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邊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22:19: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雙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自由貿易對雙邊貿易的干擾
本文作者:解春艷朱紅根工作單位:江西農業大學
(一)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總額分析從圖1可知,2000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額為395.22億美元,隨著2002年《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削減,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規模迅速擴大,該年雙邊貿易總額增加到547.81億美元,其后隨著2004年實施的“早期收獲計劃”和簽訂的《貨物貿易協議》以及2007年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額2007年達到了2025.33億美元,但由于受2008年年底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額相比于2008年有所下降。從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的地位來看,中國-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呈波動性上升趨勢,由2000年的8.33%上升至2009年的9.65%。圖1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額及所占比例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統計得到(二)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結構分析從圖2可知,中國對東盟的出口額從2000年的173.41億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143.17億美元,增長了5.59倍,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對東盟的出口額2009年有所下降,為1062.57億美元。中國對東盟出口額占中國對外總出口額的比重呈穩步上升,由2000年的6.96%上升至2009年的8.84%。從中國對東盟的進口額來看,2000年中國對東盟的進口額僅為221.81億美元,2008年則增加到1170.03億美元,與2000年相比增加了4.27倍。從中國對東盟的進口額占中國總進口額的比例來看,從2000年的9.85%逐年遞增至2003年的11.47%,其后4年呈相對平穩狀態,到2008年有所下降。圖2中國對東盟各國的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及所占比例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統計得到(三)中國-東盟雙邊貿易區域差異分析從中國與東盟10個國家的雙邊貿易區域差異來看(見表1),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與中國雙邊貿易量最大的兩個國家,并且從2000年到2009年,中國與這兩國的雙邊貿易額呈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2004年后增加幅度較大。其次是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與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相比,中國與其雙邊貿易量相對較少。緬甸、柬埔寨、文萊和老撾等這些國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量較小,但今后的雙邊貿易潛力較大。
(一)理論假設基于國內外學者將引力模型應用于貿易領域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對影響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的相關因素進行理論假設: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自啟動以來,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在這十年不斷發展的進程中,簽署了各項貿易協議,這些貿易協議的實施所帶來的關稅降低及市場開放等對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產生了積極影響,并將長期促進雙邊貿易。但標志性的貿易協議有3項,分別為2002年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04年實施“早期收獲計劃”和簽訂《貨物貿易協議》及2007年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本文用這3個標志性貿易協議的簽訂來度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化程度,并假設每項貿易協議的簽訂對雙邊貿易都有正影響。2.經濟規模。本文采用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一國的GDP總量反應了該國的經濟規??偭恳约霸搰倪M口需求能力和出口供給能力,進而影響雙邊貿易流量,并且GDP越大,貿易流量也越大。本文假設經濟規模對中國-東盟雙邊貿易有正影響。3.人口數量。一國的人口數量越多,意味著該國國內的需求越多,當國內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則需要從國外進口來彌補無法滿足的需求。本文假設人口數量對中國-東盟雙邊貿易有正影響。4.地理距離。一般指兩國的經濟中心或主要港口之間的距離,本文選取的地理距離是兩國首都之間的直線距離。兩國之間的距離決定了貿易的運輸成本、交易成本、時間成本的大小,這些成本從而會影響雙邊貿易的增長。本文假設地理距離對中國-東盟雙邊貿易有負影響。5.科學技術水平。一國科學技術水平越高,越能促進生產力提高,越有助于推動經濟發展,該國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優勢,國際貿易活動更為活躍。本文采用計算機擁有率作為衡量該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指標,并假設計算機擁有率對中國-東盟雙邊貿易有正影響。6.文化距離。一般情況下,如果兩國的語言相通,文化背景相近,則意味著兩國的文化距離越近,一國出口到另一國的商品越容易被接受,兩國間的貿易流量也就越多。本文采用共同語言,即貿易對象國是否使用華語作為衡量兩國文化距離的指標,并假設存在共同語言對雙邊貿易有正影響。7.共同邊界。如果兩國擁有共同邊界,一方面可降低運輸成本、時間成本等;另一方面意味著兩國存在共通的文化區域,相互之間交流更便利,貿易更快捷。本文假設共同邊界對雙邊貿易有正影響。8.優惠貿易區。保護性貿易政策是構成國際貿易的巨大壁壘,而當兩國同屬于一個優惠貿易區時,由于各種壁壘的消除或削弱,區域內各國的貿易能夠在一定程度實現自由流動,從而會促進兩國的雙邊貿易,對貿易規模的擴張有積極影響。中國與東盟各成員國同處于亞洲,且同是發展中國家,因此本文采用是否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這一共同自由貿易區作為衡量優惠貿易區的虛擬變量,并假設該變量對雙邊貿易有正影響。(二)模型構建本文基于引力模型中的Linnermann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和修正,建立包括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化變量的擴展的引力模型,其形式可以表示為:1nXijt=β0+β11n(YitYjt)+β21n(PitPjt)+β31n(Disij)+β41n(Comjt)+β5(Lanij)+β6(Borij)+β7(APECij)+β8(Policy1)+β9(Policy2)+β10(Pol-icy3)+μij其中,Xijt表示在t年i國與j國的雙邊貿易額;YitYjt表示在t年i國與j國的經濟規模乘積;PiPj表示在t年i國與j國的人口數量乘積;Disij表示i國與j國首都的直線距離;Comjt表示在t年j國的科學技術水平;Lanij為文化距離變量;Borij為共同邊界變量,APECij為優惠貿易區變量;Policy1、Policy2、Policy3分別表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化的3個重要變量。β0是常數,β1、β2、β3、β4、β5、β6、β7、β8、β9、β10是回歸系數,μij表示隨機誤差項。(三)數據來源目前,東盟成員國有10個,其中柬埔寨于1999年最晚加入東盟,因此本文選取2000-2009年中國與東盟10個國家的雙邊貿易額作為面板數據。雙邊貿易額數據根據2000-2009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整理獲得。GDP和人口數量來源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通過世界城市經緯度查詢系統(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計算獲得。計算機擁有率來源于世界銀行(WorldBank)數據庫。是否有共同邊界可由世界地圖查詢。各國加入APEC的情況來源于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官方網站。是否使用華語、各項協議簽署時間和內容均來源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官方網站。模型中各項變量的說明如表2所示。
運用統計軟件EViews6.0對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實證考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化對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的影響效應。首先分別就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化3個關鍵事件進行回歸分析,得到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為了考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化的綜合影響,把代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化的3個關鍵事統一納入模型中回歸,得到模型Ⅳ。從表3的模型回歸結果可知,模型調整后的R2較大,表明該模型有較好的擬合優度。D.W統計值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關性。模型中所有變量基本上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具體分析如下: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化對中國-東盟的雙邊貿易有重要影響。代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化的3個關鍵變量Policy1、Policy2、Policy3在全部模型中都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回歸系數均為正,與前面的理論假設相符。說明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化的發展,中國-東盟的雙邊貿易量不斷增長。第一,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了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的《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雙邊貿易有顯著的促進效應,原因在于該協議條款中規定,雙方要逐步取消貨物貿易的所有關稅與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第二,2004年實施了“早期收獲計劃”并簽訂了《貨物貿易協議》,根據該項計劃及協議,中國與東盟首先削減近600種農副產品關稅,緊接著開始相互實施全面降稅,這大大促進了中國-東盟雙邊農副產品貿易的發展。第三,2007年簽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議》,該協議規定,雙方在60多個服務部門,相互做出了高于世界貿易組織水平的市場開放承諾,這一協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東盟服務貿易的發展,標志著雙方合作關系進入了全新領域。2.經濟規模變量的回歸系數在四個模型中均為正,且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說明中國-東盟的雙邊貿易與雙方的經濟規模呈現正相關,與前面的理論假設相符。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貿易國GDP越高,潛在的進口需求越大,更有利于中國對其貿易出口。另一方面,對于中國而言,GDP的增加對其供給市場的影響表現為生產能力的提高,出口額加大。隨著各國經濟規模地不斷擴大,雙邊貿易量也會不斷增長。3.人口數量變量的回歸系數在全部模型中均顯著為正,說明人口數量對中國-東盟雙邊貿易起到促進作用,與前面的理論假設一致。原因在于東盟中的多數國家與中國一樣,同屬于發展中國家,科學技術水平不高,高新技術產業尚處于發展階段,人口因素使得國際間的貿易更加活躍,人口數量增加創造的需求效應遠遠大于國內分工深化作用。4.地理距離變量的回歸系數在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中為負,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地理距離對中國-東盟雙邊貿易有負影響,與前面的理論假設一致,并且地理距離越遠,中國對貿易對象國的雙邊貿易額越小。但在地理距離變量模型Ⅳ中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其原因有待進一步考察。5.科學技術變量的回歸系數在全部模型中為正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對象國計算機擁有率越高,中國與其雙邊貿易額越大,與前面的理論假設一致。一般來說,一國計算機擁有率越高,表示該國科學技術應用水平越高,居民生活水平及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高,對商品的消費能力會越強,因此會帶來更多的進口需求。同時,一國科學技術越發達,生產能力就越強,會創造出更多的出口供給。6.文化距離變量的回歸系數在全部模型中為正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中國與同使用華語的貿易對象國進行貿易較之不使用華語的國家,雙邊貿易量更多,與前面的理論假設一致。原因在于:一方面,使用華語的國家華人人口較多,對本國的產品需求較大;另一方面,華語作為該國的官方語言,使得該國居民對中國抱有親切感和認同感,在人文環境上產生一定程度的共通點,更容易接受和喜愛中國的產品,對于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更容易推廣。7.優惠貿易區變量的回歸系數在全部模型中為正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當中國與其貿易對象國同屬于APEC成員國時,更有利于促進兩國間的雙邊貿易,與前面的理論假設一致。因為屬于同一貿易區的國家在貿易過程中存在貿易優惠政策,相互之間可以享有關稅優惠,技術性貿易壁壘、非關稅貿易壁壘和其他貿易壁壘都會相對較低,利于貿易規模的擴大。8.共同邊界變量的回歸系數在四個模型中都為負,且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共同邊界與雙邊貿易量負相關,這與前面的理論假設不符。究其原因,與中國有共同邊界的國家,如緬甸、老撾都是貿易小國,經濟規模小,科學技術水平相對較低,所以貿易流量少,即使存在共同邊界的優勢,也難以發揮優勢來大規模的擴大貿易;而與中國沒有有共同邊界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其國家經濟規模大,科學技術水平相對較高,且同使用華語,對中國的進口需求和出口供給都較大,因此就造成了與中國沒有共同邊界的國家貿易流量較大,而與中國有共同邊界的國家貿易流量反而較小的現象。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國對東盟各鄰國的貿易還不夠發達。
貨幣政策對雙邊貿易的影響
摘要:本文基于2000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國貨幣供給的增長率、美國貨幣供給的增長率、美國進出口價格指數、中國進出口價格指數等相關季度數據,運用VAR模型通過單位根檢驗、脈沖響應函數等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對中美貨幣政策對其雙邊貿易動態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貨幣政策的擴張將有利于中美貿易余額的調整,而美國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在中美貿易余額的調整過程中能夠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
關鍵詞:貨幣政策;VAR模型;中美貿易
一、引言
21世紀以來,中美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成為了眾多學者所關注的焦點。目前國內外流行的一個主要觀點是,中美順差是由于中國通過貨幣政策將人民幣匯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引起的,也即中國貨幣政策是一個“以鄰為壑”政策。Obstfeld和Rogoff(2005)等研究者認為,美元貶值或人民幣升值可以通過支出轉換效應促進美國出口和中國進口增加,從而減少中美貿易失衡程度。然而,實際情況是,在2005至2008年期間,中美貿易順差并未隨著人民幣快速升值下降,順差反而持續積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隨著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推出,中美貿易失衡有所調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也明顯下降。我們不禁要問,美國寬松貨幣政策對美元指數的影響有多大?該政策在中美經貿往來中是否體現了“以鄰為壑”?本文旨在探究中美貨幣政策對其雙邊貿易差額的影響,本文基于2000年1月至2018年6月的季度數據,選取中國貨幣供給的增長率、美國幣供給的增長率、美國進出口價格指數、中國進出口價格指數等變量,利用eviews9.0軟件,采用單位根檢驗、脈沖響應函數等計量分析方法,對中美貨幣政策對其雙邊貿易的動態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二、模型構建與數據說明
(一)模型構建。VAR模型是研究中美貨幣政策對其貿易差額變動的常用模型,是一種運用非結構性方法來建立各個變量關系的模型,克服了傳統模型在估計和推斷上的復雜性。VAR(p)模型的數學表達式為:yt=a1yt-1+...+apyt-p+bxt+εt其中,yt、xt是內生變量,p是滯后階數,εt是隨機擾動項。如果模型中不含有外生變量,模型即為簡化的VAR模型。本文采用時間序列計量分析模型對中美貨幣政策對其雙邊貿易動態影響進行實證研究,采用VAR模型通過單位根檢驗、脈沖響應函數計量學方法,從定量分析的角度來判別變量之間的關系,以達到有理、有據,定性與定量分析的統一。(二)數據說明。本文選取2000年1月至2018年6月的季度數據,變量選取了中國的貨幣供給增長率(M2c)、美國的貨幣供給增長率(M2u)、美國進口價格指數(IPIU)、美國出口價格指數(EPIU)、中國進口價格指數(IPIC)、中國出口價格(EPIC)以及中美貿易差額(TB)和中美雙邊實際匯率(ER)。中美雙邊實際匯率以雙邊名義匯率與中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之比的乘積來計算,公式為:ER=EER(P1/P)其中,EER是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P1和P分別表示美國和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來源于wind宏觀經濟數據庫。)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要求各個變量是平穩的隨機過程,因此要對各個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先對各變量進行季節性調整,即通過Eviews9.0軟件用X-12法對各變量進行處理,以此來消除季節波動。同時對數據取自然對數,以此來消除數據異方差,從而使數據更趨于平穩。對于處理過的數據分別用LNM、LNTB、LNIPIC、LNEPIC、LNIPIU、LNEPIU、LNER表示對數中的中國的貨幣供應增長率、美國的貨幣供應增長率、中美貿易差額、中國進口價格指數、中國出口價格指數、美國進口價格指數、美國出口價格指數以及中美雙邊實際匯率。
雙邊自由貿易政策解讀詮釋
【論文關鍵詞】跨國公司競爭;貿易政策FTA;區域主義;東亞共同體
【論文摘要】這個矛盾的現象不僅反映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是跨國公司國際直接投資的工具,而且是日本政府理想的FTA對象國模型。同時,政治體制的差異、一個國家市場體制的發育程度以及與WTO規則的接軌程度并不是日本選擇FTA對象國的絕對障礙。本文還發現,日本的十三個FTA對象國絕大多數早就是美國的FTA對象國,而中國與美國之間并沒有制度化的貿易與投資優惠協議。基于這些發現,本文認為日本沒有選擇中國作為FTA對象國是因為日本國內的“動力”不足。具體來說,中國目前對外簽訂的FTA尚未對日本跨國公司與歐美跨國公司的海外競爭構成“歧視性”的區別,中國的FTA對日本的跨國公司沒有產生“排擠”效應。因此,日本國內的經團聯等跨國公司產業利益集團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抗衡農業部門的利益集團,并游說日本政府決定與中國簽訂FTA。本文的研究發現支持或者說驗證了區域主義理論中的國內游說與尋租理論。
日本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之謎說的是,日本對外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專門選擇那些與日本雙邊貿易額極其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國家作為FAT對象國。中日之間的貿易條約情況則構成了“謎中謎”:日本不愿與其第一大貿易國——中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一直以來,自民黨執政的日本政府面對中國領導人的中日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提議,采取回避的消極態度。從《日本FTA戰略》(2002年)、《關于推進今后經濟合作協定的基本方針》(2005年)到《經濟全球化戰略》(2006年),日本政府將中日自由貿易協定定位于中長期,認為中國的主要任務是“進口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制定并實施與WTO接軌的關于競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公司治理以及節能環保等方面的規則和措施”——后面筆者會從越南的例子論證這些因素不是影響日本選擇FTA對象國的因素。
為什么日本尚不愿意選擇中國作為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對象?面對如此之大的中國市場,日本政府舍近求遠,截至2009年11月底,日本先后與墨西哥、文萊等12個國家或地區簽訂了雙邊FTA,正在與印度、海灣合作委員會談判。而且,相比其它國家,中日兩國的經濟貿易關系不可謂不緊密,2000年,中國已經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場。日本政府的FTA決策結果是不容易解釋的現象。
中國學界較為流行的一種解釋是,日本對中國的“敵意”以及中日兩國的東亞主導權之爭。學界流行的“敵意”理論只是描述一個表象,且缺少細節,特別是難以解釋為什么日本對“中日投資協定”十分積極與支持,中日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早在1989年就已生效。
雙邊服務貿易發展論文
一、中國與新西蘭FTA談判的歷史性進展
(一)談判進程回顧
近年來,中新兩國經貿關系穩步發展,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為進一步深化兩國友好合作關系,2004年11月,主席與克拉克總理共同宣布啟動中新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由此拉開了談判序幕。談判歷時三年,兩國領導人從中新關系及兩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推動談判進程。2006年4月,總理訪問新西蘭,與克拉克總理共同確定了一至兩年內達成全面、高質量、平衡以及為雙方所接受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目標。2007年,主席和總理又與克拉克總理多次會晤,不斷為談判注入動力。經過三年15輪談判,2007年12月,雙方最終就《協定》涉及的所有問題達成一致。2008年4月7日,中國與新西蘭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新西蘭成為首個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發達國家。
(二)本次簽訂FTA的主要內容
中新協定的內容涵蓋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多個領域。根據該協定,新方承諾將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華進口產品關稅,其中63.6%的產品從協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稅。中方承諾將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自新西蘭進口的產品關稅,其中24.3%的產品從協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稅。此外,雙方還就服務貿易做出了高于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并對包括技術工人在內的人員流動做出了具體規定。
二、中國與新西蘭FTA談判成功的意義及問題
中日雙邊貿易分析論文
一、擴大中日貿易是兩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日本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日兩國的貿易關系對彼此來說都非常重要,雙方貿易互補性極強。中日貿易關系的發展既促進了中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了雙贏,使中日雙方的經濟互補關系在雙邊貿易發展中得以充分體現。兩國在自然稟賦、要素相對價格方面的差異、產業結構發展層次方面的差異既是雙邊貿易得以發展的內在機制,也使優化雙邊貿易結構。進一步發展雙邊貿易,具有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潛力。
二、中日兩國貿易現狀
1.雙邊貿易增速有所放緩
從《中國海關統計年鑒》歷年統計數據中可知:中日貿易總額從1980年的只有89億美元發展到2006年的2073億美元,增長了將近23倍。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統計數據2007年日中貿易額達到了2367億美元,首次超過對美貿易額,中國已經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且比2006年將近增長了12%,連續9年更新歷史最高紀錄。1980以來,中日兩邊的貿易額一直呈增長趨勢,除了1998年有些例外。2002年中日貿易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大關,2006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大關。
1993年至2003年的11年間,日本一直是中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伙伴。但自2004年以來,美國和歐盟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2005年開始貿易增長速度有所緩慢。2005年、2006年、2007年中日貿易額的增長率分別下降至9.8%、12.4%、11.9%。這其中不乏因為全球或地區經濟動蕩、政治關系多變、國家政策制定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增長曲線中的斷點和增長趨勢的不連續。
雙邊投資協定制度論文
[摘要]在我國已經簽署的110多個雙邊投資協定(BITs)中,有17個規定了國民待遇,而各個BITs中有關國民待遇的定義、適用對象、適用標準等的具體措辭并不一致。審視我國BITs中有關國民待遇制度的利弊得失并積極尋求完善我國雙邊投資立法的對策,對于改善我國的投資法律環境和實現內外資的平等待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雙邊投資協定國民待遇重構
在國際投資法領域,投資待遇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近年來,國民待遇在多邊和雙邊投資協定中被廣泛采用,代表了國際投資法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甚至有學者主張,國民待遇已經成為外資待遇的一般準則。
據統計,迄至2005年底,我國已經與117個國家締結了“雙邊投資協定”(BITs)。1目前,我國正在積極與一些國家進行締結BITs的談判或修訂原有的BITs.從我國BITs的實踐來看,我國對外資待遇所采用的標準主要有最惠國待遇、公平與公正待遇以及國民待遇。其中,只有17個BITs規定了國民待遇,而這17個BITs中有關國民待遇的定義、適用對象、適用標準等的具體措辭并不一致。
一、我國BITs中國民待遇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有關國民待遇的規定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美法雙邊關系轉型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兩國國家關系駛入轉型軌道;兩國對21世紀世界藍圖的設計之間橫亙著戰略鴻溝;兩國對21世紀法國國際地位和作用引發的認知沖突;兩國面向21世紀的長期能源利益存在根本矛盾;政治歷史造就的民族心理特征差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圍繞伊拉克戰爭的國際事態演進,美國和法國的國家關系經歷了深刻變化、法國分別在北約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舞臺對美國的頤指氣使給予杯葛、美法這種新型國家關系必須超越分歧、美法關系已步入轉型期、霸權與國際秩序的穩定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最終法律都是自然法、只有一種主導力量的世界是危險的、無論是“法國勢微論”,還是“法國威脅論”,其結果都是相同的、法國與關國雙邊關系始終在波折中演進,造就了法蘭西針對美國的獨特的民族心理特征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從21世紀國際戰略構想、法國未來國際地位、長期能源利益和民族心理特征四個方面探討由伊拉克危機引發的美國與法國雙邊關系轉型的根源,有助于正確理解未來兩國關系所具有的本質特征、表現形式以及發展方向。
關鍵詞:美國;法國;國家關系;觀念利益;轉型;根源
一、兩國國家關系駛入轉型軌道
圍繞伊拉克戰爭的國際事態演進,美國和法國的國家關系經歷了深刻變化。戰爭結束后,兩國領導人多次表示,謀求建立一種新型的雙邊關系。
舊的跨大西洋主義概括了美國與法國雙邊關系的基本特征和范式。美法關系作為美國與歐洲盟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針對蘇聯威脅。美國占據主導地位,但通常采用協商和對話方式協調大西洋兩岸對重大國際問題的立場和行動。這種方式被表述為協商、達成一致、存在分歧、談判的程序。
中新雙邊服務貿易發展論文
一、中國與新西蘭FTA談判的歷史性進展
(一)談判進程回顧
近年來,中新兩國經貿關系穩步發展,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為進一步深化兩國友好合作關系,2004年11月,主席與克拉克總理共同宣布啟動中新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由此拉開了談判序幕。談判歷時三年,兩國領導人從中新關系及兩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推動談判進程。2006年4月,總理訪問新西蘭,與克拉克總理共同確定了一至兩年內達成全面、高質量、平衡以及為雙方所接受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目標。2007年,主席和總理又與克拉克總理多次會晤,不斷為談判注入動力。經過三年15輪談判,2007年12月,雙方最終就《協定》涉及的所有問題達成一致。2008年4月7日,中國與新西蘭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新西蘭成為首個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發達國家。
(二)本次簽訂FTA的主要內容
中新協定的內容涵蓋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多個領域。根據該協定,新方承諾將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華進口產品關稅,其中63.6%的產品從協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稅。中方承諾將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自新西蘭進口的產品關稅,其中24.3%的產品從協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稅。此外,雙方還就服務貿易做出了高于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并對包括技術工人在內的人員流動做出了具體規定。
二、中國與新西蘭FTA談判成功的意義及問題
漫談CPFTA對雙邊貿易的影響
1文獻綜述
1.1國外學者關于FTA的相關研究國外學者從理論方面已經對FTA的成因、結構和影響等各方面進行了長期的研究。Balassa(1961)研究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界定問題,認為經濟一體化是各國國家之間經濟邊境逐步消失,最終融合成單一的經濟實體的過程。他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既是一種過程,又是一種狀態。Jo-AnnCrawford,SamLaird(2001)分析了區域貿易協定(RTAs)的快速增長對多邊貿易體系的影響,他認為并沒有傳統上的削弱效果。區域貿易協定對最惠國待遇的影響不大,區域貿易協定本身就是一種變通的最惠國待遇。自由貿易區本身有成員范圍小、更易實行的優點,所以具有更廣泛的全球覆蓋。RichardBaldwinandDanyJaimovich(2008)研究FTA是否具有一種“傳染性”,使用計量技術,測試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的伙伴國有沒有影響其他國家簽署新的自由貿易協定,同時考慮了其他政治、經濟和地理等因素,證明這種傳染現象是普遍存在的。1.2國內學者對FTA的實證研究國內學者多數的研究是對單一FTA的研究。馬莉、胡超(2011)研究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認為中國與東盟形成FTA后,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量不斷擴大,貿易創造效應明顯而貿易轉移效應不明顯。呂宏芬、鄭亞莉(2013)對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做了定量分析,采用引力模型研究兩國經濟一體化程度,得出中國—智利FTA對于雙邊貿易有一定促進作用的結論。認為中國應該優化我國產品結構,改變勞動密集型產品過多的現狀,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最大限度地優化出口的商品結構。通過對以往文獻的回顧,大部分研究中國自由貿易區的文獻集中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另有少部分學者研究中國與巴基斯坦、中國與智利、中國與新西蘭的FTA等。而對于中國與秘魯自由貿易區的研究幾乎沒有。另外,在數據的選取上,大多學者的研究使用數據樣本較少,無法在中國100多個貿易伙伴國的大背景下全面考察自由貿易區的效果。本文采用131個貿易伙伴國10年的數據,對中國—秘魯FTA進行全面分析。
2中國與秘魯的貿易狀況和特點
中國與秘魯自由貿易區始于2007年9月7日,中國秘魯自由貿易區可行性聯合研究報告,經過一系列的談判,于2009年4月28日簽署了《中國—秘魯自由貿易協定》,是中國與拉美國家簽署的第一個全面的貿易協定,主要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協定三部分。2009年3月1日正式實施,貨物貿易方面,90%以上的產品逐步實施零關稅;服務貿易方面,進一步開發服務部門,包括農業、采礦、導游、體育、旅游等部門;投資方面,雙方將相互給與對方投資者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等,為雙方投資提供便利。十年來,中國對秘魯的進出口額除2009年以外,在其他年份均呈現出較高增長的態勢。2004年秘魯對中國出口額同比增長100.44%,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74.35%。中國與秘魯雙方在2010年實施FTA,對當年的進出口有較大影響。2010年進出口總額由2009年62.69億美元增長為96.68億美元;出口增長率由-24.23%變為69.23%;進口增長率由-10.83%增長為46.67%。但是2011年和2012年的數據顯示,中國與秘魯進出口金額的增長率有所放緩:分別為29.51%和10.28%。
3CPFTA貿易效應的模型設定
引力模型一直是FTA效應定量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模型。本文基于傳統的引力模型(GDP和距離兩個解釋變量)并在其基礎上進行改進。采用的引力。其中,表示中國大陸在t年時對j國家的出口量;表示中國大陸在t年時對j國家的進口量;代表在t年,中國大陸與伙伴國j的GDP乘積;表示t年時,中國大陸與伙伴國人口量的乘積;Distcap表示兩國首都之間的地理距離;是一個虛擬變量,表示中國大陸是否與j國家簽署FTA(中國與秘魯FTA簽訂年份后取值為1,簽訂之前年份為0);表示中國大陸是否與j國接壤。根據引力模型的基本理論:GDP的影響應該為正,人口的影響由于市場容量大小作用不確定,距離的影響應該為負,FTA與相鄰性應該有積極的影響。數據剔除了除秘魯外和中國建立FTA的國家(東盟十國、新西蘭、巴基斯坦等),防止其他FTA對中國—秘魯FTA的干擾,以保障實證結果的真實性。其中,中國對其他國家進口和出口的數據來源于IMF數據庫;GDP和人口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距離數據來自CIA數據庫;兩個虛擬變量FTA和Conadj數據來源于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
“一帶一路”與雙邊經貿合作研究
摘要:中國和俄羅斯具有深遠的傳統友誼和漫長的國境線,因而具備了開展國際貿易的優越客觀條件。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雙邊經貿合作的水平,成為中俄兩國都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本文將深入分析當下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現狀,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筆者將通過深入研究,提出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水平、解決雙邊經貿合作中出現的問題的針對性措施,以推動雙邊經貿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雙邊經貿合作
中俄雙方都是對方的最大鄰國,兩國之間有漫長的國境線。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中俄雙方的貿易量正在不斷提升。在現階段,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與此同時,俄羅斯在中國對外經貿領域匯總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隨著“一帶一路”的提出,中俄雙邊經貿合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當下,中俄雙方的經貿合作層次正在不斷深化,合作的規模、領域與合作模式也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從總體上看,中俄雙邊經貿合作發展勢頭良好。然而必須看到的是,在現階段,雙方的經貿合作還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制約了中俄雙方的經貿合作進一步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了“一帶一路”進一步發展。因此,想要促進中俄雙邊經貿合作的發展,就必須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
一、中俄共同建設“一帶一路”下雙邊經貿合作發展現狀
1.中俄兩國雙邊經貿合作層次不斷深化?!耙粠б宦贰钡奶岢?,對中俄雙方的經濟貿易與合作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中俄雙方展開了全方位的合作,合作的層次正在不斷深化。具體來說,首先,在政治層面,近年來,兩國政要之間通過多次定期或不定期的會晤,針對經貿合作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磋商,并建立了絲路基金等金融投資平臺。在金融層面,現階段,中俄雙方已經啟動了人民幣清算合作的機制。兩國之間的貨幣結算業務也逐步從邊境城市向內地擴展。而與此同時,兩國的商業銀行都在對方的領土內開設了分支機構或代表處,進一步加強了雙方的金融合作。2.中俄兩國雙邊經貿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在“一帶一路”的促進作用下,雙方的經貿合作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具體來說,首先,雙方在金融領域的合作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其次,中餓雙方的經貿合作,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交易數量都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發展,在現階段,我國企業與俄羅斯企業之間簽訂了多個合作項目協議,涉及到的交易金額與交易數量越來越大。早在2014年,雙方的貿易總額就已經接近1000億美元。在2015年,雙邊貿易總額有所回落。而在2017年,雙邊貿易總額恢復到840.71億美元。雖然與最高峰時期的900余億美元相比有所下降,但隨著“一帶一路”的護短發展,可以預見的是,中俄雙邊貿易必將取得進一步的發展。3.中俄兩國雙邊經貿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在很長時間以來,中俄之間的貿易都以中國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礦產、化工產品,向俄羅斯出口服裝、家電、日用品等輕工業產品為主。然而隨著兩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發展,在現階段,中俄貿易已經從這些傳統領域逐步擴展到電子產品、工業設備等技術含量更高的領域。然而必須看到的是,在當下,中俄之間的國境線距離雙方的經濟中心都有很長的距離,這對于雙邊經濟貿易合作的展開是不利的。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想要促進雙邊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解決這一問題。4.中俄兩國雙邊經貿合作模式不斷創新。在合作模式方面,中俄之間的雙邊經貿合作已經從傳統的進出口貿易逐步向雙方互相之間投資轉變。在最近幾年,俄羅斯的經濟形勢正在逐步好轉,吸引了全世界投資者的目光,中國企業也在這一大好機遇面前不甘落后,不斷擴大在俄羅斯的投資規模。與此同時,俄羅斯在中國的投資也呈現大幅度增長的趨勢。然而從投資總量上看,中國在俄羅斯的投資要遠遠超過俄羅斯在中國的投資。而從投資領域上看,中國在俄羅斯的投資項目主要集中于農業、林業、礦業、制造業和服務業。而俄羅斯在中國的投資則主要集中于制造、建筑與物流運輸方面。
二、中俄共同建設“一帶一路”下雙邊經貿合作發展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