徽州[1],徽州府下轄歙縣、休寧、祁門、黟縣、績溪和婺源6縣。明代中葉以后徽商勢力興起,為光耀門楣,“賈而好儒”的徽商們回鄉后大興土木,據《歙縣志》載:“商人致富后,重返故里修祠堂,建園第,重樓宏麗?!盵2]徽商在建筑中融入了自己對住宅布局、內部裝飾的巧思,創造出獨特的徽派民居建筑。徽派民居將南方干欄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相結合,形成了高脊飛檐、粉墻黛瓦、錯落的馬頭墻和精美的磚木石雕的風格特征。歙縣、休寧、祁門、黟縣4縣現隸屬安徽省黃山市,婺源隸屬江西省上饒市,績溪隸屬安徽省宣城市。截至2014年,除婺源、績溪兩縣外,黃山市版圖內的徽州區域,尚有地面歷史文化遺存11000余處[3]。“有堂皆設井,無宅不雕花”?;张擅窬幼⒅貎炔垦b飾,徽州民間藝人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條件優勢,以徽州地域的磚、木、石為材料,發展出“徽州三雕”的建筑裝飾藝術[4],其中磚雕多裝飾在門樓、門罩部位;木雕多裝飾在室內木構架和門窗部位,而石雕則裝飾在門枕、柱礎和牌坊等部位?!盎罩萑瘛笔艿叫掳伯嬇珊突张砂娈嫷挠绊慬5],綜合采用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圓雕等多種雕刻技法,裝飾題材則涵蓋幾何、植物、動物、人物故事、生產生活、佛道、忠孝節義、園林山水和吉祥器物等圖案[6],從而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和富麗的生活氣息?!盎罩萑瘛钡难b飾內容與形式受到明清時期徽州社會政治、宗法禮儀和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反映了明清時期徽州社會群體的生活形態和審美心理,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基因,需要在當代進行保護、傳承和發展。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建筑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在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世界的記憶”項目,在世界范圍內推動建筑遺產數字信息化保護[7];1997年浙江大學的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敦煌藝術的數字化保護項目[8];2003年故宮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共同創立故宮文化資產數字研究所,并故宮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宮殿》[9];2012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用三維全景掃描儀制作出鐮倉大佛的數字信息模型,并借助數字信息模型重建了毀于1498年的庇護大佛的主殿建筑[10]。本文選擇徽派民居典型代表(程氏三宅)作為研究案例,應用激光三維掃描技術采集程氏三宅中建筑裝飾的原始數據,對采集到的幾何數據開展再設計和3D打印,探索當代徽派民居建筑裝飾的數字化傳承方式。

1程氏三宅建筑布局和建筑裝飾

程氏三宅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原柏樹街的6號、7號、28號(柏樹街現為黃山市商業步行街),由于三幢徽派民居均為明代始建,建國后居民登記亦均為程姓,故統稱為“程氏三宅”[11]。經考證,程氏三宅中的6號宅約建于明代中期(有明代天啟元年程家堂兄弟之間的過戶契約為證),7號宅與28號宅建于明代后期,其中28宅的后廳毀于火災,于清代重建,程氏三宅完整保留了明代徽州民居的建筑形制,是徽派民居鼎盛時期的遺物,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建筑學家傅熹年先生稱為“明代民居之瑰寶”。1981年“程氏三宅”被確定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后地方政府予以收購、維修和開放。2001年“程氏三宅”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1程氏三宅的建筑布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