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配置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8 07:22: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水資源配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資源配置研究論文
首先是規劃目標和實際管理運行之間還存在差距。通常區域和流域的規劃已經得出有相關水資源配置的結論,但在年度和短期內結合實時水情條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給出合理的實施方案方面還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層的目標不同,實際操作中較多地強調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檢驗性,使得水資源分配的優化性能不足。
其次是水資源分配與預報預警機制結合不足。目前的水資源分配主要基于流域的歷史水雨情信息以及用水數據而定,屬于靜態基礎的決策。雖然這種方式比較容易被不同利益方認可,但是不利于動態管理,不能完全適應千變萬化的實際情況,因此缺乏一種充分考慮到未來水條件和區域用水變化等未知不確定因素下水資源分配的方案。
第三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全局性的分析考慮。除了個別重點工程存在部分聯合調度外,大部分工程正常條件下都是以自身管理制度和用水需求運行,只在特殊情況下以應急方式進行水量調配,因而缺乏一種對流域水資源進行整體性優化分配的框架和機制,使得實際調度的效果劣于理論分析的結果。
第四是缺乏供水的應急管理和危機管理機制。常規狀態下的水資源分配均有可供參照的運行調度方案,但是應急狀態下的水資源分配機制和效果評價方法缺失。
第五是對水質影響供水的問題認識不足。目前的水資源分配還都是以水量為主,缺乏在水質惡化條件下供水對象受限時的水資源調配有效分析機制,如分質供水等。
有關水資源分配工作的建議
水資源配置方案研究
一、泗縣水資源概況
泗縣位于安徽省東部,黃淮海平原南端,屬于資源性和水質性缺水并存的地區,水資源稟賦條件較差:一是水資源總量不足,多年平均降水量865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25億m3,人均水資源占用量546m3,不足全省人均的1/2、全國人均的1/4,屬于水資源短缺地區之一;二是水質污染較嚴重,境內主要河流新汴河近年來水質改善明顯,能夠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沱河、唐河、新濉河、石梁河等河流的水質常年較差,地下水存在砷、氟、鐵、錳等原生元素超標的問題;三是地下水屬于貧水區,縣域內地層巖性以黏土為主,地下含水層厚度較薄,一般只有10m左右,富水性較差,由于常年集中超采,縣城及其近郊區已形成面積32km2超采區,單井出水量目前每小時不足20m3。
二、水資源配置總體布局
在強化節約用水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通過合理安排挖潛現有水源工程,科學謀劃新的水源工程,實現“蓄引提調結合、大中小微并舉、地表地下聯合”,構建當地水與外調水,地表水與地下水,常規水與中水等相結合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全面加強泗縣水資源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提升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根據泗縣水資源特點及未來發展需求,全縣水資源配置工程采取如下總體布局思路。1.挖掘現有工程潛力、優化供水結構根據用水需求和用水結構變化對現有水源進行優化配置,充分挖掘現有地表水源工程,通過對年久失修不能發揮其效益的供水工程采用疏浚、清淤、加固或重建;通過新建大中溝蓄水閘壩工程,有效存儲雨洪資源,逐步建成溝網灌溉體系,最大化使用當地地表水資源。泗縣現狀對地下水過度依賴,需逐步調整供用水結構,逐步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將城區水廠、鄉鎮中心水廠和新建地表水廠聯合供水,以城鎮供水設施輻射周邊農村,城鄉統籌促進農村用水事業發展,同時加強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地區的飲用水工程建設,保證城鄉居民飲水安全。生活用水以飲水安全為原則,以水質優良的深層地下水為主,淺層地下水為輔;工業用水以提高保證率為原則,從以地下水為主逐漸向以地表水為主過渡,并逐步壓縮深層地下水開采使用量;農業灌溉以因地制宜為原則,淺層地下水和地表水兼用。2.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鼓勵再生水利用全面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推進農業、工業、生活節水載體建設,全面提高用水效率。農業方面主要發展節水灌溉工程,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因地制宜發展噴灌、滴管等高效節水灌溉,推進水肥一體化方案實施,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工業方面主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加強用水計量和在線監測,提高工業水重復利用率。3.加快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為泗縣供水結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安徽段實施情況,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完善泗縣調水方案和線路,完成境內配套調水蓄水工程建設,滿足城鎮生活和工業、農業用水,緩解泗縣日益突出的水資源供需矛盾。4.全面加強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保護力度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實施地下水壓采方案,實施水量水位雙控方案,在具備供水條件地區逐步壓縮深層承壓水開采量。全面提高新汴河等地表河湖水體的生態需水保障程度,明確具體的保障方案。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對水資源統一規劃、統一調配和綜合管理。
三、加快對接和實施一批骨干工程
1.南水北調工程泗縣境內輸水方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供水范圍包括泗縣新汴河兩岸地區。受水區涉及縣內的懷洪新河灌區、新汴河灌區等。結合南水北調東線二期淮河至新汴河段沱河輸水線路,泗縣可從懷洪新河分水口門取水,同時利用沱河線路和現有水系條件,將水輸至泗縣境內。調水到泗縣境內,可以根據區域的城鎮生活和農業用水等實際情況合理分配縣域內輸水線路。2.蓄水工程結合唐河草溝閘改建,閘址向下游下移,以提高草溝閘上蓄水量,存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量;在石龍湖下游建蓄水閘,存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量。3.城鄉供水一體化綜合考慮全縣水源條件,應充分利用新汴河、沱湖、外調水,以地下水為備用水源,通過新建地表水廠,更新改造配水管網和中途加壓泵站、敷設水源聯絡管,全面完成農村供水工程的水源置換,一次規劃到位,分年實施,逐步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4.面上水源工程通過對縣域內涵閘工程的新建、重建或加固、新建滾水壩工程等實現區域防洪排澇與蓄水引水有機結合,實現“汛時防洪排澇、平時蓄水灌溉”的工程應用體系,達到能排、能蓄、能引的目的,使地表水能有效留住,雨洪資源能充分利用,農業灌溉能充分利用地表水;泗縣境內溝網水系交錯,為有效留住雨洪資源,充分利用地表水資源,可在主要大中溝設置滾水壩,以達到增加區域蓄水目的;建設水庫塘壩清淤擴容工程。通過對塘壩的挖潛、配套、改造,使塘壩布局合理,配套齊全,更能發揮塘壩效益。對塘壩進行清淤擴容,提高塘壩有效塘容,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面上抗旱保水能力;對泵站進行更新改造和灌區配套;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灌溉對淺層地下水的利用率,需對出水量小、無法正常使用的機井予以封停;對部分建成后未洗井、井蓋丟失的機井予以修復;對沒有配套自吸泵設備的機井予以補充配套。結合當地作物種類和灌溉用水定額,合理設計開采布局并新打部分機井等。5.重點節水工程完善區內大型灌區、灌溉片續建配套與改造。繼續開展中型灌區和部分小型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實現灌區渠道防滲、建筑物維修、更新和田間工程配套更新等節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窘ǔ晒澦咝КF代化農業,繼續加快發展節水灌溉工程,加快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在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的基礎上,支持工業企業開展節水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促進企業間水梯級串聯循環利用。強化生產用水管理,督促重點企業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加快城區、鄉鎮供水干、支管網系統的技術改造,降低輸配水管網漏損率。積極推廣節水型生活器具,發展“節水型住宅”,大力開展節水型單位和社區建設,加強城鎮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落實節水“三同時”、“四到位”制度;推動城鎮居民家庭節水,積極創建“節水型小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工業發展,城鎮污水量不斷增加,將會導致地表水體污染,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污水收集、處理和污水再生利用等設施不僅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礎設施,同時也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可觀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目前泗縣污水經達標處理后大部分外排,回用量較少,主要用于城市綠化澆灑、路面澆灑等,尚未用于工業用水。加快推進泗縣中水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提高中水利用率。
水資源配置探究論文
摘要:水資源合理配置淺析。
關鍵詞:水資源合理配置
一、水資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水資源合理配置可以定義為:在一個特定流域或區域內,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續的原則,對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資源,通過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戶之間進行的科學分配。
實際上,水資源合理配置從廣義的概念上講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資源,包括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與管理。在中國,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實施水資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緊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資源的天然時空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相適應,二是在地區間和各用水部門間存在著很大的用水競爭性,三是近年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已經導致產生許多生態環境問題。
水資源配置決策研究論文
水資源配置是在水資源歸國家所有的前提下,對水資源使用權的分配管理。
近年來,水資源分配的重要性逐漸得到認識和重視。水事糾紛,尤其是北方地區省際水事糾紛的加劇促進了水資源分配立法管理的步伐。
2006年是中國歷史上水行政法規頒布最多的一年,其中由國務院頒布的《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和《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的正式施行具有重要意義。前者權威地提出了取水許可的管理辦法,而后者則是國家出臺的第一部有關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調度分配的行政法規。
實際水資源分配決策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情況看,由于技術和管理上的局限性,在實際的水資源分配決策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規劃目標和實際管理運行之間還存在差距。通常區域和流域的規劃已經得出有相關水資源配置的結論,但在年度和短期內結合實時水情條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給出合理的實施方案方面還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層的目標不同,實際操作中較多地強調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檢驗性,使得水資源分配的優化性能不足。
水資源配置決策研究論文
水資源配置是在水資源歸國家所有的前提下,對水資源使用權的分配管理。
近年來,水資源分配的重要性逐漸得到認識和重視。水事糾紛,尤其是北方地區省際水事糾紛的加劇促進了水資源分配立法管理的步伐。
2006年是中國歷史上水行政法規頒布最多的一年,其中由國務院頒布的《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和《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的正式施行具有重要意義。前者權威地提出了取水許可的管理辦法,而后者則是國家出臺的第一部有關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調度分配的行政法規。
實際水資源分配決策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情況看,由于技術和管理上的局限性,在實際的水資源分配決策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規劃目標和實際管理運行之間還存在差距。通常區域和流域的規劃已經得出有相關水資源配置的結論,但在年度和短期內結合實時水情條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給出合理的實施方案方面還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層的目標不同,實際操作中較多地強調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檢驗性,使得水資源分配的優化性能不足。
水資源配置工程隧洞施工涌水分析
摘要:涌水是隧洞施工中較為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以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大竹園隧洞為研究對象,該隧洞在開挖至樁號214+556時發生涌水,最大涌水流量259.3m3/h,平均涌水流量達224.2m3/h,危及施工安全。通過采取鉆孔排水、超前預報、固結灌漿及管棚超前支護等處理措施,涌水量降至約87m3/h,處理效果較好。該涌水處理措施可為隧洞安全施工和涌水處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隧洞施工;涌水處理;超前預報;固結灌漿;超前支護;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
1基本情況
1.1隧洞概況。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以下簡稱“鄂北工程”)以丹江口水庫為水源地,從該水庫清泉溝取水,自西北向東南穿越襄陽市的老河口、襄州區和棗陽市,隨州市的隨縣、曾都區和廣水市,止于孝感市的大悟縣王家沖水庫。輸水線路總長269.67km,年均引水量7.7億m3,設計供水人口482萬人,灌溉面積約24.23萬hm2(363.5萬畝)。大竹園隧洞為自流無壓引水隧洞,全長4.07km,設計引水流量9.5m3/s,開挖斷面為城門洞型,成洞洞徑5.2m,埋深15~90m。隧洞地質條件復雜,隧洞沿線發育兩條斷層帶,施工難度較大,是鄂北工程廣悟段的關鍵性控制工程之一。1.2涌水情況。2019年3月20日,大竹園隧洞開挖至樁號214+556,正在進行鋼拱架支護施工,3月20日02:05時隧洞樁號214+553處底板右側發生冒水現象,有2處冒水點,相距0.50m左右,水質渾濁。3月21日14:00時涌水量未見明顯減少,隧洞水深1.50m。發生涌水現象后立即抽排,水泵排水量80m3/h。依據2019年3月20日02:05時至3月21日14:00時的洞內水深及抽排能力,測算得到樁號214+553處涌水量Q=726m(洞長214+556~213+830)×6m(洞挖寬度)×1.50m(洞內水深)/36h+80m3/h(水泵抽排量)-35m3/h(施工支洞上游隧洞涌水量)=226.5m3/h,即q=62.9L/s。大竹園隧洞樁號214+553處洞內發生涌水后,2019年3月23日安排3臺水泵進行抽排(2臺30kW、1臺22kW),根據同年4月3日10:20~15:00時段30kW水泵流量量測(總排水量540m3),30kW水泵排水量q1=540m3/4.6h=118m3/h,根據功率推算,22kW水泵排水量q2=86m3/h,現場觀測記錄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到,3月23日08:30至3月27日08:30涌水量Q=224.2m3/h,即q=62.3L/s。2019年4月4~8日洞內積水已基本排完,抽水水泵減少至2臺(1臺37kW、1臺30kW),測得37kW水泵流量107m3/h,30kW水泵流量86m3/h。測算得到樁號214+553處涌水量Q=107m3/h+86m3/h-35m3/h(施工支洞上游隧洞涌水量)=158m3/h,即q=43.9L/s。2019年4月14日,洞內涌水量進一步減小,抽水水泵減少至1臺,涌水量降至約87m3/h。根據施工單位同年4月11~17日大竹園支洞突水臺賬,施工支洞排水量見表2。綜上,2019年3月20日至4月17日大竹園隧洞樁號214+553~214+556處涌水量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減少。1.3隧洞工程地質情況。(1)地形地貌。隧洞沿線地面高程121.6~207.6m,相對高差約85.0m,為低山丘陵地形。洞線樁號212+540~212+680、212+830~212+980段地表為河谷低洼地,高程約125.0m,河谷走向與隧洞軸線平行,河谷常年有水流入先覺廟水庫,水庫正常蓄水位107.0m;214+550~214+650段穿越沖溝,溝底高程約137.0m,沖溝走向與隧洞軸線垂直,洞線南西側沖溝里有水塘分布,水塘水位高程約143.3m;樁號215+300及215+750處地表為沖溝,溝底高程分別約為152.7m和172.0m,沖溝走向與隧洞軸線近垂直,溝內有小水塘分布,沖溝無常年流水。隧洞出口為張家橋河,河床高程約105.0m,河谷走向與隧洞軸線交角約45°,河谷常年有水流入徐家河水庫,水庫正常蓄水位72.0m。(2)地層巖性。隧洞樁號214+010~215+450穿越的地層為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組上段(Z2b2),主要為石英鈉長黑云片巖和鈉長綠泥片巖。(3)地質構造。工程區大地構造處于秦嶺褶皺系(I)南秦嶺冒地槽褶皺帶(I1)隨州應山復背斜(I13)應山褶皺束(I13-1)。大竹園隧洞位于張家橋倒轉復式向斜次一級構造——大竹園倒轉向斜。大竹園隧洞區域構造見圖1。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組震旦-青白口系垸子灣組震旦-青白口系岔河組揚子期變輝長輝綠巖實測逆斷層實測正斷層地質界線實測、推測性質不明斷層線路工程軸線巖層產狀及傾角010kmSE52°229+120Z2bZ2c(Qn-z1)yβu22(Qn-z1)yZ2cZ2cβu22Z2cZ2bK2hg1K2hg1(Qn-z1)1βu22(Qn-z1)y(Qn-z1)yβu22βu22βu22Z2bZ2bpt1gK2gK2gZ2cZ2cZ2cZ2cZ2bZ2bZ2b(Qn-z1)yZ2cZ2c(Qn-z1)y(Qn-z1)yF10F22F21F19F20F14F17F15F16F12F11F10F13兩河口高城鎮老虎溝Z2bZ2cF18193+420圖1大竹園隧洞區域構造大竹園倒轉向斜走向290°左右,北翼向S倒轉,核部北西端揚起,向南東傾伏。向斜核部地層為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組上段(Z2b2)石英鈉長黑云片巖、鈉長綠泥片巖,兩翼地層為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組下段(Z2b1)中厚層大理巖、大理巖夾薄層鈉長綠泥片巖和震旦-青白口系岔河組(Z2c)綠簾鈉長黑云片巖。巖層及片理產狀330°~41°∠8°~37°、局部87°~98°∠26°~42°。(4)水文地質條件。隧洞沿線巖性多樣,地下水類型較為豐富。片巖段主要為基巖裂隙水,水量較貧乏且不均衡,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溝河為其排泄基準面。砂巖段以孔隙水為主,砂巖總體厚度較小,水量有限,其上下均為片巖隔水層,部分段具有承壓水性質,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溝河為其排泄基準面。大理巖夾片巖段以溶蝕孔隙水、溶蝕裂隙水為主,水量較為豐富,但受含水層厚度及補給條件限制,總體水量有限,其上下均為片巖隔水層,部分段有具承壓水性質,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溝河為其排泄基準面。(5)圍巖評價。根據現場已開挖及施工階段地質測繪成果,隧洞214+535~214+660為Ⅴ類圍巖,主要為強-弱風化納長綠泥片巖,裂隙、片理發育,片理結合極差,片理產狀21°∠35°。地表為沖溝,風化帶,地下水較活躍,可見線狀流水,傾角較緩,圍巖極不穩定。
2涌水原因分析
通過前期地質資料、地質測繪、地面物探、TSP超前地質預報等對大竹園隧洞涌水進行分析。(1)地質測繪。地表地質測繪發現沖溝(樁號214+550~214+650)內水塘岸邊發育斷層F2,斷層產狀355°∠52°,斷層破碎帶地表寬度30~110cm。根據現場地質測繪及推測,涌水處(樁號214+553~214+556)與斷層的水平距離分別約為80m(地表)和50m(洞底板高程)。根據斷層產狀投影顯示,隧洞開挖至樁號214+630左右揭露斷層F2,推測該斷層向下穿透隔水片巖進入大理巖區。(2)地面物探。采用高密度電法勘探。樁號214+450~214+630段圍巖節理發育,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水量大。樁號214+630~214+650段隧洞通過斷層F2,斷層向深部延伸,傾角較大(剖面上視傾角約68°),推測隧洞涌水應為該斷層切穿深部導水地層或構造引起。隧洞軸線高密度電法視電阻率斷面見圖2。(3)超前地質預報(TSP)。樁號214+535~214+572段為強風化納長片巖,屬軟質巖,結構面較發育,以風化易剝離的片理面和構造節理為主,巖體完整性差,巖體呈薄層狀結構;樁號214+594~214+633段為強風化納長片巖,結構面發育,以風化易剝離的片理面和構造節理為主,巖體完整性差,巖體呈薄層狀結構,局部碎裂結構。TSP超前地質預報REC巖石參數變化情況見圖3。綜合地表地質測繪、地質素描、前期地質資料、地面物探及TSP成果,已開挖洞段樁號214+535(發生冒頂險情)~214+556(涌水處掌子面)段圍巖為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組上段(Z2b2)薄層鈉長綠泥片巖,呈強~弱風化,屬軟質巖,片理傾角較緩,節理裂隙、片理發育,巖體完整性差,洞壁滴水,局部有線狀流水現象,屬Ⅴ類圍巖,圍巖極不穩定,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隧洞掌子面(樁號214+556)前方樁號214+600~214+650段巖體呈薄層狀結構,局部碎裂結構,發育有斷層,斷層貫穿下部地層并延伸至地表,具富水性。根據樁號214+606處鉆孔AZK2224地下水位高程136.64m,可知涌水處(樁號214+553~214+556)隧洞底板高程地下水埋深大于30m,由隧洞底板下部地層(Z2b1大理巖)至隧洞底板到地表,壓力水頭逐漸減少。綜合上述分析,大竹園隧洞樁號214+553~214+556處出現較大涌水現象,地下水來源于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組下段(Z2b1)大理巖巖溶孔隙、裂隙儲存的地下水,承壓水沿斷層F2破碎帶上升至淺部,然后貫穿片巖中的節理裂隙等結構面薄弱部位形成通道,從開挖后洞室底板附近涌出。從涌水時間和涌水點多處等情況分析,涌水通道應該是分散的,而非集中管道式連通。
水資源配置管理論文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這一論點已被全世界所接受。在2002年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水被列為水、能源、健康、農業和生物多樣化五大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性課題之首,對水的關注主要體現在三個領域:水與發展、水與環境和水的管理。全球對水與發展和水與環境的強烈關注反射出水資源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和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水的管理的關注反映出社會的一種擔心:不恰當的水的管理可能是誘發各種水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對水的管理,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種全球性共識和正在世界范圍推廣的實踐。
一、關于水資源管理的幾種模式
在約翰內斯堡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在水資源管理問題上有兩個堅持、一個反對之說。即堅持水資源統一(綜合)管理(以下統稱為水資源統一管理),堅持權利下放的用水管理,反對水資源的分割管理。
1.水資源統一管理模式
水資源統一管理目前正在成為世界各國廣泛認同的科學管理的模式。聯合國水行動框架[1]中論述了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六個方面的內容: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水資源政策、戰略和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水資源信息系統;國家層次和流域層次的水資源配置框架和實施方案;水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中的投資機制和執行效果的監測和監督機制;一種“良政”機制確保水資源管理的透明性、公共參與和落實責任;一個統一的機構對如上所述的各項內容負總責。從上述的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內涵可以看出,水資源統一管理的落腳點在于對水的資源管理。重點要求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要從以往注重提供工程和水服務為主的管理模式,向資源管理的模式轉變。核心問題是讓社會充分認識水在生活、生產和生態等各個領域的綜合資源價值,統籌規劃,實現水資源在區域間和生活、生產、生態等各用水領域的優化配置,通過資源管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2.權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
地下水資源配置論文
[關鍵字]:葉爾羌河灌溉地表水地下水生態水
葉爾羌河灌區是新疆最大一片綠洲,也是我國四大灌區之一。灌區農業完全依靠于澆灌,沒有澆灌就沒有農業,所以澆灌是綠洲經濟的生命線。由于自然地理條件所限,該流域地表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春旱夏洪。地表水作為農業和生態的主要澆灌用水外,在枯水期地下水是彌補地表水不足的可靠水源。在保持灌區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流域管理局堅持科學發展觀,在長期的水資源優化配置中,結合流域自然地理、水資源量和質的客觀屬性,就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優化調度進行有效的探索。
一、基本情況
葉爾羌河是塔里木河的源流,綠洲是我國四大灌區之一,灌區處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布谷里、托克拉克沙漠的挾持中,呈帶狀分布,灌區長400km,寬40-80km,為典型“走廊綠洲”,是新疆境內最大一片綠洲。灌區光熱資源充足,干旱少雨,蒸發強烈,具有典型的內陸干旱氣候特征,農業生產依靠于澆灌,沒有澆灌就沒有農業。灌區現有澆灌面積660萬畝,人口180萬人。渠系是灌區最主要輸水設施,目前4級渠道總長27372km,防滲渠道總長5734km,傳統的土渠輸水滲漏損失量大,目前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僅為0.45左右,地表水資源利用率低。
(一)水資源概況
葉爾羌河水系含葉爾羌河、提孜那甫河、柯克亞河和烏魯克河,其中葉爾羌河最大,提孜那甫河次之,柯克亞河和烏魯克河均為年徑流不足1×108m3的小河。葉爾羌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5.48×108m3,占流域總徑流量的87%。灌區地下水資源量約40.0×108m3,埋藏深度沿地形梯度遞減,礦化度卻呈遞增趨向,在缺水季節分區適量開采地下水是補充地表水不足的有效方法。
水資源配置工程聯合調度研究
摘要:天長市位于江淮丘陵區東部,是典型的易旱區域,現狀灌溉保證率僅約60%、灌溉需求無法保證。為保障城鄉供水安全、農業生產大局、抗御旱災,研究完善天長市水資源配置工程布局尤為必要。本文結合“天長市大通、安樂水庫補水工程”進行分析,論證了水庫補水工程規模,同時闡述了水庫泵站聯合調度方案的研究方法、技術要點及成果,以供類似項目借鑒參考。
關鍵詞:城鄉供水安全;多水源配置;調度方案;天長市
1概述
2019年,安徽省天長市遭受嚴重干旱,截止11月底,全市水庫總蓄水量3630萬m3,不足總興利庫容的20%,9座大中型水庫中大通、時灣、安樂、釜山等4座水庫接近死水位,川橋、大澗口水庫等低于死水位。全市僅高郵湖、白塔河、銅龍河等河湖水位相對穩定,能滿足沿河湖泵站提水需求。為了保障城鄉供水安全、農業生產大局,全力抗御旱災,研究完善天長市水資源配置工程布局尤為必要。
2項目概況
大通、安樂水庫補水工程位于天長市北部,擬通過新建大安泵站及輸水管道從銅龍河調取高郵湖水量,分別補入大通水庫及安樂水庫。通過水庫水調蓄解決大通鎮、銅城鎮城鄉生活用水和大通水庫、安樂水庫灌區灌溉需水短缺問題。其中大通水庫設計灌溉面積4333hm2、供水0.5萬t/d;安樂水庫設計灌溉面積3400hm2、供水1.5萬t/d。安樂水庫灌區干旱期,可通過現有三里橋泵站從銅龍河提水向北干渠補水,三里橋站是安樂水庫灌區尾部的補給站,控制灌溉面積1933hm2。
水資源配置研究管理論文
一、水資源配置的三種思路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的水資源分配是一種指令配置模式,主要通過行政手段來配置水資源,國家養水,福利供水,這種模式導致水資源價格嚴重扭曲,造成“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和“政府失效”(governmentfailure)。所謂“市場失靈”是指水價大大低于生產成本,價格不能起到調節供求的杠桿作用,致使用水粗放增長,浪費嚴重。所謂“政府失效”是指即使水價提高到彌補供水成本的水平,水價還低于水資源的社會成本,包括外部成本和機會成本,造成潛在的用水效率損失和生態環境的破壞。這種配置模式不可能導致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既缺乏效率,又不公平,不但代際之間不公平而且同一代內不同人群之間也不公平。在水資源日益稀缺、市場轉型的新形勢下,也不再能夠有效協調地方利益矛盾,所以必須加以改革,這已是共識。目前微觀上的水價改革已經付諸實施,宏觀上的水資源統一管理也被日益重視,但水資源配置仍然主要是政府行為,并且在思想上和實踐中更加倚重于行政手段,側重于強化“分水協議”的實施保障機制,而不重視對利益主體的經濟激勵,更沒有積極引入更有效的市場手段??梢哉J為,我國目前的流域水管理體制仍是指令配置模式的延續。目前水價改革由于多種原因進展緩慢,價格政策中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效”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流域管理還存在著嚴重的“體制失效”。
以黃河為例,黃河水量分配方案實施以前,黃河水資源是一種典型的“開放的、可獲取資源”(open-accessresource),流域上下游自由取水,各行其是,區域用水“以需定供”,水供給的約束條件主要是受取水能力限制。資源的開放狀態包含著資源退化的高度風險,往往導致“公地悲劇”。沿黃各省區進行“取水競賽”,這類似于“軍備競賽”,各個地區以“取水最大化”為目標,競相在兩岸興建各種引水取水設施,以滿足日益膨脹的水需求,引黃水量迅速增加,從50年代到90年代,引黃耗水量增長了1.5倍。作為“公共資源”,由于免費獲取,被過度耗用,黃河不堪負重,黃河下游從1972年開始斷流,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平均每5年有4年斷流,進入90年代則是年年斷流。鑒于黃河流域上下游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國務院1987年頒布了黃河水量分配方案,將349.6億立方米的水量分配給沿黃八省,但實際用水量和分水方案相差甚遠。根據黃委會公布的數據計算,從1992-1995年期間,內蒙古和山東平均年超標分別為13%和11.3%,而陜西和山西則沒有用到分水標準,四年間平均每年的不足量為52%和75.8%(見表1)。中科院地學部報告(1998)指出,因缺乏權威性的流域統一管理機構和相應的法律法規,無法對實際引水量實行有效監督和控制和對個別超額用水地區和部門進行制裁,分水方案并未有效落實,一遇枯水年份或用水高峰季節,沿黃引水工程都爭先引水,造成分水失控。黃河水量分配方案得不到有效實施,反映了指令配水模式的體制失效,體制失效又稱為財產權失效。指令配置是利用計劃指令按地域分配資源,其決策機制特征是黑箱作業、中央(部門)拍板和高度集權,其管理模式是通過流域管理機構進行集權決策與管理,其約束機制主要是行政手段和長官意志,在這種體制下,用戶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既無參與權亦無表達權(見表2)。指令配置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計劃經濟模式,其資源配置效率很低,對利益主體的約束性也極差,直接后果就是流域水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水質水環境趨于惡化,斷流狀況愈演愈烈。
流域水資源象任何一種稀缺經濟資淅一樣,分配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協調各地方利益分配。如何解決各地方利益沖突,推進流域水管理體制改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思路:
第一種,強有力的流域統一管理模式。主要是通過流域立法,強化流域管理機構的權威,利用法律約束機制調節地方利益沖突,實現流域水資源的統一優化管理調度(王建中,1999)。在理論上,通過流域統一管理配置水資源,其全流域效益是最優的,但在實際中由于缺乏激勵機制,使得強制性的法律同樣很難達到預期目標。
第二種,建立水市場的思路。主要著眼于建立合理的水分配利益調節機制,以產權改革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水權分配和市場交易經濟管理模式,政府通過對交易市場的干預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的形式來保證全流域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建立由價格制度、保障市場運作的法律制度為基礎的水管理機制。這種思路把水資源當作一種商品,通過界定清晰的產權,利用市場加以配置,從利益機制出發建立流域“激勵相容”的水管理機制(劉文強,1999)。這是一種非常有價值思路,但是在轉型期現實條件下,跨區域水資源完全市場化的配置方式在經濟上可行,在政治上不可行,所以在實際中難以施行。